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春秋公羊传注疏》 汉 何休 注  唐 徐彦 疏

隐公卷一(起元年,尽元年)

隐公卷二(起二年,尽四年)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

桓公卷四(起元年,尽六年)

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

庄公卷六(起元年,尽七年)

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庄公卷八(起十八年,尽二十七年)

庄公卷九(起二十八年,尽闵公二年)

僖公卷十(起元年,尽七年)

僖公卷十一(起八年,尽二十一年)

僖公卷十二(起二十二年,尽三十三年)

文公卷十三(起元年,尽九年)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尽十八年)

宣公卷十五(起元年,尽九年)

宣公卷十六(起十年,尽十八年)

成公卷十七(起元年,尽十年)

成公卷十八(起十一年,尽十八年)

襄公卷十九(起元年,尽十一年)

襄公卷二十(起十二年,尽二十四年)

襄公卷二十一(起二十五年,尽三十一年)

昭公卷二十二(起元年,尽十二年)

昭公卷二十三(起十三年,尽二十三年)

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定公卷二十五(起元年,尽五年)

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

哀公卷二十七(起元年,尽十年)

哀公卷二十八(起十一年,尽十四年)

 序

  汉司空掾任城樊何休序

  ○陆氏《音义》曰:“掾,弋绢反。”

  [疏]“汉司空掾”。解云:汉者,巴汉之间地名也。於秦二世元年,诸侯叛秦,沛人共立刘季以为沛公。二年八月,沛公入秦,秦相赵高杀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冬十月为汉元年,子婴降。

  ○年春正月,项羽尊楚怀王以为义帝。其年三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天下为十八国,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汉之间四十一县,都於南郑。至汉王五年冬十二月,乃破项羽军斩之。六年正月乃称皇帝,遂取汉为天下号,若夏、殷、周既克天下,乃取本受命之地为天下号。云“司空”者,汉三公官名也。“掾”者,即其下属官也,若今之三府掾是也。

  ○“任城樊何休序”。

  ○解云:任城者,郡名。樊者,县名。姓何,名休,字邵公。其《本传》云:“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大传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闚门十有七年。”是也。序者,舒也,叙也,舒展已意,以次叙经传之义,述已作注之意,故谓之序也。

  昔者孔子有云:

  [疏]“昔者,孔子有云”。

  ○解云:昔者,古也,前也。故《孝经》云:“昔者明王,”郑注云“昔,古也。”《檀弓》上篇云“予畴昔夜梦”,注云:“昔犹前也”。然则若对后言之,即言前;若对今言之,即言古。何氏言前古孔子有云,云,言也。

  “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疏]“吾志在”至“《孝经》”。

  ○解云:案《孝经?钩命决》云“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也。所以《春秋》言志在,《孝经》言行在。《春秋》者,赏善罚恶之书,见善能赏,见恶能罚,乃是王侯之事,非孔子所能行,故但言志在而已;《孝经》者,尊祖爱亲,劝子事父,劝臣事君,理关贵贱,臣子所宜行,故曰行在《孝经》也。

  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

  [疏]“此二”至“极致”。

  ○解云:二学者,《春秋》、《孝经》也。极者,尽也。致之言至也,言圣人作此二经之时,尽已至诚而作之,故曰圣人之极致也。

  治世之要务也。

  ○治,直吏反。

  [疏]“治世”至“务也”。

  ○解云:凡诸经艺等皆治世所须,但此经或是惩恶劝善,或是尊祖爱亲,有国家者最所急行,故云“治世之要务也”,言治世之精要急务矣。《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礼。”礼者,谓三王以来也,若大道之时,礼於忠信为薄。正以孔子修《春秋》,祖述尧舜,故言此。考诸旧本皆作“也”字,又且於理亦宜然。若作“世”字者,俗误已行。

  传《春秋》者非一。

  [疏]“传《春秋》者非一”。

  ○解云:孔子至圣,观无穷,知秦无道,将必燔书,故《春秋》之说口授子夏。度秦至汉,乃著竹帛,故《说题辞》云“传我书者,公羊高也。”戴宏序云:“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其弟子齐人胡毌子都著於竹帛,与董仲舒皆见於图谶。”是也。故大史公云:“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董生相胶西王,疾免归家,以修学著书为事,终不治产业。”是也。又《六艺论》云:“治《公羊》者,胡毌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庄彭祖及颜安乐,安乐弟子阴丰、刘向、王彦。”故曰传《春秋》者非一。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孔子而传五家,故曰非一。

  本据乱而作,

  [疏]“本据乱而作”。

  ○解云:孔子本获麟之后得瑞门之命,乃作《春秋》,公取十二,则天之数。是以不得取周公、成王之史,而取隐公以下,故曰据乱而作,谓据乱世之史而为《春秋》也。

  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论,卢困反,下“持论”同

  [疏]“其中”至“之论”。

  ○解云:由乱世之史,故有非常异义可怪之事也。“非常异义”者,即庄四年,齐襄复九世之雠而灭纪;僖元缺年,实与齐桓专封是也。此即是非常之异义,言异於文、武时。何者?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故曰非常异义也。“其可怪之论”者,即昭三十一年,邾娄叔术妻嫂而《春秋》善之是也。

  说者疑惑,

  [疏]“说者疑惑”。

  ○解云:此“说者”,谓胡毌子都、董仲舒之后,庄彭祖、颜安乐之徒。见经传与夺异於常理,故致疑惑。

  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

  [疏]“至有”至“戾者”。

  ○解云:此倍读如反背之背,非倍半之倍也。言由疑惑之故,虽解经之理而反背於经。即成二年,逢丑父代齐侯当左,以免其主。《春秋》不非而说者非之,是背经也。任意者,《春秋》有三世异辞之言,颜安乐以为从襄二十一年之后,孔子生讫,即为所见之世,是任意。任意者,凡言见者,目睹其事,心识其理,乃可为见,故《演孔图》云“文、宣、成、襄,所闻之世也”。而颜氏分张一公而使两属,是其任意也。反传违戾者,宣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案隐三年传云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者,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谓二日乃食,失正朔於前,是以但书其日而已;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谓晦日食,失正朔於后,是以又不书日,但书其月而已。即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以此言之,则日食之道不过晦朔与二日,即宣十七年言日不言朔者,是二日明矣。而颜氏以为十四日日食,是反传违戾也。

  其势虽问不得不广,

  [疏]“其势”至“不广”。

  ○解云:言说者疑惑,义虽不是,但其形势已然,故曰“其势”。虽复致问,不得不广引外文望成其说,故曰“不得不广”也。一说谓颜、庄之徒以说义疑惑,未能定其是非,致使倍经、任意、反传违戾,是以何氏观其形势,故曰“其势”;维適畏人问难,故曰“维问”;遂恐已说穷短,不得不广引外文望成已说,故曰“不得不广”也。“维”误为“虽”耳。

  是以讲诵师言至於百万犹有不解,

  [疏]“是以”至“不解”。

  ○解云:此“师”谓胡、董之前公羊氏之属也。言由庄、颜之徒解义不是,致地问难,遂尔谬说至於百万言。其言虽多,犹有合解而不解者,故曰“犹有不解”矣。

  时加酿嘲辞,

  ○酿嘲陟交反

  [疏]“时加酿嘲辞”。

  ○解云:颜安乐等解此《公羊》,苟取顽曹之语,不顾理之是非,若世人云“雨雪其雱,臣助君虐”之类是也。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疏]“援引”至“句读”。

  ○解云:三传之理不同多矣,经之义随经自合,而颜氏之徒既解《公羊》,乃取他经为义,犹贼党入门,主人错乱,故曰“失其句读”。

  以无为有,

  [疏]“以无为有”。

  ○解云:《公羊》经、传本无以周王为天囚之义,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

  甚可闵笑者,

  [疏]“甚可闵笑者”。

  ○解云:欲存《公羊》者,闵其愚暗;欲毁《公羊》者,笑其谬通也。

  不可胜记也。

  [疏]“不可胜记也”。

  ○解云:言其可闵可笑处多,不可胜负,不可具记也。

  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

  [疏]“是以”至“俗儒”。

  ○解云:《左氏》先著竹帛,故汉时谓之古学。《公羊》汉世乃兴,故谓之今学,是以许慎作《五经异义》,云“古者,《春秋左氏》说;今者,《春秋公羊》说”是也。治古学者,即郑众、贾逵之徒,贵文章矣。谓之俗儒者,即《繁露》云:“能通一经曰儒生,博览群书号曰洪儒,则言乖典籍、辞理失所名之为俗,教授於世谓之儒。”郑、贾之徒谓《公羊》虽可教授於世,而辞理失所矣。

  至使贾逵缘隙奋笔,以为《公羊》可夺,《左氏》可兴。

  [疏]“至使”至“可兴”。

  ○解云:贾逵者,即汉章帝时卫士令也。言“缘隙奋笔”者,庄、颜之徒说义不足,故使贾逵得缘其隙漏,奋笔而夺之,遂作《长义》四十一条,云《公羊》理短,《左氏》理长,意望夺去《公羊》而兴《左氏》矣。郑众亦作《长义》十九条十七事,专论《公羊》之短,《左氏》之长,在贾逵之前。何氏所以不言之者,正以郑众虽扶《左氏》而毁《公羊》,但不与谶合,帝王不信,毁《公羊》处少,兴《左氏》不强,故不言之。岂如贾逵作《长义》四十一条,奏御于帝,帝用嘉之,乃知古之为真也,赐布及衣,将欲存立,但未及而崩耳。然则贾逵几废《公羊》,故特言之。

  恨先师观听不决,多随二创。

  [疏]“恨先”至“二创”。

  ○解云:此先师,戴宏等也。凡论义之法,先观前人之理,听其辞之曲直然,以义正决之。今戴宏作《解疑论》而难《左氏》,不得《左氏》之理,不能以正义决之,故云“观听不决。”“多随二创”者,上文云“至有背经、任意、反传违戾”者,与《公羊》为一创;又云“援引他经失其句读”者,又与《公羊》为一创。今戴宏作《解疑论》多随此二事,故曰“多随二创”也。而旧云公羊先师说《公羊》义不著,反与《公羊》为一创,贾逵缘隙奋笔夺之,与《公羊》为二创,非也。

  此世之馀事,

  [疏]“此世之馀事”。

  ○解云:何氏言先师解义虽曰不是,但有已在《公羊》必存,故曰此世之馀事。馀,末也。言戴氏专愚,《公羊》未申,此正是世之末事,犹天下闲事也。旧云,何氏云前世之师说此《公羊》不得圣人之本旨,而犹在世之末说,故曰世之馀事也。

  斯岂非守文、持论、败绩、失据之过哉!

  [疏]“斯岂”至“过哉”。

  ○解云:“守文”者,守《公羊》之文。“持论”者,执持《公羊》之文以论《左氏》,即戴宏《解疑论》之流矣。“败绩”者,争义似战陈,故以败绩言之。“失据”者,凡战陈之法,必须据其险势以自固,若失所据,即不免败绩。若似《公羊》先师,欲持《公羊》以论《左氏》,不闲《公羊》、《左氏》之义,反为所穷,已业破散,是失所依据,故以喻焉。

  余窃悲之久矣。

  [疏]“余窃悲之久矣”。

  ○解云:何邵公精学十五年,专以《公羊》为已业,见《公羊》先师失据败绩,为他《左氏》先师所穷,但在室悲之而已,故谓之“窃悲”。非一朝一夕,故谓之“久”。后拜为议郎,一举而起,陵群儒之上,已业得申,乃得公然叹息。

  往者略依胡毌生《条例》,

  ○毌音无。多得其正,

  [疏]“往者”,至“其正”。

  ○解云:胡毋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故何氏取之以通《公羊》也。虽取以通传意,犹谦未敢言已尽得胡毋之旨,故言“略依”而已。何氏本者作《墨守》以距敌《长义》,以强义,为《废疾》以难《穀梁》,造《膏肓》以短《左氏》,尽在注传之前,犹郑君先作《六艺论》讫,然后注书,故云“往者”也。何氏谦不言尽得其正,故言“多”尔。

  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

  ○隐括,古夺反,结也。

  [疏]“故遂”至“墨焉”。

  ○解云:隐谓隐审,括谓检括,绳墨犹规矩也。何氏言已隐审捡括《公羊》,使就规矩也。然则何氏最存《公羊》也。而谶记不见者,书不尽言故也。而旧云善射者,隐括令审,射必能中,何氏自言已隐括《公羊》,能中其义也。凡木受绳墨,其直必矣,何氏自言规矩《公羊》,令归正路矣。

隐公卷一(起元年,尽元年)

 隐公卷一(起元年,尽元年)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第一

  ○陆曰:解诂,佳买反;下音古,训也。

  [疏]“春秋”至“第一”。

  ○解云:案旧题云“春秋隐公经传解诂第一公羊何氏,”则云:《春秋》者,一部之总名;隐公者,鲁侯之谥号;经传者,杂缛之称;解诂者,何所自目;第一者,无先之辞;《公羊》者,传之别名;何氏者,邵公之姓也。今定本则升“公羊”字在“经传”上退“隐公”字在“解诂”之下,未知自谁始也。又云“何休学”,今案《博物志》曰:“何休注《公羊》,云‘何休学’。有不解者,或答曰‘休谦辞受学於师,乃宣此义不出於巳’。”此言为允,是其义也。

  ○问曰:《左氏》以为鲁哀十一年夫子自卫反鲁,十二年告老,遂作《春秋》,至十四年经成,不审《公羊》之义,孔子早晚作《春秋》乎?

  ○答曰:《公羊》以为哀公十四年获麟之后,得端门之命,乃作《春秋》,至九月而止笔,《春秋说》具有其文。

  ○问曰:若《公羊》之义,以获麟之后乃作《春秋》,何故“大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纟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罪也”,“夫昔西伯拘羑里,演《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自黄帝始作其文也。案《家语》孔子厄於陈、蔡之时,当哀公六年,何言十四年乃作乎?

  ○答曰:孔子厄陈、蔡之时,始有作《春秋》之意,未正作其正作犹在获麟之后也。故《家语》云:“晋文之有霸心,起于曹、卫越王句践之有霸心,起于会稽。”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庸知非激愤厉志,始於是乎者?是其有意矣。

  ○问曰:若《左氏》以为夫子鲁哀公十一年自卫反鲁,至十二年告老,见周礼尽在鲁,鲁史法最备,故依鲁史记修之以为《春秋》。《公羊》之意,据何文作《春秋》乎?

  ○答曰:案闵因叙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感精符》、《考异邮》、《说题辞》具有其文。”以此言之,夫子脩《春秋》,祖述尧、舜,下包文、武,又为大汉用之训世,不应专据鲁史,堪为王者之法也,故言据百二十国宝书也。周史而言宝书者,宝者,保也,以其可世世传保以为戒,故云宝书也。

  ○问曰:若然,《公羊》之义,据百二十国宝书以作《春秋》,今经止有五十馀国,通戎夷宿潞之属,仅有六十,何言百二十国乎?

  ○答曰:其初求也,实得百二十国史,但有极美可以训世,有极恶何以戒俗者,取之;若不可为法者,皆弃而不录,是故止得六十国也。

  ○问曰:若言据百二十国宝书以为《春秋》,何故《春秋说》云“据周史立新经”乎?

  ○答曰:闵因叙云:“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以此言之,周为天子,虽诸侯史记,亦得名为周史矣。

  ○问曰:《六艺论》云:“六艺者,图所生也。”然则《春秋》者,即是六艺也,而言依百二十国史以为《春秋》何?

  ○答曰:元本“河出图,洛出书”者,正欲垂范於世也。王者遂依图书以行其事,史官录其行事以为《春秋》,夫子就史所录,刊而脩之,云出图书,岂相妨夺也?

  ○问曰:案《三统历》云:“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贾、服依此以解《春秋》之义,不审何氏何名《春秋》乎?

  ○答曰:公羊何氏与贾、服不异,亦以为欲使人君动作不失中也。而《春秋说》云“始於春,终於秋,故曰《春秋》”者,道春为生物之始,而秋为成物之终,故云始於春,终於秋,故曰《春秋》也。而旧云《春秋说》云“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作《春秋》,九月书成。以其书作秋成,故云《春秋》也”者,非也,何者?案庄七年经云“星霣如雨”,传云:“‘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何氏云:“‘不脩春秋’,谓史记也。古者谓史记为‘春秋’。”以此言之,则孔子未脩之时已名《春秋》,何言孔子脩之春作秋成,乃名《春秋》乎?

  ○问曰:《春秋》据史书而为之,史有左右,据何史乎?

  ○答曰:《六艺论》云:“《春秋》者,国史所记人君动作之事,左史所记为《春秋》,右史所记为《尚书》。”是以《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记文先言左史,郑注先言《春秋》,明以左史为《春秋》矣。云云之说,《左氏》首已成解,不能重载。夫子所以作《春秋》者,《解疑论》云:“圣人不空生,受命而制作,所以生斯民,觉后生也。西狩获麟,知天命去周,赤帝方起,麟为周亡之异,汉兴之瑞,故孔子曰‘我欲托诸空言,不如载诸行事’。又闻端门之命,有制作之状,乃遣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脩为《春秋》,故《孟子》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故《史记》云:‘《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以此言之,则孔子见时衰政失,恐文、武道绝,又见麟获,刘氏方兴,故顺天命,以制《春秋》以授之。必知孔子制《春秋》以授汉者。案《春秋说》云:“伏羲作八卦,丘合而演其文,渎而出其神,作《春秋》以改乱制。”又云:“丘揽史记,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汉帝制法,陈叙图录。”又云:“丘水精治法,为赤制功。”又云:“黑龙生为赤,必告云象使知命。”又云:“经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赤受命,仓失权,周灭火起,薪采得麟。”以此数文言之,《春秋》为汉制明矣。

  ○问:案庄七年“星霣如雨”,传云“‘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又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传云“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其词则丘有罪焉尔’”,何故孔子脩《春秋》,有改之者何?可改而不改者何?

  ○答曰:其不改者,勿欲令人妄亿措其改者,所以为后法故或改或不改示此二义。

  ○间曰:《公羊》以鲁隐公为受命王,黜周为二王后。案《长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隐公人臣而虚称以王,周天子见在上而黜公侯,是非正名而言顺也。如此,何以笑子路率尔?何以为忠信?何以为事上?何以诲人?何以为法?何以全身?如此若为通乎?

  ○答曰:《孝经》说云:“孔子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然则其微似之语独传子夏,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乃至汉胡毋生、董仲舒,推演其文,然后世人乃闻此言矣。”孔子卒后三百岁,何不全身之有?又《春秋》藉位於鲁,以讬王义,隐公之爵不进称王,周王之号不退为公,何以为不正名?何以为不顺言乎?又奉天命而制作,何以谦让之有?

  ○问曰:《春秋说》云:“孔子欲作《春秋》,卜得阳豫之卦。”宋氏云:“夏、殷之卦名也。”孔子何故不用《周易》占之乎?

  ○答曰:盖孔子见西狩获麟,知周将亡,又见天命有改制作之意,故用夏、殷之《易》矣。或言卜则是龟之辞也,不从宋氏之说。若然,应言阳豫之兆,何言卦乎?盖龟蓍通名,故言卜矣。

  ○问曰:何氏注《春秋》,始乎隐公,则天之数,不审孔子何以正于获麟止笔乎?

  ○答曰:案哀十四年传云“《春秋》何以始乎隐”,注云“据得麟乃作”;“祖之所逮闻也”,注云“托记高祖以来,事可及问闻知者,犹曰‘我但记先人所闻,辟制作之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彼注云“据哀公未终也”;曰“备矣”彼注云“人道浃,王道备,必止於麟者,欲见拨乱功成於麟,犹尧、舜之隆,凤皇来仪,故麟於周为异,《春秋》记以为瑞,明大平以瑞应为效也。绝笔於春,不书下三时者,起木绝火王,制作道备,当授汉也”是也。

  ○问曰:既言始於隐公则天之数,复言三世,故发隐公何?

  ○答曰:若论象天数,则取十二;缘情制服宜为三世,故礼为父三年,为祖期,为高祖、曾祖齐衰三月。据哀录隐,兼及昭、定,已与父时事,为所见之世;文、宣、成襄、王父时事,谓之所闻之世也;隐、桓、庄、闵、僖,曾祖、高祖时事,谓之所传闻之世也。制治乱之法,书大夫之卒,文有详略,故日月备于隐,如是,有罪之见录,不日卒于得臣,明有过以见罪;益师不日,著恩远之辞。

  ○问曰:郑氏云:“九者,阳数之极”,九九八十一,是人命终矣,故《孝经援神契》云“《春秋》三世,以九九八十一为限”。然则隐元年尽僖十八年为一世,自僖十九年尽襄十二年又为一世,自襄十三年尽哀十四年又为一世,所以不悉八十一年者,见人命参差,不可一齐之义。又颜安乐以襄二十一年孔子生后,即为所见之世。颜、郑之说,实亦有途,而何氏见何文句,要以昭、定、哀为所见之世,文、宣、成、襄为所闻之世,隐、桓、庄、闵、僖为所传闻之世乎?

  ○答曰:颜氏以为襄公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传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娄快来奔”,传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二文不异,同宜一世,若分两属,理似不便。又孔子在襄二十一年生,从生以后,理不得谓之所闻也。颜氏之意,尽於此矣。何氏所以不从之者,以为凡言见者,目睹其事,心识其理,乃可以为见,孔子始生,未能识别,宁得谓之所见乎?故《春秋说》云“文、宣、成、襄所闻之世不分疏”,二十一年巳后明为一世矣。邾娄快、邾娄鼻我虽同有以近书之传,一自是治近升平书,一自是治近大平书,虽不相干涉,而漫指此文乎?郑氏虽依《孝经》说文取襄十二年之后为所见之世尔时孔子未生焉。得谓之所见乎?故不从之。

  ○问曰:《孝经说》文实有九九八十一为限之言,《公羊》信纬,可得不从乎?

  ○答曰:《援神契》者,自是《孝经纬》横说义之言,更作一理,非是正解《春秋》之物,故何氏自依《春秋说》为正解明矣。

  ○问曰:《左氏》出自丘明,便题云《左氏》;《公羊》、《穀梁》出自卜商,何故不题曰“卜氏传”乎?

  ○答曰:《左氏传》者,丘明亲自执笔为之,以说经意,其后学者题曰《左氏》矣。且《公羊》者,子夏口授公羊高,高五世相授,至汉景帝时,公羊寿共弟子胡毌生乃著竹帛,胡毌生题亲师,故曰《公羊》,不说卜氏矣。《穀梁》者,亦是著竹帛者题其亲师,故曰《穀梁》也。

  ○问曰:《春秋说》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

  ○答曰:何氏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总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何氏作《文谥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问曰:案宋氏之注《春秋说》:“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绝。时与日月,详略之旨也;王与天王天子,是录远近亲疏之旨也;讥与贬绝,则轻重之旨也。”如是,三科九旨,聊不相干,何故然乎?

  ○答曰:《春秋》之内,具斯二种理,故宋氏又有此说,贤者择之。

  ○问曰:《文谥例》云:“此《春秋》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之义,以矫枉拨乱,为受命品道之端,正德之纪也。”然则三科九旨之义,已蒙前说,未审五始、六辅、二类、七等之义如何?

  ○答曰:案《文谥例》下文云: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州、国、氏、人、名、字、子是也。六辅者,公辅天子,卿辅公,大夫辅卿,士辅大夫,京师辅君,诸夏辅京师是也。二类者,人事与灾异是也。

  ○问曰:《春秋说》云:“《春秋》书有七缺。”七缺之义如何?

  ○答曰:七缺者,惠公妃匹不正,隐、桓之祸生,是为夫之道缺也;文姜淫而害夫,为妇之道缺也;大夫无罪而致戮,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为臣之道缺也;僖五年“晋侯杀其世子申生”,襄二十六年“宋公杀其世子痤”,残虐枉杀其子,是为父之道缺也;文元年“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襄三十年“蔡世子般弑其君固”,是为子之道缺也;桓八年“正月,已卯,蒸”,桓十四年八月“乙亥,尝”,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郊祀不脩,周公之礼缺,是为七缺也矣。

  何休学

  ○学者,言为此经之学,即注述之意。

  元年春王正月

  ○正月,音征,又音政,后放此。

  [疏]“元年,春,王正月”。

  ○解云:若《左氏》之义,不问天子诸侯,皆得称元年。若《公羊》之义,唯天子乃得称元年,诸侯不得称元年。此鲁隐公,诸侯也,而得称元年者,《春秋》托王於鲁,以隐公为受命之王,故得称元年矣。

  元年者何?诸据疑,问所不知,故曰者何。

  [疏]“元年者何”。

  ○解云:凡诸侯不得称元年,今隐公爵犹自称侯,而反称元年,故执不知问。

  ○注“诸据”至“者何”。

  ○解云:谓诸据有疑理,而问所不知者,曰者何,即僖五年秋“郑伯逃归不盟”之下,传云“不盟者何”,注云“据上言诸侯,郑伯在其中,弟子疑,故执不知问”;成十五年“仲婴齐卒”之下,传云“仲婴齐者何”,注云“疑仲遂后,故问之”是也。若据彼难此,即或言曷为,或言何以,或单言何,即下传云“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注云“据下秋七月天王,先言月,而后言王”;“公何以不言即位”,注云“据文公言即位也”;“何成乎公之意”,注云“据剌欲救纪,而后不能”是也。而旧解云:案《春秋》上下,但言曷为与何,皆有所据,故何氏云诸据疑者,皆无所据,故云问所不知,故曰者何也者,非。

  君之始年也。以常录即位,知君之始年。君,鲁侯隐公也。年者,十二月之总号,《春秋》书十二月称年是也。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无所系,而使春系之也。不言公,言君之始年者,王者诸侯皆称君,所以通其义於王者,惟王者然后改元立号。《春秋》托新王受命於鲁,故因以录即位,明王者当继天奉元,养成万物。

  [疏]注“以常”至“始年”。

  ○解云:正以桓、文、宣、成、襄、昭及哀,皆云“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故曰以常录即位,知君之始年。

  ○注“君,鲁侯隐公也”。

  ○解云:案《春秋说》云:“周五等爵法五精:公之言公,公正无私;侯之言候,候逆顺,兼伺候王命矣;伯之言白,明白于德;子者,孳恩宣德;男者,任功立业。皆上奉王者之政教、礼法,统理一国,脩身絜行矣。”今此侯为鲁之正爵,公者,臣子之私称,故言“君,鲁侯隐公也”。

  ○问曰:五等之爵既如前释,何名附庸乎?

  ○答曰:《春秋说》下文云:“庸者,通也。官小德微,附於大国以名通,若毕星之有附耳然。”故谓之附庸矣。

  ○注“变一为元”。

  ○解云:以下有二年三年,知上宜云一年,而不言一年,变言元年,故决之。

  ○注“元者”,至“始也”。

  ○解云:《春秋说》云:“元者,端也。气泉”。注云:“元为气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宋氏云:“无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然则有形与无形,皆生乎元气而来,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注“故上”至“系之”。

  ○解云:《春秋说》云:“王不上奉天文以立号,则道术无原,故先陈春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后陈春矣。”是以推“元”在“春”上,“春”在“王”上矣。

  ○注“不言”至“王者”。

  ○解云:凡天子诸侯同得称君,但天子不得称公,故《丧服》云君,郑云“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是也。今据鲁而言,不言公之始年,而言君之始年者,见诸侯不得称元,会假鲁为王,乃得称元,故传言“君之始年”,微欲通鲁于王故也。

  春者何?独在王上,故执不知问。

  [疏]注“独在”至“知问”。

  ○解云:春夏秋冬皆是四时之名,而夏秋冬三时,常不得配王言之,唯有“春”字常在“王”上,故怪而问之。

  岁之始也。以上系“元年”在“王正月”之上,知岁之始也。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时本名也。昏斗指东方曰春,指南方曰夏,指西方曰秋,指北方曰冬。岁者,总号其成功之称,《尚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也。

  ○辟,婢亦反,本亦作“辟”称,尺证反,下“之称”、“卑称”同。

  [疏]“岁之始也”。

  ○问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实是《春秋》之五始,而传直於“元年”、“春”之下发言始,而“王”、“正月”下不言始何?

  ○答曰:元是天地之始,春是四时之始,“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事之始,欲见尊重天道,略於人事故也。

  ○注“春者”至“之端”。

  ○解云:《易说》云:“孔子曰:‘《易》始於大极,大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也。”言天地开辟,分为四时,春先为端始也。

  ○注“养生之首”。

  ○解云:《乾凿度》云:“震生万物於东方,夫万物始生於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施生,爱利之道,故东方为仁矣。”故言养生之首,言是养生万物之初首。

  ○注“法象所出”。

  ○解云:《周礼?大宰》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挟日而敛之。”是象魏之法于时出之,故曰法象所出矣。

  ○注““四时本名也”。

  ○解云:凡四时,先春,次夏,次秋,次冬,百代所不变,故言春者,四时本名矣。

  ○注“昏斗”至“冬也”。

  ○解云:皆《春秋说》文也。

  ○注“岁者”至“之称”。

  ○解云:四时皆於万物有功,岁者,是兼总其成功之称也。若以当代相对言之,即唐虞曰载,夏曰岁,殷曰祀,周曰年;若散文言之,不问何代,皆得谓之岁矣。等取一名,而必取岁者,盖以夏数为得天正故也。亦有一本云“岁者总号成功之称也”。

  ○注“尚书”至“是也”。

  ○解云:此《尧典》文,彼郑注云:“以闰月推四时,使启、闭、分、至不失其常,著之用成岁历,将以授民时,且记时事”是也。

  王者孰谓?孰,谁也。欲言时王则无事,欲言先王又无谥,故问谁谓。

  [疏]注“欲言”至“无事”。

  ○解云:时王,即当时平王也。若是当时平王,应如下文“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是其事也。今无此事,直言王,故疑非谓当时之王矣。

  ○注“欲言”至“无谥”。

  ○解云:正以死谥,周道故也。

  谓文王也。以上系王於春,知谓文王也。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方陈受命制正月,故假以为王法。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与后王共之,人道之始也。

  [疏]注“以上”至“王也”。

  ○解云:春者,端始。文王者,周之始受命制法之王,理宜相系,故见其系春,知是文王,非周之馀王也。

  ○问曰:《春秋》之道,今有三王之法,所以通天三统,是以《春秋说》云“王者孰谓?谓文王也。疑三代不专谓文王”,而传专云文王,不取三代何?

  ○答曰:大势《春秋》之道,实兼三王,是以《元命包》上文总而疑之,而此传专云“谓文王”者,以见孔子作新王之法,当周之世,理应权假文王之法,故偏道之矣,故彼宋氏注云“虽大略据三代,其要主於文王者”是也。

  ○注“文王”至“之王”。

  ○解云:即《我应瑞》云“季秋之月,甲子,赤雀衔丹书入丰,止于昌户,昌再拜稽首,受之”;又《礼说》云:“文王得白马朱鬛大贝玄龟”是也。

  ○注“天之”至“天端”。解云:天端即春也,故《春秋说》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是也。

  ○注“方陈”至“王法”。

  ○解云:孔子方陈新王受命制正月之事,故假取文王创始受命制正朔者,将来以为法,其实为汉矣。

  ○注“不言”至“共之”。

  ○解云:死谥,周道,文王死来巳久,而不言谥者,正言法其生时政教正朔,故曰法其生,不法其死也。言与后王共之者,不言谥,可以通之於后王。后王,谓汉帝也。

  ○注“人道之始也”。

  ○解云:何氏以见上文亦始尊重天道,皆传自有始文,故不须注云天道之始。今此实天下之始,但略於人事,无始文,故须注云“人道之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据下“秋,七月,天王”,先言月而后言王。王正月也。以上系於王,知王者受命,布政施教所制月也。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平旦为朔,法物见,色尚黑;殷以斗建丑之月为正,鸡鸣为朔,法物牙,色尚白;周以斗建子之月为正,夜半为朔,法物萌,色尚赤。

  ○徽,许韦反。械,户戒反。夏以,户雅反,后放此,以意求之。见,贤遍反,下“并见”同。

  [疏]注“王者”至“於人”。解云:王者受命,必徙居处者,则尧居平阳,舜居蒲坂,文王受命,作邑於丰之属是也。其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者,《礼记大传》文。郑注云:“服色,车马也。徽号,旌旗之名也。器械礼乐之器及兵甲也。”然则改正朔者,即“正朔三而改”下注云是也。易服色者,即《明堂位》云“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夏后氏骆马黑鬛,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鬛”之属是也。其殊徽号者,即《明堂位》云“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之属是也。其变牺牲者,即《明堂位》云:“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之属是也。其异器械者,器即《明堂位》云:“泰,有虞氏之尊也。山垒,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牺象,周尊也”,注云“泰用瓦;著,著地无足”;“夏后氏之鼓足”,彼注云“足谓四足也”;“殷楹鼓”彼注云“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周县鼓”,注云“县,县之簨虡也”。其械者,即兵甲也,何氏庄三十二年注云“有攻守之器曰械”是。而言异者,即《释器》云“弓有缘者谓之弓,无缘者谓之弭”,盖以为异代相变,故云异也。所以止变此等者,其亲亲、尊尊之属不可改,即《大传》云“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是也。

  ○注“夏以”至“尚赤”。

  ○解云:凡草物皆十一月动萌而赤,十二月萌牙始白,十三月萌牙始出而首黑,故各法之,故《书传略说》云:“周以至动,殷以萌,夏以牙”,注云“谓三王之正也。至动,冬日至物始动也。物有三变,故正色有三;天有三生三死,故土有三王,生特一生死,是故周人以日至为正,殷人以日至三十日为正,夏以日至六十日为正。是故三统三王,若循连环,周则又始,穷则反本”是也。

  ○问曰:若如此说,则三王所尚,各自依其时物之色,何故《礼说》云“若尚色,天命以赤尚赤,以白尚白,以黑尚黑”,宋氏云“赤者,命以赤乌,故周尚赤;汤以白狼,故尚白;禹以玄珪,故尚黑也”。以此言之,三代所尚者,自是依天命之色,何言法时物之牙色乎?

  ○答曰:凡正朔之法,不得相因,满三反本,礼则然矣,但见其受命将王者,应以十一月为正,则命之以赤瑞;应以十二月为正,则命以白瑞;应以十三月为正,即命之以黑瑞,是以《礼说》有此言,岂道不复法其牙色乎?

  何言乎王正月?据定公有王无正月

  [疏]注“据定”至“正月”。

  ○解云:定公元年“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是有王无正月。凡十二公即位皆在正月,是以不问有事无事,皆书“王正月”,所以重人君即位之年矣。若非即位之年,正月无事之时,或有二月王,或有三月王矣,但定公即位在六月,正月复无事,故书三月王也,其正月时不得书王矣。

  大一统也。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

  [疏]“大一统也”。

  ○解云:所以书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注“总系之辞”。

  ○解云:凡前代既终,后主更起,立其正朔之初,布象魏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系於正月而得其所,故曰总系之辞。

  ○注“故云政教之始”。

  ○解云:亦以传不言始,故足之。

  公何以不言即位?据文公言即位也。即位者,一国之始,政莫大於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治,直吏反。夫,音扶。

  [疏]注“据文公言即位也”。

  ○解云: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

  ○问曰:桓公元年春亦书即位,传所以不从始,而远据文公何?

  ○答曰:正以文公正即位之始故也。桓公篡而即位,非其正,故虽即位在文公前,犹不据之。

  ○注“即位者,一国之始”。

  ○解云:亦以传无始文,故言此也。

  ○注“政莫大於正始”。

  ○解云:为下作文势也。言凡欲正物之法,莫大於正其始时,是以《春秋》作五始,令之相正也。

  ○注“乃天”至“不察也”。

  ○解云:“元年春”者,天之本;“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之本,故曰天人之大本也。言万物之所系者,《春秋》以之为始,令万物系之,故不可不察其义。

  成公意也。以不有正月而去即位,知其成公意。

  ○而去,起吕反,下“去”同。

  [疏]注“以不”至“公意”。

  ○解云:下十一年传云“隐何以无正月?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然则正月者,是公县象魏出教令之月,今公既有让意,故从二年已后,终隐之篇,常去正月以见之,故曰不有正月也。然则今此注云“不有正月”者,谓从二年恒去正月也。今元年去即位,故知成公意矣。今元年言正月者,公时实行即位之礼,故见之。然则公意让而行即位者,厌民臣之心故也。旧云以有正月而去即位,云无“不”字,言凡书正月为公即位出也,以元年有正月,即公实行即位礼,而孔子去即位,知其成公让意者,非。

  何成乎公之意?据剌欲救纪而后不能。

  ○剌欲,七赐反。后皆同,更不音。

  [疏]注“据剌”至“不能”。

  ○解云:庄三年“冬,公次于郎”,传曰“其言次于郎何?剌欲救纪而后不能也”。然则欲救纪是善事,公不能救纪,是不终善事,而《春秋》书“次于郎”以剌之。今隐公有让心,实是善事,但终让不成,为他所杀,亦是善心不遂,而《春秋》善之,故以为难也。

  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平,治也。时废桓立隐不平,故曰平,反还之。曷为反之桓?据已立也。桓幼而贵,隐长而卑。长者,已冠也。礼,年二十见正而冠。《士冠礼》曰:“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谕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公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

  ○隐长,丁丈反,注及下皆同。已冠,工乱反,下同。適子,丁历反,下同。醮,子笑反。

  [疏]注“礼年”至“而冠”。

  ○解云:若以襄九年《左传》言鲁襄公年十二而冠也。依《八代记》,即少昊亦十二而冠,则知天子诸侯幼即位者,皆十二而冠矣,是以《异义》“古《尚书》说”云“武王崩时,成王年十三,后一年管、蔡作乱,周公东辟之,王与大夫尽弁,以开金縢之书”。时成王年十四,言弁,明知已冠矣,是其证也。但隐公冠当惠公之世,从士礼,故二十成人乃冠,是以何氏即引《士冠礼》以解之。所以必二十冠者,《异义》“今礼戴说”云“男子,阳也,成於阴,故二十而冠”是矣。而言见正者,欲道庶子不冠於阼阶故也。

  ○注“士冠”至“成也”。

  ○解云:郑彼注云“每加於阼,则醮之於客位,所以尊敬之,成其为人也”是矣。凡此,《士冠礼》及《礼记?冠义》、《郊特牲》亦有此文。郑注《冠义》云“阼,谓主人之北也。適子冠於阼,若不醴,则醮用酒於客位,敬而成之也。户西为客位,庶子冠於房户外,又因醮焉,不代父也”。郑注《昏义》云“酌而无酬酢曰醮。醮之礼如冠醮与”。

  ○注“三加”至“志也”。

  ○解云:此《士冠记》文。三加者,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也。彼记云“始冠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缁之”,郑注云“大古,唐虞以上”,“重古始冠,冠其齐冠也”;“谕其志”者,彼郑注云“弥犹益也。冠服后加益尊,谕其志者,欲其德之进也”是矣。注《郊特牲》云“冠益尊,则志益大也”。

  ○注“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解云:亦彼记之文。郑注云“名者,质,所受於父母,冠成人益文,故敬之”是也。

  ○注“公侯”至“造也”。

  ○解云:此亦《士冠礼记》文。彼郑注云“造,作也。自夏初以生,诸侯虽父死子继,年未满五十者,亦服士服,行士礼,五十乃命也。至其衰末,上下相乱,篡弑所由生,故作公侯冠礼,以正君臣也”。引之者,见当时公侯有冠之言。

  ○注“天子”至“贵者”,解云:此亦记文。郑注《郊特牲》云“储君副主犹云士也,明人有贤行著德,乃得贵也”。引之者,见隐公冠时年已二十,宜从士礼明矣。

  其为尊卑也微,母俱媵也。

  ○媵,以证反,又绳证反。国人莫知,国人,谓国中凡人。莫知者,言惠公不早分别也。男子年六十闭房,无世子,则命贵公子。将薨亦如之。

  [疏]注国人”至“别也”。

  ○解云:古者一娶九女,一嫡二媵,分为左右,尊卑权宠灼然,则朝廷之上,理应悉知。今此传云国人不知,明是国内凡人也。虽然,事大非小,若早分别,亦应知悉,故注言惠公不早分别,是其义也。

  ○注“男子”至“如之”。

  ○解云:男子六十阳道闭藏,若仍无世子,其正夫人必无有生世子之理,故命贵公子以为世子也。若未满六十,则无立庶子为世子之法,何者?立而复黜,是乃乱道故也。然则言闭房者,行房之事闭也。知男子六十阳道闭藏者,《家语》云“男女不六十者不间居”,间居不禁,闭房明矣。言将薨亦如之者,谓未满六十者,将薨之时,亦命贵公子矣。

  隐长又贤,此以上皆道立隐所缘。

  ○以上,时掌反,他皆放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扳,引也。诸大夫立隐不起者,在春秋前,明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扳,普颜反,又必颜反,引也;旧敷间反。

  [疏]注“诸大”至“秋前”。

  ○解云:公子翚弑隐立桓公,仲遂弑赤立宣公,皆贬去公子以起见之。今此诸大夫废桓立隐,亦是不正,何故不作文贬之以见罪?正以在春秋前,欲明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故也。

  ○注“不戒”至“之暴”。

  ○解云:此《尧曰》文。何氏以不先告戒,比视之而责其成功为暴矣。

  隐於是焉而辞立,辞,让也。言隐欲让。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是时公子非一。

  [疏]注“是时公子非一”。

  ○解云:隐公疑桓不知得立以否,故知公子非一。

  且如桓立,且如,假设之辞。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隐见诸大夫背正而立已不正,恐其不能相之。

  ○相,息亮反。背正,步内反,下同。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凡者,凡上所虑二事皆不可,故於是已立,欲须桓长大而归之,故曰为桓立,明其本无受国之心,故不书即位,所以起其让也。

  ○为,于伪反,注同。

  [疏]注“凡者”至“二事”。

  ○解云:已若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得立以否,是其一虑也;假令使桓得立,又恐诸大夫不能相幼君,是其二虑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据贤缪公与大夫,玃且长以得立,

  ○缪,音穆。玃且,俱缚反;下子馀反。

  [疏]注“据贤”至“大夫”。

  ○解云:文十二年经书“秦伯使遂来聘”,传云“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何贤乎缪公?以为能变也”,注云“感而自变悔,遂霸西戎,故因其能聘中国,善而与之,使有大夫也”。今此亦善隐能让,何故不与使得立乎?故难之。

  ○注“玃且长以得立”。

  ○解云:文十四年“晋人纳捷菑于邾娄”,传曰“贵则皆贵矣。虽然,玃且也长”,彼以玃且长,故传与邾娄人立之。今此隐亦长,何故不宜立乎?故难之。然则传言长,据玃且;传言贤,据缪公。而何氏先解缪公者,以其事在前故。

  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適,谓適夫人之子,尊无与敌,故以齿。子,谓左右媵及侄娣之子,位有贵贱,又防其同时而生,故以贵也。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娣;嫡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右媵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质家亲亲,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侄。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皆所以防爱争。

  ○侄娣,夫结反;下大计反。争,争斗之争,下同。桓何以贵?据俱公子也。母贵也。据桓母右媵。母贵则子何以贵?据俱言公子。子以母贵,以母秩次立也。母以子贵。礼,妾子立,则母得为夫人。夫人成风是也。

  [疏]注“夫人成风”。

  ○解云:即文四年“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五年“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是也。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

  ○及者何?与也。若曰公与邾娄盟也。

  ○邾,音朱。娄,力俱反。邾人语声后曰娄,故曰邾娄,《礼记》同,《左氏》、《穀梁》无“娄”字。仪父,音甫,本亦作“甫”,人名字放此。眛,亡结反,《穀梁》同,《左氏》作“蔑”。会、及、暨、皆与也。都解经上会、及、暨也。

  ○暨,其器反。下皆同。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最,聚也。直自若平时聚会,无他深浅意也。最之为言聚,若今聚民为投最。

  ○曷为,如字,或于伪反,后皆同此。

  [疏]“及者何”。

  ○解云:欲言汲汲,公仍在丧;欲言非汲汲,及是欲文,故执不知问。云曷为或言会者,即下六年“公会齐侯盟于艾”之徒是也。云或言暨者,昭七年春“暨齐平”,定十年“宋公之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陈”是也。

  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我者,谓鲁也。内鲁,故言我。举及、暨者,明当随意善恶而原之。欲之者,善重恶深;不得巳者,善轻恶浅,所以原心定罪。

  [疏]注“我者,谓鲁也”。

  ○解云:此通内外皆然,但传据内言之,故言我谓鲁也。

  ○注“欲之”至“恶深”。

  ○解云:善重者,即此文“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是也,以其汲汲於善事,故曰善重也。恶深者,即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是也,以其汲汲于恶事,故曰恶深也。

  ○注“不得”至“恶浅”。

  ○解云:善轻,则“暨齐平”是也。恶浅者,“宋公之弟辰暨仲佗、石彄”是也。

  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以言“公及”不讳,知为君也。

  [疏]“仪父者何”。

  ○解云:欲言其君,经不书爵;欲言其臣,而不没公,故执不知问。

  ○注“以言公及不”至君“也”。

  ○解云:凡《春秋》上下,公与外大夫盟,皆讳不言公,故庄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之属也。今此不没公,故知是君矣。其庄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暨”之属不没公者,皆传注分明,不烦逆说。

  何以名?据齐侯以禄父为名。

  [疏]注“据齐”至“为名”。

  ○解云:即桓十四年冬,“齐侯禄父卒”,是言齐侯以禄父为名,故疑邾娄君亦以仪父为名,是以难也。

  字也。以当褒,知为字。

  [疏]注“以当褒,知为字”。

  ○解云:《春秋》以隐新受命而王,仪父慕之,故知当褒,是以《春秋说》云“褒仪父善趣圣者”是也。

  曷为称字?据诸侯当称爵。

  [疏]注“据诸侯当称爵”。

  ○解云:六年夏,“公会齐侯盟于艾”之属是也。

  褒之也。以宿与微者盟书卒,知与公盟当褒之。有土嘉之曰褒,无土建国曰封。称字所以为褒之者,仪父本在春秋前失爵,在名例尔。

  ○褒之,保刀反。

  [疏]注“以宿”至“书卒”。

  ○解云:所传闻之世,微国之卒,本不合书,而此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宿为地主,与在可知,以其与内微者盟,故至八年得变例书卒见恩矣。云有土嘉之曰褒者,谓加爵与字,即仪父、滕侯之属是也。云无土建国曰封者,即封邢、卫之属是也。

  曷为褒之?据功不见。

  ○不见,贤遍反,下皆同。为其与公盟也。为其始与公盟。盟者,杀生歃血,诅命相誓,以盟约束也。传不足言托始者,仪父比宿、滕、薛最在前,嫌独为仪父发始,下三国意不见,故顾之。

  ○为其,于伪反,注“为其”、“独为”皆同。歃,所洽反,又音所甲反。诅,庄虑反。约束,并如字,一音上於妙反;下音戍。

  [疏]注“传不”至“顾之”。

  ○解云:此传应言为其始与公盟,今不具其文句言始者,若言始与公盟,即恐下二国不是始,是以顾之,不得具其文。

  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据戎、齐侯、莒人皆与公盟,传不足讬始,故复据众也。

  ○复,扶又反,下“复为”同。

  [疏]注“据戎”至“公盟”。

  ○解云:二年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六年夏,“公会齐侯盟于艾”;八年秋,“公及莒人盟于包来”是也。

  ○注“传不足”至“众也”。

  ○解云:传若乡者足其文句,云道为其始与公盟之时,义势即尽矣,道理不得复言。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但上传既无始与之文,而得褒赏,犹自可怪,故更据众难之。云讬始者,言隐公实非受命之王,但欲讬之以为始也。

  因其可褒而褒之。《春秋》王鲁,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因仪父先与隐公盟,可假以见褒赏之法,故云尔。

  ○王鲁,于况反,下“而王”同,一音如字。后“王鲁”皆放此。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渐者,物事之端,先见之辞。去恶就善曰进。譬若隐公受命而王,诸侯有倡始先归之者,当进而封之,以率其后。不言先者,亦为所褒者法,明当积渐,深知圣德灼然之后乃往,不可造次陷於不义。

  ○倡,尺亮反。造,七报反。

  [疏]注“渐者”至“之辞”。

  ○解云:言物事之端者,犹言物事之首也。言先见之辞者,见读“如见其二子焉”之“见”也,若公子阳生闯然之类也。云去恶就善曰进者,言能去恶就善,即是行之进也。

  ○注“不可”至“不义”。

  ○解云:桓十五年夏,“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朝桓恶人而贬称人,夷狄之也者,是其造次陷於不义矣。

  眛者何?地期也。会、盟、战,皆录地其所期处,重期也。凡书盟者,恶之也。为其约誓大甚,朋党深背之,生患祸重,胥命於蒲,善近正是也。君大夫盟例日,恶不信也。此月者,隐推让以立,邾娄慕义而来相亲信,故为小信辞也。大信者时,柯之盟是也。鲁称公者,臣子心所欲尊号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称公,故《春秋》以臣子书葬者皆称公。于者,於也。凡以事定地者加于,以地定事者不加于。

  ○处,昌虑反。恶之,乌路反,下“恶不”、“恶其”皆同。大甚,音泰,或绩贺反。近正,附近之近。柯,音歌。

  [疏]“眛者何”。

  ○解云:《春秋》之始,弟子未解地期之义,故执不知问。

  ○注“凡书盟者恶之”。

  ○解云:此言与公盟而得褒,何言恶者?直善其慕新王之义而得褒,岂善其盟乎?

  ○注“胥命”至“是也”。

  ○解云:即桓三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传云“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是也。

  ○注“君大”至“信也”。

  ○解云:言内君与大夫共他外盟之时,其书日皆是恶其不信也,即下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文八年“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之属是也。

  ○注“故为小信辞也”。

  ○解云:邾娄仪父归于新王而见褒赏,不为大信者,以下七年“秋,公伐邾娄”,是其背信也,功不足录,但假讬以为善,故为小信辞也。

  ○注“大信”至“是也”。

  ○解云:即庄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传曰“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是也。

  ○注“故春”至“称公”。

  ○解云:谓以其臣子之辞书其葬者,悉皆称公,即桓十年“夏,五月,葬曹桓公”;僖四年秋,“葬许缪公”之属是也。若然,桓十七年秋八月,“癸巳,葬蔡桓侯”,不称公者,彼注云“称侯者,亦夺臣子辞也。有贤弟而不能任用,反疾害之而立献舞,国几并於蛮荆,故贤季抑桓称侯,所以起其事”是也。

  ○注“凡以”至“于例”。

  ○解云:谓先约其事,乃期于某处,作盟会者加于,即僖二十八年夏五月,“盟于践土”之属是也。

  ○注“以地”至“于例”。

  ○解云:言先在其地,乃定盟会之事者不加于,即庄十九年“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襄三年夏,“六月,公会单子、晋侯”以下“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之属是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加之者,问训诂,并问施于之为。

  ○段,徒乱反。鄢,音偃。

  [疏]“克之者何”。

  ○解云:欲言其杀,而经书克;欲言非杀,克者大恶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加之”至“之为”。

  ○解云:训诂者,即不言杀而言克是也。所以不直言克者何而并言之者,非直问其变杀为克,并欲问其施于鄢之所为矣。而不答于鄢之意者,欲下乃解为当国,故此处未劳解之。弟子以其不答于鄢之意,是以下文复云:“其地何”以难之。

  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以弗克纳,大郤缺之善,知加克大郑伯之恶也。

  ○郤缺,去逆反;下起悦反。

  [疏]注“以弗”至“之善”。

  ○解云:文十四年秋,“晋人纳接菑于邾娄,弗克纳”,传云“其言弗克纳何?大其弗克纳也”是也。

  曷为大郑伯之恶?据晋侯杀其世子申生,不加克以大之。

  [疏]注“据晋”至“大之”。

  ○解云:在僖五年春。

  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如即不如,齐人语也。加克者,有嫌也。段无弟文,称君甚之不明;又段当国,嫌郑伯杀之无恶,故变杀言克,明郑伯为人君,当如传辞,不当自巳行诛杀,使执政大夫当诛之。克者诂为杀,亦为能,恶其能忍戾母而亲杀之。礼,公族有罪,有司谳于公,公曰宥之;及三宥,不对,走出,公又使人赦之,以不及反命;公素服不举,而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亲哭之。

  ○戾,力计反。谳,鱼列反。宥之,音又,赦也。

  [疏]注“明郑”至“诛之”。

  ○解云:郑伯为人君之法,当如传辞,不与其国而已,不宜忍戾其母而亲杀之。其诛之者,自是执政大夫之事。

  ○注“礼公”至“哭之”。

  ○解云:皆出《文王世子》也。其文云:公族有罪,“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彼注云“谳之言白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注云“对,答也。先者,君每言宥则答之,以将更宥之至于三,罪定,不复答。走往刑之,为君之恩无巳”;“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注云“罪既正,不可宥,乃欲赦之,重刑杀其类也”;“反命于公”,注云“白已刑杀”;“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注云“素服於凶事为吉,於吉事为凶,非丧服也。君虽不服,臣卿大夫死,则皮弁锡衰以居,往吊,当事则弁绖;於士盖疑衰,同姓则緦衰以吊之。今无服者,不往吊也。伦,谓亲疏之比也。素服亦皮弁矣”;“亲哭之”,注云:“不往吊,为位哭之而巳。君於臣,使有司哭之”是也。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杀母弟,故直称君。

  [疏]“段者何”。

  ○解云:欲言世子母弟,无世子母弟之文;欲言大夫,复目郑伯以杀,故执不知问。

  何以不称弟?据天王杀其弟年夫称弟。

  [疏]注“据天”至“称弟”。

  ○解云:在襄三十年夏。

  当国也。欲当国为之君,故如其意,使如国君,氏上郑,所以见段之逆。其地何?据齐人杀无知不地。

  [疏]注“据齐”至“不地”。

  ○解云:即庄九年“春,齐人杀无知”是也。

  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据俱欲当国也。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其不当国而见杀者,当以杀大夫书,无取於地也。其当国者,杀於国内,祸已绝,故亦不地。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明当国者,在外乃地尔,为其将交连邻国,复为内难,故录其地,明当急诛之。不当国,虽在外,祸轻,故不地也。月者,责臣子不以时讨,与杀州吁同例。不从讨贼辞者,主恶以失亲亲,故书之。

  ○难,乃旦反,下“此难”同。吁,况于反。

  [疏]注“明当”至“地尔”

  ○解云:下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及此皆是也。

  ○注“不当”至“地也”。

  ○解云:昭四年“秋,七月,楚子”云云“伐吴,执齐庆封,杀之”;昭八年夏,“楚人执陈行人于徵师杀之”,皆是也。

  ○注“月者”至“同例”。

  ○解云:下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之下,注云“讨贼例时,此月者,久之也”。

  ○注“不从”至“书之”。

  ○解云:若作讨贼辞,当称人以讨,如齐人杀无知然。今不如此者,经本主为恶郑伯失亲亲而书,故曰郑伯而不称人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宰者何?官也。以周公加宰,知为官也。

  ○咺,况阮反,一音况元反。赗,芳仲反。

  [疏]“宰者何”。

  ○解云:以其言宰与周公同,疑宰为官;以其言名又与宰周公”异,复疑非官,故执不知问。

  ○注“以周”至“官也”。

  ○解云:僖九年“夏,公会宰周公”已下“于葵丘”是也。

  咺者何?名也。别何之者,以有宰周公,本嫌宰为官。

  [疏]“咺者何”。

  ○解云:系宰是官,言名又卑称,故执不知问。

  ○注“别何”至“为官”。

  ○解云:所以不言宰咺者何而别何之者,正以周公加宰,为周公身上官,故别何之令相远。若然,上注云“以周公加宰,知为官”,而此注又云“本嫌宰为官”者,言宰周公,宰为周公身上官。今此言宰咺,亦嫌宰为咺之身上官也。不谓二注异,宰即非咺之身上官,而系宰言之者,次士以官录,言其是宰下之士故也。

  ○

  曷为以官氏?据石尚。

  [疏]注“据石尚。

  ○解云:定十四年秋,“天王使石尚来归脤”,石尚亦是士,而不以官录之,故以为难也。

  宰,士也。天子上士以名氏通,中士以官录,下士略称人。

  [疏]注“天子”至“称人”。

  ○解云:天子上士以名氏通者,即“石尚来归脤”是也。云中士以官录者,言以所系之官录之,即此是也。云下士略称人者,即僖八年春,“公会王人”以下“盟于洮”是也。

  惠公者何?隐之考也。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

  ○祢,乃礼反。

  [疏]“惠公者何”。

  ○解云:春秋从隐至哀,鲁无惠公,归赗言来,故执不知问。

  ○注“生称父”。

  ○解云:即下《曲礼》云“生曰父”是也。《广雅》云“父者,矩也。以法度威严於子,言能与子作规矩,故谓之父。

  ○注“死称考”。

  ○解云:即下《曲礼》曰“死曰考”是也。《周书?谥法》:“大虑行节曰考”。《尔雅》云:“考,成也。”言有大虑行节之度量,堪成以下之法,故谓之考。郑注《曲礼》云:“考,成也。言其德之成也。”义亦通於此。

  ○注“入庙称祢”。

  ○解云:即襄十二年《左传》曰:“同族於祢庙”是也。旧说云“祢”字示傍尔,言虽可入庙是神示,犹自最近于已,故曰祢。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以无谥也。仲,字,子,姓。妇人以姓配字,不忘本也,因示不適同姓。生称母,死称妣。

  ○妣,必履反。

  [疏]“仲子者何”。

  ○解云:正以上不见仲子卒文,而得归赗,故执不知问。

  ○注“以无谥也”。

  ○解云:凡《春秋》之义,妾子为君者,其母得称谥,即文公九年冬“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禭”是也。今桓未为君,故其母不得称谥也,是以见其不称谥,即知桓之母也。

  ○注“仲字”至“同姓”。

  ○解云:字者,本国所加,故称字,见其不忘本国也。所以称姓者,示不適同姓矣。

  ○注“生称”至“称妣”。

  ○解云:即下《曲礼》云“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是也。

  ○问曰:考与妣是死称,父与母是生称,惠公仲子之卒俱在春秋前,何故此传惠公言隐之考,举死名;仲子言桓之母,举生名乎?

  ○答曰:仲子已葬讫之后,实合举死称,但礼家本意母死曰妣者,比於父之义也,故郑彼云“妣之言媲,媲于考也”。但仲子是妾,桓未为君,其母不得为夫人,卑不得比于父,故还以母言之。

  何以不称夫人?此难生时之称也。据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禭,成风称谥,今仲子无谥,知生时不称夫人。

  [疏]注“此难”至“称也”。

  ○解云:文九年冬,“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举风之谥。案经成风生时,传称夫人,何者?礼,妾贱不得有谥故也。今仲子不举谥,不与成风同,明生时不得称夫人可知,故传家遥难之。

  桓未君也。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此道周制也。以马者,谓士不备四也。《礼?既夕》曰:“公,赗玄纁束帛两马”是也。乘马者,谓大夫以上备四也。礼,大夫以上至天子皆乘四马,所以通四方也。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束帛,谓玄三纁二,玄三法天,纁二法地,因取足以共事。

  ○乘马,绳证反,注“乘马”同。纁,许云反。共,音恭。

  [疏]“赗者何”。

  ○解云:初入《春秋》,弟子未晓赗义,故执不知问。

  ○注“此道周制也”。

  ○解云:知者,正以上云以马,与《士既夕礼》同;下言乘马,与士异,明知周之礼,大夫以上皆有四马矣。

  ○注“以马”至“四也”。

  ○解云:以下言乘马,明上文直言以马者,士礼两马可知,故即引《礼》为证矣。

  ○注“礼大夫”至“方也”。

  ○解云:案《异义》“古《毛诗》说”云“天子至大夫同驾四,皆有四方之事;士驾二也。《诗》云‘四騵彭彭’,武王所乘;‘龙旂承祀,六辔耳耳’,鲁僖所乘;‘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大夫所乘。《书传》云‘士乘饰车两马,庶人单马木车’”是也。

  ○问曰:若然,《异义》“《公羊》说”引《易经》云“时乘六龙,以驭天下也”,知天子驾六,与此异何?

  ○答曰:彼谨案亦从《公羊》说,即引《王度记》云“天子驾六龙,诸侯与卿驾四,大夫驾三”以合之。郑驳云“《易经》‘时乘六龙’者,谓阴阳六爻上下耳,岂故为礼制?《王度记》云‘今天子驾六’者,自是汉法,与古异;‘大夫驾三’者,於经无以言之”者是也。然则,彼《公羊》说者,自是章句家意,不与何氏合。何氏此处不依汉礼者,盖时有损益也。

  ○注“天子”至“以上”。

  ○解云:《月令》天子驾仓龙,是其高七尺者,汉制也。其六尺五尺亦然。

  ○注“诸侯曰”至“以上”。

  ○解云:《鲁颂》曰“鲁侯戾止,其马蹻々”是也。

  ○注“卿大夫”至“以上”。

  ○解云:《诗》云“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是也。

  ○注“束帛”至“纁二”。

  ○解云:《杂记上》云:“鲁人之赠,三玄二纁”是也。

  ○注“玄三”至“共事”。

  ○解云:天数不但三,地数不但二,而取三二者,因取足以共事故也。

  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此者春秋制也。赗,犹覆也;赙,犹助也,皆助生送死之礼。襚,犹遗也。遗是助死之礼。知生者赗赙,知死者赠襚。

  ○赙,音附。襚,音遂。犹遗,唯季反。

  [疏]注“此者春秋制也”。

  ○解云:上陈周制讫,下乃言赗赙襚,此三者是春秋之内事,故云此者春秋制也。

  ○注“知生”至“赠襚”。

  ○问曰:案《既夕礼》云“知死者赠,知生者赙”,郑注云“各主於所知”,以此言之,赙专施于生者何?

  ○答曰:赙专施于生,襚专施于死,赗实生死两施,故何氏注知生知死皆言赗矣。而《既夕礼》专言知生者,对赠言之故也。

  ○问曰:何知赗生死两施乎?

