100%

郝月如拳论大集合

  

  郝月如是郝为真的儿子,是武禹襄第四代传人,与孙禄堂同辈。月如先生拳理拳艺俱精,且有一定文化。其拳论进一步丰富了武禹襄及李亦畬的理论。是太极拳重要文献之一。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

  

  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阎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阎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非特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腕、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然后再求腾挪。腾挪者,即精气神也。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旋转枢纽在于腰隙。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单练之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微挨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动亦是意,步动而身法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单练之时,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不能八面转换,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校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潜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能以意打人,久之则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

  到此境界,已臻圆融精妙之境。说有即有,说无助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蹈之足之矣。

  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万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人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恰好不后不先,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

  左重则在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他所谓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根,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人骨(脊骨)。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阎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追至功夫纯熟,炼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物来顺应,无不恰合。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引进落空借力打人---郝吟如

  太极音,打手不用先天赋有之力和快手,力则从彼处去借而是用意。借者,既省力而又不伤气。太极拳是一门最讲究省力打人的艺术,所谓“借力打人”是也。因为太极拳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所以借力打人也即是太极拳艺最本质的特点。

  借力者,是以后天有关太极拳之力学去获得。先天的自然之能有限,并有盛衰之年;后天之巧则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乃艺命无穷也。后天之巧,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能四两拨千斤者,则能以己先天之小胜被之大,亦能以耄耋之年胜年青力大的气勇者。所以太极者既不在先天自然之能的大小,亦不在力大气足的青壮期,而在“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当习者初读此句时,会深感奥妙而不能领悟,于是不知其所行。其实只要遵循它的原理,按照它的规律去求之,当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条件后,便能逐步逐渐地实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习太极者须切记“用意不用力”的原则。打手之巧在于用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一举一动非单纯的形动,有意动,始而气动,即而形动也。意气须分开,又须一致,但意为统帅,所谓“以意行气”是也。意到则气到,乃能意气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先在心,后在身。在身者,则能引进落空,借力打人。

  何谓“引进落空”?所谓引进落空,即是须大胆地放纵彼之进击,而不是将其拒之门外。只有大胆地放纵,才能引进落空;不能放纵,则不能引进落空。但放纵须有前提条件,即:虽为放纵,却全皆由我之意牵引其而进。

  此须沾连粘随,不丢不顶;须得机得势,舍己从人,知己知彼。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若彼以快速巨力打来,我之意在其先已与其相接,顺其而来,接住彼劲,恰好不后不先,随引即蓄,借尽其力,蓄而后发,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便能奏效。不可用力,不可尚气,意气须跟得灵。

  彼挨我何处,我心就用在何处,要知己知彼。若要知人,则务要使人不能知己。若要使人不能知己,则务要以己之虚去探彼劲之实;须秤?彼劲之大小,权?彼劲来之长短和粗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避彼之实,而入彼之虚,顺其势,借其力。此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神妙无穷。

  欲要知己知彼,则先要舍己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而从人仍是为了由己。若彼欲往左,则我以意领其往左,彼欲往右,则我以意领其往右;若彼欲进,则我以意牵引其而进,彼欲退,则我以意顺其而退;若彼欲往上,则我以意率其而上,彼欲往下,则我以意率其而下;若彼欲开,则我以意挈其而开,彼欲合,则我以意挈其而合。能达此地步,乃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从外观之,似随人而动,然则人为我之内形所控制,故舍己从人仍是由己。舍己从人非纯粹外形的随人,没有内形的支配是舍近求远。这样,不但无法达到舍己从人的目的,反会为人乘机而人。故舍己从人须内外结合,周身相随,得机得势。其关键还是在内。能舍己从人,方能探知彼劲之虚实。

  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须—一求对,并要加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一体,然后再求敛气,气要敛人要脊。敛者,须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气能敛于腰脊,然后再求注于腰间。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主宰。一身能有主宰,一身之劲便能完整统一。气势须包围情神,精神又须支撑气势。神聚、气敛、精神贯注,精、气、神三者须合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

  平日练习打手,须在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上下功夫。走即是粘,粘即是走;粘即是用意,走即是行气。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接随转;以己粘人,务要知人,乃能不后不先。彼之力有多大,我之意仍与其相合,彼增我亦增,彼减我亦减,累黍不差,不给彼有丝毫用力之余。彼在上无处使劲,在下无处得力,我趁势入之,接定彼劲,彼自能跌出不言而喻矣。

  能粘得住人,然后能吸得住人,使之不能走脱。能吸得住人,然后能随意牵引得人进而使之落空。若要将物漂出,务要往下加以浮物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无生根立足之地,如江海浮舟则自然浮得起彼身;彼身既已浮起,然则随漂即出,极能轻松也。须切记:借力打人须断彼之根,彼之根未断,则力末借着而不能发;能断被之根,打人才能省力而清脆,乃能使人心悦诚服。若要将彼跌空,须加以掀起之意,随引随化随蓄一气呵成,则自然能使彼犹如跌入深渊一般而落空,其劲全为我接定所掌握;彼身既已腾空而劲力全为我所借尽,然则一呼即出,远近多少,取之何样抛跌,顺势能及。此即所谓“借力打人”,仍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

