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唐 道宣集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
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集
原夫大雄御寓。意惟拯拔一人。大教膺期总归为显一理。但由群生著欲。欲本所谓我心。故能随其所怀。开示止心之法。然则心为生欲之本。灭欲必止心元。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于定发。发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须尊重于戒。故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持戒之心要唯二辙。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后进前修妙宗斯法。故律云。若不诵戒羯磨。尽形不离依止。自慧日西隐。法水东流。时兼像正人通淳薄。初则二部五部之殊。中则十八五百之别。末则众锋互举各竞先驱人。或从缘法无倾坠。然则道由信发。弘之在人。人几颠危法宁澄正。所以羯磨圣教绵历古今。世渐增繁徒盈卷轴。考其实录多约前闻。覆其宗绪。略无本据。师心制法者不少。披而行诵者极多。轻侮圣言动罫刑网。皆务异同之见。竞执是非之迷。不思反隅更增昏结。致使正法与时潜地矣。故佛言。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令正法疾灭。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慈诰。若此妄指寔难。昔已在诸关辅撰行事钞。具罗种类杂相毕陈。但为机务相酬卒寻难了。故略举羯磨一色别标铨题。若科择出纳兴废是非者。彼钞明之此但约法被事。援引证据者在卷行用。然律藏残缺义有遗补。故统关诸部撮略正文。必彼此俱无则理通决例。并至篇具显便异古藏迹。夫羯磨虽多要分为八。始从心念终乎白四。各有成济之功。故律通标一号。今就其时用显要者类聚编之。文列十篇。义通七众。岂敢传诸学司。将以自明恒务也。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
集法缘成篇第一 诸界结解篇第二 诸戒受舍篇第三 衣药受净篇第四 诸说戒法篇第五 诸众安居篇第六 诸自恣法篇第七 诸衣分法篇第八 诸罪忏法篇第九 杂法住持篇第十。
集法缘成篇第一
(事法兼通大小齐降。故前举纲领未振毛目。又缘通成坏教相须张。并如后列义无紊乱)。
僧法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佛言。有三羯磨。摄一切羯磨。谓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单白羯磨三十九法(三十中二十七。受忏法行钵法。余语法。触恼法。与剃发法与出家法差教授法。唤入众法。对众问难法。说戒和法。僧忏悔法。僧发露法。非时和合法。诤灭说戒法。自恣和合法。难事略自恣法。修道增自恣法。诤事增自恣法。第二诤增自恣法。受功德衣法。舍功德衣法。第一增说戒法。第二增说戒法。简集智人法。断事遣人。不诵戒毗尼者出二法。遣舍正义者出法。草覆地法。差往王城结集法。迦叶论法毗尼法。问优波离法毗尼法。优波离答法。问阿难法毗尼法。阿难答法。七百中论法白。差比丘论法白。正论法毗尼法。白问一切法上座白。上座答白行舍罗应有法白)。
白二羯磨五十七法(作小房法。作大房法。差分卧具法。差说粗罪法。二十七还衣法。离衣法。减六年卧具法。护钵法。差教授尼师法。制不往学家法并解。畜众法。尼差求教授法。尼差自恣人往大僧中法。与外道住法。结受戒小界法并解。结说戒堂法并解。结大界法并解。结界场法。结不失衣界法并解。结说戒小界法并解。结二同界法。结一同界法。结食同法。上三应有解。与狂痴法并解。受日法。差受自恣人法。结自恣小界法并解。分四方僧物法。赏看病人法。分亡人轻物法。结库藏法。差人守藏法。结净地法应解。差人守功德衣法。付功德衣法。差人忏白衣法。差人行筹法。遣信受戒差使法。尼与僧作不礼法并解。差比丘料理房法。持故房与道俗经营二法。与覆钵法。差使告覆钵家法。解覆钵法。杖络囊法。律文具出如上应有差分。粥分。小食分。佉阇尼差请敷卧具分。浴衣分。衣可取可与差比丘沙弥使)。
白四羯磨三十八法(谏破僧法。谏助破僧法。谏摈谤法。谏恶性法。谏恶邪法。谏摈恶邪沙弥二法。谏随举比丘尼法。谏习近法。谏劝习近住法。谏嗔舍三宝法。谏发诤法。谏习近居士子法。式叉学戒法。受具戒法。学悔法。呵责法并解。摈出法并解。依止法并解。遮不至白衣家法并解。不见举法并解。不忏法并解。不舍法并解。与覆藏法本日治法。摩那埵法。出罪法。忆念法。不痴法。罪处所法)。
对首羯磨略有三十三(佛言三语受戒已名善作羯磨。说戒法中亦尔。十诵律云。对首心念分衣已名作羯磨。后来比丘不与分义分二别。一但对首法。二众法对首法。文通诸部并如下列)。
但对首法二十八(受三衣法并舍。受钵法并舍。受尼师坛法并舍。受百一衣物法并舍。舍请法。舍戒法。受请依止法。衣说净法。钵说净法药说净法。受三药法。受七日法。安居法。与欲法。忏波逸提法。忏提舍尼法。忏偷兰遮法。忏重突吉罗法。白露六聚法。露他重罪法。舍僧残行法。白行行法。白僧残诸行法。白入聚法。尼白入僧寺法。尼请教授法。作余食法)。
众法对首有五(舍堕法。说戒法。自恣法。受僧得施法。受亡五众物法)。
心念羯磨略有十四(义分三别。一但心念法。二对首心念法。三众法心念法。并通诸部至文自须。唯僧法羯磨独四分一律)。
但心念法有三(忏轻突吉罗法。六念法说戒座中发露诸罪法)。
对首心念法有七(安居法。说净法。受药法。受七日法。受持三衣法。舍三衣法。受持钵法)。
众法心念法有四(说戒法。自恣法。受僧得施法。受亡五众衣物法)。
已前略明缘集。已后辩缘成坏。
前明僧法(律中佛言。有四种僧。一者四人僧。除受戒自恣出罪。余一切羯磨应作。二者五人僧。除中国受戒出罪。三者十人僧。除出罪。四者二十人僧。一切羯磨应作。况复过二十。若少一人非法非毗尼不成)。
一称量前事(毗尼母论云。事谓人法也。律云。称量比丘及白衣。称量羯磨及犯事也。然所为之缘不出三种。谓人法事也。如受戒忏悔差使治摈等为人故作。如说戒自恣等为法故作。如结界摄衣净地库藏等为事故作。或具或单时离时合并先须量。校使成应法之缘)。
二法起托处(僧祇律云。非羯磨地不得受。欲行僧事律中若作羯磨必先结界。然托处有二种。若自然界中唯结界羯磨一法。自余僧法并作法界中。若对首心念二法则通二界)。
三集僧方法(律云。佛言。当敷座打揵槌尽共集一处。五分律云。随有木瓦铜铁鸣者。令净人沙弥打之。无沙弥者比丘亦得。不得过三通。付法藏传中令有长打之法。三千威仪中具明杵下之数。萨婆多论云。夫集僧揵槌必有常准不得互易)。
四僧集约界(夫界有二若作法界则唯三种。谓大界戒场小界。若论小界无外可集。若戒场大界并尽唱制限集之。若自然界则分四别。谓聚落兰若道行水界。初言聚落则有二种。若聚落界分不可分别者。准僧祇七树之量。通计六间六十三步。若无异众得成羯磨。若可分别聚落者。准十诵律尽聚落集之。二言兰若亦有二种。若无难者诸部多云一拘卢舍。按杂宝藏云五里是也。相传以此为定若难事兰若。如善见论七槃陀之量。相去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得作羯磨。三明道行界。准萨婆多十诵律纵广六百步。四明水界如五分律。船上众中有力人以水若砂四面掷所及处。此之六相皆谓身面所向方隅限齐之内集僧。无人方可应法)。
五应法和合(律云。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来现前得呵人不呵是名和合。反上三成别众)。
六简众是非(律云未受具者出等。又云有四满数。一者有人得满数不应呵。若为作呵责[打-丁+(實-毌+尸)]出依止。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如是四人者是也。二者有人不得满数应呵。谓若欲受大戒人。三者不得满数不得呵者。若为比丘作羯磨。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足数。若言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若被三举。若灭[打-丁+(實-毌+尸)]。若应灭摈。若别住。若戒场上。若神足在空隐没离见闻处。若所为作羯磨人。如是等二十八种不足数。又云行覆藏本日治摩那埵出罪人。十诵律云。行覆藏竟本日治竟。六夜竟此上七人。佛言不相足数。十诵又云。睡眠人。乱语人。愦闹人。入定人。哑人。聋人。哑聋人。狂人。乱心人。病坏心人。树上比丘白衣。如是等十二人不成受戒足数。摩德勒伽论云。重病人边地人痴钝人。如是等三人不成满众。僧祇云。若与欲人。若隔障。若半覆露中间隔障。若半覆露申手不相及。若一切露地坐申手不相及。又云若众僧行作羯磨坐则非法。乃至住坐卧互作亦尔。四分云。我往说戒处不坐为作别众。佛言非法。五分病人背羯磨说戒。佛言别众义加醉人等。或自语前人不解。心境不相称等并名非法。故律中受戒舍戒法内云。若眠醉狂恚不相领解。如前缘者并不成故。又须知别众不足数等。四句差别临机明练成坏两缘。四者有人得满数亦得呵。若善比丘同一界住不离见闻处。乃至语傍人如是等人具兼二法者)。
七说欲清净(律云。诸比丘不来者说欲及清净。于中有三。谓与欲受欲说欲等法。若有佛法僧事。病人看病事者并听与欲唯除结界。一法有五种与欲。若言与汝欲。若言我说欲。若言为我说欲。若现身相。若广说与欲成与欲。若不现相不口说者不成。应更与余者欲。又云欲与清净一时俱说不得单说。若欲广说者应具修威仪。至可传欲者所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便止。佛言。若能忆性相名类者。随意多少受之。若不能记者但云众多比丘与欲清净。亦得二明受欲法。佛言。若受欲者受欲已便命过。若出界去。若罢道入外道众别部众至戒场上。若明相出等七缘。若自言犯边罪等十三难人。三举二灭在空隐没离见闻处如是等通前。二十八缘并不成受欲。若至中道若在僧中亦尔。应更与余者欲。僧祇云。五种失欲如不足数中说。又云在界外受欲持欲者。出界与欲人出界与欲已。自至僧中还出众第五持欲在僧中。因难惊起无一人住者。如是等并名失欲。十诵云。与覆藏等三人失欲。五分云。与尼等四人狂等三人。或倒出众人皆不成欲。十诵云。取欲清净人若取时若取竟。自言非比丘者不成清净欲。律云持欲比丘自有事起不及诣僧听。转受与余比丘应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与众多比丘受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三明说欲法僧祇云。不得辄尔与人欲应与堪能持欲僧中说者。若有说者羯磨人。如上问已彼受欲者应答是言)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若自恣时应言与欲自恣。余词同上。佛言。若受欲人。若睡眠。若入定。若忘。若不故作并成。若故不说得突吉罗。若病重者应舆至僧中。恐病增动者僧就病者所。或出界作不合别众故。若中道逢难界外持欲来得成)。
八正陈本意(谓僧私两缘僧中。或创立法处则竖标唱相。或常所集用则行筹告白等私事亦二。若违情治罚则作举与罪。若顺情请许多。须乞词至文具显)。
九问事端绪(律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事。含通别临时。唯一通问)。
十答所成法(律云。应答言作某羯磨。然事有先后法缘通别。说戒自恣应在后。作受戒舍堕义兼通别。若结界舍界理无双答。并先须详委然后答问)。
中明众多人法(若作但对首法。如持衣说净等法。通二界人唯是别。若作众法对首法。如舍堕说戒等。二界。尽集人非别众法则两异并前须明识义无杂乱)。
后明一人法(若但心念法事通二界人。唯独秉若对首心念及众法心念界通二处。有人不得并如前集法中列。三相历然不容临机。致有乖殊法事不成)。
已前略辩成法具缘。后明非法之相。僧法羯磨具七非(佛言。有七羯磨非法不应作)。
一者非法非毗尼羯磨(谓一人举一人乃至僧举僧一白众多白。一羯磨众多羯磨。单白白二白四羯磨交络互作。若有病无药有药无病。有事有法施不相当。毗尼母云。若说羯磨言不明了。如是等人法事相并初非所摄)。
二者非法别众羯磨(谓白此事为彼事作羯磨名为非法。应来者不来。应与欲者不与欲。来现前得呵人呵者是名别众)。
三者非法和合众羯磨(非法同前和合反上)。
四者如法别众羯磨(如法反非法别众同前)。
五者法相似别众羯磨(谓先作羯磨后作白。名法相似别众同前)。
六者法相似和合羯磨(法相似如上和合同前)。
七者呵不止羯磨(谓如法羯磨须僧同秉今得呵人呵。若住应法违呵不止即名非法)。
义立七非(谓律据事随事分七。今以义求收非斯尽谓单白羯磨三十九种。各有非相义同过别。白二白四类亦同之。若不别明成非莫显。今且就单白说戒一法具解七非。余之三种例之可晓)。
一者人非(谓识过不忏疑罪不露。界内别众人非应法等)。
二者法非(谓三人以下单白说戒。颠倒错脱有呵不止。说不明了等)。
三者事非(谓时非正教广略无缘。众具有阙界非圣制)。
四者人法非(谓其二非唯事依法)。
五者人事非(法虽应教人事乖越)。
六者法事非(人虽应法二乖名坏)。
七者人法事非(三相并非如前类。取理须条贯诸缘明晓成败。故佛在世一事五处作之并成非法。况今像末焉可轻哉义无怠慢)。
对首羯磨亦具七非(就中分二。若但对首法唯取持衣一法。以显非相余说净等法类解于缘有异)。
一人非(谓受对之人犯重遮难有呵者呵。或对僧俗而作)。
二法非(谓持法错脱说非明晓)。
三事非(谓犯舍异财不合圣教或五大上色受持不成)。
四者人法非。五人事非。六事法非。七具三非(并如上例知交络识相若众法对首亦具七非。今摘取舍堕一法条然具解。余者例同有异)。
一人非(谓界内别众人非。应法呵人设呵置止即非)。
二法非(舍忏还财诸法乖正)。
三事非(犯过衣财如律所断必非圣制。理无忏舍并识相而加法非。有疑而过分有违加无知罪)。
四者人法非乃至第七具三非(显相如上)。
心念羯磨亦具七非(就中有三。初但心念法唯取忏。轻突吉罗罪具解余例同异)。
一人非(谓对人忏悔体非佛教)。
二法非(谓但心念而不口言。虽言而非明了。或增减错忘)。
三事非(由事缘故误犯则轻重。或境通众多未了前相)。
四人法非乃至第七具三非(若对首心念及众法心念各具七非。人通别众界缘两处。并须准例随事晓知)。
诸界结解篇第二
(界别有三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摄衣界摄衣。以属人令无离宿罪。摄食界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煮罪宗意如此)。
僧界结解法第一(有三种僧界。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今就大界内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初唯本制后随缘别开)。
结初大界法(时四方僧集会疲极。佛言。听随所住处结界。应尽集不得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有山树林池城堑村舍。随有称之应须义设方法如前僧法中。具七缘已一比丘告僧云)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处标。至西南角某处标。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从此至东北角某处标。从此还至东南角某处标。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必有屈曲随事称之。并须别指分齐尺寸处所。由不知制限结既不成羯磨。虚设受戒等法俱是空作。故须如上分明唱相三遍已。佛言。众中应差羯磨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作羯磨者。问答已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大界法(时诸比丘。意欲广作者狭作者。佛言。欲改作者先解前界。然后广狭作从意当如是解)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一羯磨通解有戒场大界者。由文无偏局故得)。