  ○答曰:案《既夕礼》云“兄弟赗奠可也”,注云“兄弟有服亲者,可且赗且奠,许其厚也。赗奠於死生两施”;又云“所知则赗而不奠”,郑注云“所知,通问相知也。降於兄弟,奠施於死者为多,故不奠”,以此言之,明赗与奠皆生死两施也。言奠於死者为多,故知赗生死等矣。

  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赗之?据非礼。

  [疏]注“据非礼”。

  ○解云:桓公未为君,则其母犹妾,故诸侯赗之为非礼。

  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经言王者赗,赴告王者可知,故传但言诸侯。

  ○隐为,于伪反,下注“为”并年末注同。告,古毒反,一音古报反。

  [疏]注“故传但言诸侯”。

  ○解云:诸侯之赗及事,则在春秋之前,故不书矣。然则诸侯有相赗之道,隐以桓母成为夫人,告天子、诸侯、天子犹来,何况诸侯乎?故传举以言焉。

  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尊贵桓母,以赴告天子、诸侯,彰桓当立,得事之宜。故善而书仲子,所以起其意,成其贤。其言来何?据归含且赗,不言来。

  ○归唅,本又作“含”,户暗反,下同。

  [疏]注“据归”至“言来”。

  ○解云:文五年春,“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是。

  不及事也。比於去来为不及事,时以葬事毕,无所复施,故云尔。去来所以为及事者,若已在於内者。

  [疏]注“比於”至“云尔”。

  ○解云:《公羊》之例,若其奔丧会葬,不问来之早晚,及事不及事,皆言来矣,故文元年春,“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夏四月,“葬我君僖公”者,是其及事言来也。文五年三月,“葬我小君成风”,下乃言“王使召伯来会葬”,注云“去天者不及事”,是不及事亦言来矣,故元年传云“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注云“但解会葬者,明言来者常文,不为早晚施也”;定十五年夏,“邾娄子来奔丧”,传云“其言来奔丧何?奔丧,非礼也”,彼注云“但解奔丧者,明言来者常文,不为早晚施也”。以此言之,则知奔丧会葬之例,不问早晚,悉言来矣。若其含赗襚,及事则不言来,不及事则言来,是以惠公仲子之葬,悉在春秋前,至此乃来归赗,传曰“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又注云“比於去来为不及事,时以葬事毕,无所复施,故云尔。去来所以为及事者,若巳在於内者”是也。若含不及事,亦须言来也,故文四年“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五年春,“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彼注云“不从含晚言来者,本不当含也”。以此言之,明诸侯含晚须言来矣,何者?诸侯邻国,礼容有含故也。若其襚也,文九年“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亦是不及事言来也,何氏不注者,以其可知,省文故也。所以如此作例者,以奔丧会葬,所以通哀序志,必有所费,容其事故稽留,不必苟责其及时也。其含赗襚之等,皆是死者所须,若其来晚则无及於事,故须作文见其早晚矣。

  其言惠公仲子何?据归含且赗,不言主名。兼之。兼之,非礼也。礼不赗妾,既善而赗之,当各使一使,所以异尊卑也。言之赗者,起两赗也。

  ○一使,所吏反。

  [疏]注“言之”至“赗也”。

  ○解云:以此言之,则文九年“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言之襚者,亦起两襚矣。

  何以不言及仲子?据及者,别公夫人尊卑文也。仲子即卑称也。

  ○别,彼列反。

  [疏]注“据及”至“文也”。解云: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是也。

  仲子,微也。比夫人微,故不得并及公也。月者,为内恩录之也。诸侯不月,比於王者轻,会葬皆同例。言天王者,时吴楚上僣称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於天也。《春秋》不正者,因以广是非。称使者,王尊敬诸侯之意也。王者据土与诸侯分职,俱南面而治,有不纯臣之义,故异姓谓之伯舅叔舅,同姓谓之伯父叔父。言归者,与使有之辞也。天地所生,非一家之有,有无当相通。所传闻之世,外小恶不书,书者来接内也。《春秋》王鲁,以鲁为天下化首,明亲来被王化渐渍礼义者,在可备责之域,故从内小恶举也。主书者,从不及事也。

  ○僣,子念反。而治,直吏反,下皆同。所传,直专反,下文“所传”并注同。被,皮寄反。

  [疏]注“月者,为内恩录”。

  ○解云:此文及文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皆是内恩录之也。

  ○注“诸侯”至“者轻”。

  ○解云:即文九年冬,“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是也。

  ○注“会葬皆同例”。

  ○解云:若王使人来则书月,为内恩录之。若诸侯使人来即不月,以为比王者为轻,故文五年春三月,“王使召伯来会葬”;文元年二月,“天王使叔服来会葬”皆是也。其诸侯使人来会葬不月者,《春秋》之内,偶尔无之。其襄三十一年“冬,十月,滕子来会葬”,定十五年“九月,滕子来会葬”,皆书月者,彼是诸侯身来会葬,非使人,仍自非妨也。以此义势言之,则乡解王与诸侯者,皆是使人,非身自来也。而旧云襄三十一年月者,为下癸酉葬襄公出之,会葬不蒙月;定十五年月者,为下葬定公出之,会葬亦不蒙上月者,非也。

  ○注“春秋”至“是非”。

  ○解云:若正之,当直言王,今不正之而亦言天者,所以广见是非故也,何者?若单言王,是其正称,今兼亦言天,见其非正矣。

  ○注“称使”至“意也”。

  ○解云:成二年传云“君不行使乎大夫”,由尊卑不敌故也。今天子与诸侯亦尊卑不敌,所以言使者,天子见诸侯与已分职,俱南面而治,有不纯臣之义,故尊敬之,而使归赗,故曰尊敬诸侯之意也。

  ○注“有不”至“之义”。

  ○解云:《丧服?斩衰章》云“臣为君,诸侯为天子”,既言臣为君,而别言诸侯为天子,明其与纯臣者异。其异者,即不居殡官是。

  ○注“故异”至“叔父”。

  ○解云:下《曲礼》及《觐礼记》文。

  ○注“言归者”至“之辞也”。

  ○解云:《春秋》大例,先是已物乃言归,即“归讙及阐”之属是也。今此赗之车马,先非鲁物而言归者,与鲁有之辞。

  ○注“所传”至“内也”。

  ○解云:《春秋》之义,所传闻之世,外小恶皆不书。今此缓赗,是外之小恶,当所传闻之世,未合书见,而书之者,由接内故也。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孰及之?内之微者也。内者,谓鲁也。微者,谓士也。不名者,略微也。大者正,小者治,近者说,远者来,是以《春秋》上剌王公,下讥卿大夫而逮士庶人。宋称人者,亦微者也。鲁不称人者,自内之辞也。宿不出主名者,主国主名与可知,故省文,明宿当自首其荣辱也。微者,盟例时,不能专正,故责略之。此月者,隐公贤君,虽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录也。

  ○于宿,音夙,国名。说,音悦。逮,音代,又大计反。故省,所景反,后“省文”皆同。

  [疏]注“微者谓士也”。

  ○解云:正以《公羊》之例,大夫悉见名氏,与卿同。今此不见名氏,故知士也。

  ○注“明宿”至“辱也”。

  ○解云:理是则主人先荣,理非则主人先辱,故曰首其荣辱也。

  ○注“微者”至“故录也”。

  ○解云:《春秋》之例,若尊者之盟,则大信时,小信月,不信日,见其责也。若其微者,不问信与不信,皆书时,悉作信文以略之,即僖十九年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之属是。今此书月者,义如注释。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以无所系言来也。

  ○祭伯,侧界反,五年注放此。

  [疏]“祭伯者何”。

  ○解云:欲言王臣,不言王使;欲言诸侯,复不言朝;欲言失地之君,复不言奔,故执不知问。

  ○注“以无”至“来也”。

  ○解云:外诸侯臣来聘,宜系国称使,即文四年秋,“卫侯使甯俞来聘”之属是也。若直来亦有所系,如闵元年“冬,齐仲孙来”之属是。若外诸侯之臣来奔,当系国言来奔,即文十四年秋,“宋子哀来奔”;襄二十八年“冬,齐庆封来奔”之属是也。今无所系,直言来,故知宜是天子之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据凡伯称使。

  [疏]注“据凡伯称使”。

  ○解云:即下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是也。

  奔也。奔者,走也。以不称使而无事,知其奔。

  [疏]注“以不”至“其奔”。

  ○解云:下三年“武氏子来求赙”,文九年“毛伯来求金”,是无使文而有事也。上文“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文元年“天王使叔服”之徒,皆是有使有事也。今此无使复无事,故知其正是奔也。

  奔则曷为不言奔?据齐庆封来言奔。

  [疏]注“据齐”至“言奔”。

  ○解云:在襄二十八年冬。

  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言奔则与外大夫来奔同文,故去奔,明王者以天下为家,无绝义。主书者,以罪举。内外皆书者,重乖离之祸也。当春秋时,废选举之务,置不肖於位,辄退绝之以生过失,至於君臣忿争出奔,国家之所以昏乱,社稷之所以危亡,故皆录之。录所奔者为受义者,明当受贤者,不当受恶人也。祭者,采邑也。伯者,字也。天子上大夫字尊,尊之义也。月者,为下卒也,当案下例,当蒙上月,日不也。奔例时。一月二事,月当在上。十言有二者,起十复有二,非十中之二。

  ○选,息变反。肖,音笑。采,七代反。

  [疏]注“故去”至“绝义”。

  ○问曰:若王者以天下为家,无绝义,故不言奔,何故襄三十年夏,“王子瑕奔晋”;昭二十六年冬,“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成十二年“春,周公出奔晋”,皆言奔乎?

  ○答曰:《春秋》进退无义,若来奔鲁者,见王者以天下为家,无绝义,故不言奔矣。若奔别国,即见《春秋》黜周与外诸侯同例,故言奔矣。既以鲁为王而不专黜周者,若专黜周,则非逊顺之义故也。

  ○注“主书者,以罪举”。

  ○解云:一则罪祭伯之去主,一则罪鲁受叛人,故曰以罪举。

  ○注“内外皆书者,重乖离之祸也”。

  ○解云:内书者,闵二年秋,“公子庆父出奔莒”是也。又在外奔书者,昭二十年“冬,十月,宋华亥、向甯、华定出奔陈”之属是也。

  ○注“当春”至“於位”。

  ○解云:《王制》云:“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爵人於朝,与士共之。”是择人之法也。当春秋之时,不问贤与不肖,悉皆世位,故言此。

  ○注“辄退”至“过失”。

  ○解云:君若退绝其臣,不听世禄,以生过失矣。

  ○注“至於”至“出奔”。

  ○解云:由不肖者在位,故有忿争出奔之事矣。

  ○注“伯者,字也”。

  ○解云:知伯非爵者,正见桓八年经云:冬,“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公是其爵,明伯是其字矣。

  ○注“当案”至“不也”。

  ○解云:一月有数事,重者皆蒙月也。若上事轻,下事重,轻者不蒙月,重者自蒙月。若上事重,下事轻,则亦重者蒙月,轻者不蒙月,故言当案下例,当蒙上月矣。日不者,谓一日有数事,即不得上下相蒙,故桓十二年冬十一月,“丙戍,公会郑伯盟于武父。丙戌,卫侯晋卒”,彼下注云“不蒙上日者,《春秋》独晋书立记卒耳。当蒙上日,与不嫌异於篡例,故复出日,明同”是也。

  ○注“奔例时”。

  ○问曰:襄二十年夏五月,“王子瑕奔晋”;昭二十六年冬十月,“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悉书月,何言例时乎?

  ○答曰:案襄公十年“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天王杀其弟年夫。王子瑕奔晋”,昭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以此言之,则似月为上事,其二处出奔仍不蒙月,是以襄三十年“五月,甲午”之下,注云“外灾例时,此日者,为伯姬卒日”;昭二十六年“冬,十月”之下,注云“月者,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是其月为上事之明文,不妨出奔仍自时也,故此乃注云“月者,为下卒”,“奔例时”也。旧云《春秋》王鲁,是以王臣来奔鲁者,悉与外诸侯之臣来奔同书时,故与襄二十八年“冬,齐庆封来奔”同书时矣。若王臣奔佗国者,悉皆书月,见别于诸侯之臣矣,是以王子瑕、毛、召之徒悉皆书月。

  ○问曰:若然,成十二年“春,周公出奔晋”亦是出奔,何故不月?

  ○答曰:王臣之例,实不言出,亦不书时,但周公自其私出奔,故自从小国例言出书时矣。凡诸侯出奔,大国例月,小国时。

  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据臧孙辰书日。

  ○不日,人实反。此传皆以日月为例,后放此。

  [疏]注“据臧孙辰书日”。

  ○解云:即文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是也。

  ○问曰:下五年冬十二月,“辛巳,公子彄卒”,亦书日,所以不据之,而远据文十年之篇何?

  ○答曰:下五年何氏云“日者,隐公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益师始见法,无骇有罪,侠又未命也,故独得於此日”。以义言之,正由同在所传闻之世,非常书日之限,故不据之。所闻之世,大夫日卒者非一,正据辰者,以其是所闻之始故也。

  远也。孔子所不见。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所见者,谓昭、定、哀、已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异辞者,见恩有厚薄,义有深浅,时恩衰义缺,将将以理人伦,序人类,因制治乱之法,故於所见之世,恩巳与父之臣尤深,大夫卒,有罪无罪,皆日录之,“丙申,季孙隐如卒”是也。於所闻之世,王父之臣恩少杀,大夫卒,无罪者日录,有罪者不日略之,“叔孙得臣卒”是也。於所传闻之世,高祖曾祖之臣恩浅,大夫卒,有罪无罪皆不日略之也,公子益师、无骇卒是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内离会书,外离会不书是也。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晋侯会狄於攒函”,襄二十三年“邾娄劓我来奔”是也。至所见之世,著治大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晋魏曼多、仲孙何忌是也。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数备足,著治法式,又因周道始坏绝於惠、隐之际。主所以卒大夫者,明君当隐痛之也。君敬臣则臣自重,君爱臣则臣自尽。公子者,氏也。益师者,名也。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

  ○见思,贤遍反,下“见治”皆同。杀,所介反。粗捔,才古反,又七奴反,《说文》“大也”。诸夏,户雅反,凡“诸夏”皆放此。攒函,才官反;下音咸。大平,音泰。期,音基。齐衰,音咨,本亦作“{齐衣}”;下七雷反。尽,津忍反。

  [疏]注“所见”至“事也”。

  ○解云:孔子亲仕之定、哀,故以定、哀为巳时。定、哀既当於巳,明知昭公为父时事。知昭、定、哀为所见,文、宣、成、襄为所闻,隐、桓、庄、闵、僖为所传闻者,《春秋纬》文也。

  ○注“时恩衰义缺”。

  ○解云:当时子弑父,父杀子为恩衰;臣弑君,君杀臣为义缺,故《丧服四制》云“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为君斩衰三年,以义制”是也。

  ○注“将以”至“之法”。

  ○解云:孔子见时如此,遂制《春秋》,理人伦者,断理君臣之伦次,令得所也。序人类者,类谓父子,序父子之恩,使之厚也,因以制治乱之轨式矣。

  ○注“故於”至“卒是也”。

  ○解云:隐如逐君而书日,即定五年“丙申,季孙隐如卒”是也。若非罪书日,即昭二十五年“冬,十月,戊辰,仲孙舍卒”,二十九年“四月,庚子,叔倪卒”是也。而此注不言之者,从省文也。

  ○注“於所”至“日录”。

  ○解云:无罪书日者,即襄五年冬十有二月,“辛未,季孙行父卒”;襄十九年“八月,丙辰,仲孙蔑卒”,是无罪而书日者,录之故也。若然,文十四年“九月,甲申、公孙敖卒于齐”,敖实有罪而书日者,彼注云“巳绝卒之者,为后齐胁鲁归其丧,有耻,故为内讳,使若尚为大夫”是也。

  ○注“有罪”至“是也”。

  ○解云:宣五年九月,“叔孙得臣卒”,何氏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为人臣知贼而不言,明当诛”,是有罪而不日者,略之故也。

  ○注“於所见”至“卒是也”。

  ○解云:公子益师无罪而不日,即此是也。无骇有罪而不日,即下八年“冬,十有二月,无骇卒”是也。若然,庄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僖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并是所传闻之世而得书日。牙卒之下,何氏云“庄不卒大夫而卒牙者,本以当国,将弑君。书日者,录季子之过恶也”;其季友之下,何氏云“日者,僖公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故皆日也”;其公孙慈之下,何氏云“一年丧骨肉三人,故日痛之”是也。

  ○注“录大略小”。

  ○解云:谓录大国卒葬,小国卒葬不录是也。

  ○注“内离”至“是也”。

  ○解云:内离会者,即下二年“春,公会戎于潜”;桓元年春,“公会郑伯于垂”是也。外离会不书者,桓五年“齐侯、郑伯如纪”,传云“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离不言会也”,何氏云“时纪不与会,故略言如也”。

  ○注“於所”至“升平”。

  ○解云:升,进也。稍稍上进而至於大平矣。

  ○注“宣十”至“攒函”。

  ○解云:即此一经,而当是二义也。

  ○注“襄二”至“是也”。

  ○解云:若然,庄二十四年冬,“曹羁出奔陈”;庄二十七年冬,“莒庆来逆叔姬”,皆非所闻之世,而小国得有大夫书名者,曹羁之下传云“曹无大夫,此何以书?贤也”,莒庆之下传云“莒无大夫,此何以书?讥。何讥尔?大夫越境逆女,非礼也”。然则一讥一贤,故变例书之尔。

  ○注“至所”至“大平”。

  ○解云:当尔之时,实非大平,但《春秋》之义,若治之大平於昭、定、哀也。犹如文、宣、成、襄之世实非升平,但《春秋》之义,而见治之升平然。

  ○注“夷狄”至“於爵”。

  ○解云:即哀四年夏,“晋人执戎曼子赤归于楚”;十三年夏,“公会齐侯及吴子于黄池”是也。

  ○注“晋魏曼多、仲孙何忌是也”。

  ○解云:哀十三年“晋魏多帅师侵卫”,传云“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定二年仲孙忌围运,传云“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何氏云“春秋定、哀之间又致大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

  ○注“所以”至“三年”。

  ○解云:母虽不斩衰,哀痛与斩同,故连言之。

  ○注“为曾”至“三月”。

  ○解云:不言高祖父母者,文不备。

  ○注“立爱自亲始”。

  ○解云:即《祭义》云“子曰‘立爱自亲始,教人睦也。立敬自长始,教人顺也’”,郑注云“亲长,父兄也。睦,厚也”是。

  ○注“故春”至“祖祢”。

  ○解云:即《大传》云:“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之昭穆,别之以仁义,人道竭矣。”郑注云:“治,犹正也。竭,尽也。”

  ○注“取法”至“法式”。

  ○解云:考诸旧本,皆作“式”字,言取十二公者,法象天数,欲著治民之法式也。若作“戒”字,言著治乱之法,著治国之戒矣。

  ○注“诸侯”至“公孙”。

  ○解云:出《丧服传》也。

隐公卷二(起二年,尽四年)

 隐公卷二(起二年,尽四年)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凡书会者,恶其虚内务,恃外好也。古者诸侯非朝时不得逾竟。所传闻之世,外离会不书,书内离会者,《春秋》王鲁,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於人,故略外也。王者不治夷狄,录戎者,来者勿拒,去者勿追。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朝聘会盟,例皆时。

  ○恶,乌路反。好,呼报反。非朝,直遥反,凡此字不音者皆同。逾竟,音境,今本多即作“境”字,更不音。所传,直专反,年末“相传”同。

  [疏]注“凡书会者”至“外好也”。

  ○解云:以其非自求多福之义故也。

  ○注“古者诸侯”至“逾竟”。

  ○解云:案《曲礼下》云“诸侯相见於隙地曰会”,故定十四年注云“古者诸侯将朝天子,必先会闲隙之地”。以此言之,则会合於礼。言会为恶之,非朝时不得逾竟者,正以《春秋》之会,非为天子而作之,故得然解。

  ○注“古者不治”至“勿追”。

  ○解云:言当是所传闻之世,王者草创,夷狄有罪不暇治之,即先书晋灭下阳,末书楚灭穀、邓是也。而此经录戎者,来者勿拒故也。

  ○注“东方曰夷”至“曰狄”。

  ○解云:下《曲礼》及《王制》皆有此文。

  ○注“朝聘”至“皆时”。

  ○解云:朝书时者,即文十五年“夏,曹伯来朝”,昭十七年“春,小邾子来朝”之类是也。其聘书时者,即文四年秋,“卫侯使甯俞来聘”;文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之属是也。其会书时者,即庄十三年“春,齐侯、宋人”以下“会于北杏”,十四年“冬,单伯会齐侯、宋公”以下“于鄄”之属是也。盟书时者,即庄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之属是也。其有书日月者,皆别著义,即不信者日,小信者月之属是也。

  夏,五月,莒人入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入者,以兵入也。巳得其国而不居,故云尔。凡书兵者,正不得也。外内深浅皆举之者,因重兵害众,兵动则怨结祸,更相报偿,伏尸流血无巳时。诸侯擅兴兵不为之恶者,保伍连帅,本有用兵征伐之道,鲁人杞不讳是也。入例时,伤害多则月。

  ○莒,音举。向,舒亮反,国名。更,音庚。偿,时亮反。擅,市战反。

  [疏]“入者,何”。

  ○解云:侵、伐、战、围、入皆是用用兵之文,而不言帅帅,故执不知问。

  ○注“凡书兵”至“得也”。

  ○解云:言《春秋》之内,凡书兵事者,皆欲言正之道其理不合然。

  ○注“诸侯”至“是也”。

  ○解云:保伍连帅者,即《礼记?王制》云“五国为属,属有长;二属为连,连有帅”是也。言本有用兵征伐之道者,谓礼五国为属,属有长;二属为连,连有帅;三连为卒,卒有正;七卒为州,州有伯,若州内有无道者,则长、帅、正、伯当征之,若其不征,则与同恶,故曰有征伐之道。知非大恶者,正以《春秋》之义,内大恶皆讳不书。而鲁入杞者,即僖二十七年秋,“公子遂帅师入杞”者是也。若然《礼》法“诸侯赐弓矢,然后专征伐”,而保伍连帅得有征伐之道,谓随州伯故也。

  ○注“入例”至“则月”。

  ○解云:入例时者,即成七年秋,“吴入州来”;定五年夏,“於越入吴”之属是也。伤害多则月者,此文及僖三十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是也。若然,僖二十七年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而书日者,彼注云“日者,杞属脩礼朝鲁,虽无礼,君子躬自厚而薄责於人,不当乃入之,故录责之”者,是其不引者,以此求之。

  无骇帅师入极。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据公子遂帅师入杞,氏公子也。

  ○骇,户楷反。

  [疏]“无骇者何”。

  ○解云:欲言其君,经不书爵;欲言大夫,又复无氏,故执不知问。

  ○注“据公子遂帅师”至“子也”。

  ○解云:在僖二十七年秋。

  贬。贬,犹损也。

  ○贬,彼检反,损也。曷为贬?据公子遂俱用兵入杞不贬也。疾始灭也。以下终其身不氏,知贬。疾始灭,非但起入为灭。

  [疏]注“据公子遂俱用”至“贬也”。解云:欲决隐八年“庚寅,我入邴”,非用兵故也。

  ○注“以下终”至“为灭”。

  ○解云:即下八年“无骇卒”,传曰“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然则若直欲起此入为灭,止应此经贬之而巳,不应终身贬之,故知并欲起其疾始灭也。

  始灭,昉於此乎?昉,適也,齐人语。据传言拨乱世。

  ○昉,甫往反,適也。

  [疏]注“昉,適也,齐人语”。

  ○解云:胡毌生齐人,故知之。若《郑谱》云“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之类。

  ○注“据传言拨乱世”。

  ○解云:哀十四年传云“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是也。既言作《春秋》治乱世,明知往前相灭非一矣。而此经为始疾灭,是以据而难之。

  前此矣。前此者,在春秋前,谓宋灭郜是也。

  ○郜,古报反。前此,则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焉尔,犹於是也。

  [疏]注“谓宋灭郜是也”。

  ○解云: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传云“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彼注云“从本主名名之,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是也。然则宋灭郜在春秋前,故如此解。

  ○

  曷为讬始焉尔?据战伐不言讬始。

  [疏]注“据战”至“讬始”。

  ○解云:隐二年“郑人伐卫”,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皆不言讬始焉尔,故难之。而注先言战者,直漫据《春秋》上下战伐之事而巳,故意及则言,不为次第矣。

  《春秋》之始也。《春秋》讬王者始,起所当诛也。言疾始灭者,诸灭复见不复贬,皆从此取法,所以省文也。

  ○复见,扶又反,下“不复”同。见,音贤遍反。

  [疏]注“言疾灭”至“省文也”。解云:诸灭复见不复贬,即定四年“蔡公孙归姓帅师灭沈”定六年“郑游帅师灭许”之属是也。

  此灭也。其言入何?据齐师灭谭不言入。内大恶,讳也。明鲁臣子当为君父讳。灭例月,不复出月者,与上同月,常案下例,当蒙上月,日不。

  ○当为,于伪反,下“为后背隐”同。

  [疏]注“据齐师灭谭不言入”。解云:在庄十年。

  ○注“灭例月”至“同月”。

  ○解云: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

  ○注“常案下”至“日不”。

  ○解云:元年“祭伯来”之下,巳有此注,而复言之者,正以彼月为下“公子益师卒”,其“祭伯来奔”不蒙月。今此下五月二事皆蒙之,嫌其异,故重发之。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后不相犯。日者,为后背隐,而善桓能自复为唐之盟。

  ○背,音佩。

  [疏]注“后不相”至“之盟”。

  ○解云:《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后不相犯。日者,言为后背隐,而善桓能自复为唐之盟者,即桓二年秋九月,“公及戎盟于唐”是也。言背隐者,桓是弑君之贼,而与桓盟,是背隐之义矣。言善桓能自复者,戎与桓同好相随,继其所能故善其得国矣。若《左氏》之义,以极是戎国都,案此经传及注,似非一物,而旧解曰以为戎能自复者,非也。

  九月,纪履緰来逆女。纪履緰者何?纪大夫也。以逆女不称使,知为大夫。

  ○履緰,音须,《左氏》为“裂繻”。

  [疏]“纪履緰者何”。

  ○解云:不书爵,又不言使,君臣不明,故执不知问。

  ○注“以逆”至“大夫”。

  ○解云:正以桓三年秋,“公子翚如齐逆女”之属,皆是大夫为君逆女。而文皆不言使,今此履緰逆女不言使,故知是大夫也。或者“使”为“爵”字误也。

  何以不称使?据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称使。婚礼不称主人。为养廉远耻也。

  [疏]注“据宋公”至“称使”。

  ○解云:在成八年夏。

  ○注“为养廉远耻也”者。谓养成其廉,远其惭耻也。

  然则曷称?称诸父兄师友。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其称主人何?辞穷也。辞穷者何?无母也。礼,有母,母当命诸父兄师友,称诸父兄师友以行。宋公无母,莫使命之,辞穷,故自命之。自命之则不得不称使。

  [疏]“辞穷者何”。

  ○解云:弟子未解辞穷之义,故执不知问。

  ○注“礼有母”至“师友”。

  ○解云:即《婚礼记》云宗子无父,母命之”是也。

  ○注“称诸父”至“以行”。

  ○解云:谓使者称之,而文不言使者,以其非君故也。

  ○注“宋公”至“称使”。

  ○解云:即《婚礼记》云“亲皆没,巳躬命之”是也。

  ○

  然则纪有母乎?曰:有。以不称使知有母。有则何以不称母?据非主人,何不称母通使文。母不通也。礼,妇人无外事,但得命诸父兄师友,称诸父兄师友以行耳。母命不得达,故不得称母通使文,所以远别也。

  ○别,彼列反。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据伯姬归于宋不书逆人。

  [疏]注“据伯”至“逆人”。

  ○解云:在成九年春。

  讥。讥,犹谴也。

  ○谴,遣战反。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礼所以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於庙者,告本也。夏后氏逆於庭,殷人逆於堂。周人逆於户。

  ○亲迎,鱼敬反,注及下同。先,悉荐反。

  [疏]注“礼所”至“先女也”。

  ○解云:出《昏义》文。

  ○注“於庙者”至“於户”。

  ○解云:即《书传》云“夏后氏逆於庙庭,殷人逆於堂,周人逆於户”者是也。

  ○

  始不亲迎。昉於此乎?前此矣.以惠公妃匹不正,不嫌无前也。

  ○妃,音配,又芳非反。

  [疏]注“以惠”至“前也”。解云:不以正妃匹者,是不重婚姻之礼,故知往前宜有不亲迎之事矣。

  前此,则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焉尔,犹於是也。曷为讬始焉尔?据纳币不讬始。《春秋》之始也。《春秋》正夫妇之始也。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和,君臣和则天下治,故夫妇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内逆女常书,外逆女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於人,故略外也。

  ○治,直吏反。

  [疏]注“夫妇正”至“之端”。

  ○解云:《昏义》郑注云“言子受气性纯则孝,孝则忠”是也。

  ○注“内逆女常书”者。即桓三年公子翚、宣元年公子遂、成十四年叔孙侨如之属是也。

  女曷为或称女,或称妇,或称夫人?女在其国称女,未离父母之辞,“纪履緰来逆女”是也。

  ○未离,力智反,下同。在途称妇,在途见夫服从之辞,“公子结媵陈人之妇”是也。

  [疏]“女曷为或称女”者,即此经是也。或称妇者,庄十九年“陈人之妇”是也。

  ○注“在涂见”至“之辞”。

  ○解云:案僖二十五年,宣元年传皆云“其称妇者何?有姑之辞也”者,兼二义故也,何者?在涂称妇者,服从夫辞;其至国犹称妇者,对姑生称也。

  入国称夫人。入国则尊,尊有臣子之辞,夫人姜氏入是也。纪无大夫,书纪履緰者,重婚礼也。月者,不亲迎例月,重录之。亲迎例时。

  [疏]注“入国”至“入是也”。

  ○解云:在庄二十四年秋是也。

  ○注“月者”至“例时”。

  ○解云:不亲迎例月者,即此文及桓三年秋七月公子翚、宣元年正月公子遂之属是也。其亲迎时者,即庄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庄二十七年冬,“莒庆来逆叔姬”之属是也。有不如此者,别见义,即文四年“夏,逆妇姜”,成十四年“秋,叔孙侨如”之属是也。当文自有解,不能逆说也。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伯姬者何?内女也。以无所系也。不称公子者,妇人外成,不得独系父母。

  [疏]“伯姬者何”。

  ○解云:欲言内女,於纪言归;欲言外女,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不称公”至“父母”。解云:正以庄元年传云“群公子之舍,则巳卑矣”明有得称公子之道,故注者决之。

  ○

  其言归何?据去父母国也。妇人谓嫁曰归。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明有二归之道。书者,父母恩录之也。礼,男之将取,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女之将嫁,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内女归例月,恩录之。

  ○取,七住反。

  ○

  [疏]注“妇人生”至“为家”。

  ○解云:谓始生时。

  ○注“明有二归之道”也。

  ○解云:即此“伯姬归于纪”,宣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之属是也。

  ○注“礼男之”至“女将嫁”。

  ○解云:皆出《礼记?曾子问》。

  ○注“内女归”至“录之”。

  ○解云:即此文冬十月、隐七年三月“叔姬归于纪”,成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

  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言无闻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毌生等,乃始记於竹帛,故有所失也。

  ○“纪子伯,《左氏》作“子帛”。远,于万反。燔,扶元反。毋,音无。

  [疏]“纪子伯者何”。

  ○解云:欲言纪君,经不称侯;欲言大夫,复叙人君之上,故执不知问。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子氏者何?隐公之母也。以不书葬。

  [疏]“夫人子氏者何”。

  ○解云:欲言鲁之夫人,终无葬处,弟子未识,故执不知问。

  ○注“以不书葬”。

  ○解云:今隐公欲表巳让,故宜屈卑。其母不成夫人之礼,是以见其不书葬,知其是隐公母也。

  何以不书葬?据姒氏书葬。

  ○姒,音似。

  [疏]注“据姒氏书葬”。

  ○解云:即定十五年九月,“辛巳,葬定姒”是也。彼定姒之子哀公者,未逾年之君也,其母亦得书葬。今隐公虽欲让桓,不作成君,应比未逾年之君。今其母不书葬,故据而难之。

  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据已去即位。

  ○去,起吕反。子将不终为君,故母亦不终为夫人也。时隐公卑屈其母,不以夫人礼葬之,以妾礼葬之,以卑下桓母,无终为君之心,得事之宜,故善而不书葬,所以起其意而成其贤。子者,姓也。夫人以姓配号。义与仲子同。书薨者,为隐公恩录痛之也。日者,恩录之,公夫人皆同例也。

  ○下,遐嫁反。

  [疏]注“子者”至“子同”。

  ○解云:上文仲子之下而注云“仲字子姓,妇人以姓配字,不忘本,因示不適同姓”。今此称姓者,亦是示不適同姓之义,故云义与仲子同。其不称字之义乃自异,故注云“以姓配号”,号即夫人是也。

  郑人伐卫。书者,与入向同。侵、伐、围、入例皆时。

  [疏]注“书者与入向同”。

  ○解云:即上注云“凡书兵者,正不得也。外内深浅皆举之者,因重兵害众”是也。

  ○注“侵伐围入例皆书时”。

  ○解云:其侵伐书时者,即僖二十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之属是也。入例时者,已说於上,而注言此者,正以文承日月之下,故须解之。

  三年,春,王二月。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也;三月,夏之正月也。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於是可得而观之。

  [疏]注“二月至王者,解云:二月有王即此是三月有王者,即定元年王三月之属是也。

  ○注使统其正朔。

  ○解云:统者,始也。谓各使以其当代之正朔为始也。

  ○注所以尊至观之。

  ○解云:《春秋》黜?而言通三统者,黜?为鲁也。通三王之正者,为师法之义

  己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诸言何以书者,问主书。

  [疏]注“诸言”至“主书”。

  ○解云:至此乃解之者,正以有所据。下言何以书者,还言据彼难此之例,故不得然解也,即上二年传云“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是也。今此直言“何以书”,上无所据,则是问主书,故如此解。

  记异也。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是后卫州吁弑其君完,诸侯初僣,鲁隐系获,公子翚进谄谋。

  ○杀其,申志反,下“杀其君”同。翚,许韦反。谄,绩检反。

  [疏]注“是后”至“完”。解云:在四年春。

  ○注“诸侯初僣”。

  ○解云:下五年秋“初献六羽”,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僣诸公也。始僣诸公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僣诸公犹可言也。僣天子不可言也”是也。

  ○注“鲁隐系获”者。

  ○解云:即下六年“春,郑人来输平”,传云“狐壤之战,隐公获焉”是也。

  ○注“父子”至“谄谋”。

  ○解云:下四年“秋,翚帅师及宋公”以下“伐郑”,传云“公子翚谄乎隐公,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是也。此等诸事皆是阴阳之象,故取之日食。

  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此象君行外彊内虚,是故日月之行无鷃疾,食不失正朔也。

  [疏]“日食,则曷为或日”者。

  ○解云:即此是也。或不日者,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或言朔者,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

  ○注“此象君”至“朔也”。

  ○解云:外强者,谓外有威严,其民臣望而畏之。内虚者,虚心以受物,正得为君之道,故食不失正朔也。《祭义》云:“虚中以治之”,郑注云“虚中,言不兼念馀事”是也。

  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谓二日食,巳巳日有食之是也。此象君行暴急,外见畏,故日行疾月行迟,过朔乃食,失正朔於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谓晦日食,庄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此象君行儒弱见陵,故日行鷃月行疾,未至朔而食,失正朔於后也。不言月食者,其形不可得而睹也,故疑言曰有食之。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不传天下异者,从王录内可知也。

  ○懦,乃乱反,又乃卧反。

  [疏]注“不传”至“可知也”。

  ○解云:正以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传皆云“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今无此传,故须解之也。彼不从王内录者,以其皆在晋竟内故也。

  三月,庚戌,天王崩。平王也。何以不书葬?据书葬桓王。

  [疏]注“平王也”。

  ○解云:知者,以本纪当之故也。

  ○注“据书葬桓王”。

  ○解云:即庄三年“五月,葬桓王”是也。

  ○

  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至尊无所屈也。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存,存,在。不得必其时也。设有王后崩,当越紼而奔丧,不得必其时,故恩录之。

  ○紼,音弗。

  [疏]注“设有”至“奔丧”。

  ○解云:何氏以意言之。不言天子崩者,举轻以明重故也。

  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大毁坏之辞。诸侯曰薨,小毁坏之辞。大夫曰卒,卒,犹终也。士曰不禄。不录,无录也。皆所以别尊卑也。葬不别者,从恩杀略也。书崩者,为天下恩痛王者也。记诸侯卒葬者,王者亦当加之以恩礼,故为恩录。

  ○以别,彼列反,下同。恩杀,所界反。为天,于伪反,下“故为”、“主为”,传“所为”同。

  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以尹氏立王子朝也。

  ○尹氏,《左氏》作“君氏”。朝,如字。

  [疏]“尹氏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不言国爵;欲言外臣,而书其卒;欲言内臣,内无尹氏,故执不知问。

  ○注“以尹氏立王子朝也”者。

  ○解云:在昭二十三年。

  其称尹氏何?据宰渠氏官,刘卷卒名。

  ○卷,音权。

  [疏]注“据宰渠氏官”者。

  ○解云: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注“刘卷卒名”者。

  ○解云:在定四年秋。

  贬。曷为贬?据俱卒也。

  [疏]注“据俱卒也”。

  ○解云:据刘卷言之。

  讥世卿。世卿者,父死子继也。贬去名者氏,言起其世也,若曰世世尹氏也。

  ○去,起吕反。世卿,非礼也。礼,公卿大夫、士皆选贤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小人居之,必夺君之威权,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齐崔氏世,弑其君光,君子疾其末则正其本。见讥於卒者,亦不可造次无故驱逐,必因其遇卒绝之,明君案见劳授偿,则众誉不能进无功;案见恶行诛,则众谗不能退无罪。

  ○见讥,贤遍反,下同。造,七报反。

  [疏]“世卿非礼也”。

  ○解云:《诗序》云:“古之仕者,世禄也。”於贤者言之也。

  ○注“齐崔”至“君光”。

  ○解云:崔氏世者,即宣十年“齐崔氏出奔卫”,传云“崔氏者何?齐大夫也。其称崔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者是也。言弑其君光者,在襄二十五年夏。

  ○注“君子疾其末”。

  ○解云:即襄二十五年与昭二十三年是也。

  ○注“则正其本者”。

  ○解云:即此及宣十年是也。

  ○注“见讥”至“绝之”。

  ○解云:必因过卒绝之者,过即“崔氏出奔卫”,“尹氏立王子朝”是也。卒即此文是也。若然,“尹氏立王子朝”还言尹氏,而“崔杼弑其君光”不复言崔氏者,正以大夫弑君例称其名故也。

  ○注“明君”至“无功”。

  ○解云:众誉者,若共工、鲧等迭相为誉之类是也。

  ○注“案见恶”至“无罪”。

  ○解云:谓君有明德,案见恶行诛,则刑不滥也,故虽众谗亦不能退黜无罪之善人也。旧云言不能退无罪者,谓不能退使无罪,非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据原仲不卒。

  [疏]注“据原仲不卒”。

  ○解云:即庄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而经不书原仲之卒是也。

  天王崩,诸侯之主也。时天王崩,鲁隐往奔丧,尹氏主傧赞诸侯,与隐交接而卒,恩隆於王者,则加礼录之,故为隐恩录痛之。日者,恩录之,明当有恩礼。

  ○

  [疏]注“时天”至“恩礼”。解云:鲁隐奔丧而不书者,盖以得其常故也。若遣大夫往则书之,即文九年“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是也。彼传云“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彼注云“重录失时”;“我有往者则书”,彼注云“谓使大夫往也,恶文公不自往,故书葬以起大夫之会”是也。

  ○注“恩隆”至“录之”。

  ○解云:言隐公恩隆於王者,则加礼录其傧赞之人也。

  秋,武氏子来求赙。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武氏子何?据宰渠氏官,仍叔不称氏,尹氏不称子。

  [疏]“武氏子者何”。

  ○解云:欲言王臣,不言王使;欲言诸侯之臣,文无系国,故执不知问。

  ○注“据宰渠氏官”者。

  ○解云: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注“仍叔不称氏”。

  ○解云:即桓五年“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是也。

  讥。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时虽世大夫,缘孝子之心,不忍便当父位,故顺古先试一年,乃命於宗庙。武氏子父新死,未命而便为大夫,薄父子之恩,故称氏言子,见未命以讥之。

  [疏]注“时虽世大夫”。

  ○解云:知者,正见尹氏之属故也。

  ○注“缘孝”至“宗庙”。解云:知如此者,正以此经讥父卒子未命而便为大夫故也。

  何以不称使?据南季称使。

  [疏]注“据南季称使”。

  ○解云:即下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是也。

  当丧未君也。当丧,谓天子也。未君者,未三年也。未可居君位称使也。故绝正其义,与毛伯同。

  [疏]注“未君至伯同”。

  ○解云:即文九年“春,毛伯来求金”,传云“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逾年矣,何以谓之未君”,“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逾年即位”,“缘孝子之心,即三年不忍当”,是故三年乃称王命使大夫矣。

  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不但言何以书者,嫌主覆问上所说二事,不问求赙。

  ○覆,芳服反。

  [疏]注“不但”至“求赙”。

  ○解云:上二事者,即父卒子未命,当丧未君是也。嫌言父卒子未命何以书,当丧未君何以书,故须连言之。注主为求赙书也者,嫌为上二事书故也。

  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主为求赙书也。礼本为有财者制,有则送之,无则致哀而巳,不当求,求则皇皇伤孝子之心。

  [疏]注“求则皇”至“子之心”。解云:言制礼本意,所以丧事无求者,恐伤孝子之心故也,何者?正以孝子本意无心求矣。

  盖通于下。云尔者,嫌天子财多不当求,下财少可求,故明皆不当求之。

  [疏]“盖通于下”。

  ○解云:盖,诂为皆,若似盖云归哉之类,或者不受於师,故疑之。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不言薨者,《春秋》王鲁,死当有王文。圣人之为文辞孙顺,不可言崩,故贬外言卒,所以褒内也。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诗》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是也。

  ○孙,音逊。

  [疏]注“故贬”至“内也”。

  ○解云:鲁得尊名,不与外诸侯同文,即是尊鲁为王之义。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缪公。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不及五月也。礼,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孔子曰:“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渴,喻急也,乙未葬齐孝公是也。

  ○宋缪公,音穆,《左氏》作“穆”。凡此后仿此。首,手又反。

  [疏]注“礼天子”至“姻至”。

  ○解云:皆隐元年《左传》文。

  ○注“孔子”至“故也”。解云:《檀弓下》篇文云。“孔子曰”之下无“礼”字。

  ○注“渴喻”至“是也”。解云:即僖二十七年“六月,庚寅,齐侯昭卒。八月,乙未,葬齐孝公是也。而言渴葬者,谓更无他事但孜孜於葬故不待五月矣

  ”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慢葬不能以礼葬也,八月葬蔡宣公是也。

  [疏]注“慢葬”至“葬也”。

  ○解云:即下八年“夏,六月,巳亥,蔡侯考父卒”。

  ○注“八月”至“是也”。

  ○解云:言但自慢薄不依礼。故不待五月也。

  ○

  过时而日,隐之也。隐,痛也。痛贤君不得以时葬,丁亥葬齐桓公是也。

  [疏]注“隐痛”至“是也”。

  ○解云: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十八年“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是也。

  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解缓不能以时葬,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

  ○解,古邂反,又古卖反。

  [疏]注“解缓”至“是也”。解云:即下四年二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至五年“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

  当时而不日,正也。六月葬陈惠公是也。

  ○当时,丁浪反,又如字,下同。

  [疏]注“六月”至“是也”。

  ○解云:即定四年“二月,癸巳,陈侯吴卒”,“六月,葬陈惠公”是也。

  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此当时,何危尔?宣公谓缪公曰:“以吾爱与夷,则不若爱女。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盍终为君矣。”与夷者,宣公之子,缪公者,宣公之弟。

  ○与夷,如字,又音馀,凡人名字及地名之类皆放首音,借假字则时复重出。爱女,音汝,下及注同。盍终,户腊反,四年传同。

  [疏]“当时”至“葬也”。

  ○解云:即此年八月“宋公和卒”,十二月“癸未,葬宋缪公”是也。而注不言之者,以下有问,不注可知也。

  ○“以吾”至“爱女”。

  ○解云:若,如也。言吾爱於与夷,则不止如女而已,言其甚也。云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者,言不如女,道其不贤。云盍终为君矣者,何不遂为君,不听其反让。

  宣公死,缪公立。缪公逐其二子庄公冯与左师勃。左师,官。勃,名也。

  ○冯,皮冰反。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所以远绝之。

  ○生毌,音无,下同。与夷复曰:复,报。“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致国乎与夷,此非先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缪公曰:“先臣之不尔逐,可知矣。尔,女也。可知者,欲使我反国。吾立乎此,摄也。”暂摄行君事,不得传与子也。谦辞。

  ○传与,直专反;下音与。终致国乎与夷。庄公冯弑与夷。冯与督共弑殇公在桓二年,危之於此者,死乃反国,非至贤之君不能不争也。

  ○冯杀,音试,注同。争,争斗之争。

  [疏]注“冯与”至“二年”。

  ○解云:即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是也。

  ○注“死乃”至“争也”。

  ○解云:至贤之君,谓受国者。正以与夷不贤,故终见篡矣。

  故君子大居正。明脩法守正,最计之要者。

  [疏]“故君子大居正”。

  ○解云:言由是之故,君子之人大其適子居正,不劳违礼而让庶也。

  宋之祸,宣公为之也。言死而让,开争原也。缪公亦死而让得为功者,反正也。外小恶不书,录渴隐者,明诸侯卒,王者当加恩意,忧劳其国,所以哀死闵患也。

  [疏]注“言死而”至“原也”。

  ○解云:言后人见其死乃让巳,疑非诚心至意,是以还让其子,终致后祸,故曰开争原也。

  ○注“缪公”至“反正也”。

  ○解云:其缪公之功,即桓二年冯弑君是也。

  ○注“所以哀死闵患也”。

  ○解云:哀死者,即慢之属是也。闵患者,隐之是也。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者何?杞之邑也。以上有伐杞。

  ○牟,武侯反。

  [疏]“牟娄者何”。

  ○解云:外相取邑,例所不书,疑非凡取,故执不知周。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据楚子伐宋取彭城不书。

  [疏]注“据楚”至“不书”。

  ○解云:即襄元年传曰“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者是也。

  疾始取邑也。外小恶不书,以外见疾始,著取邑以自广大,比於贪利差为重,故先治之也。内取邑常书,外但疾始,不常书者,义与上逆女同。不传讬始者,前此有灭,不嫌无取邑,当讬始明,故省文也。取邑例时。

  ○见疾,贤遍反,年末“见众”同。差,初卖反。

  [疏]注“内取邑常书”者。

  ○解云:即下十年取郜、防,昭三十二年取阚之属是也。

  ○注“义与上逆女同”。

  ○解云:即上注云“内逆女常书,外逆女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正,躬自厚而薄责於人,故略外”是也。

  ○注“传不讬始者”。

  ○解云:何故不发传云取邑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於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凡不讬始之义有四:一则见其经而不讬始,即上二年彼注云“据战伐不言讬始,纳币不讬始之类”是也。二则其大恶不可讬始,即五年“初献六羽”之下,传云“始僣诸公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於此?僣诸公犹可言,僣天子不可言”,彼注云“传云尔者,解不讬始也”;三则省文,不假讬始,即此是也;四则无可讬始,即桓七年“焚咸丘”之下,注云“传不讬始者,前此未有,无所讬也”是也。

  ○注“取邑例时”。

  ○解云:即下六年“冬,宋人取长葛”之属是。然则“取牟娄”虽在月下,不蒙上月也。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曷为以国氏?据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氏公子。

  ○弑其,申志反。弑字从式,杀字从殳,不同也。君父言弑积渐之名也;臣子云杀,卑贱之意也。字多乱,故时复音之;可知,则不重出也。完,音丸。

  [疏]注“据齐”至“公子”。

  ○解云:在文十四年秋也。商人所以得称公子者,正以商人次正当立,其罪差轻故也。

  ○

  当国也。与段同义。日者,从外赴辞,以贼闻例。

  [疏]注“与段同义”者。

  ○解云:即上元年注云“欲当国为君,故如其意,使如国君,氏上郑,所以见段之凶逆”是也。

  ○注“日者”至“闻例”。

  ○解云:《公羊》之例,合书则书,不待赴告。而言从外赴辞者,谓其君被弑,此君之臣即以其日赴於天子诸侯,望天子诸侯早来救巳,是以《春秋》悉皆书日,故云日者,从外赴辞也。言以贼闻例者,言以贼弑君,闻於天子诸侯,例日。如此,故下八年传云“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何氏云“赴天子也”。缘天子闵伤,欲其知之,义亦通乎此。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古者有遇礼,为朝天子若朝罢朝,卒相遇于涂,近者为主,远者为宾,称先君以相接,所以崇礼让,绝慢易也。当春秋时,出入无度,祸乱奸宄,多在不虞,无故卒然相要,小人将以生心,故重而书,之所以防祸原也。言及者,起公要之,明非常遇也。地者,重录之。遇例时。

  ○要之,一遥反,注同。易,以豉反。

  [疏]“遇者何”。

  ○解云:欲言冬见,其文曰夏;欲言会聚,又不言会,故执不知问。

  ○注“言及者”至“遇也”。

  ○解云:正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其常遇者,即朝天子罢朝之时,相遇于涂是也。

  ○注“遇例时”者。

  ○解云:即隐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庄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及此之属皆是。而僖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书月者,彼注云“甚恶内”是也。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翚者何?公子翚也。以入桓称公子。

  [疏]“翚者何”。

  ○解云:无公子,故执不知问。

  ○注“以入桓称公子”。

  ○解云:即桓三年秋,“公子翚如齐逆女”是也。

  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据叔老会郑伯伐许不贬。

  [疏]注“据叔”至“不贬”。

  ○解云:在襄十六年夏。

  ○

  与弑公也。弑者,杀也,臣弑君之辞。以终隐之篇贬,知与弑公也。

  ○与弑,音预,下及注同。

  [疏]注“以终隐”至“弑公”。

  ○解云:即此及十年“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传云“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是也。

  其与弑公奈何?公子翚谄乎隐公,谄犹佞也。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隐曰:“吾?否!否,不也。

  ○说,音悦。吾使脩涂裘,吾将老焉。”涂裘者,邑名也。将老焉者,将辟桓居之以自终也,故南面之君,势不可复为臣,故云尔。不以成公意者,隐本为桓守国,国邑皆桓之有,不当取以自为也。

  ○将辟,音避,今本多即作“辟”字,后不更音。复,扶又反。本为,于伪反,下“自为”、传“吾为”皆同。

  [疏]注“不以成”至“为也”。

  ○解云:上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此传何以不言营涂裘?何以不书成公意也?言隐非正君,直为他守国而已,邑非已有,不当擅取之,取之非,是以不得作成公意解也。

  公子翚恐若其言闻乎桓,於是谓桓曰:“吾为子口隐矣。口,犹口语相发动也。

  [疏]注“口犹”至“动也”。

  ○解云:语,读如子语鲁大师之语。

  ○

  隐曰‘吾不反也’。”桓曰:“然则奈何?”曰:“请作难,难,兵难也。

  ○难,乃旦反,注同。弑隐公。”谥者,传家所加。

  [疏]注“谥者”至“所加”。

  ○解云:死谥,周道也。今始请弑已言隐公者,公羊子从后加之。所以至此乃注者,嫌是传语,故明之。

  於锺巫之祭焉,弑隐公也。锺者,地名也。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传道此者,以起淫祀之无福。

  ○祷解,丁老反,或丁报反;下古卖反,又古买反。觋,户狄反。

  [疏]注“男曰觋,女曰巫者”。

  ○解云:楚语文也。

  ○注“传道”至“无福”。

  ○解云:直言弑隐公,义势已尽,而必言於锺巫之祭焉者,以起淫祀之无福故也。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其称人何?据晋杀大夫里克,俱弑君贼不称人。

  ○濮,音卜,一音剥。

  [疏]注“据晋杀大夫里克”。解云:在僖十五年夏。

  讨贼之辞也。讨者,除也。明国中人人得讨之,所以广忠孝之路。书者,善之也。讨贼例时,此月者,久之也。

  [疏]注“讨贼例”至“久之也”。解云:“讨贼例时”者,庄九年“春,齐人杀无知”是也。桓六年秋八月,“蔡人杀陈佗”,亦书月者,与此同也。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晋者何?公子晋也。以下有卫侯晋卒,又言立。

  [疏]“晋者何”。

  ○解云:欲言次正,而文言立;欲言非正,而举众立之,故执不知问。

  ○注“以下”至“言立”。

  ○解云:以有卫侯晋卒,则知此文“卫人立晋”者,是先君之子,今始立为之君矣。又言立者篡文,知非正大子,故知公子矣。其卫晋侯卒在桓十二年冬。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诸侯立不言立,此独言立,明不宜立之辞。

  [疏]“立者何”。

  ○解云:诸侯之立,例所不书,今特言立,故执不知问。

  其称人何?据尹氏立王子朝也。

  [疏]注“据尹”至“朝也”。

  ○解云:在昭二十三年秋。

  众立之之辞也。晋得众,国中人人欲立之。然则孰立之?石碏立之。石碏立之,则其称人何?据尹氏立王子朝不称人。

  ○碏,七略反,一音十洛反。众之所欲立也。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凡立君为众,众皆欲立之,嫌得立无恶,故使称人,见众言立也,明下无废上之义,听众立之,为立篡也。不剌嗣子失位者,时未当丧,典主得权重也。月者,大国篡例月,小国时。立、纳、入皆为篡,卒日,葬月,达於《春秋》,为大国例。主书从受位也。

  ○篡,初患反。

  [疏]注“不剌”至“权重也”。

  ○解云:剌桓公嗣子失位者,即不书晋之立矣,故襄十四年“卫侯衎出奔齐”,襄二十六年传云“曷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恶卫侯也”,彼注云“欲起卫侯失众出奔,故不书剽立。剽立无恶,则卫侯恶明矣”。今书晋立,则不剌嗣子可知。

  ○注“月者”至“国时”。

  ○解云:大国篡例月者,即此文冬十二月“卫人立晋”;庄六年“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哀六年秋七月,“齐阳生入于齐”之属是也。而庄九年夏,“齐小白入于齐”不月者,彼注云“不月者,移恶于鲁也”。其小国时者,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之属是也。

  ○注“立纳入皆为篡”。解云:立为篡者,此文“卫人立晋”,昭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之属是也。其纳为篡者,“纳顿子于顿”,及文十四年“晋人纳捷菑”之属是也。其入为篡者,小白,阳生之属是也。

  ○注“卒日”至“大国例”。

  ○解云: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秋,“八月,葬宣公”之属是也。

  ○注“主书从受位也”。

  ○解云:谓主恶晋之从立矣。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

  五年,春,公观鱼于棠。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曷为远而观鱼?据浚洙也。

  ○观鱼,《左氏》作“矢鱼”。浚,思俊反。洙,常朱反。

  [疏]注“据浚洙也”。

  ○解云:庄九年“冬,浚洙”,传曰“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畏齐也”,注云“洙在鲁北,齐所由来”。然则近国北自有洙水,何故远至棠地而观鱼乎?故难之。

  登来之也。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登来,依注登音得。

  [疏]注“得来”至“语也”。

  ○解云:齐人名求得为得来,而云此者,谓齐人急语之时,得声如登矣。

  ○注“由口授也”。

  ○解云:谓高语之时,犹言得来之,至著竹帛时乃作“登”字,故言由口授矣。

  百金之鱼,公张之。解言登来之意也。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张,谓张罔罟障谷之属也。

  ○罟,音古。鄣,之尚反,又音章。

  [疏]注“解言”至“意也”。

  ○解云:正以价直百金,故言得来之。

  ○注“障谷之属也”。

  ○解云:僖三年传云“桓公曰‘无障谷’”云是也。

  登来之者何?弟子未解其言大小缓急,故复问之。

  ○解,户买反,或隹买反。故复,扶又反,“不得复”同。美大之之辞也。其言大而急者,美大多得利之辞也。实讥张鱼而言观讥远者,耻公去南面之位,下与百姓争利,匹夫无异,故讳使若以远观为讥也。诸讳主书者,从实也。观例时,从行贱略之。

  [疏]注“观例时”。

  ○解云:庄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及此是也。彼此非礼,故言从行贱略之。

  棠者何?济上之邑也。济者,四渎之别名。江、河、淮、济为四渎。

  ○济上,子礼反,注同,济水之上。

  [疏]“棠者何”。

  ○解云:正以棠非水名,而於之观鱼,故执不知问。

  ○注“江河”至“四渎”。

  ○解云:即《释水》云:“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夏,四月,葬卫桓公。

  [疏]“夏四”至“桓公”。

  ○解云:即上三年传云“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何氏云“解缓不能以时葬,‘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然则桓公见弑在去年之春,过期乃葬,故以解缓言之。

  秋,卫师入盛。曷为或言率师,或不言率师?将尊师众称某率师,将尊者,谓大夫也。师众者,满二千五百人以上也。二千五百人称师,无骇率师入极是也。礼,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入盛,音成,《左氏》作“郕”。

  [疏]注“将尊”至“夫也”。

  ○解云:《公羊》之例,大夫见名氏,故云此。

  ○注“二千”至“称师”。解云:《大司马》序官文。

  ○注“无骇”至“是也”。

  ○解云:在上二年夏。

  ○注“天子”至“六师”。

  ○解云:天子六师者,即“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是也。方伯者,九州牧也,即《王制》云“千里之外设方伯”是也。二师者,即昭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舍中军者何?复古也”是矣。然则鲁之初封,地方七百里,至於僖公,复伯禽之宇,更为州牧,而以二军为复古,是为方伯二师。方伯之属而以二师为正,则知凡平诸侯一师明矣。然则《论语》云“子曰‘三军可夺帅’”之属,其指王官之伯乎?

  将尊师少称将,师少者,不满二千五百人也,卫孙良夫伐将咎如”是也。

  ○咎,音羔。

  [疏]注“卫孙”至“是也”。

  ○解云:成三年“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将咎如”是也。不言卻克者,科举以言之。

  将卑师众称师,将卑者,谓士也。卫师入盛是也。将卑师少称人。郑人伐卫是也。

  [疏]注“郑人伐卫是也”。

  ○解云:在上二年冬也。

  君将不言率师,书其重者也。分别之者,责元师,因录功恶有小大,救徐从王伐郑是也。

  ○分别,彼列反。元率,所类反,本又作“帅”。

  [疏]注“分别”至“小大”。

  ○解云:责元帅者,凡书兵者,是正不得,故责之也。因录功恶有小大者,即将尊师众而有功小,将卑师少而有功大。将卑师少而无功为恶小,将尊师众而无功为恶大是也。

  ○注“救徐”至“是也”。

  ○解云:僖十五年春,“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桓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是也。公孙敖救徐者,将尊师众无功,是其恶大也。蔡人等从王伐郑,称人而行义,是其功大也。

  九月,考仲子之宫。考宫者何?考犹入室也,始祭仲子也。考,成也。成仲子之宫庙而祭之。所以居其鬼神犹生人入宫室,必有饮食之事。不就惠公庙者,妾母卑,故虽为夫人,犹特庙而祭之。礼,妾庙子死则废矣。不言立者,得变礼也。加之者,宫庙尊卑共名,非配号称之辞,故加之以绝也。

  [疏]注“考宫者何”。

  ○解云:上无立文,而经言考;《春秋》之内,更无考礼,故执不知问。

  ○注“犹生”至“之事”。

  ○解云:即下《杂记》云“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郑注云“言路寝者,生人所居。不衅者,不神之也。考之者,设盛食以落之”。《檀弓》曰“晋献文子成室,诸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伦焉!美哉焕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国族於斯。’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国族於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九原。’北面再拜稽首”者是也。

  ○注“礼妾”至“废矣”。

  ○解云:即《丧服小记》云“慈母与妾母不世祭”,郑注云“以其非正”即引《穀梁传》云“於子祭于孙止”是也。

  ○注“不言”至“礼也”。

  ○解云:欲决成六年“立武宫”,定元年“立炀宫”,皆言立者,以其非礼故也。

  ○注“加之”至“绝也”。

  ○解云:言宫庙尊卑共名者,尊亦言宫,故武炀是君,仲子是妾,是尊卑共名。号称者,即仲子是也。武炀是君,配宫言之,正是其宜;仲子是妾,不宜与宫庙连文,故加之以绝之矣。

  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据无子不庙也。

  [疏]注“据无子不庙也”。

  ○解云:即上解於孙止是也。其子死讫犹尚不祭,其子未君之时不祭明矣,故难之。然则妾母之贵,正由其子为君,即元年传云“母以子贵”是也。若子未为君之时,义与未逾年之君相似。庄三十二年传云“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则庙”,“无子不庙”,义亦通於此。

  隐为桓立,故为桓祭其母也。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尊桓之母为立庙,所以彰桓当立,得事之宜,故善而书之,所以起其意,成其贤也。

  ○隐为,于伪反。

  初献六羽。初者何?始也。六羽者何?舞也。持羽而舞。

  [疏]“初者何”。

  ○解云:献羽是常,而反言初,故执不知问。

  ○“六羽者何”。

  ○解云:诸侯仍用四,此反言六羽,故执不知问。

  初献六羽,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僣诸公也。僣,齐也。下效上之辞

  [疏]“初献”至“以书”。

  ○解云:不但言“何以书”,嫌覆问上文始与舞,故复举句而问之。不注之者,与三年求赙同,故省文。

  六羽之为僣奈何?天子八佾,佾者,列也。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法八风。

  ○佾,音逸,列也。诸公六,六人为列,六六三十六人,法六律。诸侯四。四人为列,四四十六人,法四时。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大国谓百里也。

  [疏]“诸公者何”。解云:正以诸公有二等,故执不知问。

  ○“诸侯者何”。

  ○解云:漫言诸侯,明是五等总名。文次公下,复疑偏指七命,故执不知问。所以不待答讫而连句问之者,正以上文并解诸公六、诸侯四故也。

  ○注“大国谓百里也”。

  ○解云:公侯方百里,《王制》文也。侯与公等者,据有功者言之矣。

  ○小国称伯、子、男者,正以上己有侯,故不复言之。其实凡平之侯正与伯同。

  小国称伯、子、男。小国谓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疏]注“小国”至“五十里”。

  ○解云:《王制》文。彼注云“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也。《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以为一,则殷爵三等者,公、侯、伯也,异畿内谓之子。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犹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狭也。周公摄政致大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礼成武王之意,公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诸侯亦以功黜陟之。其不合者,皆益之地为百里焉,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国小,爵卑而国大者,唯天子畿内不增”。

  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相,助也。

  ○之相,息亮反,注及下同。

  [疏]“天子三公者何”。

  ○解云:正以《春秋》上下,无三公之文,故执不知问。

  天子之相,则何以三?据经但有祭公、周公。

  [疏]注“据经”至“周公”。

  ○解云:即桓八年“祭公来”云云,僖九年“公会宰周公”是也。经但有二公,而传言三公,故难之。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陕者,盖今弘农陕县是也。礼,司马主兵,司徒主教,司空主土。《春秋》拨乱世,以绌陟为本,故举绌陟以所主者言之。

  ○陕,失冉反,何云“弘农陕县”也;一云当作郏,古洽反,王城郏鄏。召公,上照反,又作“邵”,音同。绌,敕律反。

  [疏]注“司马”至“言之”。

  ○解云:上传云:“诸公者何,天子之相。天子之相。则何以三”云云,不道二王之后者何?二王之后何以二也者?正以天子三公主绌陟,故偏取言之,是以注者解其意。

  始僣诸公,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僣诸公犹可言也,僣天子不可言也。传云尔者,解不讫始也。前僣八佾於惠公庙,大恶不可言也。还从僣六羽议,本所当讬者非但六也。故不得复传上也。加初者,以为常也。献者,下奉上之辞。不言六佾者,言佾则干舞在其中,明妇人无武事,独奏文乐。羽者,鸿羽也,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也。夫乐本起於和顺,和顺积於中,然后荣华发於外,是故八音者,德之华也;歌者,德之言也;舞者,德之容也,故听其音可以知其德,察其诗可以达其意,论其数可以正其容,荐之宗庙足以享鬼神,用之朝廷足以序群臣,立之学宫足以协万民。凡人之从上教也,皆始於音,音正则行正,故闻宫声,则使人温雅而广大;闻商声,则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闻徵声,则使人整齐而好礼;闻羽声,则使人乐养而好施,所以感荡血脉,通流精神,存宁正性,故乐从中出,礼从外作也。礼乐接於身,望其容而民不敢慢,观其色而民不敢争,故礼乐者,君子之深教也,不可须臾离也。君子须臾离礼,则暴慢袭之;须臾离乐,则奸邪入之,是以古者天子诸侯,雅乐锺磬未曾离於庭,卿大夫御琴瑟未曾离於前,所以养仁义而除淫辟也。《鲁诗传》曰天子食日举乐,诸侯不释县,大夫、士日琴瑟,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未制作之时,取先王之礼乐宜於今者用之。尧曰《大章》,舜曰《萧韶》,夏曰《大夏》,殷曰《大护》,周曰《大武》,各取其时民所之。尧时民乐其道章明也。舜时民乐其脩纪尧道也,夏时民乐大其三圣相承也,殷时民乐大其护已也,周时民乐其伐讨也:盖异号而同意,异歌而同归。失礼鬼神例日,此不日者,嫌独考宫以非礼书,故从末言初可知。

  ○夫乐,音扶,发句之端放此。朝廷,徒佞反。好义,呼报反,下同。徵,张里反。施,式豉反。争,争斗之争。离也,力智反,下同。邪,似嗟反。未曾,在能反,下同。淫辟,匹亦反。县,音玄。治定,直吏反。韶,常昭反。夏日,户雅反,下同。护,户故反。纣,直久反。

  [疏]注“传云”至“始也”。

  ○解云:其讬始者,即上二年传云“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贬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今传亦宜云前此则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而云僣诸公犹可言,僣天子不可言,解不得讬始意也。

  ○注“前僣”至“公庙”。

  ○解云:谓自此以前,不必要指《春秋》前也。而言惠公庙者,欲道於周公庙时不为僣故也。

  ○注“本所”至“传上也”。

  ○解云:由非六之故,是以不得复祭传云上古已有六矣。

  ○注“羽者”至“化疾”。

  ○解云:知鸿羽者,时王之礼,且以举则冲天,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故也。《诗》云“右手秉翟”者,其兼用之乎?注“夫乐本起於和顺,和顺积於中,然后荣华发於於外”者,《乐记》文也。

  ○注“故闻”至“性故”。

  ○解云:温雅而广大者,土之性也;方正而好义者,金之性也;恻隐而好仁者,木之性也;整齐而好礼者,火之性也;乐养而好施者,水之性也。

  ○注“乐从”至“作也”。

  ○解云:《乐记》文。乐由中出,和在心是也;礼自外作,敬在貌是也,此注皆出《乐记》。

  ○注“取先王”至“用之”。

  ○解云:谓同其文质也。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功成治定同时尔,功主於王业,治主於教民,故《明堂位》曰“周公治天下六年,朝诸侯於明堂,制礼作乐”。

  ○注“失礼”至“可知”。

  ○解云:失礼鬼神例日者,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宫”之属是也。言考宫与献羽实同日,若置日於考宫上,则嫌献羽不蒙之,独自考宫以非礼而已,故从下事言初。初是非礼辞,则献羽非礼亦可知。然考宫得变礼,而不置於献羽上者,嫌别日故也。知初是非礼者,正以“初税亩”同文矣。

  邾娄人、郑人伐宋。邾娄小国序上者,主会也。

  [疏]注“邾娄”至“会也”。

  ○解云:伐宋而言主会者,谓相共伐宋,时邾为首故也。

  螟。何以书?记灾也。灾者,有害於人物,随事而至者,先是隐公张百金之鱼,设苛令急法,以禁民之所致。

  ○螟,亡丁反,蟲食苗心。苛,音何。

  [疏]注“灾者,有害於人物,随事而至者”。

  ○解云:欲对异为先事而至故也。

  ○注“先是”至“所致”。

  ○解云:苛令急法者,即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注云“此象君行暴急外见畏”是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日者,隐公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益师始见法,无骇有罪,据侠又未命也,故独得於此日。

  ○彄,苦侯反。见,贤遍反。

  [疏]注“日者”至“大夫”。

  ○解云:正以所闻之世,例不合日故也。

  ○注“益师始见法”。

  ○解云: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是所传闻之世,初始欲见三世之法,故不书日也。

  ○注“无骇有罪”。

  ○解云:即八年“冬,十有二月,无骇卒”,传云“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身不氏”是也。

  ○注“侠又未命也”。

  ○解云:即九年三月,“挟卒”,传云“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是也。

  宋人伐郑,围长葛。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据伐於馀丘不言围。

  [疏]注“据伐”至“言围”。解云:即庄二年“夏,公子庆公帅师伐於馀丘”是也。

  彊也。至邑虽围当言伐,恶其彊而无义也。必欲为得邑,故如其意言围也。所以不知郑彊者,公以楚师伐宋围缗不言彊也。

  ○彊,渠羌反,下同。恶,乌路反。

  六年,春,郑人来输平。输平者何?输平,犹堕成也。何言乎堕成?据翚会诸侯伐郑后未道平也,何道堕成?