  平日行工,一动势须问问是否有空松圆活之趣,精神能否支撑八面。能支撑八面,乃能八面转换。气须存养涵蓄不使上浮,以直养而无害。气势须贯注于两膊,形于手指。周身须通畅饱满,节节贯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无一寸不是如此,行气才能如九曲珠无微而不到。气如车轮,枢纽在腰。彼挨我何处,我气即行往何处,何处即分虚实。虚便是阳,实即是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乃能以虚实制人。切记:须以己之虚去探彼劲之实,勿要用己之实而使彼知己。因敌变化须走内劲而不可露形迹,劲由内换而使人莫测,彼只能挨我之虚,即挨皮毛,而得不到我之实,无从得力也。此即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虚实制人,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乃能一往无敌,斯是太极拳之妙也。

  总而言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是以意使技,而非以力能成技也。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动中须有静,动者才能不慌不乱,乃能依法行功;静则俱静,静中须有意存(即有预动之势),静者才能达于劲断而意不断,乃能一触即发。开中寓合,则开者还能再开;合中寓开,则合者还能再合,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虚实宜分清楚,虚实的变化全在内而不在外。在内者,劲换而不露痕迹,劲走而人莫知,乃能随接随转。由得机得势,及舍己从人;由舍己从人,及知己知彼;由知己知彼,及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俱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根,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隔断续。一举一动须达于无角无棱,无有凹凸,无有缺陷的要求。若能达此境界,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乃能无懈可击。以意行气,以气运劲;意往上升,气往下沉;动者,气转也。先在心,然后便能施于身。日久功深,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吸,为合为蓄为收;呼,为开为发为放。只要依法求之,就能逐渐地做到物来顺应,敏感自得;进者,便能达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若到此境界,则无所谓内外,无所谓不对,一举动则无不恰合法度,形神皆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心应手;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则无不随心所欲矣。

  舍己从人

  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挨何处,何处灵活。假使挨手,手腕灵活;挨肘,肘能灵活;挨胸,胸能灵活,周身处处如此。

  又: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挨肩意在胸,挨胸意在腰,挨腰意在股。以此推之,如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皆此意也。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解日:此是两手不擒、不抓、不拿,仅敷在彼之身上,以气布在彼劲之上,如气体一般之轻,令彼找不到有丝毫得力之处;以精、气、神三者贯穿住,使其无丝毫活动之余而动弹不得。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解曰:此是以气盖住彼劲,而又不使之惊动,令彼有再大的劲力亦发不出。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解曰:此是须认定被劲来之目标,以气对准彼劲之部位,与彼劲之大小、长短和粗细尽相吻合,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解曰:此是须以己之磅?气势将彼之周身包围住,并吞噬其全劲,而又加以化之,使其劲力再大也必落人于全力覆没之地。

  又解日:

  以上四字绝妙。周身必须达于犹如气体一般之柔软,气势达于磅?之概,全身好似气球一般而无懈可击,行气自如而能遍及全身之境地。非懂劲后,炼到这种极精境地者不可得。完全是以气运动而走内劲,所谓“全是以气言,无形无声”。

  再曰:

  这四个字虽然它们的用法不同,各有其妙用,但是字字之间有着密切相联的关系;既是互相合作的,又是都可以互相转换的,不是呆板的。惟有四字同时存在在习者的意念中,运用时才能因敌变化,随机所用而变换灵活,乃能得心应手,使无形无声的气言,能够演出太极拳神妙无比的绝艺。

  

  操手十五法” 郝月如

  

  一、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肘指之,肩肘不能用,心意指之。

  二、遇刚则柔,而刚要紧在其后。

  三、进手时要用螺旋力,静动不离粘连黏随,追风赶月之意。

  四、彼螺旋,我亦螺旋而进之;进时须垫步。

  五、不得已而退时,须用己手掩护敌手,整身则退之为要,所谓“雀跃”也。

  六、两手用力要平均,如抱球状;不可此手有力,彼手无力。

  七、如甲手势失败时,则须快进乙手为佳。

  八、敌手击来时,不必惧他;只须顺其势,借其力而击之。

  九、顺敌劲之梢节,直到敌之中节,进击敌之根节要紧。

  十、动手时,务以周身成一家为要,不可用局部力。

  十一、敌人取我之中节时,须用全体变中以应之。

  十二、手不得到敌之根节时,不可发;周身圆动力打去。

  十三、全身动作,时时以划圆圈为主,然圈越小越佳。

  十四、手腕要灵活,如蛇吸食之状。

  十五、腰间要灵活,如蛇缠物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