结同法利界法(尔时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欲得共说戒同利养。佛言。听各自解界应尽集一处不得受欲。当唱方相结之。结文与前略同。唯有僧于此彼二处结大界。同说戒同利养为异)。
结同法别利界法(尔时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欲同说戒别利养。佛言。当各解通结文略同前。又有二住处欲别说戒。同利养为守护住处故。佛言。听之此四方僧物和法)。
结戒场法(时诸比丘有须四人众羯磨事起。五人众十人众二十人众羯磨事起。是中大众集会疲极。佛言。听结戒场称四方界相。若安栓若石若标畔作齐限已。毗尼母云。必以大界围绕。五分等律须在大界前结。若欲作者先安三重标相内里。一重名戒场外相中间。一重名大界内相最外。一重名大界外相立。三相已尽自然界内僧集。在戒场标内先令一比丘唱。戒场外相应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此住处比丘为僧。称四方小界相。从此住处东南角某标。西回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标。此是戒场外相一周讫(三说已。若有曲斜随事称之。羯磨者如上应和已白言)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结已榜示显处。令后来者知诸界分齐。余条准此)。
解戒场法(律无正文准诸解界翻结即得。今亦例出理通文顺应作是言)大德僧听。僧今集此住处解戒场。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戒场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集此住处解戒场。谁诸长老忍。僧集此住处解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僧集解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有戒场大界法(佛言。不得合河水结。除常有舡桥梁者。又不得二界相接应留中间。五分云。不唱方相结界不成。律文少略应如是唱相)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内外相。先唱内相从戒场外相。东南角标外二尺许某标者(此约当时有者。言之不必诵文)。此是大界内相东南角某标。从此西回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标。次唱外相从此住处东南角某处标。西回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处。彼为内相。此为外相。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讫(三唱已若欲唱相应。将四五比丘出戒场外尽标相内集僧。然后唱二重标相已僧中方加羯磨。其文如初结大界法无异故不出)。
结三小界法(此三小界并为难事故兴。律云。不同意者未出界。听在界外疾。疾一处集结小界受戒。又言。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行众僧不得和合者。随同师善友下道各集一处结小界说戒。又言。若自恣日。于非村阿兰若道路行。若不得和合者。随同师亲友移异处结小界自恣。故知非难无缘辄结类诸难开若违制犯。又皆无外相即身所坐处以为界体。故受戒中云。此僧一处集结小界。说戒中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自恣中云。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于中结小界等。故知俱无外相为遮呵人即小界受戒法。云界外呵不成呵也。此文释成无外相明矣。今有立界相房院。于中结者羯磨不成。以大界立相不唱非法小界无相。若立非法故大界别人唱相。羯磨文中牒之。小界既无唱法。羯磨自显标相。故重委明示庶无疑滥脱。随而结则成多犯。一非是开缘。二辄立相。三处留久固。文云。不应不解而去等。四妄通余法即非制。而制其羯磨文如常也)。
结解衣界法第二(有三种僧伽蓝。若大界共伽蓝等。或界小于伽蓝并不须结。若界大于伽蓝者依法结之。则随界摄衣也。然有羯磨立无村结者。若准律文先结衣界村内摄衣。后因事起方乃除村。今通立一法不问有村无村法尔须除。萨婆多论正立此义。以有村来五意故除。若先无村作法结已。净人住处外村来入随所及处皆非衣界。若本村还出衣界仍摄。若先有村村在非摄村去空地衣界还满。由村来去非结解故。五分律中咸有斯意)。
结摄衣界法(时有厌离比丘。见阿兰若处有一好窟。自念言。我若得离衣宿者。可即依此窟住。佛言。听结不失衣。除駃流水。白云)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僧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结已准上榜示显处)。
解摄衣界法(佛言。应先解不失衣界。却解大界应作如是解)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不失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僧今解不失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解食界法第三(佛言。有四种净地。一者檀越净。若为僧作伽蓝未施与僧。二者院相不周净。若僧住处半有篱障都无篱障。若垣若墙若堑若栅亦如是。三者处分净。初作僧伽蓝时。檀越若经劳人处分。如是言。某处为僧作净地。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结。若疑先有净地应解已更结)。
结摄食界法(时有吐下病比丘未及得粥便死。佛言。听在僧伽蓝内边房静处。结净厨应唱房。若温室若经行堂处。若出家五众房得作除去比丘。五分云。若于一房一角半房半角。或中庭。或通结僧坊内作净地。并得律令唱相。今结法时僧在院外。遥唱遥结应唱相言)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净地处所。此僧伽蓝内东厢厨院中。若诸果树下并作净地(如是三唱若更余处任时据量随事。通局。羯磨者作是白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结(东厢厨院中若诸果树下)。作净地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谁诸长老忍僧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净地法(律云。若有缘者解已更结。不出解文例准解法应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某处净地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解某处净地谁诸长老忍。僧解某处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某处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戒受法篇第三
(戒法理通义该道俗。以五戒有犯则具戒。成难。故须条贯始终体相明练。七众所受次如下列)。
受三归法(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陵故也。归依佛者归于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归依法者归于自他尽处。谓断欲无欲灭谛涅槃。归依僧者归于第一义僧。谓良祐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也。善见论云。并须师受言音相顺。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称名不解故不成应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得法属已)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结已律无受法。准诸论文具出此。但受归法无有戒法。故论云三归下有所加得归及戒。若无加者有归无戒)。
受五戒法(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故。善生经云。汝不盗现前僧物不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父母师长有病弃去不。杀发菩提心众生。如是等具问已。若无者应语言。此戒甚难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善男子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具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阿含等经云。于受前忏罪已然后受法。应如是授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尽形寿)。为(一戒一分五戒满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授已告云向授三归正是戒体。今又三结示戒所归)。我某甲。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尽形寿)。为(一戒一分五戒满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结已告言。今当示汝戒相。汝谛听受之)。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盗。是优婆塞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戒。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妄语。若饮酒(并准上具问答已。余有六重二十八轻。诸杂行相。广如善生经及行事钞中说发愿同行八戒)。
受八戒法(善生经。增一阿含云。佛告优婆塞。当于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授之。勿令失次。论中令五众授之。成实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成受。俱舍论云。若先作意于斋日受者。虽食竟亦得。前受戒者下心合掌。随施戒人语勿前勿俱。若违不成。论云。若受八戒应言。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成实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应如是授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为净行优婆塞(如是三授)。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为净行优婆塞竟(三结已次授戒相言)。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某甲一日夜不杀生。能持不(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不盗。某甲一日夜不盗。能持不(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不淫。某甲一日夜不淫。能持不(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不妄语。某甲一日夜不妄语。能持不(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不饮酒。某甲一日夜不饮酒。能持不(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某甲一日夜亦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能持不(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某甲一日夜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能持不(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离非时食。某甲一日夜离非时食。能持不(答言能持。阿含经云。如上次第授已。当教发愿言)我今以此八关斋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经云。设有善男子女人。不发此愿而持八斋者。得少许福田。引古证言)。
出家受戒法(七分明之。一明出家功由菩萨。二明有益超世。三明障出大损。四明既出家已行于罪行。五明既出家行凡福行。六明出家修道要业。七明大小正行三学为本。广如钞中)。
乞度人法(时诸比丘。辄便度人不知教授。以愚痴故彼不被教授。不按威仪著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钵食。于大食小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僧与授具足者白二羯磨。彼欲度人者。当往众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僧足右膝著地合掌应作如是乞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求众僧乞度人授具足戒。愿僧听。我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慈愍故(三乞律中。准羯磨文。为授具足者须乞畜众法。若按受戒揵度中前具列和上德已。总结文云。如是畜依止畜沙弥亦尔。故知并须以无德不合故)。
与度人法(佛言。当观察此人。若不堪教授。复不以二事摄取。一者法。二者衣食。当语言大德。止勿度人。若有智慧堪能教授。又以二事摄者。应与羯磨作是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今从众僧乞度人授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今从众僧乞度人授具足戒。僧今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度沙弥法(律中。度罗睺罗为最初。僧祇云。若年七岁解知好恶。与出家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得度。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若初欲出家者。为说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学问答能者度)。
与剃发法(时诸比丘辄度人故众僧不知。佛言汝若欲僧伽蓝中剃发。当白一切僧。若不得和合。房房语令知。已与剃发。若和合作白已剃发。作是白言)大德僧听。彼某甲欲求某甲比丘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剃发。白如是(作白已。唤入众中与剃发。度人法式广如钞中。五分云。先与受五戒已。后受十戒)。