  ○输平,式朱反,堕也,《左氏》作“渝平”堕,许规反。

  [疏]“输平者何”。

  ○解云:正以言异於常例,故执不知问。注“据翚”至“堕成”。

  ○解云:上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是也。

  败其成也。翚伐郑后,已相与平,但外平不书,故云尔。

  [疏]注“翚伐”至“云尔”。

  ○解云:鲁与郑平而言外平者,谓伐郑之后,时公子翚在外与郑平,不得公命,是以不书,故曰外平不书耳。

  曰:吾成败矣。吾,鲁也。

  [疏]“曰吾成败矣”。

  ○解云:称鲁人之辞,故加曰。

  吾与郑人末有成也。末,无也。此传发者,解郑称人为共国辞。

  [疏]注“此传”至“国辞”。

  ○解云:传发此吾与郑人末有成一段事者,非直解郑擅获诸侯为有罪,而鲁侯不能死难亦当绝,故令郑称人。言输平,则鲁侯亦合称人矣。一个人字,两国共有,故云称人为共国辞。

  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据无战伐之文。狐壤之战,隐公获焉。时与郑人战於狐壤,为郑所获。

  ○壤,如丈反。然则何以不言战?战者,内败文也。据鞍战君获言师败绩。

  [疏]注“战者,内败文也”。

  ○解云:即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彼注云“《春秋》讬王於鲁,战者,敌文也。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已贬之文,故不复言师败绩”是也。

  ○注“据鞍”至“败绩”。

  ○解云:成二年“季孙行父”以下“帅师,会晋卻克”云云,“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云云,传云“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获也”,注云“佚获者,已获而逃亡也”。然则彼获言败绩,则知此时鲁侯被获,亦宜言战,故难之。

  讳获也。君获不言师败绩,故以输平讳也,与鞍战辟内败文异。战例时,战日,诈战月。不日者,郑诈之。不月者,正月也,见隐终无奉正月之意。不地者,深讳也,使若实输平,故不地也。称人共国辞者,嫌来输平独恶郑,擅获诸侯,鲁不能死难,皆当绝之。

  ○难,乃旦反。

  [疏]注“君获”至“讳也”。

  ○解云:君获不言师败绩,即僖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注云“举君获为重也”是也。然则此由鲁公见获,是以不得言战,故以输平讳之。

  ○注“与鞍”至“败文”。

  ○解云:成二年传云“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获也”,注云“当绝贱使与大夫敌体以起之。君获不言师败绩,等起不去师败绩者,辟内败文也”。然则鞍战之时,实齐侯被获,宜去败绩,直言战而已。但时内大夫在焉,辟内败文,故不得言战矣。今此输平之经,自由鲁公见获,是以不得言战,故云与鞍战辟内败文异。

  ○注“战例时,偏战日”。

  ○解云:即桓十二年“丁未,战于宋”,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云云是也。

  ○注“诈战月”。

  ○解云:即庄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之属是也。

  ○注“不地者,深讳也”。

  ○解云:若地,宜言输平于狐壤,似若战于之类。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秋,七月。此无事,何以书?《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首,始也。时,四时也。过,历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历一时无事,则书其始月也。

  ○艾,五盖反。

  [疏]“夏五月”至“则书”。

  ○解云:下无相犯之处而书日者,以下八年三月,“庚寅,我入邴”,传云“其言我何?言我者,非独我也,齐亦欲之”。然则虽不复侵伐,亦有争邑之隙,故书日也。

  首时过,则何以书?据无事也。《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明王者当奉顺四时之正也。《尚书》曰“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是也。有事不月者,人道正则天道定矣。

  ○编,必连反,《字林》、《声类》皆布千反,一音甫连反。昊,户老反。

  冬,宋人取长葛。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古者师出不逾时,今宋更年取邑,久暴师苦众居外,故书以疾之。不系郑举伐者,明因上伐围取也。

  ○更,音庚。暴,步卜反。

  [疏]“外取”至“以书”。

  ○解云:据与四年牟娄同。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叔姬者,作姬之媵也。至是乃归者,待年父母国也。妇人八岁备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媵贱书者,后为嫡,终有贤行。纪侯为齐所灭,纪季以酅入于齐,叔姬归之,能处隐约,全竟妇道,故重录之。

  ○从適,丁历反,本亦作“嫡”,下同。贤行,下孟反,下“异行”同。酅,户圭反。

  [疏]注“叔姬”至“国也”。

  ○解云:知如此注,见上二年冬“伯姬归于纪”,自尔以来,不见纪伯姬卒之文,今叔姬又归之,明知是其媵矣。

  ○注“妇人”至“君子”。

  ○解云:《书传》文。

  ○注“媵贱”至“贤行”。

  ○解云:《春秋》之内,例不书媵,以其贱故。今此书者,以其后为嫡,终有贤行也。知后为嫡者,正以庄二十九年冬十二月,“纪叔姬卒”;三十年“八月,癸亥,葬纪叔姬”,卒葬皆书,为嫡明矣。而成九年“伯姬归于宋”,书二国媵者,彼传云“录伯姬”是也。

  ○注“纪侯为齐所灭”。

  ○解云:即庄四年夏,“纪侯大去其国”是也。

  ○注“纪季”至“于齐”。

  ○解云:在庄三年。

  ○注“叔姬”至“录之”。

  ○解云:庄十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传云“其言归于酅何?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是也。

  滕侯卒。何以不名?据蔡侯考父卒名。

  [疏]注“据蔡”至“卒名”。

  ○解云:在下八年夏。

  微国也。小国,故略不名。微国则其称侯何?据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疏]注“据大”至“子男”。

  ○解云:上五年传文。案彼大国非直侯,而注特言大国称侯者,案彼传之成文故也。

  不嫌也。滕侯卒不名,下常称子,不嫌称侯为大国。

  [疏]注“下常称子”。解云:桓二年“滕子来朝”,因兹已下常称子矣。

  《春秋》贵贱不嫌同号,贵贱不嫌者,通同号称也。若齐亦称侯,滕亦称侯;微者亦称人,贬亦称人:皆有起文,贵贱不嫌同号是也。

  ○号称,尺证反。

  [疏]注“齐亦称侯”。

  ○解云:不云晋者,晋爵未大故。

  ○注“微者亦称人”。

  ○解云:隐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之属是也。

  ○注“皆有起文”。

  ○解云:滕侯卒不名,下恒称子,起其微也。齐侯恒在宋公之上,起其大也。宋人盟于宿不书日,亦起微也。郑人来输平称人者,共国辞,起其贬之,故曰皆有起文也。

  ○注“贵贱”至“是也”。

  ○解云:不论贵贱不嫌者,通其同号称,由是之故,《春秋》同其号也。

  美恶不嫌同辞。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皆有起文,美恶不嫌同辞是也。滕,微国,所传闻之世未可卒,所以称侯而卒者,《春秋》王鲁,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子先朝隐公,《春秋》褒之以礼,嗣子得以其礼祭,故称侯见其义。

  ○恶,乌路反,又如字,注同。传,直专反。见,贤遍反。

  [疏]注“若继”至“即位”。

  ○解云:文、成之属是也。

  ○注“继弑”至“即位”。

  ○解云:桓、宣是也。

  ○注“皆有起文”。

  ○解云:前君之薨书地者,起其后即位者是继体之君也。若前君薨不地者,起其后即位者非是继体之君也。

  ○注“美恶”至“是也”。

  ○解云: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矣。

  ○注“滕子”至“其义”。

  ○解云:在十一年,即此君之子也。滕子、薜侯俱朝隐公,滕并褒其父而薜否者,薜侯父卒在春秋之前,故无褒之文。

  夏,城中丘。中丘者何?内之邑也。城中丘,何以书?上问中丘者,何指问邑也,欲因言何以书,嫌但问书中丘,故复言城中丘,何以书也。

  ○复,扶又反。

  [疏]“中丘者何”。

  ○解云:楚丘同,皆直云城,文无别,故执不知问。

  以重书也。以功重,故书也。当稍稍补完之,至令大崩弛坏败,然后发众城之,猥苦百姓,空虚国家,故言城,明其功重,与始作城无异。城邑例时。

  ○令,力呈反。弛,户尔反,又尸氏反。

  [疏]注“城邑例时”。

  ○解云:即下九年“夏,城郎”,襄十三年“冬,城防”之属是也。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其称弟何?据诸侯之子称公子。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谓不如为如矣,齐人语也。公别同母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明当亲厚异於群公子也。聘者,问也。来聘书者,皆喜内见聘事也。古者诸侯朝罢朝聘,为慕贤孝礼,一法度,尊天子。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於大庙,孝子谦,不敢以已当之,归美於先君,且重宾也。

  ○别,彼列反。大庙,音泰,下同。

  [疏]“母兄称兄”。

  ○解云:昭二十年“秋,盗杀卫侯之兄辄”是也。

  秋,公伐邾娄。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书者,喜之也。古者诸侯有较德殊风异行,天子聘问之,当北面称臣,受之於大庙,所以尊王命,归美於先君,不敢以已当之。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凡伯者何?上言聘,此言伐,嫌其异,故执不知问。

  [疏]注“上言聘,此言伐”。

  ○解云:谓聘伐辞异,嫌其非一人也。

  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据出聘与郊、柳异,不得言伐也。问伐加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

  [疏]注“据出”至“伐也”。

  ○解云:昭二十三年“晋人围郊”,传云“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宣元年“晋赵穿帅师侵柳”,传云“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然则郊、柳皆是天子之邑,犹可言其侵围,今此聘大夫不应得言伐,故难之。先言郊者,文便言之,故不次也。

  ○注“问伐”至“举之”。

  ○解云:桓十二年“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传云“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彼问轻重两举不言之故,此言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

  执之也。执之则其言伐之何?据执季孙隐如不言伐

  [疏]注“据执”至“言伐”。

  ○解云:昭十三年平丘之会,“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是也。

  大之也。尊大王命,责当死位,故使与国同。曷为大之?据王子突系诸人。

  [疏]注“据王”至“诸人”。

  ○解云:庄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卫”,传云“王人者何?微者也。子突者何?贵也。贵则其称人何?系诸人也”是也。等是王臣,一伸一屈,故难之。

  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因地不接京师,故以中国正之。中国者,礼义之国也。执者,治文也。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执,正之言伐也。执天子大夫而以中国正之者,执中国尚不可,况执天子之大夫乎?所以降夷狄,尊天子,为顺辞。其地何?据执季孙隐如不地。大之也。顺上伐文,使若楚丘为国者,犹庆父伐於馀丘也。不地以卫者,天子大夫衔王命至尊,顾在所诸侯,有出入所在赴其难,当与国君等也。录以归者,恶凡伯不死位,以辱王命也。

  ○难,乃旦反。恶,乌路反。

  [疏]注“顺上”至“命也”。

  ○解云:庄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馀丘”,传云“於馀丘者何?邾娄之邑。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者是。

  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宋公序上者,时卫侯要宋公,使不虞者为主,明当戒慎之。无王者,遇在其间,置上则嫌为事出,置下则嫌无天法,可以制月,文不可施也。

  ○要,一遥反。为事,于伪反,下“欲为鲁”、“为小国”、“为桓”并年未注皆同。

  [疏]注“宋公”至“其间”。

  ○解云:何氏以为会盟则以大小为序,遇则以不虞为先,故如此解,是以庄三十二年经云“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齐在宋下,是其一隅耳。

  ○注“置上”至“事出”。

  ○解云:若言八年春王宋公卫侯遇于垂,即嫌桓王亦与之遇,故言则嫌为事出。事,谓遇事也。或者嫌为遇事之故出此王,故云则嫌为遇事出也。

  ○注“置下”至“施也”。解云:天法,即春是也。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宛者何?郑之微者也。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有事者,巡守祭天告至之礼也。当沐浴絜齐以致其敬,故谓之汤沐邑也,所以尊待诸侯而共其费也。礼,四并为邑,邑方二里,东方二州四百二十国,凡为邑广四十里,袤四十二里,取足舍止共瑽穀而已。归邴书者,甚恶郑伯无尊事天子之心,专以汤沐邑归鲁,背叛当诛也。录使者,重尊汤沐邑也。王者所以必巡守者,天下虽平,白不亲见,犹恐远方独有不得其所,故三年一使三公绌陟,五年亲自巡守。巡,犹循也;守,犹守也,循行守视之辞,亦不可国至人见为烦扰,故至四岳,足以知四方之政而已。《尚书》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还至嵩如初礼。归,格于祢祖,用特”是也。

  ○宛,於阮反,人名也;一音乌卯反,又乌勉反。邴,彼命反,又音丙,郑邑,《左氏》作“祊”。从,才朋反。巡守,手又反,本又作“狩”,下除“犹守”、“守视”以外同。絜齐,侧皆反,本多即作“斋”字,后放此,更不音。而共,音恭,下同。费,芳味反。广,古壙反。袤,音茂。槀,古老反。甚恶,乌路反,下同。背,步内反。使,所吏反。行,下孟反。量,音亮。贽,音至。嵩,夙忠反。格,本又作“假”,同,古百反。祢,乃礼反,本又作“艺”。

  [疏]“宛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经不言氏;欲言微者,书名见经,故执不知问。

  ○“邴者何”。解云:欲言鲁物,先无取文;欲言郑邑,於鲁言归,故执不知问。注“归邴”至“诛也”。

  ○解云:正以将所传闻之世,外小恶不书故也。

  ○注“录使”至“其所”。

  ○解云:正决哀八年“齐人归讙及僤”之属,不录使故也。

  ○注“故三”至“绌陟”。

  ○解云:《书传》文。

  ○注“五年”至“而已”。

  ○解云:《尧典》文。

  ○注“尚书”至“是也”。

  ○解云:惟“是也”注者言之以上,皆《尧典》文也。郑注:“岁二月者,正岁建卯之月也。巡守者,行视所守也。岱宗者,东岳名也。柴者,考绩燎也。望秩于山川者,遍以尊卑祭之。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小者或视卿大夫,或视伯、子、男矣。秩,次也。东后,东方之诸侯也。协正四时之月数及日名,备有失误者。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五礼,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矣。五玉,瑞节,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也。三帛,所以荐玉也。受瑞玉者,以帛荐之。帛必三者,高阳之后用赤缯,高辛氏之后用黑缯,其馀诸侯皆用白缯,《周礼》改之为缫也。二生一死贽者,羔雁生也,卿大夫所执;雉死,士所执也。如者,以物相授与之。言授贽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器各异饰,饰未闻所用也。《周礼》改之饰羔雁、饰雉、执之而已,皆去器。卒,已也。复,归也。巡守礼毕,乃反归矣。每归用特牛告于文祖矣。五月不言於者,以其文相近。八月、十一月言初者,文相远故也。”

  庚寅,我入邴。其言入何?据上书归,取邑已明,无事复书入也。

  ○复书,扶又反,下“故复”同。难也。入者,非已至之文,难辞也。此鲁受邴,与郑同罪当诛,故书入,欲为鲁见重难辞。

  ○难也,乃旦反,一音如字,注及下同。见重,贤遍反,下同。

  ○

  [疏]注“入者”至“之文”。

  ○解云:直就而入之,非是将归之辞也。

  其日何?据取邑不日。

  [疏]注“据取邑不日”。

  ○解云:即隐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之属也。

  ○

  难也。以归后乃日也。言时重难,不可即入,至此日乃入。其言我何?据吴伐我,以日伐故言我。

  [疏]注“据吴”至“言我”。解云:在哀八年春。

  言我者,非独我也,自入邑不得言我,有他人在其中乃得言我,故能起其非独我。齐亦欲之。时齐与郑、鲁比聘会者,亦欲得之,故以非独我起齐恶。齐恶起,则鲁蒙欲邑,见於恶愈矣。

  [疏]注“时齐”至“得之”。

  ○解云:即上三年冬,“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六年夏,“公会齐侯盟于艾”;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九年“冬,公会齐侯于邴”;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之属是也。

  夏,六月,已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宿本小国,不当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鲁,以隐公为始受命王,宿男先与隐公交接,故卒褒之也。不名不书葬者,与微者盟功薄,当褒之为小国,故从小国例。

  [疏]注“宿男”至“交接”。

  ○解云:即上隐公元年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是也。

  ○注“为小”至“国例”。

  ○解云:即上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其葬,传云“何以不名?微国也”者是。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从正,卒当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从君臣之正义言也。而葬从主人。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自从蔡臣子辞称公。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赴天子也。缘天子闵伤,欲其知之。又臣子疾痛,不能不具以告。而葬不告。不告天子也。发传於葬者,从正也。

  [疏]注“发传”至“正也”。

  ○解云:言从正者,谓卒日葬不日者,是卒葬之正法。三年经云“癸未,葬宋缪公”,而书日,即失其正也。其卫桓公葬不发传者,桓公者初则见弑于州吁,终有简慢之失,侵小国之略,故发传於此。

  ○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公曷为与微者盟?据与齐高傒盟讳之。

  ○包来,《左氏》作“浮来”傒,音兮。

  [疏]注“据与”至“讳之”。

  ○解云: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是也。

  称人则从,不疑也。从者,随从也,实莒子也。言莒子,则嫌公行微不肖,诸侯不肯随从公盟,而公反随从之,故使称人,则随从公不疑矣。隐为桓立,狐壤之战不能死难,又受汤沐邑,卒无廉耻,令翚有缘謟,为桓所疑,故著其不肖,仅能使微者随从之耳,盖痛录隐所以失之,又见获受邑,皆讳不明,因与上相起也。

  ○行,户孟反。难,乃旦反。令,力呈反。仅,其芹反

  [疏]注“言莒”至“桓立”。

  ○解云:行微者,其行卑微。不肖者,郑注《昏礼记》云“不肖者,不似”是也。

  ○注“狐壤”至“廉耻”。

  ○解云:在上六年春。

  ○注“令翚”至“失之”。

  ○解云:皆以其行微不肖,卒无廉耻故也。

  ○注“又见”至“起也”。

  ○解云:见获讳不明者,即言输平是也。受邑讳不明者,即“庚寅,我入邴”是也,何者?书日入者,见其重难;言我者,见其非独我故也。言因与上相起者,此经著其不肖,起其事实甚恶矣。

  螟。先是有狐壤之战,中丘之役,又受邴田,烦扰之应。

  ○应,应对之应。

  [疏]注“有狐壤之战”。

  ○解云:在六年。注“中丘之役”。

  ○解云:在上七年。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据公子彄卒,氏公子。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嫌上贬主起入为灭,不为疾始,故复为疾始灭,终身贬之,足见上贬为疾始灭。

  [疏]“此展无骇也”。

  ○解云:正以上二年师展无骇,故此弟子因难之。

  ○注“据公子彄卒”。解云:在五年。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震雷电者,阳气也。有声名曰雷,无声名曰电。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当水雪杂下,雷当闻於地中,其雉雊,电未可见,而大雨震电,此阳气大失其节,犹隐公久居位不反於桓,失其宜也。日者,一日之中也。凡灾异一日者日,历日者月,历月者时,历时者加自文为异。发於九年者,阳数可以极,而不还国於桓之所致。

  ○震电,徒练反。雊,古豆反。见,贤遍反。

  [疏]注“雷当”至“中也”。

  ○解云:《月令》二月“雷乃发声”,故知正月之时闻於地中矣。其雉雊鸡乳,虽起季冬之月,此时犹然,故得言此也。亦有一本云“雷当闻於雉雊”,误也。

  ○注“凡灾”至“所致”。

  ○解云:一日者日,即此文是。历日者月,即桓八年“冬,十月,雨雪”之属是也。历月者时,即桓元年“秋,大水”之属是也。历时者加自文为异者,即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之属是也。

  庚辰,大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俶甚也。俶,始怒也。始怒甚,犹大甚也。盖师说以为平地七尺雪者,盛阴之气也。八日之间,先示隐公以不宜久居位,而继以盛阴之气大怒,此桓将怒而弑隐公之象。

  ○雨,于付反。俶甚,尺叔反,始也。大甚,音泰。

  侠卒。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以无氏而卒之也。未命所以卒之者,赏疑从重。无氏者,少略也。

  ○侠卒,音协,《穀梁》云“所侠”。少,诗照反。

  [疏]“侠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经不书氏;欲言微者,而记其卒,故执不知问。

  ○注“以无”至“略也”。

  ○解云:无氏降於大夫书卒隆於微者,故知其未命耳。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于邴。

  ○于邴,《左氏》“作防”。

  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月者,隐前为郑所获,今始与相见,故危录内,明君子当犯而不校也。

  [疏]注“犯而不校”。

  ○解云:谓校接之交,不谓为报也。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据楚公子婴齐贬,后复称公子。

  ○复,扶又反,又音服。

  [疏]“此公子翚”。

  ○解云:正以上四年师解云言公子翚,故此弟子因以难之。

  ○注“据楚”至“公子”。

  ○解云:成二年“公及楚人”已下“盟于蜀”彼传云“此楚公子婴齐也,其称人何?得壹贬焉尔”,至成六年书“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是也。

  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嫌上一贬可移於他事者,故终隐之篇贬之,明为隐贬,所以起隐之罪人也。

  ○明为,于伪反,下“先为”同。

  [疏]注“嫌上”至“人也”。

  ○解云:上一贬,谓四年时也。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

  ○公败,必迈反,凡临佗曰贬,皆同此音。菅,古颜反。

  ○辛未,取郜。

  ○郜,古报反。

  ○辛巳,取防。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据取阚不日也。

  ○阚,苦暂反。

  [疏]注“据取阚不日也”。

  ○解云:即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阚”是也。

  一月而再取也。欲起一月而再取,故日。何言乎一月而再取?据取漷东田及沂西田,亦一月再取两邑,不日。

  ○漷,火虢反,又音郭。沂,鱼依反。

  [疏]注“据取”至“不日”。

  ○解云: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氿、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是也。

  甚之也。甚鲁因战见移生事,利心数动。

  ○数,所角反。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於外大恶书,小恶不书,於内大恶讳,小恶书。明取邑为小恶,一月再取,小恶中甚者耳,故书也。於内大恶讳,於外大恶书者,明王者起当先自正,内无大恶,然后乃可治诸夏大恶,因见臣子之义,当先为君父讳大恶也。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者,内有小恶,適可治诸夏大恶,未可治诸夏小恶,明当先自正然后正人。小恶不讳者,罪薄耻轻败。宋师日者,见结日偏战也。不言战者,讬王於鲁,故不以敌辞言之,所以彊王义也。

  ○见,贤遍反,下同。

  秋,宋人、卫人入郑。

  宋人、蔡人、卫人伐载,郑伯伐取之。其言伐取之何?据国言灭,邑言取。又徐人取舒不言伐。

  [疏]注“据国言灭”。

  ○解云:僖五年“灭弦”之属是也。

  ○注“又徐”至“言伐”。

  ○解云:在僖三年夏。

  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谁之力?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也。载属为上三国所伐,郑伯无仁心,因其困而灭之,易若取邑,故言取,欲起其易,因上伐力,故同其文言伐,就上载言取之也。不月者,移恶上三国。

  ○易,以豉反,下及注同。属,音烛,適也。

  [疏]注“不月”至“三国”。

  ○解云:正以灭国例月故也。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盛。日者,盛,鲁同姓。於隐篇再见入者,明当忧录之。

  ○入盛,《左氏》作“郕”后皆放此。

  [疏]注“日者”至“录之”。

  ○解云:正以入例时,伤害多则月,今此云日,故解也。云“再见入”者,谓五年“秋,卫师入盛”,及此为再入者也。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据内言如。

  [疏]注“据内言如”。

  ○解云:即成十三年春,“公如京师”之属是也。

  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王鲁,王者无朝诸侯之义,故内適外言如,外適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於大庙,与聘同义。

  ○别,彼列反。

  [疏]注“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至外也。

  ○解云:谓内乡外不言来,外乡内乃言来。今言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者,据外乡内言之,故云解内外也。

  ○注“与聘同义”。

  ○解云:即上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注云:“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於大庙,孝子谦,不敢以已当之,归美於先君”是也。

  其兼言之何?据邓、穀来朝不兼言朝。

  [疏]注“据邓”至“言朝”。

  ○解云: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是也。

  微国也。略小国也。称侯者,《春秋》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已於仪父见法,复出滕、薛者,仪父盟功浅,滕、薛朝功大,宿与微者盟功尤小,起行之当各有差也。滕序上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先封同姓。

  ○见法,贤遍反,年未注同。复出,扶又反,下文“不复”、注“故复”同。

  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

  ○祁黎,祁音巨之反,又上之反;黎音力弓反,又力私反,《左氏》作“时来”。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日者,危录隐公也,为弟守国,不尚推让,数行不义,皇天降灾,谄臣进谋,终不觉悟。又复构怨入许,危亡之衅,外内并生,故危录之。

  ○为弟,于伪反,年未注同。数,所角反。衅,许靳反。

  [疏]注“日者”至“降灾”。

  ○解云:上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彼注云“入例时,伤害多则月”。此书日,故决之。

  ○注“谄臣进谋”。

  ○解云:上四年传云“百姓安子,诸侯说子”是也。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书葬?据庄公书葬。

  [疏]注“据庄公书葬”。解云:即闵元年“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是也。

  隐之也。何隐尔?弑也。为桓公所弑。

  ○弑,申志反,注及下并同。弑则何以不书葬?据桓公书葬。

  [疏]注“据桓公书葬”。

  ○解云:桓十八年冬十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是也。桓亦被弑而书葬,故难之。

  《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道《春秋》通例,与文、武异。

  [疏]注“道春秋”至“武异”。

  ○解云:言文、武之时,周之盛德,既无诸侯相犯,宁有臣子弑君父者?是以古典无责臣子讨贼之义。《春秋》据乱而作,时则有之,因设其法,故言与文、武异。

  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雠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子沈子,后师。明说此意者,明臣子不讨贼当绝,君丧无所系也。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

  ○冠氏,古乱反,下同。

  [疏]注“沈子”至“师也”。

  ○解云:知子沈子为已师者,正以下文宣五年传云“子公羊子”同故也。

  ○注“不但”至“他师也”。

  ○解云:即昭十一年传云“子曰‘我乃知之矣’”之属是也。

  公薨何以不地?据庄公薨于路寝。不忍言也。不忍言其僵尸之处。

  ○僵,居良反。处,昌虑反。

  [疏]注“不忍”至“之处”。解云:不终天年者,非人所欲,故谓被杀之处为僵户之处,读如齐人强之强,非强弱之强。

  隐何以无正月?据六年输平不易。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嫌上诸成公意,適可见始让,不能见终,故复为终篇去正月,明隐终无有国之心,但桓疑而弑之。公薨主书者,为臣子恩痛之。他国自从王者恩例录也。

  ○去,起吕反。

  [疏]注“嫌上”至“录也”。

  ○解云:即元年传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归赗”之下传云“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二年“子氏薨”之下,传云“何以不书葬?成公意”;五年“考仲子之宫”下,传云“然则何言尔?成公意”,非止一处,故以诸言也。

桓公卷四(起元年,尽六年)

 桓公卷四(起元年,尽六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据庄公不言即位。

  ○继弑,申志反,注皆同,二年放此。

  [疏]“继弑君,不言即位”。

  ○解云:庄元年传云“继弑君,子不言即位”,而此不言子者,欲见桓无臣子之道,不念其君父故也。宁知不由桓非隐子,故不言子者,正见僖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正以僖是闵兄而言子,故知桓公若有臣人之道,言子矣。

  ○注“据庄”至“即位”。

  ○解云:即庄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不言公即位是也。

  如其意也。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恶,直而不显,讳而不盈。桓本贵当立,所以为篡者,隐权立,桓北面君事隐也。即者,就也。先谒宗庙,明继祖也。还之朝,正君臣之位也。事毕而反囚服焉。

  [疏]注“直而”至“不盈”。

  ○解云:继弑君者无即位之文,今此书其即位,直是桓弑,但不显道其弑,故曰直而不显也。言讳而不盈者,桓之弑隐,是为内讳,而书其即位以见其弑,不盈满其讳文,故曰讳而不盈也。

  ○注“先谒”至“服焉”。

  ○解云:皆时王之礼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桓公会皆月者,危之也。桓弑贤君,篡慈兄,专易朝宿之邑,无王而行,无仁义之心,与人交接,则有危也,故为臣子忧之。不致之者,为下去王,適足以起无王,未足以见无王罪之深浅,故复夺臣子辞,成诛文也。

  ○为下,于伪反,下“为告”同。去,起吕反。见,贤遍反。故复,扶又反,下同。

  [疏]注“桓公”至“危之也”。

  ○解云:即此文,及下二年“三月,公会齐侯”已下“于稷”,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六年“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之属是也。而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不书月者,彼是公欲要卫侯,卫侯不肯见,公以非礼动,见拒有耻,是以不复见其危矣。

  ○注“不致”至“文也”。

  ○解云:即下二年注云“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今不致之,若其受诛杀,故曰夺臣子辞成诛文也。

  郑伯以璧假许田。其言以璧假之何?据实假不当持璧也。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为恭孙之辞,使若暂假借之辞。

  ○孙,音逊。曷为为恭?据取邑不为恭敬辞。

  [疏]注“据取”至“敬辞”。

  ○解云:即哀八年“齐人取讙及僤”之属是。

  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地皆不得专,而此独为恭辞,疑非凡邑,故更问之。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时朝者,顺四时而朝也,缘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王者与诸侯别治,势不得自专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王者亦贵得天下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职,故分四方诸侯为五部,部有四辈,辈主一时。《孝经》曰“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尚书》曰“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是也。宿者,先诫之辞。古者天子邦畿千里,远郊五百里,诸侯至远郊,不敢便入,必先告至,由如他国至竟而假涂也:皆所以防未然,谨事上之敬也。王者以诸侯远来朝,亦加殷勤之礼以接之。为告至之须,当有所住止,故赐邑於远郊,其实天子地,诸侯不得专也。桓公无尊事天子之心,专以朝宿之邑与郑,背叛当诛,故深讳使若暂假借之者,不举假为重,复举上会者,方讳言许田。不举会,无以起从鲁假之也。

  ○朝朝,上如字;下直遥反。莫,音暮。治,直吏反。背叛,音佩,凡“背叛”之类皆放此。

  [疏]注“故即位”至“小聘”。

  ○解云:此《孝经说》文。《聘义》亦云“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也”,是与此合。

  ○注“五年一朝”。

  ○解云:《虞》传文。

  ○注“尚书曰”至“庸是也”。

  ○解云:此逸书也。言群后四朝者,谓诸侯顺四时而朝也。敷奏以言者,谓诸侯来朝之时,遍奏以言语也。言明试以功者,国功曰功,谓明试以国事之功也。言车服以庸者,民功曰庸,若欲赐车服之时,以其治民之功高下矣。

  ○注“宿者,先诫之辞”。

  ○解云:宿可以转训为肃也。是以《祭统》云“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郑注云“宫宰,守宫官也。宿,读为肃,肃犹戒也,戒轻肃重”是也。

  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曷为系之许?近许也。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分别之者,古有分土无分民,明当察民多少,课功德。

  ○近,附近之近。别,彼列反。

  [疏]“讳取周田也”。

  ○解云:谓鲁人讳取周田而专用之。“近许也”。又云:“《鲁颂》云:“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以此言之,似鲁国界内旧自有许,何言近许而系之许也?彼注云“常许,鲁南鄙西鄙”。此在王圻之内,则非此许也。

  ○“田多”至“称邑”。

  ○解云:田多邑少称田者,谓邑外之田多,邑内家数少,如此之时则称田,即此是也。言邑多田少称邑者,谓邑内家数多,而邑外之田顷亩少,如此之时则称邑,即哀八年“齐人取讙及僤”是也。

  ○注“分别”至“功德”。

  ○解云:知古有分土无分民者,正以《诗》云“誓将去汝,適彼乐土”,《论语》云“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皆是乐就有德之义故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越,本亦作“粤”,音同。

  [疏]“夏四月”至“于越”。

  ○解云:所以日者,正以十年冬,“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相负故也。

  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灾伤二穀以上,书灾也。经曰“秋,大水,无麦苗”,传曰“待无麦,然后书无苗”是也。先是桓篡隐,百姓痛伤,悲哀之心既蓄积,而复专易朝宿之邑,阴逆而与怨气并之所致。

  ○以上,时掌反,凡言“以上”皆放此。蓄,绩六反。

  [疏]注“灾伤”至“之邑”。

  ○解云:自经曰以下,皆是庄七年传文也。彼传云“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彼注“明君子”云云,“至麦苗独书者,民食最重”是也。以此言之,则知此经灾伤二穀以上,故不书穀名,直言大水而已。而庄二十八年经云“冬,筑微。大无麦禾”,不兼言大水者,传云“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彼注云“讳使若造邑而后无麦禾者,恶愈也”。此盖秋大水所伤,就筑微下俱举水,则嫌冬水者是也。

  ○注“阴逆”至“所致”。

  ○解云:阴逆者,专易朝宿之邑是。怨气者,百姓痛伤悲哀之心是也。

  冬,十月。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贤者不名,故孔父称字。督,未命之大夫,故国氏之。

  [疏]“及其大夫孔父”。

  ○解云:此经之下亦有注。云“贤者不名,故孔父称字。督,未命之大夫,故国氏之”者,但考诸旧本,悉无此注,且与注违,则知有者衍文也。

  及者何?以公夫人言及,仲子微不得及君,上下大夫言及,知君尊亦不得及臣,故问之。

  [疏]注“以公夫人言及”。

  ○解云: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是也。

  ○注“仲子”至“及君”。

  ○解云:隐元年秋,“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传云“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彼注云“比夫人微,故不得并及公”是也。

  ○注“上下”至“问之”。

  ○解云:哀六年“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是国夏上大夫,高张下大夫。

  累也。累,累从君而死,齐人语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叔仲惠伯是也。

  ○舍此,音舍,下同。

  [疏]“仇牧”至“曰有”。

  ○解云:仇牧之事,在庄十二年秋。荀息之事,在僖十年春。

  ○注“叔仲惠伯是也”。

  ○解云:应在文十八年,但成十五年传乃言之。

  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孔父?据叔仲惠伯不贤。

  [疏]注“据叔”至“不贤”。

  ○解云:成十五年传云“叔仲惠伯,传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原与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彼注云“杀叔仲惠伯不书者,举弑君为重。叔仲惠伯事与荀息相类,下得为累者,有异也,叔仲惠伯直先是杀尔,不知荀息死之”。以此言之,则叔仲惠伯不可与谋而见杀,非卫君而死,《春秋》不贤之,是以不书,故此注云“叔仲惠伯不贤”也。

  ○

  孔父可谓义形於色矣。以称字见先君死。

  ○见先,贤遍反,下“形见”、“目见”、“斥见”、“见恩”并同;下悉荐反。

  [疏]“孔父”至“色矣”。

  ○解云:孔父事君之正义,形见於颜色矣。

  ○

  其义形於色奈何?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於是先攻孔父之家。大夫称家。父者,字也。礼,臣死,君字之。以君得字之,知先攻孔父之家。

  ○殇,式羊反。

  [疏]注“大夫称家”。

  ○解云:即定十二年“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是也。

  ○注“父者,字也”。

  ○解云:《穀梁传》文。

  ○注“礼臣”至“之家”。

  ○解云:臣死,君不名之,称谥若字也者,出《玉藻》文

  。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趋,走也。传道此者,明殇公知孔父贤而不能用,故致此祸。设使殇公不知孔父贤,焉知孔父死已必死?设使鲁庄公不知季子贤,焉知以病召之?皆患安存之时则设废之,急然后思之,故常用不免。

  ○死焉,於虔反,注同。

  [疏]注“设使”至“思之”。

  ○解云:庄公三十二年传云“庄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季子至,授之以国政,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云云是也。

  ○注“故常用不免”。

  ○解云:谓宋殇公不免死,鲁庄公不免乱。

  孔父正色而立於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於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於色矣。内有其义而外形见於颜色,孔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是也。重道义形於色者,君子乐道人之善。言及者,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国以名通,明当封为附庸,不绝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也。督不氏者,起冯当国。不举冯弑为重者,缪公废子而反国,得正,故为之讳也。不得为让者,死乃反之,非所以全其让意也。

  ○难,乃旦反。严,鱼检反,本又作“俨”。重,直用反。故为,于伪反,传“为隐讳”,下注“不为讳”、“为后”同。

  [疏]注“督不”至“讳也”。

  ○解云:《春秋》之内,当国不氏者,无知、州吁之属是也。今宋督实戴公之孙,而不言公孙者,正欲起其取国与冯故也。

  ○注“不得”至“意也”。

  ○解云:昭二十年传云“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昭三十一年传云“何贤乎叔术,让国也”。缪公之传不言让国者,死乃反之,非所以全其让意也。

  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目,见也。斥见其恶,言成宋乱。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所以复发传者,益师以臣见恩,此以君见恩,嫌义异也。所见之世,臣子恩其君父尤厚,故多微辞是也。所闻之世,恩王父少杀,故立踄宫不日,武宫日是也。所传闻之世,恩高祖、曾祖又少杀,故子赤卒不日,子般卒日是也。

  ○传闻,直专反,注“传闻”及下注“传之”皆同。以复,扶又反,下“反复”同。少杀,所介反,下同。炀,馀亮反,旧始彰反。般,音班。

  [疏]注“所以复发传者”。

  ○解云:隐元年“公子益师卒”之下巳有传,故言复矣。

  ○注“益师”至“尤厚”。

  ○解云:彼以臣之故,欲见臣恩之薄厚,故曰以臣见恩也。此以君之故,欲见君恩之厚薄,故曰以见君恩也。

  ○注“故多微辞”。

  ○解云:定元年传云“定、哀多微辞”,彼注云“定公有王无正月,不务公室,丧失国宝。哀公有黄池之会,获麟,故总言多”,是其定公有王无正月。得为微辞者,即定公元年传云“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彼注云“虽书即位于六月,实当如庄公有正月”。今无正月者,昭公出奔,国当绝,定公不得继体奉正,故讳为微辞,使若即位在正月后,故不书正月者是也。其不务公室者,即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其言新作之何?脩大也。脩旧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不务乎公室也”,彼注云“务,勉也。不务公室,亦可施於久不脩,亦可施於不务如公室之礼,微辞也”者是也。其丧国宝得为微辞者,定公八年“盗窃宝玉大弓”,传云“宝者何?璋判白”,彼注云“不言璋言玉者,起圭、璧、琮、璜、璋五玉尽亡之也”。传独言璋者,所以郊事天,尢重。书大弓者,使若都以国宝书,微辞也。谓之宝者,世世保用之辞是也。其黄池之会得为微辞者,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传云“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曷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彼注云“不书诸侯者为微辞,使若天下尽会之,而鲁侯蒙俗会之者,恶愈是也。其获麟得为微辞者,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不言为汉之将兴,不言为周之将亡,故得为微辞也。

  ○注“所闻”至“武宫日是也”。

  ○解云:立炀宫不日者,即定元年九月,“立炀宫”是也。立武宫日者,成十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宫”是也。《公羊》之义,失礼鬼神例日,故言此。

  ○注“所传”至“卒日是也”。

  ○解云:子赤卒不日者,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传云“何以不日?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日?不忍言也”,注云“所闻世臣子恩事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与子般异”是也。其子般卒日者,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彼注云“日者,为臣子恩录之也。杀不去日,见隐者降子赤也”者是。

  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据观鱼讳。隐贤而桓贱也。宋公冯与督共弑君而立,诸侯会於稷,欲共诛之,受赂便还,令宋乱遂成。桓公本亦弑隐而立,君子疾同类相养,小人同恶相长,故贱不为讳也。古者诸侯五国为属,属有长;二属为连,连有帅;三连为卒,卒有正;七卒为州,州有伯也。州中有为无道者,则长、帅、卒、正、伯当征之,不征则与同恶。当春秋时,天下散乱,保伍坏败,虽不诛,不为成乱。今责其成乱者,疾其受赂也。加以者,辟直成乱也。

  ○令,力呈反。相长,丁丈反,下同。帅,所类反,下同。为卒,子忽反,下皆同。

  [疏]注“据观鱼讳”。

  ○解云:隐五年“春,公观鱼于棠”,彼注云“实讥张鱼而言观。讥远者,耻公去南面之位,下与百姓争利,匹夫无异,故讳使若以远观为讥”者是也。

  ○注“古者诸侯”至“有伯也”。

  ○解云:《王制》及《春秋说》文。

  ○注“加以”至“乱也”。

  ○解云:下十四年传云“以者何?行其意也”,彼注云“以巳从人曰行,言四国行宋意也”。今此言以成宋乱者,若言公为三国所以,遂行其意而成宋乱,非公本意,故云加以者,辟直成乱也。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据莒人伐杞取牟娄,后莒牟夷以牟娄来奔,不系杞也。

  [疏]注“据莒”至“杞也”。

  ○解云:隐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娄来奔”是也。

  器从名,从本主名名之。地从主人。从后所属主人。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据错。

  [疏]注“据错”。

  ○解云:二理相违故谓之错。

  器之与人,非有即尔。即,就也,若曰取彼器与此人异国物。凡人取异国物,非就有取之者,皆持以归为有,为后不可分明,故正其本名。

  [疏]“非有即尔”。

  ○解云:谓非有就而有之尔。

  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宋始以不义取之,不应得,故王之谓之郜鼎。如以义应得,当言取宋大鼎。郜本所以有大鼎者,周家以世孝,天瑞之鼎,以助享祭。诸侯有世孝者,天子亦作鼎以赐之。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疏]“宋始”至“取之”。

  ○解云:谓灭郜取之也。

  ○注“如以义应得”者。解云:谓若天赐之也。

  ○注“周家”至“享祭”者。解云:谓殷衰之时,鼎没于泗水,及武王克殷之后,鼎乃出见,故《汉书》云“鼎於周出”是也。

  ○注“礼祭”至“三也”。

  ○解云:《春秋说》文。而《膳夫》云“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何氏不取也。而《士冠礼》、《士丧礼》皆一鼎者,《士冠》、《士丧》略於正祭故也。

  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凡取地皆就有之,与器异也。俄而可以为其有矣。俄者,谓须臾之间,制得之顷也。诸侯土地各有封疆里数,今日取之,然后王者起,兴灭国,继绝世,反取邑,不嫌不明,故卒可使以为其有,不复追录系本主。

  ○疆,居良反。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为取,恣意辞也。弟子未解,故云尔。

  ○解,音蟹。曰:否。何者?何者,将设事类之辞。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媦,妹也。引此为喻者,明其终不可名有也。经不正者,从可知省文也。

  ○媦,音胃,妹也。

  [疏]“若楚”至“可也”。

  ○解云:媦,音于贵反。以妹为妻,终无可时,似若器从今主之名,地取便为已有。亦无可时,故言此也。本更散亡,难可推据,未知此君名号云何。

  ○注“明其”至“有也”。

  ○解云:若作名字,言器不可从今主之名,地不可作后主之有也。考诸古本,名作“多”字。虽恣意取之,亦不得多有也。若如此解,以覆上为取之义矣。

  ○注“经不”至“文也”。

  ○解云:地不得为今主之有,而经不系本国以正之者,从可知省文。

  戊申,纳于大庙。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纳者,入辞也。周公称太庙,所以必有庙者,缘生时有宫室也。孝子三年丧毕,思念具亲,故为之立宗庙,以鬼享之。庙之为言貌也,思想仪貌而事之,故曰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旋出入,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慨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孝子之至也。质家右宗庙,上亲亲;文家右社稷,尚尊尊。

  ○大庙,音泰,下及注同。嗜,市志反。僾,音爱,又乌改反。慨,苦爱反。

  [疏]注“纳者,入辞也”。

  ○解云:即庄九年传云“纳者何?入辞也”是也。

  ○注“故为”至“享之”。

  ○解云:《孝经》文。

  ○注“故曰”至“所嗜”。

  ○解云:皆《祭义》文也。彼注云“所嗜,素所欲饮食”是也。

  ○注“祭之”至“之声”。

  ○解云:亦《祭义》文。彼注云“周还出户,谓荐设时也。无尸者阖户,若食间则有出户而听之”是也。

  ○注“质家”至“尊尊”。

  ○解云:《春秋说》文。《祭义》篇末云“建国之神位,文家右社稷而左宗庙”,所谓一隅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称侯者,天子将娶於纪,与之奉宗庙,传之无穷,重莫大焉,故封之百里。月者,明当尊而不臣,所以广孝敬,盖以为天子得娶庶人女,以其得专封也。

  [疏]注“称侯”至“百里”。解云:知天子将娶於纪者,正以下八年冬,遂“逆王后于纪”;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之文也。知其元非大国者,正以隐二年“纪子伯、莒、子、盟于密”,伯子并称之,故知此侯非本爵也,知非暂得褒赏而已。而知封之百里者,正以自今以后桓称侯故也,即下六年夏,“公会纪侯于成”;十三年春,“公会纪侯、郑伯”之属是也。

  ○注“月者”至“孝敬”。

  ○解云:凡朝例时,以其尊而不臣,故书月,令与朝异。

  ○注“盖以”至“封也”。

  ○解云:此欲道诸侯不得专封,是以不取于大夫以下,即文四年“夏,逆妇姜于齐,略之也”,彼注云“贱非所以奉宗庙,故略之”是也。

  蔡侯、郑伯会于邓。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据齐侯、郑伯如纪。二国会曰离,二人议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不足采取,故谓之离会。

  [疏]注“据齐”至“离会”。

  ○解云:五年“齐侯、郑伯如纪”,当时纪不与会,是以齐侯郑伯为离会也,但离不言会,故变言如矣。

  盖邓与会尔。时因邓都得与邓会,自三国以上言会者,重其少从多也,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尚书》曰“三人议,则从二人之言”,盖取诸此。

  ○与会,音预。

  [疏]注“尚书”至“之言”。解云:《洪范》文。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不日者,戎怨隐不反国,善桓能自复,翕然相亲信。

  冬,公至自唐。致者,君子疾贤者失其所,不肖者反以相亲荣,故与隐相违也。明前隐与戎盟,虽不信,犹可安也。今桓与戎盟,虽信,犹可危也:所以深抑小人也。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

  [疏]注“故与隐相违也”。

  ○解云:即隐二年“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不书致故也。

  ○注“明前”至“安也”。

  ○解云:隐公之盟书日,故言不信也。不书致,故言犹可安。

  ○注“今桓”至“而至”。

  ○解云:不日故为信,书致故言危也。

  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无王者,以见桓公无王而行也。二年有王者,见始也。十年有王者,数之终也。十八年有王者,桓公之终也,明终始有王,桓公无之尔。不就元年见始者,未无王也。二月非周之正月,所以复去之者,明《春秋》之道,亦通於三王,非主假周以为汉制而已。

  ○嬴,音盈。以见,贤遍反,下并年末“以见”同。复,扶又反,下同。去,起吕反。

  [疏]注“二年”至“始也”。

  ○解云:即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是也。

  ○注“十年”至“终也”。

  ○解云:即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是。

  ○注“十八年”至“终也”。

  ○解云:即十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是也。

  ○注“不就”至“始者”。

  ○解云:元年春王正月初即位之时,自知巳篡,战惧畏讨,未敢无王,是以《春秋》於正月之际,不得见始,须臾之后,还复为恶,擅自天子之田,俄然无惮,故至二年正月言王以见始。

  ○注“二月”至“三王”。

  ○解云:即七年“二月,己亥,焚咸丘”,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云云,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之属是也。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胥命者何?相命也。胥,相也。时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

  ○歃,本又作“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疏]“胥命者何”。

  ○解云:《春秋》上下,更无胥命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时盟”至“相誓”。

  ○解云:亦相誓敕,但不歃血而已,故谓之盟也。

  何言乎相命?据盟亦相命,不道也。近正也。以不言盟也。

  ○近正,附近之近,下及注同。

  [疏]“近正也”。

  ○解云:古者不盟而言近正,虽不歃血,口虽誓敕,不若古者结言而退,故言近正而已。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善其近正,似於古而不相背,故书以拨乱也。

  ○背,音佩。

  六月,公会纪侯于盛。

  ○盛,音成。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既者何?尽也。光明灭尽也。是后楚灭穀、邓,上僣称王,故尢甚也。楚灭穀、邓不书者,后治夷狄。

  [疏]“既者何”。

  ○解云:与例不同,故执不知问。

  ○注“是后楚灭邓穀”。

  ○解云:即下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是也。

  ○注“上僣称王”。

  ○解云:《春秋说》云“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其后楚僣号称王,灭穀、邓,政教陵迟”是也。

  公子翚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以言姜氏也。礼,送女父母不下堂,姑姊妹不出门。

  ○讙,呼宫反。

  [疏]注“以言姜氏也”。

  ○解云:讙若齐地,宜言齐侯送孟姜于讙,今言姜氏,故知越竟也。

  ○注“礼送”至“出门”。

  ○解云:时王之礼。

  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据讙鲁地。自我言齐,恕已以及人也。父母之於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所以崇父子之亲,从父母辞。不言孟姜言姜氏者,从鲁辞,起鲁地。

  [疏]“犹曰吾姜氏”。

  ○解云:若有言孟姜者,“孟”为衍字也。

  ○注“从父”至“鲁地”。

  ○解云:孟姜者,即《诗》云“彼美孟姜”,正谓此也。“孟”字亦有作“季”字者,误也。

  公会齐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齐。翚何以不致?据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致。

  [疏]注“据遂”至“齐致”。解云:在宣元年。

  得见乎公矣。本所以致夫人者,公不亲迎有危也。翚当并致者,翚亲迎重在翚也。上会讙时,夫人以得见公,得礼失礼在公,不复在翚,故不复致。不就讙上致者,妇人危重,故据都城乃致也。月者,为夫人至,例危重之。

  ○迎迎,鱼敬反,下同。为夫,于伪反,下同。

  [疏]注“不就”至“乃致”。解云:若就讙致,即乡者至讙之时书之,宜在“公会齐侯于讙”上。

  ○注“月者”至“重之”。

  ○解云: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成十四年“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是也。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有年。有年何以书?方分别问大有年,故不但言何以书。

  ○别,彼列反。以喜书也。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仅,犹劣也。谓五穀多少皆有,不能大成熟。

  ○仅,其靳反,劣也。

  [疏]注“谓五”至“成熟”。解云:旧本如是,其“穀”下云“皆有不能大成熟”,“多少”二字或衍文也。若必存字解之,多谓麦禾,少谓豆之属,是事皆有,但不能大熟也。

  彼其曰大有年何?问宣十六年也。大丰年也。谓五穀皆大熟成。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恃有年也。恃,赖也。若桓公之行,诸侯所当诛,百姓所当叛,而又元年大水,二年耗减,民人将去,国丧无日,赖得五穀皆有,使百姓安土乐业,故喜而书之,所以见不肖之君为国尢危。又明为国家者,不可不有年。

  ○行,下孟反。耗减,呼报反;下佳斩反。丧,息浪反。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田狩也。田者,蒐狩之总名也。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者,故谓之田。取兽于田,故曰狩。《易》曰:“结绳罔以田鱼。”

  ○狩,手又反,冬猎也。

  [疏]“狩者何”。

  ○解云:正以春而言狩,故执不知问。

  ○注“田者,蒐狩之总名也”。

  ○解云:即《尚书》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

  ○注“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兽,故谓之田。取兽于田,故曰狩。《易》曰:‘结绳罔以田鱼。’”

  ○解云:此古者,谓三皇之时也。故《礼运》道三皇时云,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又下《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彼注云:“始去羽毛”。故郑注《易说》云“古者田渔而食之,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以此言之,则黄帝以后,始有火化而去毛羽,则此古者三皇时可知。

  春曰苗。苗,毛也。明当见物取未怀任者。

  [疏]“春曰苗”。

  ○解云:《周礼》“春田谓之蒐”,何氏所不取。

  秋曰蒐。蒐,简择也。简择幼稚,取其大者。

  ○曰廋,本又作“搜”,亦作“蒐”,所求反,简择也。冬曰狩。狩,犹兽也。冬时禽兽长大,遭兽可取。不以夏田者,春秋制也。以为飞鸟未去於巢,走兽未离於穴,恐伤害於幼稚,故於苑囿中取之。

  ○长,丁丈反,年未同。离,力智反。囿,音又。

  [疏]注“不以”至“制也”。

  ○解云:正以《周礼》四时皆田故也。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以其地远。礼,诸侯田狩不过郊。

  [疏]注“以其”至“远也”。

  ○解云:十年冬,“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郎者何?吾近邑”;庄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临民之漱浣也”。以此言之,则郎为近邑。言远也者,盖以郎邑在郊内,其属地在郊外,若据邑言之则为近,若据地言之则为远也。故哀十一年《左氏》郊之战,《檀弓》谓之战于郎也者,是郎邑在郊内之证也。则此言狩于郎者,据郊外属地言之,故言远,是以此注云“以其地远。礼,诸侯田狩不过郊”,不五年“大雩”之下,注云“去国远狩”是也。而旧云以其云大野远,故言远者,非。

  诸侯曷为必田狩?据有囿也。

  [疏]注“据有囿也”。

  ○解云:即成十八年“筑鹿囿”之属是也。

  一曰乾豆,一者,第一之杀也。自左膘射之达於右髃,心中死疾,鲜屑,故乾而豆之,中荐於宗庙。豆,祭器名,状如镫。天子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卿、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士二。

  ○左膘,毗小反,又扶了反,《三仓》云“小腹两边肉”,《说文》云“胁后髀前肉”。射之,食亦反,下同。右髃,本又作“腢”,鱼俱反,又五苟反,《说文》云“肩前也”,《字林》云“肩前两乳骨也”,五口反。中心,丁仲反,下同。镫,都邓反,又音登。

  [疏]注“自左”至“如镫”。解云:时王之礼,古制无文。

  ○注“天子”至“士二”。

  ○解云:自“下大夫六”以上,《礼器》文也。其士三者,何氏左之。案《聘礼》“致饔饩于上大夫,堂上八豆,设于房西”,则知此者堂上豆数也。《公食大夫礼》曰“宰夫自东房荐豆六,设于酱东”,则食下大夫之礼而豆六,则知食卿、上大夫亦八明矣。周礼公之豆四十,侯、伯之豆三十有二,子、男之豆二十有四者,盖普言之。

  二曰宾客,二者,第二之杀也。自左膘射之达於右脾,远心死难,故以为宾客。

  ○远,于万反。

  [疏]“二曰宾客”。解云:言以为宾俎实。为,犹作也。

  三曰充君之庖。充,备也。庖,厨也。三者,第三之杀也。自左膘射之达于右,中肠胃污泡,死迟,故以充君之庖厨。已有三牲,必田狩者,孝子之意,以为己之所养,不知天地自然之牲逸豫肥美。禽兽多则伤五穀,因习兵事,又不空设,故因以捕禽兽,所以共承宗庙,示不忘武备,又因以为田除害。狩例时,此月者,讥不时也。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阳气始施,鸟兽怀任,草木萌牙,非所以养微。

  ○庖,步苞反。左脾,方尔反,又步启反,股外也;本又作“膘”。右,羊绍反,《字林》子小反;一本作“胘”,音贤。泡,普交反,又百交反。捕,音步,本又作“搏”,音博,又音付。共,音恭。为田,于伪反,下音同。

  [疏]注“狩例时”。

  ○解云:即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僖二十八年冬,“天王狩于河阳”是也。

  ○注“此月者”至“养微”。

  ○解云:在哀十四年,孔子欲夏之孟冬以为田狩之月。

  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宰渠伯纠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宰渠伯纠何?据刘卷卒,氏采不名且字。

  ○纠,居黝反。氏采,七代反,后放此。

  [疏]“宰渠伯纠者何”。

  ○解云:欲言微者,而经称伯;欲言尊卿,连名言之,故执不知问。

  ○注“据刘”至“且字”。

  ○解云:在定四年也。刘是其采,卷是名也。

  下大夫也。天子下大夫,系官氏名且字。系官者,卑不得专官事也。称伯者,上敬老也。上敬老则民益孝,上尊齿则民益弟,是以王者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食之於辟雝,天子亲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率民之至也。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有五:贵有德,为其近於道也;贵臣,为其近於君也;贵老,为其近於父也;敬长,为其近於兄也;慈幼,为其近於子弟也。礼,君於臣而不名者有五:诸父兄不名,经曰“王札子”是也,《诗》曰“王谓叔父”是也;上大夫不名,祭伯是也;盛德之士不名,叔肸是也;老臣不名,宰渠伯纠是也。下去二时者,桓公无王而行,天子不能诛,反下聘之,故为贬,见其罪,明不宜。

  ○弟,大计反。更,音庚。食,音嗣。辟,必亦反。袒,音但。馈,其愧反。酳,以刃反,又士刃反。其近,附近之近,下同。札,侧八反。肸,许乙反。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注“天子”至“益弟”。

  ○解云:言系官以为氏,渠是名,纠是旦字也。

  ○注“是以”至“之至也”。

  ○解云:《祭义》云“食三老、五更於大学,天子亲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郑注云“割牲,制俎实也。冕而总干,亲在舞位,以乐侑食也,教诸侯之弟次事亲”是也。《乐记》亦有此文。

  ○注“先王”至“弟也”。

  ○解云:皆《祭义》文也。

  ○注“礼君”至“是也”。

  ○解云:皆何氏之意,故皆取经以当之。

  ○注“诸父”至“是也”。

  ○解云:宣十五年“王札子杀召伯、毛伯”,传云“王札子者何?长庶之号也”。注云“天子之庶兄。札者,冠且字也。礼,天子庶兄冠而不名,所以尊之”是也。

  ○注“上大夫”至“是也”。

  ○解云:隐元年“祭伯来”,传云“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是也。

  ○注“盛德”至“是也”。

  ○解云:宣十七年“公弟叔肸卒”,彼注云“称字者贤之。宣公篡立,叔肸不仕其朝,不食其禄,终身於贫贱,故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此之谓也”是。

  ○注“老臣”至“不宜”。

  ○解云:渠是其名,而言不名者,谓计其官爵之时,实合氏宫名而且字,但以其年老,故兼称伯,示有不名之义也,故知之矣。

  五年,春,正月,甲戌,已丑,陈侯鲍卒。曷为以二日卒之?忄戌也。忄戌者,狂也。齐人语。

  ○忄戌,呼述反,狂也,齐人语。甲戌之日亡,已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君子,谓孔子也。以二日卒之者,阙疑。

  [疏]注“君子”至“阙疑”。

  ○解云:正以哀十四年传云“君子曷为为《春秋》”故也。

  夏,齐侯、郑伯如纪。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据蔡侯东国卒于楚,不言如也。

  [疏]注“据蔡”至“如也”。

  ○解云:在昭二十三年夏也。案襄二十六年“许男甯卒于楚”,在蔡侯之前而不据之者,科取一以当之,不以后见义,或者正以蔡是大国,齐之类,故取之。

  离不言会。

  [疏]时纪不与会,故略言如也。《春秋》始录内小恶,书内离会;略外小恶,不书外离会。至所闻之世,著治升平,内诸夏而详录之,乃书外离会。嫌外离会常书,故变文见意,以别嫌明疑。

  ○与,音预。治,直吏反。见意,贤遍反,下文注并同。别,彼列反。

  [疏]注“书内离会”者。

  ○解云:即隐二年“公会戎于潜”是也。

  ○注“不书外离会”者。解云:即此文变会言如是也。

  ○注“乃书外离会”。

  ○解云:即宣十一年“晋侯会狄于攒函”是也。

  ○注“嫌外”至“明疑”。

  ○解云:若不载此事,以略言如,则嫌所传闻之世,合书外离会,但遇无之而已,故曰嫌外离会常书也。故书而变其文,见所传闻之世,不书外离会之意,故曰变文见意也。所以别其嫌而明其疑,故曰以别嫌明疑也。

  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仍叔之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仍叔之子何?据宰渠氏官,武氏子不称字,又不加之。尹氏不称子。

  [疏]“仍叔之子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而文言之子;欲言未仕,而天王使之,故执不知问。

  ○注“据宰渠氏官”。

  ○解云:即上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注“武氏”至“加之”。

  ○解云:即隐三年“秋,武氏子来求赙”是也。

  ○注“尹氏不称子”。

  ○解云:即隐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是也。

  讥。何讥尔?讥父老,子代从政也。礼,七十县车致仕。不言氏者,起父在也。加之者,起子辟一人。

  ○县,音玄。

  [疏]注“礼十县舆致仕”。

  ○解云:案《春秋说》文。谓之县舆者,《淮南子》曰:“日至於悲谷,是谓脯时;至於渊隅,是谓高春;至於连石,是谓下春;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舆。”旧说云日在县舆,一日之暮;人年七十,亦一世之暮,而致其政事於君,故曰县舆致仕也。亦有作“车”字者。

  ○注“不言”至“在也”。

  ○解云:言仍氏子,则与武氏子文同,嫌亦无父,故曰起父在。

  ○注“加之”至“一人”。

  ○解云:若言仍叔子,则与僖三十三年百里子与蹇叔子之类是一人,故曰加之者,起子辟一人。

  葬陈桓公。不月者,责臣子也,知君父有疾,当营卫,不谨而失之也,传曰“葬,生者之事”。

  [疏]注“不月”至“之也”。

  ○解云:正以卒日葬月,乃是大国之例,今书时,故决之。

  ○注“传曰”至“之事”。解云:隐十一年传文。

  城祝丘。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其言从王伐郑何?据河阳举王狩,别出朝文,文不连王,王师不道所加。

  ○从王,如字,又才用反,下及注同。

  [疏]注“据河”至“连王”。

  ○解云:僖二十八年“冬,公会晋侯”以下“于温。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彼举王狩,此不举之;彼别出公朝之文,其文不连上王,今言从王伐郑,经连王言之,故难之。或者上会于温,诸侯之文连王言之。

  ○注“王师不道所加”。

  ○解云:成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不道伐某,今言伐郑,故难之。

  从王正也。美其得正义也,故以从王征伐录之,盖起时天子微弱,诸侯背叛,莫肯从王者征伐,以善三国之君,独能尊天子死节。称人者,刺王者也。天下之君,海内之主,当秉纲撮要,而亲自用兵,故见其微弱。仅能从微者,不能从诸侯,犹莒称人,则从不疑也。不使王者首兵者,本不为王举也。知实诸侯者,以美得正。

  ○撮,七活反。不为,于伪反,下“所为”、“与为”、六年同。

  [疏]注“犹莒”至“疑也”。

  ○解云:即隐八年“公及莒人盟于包来”,传曰“公曷为与微者盟?称人则从不疑也”,注云“从者随从也,实莒子也。言莒子则嫌公行微不肖,诸侯不肯随从公盟,而公反随从之,故称人,则随从公不疑矣”是也。

  ○注“不使”至“得正”。

  ○解云:若使王者首兵,宜言王以蔡人、卫人、陈人伐郑,似若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取穀”然。

  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雩,旱请雨祭名。不解大者,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政不一与?民失职与?宫室荣与?妇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不地者,常地也。

  ○一与,音馀,下同。苴,子馀反。

  [疏]注“君亲”至“责曰”。

  ○解云:皆《韩诗传》文。

  ○注“政不一与”。

  ○解云:谓政不专一,出自权臣之门。

  ○注“民失职与”。

  ○解云:谓废其农业。

  ○注“宫室荣与”。

  ○解云:谓若丹楹刻桷之属。

  ○注“妇谒盛与”。

  ○解云:谓阿请乱国。

  ○注“苞苴行与”。

  ○解云:谓受人之馈,政以贿成。

  ○注“谗夫倡与”。

  ○解云:谓若鲁任郑瞻。

  ○注“使童”至“之雩”。

  ○解云:《论语》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与此异者,彼言“暮春者,春服既成”,明鲁人正雩,故其数少,复不言男女。今此书见于经,非正雩也。凡脩雩者,皆为旱甚而作之,故其数多,又兼男女矣,是以《司巫》职曰“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是也。《春秋说》云“冠者七八人,童子八九人”者,盖是天子雩也。

  ○注“不地者,常地也”。

  ○解云:谓在鲁城南沂水上。

  然则何以不言旱?据日食鼓用牲于社。

  [疏]注“据日”至“于社”。

  ○解云:庄二十五年经,彼举日食乃言“鼓用牲于社”,此不言旱,直言大雩,故据难之。

  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从可知,故省文也。日食独不省文者,与大水同礼,若但言鼓用牲,则不知其所为。必见雩者,善其能戒惧天灾,应变求雨,忧民之急也。

  ○应,应对之应,下同。

  [疏]注“与大”至“急也”。

  ○解云:诸言日食与大水,皆鼓用牲也,即庄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是也。

  何以书?记灾也。旱者,政教不施之应。先是桓公无王行,比为天子所聘,得志益骄,去国远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

  [疏]注“比为天子所聘”。

  ○解云:即注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注“去国远狩”。

  ○解云:即四年春,“公狩于郎”是也。

  ○注“大城祝丘”。

  ○解云:在今年夏,正以大崩坏败,然后发众城之,故曰大城。

  <虫衆>。何以书?记灾也。<虫衆>者,烦扰之所生,与上旱同说。

  ○<虫衆>,音终,本亦作“{众虫}”,《说文》{众虫}或“螽”字。

  冬,州公如曹。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为六年化我张本也。传不言化我者,张本非再化也。称公者,申其尊,起其慢,责无礼。

  ○过,古禾反,又古卧反。

  [疏]注“称公”至“无礼”。

  ○解云: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州国非此二者,必非是公,但今过鲁自尊若公,故如其意书之曰公,以起其无礼也。但诸文不知本爵是何,诸家之意,《左氏》已具也。

  六年,春,正月,寔来。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犹曰是人来,不录何等人之辞。

  ○寔,巿力反。

  [疏]“寔来者何”。

  ○解云:不书其人而经言寔来,故执不知问。

  孰谓?谓州公也。以上如曹书。曷为谓之寔来?慢之也。曷为慢之?据葵丘之盟日。化我也。行过无礼谓之化,齐人语也。诸侯相过,至竟必假涂,人都必朝,所以崇礼让,绝慢易,戒不虞也。今州公过鲁都不朝鲁,是慢之为恶,故书寔来见其义也。月者,危录之,无礼之人,不可备责之。

  ○易,以豉反。见其,贤遍反,下“见无正”同。

  [疏]注“据葵”至“盟日”。

  ○解云:僖九年“九月,戊辰,诸侯盟於葵丘”,传云“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注云“亢阳之貌”;“矜之者何?犹曰莫若我也”,注云“色自美大之貌”。然则桓公振矜慢人而书日危之,本鲁慢州公,非敬逆之道,是以据而难之。

  ○注“行过”至“义也”。

  ○解云:今州公过鲁而慢之,传言化我,故知化我是行过无礼之言,是以哀六年传云“陈乞曰:‘常之毌有鱼菽之祭,原诸大夫之化我也。’诸大夫皆曰:‘诺。’於是皆之陈乞之家”,亦是行过无礼之事。

  ○注“月者”至“责之”。

  ○解云:凡朝例时,此不朝,故书月以见危。不书日以见其危者,无礼之人,不可备责故也。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阅。大阅者何?简车徒也。大简阅兵车,使可任用而习之。

  ○阅,音悦。任,音壬。

  [疏]“大阅者何”。

  ○解云:欲言习兵,而不言狩;欲言他事,而经书大阅,故执不知问。

  何以书?盖以罕书也。罕,希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比年简徒谓之蒐,三年简车谓之大阅,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蒐,存不忘亡,安不忘危。不地者,常地也。蒐例时,此日者,桓既无文德,又忽忘武备,故尢危录。

  [疏]“何以”至“书也”。

  ○解云:大阅之礼,三年一为,桓公忽忘武备,过於三年,是以书之。

  ○注“孔子”至“弃之”。

  ○解云:何氏之意与郑别。

  ○注“故比”至“之蒐”。

  ○解云:即昭八年“秋,蒐于红”之属是也。

  ○注“三年”至“大阅”。

  ○解云:此文是也。

  ○注“五年”至“大蒐”。

  ○解云:即定十三年“大蒐于比蒲”之属是也。知其年数者,汉礼犹然。

  ○注“不地者,常地也”。

  ○解云:盖在郊内,而贾注经云“简车马于庙”也者,何氏不取。

  ○注“蒐例时”者。昭八年“秋,蒐于红”;定十三年夏,“大蒐于比蒲”之属是也。

  ○注“此日”至“危录”。

  ○解云:例合书时而乃书日,故以为尢危录也。

  蔡人杀陈佗。陈佗者何?陈君也。以跃卒不书葬也。

  ○佗,大阿反。

  [疏]“陈佗者何”。

  ○解云:欲言陈君,经不书爵;欲言大夫,又不言氏,故执不知问。

  ○注“以跃”至“葬也”。

  ○解云:十二年“八月,壬辰,陈侯跃卒”,注云“不书葬者,佗子也。佗不称侯者,嫌贬在名例不当绝,故复云跃葬也”,是以昭十一年“楚师灭蔡,执世子有以归用之”,传云“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称世子何?不君灵公,不成其子也。不君灵公,则曷为不成其子?诛君之子不立”。以此言之,正由陈佗不君而见绝,故去其子葬,是故以跃不书葬,知佗是陈君。若其不然,不知陈侯跃何以不书葬矣。

  陈君,则曷为谓之陈佗?据杀蔡侯般,不言蔡般。

  ○侯般,音班。

  [疏]注“据杀”至“蔡般”。

  ○解云:昭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於申”是也。

  绝也。绝者,国当绝。曷为绝之?据戕鄫子不绝。

  ○戕,在良反。鄫,才陵反。

  [疏]注“据戕”至“不绝”。

  ○解云:宣十八年“邾娄人戕鄫子”,称子而不名是也。

  贱也。其贱奈何?外淫也。恶乎淫?恶乎,犹於何也。

  ○恶,音乌,乌乎犹於何也,注同。淫于蔡,蔡人杀之。蔡称人者,与使得讨之,故从讨贼辞也。贱而去其爵者,起其见卑贱,犹律文立子奸母,见乃得杀之也。不日不书葬者,从贱文。

  ○去,起吕反。

  [疏]注“犹律”至“之也”。解云:犹言对子奸母也。

  ○注“不日”至“贱文”。

  ○解云:陈佗是君而见弑,例合书日,即隐四年“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之属是也。君被外国杀者,不责臣子不讨贼,例合书葬,即桓十八年“葬我君桓公”是也。今不书日不书葬者,从贱文故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子同生者孰谓?谓庄公也。以夫人言同非吾子。

  ○严公,音庄,本亦作“庄”,案后汉讳庄改为严。

  [疏]“子同生者孰谓”。

  ○解云:《春秋》之内鲁侯多矣,皆不书生,今特书,故问为谁。

  ○注“以夫”至“吾子”。

  ○解云:即庄元年传云“夫人谮公于齐侯,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者是也。正以道公疑非已子,则是其长子同,既系体是常,故知庄公也。

  何言乎子同生?据君存称世子,子般不言生。

  [疏]注“据君”至“言生”。

  ○解云: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传云“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是也。

  喜有正也。喜国有正嗣。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无正也。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其诸,辞也。本所以书庄公生者,感隐、桓之祸生於无正,故喜有正,而不以世子正称书者,明欲以正见无正,疾恶桓公。日者,喜录之。礼,生与来日,死与往日,各取其所见日也。礼,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寝门外,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明当有天地四方之事;三月,君名之,大夫负朝于庙,以名徧告之。

  ○桓与,音馀。称,尺证反。恶,乌路反。射,食亦反。徧,音遍。

  [疏]注“而不至桓公”。

  ○解云:若以正称书,宜言世子同生也。同实世子而不以正称书之,是其以正见无正之义。桓由不正而篡弑,故曰疾恶桓公也。

  ○注“日者”至“日也”。

  ○解云:与,由数也。由生数来日,故书丁卯而录之。凡人谓方至为来,已过为往,故云生与来日,死与往日也。郑注《曲礼上》篇云“生数来日,谓成服杖以死明日数也。死数往日,谓殡敛以死日数也”者,与何氏异。

  ○注“礼世”至“告之”。

  ○解云:皆出《内则》文也。

  冬,纪侯来朝。朝聘例时。

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

 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焚之者何?樵之也。樵,薪也。以樵烧之故,因谓之樵之。樵之,齐人语。

  ○樵,似遥反,薪也。

  [疏]“焚之者何”。

  ○解云:咸丘是邑,而反焚之,故执不知问。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据战伐不道所用兵。

  ○攻,音贡,又如字,下同。

  [疏]“樵之者何”。

  ○解云:虽言焚言樵,仍非攻邑之义,故执不知问。

  疾始以火攻也。征伐之道,不过用兵,服则可以退,不服则可以进。火之盛炎,水之盛冲,虽欲服罪,不可复禁,故疾其暴而不仁也。传不讬始者,前此未有,无所讬也。

  ○复,扶又反。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据郱、鄑、郚系纪。

  ○郱,步丁反。鄑,子斯反,一音晋。郚,音吾。

  [疏]“咸丘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经典未有;欲言非国,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据郱鄑郚系纪”。

  ○解云:庄元年冬,“齐师迁纪郱、鄑、郚”是。

  国之也。欲使如国,故无所系。加之者,辟实国也。曷为国之?据郱、鄑、郚不国。君存焉尔。所以起邾娄君在咸丘邑,明臣子当赴其难,与在国等也。日者,重录以火攻也。

  ○难,乃旦反。

  [疏]注“日者”至“攻也”。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即隐七年“秋,公伐邾娄”之属是也,故决之。

  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皆何以名?据滕,薛不名也。

  [疏]注“据滕、薛不名也”。

  ○解云:即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是也。

  失地之君也。其称侯朝何?据以贱也。

  [疏]“失地之君也”。

  ○解云:即《曲礼下》云“诸侯失地名”是。

  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穀、邓本与鲁同贵为诸侯,今失爵亡土来朝,讬寄也,义不可卑,故明当待之如初,所谓“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无后者,施於所奔国也。独妻得配夫,讬衣食於公家,子孙当受田而耕,故云尔。下去二时者,桓公以火攻人君,故贬,明大恶。不月者,失地君朝恶人,轻也。名者,见不世也。

  ○不偷,他侯反,本又作“媮”。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注“无后”至“大恶”。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郊特牲》云“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彼注云“寓,寄也。寄公之子,非贤者世不足尊也”,是其义;又云“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注云“贤者,子孙恒能法其先父德行”。

  ○注“不月”至“轻也”。

  ○解云:朝例时,春秋常典,即文十五年“夏,曹伯来朝”是也。而此责其月者,以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传云“盛伯者何?失地之君”。彼书月见其奔重,宜厚遇之,此不月者,朝恶人轻故也。僖二十年“夏,郜子来朝”,僖公非恶人而不月者,正以朝轻于奔故也。然则此注因桓恶人,故言此。若其不然,正宜直云失地之君来朝轻矣。

  ○注“名者,见不世也”。

  ○解云:郜子、盛伯皆不名者,兄弟故也。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荐尚韭卵。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

  ○烝,之承反,冬祭也。祠,嗣丝反。卵,力管反。犹食,音饲,下同。别,彼列反。夏曰礿,荐尚麦苗。麦始熟可礿,故曰礿。

  ○礿,音予若反,本又作“禴”,同。

  [疏]“烝者何”。

  ○解云:欲言宗庙之祭,而文无所系;欲言祭天,天无烝名,故执不知问。

  ○注“荐尚韭卵”,又注“荐尚麦”至“曰礿”。

  ○解云:《王制》云:“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肫,稻以雁。”

  秋曰尝,荐尚黍肫。尝者,先辞也。秋穀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荐,故曰尝。冬曰烝。荐尚稻雁。烝,众也,气盛貌。冬万物毕成,所荐众多,芬芳备具,故曰烝。无牲而祭谓之荐。天子四祭四荐,诸侯三祭三荐,大夫、士再祭再荐。祭於室,求之於幽;祭於堂,求之於明;祭於祊,求之於远:皆孝子博求之意也。大夫求诸明,士求诸幽,尊卑之差也。殷人先求诸明,周人先求诸幽,质文之义也。礼,天子、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天子元士、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诸侯之士特豕。天子之牲、角握,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

  ○祊,必庚反。少,诗照反。索,所百反。

  [疏]注“无牲”至“之荐”。

  ○解云:谓无牛羊豕之牲也。而中霤礼云祭五祀于庙,用牲有尸,皆荐于奥。何以荐用牲?彼谓正祭之时,先荐于奥,仍自无牲;其正祭五祀,乃用牲有尸耳。

  ○注“天子”至“差也”。

  ○解云:皆时王之礼,中霤礼亦然。

  ○注“殷人”至“义也”。

  ○解云:即《郊特牲》云“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是也。

  ○注“礼天”至“大牢”。

  ○解云:皆时王之礼也。

  ○注“天子”至“索牛”。

  ○解云:皆指祭宗庙之牲也,仍不妨《王制》云“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宾客之牛角尺”之文也。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亟也。亟,数也。属十二月巳烝,今复烝也。不异烝祭名而言烝者,取冬祭所荐众多,可以包四时之物。

  ○亟,去冀反,数也,注及下同。数,所角反。属十,音烛,下同。今复,扶又反,下同。

  [疏]注“属十”至“烝也”。解云:烝者,冬祭之名。明去年十二月巳有烝,但得常不书,今正月复作烝,故言亟。

  ○注“不异”至“之物”。

  ○解云:烝者,冬时祭名。前已作讫,今宜易名,而犹言烝,故说之也。

  亟则黩,黩则不敬。黩,渫黩也。

  ○黩,徒木反。渫,息列反。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故将祭,宫室既脩,墙屋既缮,百物既备,序其礼乐,具其百官,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君牵牲,夫人奠酒;君亲献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济济乎致其敬也,愉愉乎尽其忠也,勿勿乎其欲飨之也。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孝子之至也。

  ○养,馀亮反。散齐,素旦反;下侧皆反。相君,息亮反,下同。洞洞,大董反。胜,音升。济济;子礼反,又似兮反。愉愉,羊朱反。勿勿,如字。

  [疏]注“君子”至“敬享”。

  ○解云:《祭义》文也。彼郑注云“享,犹祭也”。

  ○注“故将祭”至“百官”。

  ○解云:皆出《祭义》,何氏差约言之也。

  ○注“散齐七日”。

  ○解云:即《祭统》云“故散齐七日以定之”,注云“定者,定其志意也”。定其志意者,谓齐之日不御不乐不吊是也。

  ○注“致齐三日”。

  ○解云:即《祭统》云“致齐三日以齐之”,是致齐者,即郑氏云“致之言至,致谓深也、审也”之属是也。

  ○注“夫妇”至“奠酒”。

  ○解云:案今《祭义》酒作“盎”字。郑注云“奠盎,设盎齐之樽”,盖所见异,或何休以义引之,不取正文。

  ○注“君亲”至“如事生”。

  ○解云:皆出《祭义》,唯孝子之至一句,注者之言也。注礼本下为士制者,即《士丧礼》、《士虞》、《士相见》之属是也。言此者,欲道庶人无礼篇,故传家偏举言之。即《曲礼》上篇“礼不下庶人”郑注云:“为其遽於事,且不能备物。”义亦通于此。

  疏则怠,怠则忘。怠,解。

  ○疏,音疏,下注同。解,古卖反。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礼本下为士制。兹,此也。四者,四时祭也。疏数之节,靡所折中,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感四时物而思亲也。祭必於夏之孟月者,取其见新物之月也。裘葛者,御寒暑之美服。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时祭者,则不敢美其衣服,盖思念亲之至也。故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折中,之设反;下丁仲反。御寒,鱼吕反,又如字。不与,音预。

  [疏]注“礼本下为士制”。

  ○解云:即《士丧礼》、《士虞》、《士相见》之属是也。言此者欲道庶人无礼篇,故传家偏举言之,即《曲礼上》篇“礼不下庶人”,郑注云“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义亦通于此。

  天王使家父来聘。家,采地。父,字也。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称字,不称伯仲也。

  [疏]注“天子”至“仲也”。

  ○解云:上大夫称伯仲者,即祭伯、南季之属是也。次大夫不称伯仲者,即此是也。下大夫称官氏名且字者,即宰渠伯纠是也。

  夏,五月,丁丑,烝。

  ○何以书?讥亟也。与上祀同为亟也。

  [疏]注“与上”至“亟也”。

  ○解云:周之三月,乃是夏之孟月,自有春祠之礼。今周之五月,乃夏之三月也,犹与上祠同在一时而复为烝,故曰与上祀同为亟也。

  秋,伐邾娄。

  冬,十月,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当雨雪,此阴气大盛,兵象也。是后有郎师、龙门之战,氵不血尢深。

  ○雨雪,于付反。氵不,古流字。

  [疏]注“是后”至“尤深”。

  ○解云:郎师,即下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是也。其龙门之战者,即下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已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云云是也。《春秋说》云“龙门之战,民死伤者满沟”,故此注云“氵不血尢深”也。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应十二子。祭者,采也。天子三公氏采称爵。

  ○祭公,侧介反,后“祭仲”、“祭叔”放此。应,应对之应。

  [疏]“祭公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而逆王后;欲言大夫,而经文言公,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至“采也”。

  ○解云:《春秋说》云:“立三台以为三公,北斗九星为九卿,二十七大夫内宿部卫之列,八十一纪以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下应十二子。”宋氏云:“十二次,上为星,下为山川也。”此言天子立百二十官者,非直上纪星数,亦下应十二辰,故曰下应十二子也。

  ○注“三公氏采称爵”者。解云:即祭公、周公是也。上大夫即例称五十字,即祭伯、南季、荣叔之属是也。次大夫例称二十字,即家父之属是也。下大夫系官氏名且字,即宰渠伯纠是也。上士名氏通,石尚是也。次士以官录,即宰咺是。下士略称人,“公会王人于洮”是也。其刘子、单子之属,不称字而称子者,谓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故设文,非王臣之常称。若然,祭公、周公官爵適等,而僖九年“夏,公会宰周公”,特加“宰”者,彼传云“宰周公者何?天子之为政者也”,注云“宰,犹治也。三公之职号,尊名以加宰,知其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为诸侯所会,恶不胜任,故加宰”,仍非常称也。

  何以不称使?据宰周公称使。

  [疏]注“据宰周公称使”者。

  ○解云:即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来聘”是也。而称宰者,义与九年同。婚礼不称主人。时王者有母也。遂者何?生事也。生,犹造也。专事之辞。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据待君命,然后卒大夫也。

  [疏]注“据待”至“夫也”。

  ○解云: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孙婴齐卒于貍轸”,传云“非此月日也,曷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曷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曷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前此者,婴齐走之晋。公会晋侯,将执公,婴齐为公请。公许之反为大夫,归至於貍轸而卒,无君命不敢卒大夫。公至,曰:‘吾固许之反为大夫。’然后卒之”者是也。

  成使乎我也。以上来无事,知遂成使于我。

  ○成使,所吏反,注及下“成使”同。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婚礼成於五:先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然后亲迎。时王者遣祭公来,使鲁为媒,可则因用鲁往迎之,不复成礼,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谓海内何哉?故讥之。不言如纪者,辟有外文。

  ○媒,亡杯反。请期,音情,又七并反。迎,鱼敬反。妃匹,音配,绝句。

  [疏]注“不言”至“外文”。

  ○解云:外相如者,例所不录,言如纪即外相如,故曰辟有外文也。

  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疏]“女在其国称女”者。

  ○解云:即隐二年“纪履緰来逆女”,上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之属是也。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其辞成矣,则其称纪季姜何?自我言纪。父母之於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明子尊不加於父母。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以季姜言归。

  [疏]“京师者何”。

  ○解云:欲言天子之居,而文不言王;欲言凡国,而为王后所归,故执不知问。

  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地方千里,周城千雉,宫室官府,制度广大,四方各以其职来贡,莫不备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故据士,与诸侯分职而听其政焉,即《春秋》所谓内治其国也。书季姜归者,明鲁为媒,当有送迎之礼。

  ○治自,直吏反。

  [疏]“京者”至“言之”。

  ○解云:京师之名,理须训解,故分而问之。

  ○注“地方千里”。

  ○解云:即《诗》云“邦圻千里”是也。

  ○注“周城千雉”。

  ○解云:在定十二年。

  ○注“即春”至“之礼”。

  ○解云:《春秋》据鲁为王,故内鲁,若周公制礼,内京师然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诸侯来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据臣子一例当言聘。

  ○射,音亦。

  [疏]“诸侯来曰朝”。

  ○解云:隐十一年师解云尔,故此弟子执而难之。

  ○注“据臣”至“言聘”。

  ○解云:僖元年传文。

  《春秋》有讥父老子代从政者,则未知其在齐与?曹与?在齐者,世子光也。时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礼,恐卑,故使自代朝,虽非礼,有尊厚鲁之心,传见下卒葬详录,故序经意依违之也。小国无大夫,所以书者,重恶世子之不孝甚。

  ○齐与,音馀,绝句,下同。恶,或乌路反。

  [疏]注“在齐”至“光也”。

  ○解云:即襄九年“冬,公会晋侯”已下“滕子、薛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伐郑”,十一年“公会晋侯”已下“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云云“伐郑”是也。

  ○注“时曹”至“之心”。

  ○解云:正以十年春卒,今又世子代其朝,故知其疾也。

  ○注“传见”至“详录”。

  ○解云:即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

  ○注“故序”至“孝甚”。

  ○解云:世子代朝,明亦合讥;世子序诸侯之上,明亦合讥,而传云未知在齐曹者,正以其卒葬详录,故依违之不信言耳。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小国始卒,当卒月葬时,而卒日葬月者,曹伯年老,使世子来朝,《春秋》敬老重恩,故为鲁恩录之尢深。

  [疏]注“小国”至“尤深”。

  ○解云:所传闻之世,未录小国卒葬,所闻之世乃始书之。其书之也,卒月葬时,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者是也。今卒日葬月者,正以敬老重恩故也。云云之说,当文皆自有解。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会者何?期辞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时实桓公欲要见卫侯,卫侯不肯见公,以非礼动,见拒有耻,故讳使若会而不相遇。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弗者,不之深也。起公见拒深。传言公不要见者,顺经讳文。

  ○见要,一遥反,注同。

  [疏]“会者何”。

  ○解云:经既书会,作聚集之名;寻言弗遇,是未见之称,故执不知问。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郎者何?吾近邑也。以言来也。

  [疏]“郎者何”。

  ○解云:欲言是邑,战於其内;欲言非邑,经有城郎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以言来也”。

  ○解云:凡言来者,乡内之辞,今经言来,故知近邑也。而僖四年“楚屈完来盟于师”,是时在召陵,而言来者,据师道楚,故得言来。吾近邑,则其言来战于郎何?据齐师、宋师次于郎不言来,公败宋师不言战,龙门之战不举地也。

  [疏]注“据齐师”至“不言来”。

  ○解云:在庄十年。

  ○注“公败”至“不言战”。

  ○解云:隐十年“公败宋师于菅”,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庄十一年“公败宋师于鄑”,凡有三经,宜隐十年以当之。

  ○注“龙门”至“地也”。解云:即下十三年春,“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云云,依《春秋说》云是龙门之战,而不言战于龙门是也。

  近也。恶乎近?近乎围也。地而言来者,明近都城,几与围无异。不解战者,从下说可知。

  ○恶,音乌。明近,附近之近。几,音祈。

  [疏]“近也”至“围也”。

  ○解云:近,读如附近之近。国,读如围。言兵围都城相似,故言近乎围也。考诸古本,围皆作“国”字,而旧解以国为围。

  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据十三年师败绩。偏,一面也。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疏]注“据十”至“相诈”。

  ○解云:即龙门之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是也。

  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春秋》讬正於鲁。战者,敌文也。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已败之文,故不复言师败绩。鲁不复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举国无大小,当戮力拒之。

  ○不复,扶又反,下同。戮,音六,又力彫反,字亦作勠。

  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月者,桓公行恶,诸侯所当诛,上三国来战于郎。今复使微者盟,故为鲁惧,危录之。

  ○行,下孟反。属,音烛。今复,扶又反,下“故复”同。为,于伪反。

  [疏]注“月者”至“录之”。

  ○解云:正以微者盟例合时,今而书月,故须解之。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寤,吾故反。

  秋,七月,葬郑庄公。庄公杀段,所以书葬者,段当国,本当从讨贼辞,不得与杀大夫同例。

  [疏]注“庄公”至“同例”。解云:《春秋》之例,君杀无罪大夫,皆去其葬,即成十年“晋侯孺卒”,注云“不书葬者,杀大夫赵同”等是。今段有罪,故庄公书葬也。然则此言不得与杀大夫同例者,谓不得与杀无罪大夫同例耳。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祭仲者何?郑相也。不言大夫者,欲见持国重。

  ○相,息亮反。见,贤遍反,下同。

  [疏]“祭仲者何”。解云:欲言无罪,听胁立篡;欲言有罪,褒而称字,故执不知问。

  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据身执君出,不能防难。

  ○防难,乃旦反,下同。以为知权也。权者,称也。所以别轻重,喻祭仲知国重君轻。君子以存国,除逐君之罪,虽不能防其难,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为贤也。不引度量者,取其平实以无私。

  ○称,尺证反。别,彼列反。其为知权奈何?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迁郑都于郐也。

  ○郐,古外反。而野留野,鄙也。传本上事者,解宋所以得执祭仲,因以为戒。庄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执之。宋人,宋庄公也。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突,宋外甥。

  ○为,于伪反,下注“为突”、“非能为突”、“为赂”、“为突归”、“为承”同。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祭仲死,而忽为突所驱逐而出奔,经不书忽奔,见微弱甚。是时宋强而郑弱,祭仲探宋庄公本弑君而立,非能为突,将以为赂动,守死不听,令自入,见国无拒难者,必乘便将灭郑,故深虑其大者也。

  ○令自,力呈反,下同。便,婢面反。

  [疏]注“祭仲死”至“者也”。

  ○解云:下十五年“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传云“栎者何?郑之邑。曷为不言入于郑?未言尔。曷为末言尔?祭仲亡矣。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为君之微也。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者是。注“祭仲探宋庄公本弑君而立”者。在桓二年。

  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少辽缓之。宋当从突求赂,郑守正不与,则突外乖於宋,内不行於臣下,辽假缓之。

  [疏]“君可以生易死”。

  ○解云:谓易去死也。

  ○“国可以存易亡”。

  ○解云:易去亡也。

  则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则病,使突有贤才,是计不可得行,则己病逐君之罪。

  [疏]“则突可故出”。

  ○解云:突可以此之故出之也。

  ○“而忽可故反”。

  ○解云:言忽可以此之故而反之也。

  ○“是不可得则病”。

  ○解云:言己终能出突而反忽,则为权之成;若不能如是,乃为其病矣。

  然后有郑国。己虽病逐君之罪,讨出突,然后能保有郑国,犹愈於国之亡。

  [疏]“然后有郑国”。

  ○解云:言突有贤才,己计不行,虽然,仍须勉力讨之。令忽有国虽费功力,犹愈於国之亡也。

  古人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古人,谓伊尹也。汤孙大甲骄蹇乱德,诸侯有叛志,伊尹放之桐宫,令自思过,三年而复成汤之道。前虽有逐君之负,后有安天下之功,犹祭仲逐君存郑之权是也。

  ○大,音泰。

  [疏]注“古人”至“之道”。

  ○解云:出《书序》。《长义》云“若令臣子得行,则闭君臣之道,启篡弑之路”。解云:权之设,所以扶危济溺,舍死亡无所设也。若使君父临溺河井,宁不执其发乎?是其义也。

  权者何?权者反於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设,施也。舍,置也。如置死亡之事不得施。

  [疏]“权者何”。

  ○解云:欲言正,逐君立庶;欲言不正,今又言权,故执不知问

  。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身蒙逐君之恶,以存郑是也。不害人以行权。己纳突,不害忽是也。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祭仲死则忽死,忽死则郑亡。生者,乃所以生忽存郑,非苟杀忽以自生,亡郑以自存。反覆道此者,皆所以解上死亡不施於己。宋不称公者,胁郑之篡,首恶当诛,非伯执也。祭仲不称行人者,时不衔君命出使,但往省留耳。执例时,此月者,为突归郑夺正,郑伯出奔。

  ○覆,芳服反。使,所吏反。

  [疏]注“皆所”至“於己”。

  ○解云:言上辟死辟亡,皆为忽故也。

  ○注“宋不”至“执也”。

  ○解云:决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称爵也。即僖四年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是也。

  ○注“祭仲”至“留耳”。

  ○解云:决定六年“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之属称行人也。

  ○注“执例时”者。

  ○解云:即祁犁言秋是也。而僖十九年六月,“己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而书日者,彼注云“日者,鲁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当痛其女祸而自责之”。然则凡执例时,而在日月下者,皆当文有解。

  突归于郑。突何以名?据忽复归于郑,俱祭仲所纳,系国称世子,不但名也。

  [疏]注“据忽”至“名也”。

  ○解云:即十五年“郑世子忽复归于郑”是。

  挈乎祭仲也。挈,犹提挈也。突当国,本常言郑突,欲明祭仲从宋人命,提挈而纳之,故上系於祭仲。不系国者,使与外纳同也。时祭仲势可杀突,以除忽害而立之者,忽内未能怀保其民,外未能结款诸侯,如杀之,则宋军强乘其弱,灭郑不可救,故少辽缓之。

  ○挈,苦结反,提挈也。

  [疏]注“欲明”至“同也”。

  ○解云:言与外纳同者,即系祭仲言于郑是也。言似僖二十五年“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文十四年“晋人纳接菑于邾娄”之属是也。

  其言归何?据小白言入。

  [疏]注“据小白言入”。

  ○解云:即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是也。

  顺祭仲也。顺其计策,与使行权,故使无恶。

  [疏]注“顺其”至“无恶”。

  ○解云:下十五年传例云“归者出入无恶”,故言此。

  郑忽出奔卫。忽何以名?据宋子既葬称子。

  [疏]注“据宋”至“称子”。解云:僖九年三月,“宋公御说卒”,“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巳下。“盟于葵丘”是也。若然,案彼经文,宋公御说三月卒,夏则公会宋子于葵丘,计应未葬,故注云“宋未葬不称子某者,出会诸侯,非居尸柩前,故不名也”。此云“宋子既葬称子者,谓以其非居尸柩之前,故作已葬之称。而单言子,况此郑忽之父,久巳葬讫而反名,故难之。

  《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为一,一辞无所贬,皆从子,夷狄进爵称子是也。忽称子,则与《春秋》改伯从子辞同,於成君无所贬损,故名也。名者,缘君薨有降既葬名义也,此非罪贬也。君子不夺人之亲,故使不离子行也。王者起所以必改质文者,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烦。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质而亲亲,及其衰敝,其失也亲亲而不尊;故后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亲,故复反之於质也。质家爵三等者,法天之有三光也。文家爵五等者,法地之有五行也。合三从子者,制由中也。

  ○省,所景反。

  [疏]注“夷狄”至“名也”。

  ○解云:襄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之属是也。

  ○注“名者”至“义也”。

  ○解云:言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者,正以既葬稍杀,故不得名也。然则初薨所以名者,降於既葬也。今郑忽书名者,缘君薨而名之义也。

  ○注“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者巳下至“反之於质”。皆出於《乐说》文。

  ○注“质家爵三等,法天之有三光也”巳下。皆《春秋说》文也。

  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以侠卒也。辄发传者,无氏嫌贬也。所以不卒柔者,深薄桓公,不与有恩礼於大夫也。盟不日者,未命大夫盟会用兵,上不及大夫,下重於士,罚疑从轻,故责之略。蔡侯称叔者,不能防正其姑姊妹,使淫於陈佗,故贬在字例。

  ○折,之设反,又时设反;一本作“析”,思历反。

  [疏]“柔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经不言氏;欲言微者,而书其名,故执不知问。

  ○注“以侠卒也”。

  ○解云:隐九年春“侠卒”,传云:“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以无氏而卒之也”。然则此亦无氏而书见,故知未命之大夫也。

  ○注“辄发”至“贬也”。

  ○解云:凡内大夫不书氏有二义;若未命大夫亦无氏,而此与侠是也;贬者亦无氏,即无骇与翚之是也,故此注云“无氏嫌贬也”。

  ○注“所以”至“夫也”。

  ○解云:欲道侠之卒当隐公之世,故得书之。

  ○注“盟不”至“之略”。

  ○解云:《春秋》之例,不信者日,下十二年“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是其违信矣。不日者,正以未命大夫,故责之略也。

  ○注“蔡称”至“字例”。

  ○解云:正以隐八年“蔡侯考父卒”,故有其姑姊妹淫於陈侯佗之事。在上六年。

  公会宋公于夫童。

  ○夫童,音扶;下音锺,又如字,《左氏》作“夫锺”。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

  ○阚,口暂反。

  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殴蛇。

  ○殴蛇,丘于反,又音曲侯反。蛇,音移,又音池。《左氏》作“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燕,音胭。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不书葬者,佗子也。佗不称侯者,嫌贬在名例,不当绝,故复去跃葬也。

  ○跃,予若反。佗子,大何反。故复,扶又反,下同。去,起吕反。

  公会宋公于郯。

  ○郯,音谈,二传作“虚”。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父,音甫。

  丙戌,卫侯晋卒。不蒙上日者,《春秋》独晋书立记卒耳。当蒙上日,与不嫌异於篡例,故复出日明同。

  [疏]注“不蒙”至“明同”。

  ○解云:《春秋》之例,篡不明者,至卒时合去日以略之,即僖二十四年冬,“晋侯夷吾卒”;襄十八年冬十月,“曹伯负刍卒于师”之属是也。若其篡明,有立、入之文者,不嫌非篡,故不劳去日,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庄二十一年“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之属是也。今此卫侯晋亦隐四年有立文,不嫌非篡,当日。若不重言丙戌,则嫌不蒙上日,以其篡故略之,是以重言丙戌以明嫌也。而言独晋书立者,郑突、齐小白皆上有人文,不言立,故言独。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时宋主名不出,不言伐,则嫌内微者与郑人战于宋地,故举伐以明之。宋不出主名者,兵攻都城,与郎同义。

  ○恶乎,音乌,十三年传同。

  [疏]注“宋不”至“同义”。解云:上十年“来战于郎”,注云“鲁不复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举国无大小,当戮力拒之”是也。

  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疏]“此偏”至“败矣”。

  ○解云:上十年郎战之下巳有此传,今复发之者,上经来战于鲁,此则往战于宋,嫌其异,故明之。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曷为后日?据鞍之战先书日。

  ○鞍,音安。

  [疏]注“据鞍”至“书日”。

  ○解云:成二年六月癸酉云云,“及齐侯战于鞍”是也。

  恃外也。其恃外柰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得纪侯、郑伯之助,然后乃能结战日以胜。君子不掩人之功,不蔽人之善,故后日以明之。

  ○胜,诗证反。蔽,必婢反。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据公败宋师于菅。

  ○菅,古颜反。

  [疏]注“据公”至“于菅”。解云:在隐十年。

  从外也。从外诸侯相与战例。曷为从外?据战于宋,不从外言败绩。

  [疏]注“据战”至“败绩”。

  ○解云:即上十二年也,于时有郑人不书败绩之文矣。

  恃外,故从外也。明当归功於纪、郑,故从纪、郑言战。何以不地?据在下句。

  [疏]注“据在下句”。

  ○解云:即下云“郎亦近矣,郎何以地”。

  近也。恶乎近?近乎围。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郎虽近,犹尚可言其处。今亲战龙门,兵攻城池,尢危,故耻之。绩,功也。非义不战,故以功言之。不言功者,取其积聚师众,有尊卑上下次第行伍,必出万死而不奔此,故以自败为文,明当坐也。燕战称人,败绩称师者,重败也,战少而败多。言及者,明见我为主,故得汲汲败胜之文。

  ○处,昌虑反。行,户郎反。

  [疏]“郎犹可以地也”。

  ○解云:即上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是也。。

  ○注“郎虽”至“其处”。

  ○解云:谓郎虽在郊内,仍非攻城,犹可以举其地。

  ○注“今亲”至“耻之”。

  ○解云:《春秋说》云“龙门之战,民死伤者,满沟也”者,主说此经,故知之。

  ○注“绩功”至“不战”。

  ○解云:凡书兵者,正得奉王命伐无礼,乃有战事,故言非义不战。

  ○注“必出万死”。

  ○解云:若武王万民致死而定天下之类。

  ○注“燕战”至“败也”。

  ○解云:盖师不尽战,故言战少;败时悉走,故言败多。而庄二十八年“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即据此经云“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未得乎师也”,彼注云“未得成列为师也。诈战不言战,言战者,卫未有罪,方欲使卫主齐见直文也”者是。

  三月,葬卫宣公。背殡用兵而月,不危之者,卫弱於齐、宋,不从亦有危,故量力不责也。

  ○背殡,音佩,后“背殡”皆放此。

  [疏]注“背殡”至“责也”。

  ○解云:隐三年传云“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然则卫宣公去年十一月卒,至今年三月,正当五月之际,而又背殡用兵,宜书日以见危,而不日者,正以量力不责故也。

  夏,大水。为龙门之战,死伤者众,民悲哀之所致。

  ○为,于伪反。

  秋,七月。

  冬,十月。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何以书?记异也。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法当坚冰。无冰者,温也。此夫人淫泆,阴而阳行之所致。

  ○泆,音逸。行,下孟反。

  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夏,五”者何?无闻焉尔。来盟者,聘而盟也。不言聘者,举重也。内不出主名者,主国也,莅盟可知。莅盟、来盟例皆时。时者,从内为王义,明王者当以至信先天下。

  ○莅盟,音利,又音类,下同。

  [疏]“夏五者何”。

  ○解云:正以文异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莅盟”至“天下”。

  ○解云:其莅盟书时者,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齐莅盟”;定十一年冬,“叔还如郑莅盟”之属是也。其来盟书时者,宣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之属是也。而文十五年春,“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书月,彼注云“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于三世之党,二乱结盟,故不与信辞”是也。然则来盟之例,例不言月,而此言夏五,师所不说,何氏以“五”字或衍文,故如此解。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黍稷曰粢,在器曰盛。委,积也。御者,谓御用于宗庙。廪者,释治穀名。礼,天子亲耕,东田千亩,诸侯百亩。后夫人亲西郊采桑,以共粢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

  ○廪,力甚反。粢盛,音咨;下音成。委,于鬼反,注同。积,子赐反。共,音恭。

  [疏]“御廪者何”。

  ○解云:欲言宫室,而文言御廪;欲言仓库,今被灾之,於义不强,故执不知问。

  ○注“廪者,释治穀名”。

  ○解云:谓廪之言藻之义故也。

  ○注“礼天”至“天下”。

  ○解云:皆出《祭义》之文。御廪灾,何以书?

  记灾也。火自出烧之曰灾。先是龙门之战,死伤者众,桓无恻痛於民之心,不重宗庙之尊,逆天危先祖,鬼神不飨,故天应以灾御廪。

  ○应,应对之应。

  [疏]“御廪灾,何以书”。

  ○解云:嫌覆问上粢盛委之所藏,故不但言何以书。

  [疏]注“火自”至“曰灾”。

  ○解云:《公羊》之例,内悉言灾,而复言火自出烧之者,入《春秋》始有此灾,欲通人火不书之义也。

  乙亥,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尝也。讥新有御廪灾而尝之。曰:“犹尝乎?难曰四时之祭不可废,则无犹尝乎?

  ○难,乃旦反。御廪灾,不如勿尝而巳矣。当废一时祭,自责以奉天灾也。知不以不时者,书本不当尝也。

  [疏]注“知不”至“尝也”。

  ○解云:周之八月,非夏之孟秋,而反为尝,故以不时言之。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以者何?行其意也。以己从人曰行。言四国行宋意也。宋前纳突求赂,突背恩伐宋,故宋结四国伐之。四国本不起兵,当分别之,故加以也。宋恃四国乃伐郑,四国当与宋同罪,非为四国见轻重。

  ○背,音佩。别,彼列反。见,贤遍反。

  [疏]“以者何”。

  ○解云:正以宋非强国而以齐、卫,故执不知问。

  ○注“宋前纳突求赂”。

  ○解云:上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是。

  ○注“突背恩伐宋”者。

  ○解云:上十二年“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是也。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何以书?讥。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王者千里,几内租税,足以共费;四方各以其职来贡,足以尊荣,当以至廉无为率先天下,不当求。求则诸侯贪,大夫鄙,士庶盗窃。求例时,此月者,桓行恶不能诛,反从求之,故独月。

  ○共费,音恭;下芳味反。行,下孟反,下“行恶”同。

  [疏]“何以书”至“礼也”。

  ○解云:隐三年“武氏子来求赙”之下,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然则彼已有传,而重发之者,正以彼云“丧事无求”,恐此吉时得求,故明之。

  ○注“诸侯”至“盗窃”。

  ○解云:相对为优劣之称也。

  ○注“求例时”。

  ○解云:隐三年“秋,武氏子求赙”,文九年“春,毛伯来求金”之属是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桓王也。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当时而日者,背殡伐郑,危之。

  [疏]注“当时”至“危之”。

  ○解云:去年十二月齐侯卒,至今年四月,是为当时隐三年传云“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今此书日,故曰危也。其背殡伐郑者,即去年冬十二月“宋人以齐人”巳下“伐郑”是。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突何以名?据卫侯出奔楚不名。不连爵问之者,并问。上已名,今复名,故使文相顾。

  ○复,扶又反,下注“故复”,及传文“复入”并注下“不复”皆同。

  [疏]注“据卫”至“不名”。

  ○解云:在僖二十八年夏。

  ○注“不连”至“并问”。

  ○解云:正以下十六年传云“卫侯朔何以名”,哀八年传云“曹伯阳何以名”,故决之。

  ○注“上巳”至“相顾”。

  ○解云:欲言十一年已书名,故言复也。

  夺正也。明祭仲得出之,故复於此名,著其夺正,不以失众录也。月者,大国奔例月,重乖离之祸,小国例时。

  [疏]注“著其”至“录也”。

  ○解云:决襄十四年夏四月,“己未,卫侯衎出奔齐”之属,书其名者,为失众录之故也。

  ○注“月者”至“之祸”。

  ○解云:下十六年十一月,“卫侯朔出奔齐”,及此书五月之属皆是。

  ○注“小国例时”。

  ○解云: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之属是也。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据上出奔不称世子。

  [疏]注“据上”至“世子”。

  ○解云:上十一年“郑忽出奔卫”是也。

  复正也。欲言郑忽,则嫌其出奔还入,与当国同文,反更成上郑忽为当国,故使称世子明复正,以效祭仲之权,亦所以解上非当国也。

  [疏]注“欲言”至“复正”。

  ○解云:庄九年夏,“齐小白入干齐”,传云“曷为以国氏?当国也”者是也。

  ○注“以效祭仲之权”。

  ○解云:即上十一年传云“而忽可故反”是也。

  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皆於还入乃别之者,入国犯命,祸重也。忽未成君出奔,不应绝。出恶者,不如死之荣也。入无恶者,出不应绝,则还入不应盗国。

  ○别,彼列反。

  [疏]“曷为或言归”。

  ○解云:僖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之属是。

  ○“或言复归”。

  ○解云:此经是也。

  ○“复入者”至“有恶”。

  ○解云:襄二十三年“晋栾盈复入于晋”之属是也。

  ○“入者,出入恶”。

  ○解云:下文“许叔入于许”,“郑伯突入于栎”之属是也。

  许叔入于许。称叔者,春秋前失爵,在字例也。入者,出入恶,明当诛也。不书出时者,略小国。

  [疏]注“称叔”至“字例”。

  ○解云:正以庄十六年“同盟于幽”,经书许男故也。

  ○注“不书”至“小国”。

  ○解云:正以上文忽与突出入并书故。

  公会齐侯于鄗。

  ○鄗,户老反,又火各反,《左传》作“艾”,《穀梁》作“蒿”。

  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皆何以称人?据言朝也。

  [疏]注“据言朝也”。

  ○解云:正以隐十一年传云“诸侯来曰朝”。

  夷狄之也。桓公行恶,而三人俱朝事之。三人为众,众足责,故夷狄之。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栎者何?郑之邑。曷为不言入于郑?据齐阳生立陈乞家,言入于齐。

  ○栎,力狄反,一音匹沃反。

  [疏]“栎者何”。

  ○解云:欲言国都,不言郑;欲言入于郑,复言栎邑,故执不知问。

  ○注“据齐”至“于齐”。

  ○解云:在哀六年。彼传云“景公死而舍立,陈乞迎阳生于诸其家”,“诸大夫不得巳,皆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而君之尔”。然则阳生实入于陈乞家,而言入于齐。今突入于栎,而不言于郑,故难之。

  末言尔。末者,浅也。解不言入国意。曷为末言尔?据俱篡也。祭仲亡矣。亡,死亡也。祭仲亡则郑国易得,故明入邑则忽危矣,不须乃入国也,所以效君必死,国必亡矣。

  ○易,以豉反。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据上言出奔也。言忽为君之微也。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言忽微弱甚於鸿毛,仅若匹夫之出耳,故不复录,皆所以终祭仲之言,解不虚设危险之嫌。

  [疏]注“皆所”至“之言”。解云:上云祭仲亡则亡矣者,所以效十一年“君必死,国必亡”之文。今此传云“言忽为君之微也”已下者,可以终十一年“国可以存易亡”之文,故言皆所以终祭仲之言也。十一年虽不出祭仲之口,但传家为祭仲而为此辞,故得云祭仲之言也。

  ○注“解不”至“之嫌”。

  ○解云:权者,危险之事,祭仲比来欲为君存国,非徒然也。但国内凡人嫌其虚设,故作经传以解之,故曰解不虚设危险之嫌。

  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月者,善诸侯征突,善录义兵也。不举伐为重者,用兵重於会,嫌月为桓伐有危举,不为义兵录,故复录会。

  ○侈,昌氏反,二传作“袲”。为桓,于伪反,下同。

  [疏]注“月者”至“录会”。

  ○解云:正以隐七年“秋,公伐邾娄”之属,则言征伐例时,而此书月,故决之。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致者,善桓公能疾恶同类,比与诸侯行义兵伐郑。致例时,此月者,善其比与善行义,故以致,复加月也。

  ○复,扶又反。

  [疏]注“致者”至“伐郑”。

  ○解云:桓是篡贼,动作有危,今能疾篡脱危而至,故致之。

  ○注“致例时”。

  ○解云:即上二年“冬,公至自唐”之属是。

  冬,城向。

  ○向,式亮反。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卫侯朔何以名?据卫侯出奔楚不名。

  [疏]“卫侯朔何以名”。

  ○解云:嫌问出奔之属何以名,故复连句问之。

  ○注“据卫”至“不名”。

  ○解云:在僖二十八年。

  绝。曷为绝之?据俱奔也。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朔,十二月朔政事也。月所以朝庙告朔是也。而不能使卫小众。时天子使发小众,不能使行。越在岱阴齐,越,犹走也。岱,岱宗,泰山也。山北曰阴。先言岱阴,后言齐者,明名山大泽不以封诸侯,以为天地自然之利,非人力所能加,故当与百姓共之。传著朔在岱阴者,明天子当及是时未能交连五国之兵早诛之。

  [疏]注“明天子”至“诛之”。

  ○解云:其五国者,庄五年“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是。

  属负兹舍,不即罪尔。属,讬也。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舍,止也。讬疾止不就罪。

  ○属负兹,音烛,注同。属,讬也。诸侯有疾称负兹,言朔讬有疾。

  [疏]注“天子”至“负薪”者。

  ○解云:皆汉礼之名。豫,诂为乐。诸侯言负兹者,谓负事繁多,故致疾。大夫言犬马者,代人劳苦,行役远方,故致疾。士称负薪者,禄薄不足代耕,故致疾。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二月,丙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趡。本失爵在名例,中朝桓公称人。今此不名者,盖以为仪父最先与隐公盟,明元功之臣,有诛而无绝。

  ○趡,翠癸反。

  [疏]注“本失”至“在名例”。

  ○解云:正以隐元年得褒,乃书字故也。

  ○注“中朝”至“名者”。

  ○解云:即上十五年“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是。

  ○注“盖以”至“之臣”。

  ○解云:隐元年“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是也。

  ○注“有诛而无绝”。

  ○解云:有诛者,十五年称人,是责之。无绝者,今还其字,无绝其功故也。

  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夏者,阳也。月者,阴也。去夏者,明夫人不系於公也。此战盖由桓公曰“同非吾子”云尔。

  ○去,起吕反,下同。

  [疏]注“此战”至“云尔”。

  ○解云:庄元年传云“公曰‘同非吾子’”是。然则夫人姜氏三年至鲁,六年九月庄公乃生,桓公何云同非吾子?盖夫人谮之也。或云盖在齐之日已共私通,鲁侯知之,悼恨之言耳。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称字者,蔡侯封人无子,季次当立,封人欲立献舞而疾害季,季辟之陈。封人死,归反奔丧,思慕三年,卒无怨心,故贤而字之。出奔不书者,方以起季奔丧归,故使若非出奔归。不称弟者,见季不受父兄之尊,起宜为天子大夫。天子大夫不得与诸侯亲通,故鲁季子、纪季皆去其氏,唯卒以恩录亲,季友、叔肸卒是也。

  [疏]注“鲁季”至“其氏”。

  ○解云:即闵元年“季子来归”,庄三年“纪季以酅入于齐”是也。

  ○“唯卒”至“是也”。

  ○解云:即僖十六年“公子季友卒”,宣十七年“公弟叔肸卒”是也。

  癸巳,葬蔡桓侯。称侯者,亦夺臣子辞也。有贤弟而不能任用,反疾害之而立献舞,国几并於蛮荆,故贤季抑桓称侯,所以起其事。

  ○几,音祁。并,必政反,又如字。

  [疏]注“称侯”至“其事”。

  ○解云:正以诸侯之葬皆称公,故决之。

  及宋人、卫人伐邾娄。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是后夫人谮公,为齐侯所诱杀。去日者,著桓行恶,故深为内惧其将见杀无日。

  ○行,下孟反。为,于伪反。

  [疏]注“去日”至“无日”。

  ○解云:若以隐三年传言之,即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若言某月某日日有食之者,谓二日食也。若言某月日有食之者,谓食在晦也。今此言朔而不书日,故此解之。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

  ○泺,郎沃反,又音洛,《说文》云匹沃反。公夫人姜氏遂如齐。公何以不言及夫人?据公及夫人会齐侯于阳穀。

  [疏]注“据公”至“阳穀”。

  ○解云:在僖十一年。

  夫人外也。若言夫人,巳为公所绝外也。

  [疏]注“若言”至“外也”。

  ○解云:欲言不假言及,是外之意。

  夫人外者何?内辞也。内为公讳辞。

  ○为,于伪反。其实夫人外公也。时夫人淫於齐侯而谮公,故云尔。言遂者,起夫人本与公出会齐侯于泺,故得并言遂如齐。不书夫人会,书夫人遂者,明遂在夫人。齐侯诱公使遂如齐,以夫人谮公故。

  ○谮公,侧鸩反,下同。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不书齐诱杀公者,深讳耻也。地者,在外为大国所杀,於国尤危。国重,故不暇隐也。

  [疏]注“不书”至“耻也”。解云:如此注者,正决昭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之文也。

  ○注“地者”至“隐也”。

  ○解云:鲁侯被杀,例不举地,故隐公、闵公直言薨而巳。今此言齐,故如此解。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凡公薨外致日者,危痛之。外多穷厄伐丧,内多乘便而起,不可不戒慎。加之者,丧者死之通辞也,本以别死生,不以明贵贱,非配公之称,故加之以绝。

  ○便,婢面反。别,彼列反。称,尺证反。

  [疏]注“凡公”至“痛之”。

  ○即此及定元年“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之属是也。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贼未讨,何以书葬?据隐公也。雠在外也。雠在外,则何以书葬?据俱雠也。君子辞也。时齐强鲁弱,不可立得报,故君子量力,且假使书葬。於可复雠而不复,乃责之,讳与齐狩是也。桓者,谥。礼,生有爵,死有谥,所以劝善惩恶也。礼,诸侯薨,天子谥之。卿大夫受谥於君,唯天子称天以诔之。盖以为祖祭乃谥,可酉公之丧至自齐;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是也。以公配谥者,终有臣子之辞。上葬日者,起生者之事也,且明王者当遣使者与诸侯共会之。加我君者,录内也,犹君薨地也。

  ○惩,直升反。使,所吏反。

  [疏]注“讳与齐狩是也”。

  ○解云: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是也。

  ○注“礼诸”至“诔之”。解云:即《曾子问》曰“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郑注云“诔,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谥当由尊者成”;又云“唯天子称天以诔之”,注云“以其无尊焉”;又云“诸侯相累,非礼也”是也。

  ○“盖以”至“是也”。

  ○解云:所以知祖祭乃谥者,正以公之丧至自齐,未有谥。丁巳葬我君定公,欲葬遇雨不得葬。经书定公,故知宜是作祖祭时为之也。《礼记?檀弓下》篇云:“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於君云:‘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义亦通於此。

  ○注“上葬”至“地也”。

  ○解云:考诸古本,皆无“上”字,衍文。隐三年传“过时而日,隐之”,注云“隐痛贤君不得以时葬,‘丁亥,葬齐桓公’是也”。然则此君四月薨,至于今十二月,亦是过时而日者,亦是痛其贤君不得以时葬,非其辞贞,故曰起生者之事,言其非为臣子矣。或者上葬为此上文之葬,若昭三年“葬滕成公”之下,注云“月者,襄公上葬,诸侯莫肯加礼,独滕子来会葬,故恩录之”之类也。

庄公卷六(起元年,尽七年)

 庄公卷六(起元年,尽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春秋》君弑,子不言即位。君弑则子何以不言即位?据继君不绝也。

  ○君弑,申志反,下皆同。

  [疏]“公何以不言即位”。

  ○解云:隐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注云“据文公言即位”。然则彼已注解,是以此处不复注之。

  ○“春秋”至“即位”。

  ○解云:而言《春秋》者,欲道孔子意,《春秋》之内皆尔,非止此处,故举其大号言之,是以僖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然则宣公之传不言子,直以其无臣子之道,不念其君父,亦不由宣公非子赤之子,故不言子。

  隐之也。孰隐?隐子也。隐痛是子之祸,不忍言即位。

  [疏]“孰隐”至“子也”。

  ○解云:庄公既逾年即位之后,合称成君,而言子者,凡诸侯於其封内三年称子故也。若表臣子之心,不可旷年无君,乃称公耳。

  三月,夫人孙于齐。孙者何?孙,犹孙也。孙,犹遁也。

  ○孙,音逊,下及注皆同;孙,犹遁也。遁,徒困反。

  [疏]“孙者何”。

  ○解云:欲言初出,实先在齐;欲言非初出,而与公孙文同,故执不知问。

  ○“孙,犹孙也”。

  ○解云:凡言孙者,孙遁自去之辞。今此言孙,与《尚书?序》云“将孙於位,让於虞舜”义同,故言孙犹孙也,犹彼文也。而注云“孙,犹遁也”者,欲解彼此之孙,皆为孙遁自去之义,故曰遁也。

  内讳奔,谓之孙。言于齐者盈讳文。

  [疏]“内讳奔,谓之孙”。

  ○解云:据百二十国宝书以为《春秋》,非独鲁也。而言内者,讬王於鲁,故言内,犹言内其国,外诸夏之义也。然则内鲁为王,王者无出奔之义,故谓之孙矣。而僖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言出者,彼传云“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於母也”,注云“不能事母,罪莫大於不孝,故绝之言出也”者是。

  ○注“言于”至“讳文”。

  ○解云:凡言于某者,从此往彼之辞。今此夫人实非始往而言于齐,与昭二十五年“公孙于齐”文同者,盈满其讳文,若今始然,故云言于齐者,盈讳文耳。

  夫人固在齐矣,其言孙于齐何?据公、夫人遂如齐,未有来文。

  [疏]注“据公”至“来文”。

  ○解云:公、夫人遂如齐”,在桓十八年。言未有来文者,欲决文九年春,“夫人姜氏如齐”,“夫人姜氏至自齐”之文耳。若然,案下二年注云“不致者,本无出道,有出道乃致,奔丧致是也”。若然,则何氏指文九年“夫人姜氏如齐”,亦无出道,而责未有来文者,夫人如齐之时,得公之命,非无出道,故如此解。

  念母也。固在齐而书孙者,所以起念母也。正月以存君,念母以首事。礼,练祭取法存君,夫人当首祭事。时庄公练祭,念母而迎之,当书迎,反书孙者,明不宜也。

  [疏]注“礼练”至“宜也”。

  ○解云:存君者,即襄二十九年注云“正月岁终而复始,臣子喜其君父与岁终而复始,执贽存之”。然则今此练祭者,亦是臣子闵君父往年此日没,今年复此日存而礼祭之,取法存君矣。言夫人当首祭事者,谓夫人当为首而营其祭事也。言时庄公练祭者,谓桓公去年四月薨,今年三月方为练祭,而欲迎母,非谓此时已为练矣。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据夫人姜氏孙于邾娄。

  [疏]注“据夫”至“邾娄”,解云:闵二年经文。

  贬。曷为贬?据俱以孙为文。与弑公也。其与弑公奈何?夫人谮公於齐侯,如其事曰䜣,加诬曰谮。

  ○与杀,音预,下同。谮,侧鸩反,加诬曰谮。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以淫於齐侯所生。

  [疏]“公曰”至“子也”。

  ○解云:夫人加诬此言,非谓桓公实有此言,何者?正以夫人之至在桓三年秋,子同之生乃在六年九月故也。

  齐侯怒,与之饮酒。欲醉而杀之。礼,饮酒不过三爵。

  [疏]注“礼饮不过三爵”。

  ○解云:《玉藻》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注云“洒如,肃敬貌也”;“二爵而言言斯”,注云“言言,和敬貌”;“礼已,三爵而油油”,注云“油油,悦敬貌”;“以退”,注云“礼,饮酒过三爵则敬杀,可以去矣者是也。

  於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於其乘焉。於其将上车时。

  ○将上,时掌反,下同。胁幹而杀之。胁,折声也。扶上车,以手胁折其幹。

  ○胁幹,路合反,本又作“协”,亦作“拉”,皆同,折声也。幹,音古旦反,胁也。

  [疏]“於其”至“送之”。

  ○解云:与下句绝读。

  ○“於其乘焉,胁幹而杀之”。

  ○解云:二句连读之。

  ○注“扶上”至“幹”。解云:折音如字。

  念母者,所善也。则曷为於其念母焉贬?据贬必於其重。

  [疏]“念母者,所善也”。

  ○解云:谓念母者,宜《春秋》之所善也。

  ○注“据贬必於其重”。

  ○解云:即僖元年传云“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然则曷为不於弑焉贬?贬必於其重者,莫重乎其以丧至也”,注云“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故必於其臣子集迎之时贬之,所以明诛得其罪”是也。

  不与念母也。念母则忘父背本之道也,故绝文姜不为不孝,距蒯聩不为不顺,胁灵社不为不敬,盖重本尊统,使尊行於卑,上行於下。贬者,见王法所当诛。至此乃贬者,并不与念母也。又欲以孙为内见义,明但当推逐去之,亦不可加诛,诛不加上之义。非实孙,月者,起练祭左右。

  ○背,音佩。蒯聩,苦怪反;下五怪反;见王,贤遍反,下同。为内,于伪反,下“为卑”、“为营”同。去,起吕反。

  [疏]注“故绝”至“不顺”。

  ○解云:谓贬氏是也。距蒯聩不为不顺者,哀三年传云“曼姑受命乎灵公而立辄,以曼姑之义,为固可以距之也”,注云“曼姑无恶文者,起曼姑得拒之。曼姑,臣也。距之者,上为灵公命,下为辄故”者是也。

  ○注“胁灵”至“不敬”。

  ○解云:即庄二十五年传云“日食则曷为鼓用牲于社?求乎阴之道也”,注云“求,责求也”;“以朱丝营社,或曰胁之”,注云“胁之,与责求同义。社者,土地之主也;月者,土地之精也,上系于天而犯日,故鸣鼓而攻之,胁其本也。朱丝营之,助阳抑阴也”,是胁灵社,不为不敬之道也。

  ○注“盖重”至“当诛”。

  ○解云:此盖诂为皆也。谓胁社以重阳,距父以尊祖,皆是尊行於卑,上行於下之义。

  ○注“至此”至“之义”。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桓十八年公始如齐之时不贬意也。言又欲以孙为内见义者,正言道鲁臣子不合诛夫人之意。

  ○注“非实”至“左右”。

  ○解云:闵二年“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娄”,彼注云“凡公夫人奔例日,此月者,有罪”。然则此书月者,正是其例。而言月者起练祭左右者,谓此夫人非孙,今乃书孙,书三月,起其练祭在左右故也。若直言春,无以起其练祭矣。

  夏,单伯逆王姬。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以称字也。礼,诸侯三年一贡士於天子,天子命与诸侯辅助为政,所以通贤共治,示不独专,重民之至。大国举三人,次国举二人,小国举一人。

  ○单伯,音善,后放此。逆王姬,《左氏》作“送王姬”。治,直吏反。

  [疏]“单伯者何”。

  ○解云:若言内臣,而逆王女;若言王臣,文无王使,故执不知问。

  ○注“以称字也”。解云:诸侯之大夫例合称名,若贡于天子,理宜尊异,是以见其称字,知其贡于天子。

  ○注“诸”至“一人”。

  ○解云:皆《书传》文,《射义》云“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於射宫”,郑注云“岁献,献国事之书,及计偕物也,三岁而贡士”。旧说云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者,是与此同。

  何以不称使?据公子遂如京师,言如者,内称使之文。

  [疏]注“据公子遂如京师,言如者,内称使之文”。

  ○解云:公子遂如京师者,僖三十年经文也。言如者,内称使之文者,欲道传云“何以不称使”者,问经不道单伯如京师之意。

  天子召而使之也。逆之者何?使我主之也。逆者,鲁自往之文。方使鲁为父母主嫁之,故与鲁使自逆之。不言于京师者,使鲁主之,故使若自鲁女,无使受之。

  [疏]“逆之者何”。

  ○解云:天子之臣,其数非一,而鲁大夫使逆其女,故执不知问。

  曷为使我主之?据诸侯非一。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诸侯天子同姓者。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大夫与诸侯同姓者。不自为主者,尊卑不敌,其行婚姻之礼,则伤君臣之义;行君臣之礼,则废婚姻之好,故必使同姓有血脉之属,宜为父道,与所適敌体者主之。礼,尊者嫁女于卑者,必持风旨,为卑者不敢先求,亦不可斥与之者,申阳倡阴和之道。天子嫁女於诸侯,备侄娣如诸侯之礼,义不可以天子之尊,绝人继嗣之路。

  ○主书者,恶天子也。礼,齐衰不接弁冕,仇雠不交婚姻。

  ○好,呼报反。风,如字,又方凤反。倡,昌亮反。和户卧反。恶,乌路反。齐衰,音咨;下七雷反。

  [疏]注“其行婚姻之礼”。

  ○解云:谓敌偶行事。

  ○注“行君臣之礼”。

  ○解云:谓君坐于上,而臣立于下。

  ○注“必使”至“主之”。

  ○解云:谓於女有血脉之亲属。

  ○注“礼尊”至“之道”。

  ○解云:风,犹放也。言使卑者待已放其命,云道有女可嫁,然后卑者乃敢求婚也。云亦不可斥与之者,亦不可斥言嫁於某国,所以然者,正以申阳倡阴和之道故也。

  ○注“天子”至“之礼”。

  ○解云:知者,见十九年传“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若其礼异,当有别文。

  ○注“义不”至“之路”。

  ○解云:注知如此者,正见十九年传下文云“诸侯壹聘九女,诸侯不再娶”。然则既不得再娶,適夫人没无侄娣,即是绝嗣之义,故云此。

  ○注“礼齐”至“婚姻”。

  ○解云:义取《穀梁》之文,“仇雠之人非所以接婚姻,衰麻非所以接弁冕”之言也。所以然者,正由吉凶不相求矣。今庄公主婚于齐,相犯二事,是以《春秋》主书恶天子耳。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何以书?讥。何讥尔?筑之,礼也;于外,非礼也。以言外,知有筑内之道也。于外非礼也。礼,同姓本有主嫁女之道,必阙地于夫人之下,群公子之上也。时鲁以将嫁女于雠国,故筑于外。

  [疏]注“以言”至“道也”。

  ○解云:正以经言于外,以为非礼,则知于内是礼明矣。

  ○注“必阙”至“上也”。

  ○解云:取下传文为义。

  于外何以非礼?据非内女。筑于外,非礼也。于,远辞也。为营卫不固。不以将嫁于雠国除讥者,鲁本自得以雠为解,无为受命而外之,故曰非礼。

  ○解,古卖反。其筑之何以礼?据礼当豫设。主王姬者,必为之改筑。主王姬者,则曷为必为之改筑?据诸侯宫非一。

  ○必为,于伪反,下“必为”、“为襄公”并注同。

  [疏]注“据诸”至“非一”。

  ○解云:即下云路寝、小寝之属是也。於路寝则不可者,谓外内无别。

  於路寝则不可,小寝则嫌。皆所以远别也。

  ○别,彼列反。

  [疏]小寝则嫌。

  ○解云:嫌亵渎。

  群公子之舍,谓女公子也。则以卑矣。以为大卑。

  ○大,音泰,一音他贺反。其道必为之改筑者也。以上传言尔,知当筑夫人之下,群公子之上。筑例时。

  [疏]注“筑例时”者。

  ○解云:即此年“秋,筑王姬之馆”,二十八年“冬,筑微”,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秋,筑台于秦”之属是也。

  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锡者何?赐也。上与下之辞。

  ○锡,星历反。

  [疏]“锡者何”。

  ○解云:正以变赐言锡,与礼九赐之文异,故执不知问。

  命者何?加我服也。增加其衣服,令有异於诸侯。礼有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鈇钺,九曰秬鬯,皆所以劝善扶不能。言命不言命服者,重命,不重其财物。礼,百里不过九命,七十里不过七命,五十里不过五命。

  ○令,力呈反。贲,音奔。鈇钺,音甫,又方于反;下音越。秬,音巨,黑黍也。鬯,敕亮反,香酒。

  [疏]“命者何”。

  ○解云:正以生时有功而受褒赐,今死乃赐命,故执不知问。

  ○注“礼有”至“不能”。

  ○解云:此《礼纬合文嘉》文也。彼注云“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后有功加以九赐:进退有节,行步有度,赐以车马,以代其步;其言成文章,行成法则,赐以衣服,以表其德;其长於教诲,内怀至仁,赐以乐则,以化其民;其居处脩理,房内不泄,赐以朱户,以明其别;其动作有礼,赐以纳陛,以安其体;其勇猛劲疾,执义坚强,赐以虎贲,以备非常;其内怀至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其亢阳威武,志在宿卫,赐以斧钺,使得专杀;其孝慈父母,赐以秬鬯,使之祭祀。皆如有德,则阴阳和,风雨时,四方所瞻,臣子所望,则有秬鬯之草,景星之应”是也。