授十戒法(佛言。若在僧伽蓝中。度令出家者。当白一切僧。白已听与出家。应作如是白云)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比丘求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授戒体法(善见云。阿阇梨告言。汝随我语。教汝授三归。答言尔。又应问遮难发戒缘起。准如经律例。须具问方乃授云)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授已便得戒)。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我今随佛出家已。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结已与戒相)。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偷盗。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淫。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著华鬘香油涂身。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歌舞倡技及故往观听。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得高大床上坐。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尽形寿不得捉生像金银钱宝。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此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如请僧福田经。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依如僧祇律。应为说十数。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二者名色。三者痛痒想。四者四谛。五者五阴。六者六入。七者七觉意。八者八正道。九者九众生居。十者十一切入。其列数释相对治显正。并广如行事钞中说)。
比丘授戒法(佛言。善来比丘破结使比丘。三语比丘边地持律五人。受戒比丘第五。中国十人。受戒比丘上列五受。并正律文善来。三语唯局佛在。余三通于灭后)。
授比丘戒缘(戒是生死舟航正法根本。必须缘集相应。有违虽受不得。今解二种羯磨。具足五缘。方成一能受之人。有五种。一是人道故。律云。天子阿修罗非人畜生。不得戒故。论云。三归五戒唯人中有。余道所无。二诸根具足。律云。若狂若聋若哑若身相不具百遮等人。一切能污辱众僧者。皆不得故。三身器清净萨婆多云。先受五戒八戒。曾破重者。更受十戒不得故。律云。先受戒破于重戒。还来受者名边罪难。又白衣沙弥造诸重业。并十三难摄故。四出家相具。律云应剃发著袈裟。与出家人同。若著俗服外道服众庄严具。裸形等不名受具故。五得少分法。律云。不与沙弥戒而受具戒。众僧得罪故。第二所对有七。一结戒成就以结不成。羯磨无所依故。二有秉法僧以白四圣教。非法众者不合秉故。三僧数满足。非谓头数满十故。毗尼母云。和上二阿阇梨。并须如法七僧为证。皆清净明晓故。律云。若无和尚若十众不满。如不满数中所明。皆不成就故。四界内尽集和合。律云。更无方便得别众羯磨故。五中有白四教法。毗尼母云。羯磨如法故。六资缘具足。律云。若无衣钵。若借他衣钵并非法故。七佛法时中。毗昙论云。若至法灭。一切结界受戒皆失没故。第三发心乞戒。律云。若受戒人不自称名。不称和尚名。教乞而不乞。若眠醉嗔恚。若无心受。皆不得戒故。第四心境相应或心不当境。或境不称心。或心境俱不相称。并非法故。第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于受竟前后无违得名办事)。正授戒体前具八法。初明请师法(律云。弟子无师教授故。造作非法。佛言。当立和尚。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想敬重相瞻视。又病比丘无人看故。便致命终。佛言当立弟子。应共相敬重瞻视。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广大。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想。善见云。以初不请故。后便违教。佛制令请也。若依本律。请法不在僧中。今依十诵僧祇。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一一头面礼僧足。然后请之。当偏袒右肩脱革屣右膝著地合掌教如是请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请已。僧祇云。众中三请已。和尚应语发彼喜心。律本言)。可尔教授。汝清净莫放逸(依佛阿毗昙中。二阿阇梨。亦有请法。即准上文。余师义例)。
二安受者所在(佛言受戒人。不得在空隐没离见闻处。若在界外。其和尚及足数人。亦不得在空乃至界外。佛言。当安欲受戒者。眼见耳不闻处立)。
三差人问缘(时有欲受戒者。将至界外脱衣看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应尔。自今已去听。于先问十三难事然后受戒。戒师当问云。众中谁能与某甲作教授师。若有者答言。我某甲能。戒师应和。僧索欲已白言)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
四出众问法(五分云。应安慰言。汝莫恐惧须臾持汝著高胜处。等已取其衣钵示语之言)此是安多会。此是郁多罗僧。此是僧伽梨(萨婆多云。此三衣名。九十六种外道所无。唯。佛法中有。今故示汝)此是钵多罗(十诵云。钵是恒沙诸佛标帜)。此衣钵是汝有不(答言。是诸部中。亦即加受法者)。应语言。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我今当问汝汝随我问应答。若不实者当言不实。若实言实。汝不犯边罪耶(答言。无者应语言。汝应不识此罪名。谓曾受佛戒已犯于四重。即是佛法海外人。故名边罪。汝不有邪义。决云。凡问难有无意在相解。故中边不相领解。尚不成犯戒舍戒。今虽问而不识者。与不问无别。律云。不成受戒故。以下类此可知)。汝不污比丘尼不(僧祇律云。谓白衣时。污净戒尼梵行)。汝非贼住耶(谓白衣沙弥时。盗听说戒羯磨同僧法事)。汝不破内外道耶(谓曾作外道来受具足戒。后复入外道。今又重来受具戒者)。汝非黄门耶(谓非生揵妒变半月自截等六种者)。汝非杀父耶。汝非杀母耶。汝非杀阿罗汉耶。汝非破僧耶。汝非恶心出佛身血耶(僧祇律云。此二难佛灭后无。佛久涅槃。依旧文问耳)。汝非是非人耶(谓诸天鬼神等。变为人形。而受者)。汝非畜生耶(谓有龙畜能变形为人而来受者)。汝非二形耶(谓此身中具有男女根。正乖道器。汝今无不应。一一具解。问已若答言无者)。汝今字谁和上字谁。年满二十不(此三事及十三难。并须一一问答。以不具故不得戒)。三衣钵具足不。父母听汝不。汝非负人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律本云。年满二十者。能耐寒热风雨饥渴持戒一食。忍恶言及毒虫十事。是丈夫相。僧祇云。二十已上七十已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得与受戒。若过若减纵有所堪。及是应法而无所堪者。并不得与授戒)。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汝无如此诸病不(并依有无具答)。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当如是答(教授师应正理威仪已。便告言待至僧中。召命当来)。
五白召入众法(佛言。彼教授师问已还来众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当作如是白言)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作此白已。应唤来来已当为捉衣钵。在戒师前。右膝著地合掌。当教如是乞)。
六明乞戒法(彼教授师。如前教已。应语言计乞戒法。汝应自陈。但以不解故。我教汝应言)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愿僧慈愍故拔济我(三乞已教授师复坐)。
七戒师和问法(应作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八正问法(应言。此安多会。郁多罗僧。僧伽梨。钵多罗。此衣钵是汝有不。彼答言是语言)善男子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当随实答(僧祇云。汝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亦欺诳如来及以众僧。自得大罪)。汝不犯边罪耶。汝不犯比丘尼耶。汝非贼心受戒耶。汝非破内外道耶。汝非黄门耶。汝非杀父耶。汝非杀母耶。汝非杀阿罗汉耶。汝非破僧耶。汝非恶心出佛身血耶。汝非非人耶。汝非畜生耶。汝非二形耶。(若随答言无者)汝字何等。和上字谁。年满二十未。三衣钵具足不。父母听汝不。汝不负人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病。汝今有如是病无耶(并依问已有无具答。词义相领同前教授)。
二正授戒体法(萨婆多论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于一切境上起慈悲心。便得增上戒。应语彼言。六道众生多是戒障。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必并堪。汝无遮难定得受戒。汝当依文发增上心。所谓救摄一切众生以法度彼。又戒是诸善根本。能作三乘正因。又戒是佛法中宝。余道所无。又能护持佛法。令正法久住。又羯磨威势众僧大力。能举法界胜法置汝身心中。汝当一心谛受应作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若僧时到。僧忍听僧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白如是(僧祇云。作白已问僧成就不。乃至羯磨第一第二第三亦如是。十诵云。羯磨受戒时。当一心听莫余觉余思惟应敬重。当正思惟心心相忆念。应分别之。违者突吉罗)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上。次第问答无违者得)。僧已忍与某甲授具足戒竟。某甲为和尚。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善见论中。及律本并云。授具足已。和尚阿阇梨等当为记春夏冬时。某月某日。乃至量影等时。授具足戒)。次说随相(时有比丘受具已。众僧舍去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羯磨已。当先与说四波罗夷法)。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门非释子。汝一切不得犯。淫作不净行。若比丘犯不净行受淫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门非释子。尔时世尊与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不能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持)。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烧若埋若坏色者。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终不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持)。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授与人教死叹死。与人非药若堕胎若[示*厭]祷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言犹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不复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持)。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非真实非己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龙来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比丘亦复如是。犯此波罗夷法已。不复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持)。
授四依法(时世饥俭乞求难得。有外道辄自出家受戒。后僧无食便即休道。佛言。先与四依然后授戒。复有外道求僧出家。先说四依。彼即报言。我堪二依。若纳衣腐药不堪。此二便即休道。佛言。此外道大有所失。自今已去。后授四依。应如是授言)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比丘依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依树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若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依腐烂药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汝已受戒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梨如法众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众僧和尚阿阇梨。若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梨(佛言。当令受具戒者在前而去。弟子当日三时问讯和尚。朝中日暮当为和尚执作二事。劳苦不得辞设。一者修理房舍。二者补浣衣服。和尚一切如法教尽当奉行。违者如法治)。
请依止师法(时有比丘。和尚命终。若休道决意出界外。以无人教授故种种破戒。作非威仪。佛言。听有阿阇梨当共相奉敬瞻视如和尚法。当具修威仪。如是请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求大德为依止。愿大德与我依止。我依大德住(三说已。其阿阇梨亦须乞畜。众法如和尚法不异。彼受请已应报言)可尔与汝依止。汝莫放逸(弟子当为执作二事。不得辞设请经问义。有所知解至满五岁得离依止。若无所知诵戒不利尽形依止。阿阇梨须具五德。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满十岁方得摄他。若无此德不依无过。和尚之德类此)。
尼众授戒法(善见云。尼者女也摩者母也。重尼故称之。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佛以仪式不便故在沙弥后。爱道经云。女人但惑色畜众。知须臾事故制依大僧)。
授沙弥尼戒法(其畜众羯磨剃发法出家法。具如上僧中。唯加尼字为异)。
授式叉摩那尼法(律本诸尼辄度人出家受戒。以不知戒相故造作非法。佛言。应与学戒羯磨十诵中。辄度妊身女人过起。佛言。与二岁羯磨可知。有无然六法净心二岁净身)。
乞学戒法(佛言。听十岁曾嫁及十八童女。欲二岁学戒者。当诣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尼僧足。两膝著地合掌教作乞言)大姊僧听。我某甲沙弥尼。今从僧乞。二岁学戒。某甲尼为和尚。愿僧与我二岁学戒。慈愍故(三乞已。沙弥尼应往离闻处著见处立)。