  ○注“礼百里”至“五命”。

  ○解云:案《周礼?典命》曰“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者是也。

  其言桓公何?据锡文公命不言谥。

  [疏]注“据锡”至“言谥”。

  ○解云:即文元年夏四月,“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不言谥是也。

  追命也。举谥明知追命死者。礼,生有善行,死当加善谥,不当复加锡。不言天王者,桓行实恶,而乃追锡之,尢悖天道,故云尔。

  ○善行,下孟反,下同。复,扶又反。悖,补内反。

  [疏]注“不言”至“云尔”。

  ○解云:如此注者,欲决文元年称天王也。

  王姬归于齐。何以书?我主之也。鲁主女为父母道,故恩录而书之。内女归例月,外女不月者,圣人探人情以制恩,实不如鲁女。

  [疏]注“内女”至“之也”。解云:即隐二年“冬,十月,伯姬归于纪”,隐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成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然则此事亦在月下,而言不月者,何氏以意斟酌,故如此解。而庄十一年“冬,王姬归于齐”,而不书月者,彼则鲁不主婚,自著天子有恩于王姬故也。

  齐师迁纪郱、鄑、郚。迁之者何?取之也。以称师,知取之。

  ○郱,步丁反。鄑,子斯反,又音晋。郚,音吾。

  [疏]“迁之者何”。

  ○解云:欲言实迁,不言处所;欲言取之,而经书迁,故执不知问。

  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也?据莒人伐杞取牟娄。

  [疏]注“据莒”至“牟娄”。解云:即隐四年经文。

  为襄公讳也。襄公将复雠於纪,故先孤弱取其邑,本不为利举,故为讳。不举伐,顺讳文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大之也。何大尔?自是始灭也。将大灭纪从此始,故重而书之。

  二年,春,王二月,葬陈庄公。

  夏,公子庆父帅师伐馀丘。於馀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庆父幼少将兵,不讥者,从不言弟意,亦起之。

  ○少,诗照反。

  [疏]“於馀丘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天下未闻;欲言是邑,而不系国,故执不知问。

  ○“曷为”至“焉尔”。

  ○解云:桓七年传云“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然则彼巳有传,而复发之者,正以邑不系国,凡有二种,故须解之。即昭三十二年“取阚”,传云“阚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注云“与受滥为亟”是。

  ○注“庆父”至“起之”。

  ○解云:正以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则庄公年十五矣。庆父之年宜十二三,故云幼少将兵矣。所以不书月以讥之者,正以不言弟意亦起之,何者?文元年注云“不称王子者,时天子诸侯不务求贤,而专贵亲亲,故尢其在位子弟,刺其早任以权也。鲁得言公子者,方录异辞,故独不言弟也。诸侯得言子弟者,一国失贤轻”。然则鲁不言在位之弟者,刺其专贵亲亲而早任以权。今庆父实是公之母弟,若於凡平诸侯之国,则合言弟,但是鲁公之弟,故于例不得言之。既不言弟,刺其专贵亲亲早任以权,则於幼少将兵之义,亦自见矣,故云从不言弟意,亦起之也。杜氏云“庆父者,庄公异母兄”,何氏知其幼者,正见称仲,非兄明矣。

  秋,七月,齐王姬卒。外夫人不卒,此何以卒?录焉尔。曷为录焉尔?据王后崩犹不录。我主之也。鲁主女为父母道,故卒录之,明当有恩礼。内女卒例日,外女卒不日者,实不如鲁女也。

  [疏]注“内至”至“女也”。

  ○解云:即僖十六年“四月,丙申,鄫季姬卒”,成八年“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襄三十年夏“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之属是也。而庄四年“三月,纪伯姬卒”,庄二十九年十二月“纪叔姬卒”之属皆不日。庄四年下文注云“卒不日葬日者,鲁本宜葬之,故移恩录文於葬”是也。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郜。书者,妇人无外事,外则近淫。不致者,本无出道,有出道乃致,奔丧致是也。

  ○郜,古报反。二传作“禚”,四年亦尔。近,附近之近,亦如字。

  [疏]注“不致”至“是也”。

  ○解云:即文九年春,“夫人姜氏如齐”,“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注云“奔父母之丧也。不言奔丧者,尊内也”,“出独致者,得礼,故与臣子辞”是也。

  乙酉,宋公冯卒。

  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溺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所伐大夫不卒者,庄公薄於臣子之恩,故不卒大夫,与桓同义。月者,卫朔背叛出奔,天子新立卫公子留,齐、鲁无惮天子之心而伐之,故明恶重於伐,故月也。

  ○溺,乃历反。

  [疏]“溺者何”。

  ○解云:欲言内臣,经不书氏;欲言外臣,复不系国,故执不知问。

  ○“吾大”至“者也”。

  ○解云:隐九年传云“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桓十一年“柔会宋公”以下“于折”,传曰“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注云“辄发传者,无氏嫌贬也”。然则今复发传者,嫌会雠人而致贬故也。

  ○注“所伐”至“大夫”。

  ○解云:称名为将大夫不书卒者,正以庄公薄於臣子之恩故也。知未命大夫得书卒者,正见隐九年经书侠卒也,彼注云“未命所以卒之者,赏宜从重。无氏者,少略也”者,即其义。

  ○注“与桓同义”。

  ○解云:桓十一年“柔会宋公”已下“于折”,传曰“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所以不卒柔者,深薄桓公不与有恩礼於大夫也”。今溺亦然,故言与桓同义。

  ○注“月者”至“出奔”。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即上二年“夏,公子庆父伐於馀丘”之属是也。今此月者,背叛出奔,罪重故也。其背叛出奔之事者,即桓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是也。

  ○注“天子新立卫公子留”。

  ○解云:《世本》及《史记》并有其事。

  夏,四月,葬宋庄公。庄公冯篡不见,书葬者,篡以计除,非以起他事不见也。

  ○不见,贤遍反,下皆同。

  [疏]注“庄公冯篡不见,书葬者,篡以计除,非以起”至“见也”。

  ○解云:《春秋》之例,篡不明者,皆贬去其葬以见篡,即僖二十四年“晋侯夷吾卒”,注云“篡故不书葬,明当绝也”;又宣九年秋,“晋侯黑臀卒于扈”,彼注云“不书葬者,篡也”之属是也。其篡明者,不嫌非篡,故不去葬以见篡,即隐四年“卫人立晋”,桓十二年冬“卫侯晋卒”,十三年春“葬卫宣公”;又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至僖十七年冬“齐侯小白卒”,十八年“秋葬齐桓公”;又哀六年秋“齐阳生入于齐”,至哀十年春“齐侯阳生卒”,夏“葬齐悼公”;此等皆由其初有立、入之文,不嫌非篡,故书其葬。今宋公冯初篡不明,所以亦书其葬者,正以其父缪公有让国之善,故计其父功而除其篡罪,故云篡以计除也。襄十四年夏“卫侯衎出奔齐”,至二十六年春“甯喜弑其君剽”,“卫侯衎复归于卫”,传云“然则曷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恶卫侯也”。注云:“起卫侯失众出奔,故不书剽立。剽立无恶,则卫侯恶明矣”。又宣六年传言“而立成公黑臀”,彼注云“不书者,以恶夷獆也”。然则剽与成公之篡皆不恶者,以恶衎与夷獆矣,是为以起他事不见。今宋庄公之立不书恶之者,自以计除之不见义,故云非以起他事不见也。既以计除,则迥然无罪,故得书葬,何则?晋侯重耳亦篡不明,而僖公三十三年得书“葬晋文公”者,《春秋》为贤者讳也。

  五月,葬桓王。此未有言崩者,何以书葬?盖改葬也。改,更也。改葬服轻不当月,月者,时无非常之变,荣奢改葬尔,故恶录之。书者,诸侯当有恩礼。

  [疏]“此未有言崩者”。

  ○解云:桓十五年经书“三月,乙未,天王崩”,何言未有言崩者?正以此年事不相接故也。

  ○“盖改葬也”。

  ○解云:案宣三年“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经即书其改卜。此若改葬,经宜书改,而不书改者,盖以天王之崩去此七年,是改可知,何劳书改乎?其改卜牛须书改者,若直言卜牛,嫌卜前口伤之牛,故须言改以明之。传必知改葬者,正见《春秋说》云“恒星不见,周人荣奢改葬桓王冢,死尸复扰终不觉”之文故也。

  ○注“改葬”至“录之”。

  ○解云:言改葬服轻者,即《丧服》云“改葬緦”是也。言不当月,月者,欲决昭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之文也。言时无非常之变者,即决礼有非常之变者,将亡失尸柩之时改葬也。言荣奢改葬者,即《春秋说》云:“恒星不见夜明周人荣奢改葬恒王冢死尸复扰终不觉之文也。若然,案《春秋说》改葬在恒星不见之后,即宜在七年之末,而在三年者,宋氏云“由三年改葬,故七年恒星不见夜明者,正由今日荣奢改葬故也”。云故恶录之者,谓由此之故,恶而深录之也。

  ○注“书者”至“恩礼”。

  ○解云:文九年传云“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注云“重录失时”;“我有往者则书”,注云“谓使大夫往也,恶文公不自往,故书葬以起大夫会之”。然则此改葬桓王,非彼之类而得书者,欲见诸侯当有恩礼故也。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季者何?纪侯之弟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纪季?据叛也。

  ○酅,户圭反。

  [疏]“纪季者何”。

  ○解云:欲言其君,经不书爵;欲言大夫,又不言氏,故执不知问。

  服罪也。其服罪奈何?鲁子曰:“请后五庙以存姑妹。”纪与齐为雠,不直齐大纪小,季知必亡,故以酅首服,先祖有罪於齐,请为五庙后,以酅共祭祀,存姑姊妹。称字贤之者,以存先祖之功,则除出奔之罪,明其知权。言入者,难辞,贤季有难去兄入齐之心,故见之。男谓女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

  ○共,音恭。难辞,乃旦反,下皆同。

  [疏]“鲁子曰”至“姊妹”。解云:传所以记鲁子者,欲言孔氏之门徒受《春秋》,非唯子夏,故有他师矣。其隐十一年传记“子沈子”者,欲明子夏所传,非独公羊氏矣,故辄记其人以广义也。季为附庸而得有五庙者,旧说云比诸侯之礼故也。直言以存姑姊妹,不言兄弟子侄者,谦不敢言之。欲言兄弟子侄亦随国亡,但外出之女有所归趣而已。

  ○注“故以”至“於齐”。

  ○解云:凡言首者,先服之辞,纪国未灭,今以往服,故谓之首服也。先祖有罪於齐者,即四年传云“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是也。

  ○注“言入”至“见之”。

  ○解云:正以襄二十六年二月,“卫孙林父入于戚”;定十三年“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之属,皆是不获已,故以为难辞也。

  ○注“男谓”至“为姑”。

  ○解云:皆《释亲》文。111

  冬,公次于郎。次者,兵舍止之名。

  [疏]注“次者”至“之名”。解云:正以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之文故也。

  其言次于郎何?国内兵而当书,公敛处父帅师而至,虽有事而犹不书是也。

  [疏]注“国内”至“是也”。

  ○解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者,定八年传文。案昭十三年“春,叔弓帅师围费”;定十二年冬,“公围成”之属是也。

  刺欲救纪而后不能也。恶公既救人,辟难道还,故书其止次以起之。诸侯本有相救之道,所以抑强消乱也。次例时。

  ○恶,乌路反。

  [疏]注“诸侯”至“乱也”。

  ○解云:言此者,欲道《春秋》善齐襄复雠,不书其灭,而刺鲁侯不救纪者,以诸侯本有相救之道,所以抑强消乱,是以刺不相救也。而善齐襄复雠者,所以申仁孝之恩,各自为义,岂相妨夺乎?

  ○注“次例时”。

  ○解云:即此及三十年“夏,师次于成”之属是也。而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云云,书月者,自为下文“甲午,祠兵”出之,次仍不蒙月也。十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书月者,自为下文“败宋师”出之,次仍不蒙月也。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书者,与会郜同义。牛酒曰“犒,加饭羹曰飨。月者,再出重也。三出不月者,省文从可知例。

  ○犒,苦报反,劳也。

  [疏]注“书者”至“同义”。

  ○解云:即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郜”,彼注云“书者,妇人无外事,外事则近淫”。今此亦然,故云同义。

  ○注“牛酒”至“曰飨”。

  ○解云:时王之礼也。

  ○注“月者”至“知例”。

  ○解云:案上二年经云“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郜”,一出亦书月,而言再出重者,正以下文三出、四出皆无月故也。而上二年月者,自为下经“乙酉,宋公冯卒”,其会仍自不蒙月矣。言三出不月者,即下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是也。

  三月,纪伯姬卒。礼,天子诸侯绝期,大夫绝緦。天子唯女之適二王后者,诸侯唯女之为诸侯夫人者,恩得申,故卒之。

  ○期,音基。緦,音丝。

  [疏]注“礼天”至“绝期”。

  ○解云:正见不杖期章无天子诸侯服故也。

  ○注“大夫绝緦”。

  ○解云:正见緦麻章无大夫服故也。

  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

  纪侯大去其国。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据楚庄王亦贤,灭萧不为讳。

  ○为襄,于伪反,下“为贤”,注“为讳”及下注“为讳”、“为襄”同。

  [疏]“大去者何”。

  ○解云:欲言其奔,而经言大去;欲言其灭,又无灭文,故执不知问。

  ○“为襄公”至“者讳”。

  ○解云:言所以为襄公讳者,正由《春秋》为贤者讳故也。

  ○注“据楚庄王亦贤,灭萧不为讳”者。

  ○解云:即宣十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彼注云“日者,属上有王言,今反灭人,故深责之”是也。若然,庄十年“齐师灭谭”,庄十三年“齐人灭遂”之属,不为贤者讳灭而不据之者,“灭遂”之下注云“不讳者,桓公行霸,不任文德而尚武力,又功未足以除恶”。然则桓公是时贤,德未著,不为讳,適是其宜,宁得据之乎?楚庄是时巳有王言,贤德巳著,宜为之讳而书其灭,故据之也。

  复雠也。何雠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亨,而杀之。

  ○亨,普庚反,注同,煮杀也。

  [疏]注“公亨乎周”。

  ○解云:郑氏云“懿始受谮而亨齐哀公”是也。《周语》亦有其事。

  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於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龟曰卜,蓍曰筮。分,半也。师丧亡其半。

  ○祢,乃礼反。师丧,息浪反,注同。蓍,音尸。筮,巿制反。

  [疏]“尽者何”。

  ○解云:以襄公淫泆,行同鸟兽,而言事祖祢之心尽,故执不知问。

  ○“卜之”至“分焉”。解云:卜之者,谓襄公之辞。

  ○注“龟曰卜,蓍曰筮”。

  ○解云:《曲礼》文。

  “寡人死之,襄公答卜者之辞。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百世,大言之尔。犹《诗》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君子万年”。

  ○几,居岂反。嵩高,息忠反,本亦作“崧”。

  [疏]“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

  ○解云:皆齐侯之语,故注云“答卜者之辞”。所以谓死为吉事者,以复雠以死败为荣故也。

  ○注“百世”至“万年”。

  ○解云:盖以百十者,数之终,施之於彼则无罪,施之於已则无义,故谓之大言耳。

  家亦可乎?家,谓大夫家。曰:不可。国何以可?据家不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先君谓哀公,今君谓襄公,言其耻同也。国君何以为一体?据非一世。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虽百世,号犹称齐侯。今纪无罪,今纪侯也。此非怒与?怒,迁怒,齐人语也。此非怒其先祖,迁之于子孙与?。

  ○怒与,音馀。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无说,无说怿也。

  ○无说,音悦,注同。怿,音亦。

  [疏]“古者”至“天子也”。

  ○解云:从康王已下历宣王之世,而言无明天子者,盖以宣王之德,驳而不纯故也。

  ○“号辞”至“相接”。

  ○解云:正以号辞必称先君之故,是以齐、纪不得并立于天下。古若有明天子,则须去其不直,是以上文云“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也。

  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若,如也。犹曰得为如此行乎?

  ○将去,起吕反,下及注同。若行,下孟反,注同。

  [疏]“故将”至“纪也”。

  ○解云:若不去纪,则有纪侯故也。

  ○“襄公”至“行乎”。

  ○解云:行读如有子行之之行。

  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有而无益於治曰无,犹《易》曰“阒其无人”。

  ○治,直吏反。阒,苦鵙反。

  [疏]注“犹易”至“无人”。

  ○解云:《丰卦》上六爻辞也。缘恩疾者可也。疾,痛也。贤襄公为讳者,以复雠之义,除灭人之恶。言大去者,为襄公明义,但当迁徙去之,不当取而有,明乱义也。不为文实者,方讳,不得贬。

  [疏]“缘恩疾者可也”。

  ○解云:时无明王贤伯以诛无道,缘其有恩痛於先祖者,可以许其复雠矣,故曰缘恩疾者可也。

  ○注“贤襄”至“之恶”。

  ○解云:擅灭同姓,合书而绝之。今不书者,以复雠除罪故也。

  ○注“不当”至“义也”。解云:谓但当推逐而已,不当取而有之,明其乱正义矣。然则襄公乱义而不恶者,王已复雠除之。

  ○注“不为”至“得贬”。

  ○解云:凡为文实者,皆初以常事为罪而贬之,然后计功除过,是以僖元年经云“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传云“曷为先言次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者,是文实之义耳。今此若作文实,经宜言齐师灭纪,或言齐人灭纪,传曰孰灭之?襄公灭之。曷为不言襄公灭之?不与诸侯擅灭,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擅灭。诸侯之义不得擅灭,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若其如此,即经不免贬恶襄公。若贬恶襄公,则不名为之讳,是以不得作文实之义矣。而后桓公得作文实者,桓公非灭人,其罪恶轻也。

  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据鄫季姬也。

  [疏]注“据鄫季姬也”。

  ○解云:即僖公十六年“鄫季姬卒”,卒无葬文是。

  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於齐尔。徒者,无臣子辞也。国灭无臣子,徒为齐侯所葬,故痛而书之,明鲁宜当闵伤临之。卒不日葬日者,鲁本宜葬之,故移恩录文於葬。

  [疏]注“徒者”至“临之”。

  ○解云:正以徒诂为空。

  ○注“卒不”至“於葬”。

  ○解云:卒不日者,即上经书“三月,纪伯姬卒”是也。《春秋》之义,内女卒例日,而纪伯姬卒不日,故如此解。其隐三年传云“不及时而日者,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者,自施於诸侯,非夫人之例,故此文虽不及五月,不得以渴隐解之。

  此复雠也,曷为葬之?据恩怨不两行。灭其可灭,葬其可葬。此其为可葬奈何?复雠者,非将杀之,逐之也。以为虽遇纪侯之殡,亦将葬之也。以为者,设事辞而言之。以大敛而徙棺曰殡。夏后氏殡於阼阶之上,若存;殷人殡於两楹之间,宾主夹之;周人殡於西阶之上,宾之也。称齐侯者,善葬伯姬,得其宜也。

  ○敛,力验反。夹,古洽反。

  [疏]注“夏后”至“宾之也”。解云:《檀弓上》篇文。

  秋,七月。

  冬,公及齐人狩于郜。公曷为与微者狩?据与高傒盟讳,此竞逐耻同。

  [疏]注“据与高傒盟讳”。

  ○解云:即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傒盟于防”,

  ○传云“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是也。

  ○注“此竞逐耻同”。

  ○解云:谓与微者竞逐禽兽,与大夫盟不异矣。

  齐侯也。以不没公,知为齐侯也。

  [疏]注“以不”至“侯也”。

  ○解云:正以大夫盟即没公,此不没公者,齐侯故也。

  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礼,父母之雠不同戴天,兄弟之雠不同国,九族之雠不同乡党,朋友之雠不同巿朝。称人者,使若微者,不没公。言齐人者,公可以见齐微者,至於鲁人皆当复雠,义不可以见齐侯也。

  ○以见,贤遍反,下同。

  [疏]注“礼父”至“巿朝”。

  ○解云:皆出《曲礼》上篇与《檀弓》上篇,何氏差约而为此言也。《檀弓》云“从父昆弟之雠”,故此何氏以九族言之。《曲礼》云“交游之雠”,故此何氏以朋友言之。定四年传云“朋友相卫,古之道也”,义亦通於此。郑氏云“交游或为朋友”是也。

  前此者有事矣,溺会齐师伐卫是也。

  [疏]注“溺会”至“是也”。

  ○解云:在上三年春。后此者有事矣,师及齐师围盛是也。

  [疏]注“师及”至“是也”。

  ○解云:在庄八年夏。

  则曷为独於此焉讥?於雠者,将壹讥而已,故择其重者而讥焉,莫重乎其与雠狩也。狩者上所以共承宗庙,下所以教习兵行义。

  ○共,音恭。於雠者则曷为将壹讥而已?雠者无时焉可与通,通则为大讥,不可胜讥,故将壹讥而已,其馀从同同。其馀轻者从义与重者同,不复讥,都与无雠同文论之,所以省文,达其异义矣。凡二同,故言同同。

  ○胜,音升。复,扶又反。

  [疏]注“其馀”至“者同”。

  ○解云:谓皆是与雠交接矣。

  ○注“不复”至“论之”。

  ○解云:谓更无贬文矣。

  ○注“所以”至“义矣”。

  ○解云:一则省文,二则达其异义矣。其异义者,围盛不称公者,讳其灭同姓;溺会齐师伐卫不称氏者,见未命大夫故也。若不省文,无以见此义,故曰所以省文,达其异义矣。

  ○注“凡二同,故言同同”。

  ○解云:轻者不讥,见与重者同,一同也;都与无雠同文论之,一同也;故曰凡二同矣。考诸古本,传及此注“同”字之下,皆无重语。有者衍文,且理亦宜然。

  五年,春,王正月。

  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秋,倪黎来来朝。倪者何?小邾娄也。小邾娄国。

  ○倪,五兮反,二传皆作“郳”。黎来,力兮反。小邾娄,力居反,二传亦无“娄”字。

  [疏]“郳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而言名,欲言非国,经言来朝,故执不知问。

  小邾娄则曷为谓之倪?未能以其名通也。郳者,小邾娄之都邑。时未能为附庸,不足以小邾娄名通,故略谓之倪。黎来者何?名也。其名何?据僖七年称子。

  [疏]注“据七年称子”。

  ○解云:即僖七年“夏,小邾娄子来朝”是也。

  微国也。此最微,得见者,其后附从齐桓,为僖七年张本文。

  ○见,贤遍反。为僖,于伪反,下文注同。

  [疏]注“此最”至“本文”。

  ○解云:时未能为附庸,故谓之最微矣。言为僖七年张本文者,即彼注云“至是所以称爵者,时附从霸者朝天子,旁朝罢,行进,齐桓公白天子进之,固因其得礼,著其能以爵通”是也。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此伐卫何?纳朔也。曷为不言纳卫侯朔?据纳顿子于顿言纳,下朔入公入致伐,齐人来归卫宝,知为纳朔伐之。

  [疏]注“据纳顿子于顿言纳”。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是也。

  ○注“下朔入公入致伐”。

  ○解云:即下六年“卫侯朔入于卫”,“公至自伐卫”是也。然则“卫侯朔入于卫”之下,即言“公至自伐卫”,亦一隅也。

  ○注“齐人来归卫宝”。

  ○解云:即下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是也。辟王也。辟王者兵也,王人子突是也。使若伐而去,不留纳朔者,所以正其义,因为内讳。

  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卫。王人者何?微者也。子突者何?别何之者,称人序上。又僖八年王人不称字,嫌二人。

  [疏]“王人者何”。

  ○解云:欲言微者,书其美字;欲言其贵,连人言之,故执不知问。

  ○“子突者何”。

  ○解云:称字尊卑未分,故执不知问。

  ○注“别何”至“二人”。

  ○解云:所以不言王人子突者何,而别何之者,正以称人,序在子突之上。又僖八年“公会王人”以下“于洮”,单称王人,不称字,问者之意,嫌此王人与子突别人,故别何之。然则言嫌二人者,犹言疑二人矣。

  贵也。贵子之称。

  ○称,尺证反。贵则其称人何?据王子瑕不称人。本当言王子突,示诸侯亲亲以责之也。

  [疏]注“据王子瑕不称人”。

  ○解云:即襄三十年夏,“王子瑕奔晋”是也。

  ○注“本当”至“之也”。

  ○解云:言王子则是王之亲亲,所以责诸侯违王命之深。

  系诸人也。曷为系诸人?据不以微及大。

  [疏]注“据不以微及大”。

  ○解云:即定二年传云“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主灾者两观也。主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是也。然则彼不以微及大,而此以子突系诸人,故难之。

  王人耳。剌王者,朔在岱阴齐时,一使可致,一夫可诛,而缓,令交连五国之兵,伐天子所立。还以自纳,王遣贵子突,卒不能救,遂为天下笑,故为王者讳,使若遣微者弱愈,因为内杀恶。救例时,此月者,嫌实微者,故加录之,以起实贵子突。

  ○使,所吏反。令,力陈反。为王,于伪反,下“因为”、“不为危录”皆同。

  [疏]“王人耳”。

  ○解云:欲道子突,但是微者矣。

  ○注“剌王”至“可诛”。

  ○解云:即桓十六年冬,“卫侯朔出奔齐”,传曰“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者,是其朔在岱阴齐时之事也。言当尔之时,微弱至甚,一使可摄取,一夫可就诛,故曰一使可致,一夫可诛耳。

  ○注“而缓”至“自纳”。

  ○解云:即上五年“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者,是其交通五国之兵矣。言伐天子所立者,在上三年耳。彼注云“天子新立卫公子留”是也。

  ○注“王遣”至“能救”。

  ○解云:王遣贵子突者,此文是也。卒不能救者,下文朔入卫是也。

  ○注“因为内杀恶”。

  ○解云:谓犯微人之命恶浅,犯贵者之命恶深故也。

  ○注“救例时”。

  ○解云:即僖六年秋,“诸侯遂救许”;僖十八年“夏,师救齐”之属是。

  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卫侯朔何以名?据卫侯入于陈仪不名。

  [疏]注“据卫”至“不名”。

  ○解云:在襄二十五年秋。

  绝。曷为绝之?据俱入也。犯命也。犯天子命尤重。其言入何?据顿子不复书入。

  ○不复,扶又反,下皆同。

  [疏]注“据顿”至“书入”。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是。而言不复书入者,谓彼经直连围陈而言纳,不复别书入也。今此卫朔之事,去年已书伐卫讫,今复别言入,故如此注。篡辞也。上辟王不得言纳,故复从篡辞书入也。不直言篡者,事各有本也。杀而立者,不以当国之辞言之。非杀而立者,以当国之辞言之。国人立之曰立,他国立之曰纳,从外曰入。诸侯有属讬力,加自文也。不书公子留出奔者,天子本当绝卫,不当复立公子留,因为天子讳微弱。

  ○杀而,申志反,下皆同。属,音烛。

  [疏]注“上辟”至“言纳”。

  ○解云:即上五年传云“此伐卫纳朔也,曷为不言纳卫侯朔?辟王也”者是。

  ○注“故从”至“入也”。

  ○解云:正以《公羊》之例,立、纳、入皆为篡辞故也。

  ○注“不直”至“本也”。解云:欲道《春秋》上下,所以不直言卫晋篡,齐小白篡,卫世子篡,而书其立、入、纳者,事各有本故也。

  ○注“杀而”至“言之”。

  ○解云:即文十四年秋,“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不去公子是也。所以然者,正以其弑君取国,不嫌非篡故也。

  ○注“非杀”至“言之”。解云:卫晋言立,蒯聩言纳,小白言入是也。所以然者,以其非杀而立,恐不成篡故也。

  ○注“国人立之曰立”。

  ○解云:隐四年“卫人立晋”是也。

  ○注“他国立之曰纳”。

  ○解云:即哀二年夏,“晋赵鞅纳卫世子于戚”是也。

  ○注“从外曰入”。

  ○解云:即庄九年夏,“齐小白入于齐”是也。

  ○注“诸侯”至“文也”。

  ○解云:即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昭十三年夏,“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之属是也。

  ○注“因为”至“微弱”。

  ○解云:公子留本天子所立故也。其立公子留之事,说在上三年也。

  秋,公至自伐卫。曷为或言致会,或言致伐?得意致会,所伐国服,兵解国安,故不复录兵所从来,独重其本会之时。

  [疏]“曷为”至“致会”。

  ○解云:即襄十一年“公至自会”是也。

  ○注“所伐”至“之时”。

  ○解云:即襄十一年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以下“伐郑,会于萧鱼。公至自会”是也。

  不得意致伐。所伐国不服,兵将复用,国家有危,故重录所从来,此谓公与二国以上也。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皆例时。

  [疏]注“所伐”至“从来”。

  ○解云:即襄十一年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已下“伐郑。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公至自伐郑”是也。又僖四年春,“公会齐侯、宋公”以下“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秋“八月,公至自伐楚”,传云“楚已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之属是也。若然,成十六年秋,“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娄人伐郑”,冬十二月,“公至自会”;又成十七年“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娄人伐郑。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秋,公至自会”;又成十七年“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娄人伐郑。十一月,公至自伐郑”。以此言之,则十六年秋伐郑,十七年夏伐郑,皆是郑人不服而致会者,正以十六年时郑人始叛,晋帅诸侯伐而讨之,当是时实服,明年乃叛,是以致会也。其十七年夏公会单子巳下伐郑者,正以比年用兵不能服,故以得意为文。其十七年冬公会单子已下伐郑,以伐致者至於三,伐事寔当见,故言公至自伐郑矣。若然,桓十六年“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从此之后,郑不背叛,何故不致,而致伐者?桓元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彼注云“不致之者,桓弑贤君,篡慈兄”,“与人交接则有危”,“故夺臣子辞,成诛文”。然则桓是恶人,本不合致,而桓十六年注云“致者,善桓公能疾恶同类,比与诸侯行义兵伐郑”也者,是其得致之由。而致伐者,诸侯本意正欲助忽以诛突,突终得国,忽死不还,以其不得伐力,故致伐。

  ○注“公与”至“致伐”。

  ○解云:其独出用兵得意不致者,即隐七年“秋,公伐邾娄”;僖三十三年夏,“公伐邾娄”;哀七年“秋,公伐邾娄”之属,皆不致是也。其与一国用兵不得意致伐者,即僖二十六年冬,“公以楚师伐齐,取穀。公至自伐齐”,传云“此已取穀矣,何以致伐?未得乎取穀也”,“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是也。其公独出用兵不得意致伐者,即下二十六年“春,公伐戎。夏,公至自伐戎”是也。其公与一国用兵得意不致,《春秋》之内,偶尔无之。《春秋》既无而知然者,正以用兵得意,兵不复用,何劳致伐乎?不致会者,离不成会故也。其不得意所以致伐者,兵将复用,重录兵所从来故也。

  ○注“公与二国”至“不致”。

  ○解云:其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者,即哀十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秋,公至自会”是也。其不得意不致者,即宣七年“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之属是也。其得意致会者,以其成会也。其不得意不致者,无功可言故也。

  ○注“公与一国”至“不致”。

  ○解云:其得意致地者,即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之属是也。其不得意不致之者,即隐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之属是也。其得意所以致地者,离不成会故也。其不得意所以不致者,无功可致矣。

  ○注“皆例时”。

  ○解云:谓乡来诸例皆书时,即桓二年“冬,公至自唐”,僖二十六年冬“公至自伐齐”,哀十三年“秋,公至自会”之属是也。其僖四年“八月,公至自伐楚”,彼注云“月者,凡公出满二时,月,危公之久”。然则彼以公正月出会齐侯伐楚,至八月乃反,故云满二时矣。成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何氏云“月者,前鲁大夫获齐侯,今亲相见,故危之”是也。而襄十一年“公至自伐郑”,“公至自会”,不满二时而皆在日月下,何氏不注,盖以为不蒙月故也。成十六年“公至自会”,亦不满二时而在日月下,是不蒙月明矣。成十七年十一月“公至自伐郑”,彼注云“月者,方正下壬申,故月之”,然则公至亦不蒙月矣。

  卫侯朔入于卫,何以致伐?据得意。不敢胜天子也。与上辟王同义。久不月者,不与伐天子也,故不为危录之。

  [疏]注“与上辟王同义”。

  ○解云:上五年五国伐卫之时,寔纳卫侯朔,所以不言纳卫侯朔者,辟王者兵,使若伐而去,不留纳朔者,所以正其义,因为内讳也。今此寔得意,所以不致会而致伐者,不敢胜天子,使若更以他事伐卫,不为纳朔然,所以正其义,因为内讳,故曰同义。

  ○注“不月”至“录之”。

  ○解云:僖四年“八月,公至自伐楚”,彼注云“月者,凡公出满二时,月,危公之久”。然则今此兵历四时而不月者,不与伐天子,故不为危录故也。

  螟。先是伐卫纳朔,兵历四时,及反民烦扰之所生。

  ○螟,亡丁反。

  [疏]注“兵历四时”。

  ○解云:谓从五年冬讫于此年之秋故也。

  冬,齐人来归卫宝。此卫宝也,则齐人曷为来归之?卫人归之也。以称人共国辞。

  ○卫宝,《左氏》经作“卫俘”。

  [疏]注“以称人共国辞”。

  ○解云:注言此者,欲决三十一年“齐侯来献戎捷”不言人也。言以称人共国辞者,谓称齐人,可以兼得两国人之辞也。

  卫人归之,则其称齐人何?让乎我也。其让乎我奈何?齐侯曰:“此非寡人之力,鲁侯之力也。”时朔得国,后遣人赂齐,齐侯推功归鲁,使卫人持宝来,虽本非义赂,齐当以让除恶,故善起其事。主书者,极恶鲁犯命复贪利也。不为大恶者,纳朔本不以赂行,事毕而见谢尔。宝者,玉物之凡名。

  ○恶,乌路反。

  [疏]注“故善起其事”。

  ○解云:言《春秋》善齐侯之让,是以不言卫人而称齐人,所以起其让事矣。

  ○注“不为”至“谢尔”。

  ○解云:所传闻之世,内大恶讳之。今此书见,故知不为大恶矣。

  ○注“宝者”至“凡名”。

  ○解云:犹言玉物之总名耳。定八年传云“宝者何?璋判白,弓绣质,龟青纯”是也。

  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霣如雨。恒星者何?列星也。恒,常也。常以时列见。

  ○辛卯夜,一本无“夜”字,《穀梁》作“昔”。不见,贤遍反,注及传皆同。

  [疏]“恒星者何”。

  ○解云:欲道星称,宿无恒星;欲言非星,而连星言之,故执不知问。

  ○“恒,常也”至“列见”。

  ○解云:恒者,常也,天之常宿,故经谓之恒星矣。言以时列见于天,故传谓之列星矣。

  列星不见,则何以知夜之中?星反也。反者,星复其位。

  [疏]“列星”至“之中”。

  ○解云:谓无所准度故也。

  ○注“反者,星复其位”。

  ○解云:谓星反附在半夜之后,则知乡者不见之时,是夜中矣。

  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不脩春秋”,谓史记也。古者谓史记为“春秋”。

  ○雨星,于付反,一音如字,下注“雨星”同。

  [疏]“如雨者何”。

  ○解云:欲言是雨,不应言如;其实非雨,而文言雨,故执不知问。

  ○注“不脩春秋”。

  ○解云:据此传及注言,则孔子未脩之时,已谓之《春秋》矣。而旧解云,孔子脩之,春作秋成,谓之《春秋》者,失之远矣。云云之说,在首卷。

  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明其状似雨尔,不当言雨星。不言尺者,霣则为异,不以尺寸录之。何以书?记异也。列星者,天之常宿,分守度,诸侯之象。周之四月,夏之二月,昏,参伐狼注之宿当见,参伐主斩艾立义,狼注主持衡平也。皆灭者,法度废绝,威信陵迟之象。时天子微弱,不能诛卫侯朔,是后遂失其政,诸侯背叛,王室日卑,星霣未坠而夜中星反者,房心见其虚危斗。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宫也。虚危,齐分,其后齐桓行霸,阳穀之会有王事。

  ○常宿,音秀,下同。参伐,所林反,下同。狼注,张又反,与味同。朱鸟口星也;一音之住反。艾,鱼废反。坠,有类反。分,扶问反。

  [疏]注“分守”至“之象”。

  ○解云:言分者,谓十二之分野矣。言守度者,守三十度为一次矣。言诸侯之象者,谓星度有多少,若诸侯之国有大小耳。

  ○注“昏参”至“当见”。

  ○解云:正以参伐狼注,为西南之维候故也。

  ○注“参伐”至“立义”。

  ○解云:以其在西方,金主断割之义故也。

  ○注“狼注”至“平也”。

  ○解云:正以其在南方,南方主礼故也。

  ○注“而夜”至“危斗”。

  ○解云:火见於周为五月者,谓昏时。今在周之四月,是以半夜之后,乃房星见。其虚危斗者,谓在夜半时明矣。

  ○注“房心”至“宫也”。

  ○解云:即上备云房为天子明堂,《文耀钩》云“房心为中央火星,天王位”。若相对言之,则房为明堂,心为天王矣。既有天王,复有明堂布政之象也。

  ○注“其后”至“王事”。

  ○解云:齐桓行霸者,虚危斗也。有王事者,房心见也。

  秋,大水。

  无麦苗。无苗,则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据是时苗微麦强,俱遇水灾,苗当先亡。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明君子不以一过责人。水、旱、螟、<虫衆>,皆以伤二穀乃书。然不书穀名,至麦苗独书者,民食最重。螟<虫衆>,音终。

  [疏]“一灾不书”。

  ○解云:一穀之灾,不书于经也。

  ○注“明君”至“责人”。

  ○解云:谓灾伤五穀者,皆人行致之故也。

  ○注“水旱”至“穀名”。

  ○解云:大水伤二穀书於经者,即桓元年“秋,大水”,传云“何以书?记灾也”,彼注云“灾伤二穀以上,书灾也”。其旱伤二穀以上书者,即僖二十一年“夏,大旱”是也。其螟螽书者,即隐五年经书“螟”,传云“何以书?记灾也”;文八年经书“螽”之类是也。

  ○注“至麦”至“最重”。

  ○解云:灾伤麦苗常书,即此及庄二十八年“大无麦禾”之属皆是也。麦禾比於馀穀最重,故言民食最重矣。

  何以书?记灾也。先是庄公伐卫纳朔,用兵逾年,夫人数出淫泆,民怨之所生。

  ○数,所角反。泆,音逸。

  [疏]注“先是”至“逾年”。

  ○解云:即五年“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六年“秋,公至自伐卫”是也。

  ○注“夫人数出淫泆”。

  ○解云:即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於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穀”之属,故言数出耳。

  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穀。

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据次于陉俟屈完不书俟。

  ○屈,居勿反。

  [疏]注“据次”至“书俟”。

  ○解云:即僖四年经云“遂伐楚,次于陉”,传云“其言次于陉何?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是也。然则彼但录其次而不书俟,与此异,故据之。

  讬不得已也。师出本为下灭盛兴,陈、蔡属与鲁伐卫,同心人国远,故因假以讳灭同姓,讬待二国为留辞主,所以辟下言及也。加以者,辟实俟。陈、蔡称人者,略以外国辞称,知微之。

  ○本为,于伪反,传及注“为久”皆同。属与,音烛。

  [疏]注“陈蔡”至“伐卫”。

  ○解云:即其经云“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是也。

  ○注“同心人国远”。

  ○解云:欲对齐、宋、虽亦同心而近鲁,是以不得讬待齐、宋。

  ○注“所以辟下言及也”。

  ○解云:即经下云“夏,师及齐师围成”是也。凡言及者,汲汲之辞。若此时已出师,其间更无所待,即下文言及乃至汲汲之甚者,便是鲁人欲得灭同姓,孜孜之深,是以讬待陈、蔡以辟之。

  ○注“加以者,辟实俟”。

  ○解云:若其实俟,宜但云师次于郎俟陈人、蔡人而已,何须言以乎?今言以俟陈人、蔡人,明更有由以乃始俟之,故言加以者,辟实俟也。

  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礼,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於近郊,陈兵习战,杀牲飨士卒。

  ○祠兵,音辞,祭也。《左氏》作“治兵”,下文注同。卒,子忽反。

  [疏]“祠兵者何”。

  ○解云:凡出师之礼,皆有祠兵之事,而此特书,故执不知问。

  ○“出曰祠兵”。

  ○解云:何氏之意,以为祠兵有二义也:一则祠其兵器,二则杀牲享士卒,故曰祠兵矣。

  ○注“礼兵”至“近郊”。

  ○解云:时王之礼也。

  入曰振旅,五百人曰旅。

  [疏]注“五百人曰旅”。

  ○解云:《大司马》叙官文。其礼一也,皆习战也。言与祠兵礼如一,将出不嫌不习,故以祠兵言之;将入嫌於废之,故以振讯士众言之,互相见也。祠兵,壮者在前,难在前。振旅,壮者在后,复长幼,且卫后也。

  ○讯,音信,又音峻,本亦作“迅”。相见,贤遍反,下同。难,乃旦反。长,丁丈反。

  何言乎祠兵?据不书。

  [疏]注“据不书”。

  ○解云:今此书之,而言据不书者,正谓他处皆不书,即例不书矣。而此书之者,是以致难。

  为久也。为久稽留之辞。

  [疏]注“为久稽留之辞”。

  ○解云:为犹作,言作久稽留之辞矣。曷为为久?据取长葛久之。

  [疏]注“据取长葛久之”。

  ○解云:隐五年冬,“宋人伐郑,围长葛”;六年“冬,宋人取长葛”,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是。然则彼所以书者,讥其久。今以祠兵者,为久稽留之辞,似於义反,故难之。

  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於是。讳为久留辞,使若无欲灭同姓之意,因见出竟,明盛非内邑也。

  [疏]注“因见”至“邑也”。

  ○解云:“出曰祠兵”,即《尔雅》“出曰治兵”之文也。今书祠兵,即是出竟之义,则知下言围成者,非内邑明矣。

  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成者何?盛也。以上有祠兵,下有盛伯来奔。

  ○成,如字,二传作“郕”。降于,户江反,传及下注皆同。

  [疏]“成者何”。

  ○解云:成为内邑,孟氏所有,而与齐围之,故执不知问。

  ○注“以上”至“来奔”。

  ○解云: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传云“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是也。

  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因鲁有成邑,同声相似,故云尔。

  [疏]注“因鲁”至“云尔”。

  ○解云: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围成”者,是鲁有成邑之文。曷为不言降吾师?据战於宋不言归郑。

  [疏]注“据战”至“归郑”。

  ○解云:桓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是也。彼则不言宋归于郑,此言成降于齐师,故难之。其归字有作“败”字者,误也。

  辟之也。辟灭同姓。言围者,使若鲁围之而去,成自从后降於齐师也。降者,自伏之文,所以醇归於齐。言及者,起鲁实欲灭之。不月者,顺讳文。不书盛伯出奔,深讳之。

  [疏]注“言及者”至“灭之”。

  ○解云: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

  ○注“不月者,顺讳文”。

  ○解云:凡灭例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今此亦灭而不书月者,顺讳文使若不灭矣。

  ○注“不书”至“讳之”。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之属,书其出奔也。今成被灭,至文十二年春乃书“盛伯来奔”。於所传闻世不言所奔者,深讳故也。

  秋,师还。还者何?善辞也。此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慰劳其罢病。

  ○慰劳,力报反,下同。其罢,音皮,下同。

  [疏]“还者何”。

  ○解云:欲言其恶,还是善辞;欲言其善,实灭同姓,故执不知问。

  曰:“师病矣。曷为病之?据师出皆罢病,曷为独劳此病也?非师之罪也。明君之使,重在君,因解非师自汲汲。

  [疏]注“明君”至“在君”。

  ○解云:所以慰劳师之罢病者,明君之灭同姓,非师之罪,其重在于君也。

  ○注“因解非师自汲汲”。

  ○解云:正以及者,汲汲之辞故也。

  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诸儿,襄公也。无知,公子夷仲年之子,襄公从弟。

  ○儿,如字,一音五兮反。从,才用反。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公及齐大夫盟于暨。公曷为与大夫盟?据与高傒盟,讳不言公。

  ○暨,其器反,《左氏》作蔇。

  [疏]注“据与”至“言公”。

  ○解云:庄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者是。

  齐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据高傒名。为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邻国之臣,犹吾臣也。君之於臣,当告从命行,而反歃血约誓,故讳使若悉得齐诸大夫约束之者愈也。不月者,是时齐以无知之难,小白奔莒,子纠奔鲁,齐迎子纠欲立之,鲁不与而与之盟,齐为是更迎小白,然后乃伐齐,欲纳子纠,不能纳,故深讳使若信者也。不致者,鲁地也。子纠出奔不书者,本未命为嗣,贱,故不录之。

  ○为其,于伪反,注“为是”及下注“寔为”、“鲁为”同。歃,所洽反,又所甲反。难,乃旦反。

  [疏]注“不月”至“信者也”。

  ○解云:《公羊》之例,大信时,小信月,不信日。经今不月,使若信者,谓若大信也。不谓月,非信辞也。

  ○注“不致者,鲁地也”。

  ○解云:正决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之文也。若然,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至自围成”。然则成是内邑而书致者,彼注云“成,仲孙氏邑。围成月又致者,天子不亲征下士,诸侯不亲征叛邑,公亲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他国来,故危录之”是也。

  ○注“子纠”至“录之”。解云:如此注者,正决桓十一年“郑忽出奔卫”书之故也。子纠出奔鲁,宜言来奔,而言出奔者,据齐言之,亦无伤矣。

  夏,公伐齐,纳纠。纳者何?入辞也。其言伐之何?据晋人纳捷菑于邾娄,不言伐。

  ○纳纠,《左氏》经亦作“纳子纠”。

  [疏]“夏,公伐齐,纳纠”。

  ○解云:无子字者,与《左氏》经异。

  ○“纳者何”。

  ○解云:欲言得国,下有齐人取杀之文;欲言不得国,纳者入辞,故执不知问。

  ○“其言伐之何”。

  ○解云:案隐七年冬,“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传云“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彼注云“加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然则此传非问轻重两举而亦言之,下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然则侵伐战围入灭,数者相对,是其轻重之名。今以纳问伐,直据纳接菑不言伐而巳,实非轻重两举,故得言之矣。

  ○注“据晋”至“言伐”。

  ○解云:即文十四年经云“晋人纳接菑于邾娄”是也。

  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伐者,非入国辞,故云尔。

  [疏]注“伐者”至“云尔”。

  ○解云:下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然则伐者,虽重於侵,仍非入国之义,是以此经兼举其伐,见不能纳矣。

  纠者何?公子纠也。何以不称公子?据下言子纠,知非当国,本当去国见挈言公子纠。

  ○去国,起吕反,下“故去”同。

  [疏]“纠者何”。

  ○解云:欲言已臣,纳於他国;欲言齐臣,文不继齐,故执不知问。

  ○注“据下”至“子纠”。解云:下经云“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传云“其称子纠何?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彼注云“故以君薨称子其言之者,著其宜为君”,则下经言子见其贵,则知此经单言纠者,非当国之辞。既不作当国之辞,故今宜但去国言公子纠,见挈於鲁侯而巳,是以问其名不称公子。

  君前臣名也。《春秋》别嫌明疑,嫌当为齐君,在鲁君前不为臣。礼,公子无去国道,臣异国义,故去公子,见臣於鲁也。纳不致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犹遇弗遇例也。不月者,非纳篡辞。

  ○别,彼列反。见,贤遍反。

  [疏]注“礼公”至“国义”。

  ○解云:然则礼有三谏不从待放去者,其异姓之臣乎?公子者,同姓之臣,本无去国之义矣。

  ○注“纳不”至“可知”。

  ○解云:上六年注云“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今此纳纠而不入,亦是不得意,而不言公至自伐齐者,谓此经既言“公伐齐,纳纠”,言伐者,不得意明矣,何劳致伐见不得意乎?故云纳不致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矣。

  ○注“犹遇弗遇例也”。

  ○解云:上六年注云“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然则《春秋》之内,亦有遇礼所以不致地以见得意者,正以经书亦有遇弗遇之文,则知书遇得意明矣,何劳致地以见之乎?则知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於清”,言遇,得意可知。桓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不遇”,不得意明矣,故云犹遇弗遇例也。

  ○注“不月”至“篡辞”。

  ○解云:隐四年“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注云“月者,大国篡例月,小国时,立、纳、入皆为篡”。然则庄六年“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哀六年秋七月,“齐阳生入于齐”之属皆是也。今此亦书纳而不月者,子纠次正宜立,非篡故也。非篡而言纳者,纳者入辞。子纠不得国,鲁公之由,是以书伐纳,见其伐而不能纳,以刺鲁侯矣。

  齐小白入于齐。曷为以国氏?据宋公子地自陈入于萧,氏公子也。

  [疏]注“据宋”至“子也”。

  ○解云:即定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是也。

  当国也。当国,故先氏国也。不月者,移恶于鲁也。

  [疏]注“不月”至“鲁也”。

  ○解云:正以大国篡例月,故言此矣。而言移恶于鲁者,正以小白成篡,实由鲁人不早送子纠故也。

  其言入何?篡辞也。

  [疏]“其言入何”。

  ○解云:据桓十七年“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不言入。今言入,故难之。不注言者,文不悉也。

  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疏]“秋七月”至“襄公”。

  ○解云:隐三年传曰“过时而日,隐之也”,彼注云“隐,痛也。痛贤君不得以时葬”。则襄公去年十一月见杀,至今年秋七月,整九月也,而书日葬之,明是痛贤君不得以时葬故也。而注不言之者,从可知省文也。其襄公之贤,见於上四年。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据郎之战。

  ○注“据郎之战”。

  ○解云:桓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然则彼文师有成解,故此弟子据而难之。

  伐败也。自夸大其伐而取败。

  ○自夸,苦瓜反,本又作“夸”,下同。曷为伐败?据内不言败绩,曷为自夸大其伐而取败?复雠也。复雠以死败为荣,故录之。高齐襄,贤仇牧是也。

  [疏]注“高齐襄”。

  ○解云:即上四年夏,“纪侯大去其国”,传云“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雠也”,“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者,是高齐侯复雠以死败为荣之事矣。注“贤仇牧是也”者,即下十二年秋,“宋万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传云“何以书?贤也。何贤乎仇牧?仇牧可谓不畏强御矣。其不畏强御奈何”云云,“万怒,搏闵公,绝其脰。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万臂摋仇牧,碎其首,齿著乎门阖。仇牧可谓不畏强御矣”,是贤仇牧复雠以死败为荣之义。

  此复雠乎大国,曷为使微者?据纳子纠公犹自行,即大夫当有名氏。

  [疏]注“即大夫当有名氏”。

  ○解云:《公羊》之义,以大夫得见名氏,谓士为微,故言此。

  公也。如上据知为公。公则曷为不言公?不与公复雠也。曷为不与公复雠?据讳与雠狩。

  [疏]注“据讳与雠狩”。解云:即上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传云“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然则公与雠人狩,则以为不书而讳之。今乃复雠于齐,宜以为善,而反不与,故难之。

  复雠者,在下也。时实为不能纳子纠伐齐,诸大夫以为不如以复雠伐之,於是以复雠伐之,非诚心至意,故不与也。书败者,起讬义。战不致者,有败文,得意不得意可知例。

  [疏]注“书败者,起讬义”。

  ○解云:《春秋》之例,内不言战,言战乃败。今乃经上文云“战于乾时”,即内败明矣。而又言“我师败绩”者,起讬以败为荣故也。

  ○注“战不”至“知例”。

  ○解云:六年“不得意致伐”之下,注云“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今此亦不得意,合致伐,而不致伐者,既有我师败绩之文,不得意明矣,故言可知例。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其言取之何?据楚人杀陈夏徵舒不言取,执齐庆封杀之言执也。

  ○夏,户雅反。

  [疏]注“据楚”至“言取”。

  ○解云: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是也。

  ○注“执齐”至“执也”。解云:即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以下“伐吴,执齐庆封杀之”是也。

  内辞也。胁我,使我杀之也。以下浚洙,知其胁也。以称人共国辞,知使鲁杀之。时小白得国,与鲍叔牙图国政,故鲍叔荐管仲、召忽曰:“使彼国得贤,己国之患也。”乃胁鲁使杀子纠,求管仲、召忽。鲁惶恐,杀子纠,归管仲,召忽死之,故深讳,使若齐自取杀之。

  ○邵忽,本文作“召”,上照反。恐,丘勇反。

  [疏]注“以称”至“杀之”。

  ○解云:谓不言齐鲍叔取子纠杀之,而言齐人,则知一人之号,二国共有。一人之号既二国共有,则知齐、鲁皆有杀子纠之恶明矣,是以注者约之。

  ○注“时小白”至“取杀之”。

  ○解云:皆《世家》及《齐语》之事。

  其称子纠何?据不立也。

  [疏]注“据不立也”。解云:正以下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传云“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然则子纠者,嗣君之称,今竟不立,得言子纠,故难之。

  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故以君薨称子某言之者,著其宜为君,明鲁为齐杀之,皆当坐弑君,因解上纳言纠,皆不为篡,所以理嫌疑也。月者,从未逾年君例。主书者,从齐取也。

  ○当坐,才卧反,后“当坐”之类皆放此。

  [疏]注“故以君”至“言之”。

  ○解云:取三十二年传文。注“明鲁”至“弑君”。

  ○解云:鲁所以当坐弑君,即《穀梁传》云“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而不能存子纠,以公病矣”是。

  ○注“因解”至“嫌疑”。

  ○解云:此经若不言子纠,上纳言纠,有当国之嫌,后人疑其篡矣。今作嗣君之称,则知上经单言纠,作君前臣名之故也,故言所以理嫌疑也。

  ○注“月者,从未逾年君例”。

  ○解云:隐公四年春王二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注云“日者,从外赴辞,以贼闻例”。然则弑成君者,例皆书日,即宣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獆”,宣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之属是也。今此子纠见弑而书月,故知从未逾年君例。若然,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传云“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齐何?弑未逾年君之号也”,所以不月者,彼注云“弑未逾年君例当月。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是也。若然,僖十年春正月,“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其逾年而不日者,彼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是也。乡来所述,皆是外诸侯之例,若其内例,则异於此,是以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文十八年“十月,子卒”,皆是未逾年之君,而日或月者,彼自作三世之义。云云之说,已写于上。

  ○注“主书者,从齐取也”。

  ○解云:言主书此事者,正欲从而罪齐,但因见鲁之恶耳。

  冬,浚洙。洙者何?水也。以言浚也。

  ○浚,思俊反,深也。洙,音珠,水名。

  [疏]“洙者何”。

  ○解云:欲言城邑,而无营筑之文;欲言小水,更无比例,故执不知问。

  ○注“以言浚也”。

  ○解云:正以与《尚书》“浚畎氵会”之文同,故知水名。

  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据本非人功所为。

  [疏]“浚之者何”。

  ○解云:正以洙是旧水,今始言浚,故执不知问。

  ○注“据本非人功所为”。

  ○解云:正言畎氵会之属,是人功为之故也。

  畏齐也。洙在鲁北,齐所由来。曷为畏齐也。据伐败也。

  [疏]注“据伐败也”。

  ○解云:即上传云“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伐败也”,注云“自夸大其伐而取败”是也。

  辞杀子纠也。时鲁新见胁,畏齐,浚之,微弱耻甚,故讳使若辞不肯杀子纠也,齐自取杀之,畏齐怒,为备,亦所以起上胁也。

  [疏]注“亦所以起上胁也”。

  ○解云:言今此畏齐者,由前被胁而杀子纠,因兹失操,遂深洙水矣。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勺,时灼反。

  二月,公侵宋。曷为或言侵,或言伐?觕者曰侵,觕,粗也。将兵至竟,以过侵责之,服则引兵而去,用意尚粗。

  ○觕者,七奴反,又才古反。

  [疏]“曷为或言侵,或言伐”。

  ○解云:即此文“公侵宋”,及上九年“夏,公伐齐,纳纠”之属是。

  ○注“以过侵责之”。

  ○解云:以其犯过而侵责之。

  精者曰伐,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竟,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疏]注“侵责”至“益深”。

  ○解云:推,犹举也。言浅侵不服,则更举兵深入其竟,而伐击之,益深於前。

  战不言伐,举战为重,黎战是也。合兵血刃曰战。围不言战,举围为重,楚子围郑是也。以兵守城曰围。入不言围,举入为重,晋侯入曹执曹伯是也。得而不居曰入。灭不言入,举灭为重,齐灭莱是也。取其国曰灭。书其重者也。明当以重者罪之,犹律一人有数罪,以重者论之。月者,属北败彊齐之兵,南侵彊宋,南北有难,复连祸於大国,故危之。

  ○数,所主反。属,音烛。

  [疏]注“月者”至“危之”。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即上九年“夏,公伐齐”之属是也。今书月,故如此解。是以《穀梁传》曰“侵例时,此其月何也?乃深其怨於齐,又退侵宋以众其敌,恶之,故谨而月之”是也。

  三月,宋人迁宿。迁之者何?不通也。以其不道所迁之地。

  [疏]“迁之者何”。

  ○解云:欲言其迁,不言于某;欲言不迁,经书迁宿,故执不知问。

  ○注“以其不道所迁之地”。

  ○解云:正以不言于某,知非实迁矣。

  以地还之也。还,绕也。解上不通也。不通反为迁者,宋本欲迁宿君取其国,不知宿之不肯邪?宋逆诈邪?先绕取其地,使不得通四方,宿穷,从宋求迁,故得言迁。

  [疏]注“宋逆诈邪”。

  ○解云:谓宋人逆虑其不服,预诈而还之。

  ○“宿穷从宋求迁”。

  ○解云:谓宿君服去矣。

  子沈子曰:“不通者,盖因而臣之也”。以宋称人也,宿不得通四方,宿君迁,宋因臣有之,不复以兵攻取,故从国辞称人也。月者,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书者,宋当坐灭人,宿不能死社稷,当绝也。主书者,从宋也。

  ○不复,扶又反。

  [疏]注“故从国辞称人也”。

  ○解云:端拱取宿,不烦兵武,人人皆欲,故以国辞称人矣。

  ○注“月者”至“绝也”。

  ○解云:《春秋》之例,大国之迁例月,即僖三十一年“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小国时者,即昭九年春,“许迁于夷”之属是也。今此宿是小国,宋人迁之而反书月,故云月者,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也。其灭国书月,即下“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若然,案僖元年“夏,六月,邢迁於陈仪”,邢是小国而书月者,彼注云“迁例大国月,重烦劳也;小国时。此小国月者,霸者所助城,故与大国同”是也。

  ○注“主书者,从宋也”。

  ○解云:言主书此事者,正欲从而罪宋迁取王封,但因见宿君不死社稷之恶耳。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其言次于郎何?据齐国书伐我不言次。

  ○败不言乘丘。

  ○乘,绳证反。

  [疏]注“据齐”至“言次”。

  ○解云:即哀十一年“春,齐国书帅帅伐我”是也。

  ○注“败言乘丘”。

  ○解云:正以败言乘丘,反次在郎,於义似乖,故难之。

  伐也。时伐鲁,故书次。郎,鲁地。伐则其言次何?据齐国书伐我不言次。齐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也。此道本所以当言伐意也。齐与伐而不与战,伐兵得成,故当言伐也。

  ○齐与,音预,下及注同。

  [疏]“齐与伐”至“言伐也”。

  ○解云:若齐本与宋共伐,而但不与战,故有书其伐耳。我能败之,故言次也。此解本所以不言伐,言次意也。二国才止次,未成於伐鲁,即能败宋师齐师罢去,故不言伐言次也,明国君当彊,折冲当远,鲁微弱深见犯,至於近邑,赖能速胜之,故云尔。所以彊内,且明臣子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折冲,之设反;下昌容反。

  [疏]注“折冲当远”。

  ○解云:谓折服冲御之心当远也。

  ○注“至於近邑”。

  ○解云:即桓十年传云“郎者何?吾近邑”是也。

  ○注“且明”至“其恶”。《孝经》及襄十四年《左氏传》文也。言为臣子之法,宜行君父之义,顺君父之美,即此上注云“赖能速胜之”是也。若见君父之恶,当正而救之,即上注云“鲁微弱深见犯,至於近邑”是也。

  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荆者何?州名也。州谓九州: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

  ○莘,所巾反。雍,於用反。

  [疏]“荆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由来未有;欲言非国,而败蔡师,故执不知问。

  ○注“州谓”至“梁雍”。

  ○解云:案《禹贡》“冀州既载”,郑注云“载之言事,事谓作徒设也。两河间曰冀州,不书其界者,时帝都之,使若广大然”;“济河惟兖州”,郑注云“兖州之界在此两河间”;“海岱惟青州”,郑注云“今青州界自海至岱。东岳曰岱山”;“海岱及淮惟徐州”,郑注云“徐州界又南至淮水”;“淮海惟杨州”,郑注云“杨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东也”;“荆及衡阳惟荆州”,郑注云“荆州界自荆山南,至衡山之南”;“荆河惟豫州”,郑注云“豫州界自荆山而北至河”;华阳黑水惟梁州”,郑注云“梁州界自华山之南,至于黑水也”;“黑水西河惟雍州”、郑注云“雍州界至黑水而东至西河也”。然则何氏此注九州之名及次第皆依《禹贡》之州界,不敢依《职方》与《尔雅》何者?正以《禹贡》为正典故也。案《尔雅?释地》云“两河间曰冀州”,李巡云“两河间其气性相近,故曰冀州。冀,近也”;“河南曰豫州”,孙氏、郭氏皆云“自东河至西河之南曰豫州”,李巡曰“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河西曰雝州”,李氏云“其气蔽壅,受性急凶,故曰雝。雝,壅塞也”;“汉南曰荆州”,“其气惨刚,禀性强梁,故曰荆。荆,强也”;“江南曰杨州”,李氏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杨,故曰杨州也”,孙氏、郭氏曰“自江至南海也”;“济河间曰兖州”,李氏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谨,故曰兖州。兖,信也”;“燕曰幽州”,李氏云“燕其意气要,厥性僄疾,故曰幽。幽,恶也”,孙氏、郭氏曰“自易水至北狄也”;“齐曰营州”,李氏曰“齐其气清舒,受性平均,故曰营。营,平也。今为青州”,孙氏、郭氏曰“自岱东至海”;“济东曰徐州”;李氏曰“济东至海,其气宽舒,禀性安徐。徐,舒也”,孙氏、郭氏曰“济东至海也”。然则《尔雅》九州有幽、营,无梁、青,盖是殷制,故与《禹贡》不同。案今《禹贡》则有梁、青,无幽、营,盖是夏之法矣。其舜改九州而置十二者,则幽、并及营是。案《周礼?职方氏》云:东南曰杨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然则《周礼》有青、幽、并也,若对《尔雅》,则长青、并,无徐、营;若对《禹贡》,则长幽、并,无徐、梁矣。但《职方》周法,何氏不取,故此注不依之耳。

  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皆取精详录也。

  [疏]“州不若国”。

  ○解云:言荆不如言楚。

  ○“国不若氏”。

  ○解云: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

  ○“氏不若人”。解云:言潞氏不如言楚人。

  ○“人不若名”。

  ○解云:言楚人不如言介葛卢。

  ○“名不若字”。

  ○解云:言介葛卢不如言邾娄仪父。

  ○注“皆取精详录也”。

  ○解云:正以贵重为详录,轻贱为略之也。字不若子。爵最尊,《春秋》假行事以见王法,圣人为文辞孙顺,善善恶恶,不可正言其罪,因周本有夺爵称国氏人名字之科,故加州文,备七等,以进退之,若自记事者书人姓名,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已之有罪焉尔,犹此类也。

  ○见,贤遍反。孙,音逊。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传,有专反。

  [疏]“字不若子”。

  ○解云:言邾娄仪父不如言楚子、吴子。

  ○注“春秋”至“王法”。

  ○解云:即孔子曰“我欲讬诸空言,不如载诸行事”是也。

  ○注“善善”至“其罪”。

  ○解云:若其善善可正言其美,但以恶恶不可正言其罪,若正言其罪,则非孙顺之义,故此何氏偏以其罪言之。若其备文,宜云不可正言其善恶矣。

  ○注“因周”至“之科”。

  ○解云:即隐元年注邾娄仪父云“称字所以得为褒者,仪父本在春秋前失爵,在名例”之属是也。

  ○注“故加州”至“姓名”。

  ○解云:所以必备七等之法者,正以北斗七星主赏罚,示法。《春秋》者,赏罚之书,故则之。故《说题辞》曰“北斗七星有政,《春秋》亦以七等宣化”,《运斗枢》曰“《春秋》设七等之文,以贬绝录行,应斗屈伸”是也。

  ○注“主人”至“焉尔”。

  ○解云:定元年传文,彼注云“此假设而言之,主人谓定、哀也。习其经而读之,问其传解诂,则未知已之有罪於是”是也。

  蔡侯献舞何以名?据获晋侯不名。

  [疏]注“据获晋侯不名”。

  ○解云:僖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是也。绝。曷为绝之?据晋侯不名绝。

  [疏]“绝”。

  ○解云:礼,诸侯不生名,则书名者绝之,不以为诸侯也。获也。获,得也。战而为敌所得。献舞不言获,故名以起之。

  曷为不言其获?据晋侯言获也。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与凡伯同义。夷狄谓楚。不言楚言荆者,楚彊而近中国,卒暴责之,则恐为害深,故进之以渐,从此七等之极治也。

  ○近,附近之近。卒,七忽反。

  [疏]“不与”至“中国也”。

  ○解云:秦亦夷狄而得获晋侯者,非真故也。是以爵得称伯,居旧土耳。

  ○注“与凡伯同义”。

  ○解云:即隐七年注云“中国者,礼义之国也。执者,治文也。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执,正之言伐也”,“所以降夷狄,尊天子,为顺辞”。然则此亦获者治文,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获,正之,所以降夷狄,尊中国为顺辞,矣故云与凡伯同义。然则彼已有传,此复发之者,彼是天子大夫,此则诸侯,嫌其异,故同之。

  ○注“夷狄”至“极始也”。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楚属荆州,吴属杨州,所以抑楚言荆,不抑吴言杨者,正以楚近中国。恐为中国之害,故欲进之以渐,先从卑称进之,若先得贵名而后退之,则恐害於诸夏故也。《运斗枢》曰“抑楚言荆,不使夷狄主中国”者,义亦通於此。戴氏云“荆楚一物,义能相发。吴杨异训,故不得州名也”者,与何氏异。《穀梁传》曰:“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与此异,不得合也。

  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何以不言出?据卫侯出奔也。

  ○谭,徒南反。

  [疏]注“据卫侯出奔也”。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卫侯出奔楚”,襄十四年“卫侯衎出奔齐”之属是也。注者欲据二人,故不道所奔国也。

  国已灭矣,无所出也。别於有国出奔者,孔子曰:“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月者,恶不死位也。

  ○别,彼列反。恶,乌路反。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鄑,子斯反。

  秋,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据漷移不书。

  ○漷,火虢反,又音郭。

  [疏]注“据郭移不书”。

  ○解云:即襄十九年“取邾娄田自漷水”,传云“其言自漷水何?以漷为竟也。何言乎以漷为竟?漷移也”,注云“鲁本与邾娄以漷为竟,漷移入邾娄界,鲁随而有之”者是也。

  及我也。时鲁亦有水灾,书鲁则宋灾不见,两举则烦文不省,故诡例书外以见内也。先是二国比兴兵相败,百姓同怨而俱灾,故明天人相与报应之际,甚可畏之。

  ○不见,贤遍反,下同。省,所景反。应,应对之应。

  [疏]注“时鲁”至“见内也”。

  ○解云:案襄九年“春,宋火”,传云“外灾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灾”,与此异者,正以比年大水,水者,流通之道,可以及两国,故得书外以明内矣。彼是火灾,无及内之理而得书,见明为王者之后记灾故也。若然,襄十九年传云“漷移也”。亦是水灾,何不书邾娄大水以见及内者?彼直移入邾娄竟内,故鲁随而侵之,实不及鲁,宁得类此?

  ○注“先是二国比兴兵相败”。

  ○解云:即上所云“公败宋师于鄑”,十年夏,“公败宋师于乘丘”之属是也。

  冬,王姬归于齐。何以书?过我也。时王者嫁女於齐,涂过鲁,明当有送迎之礼。在涂不称妇者,王者无外,故从在国辞。

  ○过,古禾反。

  [疏]注“在涂不称”至“在国辞”。

  ○解云:正以隐二年传云“女在其国称女,在涂称妇,入国称夫人”。今此在涂而不称妇,故如此注也。云王者无外者,桓八年传云“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是也。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其言归于酅何?据国灭来归不书,酅非纪国而言归。

  [疏]注“据国”至“不书”。

  ○解云:即上四年“纪侯大夫其国”,不书叔姬来归是也。叔姬来归所以不书者,江熙云“叔姬来归不书,非归宁,且非大归”是也。然则纪国之灭在庄四年,至此乃归酅者,江熙云:“叔姬守节,积有年矣。季虽有酅入于齐,不敢怀二,然襄公豺狼,未可闇信,桓公既立,德行方宣於天下,是以叔姬归于酅,鲁喜其女得申其志也。”

  ○注“酅非纪国而言归”。

  ○解云:谓非国都,今又属齐,如此注者,意决隐七年“叔姬归于纪”之经矣。

  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叔者,纪季也。妇人谓夫之弟为叔。来归不书,书归酅者,痛其国灭无所归也。酅不系齐者,时齐听后五庙,故国之,起有五庙存也。月者,恩录之。

  [疏]注“妇人”至“为叔”。

  ○解云:《尔雅》文。即《曲礼上》篇云“嫂叔不通问”是也。

  ○注“酅不”至“庙存也”。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决昭二十一年“宋华亥”等“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之文矣。

  ○注“月者,恩录之”。

  ○解云:即上元年注云“内女归例月,外女不月者,圣人探人情以制恩,实不如鲁女”。然则内女之归皆书月者,悉为恩录故也。是以此注云“月者,恩录之”。

  夏,四月。

  秋,八月,甲午,宋万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及者何?累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孔父、荀息皆累也。舍孔父、荀息无累者乎?曰:有。复反覆发传者,乐道人之善也。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接,《左氏》作“捷”。仇牧,音求;下音木。舍,音舍,下“舍孔父”同。复,扶又反,年未同。覆,芳服反。骄乐,音洛,下“宴乐”同。

  [疏]“宋万弑其君接”。

  ○解云:正本皆作“接”字,故贾氏云“《公羊》、《穀梁》曰接”是也。

  ○“及者何”。

  ○解云:尊卑灼然,而言及以殊之,故执不知问。

  ○“孔父、荀息皆累也”。

  ○解云:孔父之累在桓二年,荀息之累在僖十年。

  ○“曰有”。

  ○解云:欲指文公十八年叔仲惠伯被杀之事。

  ○注“复反”至“之善也”。

  ○解云:谓桓二年已有此传矣。

  ○注“孔子曰”至“损矣”。

  ○解云:乐皆是发心之乐,唯有“礼”下一乐,是礼乐之乐耳。言乐节礼乐者,言乐得礼乐之节。言乐道人之善者,谓口道之道。言乐佚游者,乐欲游从。言乐宴乐者,乐欲安乐而好内矣。

  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仇牧?据与孔父同也。

  [疏]注“据与孔父同”。

  ○解云:案桓二年传云“何贤乎孔父”,彼注云“据叔仲惠伯不贤”。今此传云“何贤乎仇牧”者,亦与孔父同据,故言据与孔父同。

  仇牧可谓不畏彊御矣。以下录万出奔月也。御,禁也。言力彊不可禁也。

  ○御,鱼吕反。

  [疏]注“以下”至“月也”。

  ○解云:即下文“冬,十月,宋万出奔陈”,注云“月者,使与大国君奔同例,明彊御也”是。

  其不畏彊御奈何?万尝与庄公战,庄公,即鲁庄公。战者,乘丘时。

  [疏]注“战者,乘丘时”。

  ○解云:即上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也。

  获乎庄公。庄公归,散舍诸宫中,散,放也。舍,止也。获不书者,士也。

  [疏]注“获不书者,士也”者。

  ○解云:《公羊》之例,大夫见经故也。

  数月然后归之。归反为大夫於宋,与闵公博,传本道此者,极其祸生於博戏,相慢易也。

  ○数,所主反。公博,如字,戏名也。字书作“薄”。易,以豉反。

  [疏]“归反”至“於宋”。

  ○解云:归而反国,乃为大夫於宋矣。

  妇人皆在侧,万曰:“甚矣!鲁侯之淑,淑,善。鲁侯之美也!美,好。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万见妇人皆在侧,故讦闵公以此言。言闵公不如鲁侯美好。

  ○讦,九列反,九谒反,一音九刈反;又一本作“揭”,其例、去列二反。闵公矜此妇人,色自美大於此妇人。妒其言,顾曰:“此虏也!顾谓侧妇人曰:此万也虏,执虏也。

  ○妒,丁故反。尔虏焉故,尔,女也,谓万也。更向万曰女尝执虏於鲁侯,故称誉尔。

  ○尔女,音汝,下同。称誉,音馀,又音预。鲁侯之美恶乎至?”恶乎至,犹何所至。

  ○恶,音乌,注同。万怒,搏闵公,绝其脰。脰,颈也。齐人语。

  ○搏,音博。脰,音豆,胫也。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手剑,持技剑。叱,骂之。

  ○叱,昌实反。万臂摋仇牧,碎其首,侧手曰摋。首,头。

  ○万臂,必赐反,本又作“辟”,婢亦反。摋,素葛反,又素结反,侧手系也。齿著乎门阖。阖,扇。

  ○著,直略反。门阖,户腊反,门扇也。仇牧可谓不畏彊御矣。犹乳犬玃虎,伏鸡搏貍,精诚之至也。争搏弑君而以当国言之者,重录彊御之贼,祸不可测,明当防其重者,急诛之。

  ○乳,如住反。玃,俱缚反,又九碧反,一本作“搏”,又音付。伏,扶又反。貍,力之反。

  [疏]注“犹乳”至“之至也”。

  ○解云:言仇牧知力不敌而有讨心,亦有精诚之至也。似若产乳之犬,不惮猛虎;伏鸡爱子,投命敌貍之类,故比之。

  ○注“争搏弑”至“急诛之”。

  ○解云:当国者,即言宋万是也。故隐四年“卫州吁弑其君完”,传云“曷为以国氏?当国也”者是也。

  冬,十月,宋万出奔陈。万弑君所以复见者,重录彊御之贼,明当急诛之也。月者,使与大国君奔同例,明彊御也。

  ○见,贤遍反。

  [疏]注“万弑君”至“诛之也”。

  ○解云:欲道《春秋》上下皆是弑君之贼,皆不重见,即宋督、郑归生、齐崔杼之属是也。而宋万、赵盾之属复见者,当文皆有注,更不劳重说。

  ○注“月者”至“御也”。

  ○解云:《春秋》之例云,大国君奔皆悉书月,即桓十六年“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之属是也。今此大夫而书月者,明彊御之甚故也。若然,昭二十年“冬,十月,宋华亥、向甯、华定出奔陈”,亦是大夫而书月,彼注云“月者,危三大夫同时出奔,将为国家患,明当防之”是也。而范氏此处注云“宋久不讨贼,致令得奔,故谨而月之也”者,与何氏别。

  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娄人会于北杏。齐桓行霸,约束诸侯尊天子,故为此会也。桓公时未为诸侯所信乡,故使微者会也。桓公不辞微者,欲以卑下诸侯,遂成霸功也。

  ○乡,许亮反。下,遐嫁反。

  [疏]注“桓公时”至“会也”。

  ○解云:言未为诸侯所信任而归乡之,是以诸侯皆使微者会,即宋人、陈人之属是也。

  夏,六月,齐人灭遂。不会北杏故也。不讳者,桓公行霸,不任文德而尚武力,又功未足以除恶。

  [疏]注“不讳者”至“武力”。

  ○解云:《春秋》为贤者讳,而不讳者,正以不任文德而尚武力故也。其武力者,即此灭遂是也。《繁露》云“论功则桓兄文弟,论德则文兄桓弟”是也。而《论语》云“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之力”,谓自此以后。

  ○注“又功未足以除恶”。

  ○解云:《春秋》褒贬,皆以功过相除计。桓公之立,虽有北杏之会,前有篡逆灭谭之非,论其功不足,而恶有馀,故不为讳也。而言未者,欲道其九合之后,功足以除恶也。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何以不日?据唐之盟日。

  ○柯,音歌。

  [疏]注“据唐之盟日”。

  ○解云:即隐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是也。

  易也。易,犹佼易也。相亲信,无后患之辞。

  ○易也,以豉反,注及下同。佼,古卯反。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共不日何以始乎此?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进,前也。曹子见庄将会有惭色,故问之。

  [疏]“桓之”至“信之也”。

  ○解云:谓桓公诸会皆如是也。以不日为信者,《公羊》之例,不信者日故也。以不致为信者,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其会无危,故以不致为信也。

  ○注“曹子”至“惭色”。

  ○解云:注者之意也。

  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自伤与齐为雠不能复也。伐齐纳纠不能纳,反复为齐所胁而杀之。

  ○能复,扶又反,下同。

  [疏]注“自伤”至“复也”。

  ○解云:桓十八年“公薨于齐”,庄九年“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是也。

  ○注“伐齐纳纠不能纳”。

  ○解云:即上九年“夏,公伐齐,纳纠”,传曰“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是也。

  ○注“反复”至“杀之”。

  ○解云:即上九年“齐人取子纠杀之”是也。

  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当,犹敌也。将劫之辞。庄公曰:“诺。”於是会乎桓。庄公升坛,土基三尺,土阶三等曰坛。会必有坛者,为升降揖让,称先君以相接,所以长其敬。

  ○坛,大丹反。以长,丁丈反。

  [疏]注“土基”至“曰坛”。

  ○解云:时王之礼也。必为三等者,正以公为上等,侯为次等,伯子男为下等故也。

  ○注“称先君以相接”。

  ○解云:即四年传云“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是也。

  曹子手剑而从之。从,随也。随庄公上坛,造桓公前而胁之。曹子本谋当其臣,更当其君者,见庄有不能之色。

  ○上,时掌反。造桓,七报反,下同。

  [疏]注“曹子”至“见庄有不能之色”。

  ○解云:亦注者之意也。

  管子进曰:“君何求乎?”管子,管仲也。君,谓庄公也。桓公卒愕不能应,故管子进为此言。

  ○卒,七忽反。愕,五各反。应,应对之应。为此言,于伪反,下“为杀”同。

  [疏]注“桓公”至“此言”。

  ○解云:正以劫桓公而管子对故也。“曹子曰:庄公亦造次不知所言,故任曹子。

  [疏]注“庄公”至“曹子”。

  ○解云:正以问庄公而曹子对,故言此。“城坏压竟”,齐数侵鲁取邑,以喻侵深也。

  ○压,於甲反,又於辄反。数,所角反。

  [疏]“城坏压竟”。

  ○解云:谓齐比来攻鲁城,令至坏败,抑压鲁竟,以为巳物也。君不图与?”君,谓齐桓公。图,计也。犹曰君不当计侵鲁太甚。

  ○与,音馀。

  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所侵邑非一,欲求何者。

  [疏]“管子曰”至“何求”。

  ○解云:意欲少还而巳。

  曹子曰:“原请汶阳之田。”欲复鲁竟。

  [疏]“曹子曰”至“之田”。

  ○解云:举其大畔言之,欲尽取之,故注云“欲复鲁竟”矣。

  管子顾曰:“君许诺。”诸侯死国不死邑,故可许诺。

  [疏]注“诸侯”至“许诺”。

  ○解云:即《曲礼下》篇云“国君去其国,止之曰‘若之何去社稷矣’”,是无去国之文。不言若之何去田邑,故知不死邑也。

  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下坛与曹子定约盟誓庄公也。必下坛者,为杀牲不洁,又盟本非礼,故不于坛上也。

  [疏]注“下坛”至“庄公也”。

  ○解云:犹言定约束其盟誓庄公也。

  ○注“必下”至“不洁”。解云:不字亦作“清”字者。

  ○注“又盟本非礼”。

  ○解云:即桓三年传云“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是也。

  巳盟,曹子摽剑而去之。摽,辟也。时曹子端剑守桓公,巳盟,乃摽剑置地,与桓公相去离,故云尔。

  ○摽剑,普交反,辟也,辟剑置地。刘兆云:“辟,捐也”。辟也,婢亦反,下同。去离,力智反。

  [疏]注“时曹子端”至“故云尔”。

  ○解云:端,犹始也。言曹子从始持剑而守桓公矣,及其盟讫,乃摽剑而置于地,乃与桓公相去离者,释传云“而去之”之文。

  要盟可犯,臣约其君曰要,彊见要胁而盟尔,故云可犯。

  ○要,一遥反。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以臣劫君,罪可雠。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诸侯犹是翕然信乡服从,再会于鄄,同盟于幽,遂成霸功,故云尔。劫桓公取汶阳田不书者,讳行诈劫人也。

  [疏]注“再会于鄄”。

  ○解云:即下十四年冬及十五年春比会于鄄是也。

  ○注“同盟于幽”。

  ○解云:即下十六年冬,“同盟于幽”是也。

  ○注“劫桓”至“劫人也”。

  ○解云:正以成二年书取汶阳之田故也。

  十有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

  夏,单伯会伐宋。其言会伐宋何?据伐国不殊会,曹伯襄言会诸侯。

  [疏]注“据伐国不殊会”。

  ○解云:与上诸侯俱是伐宋,事不殊异,何劳别生会文乎?故难之。

  ○注“曹伯”至“诸侯”。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冬,“曹伯襄复归于曹。遂会诸侯围许”是也。

  后会也。本期而后,故但举会。书者,刺其不信,因以分别功恶有深浅也。从义兵而后者,功薄;从不义兵而后者,恶浅。

  ○别,彼列反。

  [疏]注“本期”至“举会”。

  ○解云:若其不后,宜言单伯会齐人、陈人、曹人、伐宋,如下文“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之文。

  ○注“从义兵”至“功薄”。

  ○解云:即此是。

  ○注“从不义”至“恶浅”。解云:无经可据,但言理当然也。

  秋,七月,荆入蔡。

  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

  ○鄄,本亦作“甄”,规因反。

  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夏,夫人姜氏如齐。

  秋,宋人、齐人、邾娄人伐儿。

  ○儿,音郳。

  [疏]“夫人姜氏如齐”。

  ○解云:复与桓通也。

  ○“秋宋人”至“伐儿”。

  ○解云:范氏云“宋主兵,故序齐上也。班序上下,以国大小为次”,“征伐则以主兵为先,《春秋》之常也”。

  郑人侵宋。

  冬,十月。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

  秋,荆伐郑。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同盟者何?同欲也。同心欲盟也。同心为善,善必成;同心为恶,恶必成:故重而言同心也。

  ○滑,于八反。

  [疏]“同盟者何”。

  ○解云:欲言同善,不见褒赏之文;欲言同恶,复无刺讥之处,故执不知问。

  邾娄子克卒。小国未尝卒,而卒者,为慕霸者有尊天子之心,行进也。不日,始与霸者,未如琐。琐卒在二十八年。

  ○为慕,于伪反。如琐,息果反。

  [疏]注“小国”至“进也”。

  ○解云:正以所传闻之世,未录小国卒葬故也。

  ○注“不日者”至“二十八年”。

  ○解云:即二十八年经云“夏,四月,丁未,邾娄子琐卒”,注云“日者,附从霸者,朝天子行进”是也。然则此亦行进而不日者,但始与霸者有尊天子之心,未朝天子故也。其始与霸者之事,即上十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邾娄人会于北杏”是也。

  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瞻。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以无氏也。

  [疏]“郑瞻者何”。

  ○解云:欲言尊卿,名氏不具;欲言微者,书名见经,故执不知问。

  此郑之微者,何言乎齐人执之?据获宋万不书者,不坐获微者,今书齐称人,坐执文。

  ○郑瞻,二传作“詹”。

  [疏]注“据获”至“执文”。

  ○解云:上十二年传云“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注云“获不书者,士也”。然则以获微者不罪坐,故不书。今书齐称人,作坐执之文,故难之。

  书甚佞也。为甚佞,故书恶之,所以轻坐执人也。然不得为伯讨者,事未得行,罪未成也。孔子曰:“放郑声,远佞人。”罪未成者,伯当远之而已。

  ○为其,于伪反。恶之,乌路反,下“恶之”皆同。远佞,于万反,下同。

  [疏]注“不得为”至“未成也”。

  ○解云:僖四年传云“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今称人而执,故云不得为伯讨矣。

  ○注“孔子曰”至“佞人”。

  ○解云:《论语》文。案《乐记》魏文侯问子夏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然则四国皆有淫声,盖逐甚者言之,故许氏云“郑诗二十一篇,说妇人者十九”,此之谓也。或何氏云“郑声淫”,与服君同,皆谓郑重其手而音淫过,非郑国之郑也。

  夏,齐人瀸于遂。瀸者何?瀸积也。众杀戍者也。瀸者,死文。瀸之为死,积死非一之辞,故曰瀸积。众,多也。以兵守之曰戍。齐人灭遂,遂民不安,欲去,齐强戍之。遂人共以药投其所饮食水中,多杀之。古者有分土,无分民,齐戍之非也,遂不当坐也,故使齐为自积死文也。称人者,众辞也。不书戍将帅者,封内之兵,故不书。

  ○瀸,子廉反,二传作“歼”。积,本又作“渍”。强,共丈反。将帅,子匠反;下所类反。

  [疏]“瀸者何”。

  ○解云:正以异於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瀸者”至“众多”也。

  ○解云:即《曲礼下》篇云“羽鸟曰降,四足曰渍”,郑注云“异於人也。降,落也。渍,谓相瀸汙而死”是也。

  ○注“齐人灭遂”。

  ○解云:在上十三年。

  ○“古者有分土,无分民”。

  ○解云:说在桓元年注文也。

  秋,郑瞻自齐逃来。何以书?书甚佞也,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重言来者,道经主书者,若传云尔,盖痛鲁知而受之,信其计策,以取齐淫女,丹楹刻桷,卒为后败也。加逃者,抑之也。所以抑之者,上执称人,嫌恶未明。系郑者,明行当本於乡里也。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不若乡人之善之,乡人之恶者恶之。”

  ○重,直用反。明行,下孟反。

  [疏]注“重言”至“云尔”。

  ○解云:经所以主书此事者,正恶佞人之来,恐其作祸矣。

  ○注“盖痛鲁知而受之”。

  ○解云:《春秋》痛伤鲁人知其佞人,恶而受之。

  ○注“信其计”至“淫女”。

  ○解云:即下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秋,“夫人姜氏入”是也。知取齐淫女是郑瞻之计者,《春秋说》文云。

  ○注“丹楹刻桷”。

  ○即下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二十四年春,“刻桓宫桷”是也。

  ○注“卒为后败也”。解云:即淫二叔杀二嗣子是也。

  ○注“加逃者,抑之也”。

  ○解云:谓逃是碎事,不应见经,而见逃于经者,抑之故也,或者子哀庆封之属皆言奔。今此加逃,故决之。

  ○注“上执”至“未明”。

  ○解云:谓称人为坐执文,非伯讨之义故也。

  ○注“子贡”至“恶之”。

  ○解云:一乡之人皆好此人,此人何如?子曰未可即以为善,何者?此人或者行与众同,或朋党矣。子贡又曰若一乡之人皆恶此人,此人何如?子曰未可即以为恶也,何者?此人或者行与众异,或孤特矣。不若乡人之善行者善之,恶行者恶之,与善人同,复与恶人异,道理胜於前,故知是实善。云云之说,备于郑注。

  冬,多麋。何以书?记异也。麋之为言,犹迷也。象鲁为郑瞻所迷惑也。言多者,以多为异也。

  ○麋,亡悲反。

  [疏]注“象鲁”至“惑也”。

  ○解云:《感精符》文。

  ○注“言多”至“异也”。

  ○解云:鲁旧有麋,但今乃多耳。

庄公卷八(起十八年,尽二十七年)

 庄公卷八(起十八年,尽二十七年)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是后戎犯中国,鲁蔽郑瞻,夫人如莒,淫泆不制所致。

  [疏]注“是后戎犯中国”。

  ○解云:即下文“夏,公追戎于济西”是也。

  ○注“鲁蔽郑瞻”。

  ○解云:下文“秋,有蜮”是。

  ○注“夫人”至“所致”。

  ○解云:即下十九年秋,“夫人姜氏如莒”之属是也。是阴胜阳之象,是以日为之食。

  夏,公追戎于济西。以兵逐之曰追。

  ○济,子礼反。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据公追齐师至酅,举齐侵也。

  [疏]注“据公”至“侵也”。

  ○解云:即僖二十六年“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巂,弗及”是也。

  大其为中国追也。以其不限所至,知为中国追也。

  ○为中,于伪反,注及下皆同。

  [疏]注“以其”至“追也”。

  ○解云:“公追齐师至巂”,限其所至,乃是自为己追,故知如此。

  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其言于济西何?据公追齐师至酅弗及,不言于也。大之也。大公除害,恩及济西也。言大者,当有功赏也。追例时。

  [疏]注“言大者”至“赏也”。解云:“公追齐师至巂,弗及”不言于,今言于者,谓公有大功,於王法当赏矣。

  ○注“追例时”。

  ○解云:即此文是。而僖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虽在正月己未下,不蒙日月。

  秋,有蜮。何以书?记异也。蜮之犹言惑也。其毒害伤人,形体不可见,象鲁为郑瞻所惑,其毒害伤人,将以大乱而不能见也。言有者,以有为异也。

  ○蜮,音或,短狐也;或谓之射工,音食。

  [疏]注“蜮之犹言惑也”。

  ○解云:即《五行志》云“蜮犹惑也”者是。

  ○注“其毒害伤人”。

  ○解云:即《五行志》云“能射人,甚者至死”是也。

  ○注“形体不可见”。

  ○解云:即《草木志》云“在水中射人影即死”是也。

  ○注“言有者,以有为异也”。

  ○解云:谓鲁先无蜮,今乃有之。案昭二十五年经书“有鸲鹆来巢”,今此不书来者,乱气所生,不从外来故也。

  冬,十月。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言往媵之者,礼,君不求媵,二国自往媵夫人,所以一夫人之尊。

  ○媵陈,以证反,又绳证反。娣从,才用反,下注同。

  [疏]“媵者何”。解云:媵是碎事,例不见经,今而书之,故执不知问。

  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壹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必以侄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所以防嫉妒,令重继嗣也。因以备尊尊、亲亲也。九者,极阳数也。不再娶者,所以节人情,开媵路。

  ○嫉,音疾,又音自。

  [疏]“侄者何”。

  ○解云:昭穆异等,而与嫡俱行,故执不知问。

  ○“娣者何”。

  ○解云:与侄同伦而在侄下,故执不知问。

  ○“诸侯”至“再娶”。

  ○解云:传言此者,解所以有媵之意。言诸侯娶女非一者,正由不得再娶故也。

  ○注“必以”至“人喜也”。

  ○解云:即《穀梁传》云“一人有子,三人缓带”,范氏云“欲共享其禄”是也。

  ○注“所以防嫉妒”。

  ○解云:谓三人不相疾也。

  ○注“令重继嗣也”。解云:谓三人不相疾,共保其子。

  ○注“因以备”至“亲也”。

  ○解云:谓备侄所以尊尊,备娣所以亲亲。其上尊下亲,皆指嫡也。

  ○注“九者极阳数也”。

  ○解云:谓对一三五七以为极矣也。

  ○注“开媵路”。

  ○解云:谓亦有为嫡之望也。

  媵不书,此何以书?据伯姬归于纪,不书媵也。

  [疏]注“据姬归于纪”者,解云:在隐二年冬。

  为其有遂事书。为下有遂事善也,故书所以不当书,以起将有所详录,犹伯姬书媵也。不媵,则当取。得书者张本文。言公子结如陈,遂及齐侯、宋公盟于鄄。

  ○为其,于伪反,注及下注同。

  [疏]注“为下有遂事善也”。

  ○解云:即“遂及齐侯、宋公盟”是也。

  ○注“故书所至不当书”。

  ○解云:谓书媵是也。

  ○注“以起将有所详录”。

  ○解云:正欲见盟事之善,合详而录之。

  ○注“犹伯姬书媵也”。

  ○解云:即成八年“卫人来媵”,传曰“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九年“晋人来媵”,传曰“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十年“齐人来媵”,传云“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三国来媵,非礼也。曷为皆以录伯姬之辞言之?妇人以众多为侈也”者是也。

  ○注“言公”至“盟于鄄”。

  ○解云:是其得书之文也。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以外事不素制,不豫设,故云尔。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先是鄄、幽之会,公比不至,公子结出竟,遭齐、宋欲深谋伐鲁,故专矫君命而与之盟,除国家之难,全百姓之命,故善而详录之。先书地,后书盟者,明出竟乃得专之也。盟不地者,方使上为出竟地,即更出地,嫌上地自为媵出地也。陈称人者,为内书,故略以外国辞言之。此陈侯夫人,言妇者,在涂也。加之者,礼未成也。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而盟不日者,起国家后背结之约,非结不信也。

  ○矫,居表反。难,乃旦反。背,音佩。

  [疏]注“先是”至“不至”。

  ○解云:即上十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十六年冬,“会齐侯、宋公”以下“同盟于幽”是也。正以彼二经皆不言公会,故知鲁侯不至矣。

  ○注“欲深谋伐鲁”。

  ○解云:正以善而详录之,故知欲伐矣。

  ○注“先书地”。

  ○解云:谓书鄄是也。

  ○注“明出竟乃得专之也”。

  ○解云:正以鄄为卫地故也。

  ○注“此陈”至“在涂也”。

  ○解云:即隐二年传云“在涂称妇”是。

  ○注“加之者,礼未成也”。

  ○解云:正以此妇未成为夫人,故加之绝之。若其巳配,礼宜言媵陈夫人,不假言之以绝也。

  ○注“冬齐”至“西鄙”。

  ○解云:即下经也。

  ○注“而盟不”至“不信也”。

  ○解云:以《公羊》之例,不信者书日,故如此解。

  夫人姜氏如莒。

  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鄙者,边垂之辞,荣见远也。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月者,再出也。不从四年巳月者,异国。

  [疏]注“月者,再出也”。

  ○解云:欲对上十九年秋“夫人姜氏如莒”之文也。

  ○注“不从”至“异国”。

  ○解云:即上四年经云“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彼注云“月者再出,重也。三出不月者,省文,从可知例”。然则此经不从四年之例,而复出月者,正为齐、莒异国,不得相因故也。

  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瘠也。瘠,病也,齐人语也。以加大,知非火灾也。

  ○大瘠,在亦反,病也;本或作“瘠”,才细反;一本作“渍”,才赐反,郑注《曲礼》引此同。

  [疏]“大灾者何”。

  ○解云:欲言大疾疫,而经书灾,故执不知问。

  ○注“以加大,知非火灾也”。

  ○解云:正以襄三十年“宋灾”,昭九年“陈火”之属,皆不言大故也。案襄九年传云“大者曰灾,小者曰火”,注云“大者,谓正寝、社稷、宗庙、朝廷也,下此则小矣”。然彼是两火自对,故以灾火别之。此则非火,故更言大耳。

  大瘠者何?<疒列>也。<疒列>者,民疾疫也。

  ○<疒列>,力二反,疾疫也。疫,音役。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与宋大水同义。<疒列>者,邪乱之气所生,是时鲁任郑瞻,夫人如莒淫泆,齐侯亦淫诸姑姊妹,不嫁者七人。

  ○邪,似嗟反。

  [疏]注“与宋大水同义”。

  ○解云:即上十一年“宋大水”,传云“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注云“时鲁亦有水灾,书鲁则宋灾不见,两举则烦文不省,故诡例书外以见内也”是也。

  ○注“齐侯”至“七人”。

  ○解云:《晏子春秋》文。案彼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吾先君桓公,淫女公子,不嫁者九人,而得为贤君何?”又此解言七人者,彼此其有误矣。然则襄公霸诸侯,唯淫妹而已,齐人犹作“南山崔崔”以刺之。桓公小白相淫九人,而齐人不刺之者,盖以功多足以除恶故也。或者遇尔不作,或采之不得,宁可问乎?

  秋,七月。

  冬,齐人伐戎。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

  ○郑伯突,徒没反,厉公也。

  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冬,十有二月,葬郑厉公。《春秋》篡明者书葬。

  [疏]注“春秋”至“书葬”。

  ○解云:言《春秋》者,欲见通例如此矣。篡明者,谓有立、入之文,即隐四年冬,“卫人立晋”;桓十三年春,“葬卫宣公”;上九年夏,“齐小白入于齐”;僖十八年秋,“葬齐桓公”之属是也。今此郑突入于郑,桓十五年秋亦有入栎之文,即是篡明,书其葬耳。若篡不明者,则去其葬以见其篡,不合为诸侯,是以僖十年里克弑卓子之时,惠公无入文。至僖二十四年“晋侯夷吾卒”下,不书葬晋惠公矣。若有立、入之文者,不嫌非篡,何劳去葬以见篡?若然,案文公重耳亦无篡文,而僖三十年经书“葬晋文公”者,正以文公功盖天下,《春秋》为贤者讳,故书其葬,若其不篡然也。若然,齐侯小白是贤者而书其入,又录其葬,见其篡明,不为之讳者,僖十年传云“桓公之享国也长,美见乎天下,故不为之讳本恶也。文公之享国也短,美未见乎天下,故为之讳本恶也”是也。

  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肆者何?跌也。跌,过度。

  ○肆,音四,本或作“佚”。大省,所景反,除自省皆同,二传作“眚”。跌,大结反,过度也。

  [疏]“肆大省”。

  ○解云:肆,读如字,放肆也。省,读如减省之省也。

  ○“肆者何”,“大省者何”。

  ○解云:皆以异於常例,故执不知问。大省者何?灾省也。谓子卯日也。夏以卯日亡,殷以子日亡,先王常以此日省吉事,不忍举,又大自省敕,得无独有此行乎?常若闻灾自省,故曰灾省也。

  ○行,下孟反。

  [疏]注“先王”至“忍举”。

  ○解云:此先王,谓夏、殷之后成礼者,以是夏、殷亡日,故省吉事而已,不忍举而行之。

  ○注“又大”至“此行乎”。

  ○解云:又若似见不贤而内自省之义矣。

  ○注“常若”至“灾省也”者,释传云“灾省”之文也。言闻有灾辄自省察,若为行而致之乎?肆大省,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忌省也。时鲁有夫人丧,忌省日不哭。省日本以忌吉事,不以忌凶事,故礼哭不辟子卯日,所以专孝子之思也。不与念母,而讥忌省者,本不事母则已,不当忌省,犹为商人责不讨贼。

  ○思,息嗣反。为,于伪反。

  [疏]“肆大省,何以书”。

  ○解云:不但言何以书者,恐人以为但问大省,云大自省敕何以书,故复举句而问之。

  ○注“故礼”至“卯日”。

  ○解云:案《士丧礼》既殡之后,云“朝夕哭,不辟子卯”是也。引之者,证不以忌凶事也。

  ○注“不与”至“忌省”。解云:不与念母者,即上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传曰“夫人固在齐矣,其言孙于齐何?念母也”,“念母者,所善也。则曷为於其念母焉贬?不与念母也”,彼注云“念母则忘父,背本之道也”是也。

  ○注“犹为”至“讨贼”。

  ○解云:文十四年九月,“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然则商人者,是篡弑之贼也,齐之臣子理宜讨之,而反臣事,失其所也。及文十八年夏,“齐人弑其君商人”,而不书其葬者,以责臣子不讨贼也。似文姜罪,实宜绝之,公既不绝,宜尽子道,而反忌省,故得责之。

  癸丑,葬我小君文姜。文姜者何?庄公之母也。辄发传者,起仇母,录子恩。凡母在子年,无適庶,皆系子也。不在子年,適母系夫,庶母系子。言小君者,比於君为小,俱臣子辞也。文者,谥也。夫人以姓配谥,欲使终不忘本也。

  ○无適,丁历反,下同。

  [疏]“葬我小君文姜”。

  ○解云:《穀梁传》曰“小君非君,其曰君何也?以其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者是。

  ○“文姜者何”。

  ○解云:欲言庄母,谥异其父;欲言非母,备礼葬之,故执不知问。

  ○注“辄发”至“子恩”。

  ○解云:隐元年传云“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今假令不发,亦是桓之夫人、庄公之母可知,而云“文姜者何?庄公之母”,故言辄矣。今此经云“葬我小君文姜”,传云“文姜者何?庄公之母也”者,正欲录子之恩,故备礼而葬之。

  ○注“凡母”至“系子也”。解云:即此传云“文姜者何?庄公之母”,是適母系子也。宣八年传云“顷熊者何?宣公之母也”,襄四年传云“定戈者何?襄公之母也”,皆是庶母系子也。而僖二年传云“哀姜者何?庄公之夫人也”,在子年而系夫者,盖以僖公非所生,为其非子故也。

  ○注“不在”至“系夫”。

  ○解云:即僖二年哀姜是也。

  ○注“庶母系子也”。

  ○解云:即文五年传云“成风者何?僖公之母也”是也。定十五年秋,“姒氏卒”,传曰“姒氏者何?哀公之母也”者,亦是庶母不在子年而系于子。然则乡来所言,传皆葬上乃言某公之母,而姒氏特于卒上发传者,正以姒氏之葬,直云“葬定姒”,不得称小君,是以传家亦於葬略之矣。定姒所以葬不得称小君,《公羊》之义,母以子贵,哀公尔时未得为君,是以定姒未得全同夫人矣。

  ○注“欲使终不忘本也”。

  ○解云:本即姓是也。

  陈人杀其公子御寇。书者,杀君之子,重也。

  [疏]注“书者,杀君之子,重也”。

  ○解云:正以不言大夫而得书杀,则知由其是君之子故也。

  夏,五月。以五月首时者,讥。庄公取仇国女,不可以事先祖,奉四时祭祀,犹五月不宜以首时。

  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防,鲁地。

  ○傒,音兮。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曷为就吾微者而盟?据暨与公盟也。

  [疏]“齐高傒者何”。

  ○解云:欲言其贵,鲁侯耻之;欲言微者,名氏见经,故执不知问。

  ○注“据暨与公盟也”。

  ○解云:即上九年春,“公及齐大夫盟于暨”是也。

  公也。以其日,微者不得日,大夫盟当出名氏。

  [疏]注“以其日”至“得日”。

  ○解云:即隐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传曰“孰及之?内之微者也”,彼注云“宋称人者,亦微者也”,“微者盟例时,不能专正,故责略之。此月者,隐公贤君,虽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录也”,是其微者不得日矣。其微者盟例时者,即僖十九年“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之属是也。

  ○注“夫人”至“名氏”。

  ○解云:即成元年“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之属是也。

  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

  冬,公如齐纳币。纳币即纳徵。《礼》曰“主人受币,士受俪皮”是也。《礼》言纳徵,《春秋》言纳币者,《春秋》质也。凡婚礼皆用雁,取其知时候。唯纳徵用玄纁束帛俪皮。玄纁,取其顺天地也。俪皮者,鹿皮,所以重古也。

  ○纁,许云反,俪,力计反,本又作“丽”。

  [疏]注“纳徵”至“天地也”。

  ○解云:即隐元年注云“束帛,谓玄三纁二:玄三法天,纁二法地”是也,何者?玄纁者,是天地之色故也。

  ○注“俪皮者,鹿皮,所以重古也”。

  ○解云:正以古者食肉衣皮服捕禽兽故也。俪者,两也。两皮者,二仪之数。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据桓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不书纳币。讥。何讥尔?亲纳币,非礼也。时庄公实以淫泆大恶不可言,故因其有事於纳币,以无廉耻为讥。不讥丧娶者,举淫为重也。凡公之齐,所以起淫者,皆以危致也。

  [疏]注“凡公”至“致也”。

  ○解云:即下二十三年“春,公至自齐”,“夏,公如齐观社”,“公至自齐”;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之属是也。凡书至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故也。

  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据柯之盟不日,柯之会不致。

  [疏]注“据柯”至“不致”。

  ○解云:即上十三年“冬,公会齐侯于柯”,不书日不致是也。

  此之桓国,何以致?危之也。何危尔?公一陈佗也。公如齐淫,与陈佗相似如一也。

  ○佗,大何反。

  [疏]注“公如”至“如一也”。

  ○解云:即桓六年“蔡人杀陈佗”,传云“陈佗者何?陈君也。陈君则曷为谓之陈佗?绝也。曷为绝之?贱也。其贱奈何?外淫也。恶乎淫?淫于蔡,蔡人杀之”是也。

  祭叔来聘。不称使者,公一陈佗,故绝,使若我无君,以起其当绝,因不与天子下聘小人。

  ○祭,侧界反。

  [疏]注“不称使”至“小人”。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决隐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九年“天王使南季来聘”,等是王使而皆称使。今此独不称使,故决之。何氏知不称使,是我无君之文者,正见闵二年“高子来盟”,传云“何以不言使?我无君”是也。若然,案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桓五年夏,“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桓八年春,“天王使家父来聘”。然则桓公篡逆,经犹称使而不绝之。庄公特淫,绝之者,桓四年伯纠之下,何氏云“下去二时者,桓公无王而行,天子不能诛,反下聘之,故为贬,见其罪,明不宜也”。然则桓公恶甚,故去二时以明不宜。庄公罪轻,故不言使以见绝,因不与天子下聘小人而巳。《春秋》见义,非唯一种,未可然怪也。

  夏,公如齐观社。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观社,非礼也。观社者,观祭社。讳淫言观社者,与亲纳币同义。社者,土地之主。祭者,报德也。生万物,居人民,德至厚,功至大,故感春秋而祭之,天子用三牲,诸侯用羊豕。

  [疏]注“讳淫”至“同义”。

  ○解云:谓实以淫泆大恶不可言,因其有事于观社,故以观社讥耳。

  ○注“天子”至“羊豕者”,解云:时王之礼。

  公至自齐。

  荆人来聘。荆何以称人?据上称州。

  [疏]注“据上称州”。

  ○解云:即上十六年“秋,荆伐郑”之属是也。

  始能聘也。《春秋》王鲁,因其始来聘,明夷狄能慕王化,脩聘礼,受正朔者,当进之,故使称人也。称人当系国,而系荆者,许夷狄者不一而足。

  [疏]注“称人”至“而足”。

  ○解云:正以十年传云:“州不若国,知进称人宜系国矣”。文九年“楚子使椒来聘”,传云“椒者何?楚大夫也。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又襄二十九年传云“札者何?吴季子之名。《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是以此注引之耳。

  公及齐侯遇于穀。

  萧叔朝公。其言朝公何?据公在内不言朝公,在外言会。

  [疏]注“据公”至“朝公”。

  ○解云:即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之属是也。

  ○注“在外言会”。

  ○解云:定十四年“邾娄子来会公”,及公会某侯之属皆是也。

  公在外也。时公受朝於外,故言朝公,恶公不受於庙。

  ○恶公,乌路反,下同。

  [疏]注“时公”至“於庙”。

  ○解云:隐七年注云“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於大庙,孝子谦不敢以巳当之,归美於先君,且重宾也”,隐十一年注云“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於大庙,与聘同义”。今此言公故如此解。

  秋,丹桓宫楹。何以书?讥。何讥尔?丹桓宫楹,非礼也。楹,柱也。丹之者,为将娶齐女,欲以夸大示之。传言“丹桓宫”者,欲道天子诸侯各有制也。礼,天子斫而砻之,加密石焉;诸侯斫而砻之,不加密石;大夫斫之;士首本。失礼宗庙例时。

  ○宫楹,音盈,柱也,下传及注同。为将,于伪反。斫,丁角反,下同。砻,力工反。

  [疏]注“礼天子”至“首本”。

  ○解云:皆《外传?晋语》张老谓赵文子椽之制。《穀梁传》曰:“天子之桷,斫之砻之,加密石焉;诸侯之桷,斫之砻之;大夫斫之;士斫本。”今此何氏於丹楹之下总言之矣。斫本者,正谓全以树本而行斤斫之。

  ○注“失礼宗庙例时”。

  ○解云:正谓此文是也。下经二十四年“三月,刻桓宫桷”而书月者,以其功重故也。此谓失礼脩营之例也。若其祭祀失礼者,则书日,是以隐五年“初献六羽”之下,何氏云“失礼鬼神例日”是也。若始造宗庙而失礼者,亦书日,即成六年春,王“二月,辛巳,立武宫”是也。而定元年九月,“立炀宫”,亦为非礼,而不书日者,所见之世,其恩尤厚,故不为书日,使若得礼然。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曹达《春秋》常卒月葬时也。始卒日葬月,嫌与大国同,后卒而不日,入所闻世,可日不复日。

  ○射姑,音亦。复,扶又反。

  [疏]注“曹达”至“时也”。

  ○解云:即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昭十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秋,葬曹平公”之属是也。其有卒葬在日月下者,不蒙日月矣。其文各自有解。

  ○注“始卒日葬月”。

  ○解云:即桓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所以然者,敬老重恩故也。

  ○注“后卒而不日”。

  ○解云:正以对桓十年“曹伯终生卒”,以为后矣。

  ○注“入所闻世,可日不复日”。

  ○解云:即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是。案曹为小国,入所闻之世,正合卒月,而言可日者,正以传闻之世,巳得录之,故所闻世可以书日,但以嫌同大国,故不日矣。

  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我贰也。庄公有污贰之行。

  ○扈,音户。有污,污辱之污,一音乌卧反,后放此。行,下孟反。

  [疏]注“污贰之行”。

  ○解云:谓庄公之行,既不清洁,又不专一,故谓之贰矣。鲁子曰:“我贰者,非彼然,我然也。”嫌上托以齐恶我贰,相疑而盟,故日也。解言非齐恶我也,我行污贰,动作有危,故日之也。

  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何以书?讥。何讥尔?刻桓宫桷,非礼也。与丹楹同义。月者,功重於丹楹。

  ○桷,音角,椽也。

  [疏]注“与丹楹同义”。

  ○解云:即上注云“丹之者,为将娶齐女,欲以夸大示之”是也。

  ○注“月者,功重於丹楹”。

  ○解云:正以失礼宗庙例时,故如此注。

  葬曹庄公。

  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讳淫,故使若以得礼书也。礼,诸侯既娶三月,然后夫人见宗庙;见宗庙,然后成妇礼。

  ○迎,鱼命反。见宗,贤遍反,下传文“见也”、“见用币”及注同。

  [疏]“葬曹庄公”。

  ○解云:虽在月下,不蒙上月也。

  ○“何以书?亲迎礼也”。

  ○解云:鲁侯如齐,本实淫通,非为亲迎而往。但《春秋》之意,以其大恶不可言之,要以言其逆女,使若得礼,善而书日矣。是以注云“讳淫,故使若以得礼书也”。

  ○注“礼诸侯”至“妇礼”。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庄公夫人未至于国而行妇事,既非正礼明矣。

  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其言入何?据夫人姜氏言至不言入。

  [疏]注“据夫人”至“言入”。

  ○解云:即桓三年九月,“夫人姜氏至自齐”是

  难也。其言日何?据夫人姜氏至,不日。

  ○难也,乃旦反,下及注同。难也。其难奈何?夫人不偻,不可使入,与公有所约,然后人。偻,疾也,齐人语。约,约远媵妾也。夫人稽留,不肯疾顺公,不可使即入。公至后,与公约定八月丁丑乃入,故为难辞也。夫人要公不为大恶者,妻事夫有四义:鸡鸣縰笄而朝,君臣之礼也;三年恻隐,父子之恩也;图安危可否,兄弟之义也;枢机之内,寝席之上,朋友之道,不可纯以君臣之义责之。

  ○不偻,力主反,疾也。注同。远,于万反。要,一遥反。縰笄,所买反,又所绮反。恻隐,初力反。

  [疏]注“夫人要公”至“责之”。

  ○解云:正以所传闻之世,内之大恶皆讳不书。今而书之,故知然也。

  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宗妇者何?大夫之妻也。觌者何?见也。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不宜用币为贽也。

  ○觌,大历反,见也。贽,音至。

  [疏]“宗妇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之妻,文不言及;欲言非妻,相与俱见,故执不知问。

  ○“觌者何”。

  ○解云:欲言是礼,男女无别;欲言非礼,而在用上,故执不知问。

  ○“用者何”。

  ○解云:初至之觌,礼则有之;而经书用,乃是不宜之称,故执不知问。

  见用币,非礼也。以文在觌下,不使赍见,知非礼也。

  [疏]“见用币,非礼也”。

  ○解云:言其见夫人之法,卿大夫宜用羔雁,宗妇宜用枣栗腶脩,而皆用币,是为非礼也。

  ○注“以文”至“非礼也”。

  ○解云:若其是礼,宜言大夫宗妇用币觌也。

  然则曷用?枣栗云乎?暇脩云乎?暇脩者,脯也。礼,妇人见舅姑,以枣栗为贽;见女姑,以暇脩为贽;见夫人,至尊,兼而用之。云乎,辞也。枣栗取其早自谨敬,暇脩取其断断自脩正。执此者,若其辞云尔,所以叙情配志也。凡贽,天子用鬯,诸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雁,士用雉。雉取其耿介;雁取其在人上,有先后行列;羔取其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玉取其至清,而不自蔽其恶,洁白而不受污,内坚刚而外温润,有似乎备德之君子;鬯取其芬芳在上,臭达於天,而醇粹无择,有似乎圣人,故视其所执而知其所任矣。日者,礼,夫人至,大夫皆郊迎,明日大夫宗妇皆见,故著其明日也。大夫妻言宗妇者,大夫为宗子者也。族所以有宗者,为调族理亲疏,令昭穆亲疏各得其序也,故始统世世继重者为大宗,旁统者为小宗,小宗无子则绝,大宗无子则不绝,重本也。天子诸侯世以三牲养,礼有代宗之义,大夫不世,不得专宗。著言宗妇者,重教化自本始也。

  ○断脩,丁乱反,注同,本又作“暇”,音同鍜;脯加姜桂曰脩。耿介,古幸反;下音界。行,户郎反。号,户刀反。跪,其委反。醇,音纯。粹,虽遂反。为调,于伪反,下“仕为”同。令,力呈反。昭穆,上遥反,凡昭穆之例皆同。

  [疏]注“暇脩者,脯也”。

  ○解云:正以《穀梁传》云“束脩之肉,不行竟内”,以肉言之,故知脩为脯矣。又下《曲礼》“妇人之贽,脯脩枣栗”,谓之脯脩,其义益显。

  ○注“礼妇人”至“志也”。

  ○解云:时王之礼。且以其文先言枣栗故也。

  ○注“凡贽”至“用雉”。

  ○解云:皆下《曲礼》文。彼言诸侯用圭,此言玉者,盖所见异也。

  ○注“大夫不世,不得专宗”。

  ○解云:欲道大夫之妻所以谓之妇人之义。

  ○注“重教化自本始也”。

  ○解云:正以宗子者,宗族之本故也。

  大水夫人不制,遂淫二叔,阴气盛,故明年复水也。

  ○复,扶又反。

  [疏]注“夫人”至“二叔”。

  ○解云:即下二十七年传云“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胁公”是也。

  ○注“明年复水也”。

  ○解云:即二十五年“秋,大水”云云是也。

  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曹羁者何?曹大夫也。以小国,知无氏为大夫。

  ○曹羁,居宜反,下同。

  [疏]“曹羁者何”。

  ○解云:欲言曹君,经不称伯;欲言大夫,单名无氏,故执不知问。

  ○注“以小”至“大夫”。

  ○解云:即襄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昭二十七年“邾娄快来奔”之属是也。若其大国大夫不书名氏者,或有未命,或有罪见贬矣。

  曹无大夫,此何以书?据羁无氏。

  [疏]注“据羁无氏”。

  ○解云:曹无大夫之文也。言问者见羁无氏,知曹无大夫。既无大夫,何以特书曹羁?故难之。

  贤也。何贤乎曹羁?据国见侵,出奔以辟难。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戎师多,又常以无义为事。”君请勿自敌也。”礼,兵敌则战,不敌则守。君师少,不如守,且使臣下往。

  ○则守,手又反,又如字,下同。曹伯曰:“不可。”臣下不可独往。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谏必三者,取月生三日而成魄,臣道就也。不从得去者,仕为行道,道不行,义不可以素餐,所以申贤者之志,孤恶君也。谏有五:一曰讽谏,孔子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季氏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谏,曹羁是也;三曰直谏,子家驹是也;四曰争谏,子反请归是也;五曰赣谏,百里子、蹇叔子是也。

  ○魄,普白反。餐,七千反。讽,方凤反。堕,许规反。争,争斗之争。赣谏,陟降反,又呼弄反,又丑用反。

  [疏]“三谏不从”至“义也”。

  ○解云:然则下二十七年传云“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者,谓三谏不从”之属是也。而《曲礼》下篇云“三谏不听,则逃之”,盖士不待放,故言逃之。

  ○注“谏必三者”至“君也”。

  ○解云:即此及《乡饮酒义》云“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是也。

  ○注“谏有五至堕之是也”。解云:即定十二年传云“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於是帅师堕费”是也。

  ○注“二曰顺谏”。

  ○解云:即此文是也。

  ○注“三曰”至“驹是也”。

  ○解云:昭二十五年传云“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僣於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驹曰:‘诸侯僣於天子,大夫僣於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僣矣哉?’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皆天子之礼也’”是也。

  ○注“四曰”至“归是也”。

  ○解云:即宣十五年传云“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於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闚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巳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已也”者是也。

  ○注“五曰”至“子是也”。

  ○解云:僖三十三年传云“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於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者是也。

  赤归于曹郭公。赤者何?曹无赤者,盖郭公也。以郭公在赤下。

  ○赤归于曹郭公,此连为句。郭,音虢,亦如字。连读郭公为一句。

  [疏]“赤者何”。

  ○解云:欲言曹伯,经不书爵;欲言微者,复有郭公之号,故执不知问。

  ○“曹无”至“公也”。

  ○解云:谓此郭公实非曹人故也。言盖郭公者,盖郭之公矣。

  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失地者,出奔也。名言归,倒郭公置赤下者,欲起曹伯为戎所杀,故使若曹伯死,谥之为郭公。而赤微者,自归曹也。不言赤奔者,从微者例,不得录出奔。

  [疏]“郭公者何”。

  ○解云:欲言郭君,经无其事;欲言曹伯,而文言郭公,故执不知问。

  ○注“不言”至“出奔”。

  ○解云:谓不言郭公赤奔曹者,假作微人之文,即从微者例,宁得录其奔,正得言道赤归于曹。

  二十有五年,春,陈侯使女叔来聘。称字者,敬老也。礼,七十,虽庶人,主字而礼之。《孝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是也。

  ○女,音汝。

  [疏]注“称字敬老也”。

  ○解云:正以称字异於诸侯大夫之例,故知其老也。

  ○注“孝经”至“是也”。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春秋》假鲁以为明王,谓女叔为小国之臣矣。

  夏,五月,癸丑,卫侯朔卒。《春秋》篡明者当书葬,朔不书葬,嫌与篡同例,身绝国不绝,故去葬,明犯天子命重,不得书葬,与盗国同。

  ○故去,起吕反,年末同。

  [疏]注“春秋”至“国同”。

  ○解云:篡明者,谓经有立、入之文也,不嫌非篡,则书其葬,隐四年冬,“卫人立晋”;桓十三年春,“葬卫宣公”;庄九年夏,“齐小白入于齐”;僖十八年秋,“葬齐桓公”之属是也。若篡不明者,则去其葬,以见其篡,不合为诸侯,即晋惠公之属是也。今此寻朔於上六年经云“夏,六月,侯朔入于卫”,既有入文,即是篡明,当合书葬,而不书葬者,若其书葬,则嫌与篡明者同例,但身合绝而已,其国不合绝,故亦去其葬,明其犯天子之命罪重,不得书葬,与盗国同。盗国即篡是也。朔犯天子命在上六年。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日食则曷为鼓用牲于社?据日食在天。

  [疏]注“据日食在天”。

  ○解云:谓日食在天上,何由于地而鼓用牲乎?

  求乎阴之道也。求,责求也。以朱丝营社,或曰胁之,或曰为闇,恐人犯之,故营之。或曰者,或人辞,其义各异也。或曰胁之,与责求同义。社者,土地之主也。月者,土地之精也。上系于天而犯日,故鸣鼓而攻之,胁其本也。朱丝营之,助阳抑阴也。或曰为闇者,社者,土地之主,尊也,为日光尽,天闇冥,恐人犯历之,故营之。然此说非也。记或传者,示不欲绝异说尔。先言鼓,后言用牲者,明先以尊命责之,后以臣子礼接之,所以为顺也。不言鼓于社用牲者,与禘于大庙用致夫人同,嫌起用牲为非礼。书者,善内感惧天灾应变得礼也。是后夫人遂不制,通於二叔,杀二嗣子也。

  ○营社,一倾反,又如字,本亦作“萦”,同。为闇,于伪反,注“为闇”、“为日光”同。大庙,音泰。应变,应对之应。

  [疏]注“或曰”至“说非也”。

  ○解云:知其非者,正以日食者,阴气侵阳,社官五土之神,理宜抑之,而反营卫,失抑阴之义故也。

  ○注“不言”至“非礼”。

  ○解云:《公羊》之义,救日食而有牲者,以臣子之道接之故也,与《左氏》天灾有币无牲异矣。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彼注云“以致文在庙下,不使入庙,知非礼也”。然则此经若鼓用牲之文,在于社之下,不使在社上,则用牲为非礼。若然,上二十四年传云“用者不宜用也”,而此注复以用牲为得礼者,《公羊》之义,以用为时事,不必著不宜也。

  ○注“书者”至“嗣子也”。

  ○解云:谓经书日食,善内之得礼矣。夫人遂不制以下,是其日食之义。言通於二叔者,下二十七年传云“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胁公”是也。言杀二嗣子者,子般、闵公是也。

  伯姬归于杞。

  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其言于社于门何?据一鼓用牲耳。于社,礼也。于门,非礼也。于门非礼,故略不复举鼓用牲。不举非礼为重者,如去于社,嫌于门礼也。大水与日食同礼者,水亦土地所为,云实出于地,而施于上乃雨,归功于天,犹臣归美于君。

  ○复,扶又反。

  [疏]注“大水”至“于君”。

  ○解云:同礼,谓同鼓用牲矣。

  冬,公子友如陈。如陈者,聘也。内朝聘言如者,尊内也。书者,录内所交接也。朝京师大国,善有加录文,如楚有危文。聘无月者,此於朝轻也。

  [疏]注“朝京”至“录文”。解云:凡朝聘例时,加录,谓书月是也。即成十三年“三月,公如京师”,彼注云“月者,善公尊天子”者,是其朝京师有加录之文矣。襄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彼注云“月者,溴梁之盟后,中国方乖离,善公独能与大国”者,是朝大国有加录之文矣。

  ○注“如楚有危文”。

  ○解云:即襄二十八年冬,“十有一月,公如楚”,彼注云“如楚皆月者,危公朝夷狄也”。是也。

  ○注“聘无月”至“轻也”。

  ○解云:即《春秋》上下内聘京师及大国悉书时是也。而襄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颇来聘”书月者,彼注云“月者,公数如晋,希见答,今见聘,故喜录之”是也。然则此云聘无月者,据内言之矣。

  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

  曹杀其大夫。何以不名?据莒小於曹,杀公子意恢名。

  [疏]“春,公伐戎。夏,公至自伐戎”。

  ○解云:即上六年注云“公独出用兵,不得意致伐”者,即此是也。

  ○注“据莒”至“恢名”。

  ○解云:知莒小於曹者,正以《春秋》上下,曹伯恒叙於莒上故也。其莒杀公子意恢名者,即昭十四年“冬,莒杀其公子意恢”是也。

  众也。曷为众杀之?据杀三郤名。

  [疏]注“据杀三郤名”。

  ○解云:即成十七年“晋杀其大夫郤锜、郤州、郤至”是也。言晋杀三郤,亦是众杀之,而皆书名。此曷为众杀而复不称其名乎?