与学戒法(彼尼众中作羯磨者应言)大姊僧听彼某甲沙弥尼。今从僧乞二岁学戒。某甲尼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某甲尼为和尚。白如是。大姊僧听。彼某甲沙弥尼从僧乞二岁学戒。某甲尼为和尚。僧今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某甲尼为和尚。谁诸大姊忍僧与彼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某甲尼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如是三说)。僧已忍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某甲尼为和尚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次说戒相法(佛言。应唤来入众与说六法名字)。某甲谛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六法不得犯不净行行淫欲法。若式叉摩那行淫欲法。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缺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偷盗乃至草叶。若式叉摩那取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教人斫。若烧若埋若坏色。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取减五钱缺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故断众生命乃至蚁子。若式叉摩那故自手断人命。求刀授与人教死赞死。若与非药若堕胎若[示*厭]祷咒术。自作教人作者。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断畜生不能变化者命缺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式叉摩那不真实。非己有自称言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三昧正受。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此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于众中故作妄语。缺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非时食。若式叉摩那非时食。缺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饮酒。若式叉摩那饮酒。缺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佛言。式叉尼一切大尼戒。应学除自手取食授食与他。此学法女具学三法。一学根本即四重是。二学六法谓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大尼诸戒及威仪。并制学之。若犯根本戒法者。应灭摈若缺学法者。更与二年羯磨。若违行法直犯佛教。即须忏悔不坏本所学六法)。
授比丘尼戒法(佛言。有八敬比丘尼。善来比丘尼。破结使比丘尼。羯磨受中有遣信比丘尼。十岁曾嫁比丘尼。十八童女。二岁学戒。二十众比丘尼。边方义立十众比丘尼。前三唯局佛世。后五通于像末)。
乞畜众法(佛言。尼满十二岁。欲度人者应具修威仪礼诸尼僧足。如大僧法三乞已。文同故不出。其度沙弥尼式叉尼大戒尼。并须别乞以年年度弟子犯罪故。或舍畜众法等故)。
与畜众法(佛言。尼僧当观此人堪能教授。二岁学戒二事摄取者。当与羯磨文。亦如上。若不堪教授摄取者。羯磨非法)。
正授戒前具八缘。
一明请和尚法(佛言。若十岁曾嫁。二岁学戒。年满十二。若十八童女二岁学戒。年满二十者。应与授戒具修威仪教言)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求阿姨为和尚。愿阿姨为我作和尚。我依阿姨故得受大戒慈愍故(三请已。答言可尔。乃至请二阇梨七证戒人亦尔)。
二佛言。当安受戒人离闻处著见处立。
三差教师法(是中戒师应问言。谁能与某甲作教授师。有者答言。我某甲能应作。白差如是言)大姊僧听。彼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
四教师出众问法(当起礼尼僧足。已往受戒者所语言)妹此是安陀会。此郁多罗僧。此僧伽梨。此僧祇支。此覆肩衣。此钵多罗。此衣钵。是汝有不(答言是)。妹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我今问汝实当言实。不实当言不实。汝不犯边罪不(谓曾受五戒八戒十戒。犯四重已及受大戒。犯八重已还俗讫。今重来者名边罪人。应答云不犯。已下难遮并准上问。以彼此不解者。非问答故)。汝不犯净行比丘不。汝非贼心受戒不。汝不破内外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僧不。汝非恶心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二形不(并答言非)。汝字何等(答言某甲)。和尚字谁(答言某甲)。年岁满不(云满)。衣钵具不(答言具)。父母夫主听不(随当时有者言之不得两牒。若无言无)。汝不负债不(答云言无)。汝非婢不(答云非)。汝是女人不(答言是)。女人有如是诸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常漏大小便涕唾常流出。汝有如此病不(并答言无者又应告言)。如我向问汝事。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众僧中亦当如是答。
五唤入众法(佛言。彼教授师问已。来至众中舒手相及处立已。应作白召言)大姊僧听。彼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教授竟。听使来白如是(即遥语言。汝来来已为捉衣钵令入僧中)。
六明乞戒法(当礼僧足在戒师前两膝著地合掌。教师教乞言)大姊僧听。我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愿僧济度我慈愍故(如是三乞)。
七戒师白和法(彼戒师应白言)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八对众问法(彼戒师应问言)汝谛听。今是真诚时。我今问汝。有当言有无当言无。汝不犯边罪耶。汝不犯比丘耶。汝不贼心受戒耶。汝不破内外道耶。汝非黄门耶。汝不杀父耶。汝不杀母耶。汝不杀阿罗汉耶。汝不破僧耶。汝不恶心出佛身血耶。汝非非人耶。汝非畜生耶。汝非二形耶(并答言无)。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岁满不。衣钵具足不。父母夫主听汝不。汝不负债不。汝非婢不。汝是女人不。女人有如是诸痛癞痈疽白癞[病-丙+于]痟癫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大小便常漏涕唾常出。汝有如是诸病不(并随有无具须答已)。
正授本法羯磨文(彼戒师。当随机示道。令发增上心。使具本法已应白言)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授大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僧今为某甲授大戒。和尚尼某甲谁诸大姊忍僧。今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已忍与某甲授大戒竟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本法尼往大僧中受戒法(五分律云。彼和上阿阇梨。复集十比丘尼僧。往比丘僧中。在羯磨师前。小远两膝著地乞受具戒等义。准尼僧自结大界。护别众过等)。
请羯磨师法(律无正文。准前具有应教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大戒。慈愍故。(三请已。彼应如上答)可尔。
乞受戒法(佛言。彼受戒者。礼僧足两膝著地合掌教乞言)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我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愿僧拔济我。慈愍故(三说已。尼教授师当复本座)。
戒师和问法(此中戒师应索欲问答讫。应如是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正问难遮法(应安慰法如上已便语言)汝谛听。今是真诚时。我今问汝有当言有无当言无。汝不犯边罪耶。汝不犯比丘耶。汝非贼心为道耶。汝非坏二道耶。汝非黄门耶。汝非杀父耶。汝非杀母耶。汝非杀阿罗汉耶。汝非破僧耶。汝不恶心出佛身血耶。汝非非人耶。汝非畜生耶。汝非二形耶(并令识相分明显答。以不解故。无由得戒)。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岁满二十未衣钵具足不。父母夫主听汝不。汝不负人债不。汝非婢不。汝是女人不。女人有如是诸病癞痈疽白癞[病-丙+于]痟癫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大小便常漏涕唾常出。汝无如是诸病不(并随前事有无具答)。汝学戒未。(即应答言)已学戒。(复应问言)清净不。(复重答言)清净。(复应问余尼言)某甲已学戒未。(余尼答言)已学戒。(重问言)清净不。(余尼重答)清净。
正授戒体法(戒师应略说发戒方便。如大僧受戒中所说。以得戒在大僧。理须知正法羯磨云)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僧今为某甲授大戒。和尚尼某甲。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授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三说如上问成就已应言)。僧已忍为某甲授大戒竟。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授已亦如上。为说记春夏冬时节。示语云)。
次授戒相(应语云)族姓女听。此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八波罗夷法。犯者非比丘尼。非释种女。不得作不净行。行淫欲法。若比丘尼意乐作不净行。行淫欲法。乃至共畜生。此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盗乃至草叶。若比丘尼偷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破教人破。若烧若埋若坏色。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故断众生命。乃至蚁子。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若持刀与人教死赞死。若与非药。若复堕人胎[示*厭]祷咒咀杀。若自作若教人作。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尼非真实非己有。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得禅得解脱三昧正受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此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身相触。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污心。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从腋以下膝以上。若捺若摩若牵若推若逆摩顺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急捺。此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污心。受染污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近共期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犯八事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覆藏他罪。乃至突吉罗恶说。若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罪。若不自举不白僧。若众多人后于异时。此比丘尼若罢道。若灭摈若遮不共僧事。若入外道后便作是说。我先知有如是如是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覆藏重罪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持)。不得随举。比丘乃至守园人及沙弥。若比丘尼。知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随顺。是比丘诸比丘尼谏是比丘尼言。汝妹知不。今僧举此比丘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是比丘尼谏。是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当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由随举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五分云。说八重已。总说四譬。应如是告言)族姓女听。如来无所著。已说八波罗夷。又说四种譬喻。若犯八重如断人头已不可复起。又如截多罗树心不更生长。又如针鼻缺不堪复用。又如折大石分为二分不可还合。若比丘尼犯八重已。不得还成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次说四依法。
又应告言。族姓女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依粪扫衣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依乞食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四日食。十五日食。若月初日食。若众僧常食。若檀越请食应受。依树下坐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依腐烂药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应受。汝已受大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上如法阿阇梨如法。二部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众僧若和上阿阇梨。一切如法教授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上阿阇梨(应令受戒人在前。余尼在后而去也)。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下
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集
衣药受净篇第四