  不死于曹君者也。曹诸大夫与君皆敌戎战,曹伯为戎所杀,诸大夫不伏节死义,独退求生,后嗣子立而诛之。《春秋》以为得其罪,故众略之不名。凡书君杀大夫,大夫有罪,以专杀书,他皆以罪举。

  [疏]注“凡书”至“罪举”。

  ○解云:《春秋》之义,诸侯之君不得专杀大夫,若杀有罪大夫,《春秋》书之者,责君专杀矣。其他无罪,君枉杀之,而书之者,欲以罪君之故而举之。其罪君者,即去其君之葬是也。

  君死乎位曰灭,曷为不言其灭?据胡子髡灭。

  ○髡,苦门反。

  [疏]注“据胡子髡灭”。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云“胡子髡、沈子楹灭”云云是也。此注不言沈子楹者,省文故也。

  为曹羁讳也。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如上语知为战。

  ○为曹,于伪反,下同。

  [疏]注“如上语知为战”。

  ○解云:即上谓“不死于曹君”是也。为曹羁讳也。讳者,上出奔,嫌辟难,欲起其贤,又所谏者战也,故为去战灭之文,所以致其意也。曹无大夫,书杀大夫者,起当诛也。

  ○避难,乃旦反。为去,于伪反;下起吕反。

  [疏]注“故为”至“意也”。

  ○解云:谓曹羁之意,唯恐其灭,欲其不战,是故讳其战灭之文,所以使若谏得其君然也。

  ○注“曹无大夫”。

  ○解云:上二十四年传文。

  ○注“起当诛也”。

  ○解云:言大夫之义,理合死於君。今不死君,当合诛讨,是以经书“杀其大夫”,欲起其合诛矣。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异与上日食略同。

  [疏]注“异与上日食略同”。

  ○解云:上二十五年日食之下,注云“是后夫人遂不制,通于二叔,杀二嗣子也”。今此日食之异,亦为此事,故云异与上日食之说相似,是以不复指解之。

  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书者,恶公教内女以非礼也。洮,内也。凡公出,在外致,在内不致。其与妇人会,不别得意,虽在外犹不致。伯姬不卒者,盖不与卒于无服。女会来例皆时。

  ○洮,他刀反。恶公,乌路反,下“恶庄”同。别,彼列反。

  [疏]注“凡公出,在外致”。

  ○解云:即哀十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秋,公至自会”,是其公与二国以上得意致会也。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是其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也,其不得意皆不致矣。

  ○注“在内不致”。

  ○解云:即隐五年“公观鱼于棠”,不书公至自棠之属是也。

  ○注“其与”至“不致”。

  ○解云:《春秋》上下,无公会妇人于外之经,而注言虽在外,犹有不致者,但偶尔无之。

  ○注“伯姬”至“无服”。

  ○解云:凡诸侯之女嫁於诸侯者,为之期;若嫁於大夫者,则不服矣。其有服者,《春秋》皆书其卒以录恩,即纪伯姬、宋伯姬之属是。若无服者则略之。今此伯姬《春秋》不记其卒者,盖以其嫁於大夫,故云不与卒于无服矣。

  ○注“女会来例皆时”。

  ○解云:即此经书“春,公会杞伯姬于洮”,下文云“冬,杞伯姬来”之属是也。

  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大夫不书葬,此何以书?据益师等皆不书葬。称字者,葬从主人也。

  [疏]“原仲者何”。

  ○解云:欲言陈君,其称异常;欲言大夫,不合录葬,故执不知问。

  ○注“据益”至“书葬”。

  ○解云:即隐元年冬十二月,“公子益师卒”之属,皆无葬文是也。

  ○注“称字”至“人也”。解云:若五等诸侯之卒,例书本爵,及其葬时,悉皆称公,亦是葬从主人之称,故取尊名矣。

  通乎季子之私行也。不以公事行曰私行。私行,不言葬原仲于陈。若告籴者,告籴上有无麦禾,知以国事起。此上下无起文,而不言如陈,嫌不辟国事,实私行也。不嫌使乎大夫者,有国文也。

  ○告籴,音狄,下同。使,所吏反。

  [疏]注“私行”至“告籴”。

  ○解云:即下二十八年经云“冬,筑微。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传云“何以不称使?以为臧孙辰之私行”是也。

  ○注“不嫌”至“国文也”。

  ○解云:成二年传云“君不使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者,是其文也。又闵二年传云“高子者何?齐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我无君也”者,亦是也。今此葬原仲,不嫌使乎大夫者,正以上有如陈之文故也。无国事,言如陈者,文九年注云“大夫系国”是也。

  何通乎季子之私行?据大夫私行不书。辟内难也。欲起其辟内难。

  ○内难,乃旦反,注及与下同。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礼记》曰:“门内之治恩揜义,门外之治义揜恩。

  ○之治,直吏反,下“之治”同。

  [疏]注“《礼记》曰”至“揜恩”。

  ○解云:《丧服四制》文也。案彼文“事”作“治”字,下“揜”字作“断”字,盖以所见异。

  内难者何?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皆庄公之母弟也。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通者,淫通。

  [疏]“内难者何”。

  ○解云:正以弑君之事,乃在庄三十二年冬,今已辟之,故执不知问。

  以胁公。语在三十二年。

  [疏]注“语在三十二年”。

  ○解云:即“公曰:‘牙谓我曰:鲁一生一及,君巳知之矣。庆父也存”是也。

  季子起而治之,则不得与于国政;坐而视之,则亲亲,亲,至亲也。

  ○与,音预。因不忍见也。因缘巳心不忍见亲亲之乱。故於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书者,恶庄公不能任用,使辟难而出。

  [疏]“故於是复请”至“於陈”。

  ○解云:案上二十五年“冬,公子友如陈”,今又请往,故言复也。

  冬,杞伯姬来。其言来何?据有来归。

  [疏]“冬,杞伯姬来”。

  ○解云:即上二十五年夏,“伯姬归于杞”者是也。非谓此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者,杞伯姬自是大夫之妻。然则此伯姬是其女,洮之伯姬是其姊妹,故今得并称伯矣。

  ○注“据有来归”。

  ○解云:即宣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是也。

  直来曰来,直来,无事而来也。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反。唯自大夫妻,虽无事,岁一归宁。

  [疏]注“诸侯”至“得反”。

  ○解云:即此文“直来曰来”是也。其大故者,奔丧之谓。文九年“夫人姜氏如齐”,彼注云“奔父母之丧也”是也。

  ○注“唯自大夫”至“一归宁”。

  ○解云:自,从也。言从大夫妻以下,即《诗》云“归宁父母”是也。案《诗》是后妃之事,而云大夫妻者,何氏不信《毛叙》故也。

  大归曰来归。大归者,废弃来归也。妇人有七弃、五不娶、三不去: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丧妇长女不娶,无教戒也;世有恶疾不娶,弃於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於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女不娶,废人伦也。无子弃,绝世也;淫泆弃,乱类也;不事舅姑弃,悖德也;口舌弃,离亲也;盗窃弃,反义也;嫉妒弃,乱家也;恶疾弃,不可奉宗庙也。

  ○更,音庚。背,音佩。丧妇,息浪反。长女,丁丈反。悖,补内反。

  [疏]注“不背德也”。

  ○解云:言巳贱时,彼巳事巳,是其恩德也。若贵而弃之,即是背德而不报,非礼也。

  ○注“逆家”至“人伦也”。

  ○解云:谓仍见其家不行正直,而行顽慝,废其尊卑之伦次,故不可娶。

  莒庆来逆叔姬。莒庆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此何以书?讥。何讥尔?大夫越竟逆女,非礼也。礼,大夫任重,为越竟逆女,於政事有所损旷,故竟内乃得亲迎,所以屈私赴公也。言叔姬者,妇人以字通。言叔姬,贱,故略与归同文,重乖离也。

  [疏]“莒庆者何”。

  ○解云:欲言莒君,经不称子;欲言大夫,莒无大夫,故执不知问。

  ○“大夫”至“非礼也”。

  ○解云:大夫所以不得越竟逆女者,正以大夫任重,於政事有所损旷故也。若士则待越竟娶妻,正以其任轻故也。是以《士昏礼》云“若异邦则赠,丈夫逆者以束锦是也。

  ○注“言叔”至“乖离也”。

  ○解云:若不与归同文,宜言莒庆来逆女,叔姬归于莒矣。然则言叔姬者,是其归文也。又云重乖离者,谓书其逆女与归文同也,何者?嫁于大夫,贱不合录,而书其逆叔姬者,重其乖离矣。

  杞伯来朝。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黜而不称侯者,方以子贬,起伯为黜。说在僖二十三年。

  ○夏,户雅反。

  [疏]注“杞,夏后,不称公”。

  ○解云:隐五年传云“王者之后称公”,今而称伯,故怪之。

  ○注“黜而”至“三年”。

  ○解云:僖二十三年“十有一月,杞子卒”,注云“始见称伯,卒独称子者,微弱为徐、莒所胁,不能死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贬称子者,《春秋》黜杞不明,故以其一等贬之,明本非伯乃公也。又因以见圣人子孙,有诛无绝,故贬不失爵”是也。言“方以子贬”者,方以僖二十三年贬之称子,令与伯共为一等,故於此处不得称侯耳。

  公会齐侯于城濮。

  ○濮,音卜。

庄公卷九(起二十八年,尽闵公二年)

 庄公卷九(起二十八年,尽闵公二年)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伐不日,此何以日?据郑人伐卫不日。

  [疏]注“据郑人伐卫不日”。

  ○解云:在隐二年冬。按彼文虽在十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之下,不蒙其日月,故得据之。

  至之日也。用兵之道,当先至竟侵责之,不服乃伐之。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曰以起其暴也。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至日便伐,明暴故举伐。

  [疏]“战不”至“伐何”。

  ○解云:正以上十年传云“战不言伐”云云,书其重者,故此弟子据而难之。

  《春秋》伐者为客,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伐者为客,何云“读伐长言之”,伐人者也。

  [疏]“《春秋》伐者为客”。

  ○解云:谓伐人者,必理直而兵强,故引声唱伐,长言之,喻其无畏矣。

  伐者为主。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伐者为主,何云“读伐短言之”,见伐者也。

  [疏]“伐者为主”。

  ○解云:谓被伐主,必理曲而寡援,恐得罪於邻国,故促声短言之,喻其恐惧也。公羊子齐人,因其俗可以见长短,故言此。

  故使卫主之也。战序上言及者为主。曷为使卫主之?据宋襄公伐齐,宋主齐。

  [疏]注“据宋”至“主齐”。

  ○解云:即僖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会曹伯、卫人、邾娄人伐齐”,夏,“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传云“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宋公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曷为不使齐主之?与襄公之征齐也。曷为与襄公之征齐?桓公死,竖刀、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是也。

  卫未有罪尔。盖为幽之会,服父丧未终而不至故。

  ○盖为,于伪反。

  [疏]注“盖为”至“至故”。

  ○解云:上二十七年“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是也。按上二十五年“夏,五月,癸丑,卫侯朔卒”,至二十七年六月幽之会时,始二十六月未尽。今传复以为无罪,故知正为父丧未终,是以不至,则幽之会不至之卫侯,惠公朔之子,盖懿公也。

  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据桓十三年己巳,燕人战败绩称师也。

  [疏]注“据桓”至“称师也”。解云:即彼经云十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是。

  未得乎师也。未得成列为师也。诈战不言战,言战者,卫未有罪,方欲使卫主齐,见直文也。不地者,因都主国也。

  ○见直,贤遍反。

  [疏]注“诈战不言战”。解云:通例如此。

  夏,四月,丁未,邾娄子琐卒。日者,附从霸者朝天子,行进。

  ○琐,素果反。

  [疏]注“日者”至“行进”。

  ○解云:欲决上十六年冬十二月,“邾娄子克卒”不书日故也。正以行进而书日,故知附从霸者朝天子,贤於会霸者於北杏而已。但外相如例所不书,故无其文,何氏以理知之,故如此解。

  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邾娄人救郑。书者,善中国能相救。

  冬,筑微。

  ○筑微,《左氏》作“麋”。大无麦禾。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讳使若造邑而后无麦禾者,恶愈也。此盖秋水所伤,就筑微下俱举水,则嫌冬水,推秋无麦禾,使若冬水所伤者,但言无麦禾,则嫌秋自不成,不能起秋水,因疾庄公行类同,故加大,明有秋水也。此夫人淫泆之所致。

  [疏]注“此盖”至“秋水”。

  ○解云:既言无麦,是建未之前事,故知秋水所伤也。若其经云冬筑微大水无麦禾,即大水在冬下,嫌是冬水矣,则嫌推寻此秋无麦禾之事,若使冬水伤杀之者矣。若不言大而但言无麦禾,则嫌此秋但地气不养而麦禾不成,不能起见此秋实有水矣。因欲疾庄公之行,不制夫人,令其阴盛,类同於水,故加大以见之。

  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籴者何?请籴也。买穀曰籴。

  [疏]“告籴者何”。

  ○解云:欲言买穀,不见将物之文;欲言非买穀,而经书籴者,改执不知问。

  何以不称使?据上大无麦禾,知以国事行,当言如也。

  [疏]注“当言如也”。

  ○解云:正以如者,内称使文故也。

  以为臧孙辰之私行也。曷为以臧孙辰之私行?据国事也。君子之为国也,必有三年之委。一年不熟告籴,讥也。古者三年耕,必馀一年之储;九年耕,必有三年之积,虽遇凶灾,民不饥乏。庄公享国二十八年,而无一年之畜,危亡切近,故讳,使若国家不匮,大夫自私行籴也。

  ○委,於鬼反。诸,直鱼反。畜,敕六反。匮,其位反。

  [疏]注“危亡切近,故讳”。

  ○解云:谓危亡之事,切於国家,理应不远矣。

  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厩。新延厩者何?脩旧也。旧,故也。缮故曰新,有所增益曰作,始造曰筑。

  ○厩,九又反。

  [疏]“新延厩者何”。

  ○解云:欲言新造,不见作名;欲言修旧,修旧不书,故执不知问。

  ○注“缮故曰新”。

  ○解云:即此是也。

  ○注“有所增益曰作”。

  ○解云:即僖二十年“新作南门”是也。

  ○注“造曰筑”。

  ○解云:即止“筑微”,传云“凶年不造邑也”之属是也。

  脩旧不书,此何以书?据新宫灾后修不书。

  [疏]注“据新”至“不书”。

  ○解云:即成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三日哭”,於此以后,不见修作之文是也。

  讥。何讥尔?凶年不脩。不讳者,缮故功费差轻於造邑。延厩,马厩也。

  ○费,芳味反。差,初卖反。

  [疏]注“不讳”至“造邑”。

  ○解云:上二十八年“筑微”之事,实在大无麦禾后,而在前言之者,讳以凶年造邑故也。然则去年无麦禾,今兹凶岁而修厩,不讳者,正以功费轻也。

  夏,郑人侵许。

  秋,有蜚。何以书?记异也。蜚者,臭恶之蟲也,象夫人有臭恶之行。言有者,南越盛暑所生,非中国之所有。

  ○蜚,扶味反,臭蟲也。行,下孟反。

  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国灭卒者,从夫人行,待之以初也。

  [疏]注“国灭”至“以初也”。

  ○解云: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其称侯朝何?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然则今此叔姬,其国已灭而书卒,正以本贵为夫人,今虽国灭,犹以夫人之礼待之而书其卒,故云待之以初也。案隐七年,则此叔姬乃是伯姬之媵,而言从夫人行者,正以十二年春“叔姬归于酅”,传云“其言归于酅何?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然则初去之时,虽为媵妾,至庄四年三月“伯姬卒”之后,纪国未灭之前,纪侯立之为夫人,其言夏“纪侯大去其国”,叔姬乃归于鲁,至十二年春归于酅之时为夫人,故曰从夫人行也。

  城诸及防。诸,君邑。防,臣邑。言及,别君臣之义。君臣之义正,则天下定矣。

  ○别,彼列反。

  [疏]注“诸君”至“臣邑”。

  ○解云:知如比者,正以昭五年“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传云“其言及防兹来奔”,传云“其言及防兹来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彼注云“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累,次也。义不可使臣邑与君邑相次序,故言及以绝之”。然则都邑言及别公私,故知此言城诸及防者,是君臣邑故也。

  ○注“言及”至“定矣”。

  ○解云:所以君臣之义正,则天下定,可以为王者之法矣。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师次于成。

  秋,七月,齐人降鄣。鄣者何?纪之遗邑也。降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桓公讳也。时霸功足以除恶,故为讳。言降者,能以德见归,自来服者可也。

  ○降鄣,户江反,下注同。鄣,音章。为桓,于伪反,注同。

  [疏]“鄣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春秋》未有;欲言非国,复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降之者何”。

  ○解云:欲言自服,文道齐人;欲言兵加,而文又言降,故执不知问。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尽也。襄公服纪以过,而复尽取其邑,恶其不仁之甚也。月者,重於取邑”。

  ○复,扶又反。恶其,乌路反,下同。

  [疏]注“月者,重於取邑”。

  ○解云:以取邑例时,即隐六年“冬,宋人取长葛”之属是。

  八月,癸亥,葬纪叔姬。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乎叔尔。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是后鲁比弑二君,狄灭邢、卫。

  ○比杀,申志反。

  [疏]“徒葬乎叔尔”。解云:谓不得与夫合葬,故言徒。徒者,空也。案上四年“齐侯葬纪伯姬”,传云“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徒葬于齐尔”。而此重发之者,正以彼则于齐,此则于叔,故重言之。

  ○注“是后鲁比弑二君”。

  ○解云:谓下三十二年“子般卒”,闵二年“公薨”是也。

  ○注“狄灭邢、卫”。

  ○解云:谓僖元年“次聂北,救邢”,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属是也。

  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济,子礼反。

  齐人伐山戎。此齐侯也,其称人何?据下言齐侯来献戎捷。

  [疏]注“据下”至“戎捷”。

  ○解云:即下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是也。

  贬。曷为贬?据齐侯伐北戎不贬。

  [疏]注“据齐”至“不贬”。

  ○解云:即僖十年“夏,齐侯、许男伐北戎”是也。若然,而此注不道许男者,正以其解齐人伐山戎之故,省文。

  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已蹙矣。”操,迫也。已,甚也。蹙,痛也。迫杀之甚痛。

  ○以操,七刀反,迫也,注同。蹙,子六反。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据得捷也。《春秋》敌者言战。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时桓公力但可驱逐之而已,戎亦天地之所生,而乃迫杀之甚痛,故去战贬见其事,恶不仁也。山戎者,戎中之别名,行进故录之。

  ○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春秋》敌者言战”。解云:谓军人众寡相敌者,不谓将之尊卑等,是以僖二十八年“晋侯”已下,“及楚人战于城濮”;宣十二年“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之属,虽君与大夫亦言战矣。

  ○注“故去”至“不仁也”。

  ○解云:谓贬去其战,以见力不得等,恶齐侯之不仁也。

  ○注“行进故录之”。

  ○解云:谓言山,详录之耳。

  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何以书?讥。何讥尔?临民之所漱浣也。无垢加功曰漱,去垢曰浣,齐人语也。讥者,为渎下也。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帷,士帘,所以防泄慢之渐也。礼,天子有灵台,以候天地;诸侯有时台,以候四时。登高远望,人情所乐,动而无益於民者,虽乐不为也。四方而高曰台。

  ○漱,素口反。浣,户管反。垢,古口反。去,起吕反。为渎,于伪反,下“为威”同。

  [疏]“临民之所漱浣也”。

  ○解云:谓郎台近泉台,故知如此。是以文十六年传云“泉台者何?郎台也。郎台则曷为谓之泉台?未成为郎台,既成为泉台”,彼注云“既成更以所置名之”者,即其近泉之证也。

  ○注“无垢加功曰漱”。

  ○解云:谓但用手矣。既无垢而加功者,盖亦少有,但无多垢,故谓之无,非全无也。又取其斗漱耳,若以里语曰斗漱也。注“去垢曰浣”者。盖用足物,是以旧说云用足曰浣是也。故《内则》云“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尝”,郑注云“手曰漱,足曰浣,和,渍也”是也。

  ○注“礼天”至“士帘”。

  ○解云:《礼说》文也。

  ○注“天子”至“四时”。

  ○解云:皆是《礼说》文也。文王受命之后,乃筑灵台,亦是天子曰灵台之义。正以候天地,故以灵言之;诸侯候四时,故谓之时台。

  ○注“四方而高曰台”。

  ○解云:《尔雅?释宫》文。

  夏,四月,薛伯卒。卒者,薛与滕俱朝隐公,桓弑隐而立,滕朝桓公,薛独不朝,知去就也。

  ○桓杀,申志反。

  [疏]“卒者”至“去就也”。

  ○解云:所传闻之世,小国卒例不合书,而今书之,故解之耳。言薛与滕俱朝隐公者,即隐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是也。言滕朝桓公者,即桓二年滕子来朝是也。言知去就者,谓知去恶就善矣。

  筑台于薛。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礼,诸侯之观不过郊。

  ○观,工唤反。

  [疏]注“礼诸”至“过郊”。解云:正以郎为近邑而在郊内,乡者上传不讥其远,今此云薛,传云“远也”,故知礼法不得过郊矣。

  六月,齐侯来献戎捷。战所获物曰捷。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据齐未尝朝鲁。威我也。以威恐怖鲁也。如上难知为威鲁书之。

  ○恐怖,丘勇反;下普故反。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旗,军帜名,各有色,与金鼓俱举,使士卒望而为陈者。旗获,建旗县所获得以过鲁也。不书威鲁者,耻不能为齐所忌难,见轻侮也。言献捷系戎者,《春秋》王鲁,因见王义,古者方伯征伐不道,诸侯交格而战者,诛绝其国,献捷於王者。楚献捷时,此月者,刺齐桓忄乔慢恃盈,非所以就霸功也。

  ○帜,音志,又申志反,又尺志反,本又作“织”,同。难,乃旦反。因见,贤遍反。

  [疏]注“旗军”至“有色”。

  ○解云:即礼大帛以即戎之属是也。

  ○注“与金鼓俱举”。

  ○解云:谓以金錞和鼓,金铎通鼓之时而建之。

  ○注“旗获”至“过鲁也”。

  ○解云:凡言过者,谓道所经过之称。今齐侯伐山戎而得过鲁,则此山戎不在齐北可知。盖戎之别种,居于诸夏之山,故谓之山戎耳。

  ○注“言献捷系戎”至“不道”。

  ○解云:正决僖二十一年冬,“楚人使宜申来献捷”,无所系矣。

  ○注“诸侯交”至“於王者”。

  ○解云:格,犹距也。谓与交战而距王。今人谓不顺之处为格化之类。

  ○注“楚献”至“此月”。

  ○解云:即僖二十一年冬,“楚人使宜申来献捷”是也。而云持盈者,谓自持盈满之道而侮诸侯,失谦虚之义,故月之。

  秋,筑台于秦。何以书?讥。何讥尔?临国也。言国者,社稷、宗庙、朝廷皆为国,明皆不当临也。临社稷、宗庙则不敬,临朝廷则泄慢也。冬,不雨。何以书?记异也。京房《易传》曰“旱异者,旱久而不害物也。斯禄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阳虽不施,而阴道独行,以成万物也。”先是比筑三台,庆牙专政之应。

  ○施,申豉反。

  [疏]注“先是比筑三台”。

  ○解云:即上文于郎、于薛、于秦之属是也。

  ○注“庆牙专政”。

  ○解云:即上二十七年传云“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皆庄公之母弟也。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胁公,季子起而治之,则不得与于国政,坐而视之,则亲亲,因不忍见也。故於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下三十二年传云“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然则上既言二子胁公,季友不得为政,下文始言授季子国政,即於是时庆牙为政明矣。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穀。

  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何以不称弟?据公弟叔肹卒。

  ○肹,许乙反。

  [疏]“城小穀”。

  ○解云:二传作“小”字,与《左氏》异。“夏宋公”至“梁丘”。

  ○解云:隐八年注云“宋公序上者,时卫侯要宋公,使不虞者为主,明当戒慎之”。然则今宋公序上,亦为齐侯所要故也。

  ○注“据公弟叔肹卒”。解云:即宣十七年“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肹”是也。

  杀也。杀则曷为不言刺?据公子买有罪杀之,言刺不言卒。

  [疏]注“据公”至“言卒”。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传云“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乱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遂公意也”是也。

  为季子讳杀也。曷为为季子讳杀?据叔孙得臣卒不日者,恶不发扬公子遂弑也。

  ○为季,于伪反,下“为季”、“而为”,注“故为”同。

  [疏]注“据叔”至“遂弑也”。

  ○解云:即宣五年九月,“叔孙得臣卒”,注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为人臣知贼而不言,明当诛”是也。然则季子若其发扬牙之罪恶诛之,正是臣人之道。今而讳杀,故难之云。

  季子之遏恶也。遏,止。

  ○遏,於葛反,止也。不以为国狱,不就致狱其刑,故言卒。缘季子之心而为之讳。季子过在亲亲,疑於非正,故为之讳,所以别嫌明疑。

  ○别,彼列反。

  [疏]注“季子”至“明疑”。

  ○解云:季子仁者,不忍用刑其兄,是失事君之道。然则季子之过,在於亲其亲者,故曰过在亲亲。《春秋》以掩遏牙之恶,与周公行诛于兄异,是以疑其非正礼耳,故为之讳刺文。所以别嫌者,谓讳刺别於亲亲,失臣道之嫌。明疑者,明於掩恶,非正礼之疑耳。

  季子之遏恶奈何?庄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召之於陈。

  [疏]注“召之於陈”。

  ○解云:正以上二十七年传云“因不忍见也,故於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之文故也。

  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至不书者,内大夫出与归,不两书。

  [疏]注“至不”至“两书”。

  ○解云:谓通例如此。宣八年“夏,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书其乃复者,彼传云“何言乎有疾乃复?讥。何讥尔?大夫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彼注云“丧尚不当反,况於疾乎”是也。宣十八年秋,“公孙归父如晋”,冬,“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书其还者,彼传云“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归父使於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反命乎介,自是走之齐”,彼注云“主书者,善其不以家见遂怨怼,成踊哭君,终臣子之道,起时莫能然也。言至柽者,善其得礼于柽”是也。昭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晋”;又昭二十四年春,“叔孙舍至自晋”,皆书至者,正由被执而得归,是以重而书至,犹非正归当书之例也。闵二年秋,“季子来归”书者,初出亦不书,不得难此也。

  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致,与也。

  ○焉,於虔反。季子曰:“般也存,君何忧焉?”公曰:“庸得若是乎?庸,犹佣佣无节目之辞。

  ○般,音班。牙谓我曰:‘鲁一生一及,君巳知之矣。’父死子继曰生,兄死弟继曰及。言隐公生,桓公及,今君生,庆父亦当及,是鲁国之常也。庆父也存。”时庄公以为牙欲立庆父。

  [疏]“庆父也存”者,解云:庄公辞。

  季子曰:“夫何敢?是将为乱乎?夫何敢!”再言夫何敢者,反覆思惟,且欲以安病人也。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夫何,音扶,下及注同。覆,芳服反。思难,乃旦反。

  [疏]注“再言”至“病人也”。

  ○解云:谓反覆思惟踟蹰之间,故再告此。言夫何敢,使病者意安耳。

  ○注“孔子曰”至“思义”。

  ○解云:引之者,欲言季子反覆思惟,合於君子之道。言见得思义者,得谓利禄也。

  俄而牙弑械成。是时牙实欲自弑君,兵械巳成,但事未行尔。有攻守之器曰械。

  ○俄,五多反。牙杀,申志反,注及下“亲弑”同。械,户戒反。季子和药而饮之,药者,酖毒也,传曰“酖之”是也。时季子亦有械,故能饮之。传不道者,从可知。

  ○饮,於鸩反,注同。酖毒,本亦作“鸩”,直荫反,下文同。

  [疏]注“药者”至“是也”。

  ○解云:即下云“然则曷为不直诛而酖之”云云者是。

  曰:“公子从吾言而饮此,则必可以无为天下戮笑,必有后乎鲁国。时世大夫,诛不宣扬,子当继体如故。

  [疏]“则必可以无为天下戮笑”。

  ○解云:言不为天下所共戮,不为天下所共笑矣。

  ○注“时世大夫”。

  ○解云:欲道古礼大夫不世矣。

  不从吾言而不饮此,则必为天下戮笑,必无后乎鲁国。”於是从其言而饮之,饮之无傫氏,至乎王堤而死。公子牙今将尔,今将欲杀无傫。

  ○无,本又作“巫”。傫,音力委反,又力追反。堤,丁兮反。

  [疏]“饮之无傫氏”。

  ○解云:或是大夫家,或是地名。言饮酖毒之药于无傫氏矣。旧云饮之无傫氏者,言饮此毒不累其子孙,谓当立其氏族也者,非也。

  ○“至乎王堤而死”。

  ○解云:王堤,盖地名。

  辞曷为与亲弑者同?辞,传序经辞。亲,躬亲也。

  [疏]注“辞,传序经辞”。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经书“公子牙卒”,无诛杀之文。传云“曷为不言刺之”,云是将为乱乎?故知此辞与亲弑者同,但是传序经辞,非为经也。

  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亲,谓父母。

  ○无将,如字,闵公“本将不诛”、“将而”皆同;或子匠反,非也。然则善之与?曰:然。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季子杀母兄,何善尔?诛不得辟兄,君臣之义也。以臣事君之义也。唯人君然后得申亲亲之恩。

  ○与,音馀。

  [疏]“杀世子母弟”至“之也”。

  ○解云:即僖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襄二十六年“秋,宋公杀其世子座”之属者,是杀世子直称君之经也。隐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襄三十年夏,“天王杀其弟年夫”之属者,是杀母弟直称君之经也。

  ○注“唯人”至“之恩”。

  ○解云:欲道杀世子母弟,所以直称君甚之之义。言得申亲亲之恩而不申之,故甚其恶耳。

  然则曷为不直诛而酖之?行诛乎兄,隐而逃之,使讬若以疾死然,亲亲之道也。明当以亲亲原而与之,於治乱当赏疑从重,於平世当罚疑从轻。庄不卒大夫而卒牙者,本以书国将弑君。书日者,录季子遏恶也。行诛亲亲,虽酖之犹有恩也。

  [疏]“隐而逃之”。

  ○解云:言隐匿辟杀,是以不直诛而酖之矣。

  ○注“明当”至“与之”。

  ○解云:明《春秋》之道,当亲其亲,而原季子之心而与之,故善之耳。

  ○注“於治”至“从轻”。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春秋》者,拨乱之书,是以原其亲亲而赏季氏即赏疑从重也。当所传闻之世天下未平是以升平疑狱不得不诛,故云於平世乃可罚疑从轻矣。

  ○注“庄不”至“弑君”。

  ○解云:上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传云“溺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所伐大夫不卒者,庄公薄於臣子之恩,故不卒大夫,与桓同义”是也。今牙书卒者,本以当国将弑君故也。

  ○注“书日”至“遏恶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义,於所传闻之世,大夫之卒,不问有罪无罪,皆不书日以略之,因示其恩浅,即隐元年冬十二月,“公子益师卒”;隐八年“冬,十有二月,无骇卒”之属是也。今而书日,故解之。言录季子遏恶也者,正以为季子遏其恶之故,是以详录之耳。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路寝者何?正寝也。公之正居也。天子诸侯皆有三寝:一曰高寝,二曰路寝,三曰小寝。父居高寝,子居路寝,孙从王父母,妻从夫寝,夫人居小寝。在寝地者,加录内也。夫人不地者,外夫人不卒,内书薨已录之矣,故出乃地。

  [疏]“路寝者何”。

  ○解云:欲言正寝,公存之时,经文无路寝之名;欲言非正寝,而公薨於内,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诸侯”至“人居小寝”。

  ○解云:皆时王之礼矣。若《春秋》定十五年夏五月,“壬申,公薨於高寝”;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乙巳,公薨于小寝”之属是也。然则诸侯有三寝,而薨其内者是正矣。而文十八年“二月,丁丑,公薨于台下”,襄三十一年“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之属,皆为失处,而无讥文者,盖以不在三寝,非礼自见故也。而云父居高寝者,盖以寝中最尊,若父子并薨之时,父殡于高寝矣。其嗣君亦薨,乃居於路寝。若其孙又薨,则从王父母小寝。所以不再言母者,妻从夫寝故也。其夫人若存,定居于寝内之三宫矣。若非有并丧,则从寝之中科薨其一。而谓路寝为公之正居者,以其始正之常处也。

  ○注“在寝地加录,内也”。

  ○解云:正决外诸侯之卒不地故也。

  ○注“故出乃地”。

  ○解云:即僖元年“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是也。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据子赤不言子赤卒。

  [疏]“据子赤不言子赤卒”。

  ○解云: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传云“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是也。

  君存称世子,明当世父位为君。

  [疏]“君存称世子”。

  ○解云:内外同矣。而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不言世子者,彼注云“而不以世子正称书者,明欲以正见无正,疾恶桓公”是也。

  君薨称子某,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称子某,明继父也。名者,尸柩尚存,犹以君前臣名也。

  [疏]注“缘民臣”至“名也”。

  ○解云:子者,嗣君之称,是以称子某,明其嗣父也。既不可无君,令之继父而书名者,正以尸柩尚存,犹君前臣名故也。其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者,文九年传文。

  既葬称子,不名者,无所屈也。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故称子也。

  [疏]注“不名”至“子也”。

  ○解云:正以先君既葬,更无所屈,所以不称爵而言子者,一年不二君矣。其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者,文九年传文。

  逾年称公。不可旷年无君。

  [疏]注“不可旷年无君”。解云:文九年传文。

  子般卒,何以不书葬?据定姒俱称卒书葬。

  [疏]注“据定”至“书葬”。

  ○解云:即定十五年“秋,七月,壬申,姒氏卒”九月,“辛巳,葬定姒”。然则定姒称卒而书葬,今子般称卒不书葬,故难之。

  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则庙,则立庙也。庙则书葬。录子恩也。无子不庙,不庙则不书葬。未逾年之君,礼,臣下无服,故无子不庙,不庙则不书葬,示一年不二君也。称卒不地者,降成君也。日者,为臣子恩录之也。杀不去日见隐者,降子赤也。

  ○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注“未逾”至“二君也”。

  ○解云:《案丧服?不杖期章》,之内有为君之长子,臣下犹服之,况为嗣君而言无服者,正以为长子之时,其臣下从君而服之;若其为嗣君,则无从服之义,是以知其无服矣。不但如此,作君长子之时,其臣皆吉,故得为之服期;若作未逾年之君,臣下皆为前君服斩,宁得更为之服乎?若还服期,即是废重服轻;若为斩衰三年,即违一年不二君之义故也。

  ○注“称卒不”至“之也”。

  ○解云:案隐公、闵公,皆是成君而亦不地,故隐十一年传云“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故彼注云“不忍言其僵尸之处”。今子般亦杀死,正合不书地,而言降成君者,欲道好死者亦不书地,所以降成君故也。其好死者即襄三十一年“秋,九月,癸巳,子野卒”是也。

  ○注“杀不”至“子赤也”。

  ○解云: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传云“子卒者孰谓?子赤也。何以不日?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日?不忍言也”,彼注云“所闻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与子般异”是也。然则子般犹是所传闻之世,恩降于子赤,是以忍言日也。

  公子庆父如齐。如齐者,奔也。是时季子新酖牙,庆父虽归狱邓扈乐,犹不自信於季子,故出也。不言奔者,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乐,音洛。暴,步卜反。

  [疏]注“庆父”至“扈乐”。

  ○解云:其归狱邓扈乐之事,在闵元年传也。

  狄伐邢。

◎闵公起元年,尽二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复发传者,嫌继未逾年君义异故也。明当隐之如一。

  ○弑,申志反。

  [疏]注“复发”至“如一”。解云:则庄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春秋》君子不言即位。君弑则子何以不言即位?隐之也。孰隐?隐子也”。然则庄元年巳有此传,今复发之者,正嫌此继未逾年之君,异于成君故也。其异一成一未而不异之者,明臣子隐痛之当如一矣。若然,案庄公继弑,弑是齐侯;今闵公继弑,弑是庆父,何氏宁知不嫌此异,而知为所继之君成与不成者,正以解即位之义,欲道后君痛其见弑,不忍即其位处,明据恩之深浅,无弑者内外之义故也。

  孰继?据子般弑不见。

  ○见,贤遍反。继子般也。孰弑子般?庆父也。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庆父弑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既而不可及,因狱有所归,不探其情而诛焉,亲亲之道也。论季子当从议亲之辟,犹律亲亲得相首匿,当与叔孙得臣有差。

  ○探,他南反。辟,婢亦反。匿,女亦反。

  [疏]注“论季子”至“首匿”。

  ○解云:谓季子缓纵庆父之事,当从《周礼?小司寇》议亲之法,非其罪也。

  ○注“当与”至“有差”。

  ○解云:即宣五年“叔孙得臣卒”,注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为人臣知贼而不言,明当诛”,则得臣与遂不宜相隐,是以罪之。今庆父季友亲则亲矣,得相首匿,是以舍之,故言当与叔孙得臣有差矣。

  恶乎归狱?归狱仆人邓扈乐。曷为归狱仆人邓扈乐?据师还也。

  ○恶,音乌。扈乐,音洛,或如字。

  [疏]注“据师还也”。

  ○解云:即庄八年“秋,师还”,传云“还者何?善辞也。此灭同姓,何善尔?非师之罪也”,注云“明君之使,重在君”。然则庄八年尊者使师灭同姓,而归善於师,今则尊者使乐杀子般,而反归恶於乐,故难之。

  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子般执而鞭之。庄公死,庆父谓乐曰:“般之辱尔,国人莫不知,盍弑之矣。”使弑子般,然后诛邓扈乐而归狱焉。杀邓扈乐不书者,微也。

  ○曾,才能反。盍,户腊反。

  [疏]“乐曾淫于宫中”。解云:即《左氏传》云“雩,讲於梁氏,女公子观之,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也者,得与此合。

  季子至而不变也。至者,闻君弑,从家至朝,季子知乐势不能独弑,而不变正其真伪。

  齐人救邢。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洛姑。时庆父内则素得权重,外则出奔彊齐,恐为国家祸乱,故季子如齐闻之,奉闵公讬齐桓为此盟。下书归者,使与君致同。主书者,起讬君也。

  [疏]注“故季子如齐闻之”。

  ○解云:正以下经云“季子来归”,故知时如齐矣。

  ○注“书君”至“致同”。

  ○解云:正以大夫归例不书而下经书归故如此解也。。

  ○注主书者,起讬君也。

  ○解云:谓主书此盟,又下文即书“季子来归”者,欲起季子讬君于齐侯矣。所以不书公至自洛者,桓之会不致故也。

  季子来归。其称季子何?据如陈名不称季,卒不称子。

  [疏]注“据如陈名不称季”。

  ○解云:即庄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是也。

  ○注“不称子”。

  ○解云:即僖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是也。

  贤也。嫌季子不探诛庆父有甚恶,故复於讬君安国贤之。所以轻归狱,显所当任,达其功。不称季友者,明齐继鲁,本感洛姑之讬,故令与高子俱称子,起其事。

  ○令,力呈反。

  [疏]注“嫌季”至“贤之”。

  ○解云:嫌有赵盾不诛赵穿而获弑君之恶,故曰甚恶也。

  ○注“所以”至“其功”。

  ○解云:所以轻归狱者,欲轻季子往前纵庆父归狱之过矣。言显所当任者,谓书曰季子来归,明讬君而还,欲显当存国之任矣。言达其功者,欲达其存国之功矣。

  ○注“不称”至“其事”。

  ○解云:以僖十六年卒时称季友,故决之。但当称季,足得起其贤,而称子者,见义故也,何者?案下二年“冬,齐高子来盟”,传云“高子者何?齐大夫也”,“何以不名?喜之也。何喜尔?正我也。其正我奈何?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比三君死,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不兴师,徒以言而巳矣。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曰:尢望高子也”。然则齐侯所以遣高子存鲁而立君继之者,由此洛姑之讬,故令季子与高子同称子,起见其事矣。

  其言来归何?据召归不书,隐如言至。

  [疏]注“据召归不书”。

  ○解云:即庄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庄三十二年传云“庄公召季子,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彼注云“至不书者,内大夫出与归不两书”是也。

  ○注“隐如言至”。

  ○解云:即昭十四年“隐如至自晋”是也。

  喜之也。季子来归则国安,故喜之。而变至加录云尔,盖与贤相起。言归者,主为喜出。言来者,起从齐自外来。盟不日,公不致者,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

  ○主为,于伪反,下文注皆同。

  [疏]注“盖与贤相起”。

  ○解云:谓称字所以贤之,亦见其喜矣。变至言归,所以喜之,亦起其贤,故云与贤相起耳。

  ○注“桓之盟不日”至“之也”。

  ○解云:庄十三年传文。

  冬,齐仲孙来。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曷为系之齐?据栾盈出奔楚,还不系楚。

  [疏]“齐仲孙者何”。

  ○解云:欲道齐人,经不言使;欲言己臣,而继于齐,故执不知问。

  ○注“据栾”至“不系楚”。

  ○解云:即襄二十一年“秋,晋栾盈出奔楚”,至襄二十三年夏,“栾盈复入于晋,入于曲沃”是也。

  外之也。曷为外之?据俱出奔远也。《春秋》为尊者讳,为闵公讳受贼人也。为亲者讳,为季子亲亲而受之,故讳也。

  [疏]注“为季”至“讳也”。解云:谓季子是闵公之亲亲,而反受其贼,故为讳耳。

  为贤者讳。以季子有遏牙不杀庆父之贤,故为讳之。子女子曰:“以‘春秋’为《春秋》,以史记氏族为《春秋》,言古谓史记为“春秋”。

  [疏]注“以史记氏族为《春秋》”。

  ○解云:谓以史记人之氏族而为《春秋》。

  ○注“言古”至“春秋”。

  ○解云:夫子脩史记为《春秋》。今言以“春秋”为《春秋》,则史记旧有“春秋”之名,是言古者谓史记为“春秋”矣。

  齐无仲孙,其诸吾仲孙与?”齐有高国崔,鲁有仲孙氏,亦足以知鲁仲孙。言仲孙者,以后所氏起其事明。主书者,贼不宜来,因以起上如齐,实杀君出奔。

  ○子女子,音汝。

  [疏]注“齐有高国崔”。

  ○解云:即国夏、高固、高张、崔杼之属是矣。

  ○注“鲁有仲孙氏”。

  ○解云:即仲孙蔑仲孙羯之属是也。

  ○注“主书”至“出奔”。

  ○解云:正以经书其来,见不宜来,则知上如齐者,是其犯罪而去矣。庄三十二年冬,“公子庆父如齐”者,即上如齐之经矣。

  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不为桓公讳者,功未足以覆比灭人之恶也。

  [疏]“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解云:庄十年“三月,宋人迁宿”,彼注云“月者,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然则《春秋》之例,大国之迁例月,小国书时,即僖三十一年“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昭九年春,“许迁千夷”之属是也。而今阳为小国,齐人迁之,亦是迁取王封,当与灭人同罪,故云月矣。云云之说,在庄十年。

  ○注“不为”至“恶也”。

  ○解云: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今迁取王封,因而臣之,虽当时未灭,终不得在,故云比灭人之恶矣。如此注者,正决僖十七年“夏,灭项”,传云“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然则彼经不言齐,而此言齐人,故决之。

  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其言吉何?据禘于大庙不言吉。

  ○吉禘,大计反。大庙,音泰,下同。

  [疏]注“据禘”至“言吉”。

  ○解云:即僖八年“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是也。

  言吉者,未可以吉也。都未可以吉祭。经举重,不书禘于大庙,嫌独庄公不当禘,于大庙可禘者,故加吉,明大庙皆不当。

  [疏]注“都未可以吉祭”。

  ○解云:在三年之内,庄公及始祖之庙,皆未可以吉祭,故言都尔。

  ○注“经举重不书”。解云:《春秋》之义,常事不书,有善恶者,乃始录而美刺之。今既巳举重,特书于庄公,不书于大庙,则嫌庄公一庙独不当禘,大庙便可禘矣。然庄公卑于始祖,而言举重者,言三年之内作吉祭之时,庄公最不宜吉,故言举重,不谓庄公尊于始祖也。

  曷为未可以吉?据三年也。

  [疏]注“据三年也”。

  ○解云:庄三十二年八月公薨,至今年五月,巳入三年之竟,故言据三年也。

  未三年也。礼,禘祫从先君数,朝聘从今君数,三年丧毕,遭禘则禘,遭祫则祫。

  ○君数,所主反,下同。祫,音洽。

  [疏]“未三年也”。

  ○解云:谓未满二十五月也。

  ○注“礼,禘祫从先君数”。

  ○解云:谓为禘祫之祭,合从先君死时日月而数之,若满三年已后,遭禘则禘,遭祫即祫耳。

  ○注“朝聘从今君数”。

  ○解云:谓从今君即位以后,数其年岁,制为朝聘之数。

  三年矣,曷为谓之未三年?三年之丧,实以二十五月。时庄公薨至是適二十二月,所以必二十五月者,取期再期,恩倍,渐三年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礼?士虞》记曰:“期而小祥,曰荐此常事。又期而大祥,曰荐此常事。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尢未配。”是月者,二十七月也。传言二十五月者,在二十五月外可不讥。

  ○取期,音基,下同。禫,大感反。

  [疏]注“所以”至“三年也”。

  ○解云:二十五月,是再期矣,故曰取期再期矣。父母之丧,倍於期者之恩,正当其礼数,故曰其恩倍矣。言渐三年也者,谓二十五月渐得三年之竟,故云渐三年也。义如得渐二君之遗教。

  ○注“礼士”至“常事”。

  ○解云:彼注云“小祥,祭名。祥,吉也”,“古文期皆作基”;“常者,期而祭礼。古文常为祥”。

  ○注“又期”至“祥事”。

  ○解云:亦彼文。注“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尢未配”者。

  ○解云:亦彼文。彼注云“中,尢间也。禫,祭名也。与大祥间一月,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为言澹澹然平安意也”,“是月,是禫月。当四时之祭月则祭,尢未以某妃配某氏,哀未忘也”。

  其言于庄公何?据禘于大庙不言周公,祫僖公不言僖宫。

  [疏]注“据禘”至“周公”。

  ○解云:即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是也。

  ○注“祫僖”至“僖宫”。

  ○解云:祫僖公不言僖宫,定八年“从祀先公”,传云“从祀者何?顺祀也。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顺祀,叛者五人”,彼注云“谏不以礼而去曰叛”,云“不书禘者,后祫亦顺,非独禘也”。“不言僖公者,闵公亦得其顺”,是其祫僖公不言僖公者,即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传云“大事者何?大祫也”者是也。

  未可以称宫庙也。时闵公以庄公在三年之中,未可入大庙,禘之于新宫,故不称宫庙,明皆非也。曷为未可以称宫庙?据言禘也。

  [疏]注“据言禘也”。

  ○解云:正以禘是吉祭之称,既得言禘,何故不得称宫庙?故难之。

  在三年之中矣。当思慕悲哀,未可以鬼神事之。

  [疏]注“未可以鬼神事之”。

  ○解云:正言以宫庙者,鬼神居之之称故也。

  吉禘于庄公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三年也。与讬始同义。

  [疏]注“与讬始同义”。

  ○解云:案隐二年“九月,纪履緰来逆女。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始不亲迎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然则此亦宜云始不三年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故云与讬始同义矣。而传不言讬始,尽省文,从可知也。

  秋,八月,辛丑,公薨。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孰弑之?庆父也。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庆父弑二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既而不可及,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与不探其情同义。不书葬者,贼未讨。

  ○弑,音试,下及注同。

  [疏]“公薨何以不地”。

  ○解云:隐十一年传云“公薨何以不地”,注云“据庄公薨于路寝”。然则此传云“公薨何以不地”者,亦据庄公,但从彼注省文故也。

  ○注“与不”至“同义”。

  ○解云:即上元年传云“孰弑子般?庆父也。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庆父弑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既而不可及,因狱有所归,不探其情而诛焉,亲亲之道也”。

  ○注“不书葬贼未讨”。

  ○解云:即隐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传云“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是也。而言未者,欲道於后讨得之。即僖元年传“於是杭辀经而死”者是也。

  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娄。为淫二叔、杀二嗣子出奔。不如文姜于出奔贬之者,为内臣子明其义,不得以子绝母。凡公夫人奔例日,此月者,有罪。

  [疏]注“不如文姜”至“绝母”。

  ○解云:庄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传云“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是於出时贬之之文也。为内臣了明其义,不得以子绝母者,正谓此处见其义而巳。不谓此夫人卒,竟不绝也。故僖元年“夫人氏之丧”,传云“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然则曷为不於弑焉贬?贬必以其重者,莫重乎以其丧至也”者,是其亦贬之矣。

  ○注“凡公”至“有罪”。

  ○解云:正以昭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孙于齐”而书日,则知夫人之孙亦宜然。而此及文姜之孙皆书月,案此二人皆有罪,故如此注之耳。

  公子庆父出奔莒。庆父弑二君,不当复见。所以复见者,起季子缓追逸贼也。不日者,内大夫奔例,无罪者日,有罪者月;外大夫奔例皆时。

  ○当复,扶又反,下同。见,贤偏反,下文“复见”同。

  [疏]注“庆父”至“逸贼也”。

  ○解云:知弑父之人不合复见者,正见宣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传云“赵盾弑君,此其复见何”,复注云“据宋督、郑归生、齐崔杼弑其君,后不复见”;传又曰“亲弑君者,赵穿也”,彼注云“复见赵盾者,欲起亲弑者赵穿,非盾”是。

  ○注“不日者”至“皆时”。

  ○解云:襄二十三年“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娄”,是无罪书日也。其有罪书月者,即昭十二年“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齐”之属,及此文皆是。而文八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案传云“不可使往也”。则是有罪,而书丙戌者,彼注云:“日者,嫌敖罪明,则起君弱,故讳使若无罪”者是也。其外大夫奔例皆时者,不问有罪与无罪,即襄二十七年夏,“卫侯之弟缚出奔晋”;二十八年“夏,卫石恶出奔晋”,“冬,齐庆封来奔”之属是也。

  冬,齐高子来盟。高子者何?齐大夫也。以有高傒也。

  [疏]“高子者何”。

  ○解云:欲言齐侯,而经称子;欲言大夫,名不书见经,故执不知问。

  ○注“以有高傒也”。

  ○解云:即庄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是也。

  何以不称使?据郑伯使其弟语来盟。

  [疏]注“据郑”至“来盟”。

  ○解云:在桓十四年夏。

  我无君也。时闵公弑,僖公未立,故正其义,明君臣无相適之道也。《春秋》谨於别尊卑,理嫌疑,故绝去使文,以起事张例,则所谓君不使乎大夫也。

  ○别,彼列反。故绝去,起吕反,下“欲去”同。

  [疏]注“所谓君不使乎大夫也”。

  ○解云:成二年“齐侯使国佐如师”之下传云“君不行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获”是也。

  然则何以不名?据国佐盟名。

  [疏]注“据国佐盟名”。

  ○解云:即成二年“及国佐盟于袁娄”者是也。喜之也。何喜尔?正我也。其正我奈何?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比三君死,旷年无君。与旷年无君无异。

  [疏]注“与旷年无君无异”。

  ○解云:正以庄公死时子般即位,子般弑后闵公即位,闵公弑后僖公即位,君常不绝。而传言“旷年无君”者,正以三年之内,三君比死,与旷年无君无异,非实无君也。

  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设时势然。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南阳,齐下邑。甲,革,皆铠胄也。

  ○革,更百反。铠,苦爱反。胄,直又反。立僖公而城鲁。或曰自鹿门至于争门者是也。或曰自争门至于吏门者是也,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久阔思相见者,引此为喻,美谈至今不绝也。立僖公城鲁不书者,讳微弱。喜而加高子者,美大齐桓继绝于鲁,故尊其使,起其功,明得子续父之道。

  ○鹿门,鲁南城东门也。

  ○其使,所吏反。

  [疏]注“明得”至“之道”。

  ○解云:凡人子之道,宜继祖祢之功不绝之。今桓公继于鲁,正得续父功德之义,故尊其使而称子耳。言明其得人子续其人父功德之道也。

  十有二月,狄入卫。

  郑弃其师。郑弃其师者何?连国者,并问称国。

  [疏]“郑弃其师者何”。

  ○解云:正以言异常例,故执不知问。

  恶其将也。以言弃师。

  ○恶其,乌路反,下及注同。将也,子匠反,下同。郑伯恶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纳,弃师之道也。郑伯素恶高克,欲去之无由,使将师救卫,随后逐之,因将师而去。其本虽逐高克,实弃师之道,故不书逐高克,举弃师为重,犹赵盾加杀也。不解国者,重众从国体录可知。系闵公篇于庄公下者,子未三年,无改於父之道,传曰“则曷为於其封内三年称子”,“缘孝子之心,则三年不忍当也”。

  ○盾,徒本反。

  [疏]注“犹赵盾加弑”。

  ○解云:谓实逐克,但举弃师为重;实赵穿弑君,但举加弑为重相似。赵盾加弑在宣二年。

  ○注“子未三年”。

  ○解云:谓庄三十二年八月薨,至闵二年八月薨时,始二十五月,故曰未三年也。

  ○注“传曰”至“忍当也”。

  ○解云:文九年传文也。

僖公卷十(起元年,尽七年)

 僖公卷十(起元年,尽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据文公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称子何?僖公者,闵公庶兄。据闵公继子般,传不言子。

  ○弑,申志反。臣子一例也。僖公继成君,闵公继未逾年君。礼,诸侯臣诸父兄弟,以臣之继君,犹子之继父也,其服皆斩衰,故传称臣子一例。

  ○衰,七雷反。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据夏师救齐不言次。

  ○聂,女涉反。

  [疏]注“据夏”至“言次”。

  ○解云:即下十八年“夏,师救齐”是也。

  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刺其救急舒缓,使至於亡,故录之止次以起之。

  [疏]“不及事者何”。

  ○解云:正以次者,閒暇之名,而言不及事,似於义违,故执不知问。

  孰亡之?盖狄灭之。以上有狄伐邢。

  [疏]注“以上有狄伐邢”者,解云:即庄三十二年冬,“狄伐邢”者是。

  曷为不言狄灭之?据狄灭温言灭。

  [疏]注“据狄灭温言灭”者,解云:即下十年春。“狄灭温。温子奔卫”者是。

  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据徐人取舒,晋灭夏阳,楚灭黄皆不讳。

  ○为桓,于伪反,下“为桓”、“曷为”,并下注“为讳”、“为桓”、“为肉”、“为僖”皆同。夏,户雅反。

  [疏]注“据徐人取舒”。解云:即下三年夏,“徐人取舒”者是也。

  ○注“晋灭夏阳”。解云:即下二年“虞师、晋师灭夏阳”是也。

  ○注“楚灭黄”。

  ○解云:即下十二年“夏,楚人灭黄”是也。然即彼三事,皆不为桓公讳者,取舒之下,何氏云“不为桓讳者,刺其不救也”是也。今此实救,故为之讳耳。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故以为讳,所以醇其能以治世自任而厚责之。

  [疏]“上无”至“方伯”。

  ○解云:“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庄四年何氏云“有而无益于治日无,犹《易》曰‘阒其无人’”者是也。

  ○注“以治出自任”者,犹言以天子治世为已任矣。

  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据叔孙豹先言救。

  [疏]注“据叔”至“言救”。

  ○解云:即襄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遂伐晋。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是也。

  君也。叔孙豹,臣也。当先通君命,故先言救。今此先言次,知实诸侯。

  ○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故没君文,但举师而巳。

  ○曷为不与?据狄灭之,为桓公讳。实与,不书所封归是也。

  [疏]注“不书”至“是也”。

  ○解云:昭十三年秋,“蔡侯庐归于蔡。陈侯吴归于陈”,传云“此皆灭国也,其言归何?不与诸侯专封也”,彼注云“故使若有国自归者也。名者,专受其封当诛”。然则彼经书所封归,是不与楚专封,则知此经不书所封归者,与齐桓专封明矣。若书所封归,宜言邢侯归于邢矣。

  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据实与也。

  [疏]“而文不与”。

  ○解云:连上句读之。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此道大平制。

  ○大,音泰。

  [疏]注“此道大平制”。

  ○解云:正以《春秋》作义,实与齐桓专封,而言诸侯之义,不得专封,故知是大平制也。

  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主书者,起文从实也。

  [疏]注“主书”至“实也”。

  ○解云:谓虽文不与,其义实与,故言起文从实也。

  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迁者何?其意也。其意自欲迁,时邢创畏狄兵,更欲依险阻。

  ○陈仪,《左氏》作“夷仪”。

  [疏]“迁者何”。

  ○解云:欲言自迁,实齐迁之;欲言齐迁,而作自迁之文,故执不知问。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谓宋人迁宿也。书者,讥之也。王者封诸侯,必居土中,所以教化者平,贡赋者均,在德不在险,其后为卫所灭是也。迁例大国月,重烦劳也;小国时,此小国月者,霸者所助城,故与大国同。

  [疏]注“谓宋人迁宿也”。

  ○解云:即庄十年“三月,宋人迁宿”是也。案彼传云“迁之者何?不通也。以地还之也”。今又发之者,正以此有自迁之文,故取此对之也。

  ○注“王者”至“土中”。

  ○解云:谓各处其土中,不谓据天下。

  ○注“其后”至“是也”。

  ○解云:即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年,卫侯毁灭邢”是也。

  ○注“迁例大国月”。

  ○解云:即下三十一年“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之属是也。

  ○注“小国时”。

  ○解云:即昭九年春,“许迁于夷”之属是也。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此一事也,曷为复言齐师、宋师、曹师?据首戴前目而后凡。

  ○复,言扶又反,下同。

  [疏]注“据首”至“后凡”。

  ○解云:即下五年夏,“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是也。

  不复言师,则无以知其为一事也。言诸师,则嫌与首戴同,嫌实师;言诸侯,则嫌与缘陵同;嫌归闻其迁,更与诸侯来城之,未必反故入也,故顺上文,则知桓公宿留城之为一事也。

  [疏]注“言诸师”至“实师”。

  ○解云:首戴之会,历序齐师、宋公之属,下文总道诸侯,更是实诸侯。今此亦上历序齐师之属,若下文直总言诸师,则与首戴同,嫌是实师,非必齐侯、宋公等,是以得序之,以顺上文也。

  ○注“言诸侯”至“入也”。

  ○解云:即下十三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是。时会诸侯,各自还国,至十四年春更来城之,故此复注云“言诸侯,则嫌与缘陵同;嫌归闻其迁,更与诸侯来城之,未必反故人也”。

  ○注“故顺”至“事也”。

  ○解云:宿,音须就反。留,音卢胄反。案十四年《穀梁传》曰“其曰诸侯,散辞也”,范氏云“直曰诸侯,无大小之序,是各自欲城,无总一之者,非伯者所制,故曰散辞”;传又曰“聚而曰散,何也”,范氏云“据言诸侯城,则是聚”;传又云“诸侯城,有散辞也,桓德衰矣”,范氏云“言诸侯城,则非伯者之为可知也。齐桓德衰,所以散也。何休曰‘案先是盟亦言诸侯,非散也’。又《穀梁》美九年诸侯盟于葵丘,即散,何以美之”,於义《穀梁》为短。然则何氏彼处废《穀梁》不听为散辞,而此所引似作散辞者,何氏之意,直以言诸侯者,见桓德衰,待诸侯然后能城之,故嫌《穀梁》以为散辞耳。今此注正道缘陵之诸侯,十三年咸之会各自归国,十四年复来城之,仍自不道十四年诸侯为散辞矣。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夷者何?齐地也。齐地,则其言齐人以归何?据从国中归不当书,邾娄人执鄫子,不书以归是也。

  ○鄫,似陵反。

  [疏]“夷者何”。解云:夫人之薨,例不言地,今言于夷,故执不知问。

  ○注“邾娄”至“是也”。

  ○解云:即下十九年“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娄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娄”,已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是。

  夫人薨于夷,则齐人以归。夫人所以薨于夷者,齐人以归至夷。夫人薨于夷,则齐人曷为以归?据上说夫人薨于夷者,齐人以归至夷也。齐人曷为故以归至于夷。桓公召而缢杀之。先言薨,后言以归,而不言丧者,起桓公召夫人于邾娄,归杀之于夷,因为内讳耻,使若夫人自薨于夷,然后齐人以归者也。主书者,从内不绝录,因见桓公行霸王,诛不阿亲亲,疾夫人淫泆二叔,杀二嗣子,而杀之。

  ○缢,一赐反,一本作“搤”,於革反。见,贤遍反。泆,音逸。

  [疏]注“主书”至“杀之”。

  ○解云:即闵二年“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娄”,注云“不如文姜于出奔贬之者,为内臣子明其义,不得以子绝母”者是。

  楚人伐郑。楚称人者,为僖公讳与夷狄交婚,故进使若中国,又明嫁聚当慕贤者。

  [疏]注“楚称人者”。

  ○解云:欲对庄二十八年“秋,荆伐郑”之经也。

  ○注“为僖”至“交婚”。

  ○解云:即下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传云“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讥以妾为妻也。其言以妾为妻奈何?盖胁于齐媵女之先至者也”,彼注云“僖公本聘楚女为嫡,齐女为媵。齐先致其女,胁僖公使用为嫡,故从父母辞言致。不书夫人及楚女至者,起齐先致其女,然后胁鲁使立也。楚女未至而豫废,故皆不得以夫人至书也”者,是其与夷狄交婚之事。

  ○注“故进使若中国”。

  ○解云:正以称人为楚进称故也。

  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娄人于朾。月者,危公会霸者而与邾娄有辨也。不从有夫人丧出会恶之者,不如危重也。

  ○朾,敕贞反,又他丁反,《左氏》作“柽”。恶之,乌路反,下同。

  [疏]“八月”至“于朾”。

  ○解云:朾字,《左氏》作“柽”,亦有作“朾”字。

  ○注“月者”至“辨也”。

  ○解云:正以月非大信辞故也。知与邾娄有辨者,即下文“公败邾娄师于缨”是也。既出尊者之侧而有私争,故危之。

  九月,公败邾娄师于缨。有夫人丧,不恶亲用兵者,时怨邾娄人以夫人与齐,於丧事无薄故也。

  ○于缨,《左氏》作“偃”。

  [疏]“九月公败”至“于缨”。

  ○解云:《左氏》作“偃”字。

  ○注“有夫”至“故也”。

  ○解云:正以僖三十三年“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下,传云“襄公亲之,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君在乎殡而用师,危不得葬也”。然则彼背殡用兵,眨而危之,今此经云“九月,公败邾娄师于缨”,与庄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夏六月,“公败宋师于乘丘”之属无异者,时於丧事无薄故也。然则公败邾娄者,为哀姜复雠也。若然,案庄九年“及齐师战于乾时”,亦是为桓公复雠于齐,经不言公,此言公者,彼传云“此复雠于大国,曷为使微者?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不与公复雠也。曷为不与公复雠?复雠者在下也”,注云“时实为不能纳子纠伐齐,诸大夫以为不如以复雠伐之,於是以复雠伐之,非诚心至意,故不与也”。然则此言公者,本出公意故也。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获莒挐。莒挐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此何以书?大季子之获也。何大乎季子之获?据获人当坐。

  ○于犁,力知反,又力兮反,《左氏》作“郦”。莒挐,女居反,一音女加反;一本作“茹”音同。

  [疏]“莒挐者何”。

  ○解云:欲言莒君,经不称子;欲言大夫,莒无大夫,故执不知问。

  季子治内难以正,谓拒庆父。

  ○内难,乃旦反,下同。御外难以正。其御外难以正奈何?公子庆父弑闵公,走而之莒,莒人逐之,将由乎齐,齐人不纳。却,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请。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入则杀矣。”义不可见贼而不杀。

  [疏]“将由乎齐”。

  ○解云:欲从齐而自安矣。

  ○“舍于汶水之上”。

  ○解云:旧本皆作“洛”,误也。何者?今齐鲁之间有汶无洛也。

  奚斯不忍反命于庆父,自南涘,涘,水涯。涘,音俟。

  ○北面而哭。时庆父自汶水之北。庆父闻之曰:“嘻!嘻,发痛语首之声。

  ○嘻,许其反。

  [疏]注“嘻发”至“之声”。解云:谓发心自痛伤,而以嘻为语之首也。此奚斯之声也。诺已。”诺已,皆自毕语。

  [疏]注“诺巳,皆自毕语”。

  ○解云:犹似今人云休,一生罢去已,自毕竟之辞,故云自毕语矣。毕作“卑”字,误耳。

  曰:“吾不得入矣。”於是抗辀经而死。辀,小车辕,冀州以北名之云尔。

  ○辀,音竹由反,车辕也。

  [疏]“於是”至“而死”。

  ○解云:郑氏云“庆父辀死”者,正取此文。

  莒人闻之曰:“吾巳得子之贼矣。”以求赂乎鲁,鲁时虽缓追,犹外购求之。

  ○购,古豆反。鲁人不与,为是兴师而伐鲁。故与季子获之。季子待之以偏战。传云尔者,善季子忿不加暴,得君子之道。

  [疏]注“传云”至“之道”。

  ○解云:此待之以偏战者,即经书败文是也。败者,内战文耳。莒人可忿,而能结日偏战。偏战,是其不加暴之义,故得君子之道。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夫人何以不称姜氏?据薨于夷称姜氏。经有氏,不但问不称姜,并言氏者,嫌据夫人妇姜,欲使去氏。

  ○去,起吕反。

  [疏]注“经有”至“去氏”。

  ○解云:夫人妇姜之文,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是也。

  贬,曷为贬?据薨于夷不贬。与弑公也。与庆父共弑闵公。

  ○与杀,音预,又如字;下申志反。

  [疏]注“与庆”至“闵公”。

  ○解云:不言子般者,据成君言之,省文。

  然则曷为不於弑焉贬?据酖牙於卒时贬。

  [疏]注“据酖”至“时贬”。

  ○解云:即庄三十二年“公子牙卒”,传云“何以不称弟?杀也”是。传言杀者,言由其见杀贬之矣。

  贬必於重者,莫重乎其以丧至也。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故必於臣子集迎之时贬之。所以明诛得其罪,因正王法所加,臣子不得以夫人礼治其丧也。贬置氏者,杀子差轻於杀夫,别逆顺也。致者,从书薨,以常文录之。言自齐者,顺上以归文。

  ○差,初卖反,又初佳反。别,彼列反。

  [疏]注“刑人”至“弃之”。解云:《礼记》文。

  ○注“所以”至“丧也”。

  ○解云:季子之逸庆父,齐桓之讨哀姜,二义相违,而皆善之者,诛不辟亲。王者之道,亲亲相隐,古今通式。然则齐桓之讨哀姜,得伯者之义;季子之纵庆父,因狱有所归,遂申亲亲之恩,义各有途,不可为难矣。

  ○注“贬置氏者”。

  ○解云:谓贬而置其氏矣。

  ○“杀子”至“顺也”。

  ○解云:言杀子差轻於杀夫者,欲道庄元年“夫人孙于齐”,姜氏并去者,正犹杀夫罪重故也。言别逆顺者,言杀夫之逆,甚於杀子,二事相对而言之,不谓哀姜杀子得为顺,是以晋侯、宋公杀世子,皆直称君而甚之。

  ○注“致者”至“录之”。

  ○解云:谓不书杀而书薨作常文,是以於归亦作常文录之。若公之丧至自齐,至自乾侯之属。

  ○注“言自”至“归文”。

  ○解云:其实从夷来,而言至自齐,正以上文云“薨於夷,齐人以归”,故言至自齐顺之。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之?据内城不月,故问之。

  [疏]注“据内”至“问之”。

  ○解云:内城不月者,即隐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之属是也。其内城有在日月下者,皆不蒙日月。

  城卫也。曷为不言城卫?据无迁文以言城,故当言城卫。

  [疏]注“据无”至“城卫”。

  ○解云:旧本“曷为”之下,有“不言”二字,今无者,脱也。言以前之经,未有迁卫于楚丘之文,今此城之,固当言城卫,不应言城楚丘,故难之。固字亦有作“故”字者,言由是之故,当言城卫。

  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以上有狄入卫。

  [疏]“灭也”。

  ○解云:言正由是时卫国巳灭,故不得言卫矣。

  ○注“以上有狄入卫”。

  ○解云:即闵二年冬,“狄入卫”是也。

  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据不出主名,见桓公德优不待之,又不独书齐,实诸侯也。

  ○为桓,于伪反,下“为桓”、“曷为”、注“深为”同。见桓,贤遍反,下传“荀息见”并注同。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复发传者,君子乐道人之善也。不系卫者,明去卫而国楚丘,起其迁也。不书迁与救次者,深为桓公讳。使若始时尚仓卒有所救,其后晏然无干戈之患,所以重其任而厚责之。主书者,起文从实也。

  ○复,扶又反。卒,寸忽反。

  [疏]注“不系”至“迁也”。

  ○解云:欲决襄十年冬“戍郑虎牢”,系郑矣。

  ○注“不书”至“责之”。

  ○解云:正决元年经“次于聂北,救邢”,“邢迁于陈仪”之文。

  ○注“主书”至“实也”。

  ○解云:谓经文虽不与,当从其实理而与之。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哀姜者何?庄公之夫人也。诛当绝,不当以夫人礼书葬。书葬者,正齐桓讨贼,辟责内雠齐。

  [疏]“哀姜者何”。

  ○解云:欲言其妾,经书小君;欲言適妻,与夫别谥,故执不知问。

  ○注“诛当”至“雠齐”。

  ○解云:即元年“夫人氏之丧”不言姜者,是其诛文也。上既诛之,即当合绝,不以夫人之礼书葬,而书葬者,欲正齐桓讨得其贼故也。而言辟责内雠齐者,《公羊》之例,君弑贼不讨,不书其君葬,责臣子不讨贼,令君丧无所系矣。今若不书葬,即似责鲁臣子不讨齐桓,故言正齐桓讨贼,辟责内雠齐耳。

  虞师、晋师灭夏阳。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据称师有加文,知不主会。

  ○夏阳,《左氏》作“下阳”。

  [疏]注“据称”至“主会”。

  ○解云:即隐五年秋,“邾娄人、郑人伐宋”,注云“邾娄小国,序上者,主会也”。然则邾娄小国,称人无加文,而得序于郑上者,正由主会故也。今虞为小国而得称师,是有加文,则知序于晋上者,不为主会。既不为主会,而在大国之上,故难之。知称师为加文者,正以小国例不得称师。其称师者,乃是大国将卑师众之称故也。

  使虞首恶也。曷为使虞首恶?据楚人、巴人灭庸不使邑首恶。

  [疏]注“据楚人”至“首恶”。

  ○解云:即文十六年秋,“楚人、秦人、巴人灭庸”是。案彼经有秦人,而不言之者,直取巴为小国,不序在上之意,故省文。

  虞受赂,假灭国者道,以取亡焉。其受赂奈何?献公朝诸大夫而问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献公不应。荀息进曰:“虞郭见与?犹曰:虞郭岂见於君之心乎?荀息素知献公欲伐此二国,故云尔。

  ○安与,音馀,下“者与”、“见与”同。应,应对之应。郭,音虢,又如字,注及下同。

  [疏]“寝不”至“者与”。

  ○解云:言直置寝自不安与?为侍御之人有不在侧者与?其诸,盖为辞矣。故桓六年传云“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彼注云“其诸,辞也”。则知《论语》云“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者”者,诸亦为辞矣。

  献公揖而进之,以手通指曰揖。

  [疏]注“以手通指曰揖”。

  ○解云:盖谓揖而招之,言用拱揖,并招引近巳,若文七年传云“眣晋大夫使与公盟”,彼注云“以目通指曰眣”。眣,大结反,又丑乙反。

  遂与之入而谋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原与子虑之。”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献公曰:“然则奈何?”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屈产,出名马之地。乘,备驷也。

  ○屈,贝物反。之乘,绳证反,注及下同。

  [疏]注“屈产”至“驷也”。

  ○解云:谓屈产为地名,不似服氏谓产为产生也。

  与垂棘之白璧,垂棘,出美玉之地。玉以尚白为美。

  ○棘,一本作“蕀”音同。往,必可得也。则宝出之内藏,藏之外府;如虞可得,犹外府藏也。

  ○内藏,才浪反,注同。

  [疏]注“如虞”至“藏也”。解云:本藏下有“之”字。

  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献公曰:“诺。虽然,宫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宫之奇,知则知矣,君欲言其知,实知也。

  ○厩,九又反。丧,息浪反。知则,音智,下及注同。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请终以往。”於是终以往。虞公见宝,许诺。宫之奇果谏:“记曰:‘唇亡则齿寒。’记,史记也。

  ○好,呼报反。

  [疏]“虞公贪而好宝”。

  ○解云:谓立性贪贿,於宝甚也。

  ○“请终以往”。

  ○解云:请君终竟赍宝马以往,不欲令其难之。

  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赐,犹惠也。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明郭非虞不灭,虞当坐灭人。

  [疏]注“明郭”至“灭人”。

  ○解云:欲道序虞于晋上,令其首恶之义也。

  还,四年,反取虞。还复往,故言反。

  [疏]“还,四年,反取虞”。

  ○解云:言晋人灭郭还归,其四年反往灭虞矣。

  虞公抱宝牵马而至,荀息见曰:“臣之谋何如?”献公曰:“子之谋则巳行矣,宝则吾宝也,虽然,吾马之齿亦巳长矣。”盖戏之也。以马齿长戏之,喻荀息之年老。传极道此者,以终荀息、宫之奇言,且以为戒,又恶献公不仁,以灭人为戏谑也。晋至此乃见者,著晋、楚俱大国,后治同姓也。以灭人见义者,比楚先治大恶,亲疏之别。