受衣法(时诸比丘多畜衣服。佛言。当来善男子不忍寒苦。畜二衣足不得过。僧祇云。三衣是沙门贤圣幖帜故。萨婆多云。为五意故。障寒热。除无惭愧。入聚落。在道行。生善威仪清净故。方制三衣。律本云。不得以犯舍堕物。及邪命得衣作不成受。若以锦衣五大上色不得受。应染作袈裟色。听以长二肘广四肘衣作安多会。长三肘广五肘作郁多罗僧。僧伽梨亦尔。五分云。肘量长短不定。佛令随身分量。律云。度身而衣故也。若作新衣一重。作安陀会郁多罗僧。二重作僧伽梨。若故衣者二重。作安陀会郁多罗僧。四重作僧伽梨。若粪扫衣随意多作。应五条不应六条。乃至应十九条不应二十。若过是条数亦应畜。应法稻田畦畔齐整。听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剥。故萨婆多云。从九条至十三条。下品大衣二长一短。从十五条至十九条。三长一短从二十一条至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名如法作。若互增减成受持著用得罪。律云。应法四周有缘。五条十隔应自浣染。舒张碾治裁缝大衣。中衣要割截。若少褋叶作若作五纳衣亦尔。若下衣得褶叶作。十诵云。若少减量作。若缦作。僧祇云。叶极广应四指。极狭如穬麦。律本云。应知此长条此短条。此是叶此是第一缝第二缝。此中缝叶两向听叶作鸟足缝。十诵云。要须却刺前去缘四指施钩。后八指施纽。萨婆多云。三衣破但缘不断不失受持。三千威仪云。令帖四角。律本令褋障垢腻处。若衣坏随孔大小方圆补。及如二指大。十诵云。护三衣如自皮。著大衣者不得捷土石草木杂使。若不持三衣入聚落犯罪。僧祇云。当敬如塔想。不著者擗褺举之入俗人处。不著纽者家家得罪。五分云。若衣下坏亦令倒著。上下安钩纽。律中聚落外令反著衣。比丘所行之处。衣钵恒随。犹如飞鸟。余广如钞)。
受安陀会法(佛言。三衣应受持。若疑舍已更受。若有衣不受持者突吉罗。而不出受法。今准十诵加受持。若以青黄赤白黑五大色及上色染。律论并不成受。若如法衣应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下衣有四种。谓割截褶叶褋叶缦作。就中有正从二品。先明正有三种。从有二十一种。若作褶叶褋叶。二种衣者加授文时。余词同上。但改下褶叶衣持。或褋叶衣持。若从衣受持者。应如是加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会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如是三说乃至九条七条类此取解其郁多罗僧僧伽梨。各有正从。加受差互准上可知。若加缦安陀会。余文如上应言)此缦安陀会受持(三说若拟作郁多罗僧僧伽梨者。并准安陀会法。唯约衣上下。增减为异)。
受郁多罗僧法(此衣正有二。谓割截褋叶七条也。从有二十。若受割截衣。余文准上下文加法云)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若褋叶衣若从衣并准改)。受僧伽梨法(此衣正有十八种。谓割截褋叶。各有九品。从有六种。若受割截衣。余词如上。准改下云)。是僧伽梨(若干)条衣受(若干)长(若干)短(割截褋叶)。衣持(三说乃至九条准上例受。若有从衣可例如前)。
受缦衣法(律本云。下三众离衣宿。得突吉罗。萨婆多云。应持上下二衣。一当安陀会。二当郁多罗僧。若得如法衣应言)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此缦安陀会受持(律虽不出受法。今准十诵。五分律中加法三说故也)。
舍衣法(律本云。有疑听舍已更受不出舍文。僧祇云。有缘须舍者。具修威仪加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梨。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便止下二衣。乃至尼五衣等。须舍亦尔)。
尼受余二衣法(时比丘尼露胸膊行。为世人讥慢故白佛。佛言当畜僧祇支覆肩衣。今准僧祇加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祇支如法作。我受持(三说若准僧祇文。广四肘长二肘。是只支本制。今则改变。止可义准。其覆肩衣广长亦如只支法今取所著者。或减量作。不必依文。应准改加法)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覆肩衣如法作。我受持(三说若有换易须舍者。亦准上文。其式叉尼沙弥尼。受四衣。亦准同前)。
心念受舍衣法(五分云。独住比丘三衣中。须有换易者。应具修威仪。手执衣心生口言加法云)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梨若干条。今舍(三说已然。后受所长之衣。如前威仪加法)。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梨若干条受(三说余二衣等受舍亦尔。所舍长衣如后心念净施法。余四众受舍并准此)。
受尼师坛法(佛言。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畜之。长周四尺。广三尺。更增半搩手者。律本善见云。令于缕际外增之。十诵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僧祇云。不得辄尔持故物作。及屈头缩量水湿量。若干大者犯堕受用犯小罪。此是随坐衣不得净施。及取薪草盛物杂用。应中牒左肩上而行。至坐处取坐之。若置本处当中掩之。欲坐徐舒先手按后乃坐。十诵云。不应受单者离宿突吉罗。五分云须揲四角不揲则已。摩得勒伽云。若离宿不须舍。律论制受阙文。应义加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必有余缘准上舍衣法)。
受钵多罗法(僧祇云。钵是出家人器。少欲少事非。俗人所宜。五分云。佛自作钵坏。以为法式。律中不得畜杂宝铜镴木石钵。大要有二种。泥铁是也。应熏作黑赤二色。世中时有掍油漆素铗纻等钵。并非佛制。不成受持。诸部唯有熏钵一色。十诵此律及论云。上钵受秦斗三斗。毗尼母云。不满斗半。若过三斗不成受持。善见云。若穿破失受持。律云。钵破食入但净洗食不出者无犯。应谨护不得。乃至足令破。毗尼母云。当用细澡豆洗。律本云。若叶若汁取令除腻应作囊。若幞盛之系口外向带络肩上挟钵腋下。五分云。瓦钵应近地洗。若非法洗得罪。毗尼母十诵云。钵是诸佛摽志。不得恶用。及洗手敬之如目。律中若破以白镴铅锡缦补。律无受法。准十诵云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善见云。若无人时独受持钵。即准上文。其尼等四众亦准此。若舍故受新。并准前上)。
受药法(佛言。有四种药。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应手受之。萨婆多云。受食有五义。律本无口受法。准十诵及论。制令口受时药手口互塞。余三药具兼二受)。
受时药法(佛言。蒲阇尼有五种。谓饭麨干饭鱼肉佉阇尼有五种。谓枝叶花果细末食名为时药。谓从旦至中也。若欲受者。先知药体。后知授受。余药并准此法)。药无七过(一非内宿。二非内煮。三非自煮。四非恶触。五非残宿。六非贩卖得。七非犯竟残药等)。授有三种(一分别知是食非食。二有施心。三者如法授与)。
自受三法(一别知食体与净人所授之食者。心境相当非错彼此。二有心自食非为余事。三如律手受具二五法无非威仪事者)。正食五观(初计功多少量药来处。二自知行德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苦。五为成道业故。并律论正文。非唯抑度广相如钞)。
受非时药法(佛言。听以梨枣[卄/(麩-夫+玉)]蔗等汁作浆。若不醉人应非时饮亦不应。今日受浆留至明日若饮如法治。僧祇五分律。开受蜜浆。若诸果汁澄如水色。以水渧净已义加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蜜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余浆准此。若无渴病犯罪)。
受七日药法(佛言。有酥油生酥蜜石蜜。世人所识。有病因缘听时非时服。僧祇云。诸脂亦七日服应义加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热病因缘。此酥七日药为欲经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律本云。风病服油及五种脂。僧祇律。具有对病设药法云)。受尽形寿药法(佛言。一切醎苦酢辛不任。为食者有病因缘。听尽形服乃至灰土。大小便等。亦手受加口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病因缘此姜椒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若有余药。或白术散丸汤膏煎等。但不任为食者牒名加法。萨婆多云。如五石丸随牒一名余药通摄)。
衣说净法(佛言。长衣者。长如来八指广四指。应净施。不者犯堕。除波利迦罗衣不现前等。萨婆多云。不应量者。过十日舍作突吉罗。悔乃至钱宝谷。米等亦尔。佛指面广二寸也)。
请施主法(佛言。有二种净法。真实净。展转净法。萨婆多云。应求持戒多闻者而作施主。亦无请文义加请法)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请大德为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愿大德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慈愍故(三说其真实净主及钱宝谷米等。俗人为主。并准请之)。
正说净法(善见云。若衣物众多段段说之。欲总说者。并缚相著加圣法。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净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汝施与谁。(彼当言)施与某甲。(受净者言)长老。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著用随因缘(长钵残药文并同准)。心念说净法(五分云。应偏袒右肩胡跪手捉衣心生口言)我比丘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于五众中随意与之)。随彼取用(得至十一日。复如前威仪言)我某甲此长衣从某甲取还(得至十日复如初言)我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随彼取用(如是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金粟净法(萨婆多云。钱宝谷米并同长衣十日说净。律本云。当持至可信优婆塞所。若守园人所。如是告言)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论云。除钱及宝等一切长财。并以五众为施主。若说净钱宝市得衣物不须净施。僧祇云施主若死等不得过十日。更觅施主说净。毗尼母云。若衣物未说净点净缝衣著。已净者则名衣和合净。若色非法。缝著如法者。是名色衣和合净。更不须别净)。
诸说戒法篇第五
(摩得勒伽论云。云何布萨舍诸恶不善法。证得白法。究竟梵行半月自观犯与不犯清净身口也。善见云。说戒法得知正法久住。毗尼母清净者。名布萨义)。
僧说戒法(佛言。若四人已上当白已说戒。于十四十五十六日说戒听。上座于布萨日白僧言)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布萨白众僧集某处说戒(如是白已。上座应教年少比丘。具净水灯火舍罗听作。时若打揵捶。及余时法。若告言。诸大德布萨说戒时到。僧集已比座共相捡校。知有来者不来者。其诸庄严说戒众具。广如钞中)。
僧同犯识罪忏白法(佛言。若僧集说戒。尽犯罪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彼比丘白已当忏悔。应作如是白言)大德僧听此一切众僧犯罪。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一切僧忏悔白如是(如是白已。然后说戒。律本。更不悔本罪)。
僧同犯疑罪发露白法(佛言。若说戒时。一切僧于罪有疑者。应作白言)大德僧听。此一切僧于罪有疑。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众僧自说罪。白如是(然后说戒。此但露罪得闻说戒本罪。乃识已忏)。
尼差人请教授法(于说戒日。集僧索欲问缘。答云。差人请教授羯磨文言)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白如是。大姊僧听。僧今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谁诸大姊忍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律本云。应白二差一人已彼独行无护。更差二三人为伴。往僧寺中。至所嘱比丘所。义准应差人承受彼嘱授尼。应具陈所请。已至十六日更往僧寺中求可不时。若得略教授已还至本寺。鸣捶集尼众。不来者说欲已。然后使尼如僧中所。告者在尼众中具宣僧敕讫。诸尼合掌顶戴受。律虽无文。准僧祇律文。义如此。若僧尼两众各满五人已上。方行此法。故律本云。若众不满若不和合者。至时但礼拜问讯)。
教诫尼法(佛言。于僧说戒时。上座问言。比丘尼众遣何人来耶。今但取当时说戒者。问之受嘱。授者即起具修威仪。为白僧言)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比丘僧足。求请教授尼人(三说。已义加云。彼应至上座所云。大德慈济能教授比丘尼不。若答言不堪者。乃至二十夏已来一一具问。若无有者还至上座所。白言遍问众僧无有堪者。上座即应作略教诫法。告嘱授人云。此众无堪教诫师。明日尼来请可不时。应报言昨夜为尼遍请无有堪者。虽然上座有敕。敕诸尼众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
告清净法(佛言。若说戒日客来若少者。当告旧比丘清净。应如是告言)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清净(若说戒序竟。方陈此言。必有犯者举过。告僧已余者次第听)。
识罪发露法(佛言。当至一清净比丘。具威仪说所犯。名种白言)大德忆念。我比丘某甲犯某罪今向大德发露。后如法忏悔(三说说戒时忆者。须用此法。若余时中依法忏悔。十诵云。发露比丘不须更发)。
疑罪发露法(律本。比丘犯罪有疑复逼说戒。佛言应发露已得闻戒。义准云)大德忆念。我比丘某甲于某处犯生疑。今向大德发露。须后无疑时如法忏悔(三说)。说戒座上忆罪发露法(律本。为在座上忽忆本罪。向比座说之。举众闹乱。佛令发露心念应。义准云)我某甲犯某罪。为逼说戒。恐闹乱众故。待竟当忏悔(三说疑罪准此)。
略说戒法(佛言。若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及有余缘者。若床座少露湿天雨布萨多夜已久。或斗诤说法等。夜久者略说戒。五分僧祇。并为多缘。开听略说。说前方便一如广法。随缘缓急广略说之。律中具有三五略说。随缘远近文非明了。今依毗尼母论云。若说序问清净讫。应言)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僧常闻(十三僧伽婆尸沙。乃至众学。并云)诸大德。是众学法僧常闻。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已下依文广说。若难卒至应随到处云。已说至某处。余者僧常闻。若难缘逼近不得说序者。僧祇云)诸大德。今十五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便各各随意去。律中至布萨日。不得不说。若无人诵者。应差人往比近寺诵之。还来本处说。若无者。应说法诵经亦得)。
对首说戒法(佛言。若一比丘住处于说戒日。当诣说戒堂扫洒令净敷坐具。办澡水瓶然灯火具舍罗。若客比丘来。若四人以上应白说戒。若有四人应集白说戒。若有二人不得受欲。应各各三语说戒。如是言)二大德忆念。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余二人亦如是三说。若二人共住亦准此。若犯罪者向清净者发露。若忏悔已。方得加法。若有罪不发露者。不应清净法也)。
心念说戒法(佛言。一比丘于说戒日。如前办众具。待客比丘。若无者应言)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五百问事云。如上加法。已有罪者。向四方僧忏悔已。独坐诵戒至竟)。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为别词同上)。
诸众安居法篇第六
(时诸比丘。一切时游行。蹋杀生草木。断众生命根。世人讥呵虫鸟为譬。佛言。不应一切时游行。听三月夏安居有通呵。别制出在尼律)。
安居法(佛言。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者。往后三月。十诵律。佛制五众并令安居。律云。尼不安居波逸提。僧等四众突吉罗。明了论云。无五过处得在中安居。一大远聚落求须难得。二太近城市妨修出道。三多蚊蚁自他两损。四无可依人。可依人要具五德。一求闻令闻。二已闻令清净。三能决疑网。四通达无滞五正见。五无施主供给药食。并不可安居。律本云。安居有四种。一对首。二心念。三忘成。四及界。并有据缘。如下具列)。
对首安居法(律本云。应白所依人言。我于此处安居已。口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伽蓝某聚落)。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说五分十诵云。彼人告所白者言)知莫放逸。(答言)受持(律本云。夏中当依第五律师广诵二部律者。若违得波逸提。春冬依四种律师。违者突吉罗。理准律意。应问彼言)依谁持律者。(答言)依某甲律师。(告言)有疑当往问(五分云。佛言。当于持律者安居。若处所迮闹者。应七日得往返处。心念遥依。若依檀越村野林树山岩房舍等安居者。并同上文。唯改伽蓝为异。若修治破坏之语。局僧住处。随事量度其四众作法。唯改言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为别。余词同上)。
后安居法(律中。有比丘四月十六日欲前安居。不至所住。十七日乃到。佛言后安居应准上文言。后三月夏安居。余文并如上。如是乃至五月十六日。后安居法。并准前此)。
心念安居法(佛言。若无所依人。可白应心念。安居文言)我比丘某甲。依某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余词同上)。
忘结便成法(时有比丘来。至所住处安居。忘不结。佛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律中为客比丘。本有要期。外来托处有忘开结。必有住人不在通限。若本有方便。理通客主也)。
及界与园成安居法(时有比丘往余处安居。一脚入园及界。便明相出。如是两脚入园及界。便明相出。如是两脚入园及界。便经明相。佛言。并成安居。若准人解。后二种法应在前。后十六日若在中安居。随日得结)。
受日法(时有佛法僧塔事。及父母檀越召请受戒忏悔等缘。并瞻病求药问疑请法。如是诸事不知云何。佛言不及即日还听受。七日去不及七日还听受。十五日去不及十五日还听受。一月日及一月日应还其三种。受日并不通夜不同他。律又所为之缘。但是破戒非法事者。并非正缘不成受日。及破安居。十诵云。应五众安居。五众受日若受日往赴在道事尽。即须返界。以无法故。明了论中。有重受七日法。僧祇律云。比丘尼无羯磨受日法。若有缘开七日)。
事讫羯磨受日法(僧祇律第四十卷云。路远缘长为塔事僧事。应作求听羯磨事讫。应还有人加僧忍听。此妄增圣教。彼羯磨例同)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若僧时到僧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为塔事出界行还此处住。诸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安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羯磨受日法(佛法东流。数本羯磨乞受日法。全缺不同。皆自意言。未寻正教。今学所宗但依律本。本既无乞不可妄加。又括诸部并无加乞应告情已。羯磨者如是白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比丘某甲受过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来此中安居。白如是。大德僧听。比丘某甲受过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谁诸长老忍僧听比丘某甲受过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比丘某甲受过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对首受日法(律论。但听受七日。并无正法传用。羯磨白中义亦无失。十诵云。若无比丘。当从四众受。应告言)长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白长老知(三说十诵律云。开独住比丘心念。受日应准上文。唯除所对之言为别)。
命梵二难出界法(律中。若安居中本二大童女淫女伏藏。欲来诱调比丘。又有恶鬼怨贼毒虫恶兽。不得如意医药使人我若此住。必为我净行及命作留难。佛言听去。准毗尼母论云。移夏不破安居。诸部无文开)。
受日出界逢难法(律中。比丘受七日出界。为父母兄姊等至意留过日。或水陆道断遂即过限。佛言不失岁。僧祇云。若受日在道不得迂回。当日若了。即还本界)。
诸众自恣法篇第七
(时诸比丘共住受持哑法。佛种种呵责言。此是白羊外道法。自今已去听共相检校。知有罪无罪。有十利故。便得正法久住应安居竟自恣也)。
僧自恣法(佛言。应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自恣。余办众具如说戒中。比丘不知何时。佛言听小食大食上上座。应唱令白云)大德僧听。今白月十四日(余日准此)。众僧集某处自恣。
差受自恣人法(佛言。听作时若打揵捶。若告言。诸大德。自恣时到僧集已。应先差人应具两种五德。一自恣五德。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自恣未自恣。二具举罪五德。知时如实利益柔软慈心也。十诵五分。并差二人以上。若众止五人前后单差。若有六人一时双牒而作羯磨。应和问答已白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作此法已。两五德者。方从座起。至上座前。礼僧足已。然后胡跪和白)。
白僧自恣法(佛言。自恣时应知比坐有来。不来者听先白已。然后自恣作是白言)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自恣。白如是(佛言若比丘应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应十五日自恣。此谓二众相依住法。若无缘者三日俱得自恣)。
正自恣法(佛言。应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应一一从上座作。次第应离坐自恣。五分云。取草布地令在上自恣老病者随竟复本座。应对前五德者言也)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愿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律本云。若说错忘一一授之。其二五德。准僧祇云。各至本座处自恣。不得待僧竟。其众僧自恣已。五德至上座前。告云僧一心自恣竟。便如常礼退。出十诵律)。
略自恣法(佛言。若有八难及余缘。如说戒中事者。略说自恣。但对首有二略。单白已有三略。如钞所明。若难事可得。广说便广说。若再说若一说。若不者应如法治)。
四人以下对首法(佛言。若有四人不得受。第五人欲更互自恣。应尽集自恣。若有四人。应更互自恣如是白言)三大德一心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清净(三说已。若有三人二人亦准此法。唯改对首人数为异。又不得别众。及以有犯。并不应此法)。
一人心念法(佛言。若自恣日往说戒堂扫洒。敷坐具盛水器洗脚器然灯火具舍罗。为待客比丘。若无来者。应心生口言)今日众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
尼差人自恣法(佛言。比丘尼夏安居竟。听差一比丘尼为尼僧故往大僧中说自恣。若僧尼二众各不满五至自恣日。比丘尼往至比丘所。礼拜问讯。若众满者应索欲问缘。答云差人自恣羯磨应云)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白如是。大姊僧听。僧今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谁诸大姊忍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佛言。彼独行无护者。应差二三尼为伴往大僧中。礼僧足已曲身低头。合掌作如是语)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已良久。僧上座告言。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上座有敕。敕诸比丘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使尼礼僧足辞退至本寺已。集尼众等传僧教敕。如说戒法所明也。此自恣说戒略教授法。律本文缺义明前后。而临事必须条理不容杜默故。且略标一句。以表常式。得齐行用未必依文)。
诸分衣法篇第八
(于中僧得施有二。初谓七众所施为僧得。二谓道俗所施为现前。若约缘就时不出六种)。
一二部僧得施法(时有住处二部僧。多得可分衣物。时比丘僧多比丘尼少。佛言分作二分。无比丘尼纯式叉摩那。亦分作二分。若纯沙弥尼亦分作二分。若无三众。比丘僧应分。若比丘尼多僧少。若无应分作二分。若乃至无沙弥者。比丘尼应分得物已。至当部中皆须作羯磨分。所以名僧得者。以施主心普均一化物遍通十方。但有僧尼皆沾其分故名僧得。还须僧法羯磨。遮约十方来者。既作法已。现前自分羯磨如后)。
二二部现前得施法(尔时世尊三月静坐。唯除一供养人。时有六十头陀比丘。往至佛所为佛所赞。诸非头陀比丘舍衣成大积。佛言。应布施众僧。若与一人听与比丘尼非衣。若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应与分。七羯磨人应置地与若使人与。若沙弥应等与若与半。若三分与一。守僧伽蓝人应等与。若乃至四分与一分。若不与不应分。若分应如法治)。
三时现前得施法(时有比丘在异处。结夏安居已。复于异处住。不知何处取物分。佛言听。住日多处取。若二处俱等听。各取半。若大得可分应随数人分。或堕筹分乃至一人直尔摄取。不作心念法)。
四非时现前得施法(时现前僧大得可分衣物。佛言。听数人多少。若十人为十分。乃至百人为百分。若好恶相参应使不见者掷筹分之。不合羯磨)。
五时僧得施法(时有比丘未分夏衣便去后分衣而不待来。又忘不出。行者分不知成分不。佛言成分衣。应相待亦应出。彼分应羯磨分之。如非时僧得施法。佛言。若一比丘安居。大得僧夏安居衣。应心念口受言)此是我物(三说已。若受不受更有余。比丘来不应与分)。
六非时僧得施法(得施有二。若道俗作檀越欲以施物。普通十方皆兴施福故。律云。时有异住处现前僧。大得可分衣物。分衣时有客比丘数数来分衣疲极。佛言。应差一人。令分白二羯磨与其正法。然后分如亡人轻物中说。二者若亡五众所有衣物。佛言。应一切属僧。然僧有四方现前不同故。物则重轻两别。又约轻重物中分处。非唯一轶具如后十段)。
初明五众死物之所属(十诵。有比丘死衣物众多。王家亲属并欲取物。佛言。王亲不合。僧应得之。乃至今时虽依三宝。出家财法必缘僧得。佛法非分故入二僧。广如钞中说)。
二分法十种(一者粪扫取。如五分律水漂死者。二现前取。如十诵学悔人摈人守戒人共住互死者。三同见取如律此彼二部互死者。四功能取。如律云三举人死入同羯磨举僧。五二部僧取。如律无住处死。萨婆多二界中间死。六面所向取。如论二界中间死。七入和尚。僧祇云。沙弥死衣物令和尚知八入所亲白衣。萨婆多云。灭[打-丁+(實-毌+尸)]人物。九随所在得。如十诵寄人不寄处等。十在众中死羯磨取。广亦如钞说)。
三同活共财法(律无正断。若取分别共财。则除随身之物。已外中分入僧同活。则任在者筹量。出处多少但取实情。生死同志则无负犯。若涉私怀。具招两过)。
四负债法(佛言。应问言谁负病者物。病人负谁物。知已应索取。若负他者听持长衣偿。若无卖三衣偿有余与瞻病人。僧祇云。当深察前人。可信可证明者与之。反此不得)。
五明嘱授(佛言。僧问瞻病人言。病人有嘱授不。若云病人临终时言。此物与佛与法与僧与塔与人。若我终后与者。佛言。应索取现前僧分五分。若生时与人未持去者。僧应白二羯磨与之)。
六分物时(僧祇言。若病者死不可信。应持户钩付僧知事人。然后供养舍利。毗尼母云。先将亡者去藏[歹*(實-毌+尸)]已送丧。僧还来至寺取亡人物著僧前。然后依法集僧分之)。
七断轻重物(十诵病人死无看病者。取衣物浣洗曝卷擗徐担入众中。律云。彼持亡者衣物。来在众中。当作是言)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彼此)。住处命过所有衣物此住处现前僧应分(如是三说毗尼母云。并取衣物在僧前。著已遣一人处分。可分物不可分物。各别一处)。正明处分(佛言若比丘死。若多知识若无知识。一切属僧。若有园田果树别房。及属别房物铜瓶铜盆斧凿灯台绳床坐褥卧褥氍氀车舆。守僧伽蓝人水瓶澡罐锡杖扇。铁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竹作器。及诸种种重物。并不应分属四方僧。氍氀长三肘广五肘毛长三指。剃刀衣钵坐具针筒俱夜罗器。现前僧应分之。律文正断如此。余有不出者。当于诸部律论联类断判。当观律本判意不容缓急自欺。必欲广知具如量处重轻物仪中)。俱夜罗器者(谓减钵次钵小钵又余鋺盏器皿)。
八量德赏物(佛言。五法成就应与病人衣物。故知不具则不得赏。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应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五能为病者说法。己身于善法增益。僧祇律有四种暂作。若僧差作自乐福作邪命作。并不合赏。若为饶益。病者欲令速差。下至然一灯遇命终者。便得此物。五分云。多人看病与究竟者。律云。当与受持衣。若不知者当极与看病。与上三衣随看中下与衣亦尔。十诵云。若不信者与不好不恶六物。五分十诵云。比丘病二众合得。比丘尼病三众得。摩得勒伽云。白衣看病。应与少许。尼三众同之。十诵云。看病人为病者出外乞。衣药得。留待还付之。五分外界看病者。依法赏之)。正明赏法(佛言。应与瞻病者六物。谓三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应如是与)。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三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随当时有者牒入)。此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看病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三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此现前僧应分。僧今与某甲看病比丘。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看病比丘三衣钵(坐具贮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看病比丘衣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律本具明。有德合赏。若无德者理非侥幸。必知事劳无有法。益者可入轻物作法。然后和僧。准论随功赏赠)。
九分轻物法(毗尼母云。五人共住一人死。不得作展转分。律中出法少不具足。今准非时僧得施羯磨具有展转之言。则五人已上须用此法。律文当差一人令分白二羯磨。如是与之。有人存三番作法。此思文未了。亦有存二番法者。今准羯磨文中。具含付分二法。余无故不出。准律羯磨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是衣物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白如是 大德僧听。比丘某甲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是衣物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谁诸长老忍。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僧今持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持此衣物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作此法已。随人多少取其衣物依数与之不宜别施更招漏染非佛制故。五分云。若不遍者和僧与一无衣比丘。善见云。若一衣极好不须割破。众并有者从上行之。须者直付之)。四人分法(毗尼母云。若但四人应作直分羯磨。其赏看病物义准。三人口和)。以衣(付言)诸大德忆念。今持此亡比丘某甲衣钵(坐具等随有言之)。与某甲着病比丘(三说自余轻物应准作直分。羯磨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白如是 大德僧听。比丘某甲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谁诸长老忍。僧今分是衣物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分是衣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舍衣若分衣。若客来并如上)。众多人分法(毗尼母云。四人共住一人死。应展转分舍衣已赏劳法。但二人口和付言)大德僧听。我等持是亡比丘某甲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与某甲看病比丘(三说已。其轻物者准。本律云。应彼此三语。受共分应言)。二大德听此亡。比丘某甲衣物应属我等(三说余人亦尔。若有二人亦须准上其赏劳。直付三语。虽了分物。未入手客来须与分)。一人心念法(毗尼母云。一相应法者。二人共住一人死。在者取衣口言)此某甲亡比丘物应属我(作此三说已。手执物故后来不得)。
十得受衣法(僧祇云。若为病人求医药衣食。及为塔事僧事。虽当时不在并应与分。善见云。若界外比丘入。亦须与分。谓在羯磨时。律中有比丘无想别众不成分衣。又现前施中得与沙弥净人。分等或等或半如前分别。十诵云。比丘有衣钵寄尼者。若死比丘索取先见者分之。若在白衣家死者轻物随五众。现前分重物任意远近。有僧法寺付之。若无五众者。律令信乐檀越应守掌。若无五众来者应送。与近处僧伽蓝僧。余如钞中)。
忏六聚法篇第九
忏悔法(律云。有二种人。一者愚痴谓不见犯。虽见犯不能如法忏悔。二者智人即返上句。未曾有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闇。故经律俱明忏悔。然忏法多种。若作事忏但能伏业易夺。若作理忏则能焦业灭业。先论利根依理断业。如涅槃云。若有修习身戒心慧。能观诸法由如虚空。设作恶业思惟观察。能转地狱重报现世轻受。若于小罪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玼。虽有善业为罪垢污现世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是为愚痴。若犯四重五逆谤法名为破戒。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披法服常怀惭愧。生护法心建立正法。我说是人不名破戒。成实论云。有我心者则业烦恼集。若无我者则诸业不能得报以不具故。未曾有经云。夫人修福须近明师。修习智慧悔重恶业。华严经云。譬如幻师能幻人目诸业如是。若如是知是名清净真实悔过。二者钝根依事忏者。若依大乘则佛名方等具列行仪。依法忏悔要须相现准教验心。若依律宗必须识于罪名种相随有牒忏。若疑不识不合加法唯除不学者随犯结根本。此但灭犯戒罪也。故智论云。戒律中虽复微细忏则清净。犯十善戒虽忏三恶道罪不除。如比丘犯诸性戒等)。
忏波罗夷法(佛言。若比丘比丘尼。若犯波罗夷已。都无覆藏心当如法忏悔。与学戒羯磨夺三十五事尽形行之。若众僧说戒羯磨时来与不来无犯。若更犯重应灭摈。僧祇云。若犯重已啼泣不欲离袈裟者。又深乐佛法应与学戒。比丘不净食彼亦不净。彼不净食比丘亦不净。得与比丘过食除火净五生种及金银。自从沙弥受食。十诵云。佛所结戒一切受行。在大比丘下坐不得与大僧过。三夜自不得与未受具过三夜得。与僧作自恣布萨二种羯磨不得。足数余众法不得作得受岁。律云。不得众中诵律无者听之。毗尼母云。与学悔法已名清净持戒。但此一身不得超生离死障不入地狱)。
忏僧伽婆尸沙法(佛言。若犯僧残已覆藏者随覆藏日。与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已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已当二十僧中出罪。若犯罪不覆藏。僧。应与六夜摩那埵。行此法已便二十僧中与出罪羯磨。若二种行法中间重犯。随所犯者与本日治。行此法已然后出罪。若行波利婆沙者。得羯磨已夺三十五事。在僧下行八事失。夜白僧发露供给众僧尽覆日行之其摩那埵法与别住法并同唯在僧中宿为异)。
忏偷兰遮法(罪缘两种。初明独头偷兰。有三差别如破法轮僧盗四钱盗僧食等名上品。若破羯磨僧。盗三钱以下互有衣相触等名中品。若恶心骂僧盗一钱。用人发食生肉血。裸身著外道衣等名下品。二明从生者。十诵云。从初篇生重应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众中悔。若僧残生轻应一比丘前悔。萨婆多云。忏法与波逸提同前独头偷兰忏法。亦准从生上中下忏应知)。已前三忏罪事非轻悔法。繁密理须精练。自可持律行用是常。余者博寻终成虚托必欲清荡即是智人。观缘执法固无有失。纵舒撰次非学不知徒费时。功未办前务故阙而不载。必临机秉御大钞详委。
忏波逸提法(悔通僧别故。前列三十。唯据对首。后列九十由贪慢财事轻重二心故。分二位忏舍两据)。前忏舍堕(佛言。犯舍堕衣不得遣与人作。三衣作波利迦罗衣。若数数著用衣。若净施应舍已然后作净。此尼萨耆衣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得突吉罗。故知三种忏法又。犯通僧别界分二所并委详思)。
僧中忏法(要须五人以上为受忏者。僧中舍堕有于三种。初明舍财谓离罪缘。中明舍心谓离罪因。后明舍罪除生死业。此之三舍忏法宗途义类通赡)。
初明舍财(三十舍中乞绵作衣。畜贸二宝此之三戒不对于僧。余者皆通三境。今摘取数犯者以为摽首。舍法有三。初五长之物。二离受衣。三余杂舍等辩定此三讫。将往僧中。佛言。舍与僧时持往僧中。偏袒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胡跪合掌应作如是舍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故畜(一三五八)。事长衣犯舍堕(故离僧伽梨宿犯舍堕。自买得一事衣犯舍堕)。我今舍与僧(一说若知数者随多少言之。若衣财众多乃云不忆数也。唯除三衣一种以必有数。若衣财多处并随处舍已。然后忏罪由通染犯故也。乃至罪名多少并具明牒。准律如此不可痴作)。
中明舍心(萨婆多云。衣已舍罪已悔畜心断当日明日。或得本财及得异财并不犯。二者衣已舍罪已悔。畜心不断当日明日得本异财并犯由心染故。三者衣已舍罪未悔畜心断者。若即日得本财异财犯吉罗。今按诸律论。舍堕还财并由僧量不自专已。或永弃舍。或永入僧。或还本道俗。或通施七众。如律本斫坏入库之例等是也。故舍心决绝曾无顾录。若还本财事同新得如法说净应本白法。今此律宗言非虚设。既舍与僧心亦无系故。律本云。若不还衣若著用破坏受作三衣。但犯吉罗止是失法之罪)。
舍罪法(佛言。彼舍衣竟。即于僧中忏悔)。
乞忏悔法(准律本后文出当作是乞)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是衣已舍与僧。今有(众多若干)波逸提罪。从僧乞忏悔愿僧听。我某甲比丘忏悔。慈愍故(三说)。
请忏悔主法(佛言。若一住处一切僧并犯罪者不得向有犯者忏悔。有犯者不得与他解罪。若有客比丘未清净无犯者。当一一往彼所忏悔。若无来者当诣比近清净众中忏悔。此比丘当还本住处。余比丘向此比丘说犯名种忏悔。若能如是者名清净。五分律云。若有命难因缘。佛开同犯不同犯并得受忏。若无缘者不得。故律云。有二种痴。谓不见犯从犯者。忏悔律阙请法。今准义须应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请大德。为波逸提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波逸提忏悔主。慈愍故(三请未得答其可不)。
和白法(应索欲问和已答云。受波逸提忏悔羯磨)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是中有(众多若干)波逸提罪。今从众僧乞忏悔。若僧时到僧忍听。我比丘某甲。受某甲比丘忏悔白如是(作是白已。告言可尔)。
正舍罪法(其常途谨诵多有繁滥舍过。则无不可妄指藏罪。著用随犯方言希。故削除有则如后应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有(众多若干)波逸提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敢覆藏愿大德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三说已应语言)自责汝心生厌离(答言尔)。
还衣法(佛言。彼舍堕衣应还此比丘。若不还者犯罪。还法有三。谓五长等有缘者展转还。非五长者即座还。若无缘五长者明日还。明了论中。令一宿间故义须分识)。
初明即座转付法(佛言。若众僧多难集。此比丘有因缘事欲远行者。应问言。汝此衣物与谁。随彼说便与。是中有一月衣急施衣。过后畜长钵残药长衣。此五长戒依此法还之应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是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僧今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某甲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祇云。知识比丘僧中。得此衣已屏处付与)。
后明即座直付法(若非五长并依此法若是五长曾经宿者亦准此文)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离僧伽梨宿(余二衣乃至回僧物并准著)。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白如是。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离僧伽梨宿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某甲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某甲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还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对四人已下对首法(若向四人忏者。舍财文同于上忏罪。须口和三人不得用单白。还财得作直付羯磨如上。佛言。若欲在三比丘前忏悔者。应至三清净比丘所。如前舍忏法具修威仪作如是舍言)诸大德听。我某甲比丘故畜众多长衣犯舍堕。我今舍与诸大德(作如是舍已应忏本罪。先请忏悔主其请文如上。僧中无异是中忏主。应问余二比丘言)二长老听。若长老听。我受某甲比丘忏悔者。我当受。(彼二比丘答言)可尔(方告忏罪者言可尔。还衣对二人亦尔)。
对一人舍堕法(佛言。若在一比丘前忏悔者。至一清净比丘所应如法忏。今时行事对首忏多故须明立定式使披寻者易为昭练)。
舍衣法(应将一比丘至自然界中。或在戒场并须尽集。将所犯财并连束一处已。具修威仪如是舍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畜众多长衣。故离僧伽梨宿)。犯舍堕今舍与大德(一说)。
请忏悔主法(其文如上僧中所说。忏悔主应为分别罪名。及种与相也。名谓六聚差别种。谓畜长离衣三十事异相谓一多不同。故律云。一名多种住别异。佛言。若犯僧残罪乃至突吉罗。知而覆藏者应先教作突吉罗忏。后如法忏故知前须委问然后教悔)。
明藏罪法(若案舍堕具足八品。突吉罗二品。根本从生如后所列。覆藏合有六品。初二品覆本堕生。中二覆著用不净衣生。后二覆僧说戒默然生。并经初夜二夜以去为率)。先忏从生罪(其八品小罪。应总请一忏悔主。文同波逸提。唯以突吉罗忏悔主为异。次正忏悔覆藏罪)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众多长衣。犯众多波逸提罪。经夜覆藏随夜展转覆藏(并著用犯舍衣突吉罗罪。经夜覆藏。随夜展转覆藏。经僧说戒默妄语犯突吉罗罪。经夜覆藏。随夜展转覆藏。并据有言之)。并犯突吉罗罪不忆数。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一说余治罪立誓并如上)。
忏悔二根本小罪法(善见云。犯舍堕衣不舍而著随著得突吉罗。律云。僧说戒时乃至三问。忆念罪而不发露者突吉罗)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著用不净衣及经僧说戒默妄语。并犯突吉罗罪各不忆数。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一说余词同上。此并据有犯者言之。上来从生根本律合前后两忏不出正文。今义准诸忏理例可解。故立正仪想无疑滥)。
忏根本罪法(应对前忏主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长衣不说净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大德。有众多波逸提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余文如上僧中乃至呵治立誓还衣诸法并准前条其犯舍财已用坏尽。必委种相及九十事并同忏悔)。
忏后堕法(大同三十中。唯无财舍为异。若忏前品从生八种。或有或无如新衣过。量著用并犯理须准忏。如妄语掘地无因而犯亦不必并通。宜随犯多少称实前忏不得在根本。后以佛制在前。若忏根本别众得开不同三十。其请忏悔主文如上说。若正悔本罪文。少有别应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故妄语波逸提罪(余有随称)。不忆数(但犯单堕多不忆实。自有忆者随有言之实而非谬)。今向大德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余词如上。乃至呵责立誓亦尔)。
忏波罗提提舍尼法(谓在村巷中。从非亲尼自手受食。或食尼指授食等。诸律令请一人为忏主说罪名种一说便止其词曰)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食比丘尼指授食。犯波罗提提舍尼罪不忆数。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德悔过。(僧祇云前人应问言)汝见罪不。(答言)见。(应呵责言)慎莫更作。(答言)顶戴持。
忏突吉罗法(佛言。若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又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罗。律本具明故误二心唱言两罪条别。诸师不披律部但以五忏为宗。遂即雷同一概轻重共同忏荡且五忏明义止是别时。偷兰及堕有无多少立法非一。理须显明。凡语难依圣言易信。故毗尼母云。若故作者对一人说忏。误作者责心忏。此则与律符同。何得故执。如律呵责揵度及明了论。萨婆多等各有明据。非唯抑度义。须谨依余有从生根本九品不同。并如上准酌例取)。正明忏仪(律并无文。准用前法理通除灭。前明故作者先请忏主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请大德为突吉罗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突吉罗忏悔主。慈愍故(三请)。
舍罪法(从生根本明须两识种相多少并委审详。应对前人作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不齐整著僧伽梨(余有准著)。犯一突吉罗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一说呵责立誓如前)。
误作忏法(具修威仪。心生惭愧口言)我某甲比丘。误不齐整著僧伽梨。犯一突吉罗罪。我今自责心悔过(一说)。
杂法住持篇第十
六念法(律中并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僧祇。而彼言略意广。又当世盛行故须义加云)。
第一念知日月数(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应知之。五分云。诸比丘应知半月数。知布萨日悔过清净。律云。念知黑月白月两种数法。若入聚落先须知之。此则具含道俗两法应作念言)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言大也。其白月者以纯大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第二念知食处(僧祇云。清旦当作施食念等。今以诸部会通。随实作念言)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已食。(若言)我常食僧食(若不常定者应作是念言)我无请处今乞食(若食已食。若檀越及僧常食等例知)。若言今有请处念自讣。(若言)我有请.处.今依背缘(佛言。若迦提月中。若施衣若病等并开背请)。若言我有请处今舍与人(佛言。若一日受众多请自受一请。余者施与人言。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僧祇云。我今得食施与某甲比丘乃至沙弥尼)。若言我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与正食。回施比丘某甲。檀越于我不系我当食(三说十诵云。此念法唯五种人得作。谓阿兰若独住远行长病饥时。依亲里住人如此得行心念)。
第三念知受戒时夏数(僧祇云。日日自忆若干腊。诸部律论皆尔应言)我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若干影)。受具戒今无夏(后若有夏随多少称)。
第四念知衣钵受净(僧祇云。当忆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净施者)。我今三衣钵具并受持。长财并说净(后有不受持不说净者。随有念持念说念多少等)。
第五念知食同别(僧祇云。念别众食又应念言)我不别众食(若准佛言别。众食有八缘。开者应白入。若无别众食缘者白出若有者白言)我有别众食缘(作此白已得食)。
第六念身强羸(僧祇云念若病不病)。应言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者应言)我有病念须疗治。
白同利食前后入聚落法(尔时罗阅城中。众僧大有请处皆畏慎不敢入城受请。佛言。听诸比丘相嘱授入城。应告同请比丘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先受某甲请今有某缘事。欲入某处聚落。至某家白大德知(佛言。若嘱授已欲至村而中道还。或诣不至所嘱家。或嘱至白衣家。乃更至库藏处尼寺中。若即白衣家还出如是等。皆失前嘱授。若欲往者当更嘱授除施衣时者。谓迦提一月五月。除此已余时中劝化作食。并施衣者若迦提时通开)。
白非时入聚落法(佛言。若入聚落当嘱同住比丘而不出。嘱法前条亦尔。僧祇云。食虽早竟若入即名非时。既无正文应义设言)长老我非时入聚落(十诵律云)至某城邑聚落。某甲舍(前人言)可尔。
作余食法(佛言。若比丘食有二种。一者不正食。谓根食枝叶华果食。油胡麻黑石蜜磨细末。若粥出釜持草画之。无处非食非请非足食。二者正食。谓饭麨干饭鱼肉等是请是食是足。若于正食中。若食饱足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若依僧祇但前食堪足饱食。咽咽已舍威仪者。若更食即名犯足。又依律本。诸比丘。受不作余食法者。见上座来告云。我受不作余食法便不须起而得食竟故知前境是足。若起须作余食法。又尼敬僧戒中亦尔。故知尼亦有余食法。若犯足者持食至未足者前白言)大德我已足食。汝知是看是(彼取少食已还与彼。若不食者亦得与言)长老我已食已止汝食之(彼便取食之。律云。一足食比尼作法已。通一切足食者同食)。
呵责弟子法(尔时诸弟子。不顺弟子法。不承事和尚阿阇梨无惭无愧不受教敕。作非威仪行不恭敬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淫女家妇女家。大童女家黄门家。比丘尼精舍式叉摩那精舍。沙弥尼精舍。好往看龟鳖。佛言。和尚阿阇梨应作呵啧有三种一者唤弟子现前。二者出过令伏三量过设呵。又自量喜怒非分畅志。并反欺负可词五种应言)我今呵责汝汝去。(若言)汝莫入我房。(若言)汝莫为我作使。(若言)汝莫至我所。(若言)不与汝语。(是谓和尚呵责弟子法。阿阇梨呵责词亦同。唯改第四呵词言)汝莫依止我。(弟子被呵责已应日三时朝中日暮。向和尚阿阇梨忏悔。当如是忏悔。偏袒右肩脱革屣右膝著地。合掌作是忏言)大德和尚。我某甲今忏悔更不敢作(若听者善。若不听者当更日三时如上忏悔。犹不许者当下意随顺求方便解其所犯。若下意随顺而师不受。其忏者当如法治。亦令余比丘为将顺故令共至和尚阿阇梨所。调和令早受忏悔。彼和尚若尽形寿呵责竟安居呵责。又呵责病者。不出过不现前。并名非法反治其师。若弟子被治罚未相忏悔。而受供给及以依止者非法须治。其师若弟子被轻呵责而不为和尚阿阇梨。及余比丘执事劳役者。佛言。得罪应如法治)。
弟子辞和尚白谢法(佛言。若弟子见和尚五种非法。应忏谢而去。白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若言)我不如法。和尚不知。(若言)我犯戒和尚舍不教诃(若弟子犯过。和尚舍者得今据合呵而痴故。不责不问)。若有犯亦不知。(若言)若犯而忏者亦不知(僧祇云。应软语谏师。若不受者和尚应舍远去。依止师者持衣钵出界宿。明日当还更依止余比丘。十诵云。有四种和尚。若法食俱与名乐住。若与法不与食者余处觅食名为苦住若与食不与法忏谢而去。若不与法食不问昼夜即应舍去。由出家本意志存道业。俗怀围绕翻结生死故。成实言。染著眷属爱乐住处。故堕迦陵伽等饿鬼中生。余广如钞)。
谏作犯法(时有比丘欲犯波罗夷。乃至恶说。佛言。诸比丘应如法谏作如是言)大德莫作是不应尔。大德所作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此比丘言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经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者余比丘复应如是谏)长老汝曾经二三说戒中坐。何况多。汝今无利不善得。何以故。汝说戒时。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故(然此比丘自知所作是谓他所谏非。故作犯根本不从语突吉罗。若自知所作非。谓他谏者是。故作犯根本不从语波逸提。比丘无知无解随所犯罪。如法治重增无知罪波罗提。若为无知人谏应反语言)汝可问汝师和尚阿阇梨。更学问诵经知谏法已然后诃谏(萨婆多云。若前所谏者有六种人。一心有爱憎。二钝根无智。三若少闻见。四为利养名闻。五为现法乐但欲自摄。六若新出家爱恋妻子。如是六人谏则有损。若发教谏出言无补。应反语言。但自观身善不善行。亦不观他作以不作。若反上六者则应展转相谏)。
谏止犯法(时有比丘不学戒。亦不赞叹戒。佛言。余比丘应如法谏。彼作是言)大德当学戒赞叹戒。不自破坏不犯罪。不为智者呵责。受福无量长夜安乐(若彼比丘言。长老何用此杂碎戒为。我今不学此戒。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余比丘复应重谏言)大德欲灭法故作是语耶。大德既不学戒。不赞叹戒。亦自破坏多犯众罪。为智者诃责。长夜受苦不得安乐(若彼谏比丘痴不解者。此所谏比丘应报彼言)汝还问汝和尚(余文如上。如法谏已谏。若为知为学者应当难问)。
佛言。五种持律。若诵戒序乃至三十是初持律。若诵戒序乃至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广诵戒毗尼是第三持律。若广诵二部戒毗尼是第四持律。若广诵毗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冬依止四持律。若违突吉罗。夏安居应依第五。若违波逸提。佛言。持律人得五功德。一者戒品牢固。二者善胜诸怨。三者于众中决断无畏。四者有疑悔开解。五者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佛言。有四种断事人。若寡闻无惭。若多闻无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无惭者不复更作(若有惭者多闻。若有惭者寡闻。众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佐助开示。若随彼所说赞言善哉)。佛言。有五种疾灭正法。有比丘不谛受诵律。喜忘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二为僧中胜人上座。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后生仿习放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不教道俗即便命终令法断灭。四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便即舍置。五互相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
佛言。若上座既不学戒。亦不赞叹戒。若有余比丘乐学戒叹戒者。亦复不能以时劝勉赞叹我不赞叹如是上座。何以故。若我赞叹者令诸比丘亲近。习学其法长夜受苦。我见如是上座过失。是故不赞叹(若中。座下座亦如上作句。次有上中下座。能赞叹戒佛赞。如此上座作句反上即是)。
佛言。毗尼有五答。一序答。二制答。三重制答。四者修多罗答。五者随顺修多罗答。僧祇律言。欲得五事利当应持律。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四僧尼犯罪恐怖者为作依怙。五欲游化诸方而无有碍。是为笃信持律者五利。
十诵律。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诵读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责已赞叹毗尼。多有长老比丘。就优波离学律。佛告比丘。有十种法住世令正法疾灭。有比丘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又不解了。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乃至不乐阿练若法。又不随法教。不敬上座。无威仪者令后生不学毗尼。致令放逸失诸善法。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法故。正法疾灭甚可怖畏。诸比丘应如是知。善见毗婆沙云。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二十人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萨婆多论云。毗尼有四义余经所无。一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具斯四义功强于彼。佛言。有四种广说。若比丘如是语。诸长老我于某村某城。亲从佛闻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若闻彼比丘所说。不应生嫌疑亦不应呵。
应审定文句已。应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若听彼比丘所说。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相应违背于法长老不复须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应舍弃。若闻彼比丘所说。寻究修多罗。若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者。应语言。长老所说是佛所说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而不违背。长老应善持诵习。教余比丘勿令忘失。此是初广说(第二句从和合僧上座前闻。第三句。从知法毗尼持摩夷三比丘前闻。第四句。从一知法毗尼摩夷比丘所闻。文句违顺受舍亦如是)。
是谓四广说。是故诸比丘汝等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下
老病比丘畜杖络囊乞羯磨文
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僧乞畜杖络囊。愿听我比丘某甲畜杖络囊。慈愍故(如是三说)。
僧与老病比丘畜杖络囊羯磨法
大德僧听。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僧乞畜杖络囊。若僧时到僧忍。听比丘某甲畜杖络囊。白如是。大德僧听。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僧乞畜杖络囊。僧今听此比丘畜杖络囊。谁诸长老忍。僧听比丘某甲畜杖络囊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比丘某甲畜杖络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右道宣比丘以唐贞观中游诸律肆。博求异诀但见诵文。信语部秩成宗及至讨论赴要。曾未机正乃顾命笔墨依宗本撰次。虽不穷源究末。庶得决事行用。愿以尘露山海照于万代。志之所及乃亦远矣。
十诵律受三十九夜羯磨文
大德僧听。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白如是大德僧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谁诸长老忍。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诵律受残夜法(若比丘受七夜未尽而还事未竟。佛言。听受残夜去)
我受七夜法若干夜。在受彼出(一说)。
僧祇律二十七事讫羯磨文(若为塔事为僧事应作。求听羯磨)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若僧时到僧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住。诸大德听。某甲比丘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安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是去者要有所得。如是讫夜还。凡诸部律受日又各不同。后来诸师用事者。各执一部不用余部。此亦是一家。今详此诸部律文。及以前互用皆得。所以然者。如其定知前事。须一夜即用十诵受一夜法。乃至七夜亦如是。或须三十九夜。亦用十诵羯磨受法。若须七日十五日一月日。即用四分律文受日法。若不定如前事几日当了。即用僧祇律文受日法。后有人不解即诵四分羯磨文。为他受僧祇事了。不诵三十九夜此皆非法不成。何以知。羯磨文中牒事各各不同。故知不成也。今畏诸人。谬用总抄诸部律。正羯磨文呈简诸贤。任见作法随事所用也。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解只改结字作解字唤诸文。如前小界自恣团座。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于中结小界。谁诸长老忍。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