  ○牵马,本又作“掔”,音同。巳长,丁丈反,注同。恶,乌路反。谑,许略反。别,彼列反。

  [疏]注“以马”至“谑也”。

  ○解云:言虽有谋,年老必昏耄不任使,故言,盖戏之。

  ○注“晋至”至“姓也”。

  ○解云:即庄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是先书楚小恶而治之也。以前不见晋之小恶者,后治同姓故也。

  ○注“以灭”至“之别”。

  ○解云:以前楚灭穀、邓不书之,而先书此晋灭夏阳者,先治同姓之大恶,欲见骨肉之亲,大则诛,小则隐,故言亲疏之别耳。

  夏阳者何?郭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郭?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疏]“夏阳者”。

  ○解云:欲言是国,天下未有;欲言是邑,而不系国,故执不知问。

  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桓公德盛,不嫌使微者,知以远国辞称人。

  ○贯泽,古乱反,二传无“泽”字。

  [疏]“江人、黄人者何”。

  ○解云:欲言是君,经不称子;欲言微者,得敌齐侯,故执不知问。

  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晋、大于宋,不序晋、而序宋者,时实晋、楚之君不至,君子成人之美,故褒益以为遍至之辞,所以奖夫霸功而勉盛德也。江、黄附从霸者当进,不进者,方为徧至之辞。

  ○徧至,音遍,下同。

  [疏]注“江黄”至“进者”。

  ○解云:怪其不称爵矣。

  ○注“方为徧至之辞”。

  ○解云:言方为徧至之辞,故直以远国辞称人,若进而称爵,无以见徧至之义。

  冬,十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说与前同。

  [疏]注“说与前同”。

  ○解云:即庄三十一年“冬,不雨”,传云“何以书?记异也”,彼注云“京房《易传》曰:‘旱异者,旱久而不害物也。斯禄去公室,福由下作,故阳虽不施,而阴道独行,以成万物也’。先是比筑三台,庆牙专政之应”今此亦是僖公喜於得立,委任陪臣,不恤政事,故有此罚耳,故言说与前同。

  楚人侵郑。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太平一月不雨即书,《春秋》乱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为异,当满一时乃书。一月书者,时僖公得立,欣喜不恤庶众,比致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饬过求巳,循省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冤狱四百馀人,精诚感天,不雩而得澍雨,故一月即书,善其应变改政。旱不从上发传者,著人事之备积於是。

  ○太平,音泰。饬过,音敕,下同。冤,於元反。澍,之树反。其应,应对之应,后灾祥之应皆放此。

  [疏]注“太平”至“即书”。

  ○解云:正以大平之时,阴阳和调,若一用不雨,足以为异,故知然也。

  ○注“当满”至“即书”。

  ○解云:即庄三十一年多不雨,传云“何以书?记异”是也。

  ○注“比致三年”。

  ○解云:即上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即能”至“澍雨”。

  ○解云:皆《感精符》文。

  ○注“故一月即书”。

  ○解云:即去年“十月,不雨”,今年“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是也。

  ○注“不从上发传”。

  ○解云:即上二年“十月,不雨”之下,巳发云“何以书?记异也”,今不从其例,而又发之者,欲著人事之备积于是故也。

  徐人取舒。其言取之何?据国言灭。

  [疏]注“据国言灭”。

  ○解云:即庄十年“齐师灭谭”,十三年“齐人灭遂”之属是也。

  《易》也。易者,犹无守御之备。不为桓讳者,剌其不救也。

  ○易,以豉反,注同。为,于伪反。

  [疏]注“不为”至“救也”。解云:决上元年二年狄灭邢、卫,皆为桓公讳,下书其灭也。

  六月,雨。其言六月雨何?据上得雨不书。

  [疏]注“据上得雨不书”。

  ○解云:即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月,三年二月、三月、五月之属,皆不书不雨,是其得雨故也。

  上雨而不甚也。所以详录贤君精诚之应也。僖公饬过求巳,六月澍雨;宣公复古行中,其年穀大丰,明天人相与报应之际,不可不察其意。

  [疏]注“宣公”至“大丰”。

  ○解云:谓宣十五年“初税亩”,其冬蝝生,宣公受过变寤,明年复古行中,十六年“冬,大有年”是也。

  ○注“明天”至“其意”。

  ○解云:谓人行德,天报之福;人行恶,天报之祸,两令相及,故言之际矣。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穀。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末者,浅耳,但言会,不言盟。据贯泽言盟。

  [疏]“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

  ○解云:上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传云“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此经亦书“齐侯、宋公、江人、黄人”,故弟子言“此大会也”以难之。

  ○注“据贯泽言盟”者。

  ○解云:谓贯泽亦大会言盟,故据之。

  桓公曰:“无障谷,无障断川谷,专水利也。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障,之亮反,一音章,注同。断,丁管反。溪,口兮反。

  [疏]注“水注”至“曰谷”。

  ○解云:《释水》文。李巡云“水出于山入於川为谿,水相属曰谷”是。

  无贮粟,有无当相通。

  ○贮,中吕反。无易树子,树立本正,辞无易本正当立之子。无以妾为妻。此四者,皆时人所患。时桓公功德隆盛,诸侯咸曰:“无言不从,曷为用盟哉!”故告誓而巳。

  冬,公子友如齐莅盟。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犹曰往盟於齐。莅,临也。时国齐都盟,主国主名不出者,《春秋》王鲁,故言莅以见王义,使若王者遣使临诸侯盟,饬以法度。

  ○莅,音利,又音类,注同。以见,贤遍反,下同。遣使,所吏反。

  [疏]“莅盟者何”。

  ○解云:欲言誓盟,例不言莅;欲言非盟,而书盟见经,故执不知问。

  其言来盟者何?来盟于我也。此亦因鲁都以见王义,使若来之京师盟,白事于王,不加莅者,来就鲁,鲁巳尊矣。

  [疏]“来盟者何”。

  ○解云:即文十五年春,“宋司马华孙来盟”;宣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之属是也。但此经既有莅盟之文,故引来盟以对之。

  ○注“不加”至“尊矣”。

  ○解云:正以上经言莅者,见尊鲁为王之义。今此来盟者,巳是就鲁之文,足见尊鲁矣,何劳言莅以见之乎?若其加莅,宜直云莅孙良夫盟也。

  楚人伐郑。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溃者何?下叛上也。国曰溃,邑曰叛。不与诸侯溃之为文,重出蔡者,侵为加蔡举,溃为恶蔡录,义各异也。月者,善义兵也。溃例月,叛例时。

  ○蔡溃,户内反,下及注同。重,直用反。恶蔡,乌路反,下“恶其专”并六年注同。

  [疏]“溃者何”。

  ○解云:侵者浅辞,溃者深辞,二者并书,故执不知问。

  ○“国曰溃”。

  ○解云:即此及文三年春正月“沈溃”之属是也。

  ○“邑曰叛”。

  ○解云:即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冬,晋荀寅”等,“入于朝歌以叛”之属是也。

  ○注“月者,善义兵”。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注“溃例月”。

  ○解云:即此经书正月,文三年“沈溃”书正月是也。成九年经云“庚申,莒溃”,彼注云“日者,录责中国无信,同盟不能相救,至为夷狄所溃”是也。

  ○注“叛例时”。

  ○解云:即晋赵鞅书秋,荀寅书冬之属是也。

  遂伐楚,次于陉。其言次于陉何?据召陵侵楚不言次,来盟不言陉。

  ○陉,音刑。召陵,上照反,下文同。

  [疏]注“据召”至“言次”。

  ○解云:即定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巳下“于召陵,侵楚”是也。

  ○注“来盟不言陉”。

  ○解云:即下文夏“楚屈完来盟于召陵”是也。

  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时楚强大,卒暴征之,则多伤士众。桓公先犯其与国,临蔡,蔡溃,兵精威行,乃推以伐楚,楚惧,然后使屈完来受盟,脩臣子之职,不顿兵血刃,以文德优柔服之,故详录其止次待之,善其重爱民命,生事有渐,故敏则有功。

  ○屈,居勿反。卒,寸忽反。

  [疏]注“善其”至“有功”。

  ○解云:言“上事有渐”者,即先犯于蔡,乃遂伐楚是也。言敏则有功者,敏,审也。言举事敏审则有成功矣。

  夏,许男新臣卒。不言卒师者,桓公师无危。不月者,为下盟,去月方见大信。

  ○为,于伪反,下“为桓公”同。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注“不言”至“无危”。

  ○解云:决成十三年“曹伯庐卒于师”之属,皆以其有危,故言于师矣。

  ○注“不月”至“大信”。解云:正以庄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然则许与曹等,而不月者,若会盟之例,大信者时,若不去月,恐其盟不为大信故也。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据陈侯使袁侨如会。

  ○侨,其骄反,一本作“骄”,音同。

  [疏]“屈完者何”。

  ○解云:欲言楚子,经不书爵;欲言大夫,文不言使,故执不知问。

  ○注“据陈”至“如会”。

  ○解云:即襄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巳下,“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是也。

  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据陈侯使袁侨如会,不尊之。以当桓公也。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

  [疏]注“增倍”至“其君”。

  ○解云:倍,读如陪益之陪矣。

  ○注“以醇”至“事也”。

  ○解云:即下传云“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其言盟于师,盟于召陵何?据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不举会与地。

  [疏]注“据戊寅”至“与地”。

  ○解云:在襄三年夏也。彼经不言陈袁侨来盟于会,盟于鸡泽,与此异,故难之。

  师在召陵也。时喜得屈完来服於陉,即退次召陵,与之盟,故言盟于师,盟于召陵。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据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俱从地,不再言盟。

  [疏]注“据齐”至“言盟”。解云:在成二年秋。言俱从地者,谓国佐从晋于袁娄也。喜服楚也。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重,直用反,又直容反。之复,扶又反,年末“乃复”同,又音福。

  [疏]注“孔子曰”至“美者焉”。

  ○解云:《春秋说》文。

  何言乎喜服楚?据服蔡无喜文。

  [疏]注“据服蔡无喜文”。解云:即上“侵蔡,蔡溃”是也。

  楚有王者则后服,桓公行霸,至是乃服楚。无王者则先叛。桓公不脩其师,先叛盟是也。

  [疏]注“桓公”至“是也”。

  ○解云:即下经云“八月,公至自伐楚”,传云“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彼注云“为桓公不脩其师,而执涛涂故也”者是。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数侵灭中国。

  ○亟,去冀反。数,音朔。

  [疏]注“数侵灭中国”。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秋,荆伐郑”者,是其数侵中国之文。其数灭中国者,即灭邓、穀之属是也。而经不书者,后治夷狄故也。

  南夷与北狄交,南夷,谓楚灭邓、穀,伐蔡、郑。北夷,谓狄灭邢、卫,至于温,交乱中国。

  [疏]注“南夷”至“蔡郑”。

  ○解云:楚灭邓、穀不书,而此言者,正以上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故知之。伐蔡、郑者,谓蔡、郑服从楚,即上经齐侯“侵蔡、蔡溃”,“遂伐楚”者,盖是蔡为楚之属矣。其郑为楚属者,盖见庄十五年“郑人侵宋”,十六年“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之文也,何者?庄十五年时,正是桓公为霸,宋为齐属而郑侵之,岂不从楚故也?庄十六年齐人助宋伐之,岂不怒乎其从楚而侵宋也?盖于时郑人又服于齐,是以十六年“秋,荆伐郑”,故此作注云蔡、郑矣。

  ○注“北夷”至“中国”。

  ○解云:狄灭邢、卫,在闵元年、二年。狄灭温,在僖十年。温言至于者,以其在后,故言至于,僖十年文灭温也。或者温是圻内之国,去京师近,故言至于矣。

  中国不绝若线。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线,思贱反。桓公救中国,存邢、卫是也。而攘夷狄,攘,却也。北伐山戎是也。

  ○攘,如羊反,却也。卒怗荆,卒,尽也。怗,服也。荆,楚也。

  ○怗,他协反,一本作“贴”,服也。刘兆同,《广雅》云“静也”,《玉篇》又丁簟反,一本作“拈”,或音章贬反。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言桓公先治其国以及诸夏,治诸夏以及夷狄,如王者为之,故云尔。其言来何?据陈袁侨如会不言来。与桓为主也。以从内文,知与桓公为天下霸主。前此者有事矣,谓城邢、卫是也。

  [疏]注“谓城邢,卫是也”。

  ○解云:即上元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曹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是。

  后此者有事矣。谓城缘陵是也。

  [疏]注“谓城缘陵是也”。

  ○解云:即下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是也。

  则曷为独於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序,次也。绩,功也。累次桓公之功德,莫大於服楚,明德及强夷最为盛。

  齐人执陈袁涛涂。涛涂之罪何?辟军之道也。其辟军之道奈何?涛涂谓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滨,涯也。顺海涯而东也。东夷,吴也。从召陵东归,不经陈,而趋近海道,多广泽水草,军所便也。

  ○涛,徒刀反。辟,匹亦反,又音避,下同。滨,音宾。涯,五佳反。近,附近之近。便,婢面反。

  [疏]注“而趋近海道”。

  ○解云:趋犹乡也,谓乡近海之道也。

  桓公曰:“诺。”於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草棘曰沛,渐洳曰泽。

  ○沛泽,音贝,又普贝反,草棘曰沛,斩洳曰泽。斩,子廉反。洳,人庶反。

  [疏]注“草棘”至“曰泽”者。解云:《尔雅》无文也。

  顾而执涛涂。时涛涂与桓公俱行。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言有罪,方伯所宜讨。

  [疏]“执者曷为或称侯”。

  ○解云:即下二十八年“晋侯执曹伯畀宋人”,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之属是也。

  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此道黜陟之时也。《诗》云:“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疏]注“此道”至“时也”。解云:正以诸典不见周公西讨之文故也。

  桓公假涂于陈而伐楚,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己者,师不正故也。故令涛涂有此言。

  ○令,力呈反。不脩其师而执涛涂,古人之讨,则不然也。以己所招而反执人,古人所不为也。凡书执者,恶其专执。

  [疏]注“凡书”至“专执”。

  ○解云:言虽有罪,方伯所宜讨,要须白天子,乃可执之。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八月,公至自伐楚。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为桓公不脩其师,而执涛涂故也。月者,凡公出满二时月,危公之久。

  [疏]“秋及”至“伐陈”。

  ○解云:内之微者矣。

  ○“楚巳”至“致伐”。

  ○解云:庄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今此楚巳服而致伐,故难之。

  ○注“凡公”至“之久”。

  ○解云:即此僖公春去秋乃还,而云“八月,公至自伐楚”;又襄二十八年冬,“公如楚”;二十九年“夏,五月,公至自楚”之属,皆是危而久之。久字亦有作“之”字者。案庄五年“冬,公会齐人”巳下“伐卫”,至六年“秋,公至自伐卫”,兵历四时而不月者,彼注云“久不月者,不与伐天子也,故不为危录之”者是。

  葬许缪公。得卒葬於所传闻世者,许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后。

  ○传,丈专反。

  [疏]注“得卒”至“曹后”。

  ○解云:所传闻之世,微国卒葬例不录之。今许得书葬,故须注解也,何者?正以曹、许虽非大国,亦非微,故得录见也。知许大小次曹后者,案僖五年夏,“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许在曹上者,正是会盟之序,皆是主会次之,非孔子之意,未必得其正,故何氏不以为妨矣。若然,案昭十二年传云“《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彼注云“唯齐桓、晋文,会能以德优劣、国大小相次序”;传文云“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彼注云“非齐桓、晋文,则如主会者为之,虽优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又云“其词则有罪焉尔”,彼注云“丘,孔子名。其贬绝讥剌之辞有所失者,是丘之罪”。然则首戴之会,正是齐桓为伯之,时而云许在曹上,皆是主会者次之,未必得其正者,案下五年之会注云“世子所以会者,时桓公德衰,诸侯背叛,故上假王世子,示以公义”。然则桓公德衰,故曹在许下,仍自不妨小于曹,则知昭十二年传云“其序,则齐桓、晋文”者,据其盛时大叛言耳。

  冬,十有二月,公孙慈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月者,剌桓公不脩其师,因见患诳,不内自责,乃复加人以罪。

  ○慈,《左氏》作“兹”。“诳”,九况反。

  [疏]注“月者”至“以罪”。

  ○称云:正以侵伐例时,今此书月,故须注解也。言因见患诳者,言因是不脩其师之故,而为陈之所苦患,遂为所调诳矣

  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曷为直称晋侯以杀?据郑杀其大夫申侯称国也。续问以杀者,问杀所称例尔,非谓晋侯不当称国爵也。

  [疏]注“据郑”至“例尔”。

  ○解云:即不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是也。

  ○注“非谓”至“爵也”。

  ○解云:若直问曷为直称晋侯,即嫌时不合称晋侯,传须云以杀,明其但怪何故称晋侯以杀耳。

  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甚之者,甚恶杀亲亲也。《春秋》公子贯於先君,唯世子与母弟以今君录,亲亲也。今舍国体直称君,知以亲亲责之。

  ○舍,音舍。

  [疏]注“今舍国体”。

  ○解云:谓不直言晋杀申生也。

  杞伯姬来朝其子。其言来朝其子何?据微者不当书朝。连来者,内辞也。与其子来者,问为直来乎?为下朝出?

  ○为下,于伪反。

  [疏]注“据微”至“书朝”。

  ○解云:即隐十一年传云“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是也。

  ○注“连来”至“朝出”。

  ○解云:直来者,即庄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传云“其言来何?直来曰来”,注云“直来,无事而来”是也。今此传又何故不云其言朝其子何,而连来问之者,欲问伯姬来者,为是无事而来,为是有事言来者,为是朝其子而出之。

  内辞也。与其子俱来朝也。因其与子俱来。礼,外孙初冠,有朝外祖之道,故使若来朝其子,以杀直来之耻,所以辟教戒之不明也。微,无君命,言朝者,明非实。

  ○冠,古乱反。

  [疏]注“礼外”至“之道”。解云:正以《士冠礼》,冠讫,见于母,见于兄弟,入见于姑妹,“乃易服,玄冠玄端爵韡,奠挚,见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郑氏云“易服,不朝服者,非朝事也。挚,雉也。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然先生犹尚见之,况其外祖乎?故言外孙初冠有朝外祖之道。

  ○注“微无”至“非实”。

  ○解云:正见桓九年“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彼言使来朝,则有君命,今既是微人,复不言使,而经书来朝,明其非实也。

  夏,公孙慈如牟。

  ○牟,莫侯反。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曷为殊会王世子?据宰周公不殊别也。

  ○首戴,《左氏》作“首止”别,彼列反。

  [疏]注“据宰”至“别也”。

  ○解云:即僖九年“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巳下“于葵丘”是也。

  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解贵意也。言当世父位,储君副主,不可以诸侯会之为文,故殊之,使若诸侯为世子所会也。自王者言之,以屈远世子在三公下,《礼?丧服?斩衰》曰“公士大夫之众臣”是也。自诸侯言之,世子尊於三公。此礼之威仪,各有所施。言及者,因其文可得见汲汲也。世子所以会者,时桓公德衰,诸侯背叛,故上假王世子,示以公义。

  [疏]注“使若诸”至“会也”。

  ○解云:使若世子为会主,致诸侯於此而会之,故言使,若诸侯为世子所会也。

  ○注“自王”至“是也”。

  ○解云:何氏引《丧服》者,欲言三公,臣有为之斩衰,世子则无,是卑於三公之义。

  ○注“自诸”至“所施”。

  ○解云:即殊与不殊是也,何者?世子於诸侯,将有君臣之义故也。

  ○注“言及”至“会者”。

  ○解云:及,汲汲之文。故隐元年传云“及犹汲汲,及我欲之”。然则此言及者,因会王世子之经,得见鲁侯汲汲于齐桓矣。

  ○注“时桓”至“公义”。

  ○解云:即上四年传文,桓公“不脩其师”,“楚叛盟”,下文“郑伯逃归不盟”,九年葵丘之盟,书日以见危之属,皆是也。

  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据上会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省文从可知,间无事不省诸侯。会盟一事,不举盟者,时世子不与盟。

  ○见,贤遍反。省文,所景反,下同。与,音预。

  [疏]注“间无”至“诸侯”。

  ○解云:昭十三年“秋,公会刘子、晋侯”巳下“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然则彼经以其间无事,不重言诸侯,今重言诸侯盟于首戴,故解之。

  ○注“会盟”至“与盟”。

  ○解云:文十四年公“会宋公、陈侯,卫侯”已下“同盟于新城”。然则彼是会盟一事,举盟以为重,不言会于某,今此会盟并举,故须解之也。言时世子不与盟者,若不言诸侯,则恐世子亦与之盟,故须言诸侯盟于首戴,则世子不与可知。

  郑伯逃归不盟。其言逃归不盟者何?据上言诸侯,郑伯在其中,弟子疑,故执不知问。

  [疏]注“据上”至“其中”。

  ○解云:亦有无“据”字者,非正本。

  不可使盟也。时郑伯内欲与楚,外依古不盟为解,安居会上,不肯从桓公盟,故后言不盟。

  ○解,古卖反。

  [疏]注“时郑伯”至“不盟”。

  ○解云:知古不盟者,正见桓三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传云“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是也。

  不可使盟,则其言逃归何?据后言不盟,居会上辞。鲁子曰:“盖不以寡犯众也。”诸侯以义相约,而郑伯怀二心,依古不肯盟,故言逃归,所以抑一人之恶,申众人之善,故云尔。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此象齐桓德衰,是后楚遂背叛,狄伐晋灭温,晋里克比弑其二君。

  ○比弑,申志反。

  [疏]注“楚遂背叛”。

  ○解云:即下六年“秋,楚人围许”之属是也。

  ○注“狄伐晋灭温”。

  ○解云:即下八年“夏,狄伐晋”;十年春,“狄灭温”之属是也。

  ○注“晋里克比弑其二君”。

  ○解云:即下九年“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十年春,“晋里克弑其君卓子”是也。

  冬,晋人执虞公。虞已灭矣,其言执之何?据灭言以归。上传云“四年反取虞”,知去灭,变以归言执。

  ○去,起吕反,下同。

  [疏]注“据灭言以归”。解云:即定六年“郑游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之属是也。

  ○“上传”至“取虞”。

  ○解云:在上二年。

  ○注“知去”至“言执”。

  ○解云:注言此者,欲解传家得知虞已灭矣之义耳。

  不与灭也。曷为不与灭?灭者,亡国之善辞也。言灭者,王者起当存之,故为善辞。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言灭者,臣子与君戮力一心,共死之辞也。不但去灭,复去以归,言执者,明虞公灭人以自亡,当绝,不得责不死位也。晋称人者,本灭而执之,不以王法执治之,故从执无罪辞也。虞称公者,夺正爵,起从灭也。不从灭例月者,略之。

  ○戮,音六,又作“勠”,力彫反。

  六年,春,王正月。

  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彊也。恶桓公行霸,彊而无义也。郑背叛,本由桓公过陈不以道理,当先脩文德以来之,而便伐之,彊非所以附疏。

  ○彊也,其良反。

  秋,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

  冬,公至自伐郑。事迁於救许,以伐郑致者,举不得意。

  [疏]注“事迁”至“得意”。

  ○解云:庄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今此以伐致,故云举不得意。然伐郑救许,皆不得意,故以伐致,或者但伐郑不得意,兵将复用於郑,故举其不得意者言之,即下七年“春,齐人伐郑”是也。

  七年,春,齐人伐郑。

  ○夏,小邾娄子来朝。至是所以进称爵者,时附从霸者,朝天子,旁朝罢,行进,齐桓公白天子进之,固因其得礼,著其能以爵通。

  [疏]注“至是”至“爵者”。

  ○解云:如此注者,欲决庄五年“秋,倪黎来来朝”之文。

  ○注“时附”至“爵通”。

  ○解云:正以得进而称爵,故如此解。小邾娄子朝天子不书者,例所不录也。今朝鲁而谓之旁朝者,正以诸侯之法,五年一朝天子,但是常事,故不书之。欲对朝王为正朝,故谓之旁朝。案隐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皆以其来朝新王,故进称侯。今此知不由朝新王而得进者,正以僖公非受命之王故也。

  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据晋侯杀其世子申生称侯。

  [疏]注“据晋”至“称侯”。

  ○解云:在上五年春。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诸侯国体,以大夫为股胘,士民为肌肤,故以国体录。

  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甯毋。

  ○款,苦管反。毋,音无,或音某。

  曹伯般卒。

  公子友如齐。

  冬,葬曹昭公。

僖公卷十一(起八年,尽二十一年)

 僖公卷十一(起八年,尽二十一年)

  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洮。王人者何?微者也。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衔王命会诸侯,诸侯当北面受之,故尊序於上。时桓公德衰,甯毌之盟常会者不至,而陈、郑又遣世子,故上假王人之重以自助。

  ○洮,他刀反。

  [疏]注“甯毌”至“不至”。

  ○解云:在上七年传也。其常会者不至,正以卫侯、许男巳下不至也。

  ○注“而陈”至“世子”。

  ○解云:即世子款、世子华之属是也。

  郑伯乞盟。乞盟者何?处其所而请与也。以不序也。

  [疏]“乞盟者何”。

  ○解云:正以盟是常事,自应得与今而言乞,故执不知问。

  其处其所而请与奈何?盖酌之也。酌,挹也。时郑伯欲与楚,不肯自来盟,处其国,遣使挹取其血而请与之约束,无汲汲慕中国之心,故抑之使若叩头乞盟者也。不录使者,方抑郑伯,使若自来也。不盟不为大恶者,古者不盟也。

  ○遣使,所吏反,下“录使”同。

  [疏]注“不盟不为大恶”。

  ○解云:知非大恶者,正以郑伯不贬不绝故也。若其是大恶,宜如陈佗之贬爵而书名也。知古者不盟者,桓三年传云“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是也。

  夏,狄伐晋。

  秋,七月,禘于太庙,用致夫人。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禘用致夫人,非礼也。以致文在庙下,不使入庙,知非礼也。礼,夫人始见庙,当特祭,而因禘诸公庙见,欲以省烦劳,不谨敬,故讥之。不日者,下用失礼明。

  ○大,音泰。始见,贤遍反,下同。省,所景反。

  [疏]“用者何”。

  ○解云:欲言失礼,而经不明;欲言得礼,而文言用,故执不知问。

  ○“致者何”。

  ○解云:见夫见庙礼当特祭,禘而言致,故执不知问。

  ○注“礼夫”至“特祭”。

  ○解云:正以三月见庙,见庙期限,明其不得因事为之,故知然也。

  ○注“不日”至“礼明”。

  ○解云:正以隐五年“考仲子之宫”下,注云“失礼鬼神例日”。然则此亦失礼,而不书日,故知用在庙下,失礼已明,不劳举日也。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据夫人姜氏入不贬。

  [疏]注“据夫”至“不贬”。

  ○解云:即庄二十四年“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是也。

  讥以妾为妻也。以逆不书,入庙当称妇姜,而称夫人者,夫人当坐篡嫡也。妾之事嫡,犹臣之事君同。

  ○篡嫡,初患反;下音的,下同。

  [疏]“以逆”至“不书”。

  ○解云:欲道传家知以妾为妻者,正以初逆不书,与桓、庄之属夫人文异故也。

  ○“入庙当”至“嫡也”。

  ○解云:言入庙当称妇者,正以妇者,服也,对舅姑服从之辞也。今而称夫人,作不服之称,明其有篡嫡之心,欲得为夫人,是以称之曰夫人,见其当有篡嫡之罪矣。犹如桓、宣篡弑得即位,是以《春秋》亦如其意,书其即位,明其本意耳。

  ○注“妾之事嫡,犹臣之与君同”。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妾之篡嫡欲得为夫人,而《春秋》书之曰夫人,犹如臣子篡君欲得即位,而《春秋》亦书其即位之义矣。

  其言以妾为妻奈何?盖胁于齐媵女之先至者也。以不致楚女,及夫人至皆不书也。僖公本聘楚女为嫡,齐女为媵,齐先致其女,胁僖公使用为嫡,故致父母辞言致。不书夫人及楚女至者,起齐先致其女,然后胁鲁立也。楚女未至而豫废,故皆不得以夫人至书也。

  [疏]注“僖公”至“为媵”。

  ○解云:《春秋说》文。

  ○注“故从”至“言致”。

  ○解云:即成九年“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是也。

  ○注“起齐”至“书也”。

  ○解云:皆欲道若齐女未至,而已胁鲁之时,可以书其至。今先致其女,乃后胁鲁为夫人,其初至之时乃为媵妾,是以不得书其至矣。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惠王也。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何以不书葬?为襄公讳也。襄公背殡出会宰周公,有不子之恶,后有征齐忧中国尊周室之心,功足以除恶,故讳不书葬,使若非背殡也。

  ○说,音悦。为襄,于伪反,下注“为天”、“为桓”皆同。

  [疏]“何以不书葬”。解云:正以隐十一年“公薨”之下,传云“何以不书葬”,彼注云“据庄公书葬”。然则彼巳有解,故不重释。

  ○注“襄公”至“周公”。

  ○解云:在下经文。

  ○注“后有”至“殡也”。

  ○解云:即下十八年传云“曷为不使齐主之?与襄公之征齐也”,桓公死,竖刀、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是为齐之文也。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宰周公者何?天子之为政者也。宰,犹治也,三公之职号尊名也。以加宰,知其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为诸侯所会,恶不胜其任也。宋未葬不称子某者,出会诸侯,非尸柩之前,故不名。

  ○恶不,乌路反。胜,音升。

  [疏]“宰周公者何”。

  ○解云:欲言三公,而文加宰;欲言卿士,经书周公,故执不知问。

  ○注“宰犹治也”。

  ○解云:正以宰者,和治之名,得为治事之义。

  ○注“而下”至“其任也”。

  ○解云:如此注者,欲决上五年首戴之会,总序诸侯,乃言会王世子。若以世子为会主,致诸侯于此,会而会之然也。今此宰周公,文与彼异,故知下为诸侯所会。

  ○注“宋未葬”至“不名”。

  ○解云:庄三十二年传云“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然则宋未葬,宜称子某,而章称子者,非尸柩之前,无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之义。知宋未葬者,正以宋公之卒在上三月,下有七月之文,当此之时未满五月,是以知其未葬。若然,案桓公十一年“郑忽出奔”,传云“忽何以名”,注云“据宋子既葬称子”者,正以其非居尸柩前,故作既葬之称,非谓葬讫。其说在彼。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此未適人,何以卒?据杞叔姬不卒。

  [疏]“此未適人,何以卒”。

  ○解云:正以文无所系,知其未適人。

  ○注“据杞叔姬不卒”。解云:宜作伯姬字,即庄二十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注云“伯姬不卒者,盖不与卒于无服”。此未適人,何以卒乎?故难之也。案《春秋》之内,唯有“杞叔姬来归”,成八年冬,“杞叔姬卒”,更无叔姬不卒之事,故如此解。许嫁矣。妇人许嫁,字而笄之。字者,尊而不泄,所以远别也。笄者,簪也,所以系持发,象男子饰也。服此者,明系属於人,所以养贞一也。《婚礼》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笄,古兮反。泄,息列反。别,被列反。簪,庄林反。

  [疏]注“字者”至“远别也”。

  ○解云:正以字尊於名,故言尊而不泄。所以远别者,正以内之公子为大夫者,卒皆称名;而内女许嫁,卒而称字者,所以远别之故也。

  ○注“婚礼曰”至“称字”。

  ○解云:《士婚礼记》文。彼注云“许嫁,巳受纳微礼也。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是也。

  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不以殇礼降也。许嫁卒者,当为诸侯夫人,有即贵之渐,犹侠卒也。日者,恩尤重於未命大夫,故从诸侯夫人例。

  ○侠,音协。

  [疏]注“许嫁卒者”至“夫人”。

  ○解云:则知许嫁於大夫者不卒之,何者?为大夫妻者贱,虽至其家,卒犹不书,况其许嫁乎!

  ○注“犹侠卒也”。

  ○解云:在隐九年春三月,“侠卒”,彼传云“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未命所以卒之者,赏疑从重。然则未命大夫所以卒之,以其将为大夫,有即贵之渐,赏疑从重,故录之”。今此许嫁之女,亦有将为诸侯夫人之渐,故得书之。

  ○注“日者”至“夫人例”。

  ○解云:以侠卒不日,故言日者恩尤重於未命大夫,故从诸侯夫人之卒例,皆书日,成八年“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之属是也,故言从诸侯夫人例。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贯泽之会,桓公有忧中国之心。不召而至者,江人、黄人也。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下伐厉善义兵是也。会不书者,叛也。叛不书者,为天子亲遣三公会之而见叛,故上为天子,下为桓公讳也。会盟一事不举重者,时宰周公不与盟。

  ○不预,音豫。

  [疏]“贯泽之会”。

  ○解云:即上二年“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是也。而此言于贯泽者,盖地有二名。然则案彼经盟,此言会者,举其初会而言也。彼直书盟者,举重故也。

  ○注“下伐”至“是也”。

  ○解云:即下十五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注云“月者,善录义兵,厉,葵丘之会叛天子之命也”者是也。

  ○注“会不”至“叛也”。

  ○解云:言厉等九国,亦在于会,而葵丘之会不书之者,以其叛天子之命,故不录之,但书曹伯以上于会。

  ○注“会盟”至“不与盟”。

  ○解云:正以文十四年“公会宋公”已下,“同盟于新城”。然则彼是会盟一事,举盟以为重,不言会于某,今此会盟并举,故须两解之。言宰周公是时实不与盟,若言公会宰周公、齐侯巳下盟于葵丘,则是文害其义。不举盟,直书上会,会轻於盟,失举重之例矣。以此之故,必须两举,书云诸侯盟于葵丘,则知周公不与盟矣。

  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亢阳之貌。

  [疏]“震之者何”。解云:欲言是善,而盟书日;欲言其恶,贤伯所为,故执不知问。

  矜之者何?犹曰莫若我也。色自美大之貌。

  [疏]“矜之者何”。

  ○解云:既名贤伯,美见天下;而取夸矜,异于本行,故执不知问。

  ○注“色自美大之貌”。

  ○解云:谓其颜色自有美大之势。

  甲戌,晋侯诡诸卒。不书葬者,杀世子也。

  ○诡,九委反。

  [疏]注“不书葬者,杀世子也”。

  ○解云:在上五年春。凡君杀无罪大夫,例去其葬以绝之。

  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此未逾年之君,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齐何?据弑其君舍,不连先君。连名者,上不书葬子某,弑君名未明也。

  ○杀其,音试,下及注放此。

  [疏]注“据弑”至“先君”。

  ○解云:即文十四年“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是也。

  ○注“连名”至“未明也”。

  ○解云:言名未明者,弟子本意,正欲问弑其君之子,而连奚齐何之者,恐人不知奚齐之名,为是先君未葬称子某,似若子般、子野之属是也;为是被弑之故称名,似若诸儿、卓子之属是也,是以将名连弑问之,欲使后人知其称名之义。

  杀未逾年君之号也。欲言弑其子奚齐,嫌无君文,与杀大夫同;欲言弑其君,又嫌与弑成君同,故引先君冠子之上,则弑未逾年君之号定,而坐之轻重见矣。加之者,起先君之子。不解名者,解言杀,从弑名可知也。弑未逾年君,例当月,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

  ○冠,古乱反。见,贤遍反。

  [疏]注“则弑”至“见矣”。

  ○解云:言罪差於成君,与杀大夫异矣。

  ○注“加之”至“之子”。

  ○解云:若不加之,嫌是君子为一人故。

  ○注“不解名”至“知也”。

  ○解云:正以传云“弑未逾年君之号”,止答上云“其言弑其君之子何”之文,故云不解名矣。既解言弑,则书奚齐之名,由弑之故明矣,是以不复答之。

  ○注“弑未逾”至“略之”。

  ○解云:正以隐四年春,“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注云“日者,从外赴辞,以贼闻例”。然则弑成君者,例书日,即庄八年冬十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之属是。弑成君者例既书日,知弑未逾年君当月明矣。今此不月,故须解之。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书如者,录内所与外交接也,故如京师,善则月荣之;如齐、晋,善则月安之;如楚,则月危之,明当尊贤慕大,无友不如已者。月者,僖公本齐所立,桓公德衰见叛,独能念恩朝事之,故善录之。

  [疏]注“故如京”至“荣之”。

  ○解云:即成十三年春,“三月,公如京师”,彼注云“月者,善公尊天子”是。

  ○注“如齐”至“安之”。

  ○解云:即襄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彼注云“月者,溴梁之盟,后中国方乖离,善公独能与大国”是也。

  ○注“如楚则月危之”。

  ○解云:即襄二十八年十一月,“公如楚”,彼注云“如楚皆月者,危公朝夷狄也”。必如此注者,正以朝聘例时,而书月,故须解矣。

  ○注“明当尊贤慕大”。

  ○解云:正覆如齐、晋则月安之。

  ○注“无友不如已”。

  ○解云:覆如楚则月危之。

  狄灭温。

  温子奔卫。

  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苟息。及者何?累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舍孔父、仇牧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荀息?据与孔父同。

  ○君卓子,敕角反,又丁角反,《左氏》经无“子”字。舍,音舍,下同。

  [疏]“及者何”。

  ○解云:君之与臣,尊卑异等,今而言及,故执不知问。

  ○“累也”。

  ○解云:桓二年注云“累,累从君而死,齐人语也”,则彼已有解,故此处不复注之。

  ○“曰有”。

  ○解云:桓二年注云“叔仲惠伯是也”。

  ○“何贤乎”,注“据与孔父同”。

  ○解云:桓二年传云“何贤乎孔父”,注云“据叔仲惠伯不贤”。然则此言据与孔父同者,谓与孔父同据叔仲惠伯矣。

  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不食言者,不如食受之而消亡之,以奚齐、卓子皆立。

  [疏]注“以奚”至“皆立”。

  ○解云:欲指不食其言之事状矣。

  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齐、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传焉。礼,诸侯之子八岁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学,业小道焉,履小节焉;十五受大傅,教之以大学,业大道焉,履大节焉。

  ○骊,力知反。少,诗照反。大傅,音泰。

  [疏]注“礼诸侯”至“节焉”。

  ○解云:皆《艺文志》文也。注云小道小节,正谓始甲典賝师受业;大道大节,谓博习尽诚也。

  骊姬者,国色也。其颜色一国之选。

  ○选,息恋反。献公爱之甚,欲立其子,於是杀世子申生。申生者,里克傅之。献公病将死,谓荀息曰:“士何如,则可谓之信矣?”献公自知废正当有后患,欲讬二子於荀息,故动之云尔。荀息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荀息察言观色,知献公欲为奚齐、卓子来动已,故答之云尔。

  ○欲为,于伪反,下文“为文公”、“不为”、“故为”皆同。献公死,奚齐立。里克谓荀息曰:“君杀正而立不正,废长而立幼,长谓重耳。

  ○长,丁丈反,注同。

  ○如之何?原与子虑之。”荀息曰:“君尝讯臣矣,上问下曰讯。言臣者,明君臣相与言不可负。

  ○讯,音信,上问曰下讯。臣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里克知其不可与谋,退,弑奚齐。荀息立卓子,里克弑卓子,荀息死之。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起时莫不背死乡生,去败与成。荀息一受君命,终身死之,故言及,与孔父同义。不日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

  ○背,音佩。乡,许亮反。

  [疏]注“故言”至“同义”。

  ○解云:桓二年“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彼注云“言及者,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国以名通,明当封为附庸,不绝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也。今荀息一受君命,终身死之,故言及;亦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国以名通,明当封为附庸,不绝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故云与孔父同义。

  ○注“不日者”至“故略之”。

  ○解云:正以成君见弑者例书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夏,齐侯、许男伐北戎。

  晋杀其大夫里克。里克弑二君,则曷为不以讨贼之辞言之?据卫人杀州吁。

  [疏]注“据卫人杀州吁”。

  ○解云:即隐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是也。

  惠公之大夫也。惠公篡立巳定,晋国君臣合为一体,无所复责,故曰此乃惠公之大夫,安得以讨贼之辞言之?

  ○所复,扶又反,下同。然则孰立惠公?欲难杀之意。

  ○难,乃旦反。里克也。里克弑奚齐、卓子,逆惠公而入。里克立惠公,则惠公曷为杀之?惠公曰:“尔既杀夫二孺子矣,孺子,小子也。奚齐、卓子时皆幼小。

  ○夫,音扶。孺,如注反。又将图寡人。如我有不可,将复图我如二孺子。为尔君者,不亦病乎?於是杀之。然则曷为不言惠公之入?据齐小白入于齐。晋之不言出入者,踊为文公讳也。踊,豫也,齐人语。若关西言浑矣。献公杀申生,文公与惠公恐见及,出奔,不子当绝,还入为篡,文公功足以并掩前人之恶,故惠公入、怀公出、文公入浑皆不书,悉为文公讳故也。为文公讳者,欲明文公之功大也。语在下。怀公者,惠公子也。惠公卒,怀公立,而秦纳文公,故出奔。惠公、文公出奔不书者,非命嗣也。

  ○踊,音勇,豫也。言浑,户昆反,又户本反,下同。

  [疏]注“文公与惠公”至“嗣也”。

  ○解云:正以同姓之臣尚无去义,况於兄子乎!且惠公、文公庶子,假令不去,亦不杀之,故知去父宜当绝矣。

  齐小白入于齐,则曷为不为桓公讳?桓公之享国也长,享,食。美见乎天下,故不为之讳本恶也。文公之享国也短,美未见乎天下,故为之讳本恶也。桓公功大,善恶相除,足封有馀,较然为天下所知;文公功少,嫌未足除身篡而有封功,故为之讳。并不言惠公、怀公出入者,明非徒足以除身篡而巳,有足封之明较也,美不如桓公之功大。

  ○美见,贤遍反,下同。较然,音角,下同。

  秋,七月。

  ○冬,大雨雹。何以书?记异也。夫人专爱之所生也。

  ○雨,于付反。雹,步角反。

  [疏]“冬,大雨雹”。解云:《左氏》作“雪”。

  ○注“夫人专爱之所生也”。

  ○解云:蔽障楚女而专取君爱,故生此雹灾。

  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郑父。

  ○,普悲反。

  [疏]“郑父”。

  ○解云:《左氏》经无“父”字。

  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

  ○秋,八月,大雩。公与夫人出会,不恤民之应。

  冬,楚人伐黄。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是后楚灭黄,狄侵卫。

  [疏]注“是后楚灭黄”。

  ○解云:在今年夏。注“狄侵卫”。

  ○解云:在十三年春。

  夏,楚人灭黄。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陈侯处臼卒。

  ○处臼,《左氏》作“杵臼”。

  [疏]“夏楚人灭黄”。

  ○解云: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然则灭例月,而此不月者,所传闻之世,始录夷狄灭小国也。

  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夏,四月,葬陈宣公。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桓公自贯泽、阳穀之会后,所以不复举小国者,从一法之后,小国言从令行,大国唯曹、许以上乃会。

  ○咸,音咸。不复,扶又反,下同。

  秋,九月,大雩。曲阳穀之会不恤民,复会于咸,城缘陵,烦扰之应。

  [疏]注“由阳”至“之应”。

  ○解云:谓上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是。

  冬,公子友如齐。

  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孰城之?诸侯不序,故问谁城。

  [疏]注“诸侯”至“谁城”。

  ○解云:案上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传云“孰城之”,彼注云“据内城不月,故问之”。然彼经书月,故得此解,此经不月,传云“孰城之”,漫道诸侯无所指据,缘陵之号由来未有,故怪而问之。

  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以下皆狄徐也。言胁者,杞,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恐,丘勇反。曷,火葛反。

  [疏]注“以下”至“曷而亡”。

  ○解云:即下十五年冬,“楚人败徐于娄林”,注云“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文七年“冬,徐伐莒”,彼注云“谓之徐者,前共灭王者后,不知尊先圣法度”。今自先犯,文对事连,可以起同恶,莒在下不得狄,故复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为莒狄之尔是也。

  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辄发传者,与城卫同义。言诸侯者,时桓公德衰,待诸侯然后乃能存之。外城不月者,文言诸侯,非内城明矣。

  ○为桓,于伪反,下“为桓”“为天下”并注“臣为”同。

  [疏]注“外城”至“明矣”。

  ○解云:正以隐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之属,是内城不月。外城月者,即上元年夏六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属是也。今外不月,正以文言诸侯,非内城可知,故省文。而昭三十二年冬,“城成周”不月,盖以城天子与内同。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据使者臣为君衔命文也。内辞也。非使来朝使,来请已也。使来请娶巳以为夫人,下书归是也。礼,男不亲求,女不亲许。鲁不防正其女,乃使要遮鄫子淫泆,使来请已,与禽兽无异,故早鄫子使乎季姬,以绝贱之也。月者,甚恶内也。

  ○要,一遥反。遮,诸奢反。泆,音逸。恶,乌路反。

  [疏]注“下书归是也”。解云:即下十五年“季姬归于鄫”是也。

  ○注“礼,男不亲求”。

  ○解云:即《昏礼》不称主人之属是也。

  ○“女不亲许”。

  ○解云:即致女之礼是也。

  ○注“以绝贱之也”。

  ○解云:谓绝而贱之,不以为诸侯也。

  ○注“月者,甚恶也”。

  ○解云:正以遇例时,即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庄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之属是也。今此月者,甚恶内也。范氏云“鲁女无故远会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左传》曰“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不朝。遇于防,而使来朝”,此近合人情。何氏以为鄫、鲁相近,信使泆通,男女之情,风流应合,未世无礼,容或有之,若姜氏如莒之流,宁可然问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据梁山言崩。

  [疏]“沙鹿者何”。

  ○解云:欲言是邑,邑无崩道;欲言其山,文无山称,故执不知问。

  ○注“据梁山言崩”。

  ○解云:即成五年夏,“梁山崩”是也。

  袭邑也。袭者,嘿陷入于地中。言崩者,以在河上也。河岸有高下,如山有地矣,故得言崩也。

  [疏]注“袭者”至“地中”。

  ○解云:谓嘿然而陷矣。

  沙鹿崩,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据长狄之齐、晋不书。

  [疏]注“据长”至“不书”。

  ○解云:即文十一年传云“狄者何?长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其之鲁者,叔孙得臣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何以书?记异也”。然则长狄之齐、晋皆不书之,是外异不书也。

  为天下记异也。土地者,民之主,霸者之象也。河者,阴之精,为下所袭者,此象天下异,齐桓将卒,霸道毁,夷狄动,宋襄承其业,为楚所败之应。而不系国者,起天下异。

  [疏]注“宋襄”至“天下异”。

  ○解云:即下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是也。

  狄侵郑。

  冬,蔡侯肹卒。不书葬者,溃当绝也。不月者,贱其背小国而附父雠,故略之甚也。肹立不书者,父献舞见获,留卒於楚,肹以次立,非篡也。

  ○肹,许乙反,注同。背,音佩。

  [疏]注“不月”至“篡也”。

  ○解云:正以大国之卒,例合书日,即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之属是也。今此反不月者,故言略之甚也。其父者,即蔡侯献舞,庄公十年为楚所获,而卒於楚,故谓楚为父雠。上四年齐侯巳下“侵蔡,蔡溃,遂伐楚”,是其背中国附父雠之事。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月者,善公既能念恩,尊事齐桓,又合古五年一朝之义,故录之。

  [疏]注“月者”至“齐桓”。

  ○解云:即上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彼注云“月者,僖公本齐所立,桓公德衰见叛,独能念恩朝事之,故善录之”故也。

  ○注“又合”至“录之”。解云:何氏以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守,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分天子诸侯为五部,部朝一年,五年而遍,其小国事大国亦然,故以十年朝齐,今又往朝,是为合古。桓元年传云“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注云“缘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王者与诸侯别治,势不得自专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王者亦贵得天下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职,故分四方诸侯为五部,部有四辈,辈主一时。《孝经》曰‘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尚书》云‘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是也。

  楚人伐徐。

  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言次者,剌诸侯缓於人恩,既约救徐而生事止次不自往,遣大夫往,卒不能解也。大夫不序旨,起会上大夫,君巳目,故臣凡也。内独出名氏者,臣不得因君殊尊省文,别尊卑也。

  ○别,彼列反。

  [疏]注“臣不”至“省文”。

  ○解云:正以上言公会齐侯以下,是殊尊鲁之文。今若不举内大夫名氏,即因君乡者殊尊之经而省文。

  夏,五月,日有食之。是后秦获晋侯,齐桓公卒,楚执宋公,霸道衰,中国微弱之应。

  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月者,善录义兵。厉,葵丘之会叛天子之命也。曹称师者,桓公霸道衰,曹独能从之,征伐不义,故褒之,所以劝勉不能,扶助霸功,激扬解惰也。

  ○厉,如字,旧音赖。激,古历反。解,古卖反。惰也,徒卧反。

  [疏]注“月者,善录义兵”。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其例时者,即上十一年“冬,楚人伐黄”之属是也。

  八月,<虫衆>公久出,烦扰之所生。

  ○<虫衆>,之戎反。

  九月,公至自会。桓公之会不致,此何以致?据柯之会不致。久也。久暴师众过三时。

  ○暴,步卜反。

  季姬归于鄫。

  巳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昼日而冥。

  ○冥,亡丁反,又亡定反,注同。

  [疏]“晦者何”。

  ○解云:欲言月晦,例所不书;欲言昼冥,亦非常录,故执不知问。

  震之者何?雷电击夷伯之庙者也。夷伯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孚也。孚,信也。季氏所信任臣。

  [疏]“震之者何”。

  ○解云:欲言天震,文不言天;欲言地震,又无地称,故执不知问。加之者,以震有二种故也,且避问轻重两举。云云之说,在隐九年。

  季氏之孚则微者,其称夷伯何?大之也。曷为大之?据阳虎称盗。

  [疏]注“据阳虎称盗”。

  ○解云:即是八年“盗窃宝玉大弓”是也。

  天戒之,故大之也。明此非但为微者异,乃公家之至戒,故尊大之,使称字,过于大夫,以起之,所以畏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何以书?记异也。此象桓公德衰,彊楚以邪胜正,僖公蔽於季氏,季氏蔽於陪臣,陪臣见信得权,僣立大夫庙,天意若曰蔽公室者,是人也,当去之。

  ○去,起吕反。

  冬,宋人伐曹。

  楚人败徐于娄林。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不月者,略两夷狄也。

  ○为,于伪反。

  [疏]注“不月”至“狄也”。

  ○解云:正以败例书月,即庄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是也。以其非两夷,故书月。

  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据泓之战言宋师败绩。

  ○泓,乌宏反。君获,不言师败绩也。举君获为重也。释不书者,以获君为恶;书者,以恶见获,与获人君者,皆当绝也。主书者,从获人例。

  ○恶,乌路反。

  [疏]注“释不书”至“人例”。

  ○解云:正决二十一年“释宋公”之经矣。然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传云“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然则秦、楚同类,得获晋侯者,正以爵称伯,非真夷狄,故与楚异。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据星霣后言霣。

  ○十六年,本或从此下别为卷。案《七志》、《七录》何注此十一卷,《公羊》以闵附庄故也,后人以僖卷大,辄分之尔。霣,于敏反。是月,如字,或一音徒兮反。六鶂,五历反,水鸟。

  [疏]注“据星霣后言霣”。

  ○解云:即庄七年“夜中,星霣如雨”是也。

  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是月边也。鲁人语也。在正月之几尽,故曰劣及是月也。磌然,之人反,又大年反,声响也;一音芳君反,本或作“砰”,八耕反。仅,其靳反,劣也。逮,音代,又大计反,及也。几,音祈。

  [疏]“是月者何”。

  ○解云:正以言异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是月”至“语也”。

  ○解云:案上十年传云“踊为文公讳”,何氏云“踊,豫也,齐人语。若关西言浑矣”,是以《春秋》之内,於此乎悉解为齐人语,而此一文独为鲁人语者,以是经文孔子作之,孔子鲁人,故知鲁人语。彼皆是诸传文,乃胡母生、公羊氏皆为齐人,故解为齐人语。注在正月之几尽者,谓晦日乃在正月之欲尽矣。

  何以不日?据五石言日。

  [疏]注“据五石言日”。

  ○解云:等是灾异,何故五石书言戊申朔,而六鹢不书日乎?故难之。

  晦日也。凡灾异晦日不日,日食是也。日食尝於晦朔,不日,晦可知也。六鹢无常,故言是月以起晦也。

  [疏]注“凡灾”至“不日”。

  ○解云:即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之属是也。今此亦晦,故不书日。

  ○注“日食”至“起晦也”。

  ○解云:案隐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传云“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日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注云“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传又云“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注云“谓二日食,‘己巳,日有食之’是也”;传又云“失之后者,朔在后也”,注又云“谓晦日食,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然则日食亦有二日食,此注何言日食常於晦朔乎?二日食者,虽非正朔,若欲比晦言之,亦得谓之朔矣。言若正朔食,朔日并言;若二日食,则言日;则知日、朔并不言,是晦日明矣。故云不日晦可知也。

  晦则何以不言晦?据上言朔。《春秋》不书晦也。事当日者日,平居无他卓佹,无所求取,言晦朔也,趡盟奚战是也。

  ○佹,尤委反。趡,翠轨反。

  [疏]注“平居无他卓佹”。

  ○解云:谓无他卓异佹戾,平常之事也。

  ○注“无所”至“战是也”。

  ○解云:即桓十七年“二月,丙午,及邾娄仪父盟于趡”,《春秋》说以为二月晦矣;“五月,丙午,及齐侯战于奚”,《春秋说》以为五月之朔也。然则此传云“《春秋》不书晦”,谓平常之事;下文“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者,谓卓佹之事,合书晦朔矣。

  朔有事则书,重始,故书以录事,若泓之战及此皆是也。

  [疏]注“若泓”至“是也”。

  ○解云:即下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此经皆书朔,是其卓佹之事书朔也。

  晦虽有事不书。重始而终自正,故不复书以录事。

  ○不复,扶又反,下同。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据霣石后言五。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鹢小而飞高,故视之如此,事势然也。宋都者,宋国所治也。人所聚曰都。言过宋都者,时独过宋都退飞。

  ○所治,直吏反。五石六鹢,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王者之后有亡徵,非亲王安存之象,故重录为戒,记灾异也。石者,阴德之专者也;鹢者,鸟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公之行。襄欲行霸事,不纳公子目夷之谋,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见执,六年终败,如五石六鹢之数。天之与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於晦朔者,示其立功善甫始而败,将不克终,故详录天意也。

  ○为王,于伪反,注同。耿介,音戒。之行,下孟反。

  [疏]注“卒以五年见执”。

  ○解云:即下二十一年“执宋公以伐宋”是。计有六年而言五年者,据实日月言之,以合五石之数故也。又六年终败者,即下二十二年“战于泓,宋师败绩”是也。计有七年而言六年者,如上说。

  ○注“天之与人”至“畏也”者,解云:《春秋说》文也。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其称季友何?据犁战名,不称季,来归不称友。

  [疏]注“据犁”至“称季”。

  ○解云:即上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是也。

  ○注“来归不称友”。解云:闵元年“季子来归”是也。

  贤也。闵公不书葬,故复於卒贤之,明季子当蒙讨庆父之功,遏牙存国,终当录也。不称子者,上归本当称字,起事言子。

  [疏]注“闵公”至“录也”。

  ○解云:正以君弑贼不讨,恶臣子不讨贼,君丧无所系,往前闵公不书葬,恐季子有甚恶,故书字见其贤。

  ○注“不称子”至“言子”。

  ○解云:即闵元年归之下来,注云“不称季友者,明齐继鲁,本感落姑之讬,故令与高子俱称子起其事”是也。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日者,僖公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故皆日也。一年丧骨肉三人,故曰痛之。

  [疏]注“日者”至“皆日也”。

  ○解云:以所传闻之世,大夫之卒,不问有罪以否,例不日,隐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是也。今此季友、公孙慈之卒皆书日者,正以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故也。然则言皆者,皆季友与公孙慈也。其鄫季姬之卒,例自合日,即上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之属是也。

  ○注“一年”至“痛之”。

  ○解云:言由其是贤君,故宜痛骨肉之卒;若直见是贤君,宜有礼于大夫,但当见季一人书日,故知宜痛其频死故也。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疏]注“月者”至“此始也”。

  ○解云:正以盟会之例,大信书时,今而书月,故如此解。知任竖刀、易牙者,下十八年传文。言堕功灭项者,谓堕毁霸功而灭项,即下十七年“夏,灭项”是也。

  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称氏者,《春秋》前黜称氏也。伐国而舍氏言之者,非主名,故伐之得从国举。

  [疏]注“伐国”至“主名”。

  ○解云:若其主名,即爵等是也。

  夏,灭项。孰灭之?齐灭之。以言灭,知非内也。以不讳知齐灭。

  ○项,户讲反,国名。

  [疏]注“以言灭知非内也”。

  ○解云:案经直言灭,不载主名,何知非内灭之?正以《春秋》之例,内大恶讳,今言灭,知非内矣。

  ○“以不讳知齐灭”。

  ○解云:《春秋》之例,为贤者讳,故上十二年“楚人灭黄”不为讳,今讳不言齐人,故知齐灭之。

  曷为不言齐灭之?据齐师灭谭。

  [疏]注“据齐师灭谭”。

  ○解云:在庄十年冬也。

  为桓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绝其始,则不得终其恶。

  ○为桓,于伪反,下及注同。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善善也乐终。乐贤者终其行。

  ○行,下孟反。桓公尝有继绝。立僖公也。

  [疏]注“立僖公也”。

  ○解云:即元年是也。

  存亡之功,存邢、卫、杞。

  [疏]注“存邢、卫、杞”。

  ○解云:存邢,上元年“城邢”是也。存卫,上二年“城楚丘”是也。存杞,上十四年“城缘陵”是也。

  故君子为之讳也。言尝者,时桓公德衰功废而灭人,嫌当坐,故上述所尝盛美而为之讳,所以尊其德,彰其功。传不言服楚,独举继绝存亡者,明继绝存亡,足以除杀子纠,灭谭遂项,覆终身之恶。服楚功在覆篡恶之表,所以封桓公,名当如其事也。不月者,桓公不坐灭,略小国。

  [疏]注“传不言服楚”至“亡者”。

  ○解云:其服楚在上四,年传云“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是也。注“明继”至“身之恶”。

  ○解云:杀子纠者,即庄九年九月,“取子纠杀之”是也。灭谭,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是也。其灭遂者,即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是也。以继绝除杀子纠,以存三亡国除其三灭,故云覆终身之恶。

  ○注“服楚”至“事也”。

  ○解云:即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是其篡文也。而言之表者,取以盖藏之。

  ○注“不月”至“小国”。

  ○解云:言灭国例书月者,恶其篡而罪之。今桓公功足除其灭,是以不月,故云不坐灭也。而灭谭灭遂皆月者,是时未足以覆之也。略小国者,欲道既讳不言齐,知是谁灭?而不书月,又以略小国故也。

  秋,夫人姜氏会齐于卞。

  ○卞,皮彦反。

  九月,公至自会。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会曹伯、卫人、邾娄人伐齐。月者,与襄公之征齐,善录义兵。

  [疏]注“月者”至“征齐”。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夏,师救齐。

  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宋公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曷为不使齐主之?据甲寅卫人及齐人战。

  ○甗,鱼辇反,又音言。与伐,音预,下“不与”同。

  [疏]“宋公”至“故言伐”。

  ○解云:谓宋公但与伐而不与战,故不得举重,是以两举之。

  ○注“据甲”至“人战”。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云“《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彼注云“战序上言及者,为主”是也。

  与襄公之征齐也。曷为与襄公之征齐?据齐桓公霸者,犹不与征卫。

  [疏]“与襄公之征齐”也。

  ○解云:谓使征而正之。征是上讨下之辞。

  ○注“据齐”至“征卫”。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卫人及齐人战”是也。

  桓公死,竖刀、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不为文实者,保伍连率,本有用兵征伐不义之道。

  ○刀,音彫。为是,于伪反,注同。

  [疏]注“不为文”至“之道”。

  ○解云:其为文实者,即上元年春,“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传云“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其二年“城楚丘”之下,亦复发文实之传矣。今此经何以不言宋师伐齐,传云此公也。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征。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征。诸侯之义不得专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不道者,力能征之,则征之可也。正以诸侯本无专封之道,是以元年二年之经,皆为文实,以保伍连率,本有用兵征不义之道,是以不贬宋公称师矣。

  狄救齐。

  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卫。狄称人者,善能救齐,虽拒义兵,犹有忧中国之心,故进之。不於救时进之者,辟襄公,不使义兵壅塞。

  [疏]注“狄称人”至“兵壅塞”。

  ○解云:案《穀梁传》“狄救齐”,传云“善救齐也”;又云“邢人、狄人伐卫”,传云“其称人何也?善累而后进之。伐卫,所以救齐也”。何氏《废疾》曰:即伐卫救齐当两举,如伐楚救江矣。又传以为江远楚近,故伐楚救江。今狄亦近卫而远齐,其事一也,於义《穀梁》为短。以此言之,则何氏之意適自伐卫,不为救齐之故。而此注又以“狄称人者,善能救齐”者,谓以其上能救齐,是以於此进之,不谓此时伐卫为救齐也。所以不於救时进者,不使义兵壅塞也。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名者,著葵丘之会,叛天子命者也。不得为伯讨者,不以其罪执之,妄执之。所以著有罪者,为襄公杀耻也。襄公有善志,欲承齐桓之业,执一恶人,不能得其过,故为见其罪。所以助贤者,养善意也。月者,录责之。

  ○为襄,于伪反,下“故为”、“起为”、“为襄公”、“深为”、“若不为”皆同。见,贤遍反。

  [疏]注“名者”至“命者”。

  ○解云:即上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传云“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是也。

  ○注“不得为伯讨”。

  ○解云:上四年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今此不称侯,故解之。

  ○注“月者,录责之”。解云:正以执例书时,即上四年夏,“齐人执陈袁涛涂”,五年“冬,晋人执虞公”之类是也。今此书月者,录责之也。

  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娄人盟于曹南。因本会于曹南,盟故以地,实邾娄。说在下。

  [疏]注“因本”至“在下”。解云:言此盟之前,相与于曹南矣。其实此盟在邾娄,故言实邾娄矣。

  鄫子会于邾娄。其言会盟何?据言诸侯会盟不录,及曹伯襄言会诸侯。

  [疏]注“据外”至“会诸侯”。

  ○解云:旧本皆无“及”字。言外诸侯会盟不录者,正以竟《春秋》上下,无外诸侯会盟之文。若存“及”,宜下句读之。

  后会也。说与会伐宋同义。君不会大夫,剌后会者,起实君也。地以邾娄者,起为邾娄事也。不言君者,为襄公讳也。鲁本许嫁季姬於邾娄,季姬淫泆,使鄫子请已而许之,二国交忿,襄公为此盟,欲和解之。既在会间,反为邾娄所欺,执用鄫子,耻辱加於宋无异,故没襄公,使若微者也。不於上地以邾娄者,深为襄公讳,使若不为邾娄事盟,而鄫子自就邾娄,为所执者也。上盟不日者,深顺讳文,从微者例,使君下执,不以上盟为辨也。会盟不日者,言会盟不信已明,无取於日,自其正文也。

  [疏]注“说与会伐宋同义”。解云:即庄十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夏,单伯会伐宋”,传云“其言会伐宋何?后会也”,彼注云“本期而后,故但举会。书者,刺其不信”。

  ○注“君不会大夫”。

  ○解云:案庄九年春,“公及齐大夫盟于暨”,传云“公曷为与大夫盟?齐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为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又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皆是君不会大夫之辞。

  ○注“起实君也”。

  ○解云:言起上宋人、曹人之属,实是宋公、曹伯耳。

  ○注“地以邾娄”。

  ○解云:正以二十八年夏,“公会晋侯”以下“盟于践土。陈侯如会”,传云“其言如会何?后会也”。然则彼言陈侯如会,此亦宜言鄫子如会,而言于邾娄,起为邾娄事也。

  ○注“不言君者”。

  ○解云:上曹南之盟,不言宋公等是也。

  ○注“季姬淫泆”至“微者也”。

  ○解云:即上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传云“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非使外朝,使来请已也”。

  ○注“不於上”至“执者也”。

  ○解云:上经云“盟于曹南”者,实是盟于邾娄,故以此解之。所以不於上经地以邾娄者,深为襄公讳,使若不为邾娄事盟,而鄫子自就邾娄所见执者也。

  ○注“上盟不”至“日者”。

  ○解云:《春秋》上下,微者之盟,例皆书时,而下文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之属是。今此乃以不日为微者例者,正以宋襄贤君,虽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宜书月。隐元年注云“微者盟例时,不能专正,故责略之。此月者,隐公贤君,虽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录也”是也。

  ○注“会盟”至“正文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也。言自其正文也者,谓既言会盟,即是不信之正文,不劳书日以见。

  己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恶乎用之?用之社也。其用之社奈何?盖叩其鼻以血社也。恶无道也。不言社者,本无用人之道,言用之已重矣,故绝其所用处也。日者,鲁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当痛其女祸而自责之。

  ○恶乎,音乌。恶无,乌路反。用处,昌虑反。

  [疏]注“日者鲁”至“自责之”。

  ○解云:正以凡执例时,即上四年夏,“齐人执陈袁涛涂”之属是也。今日,故解之。

  秋,宋人围曹。

  卫人伐邢。

  冬,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因宋征齐有隙为此盟也。是后楚遂得中国霍之会执宋公。

  ○。因宋征齐有隙,为此盟也。是后楚遂得中国,霍之会,执宋公。

  [疏]注“因宋征”至“执宋公”。

  ○解云:谓上十八年襄公征齐,齐与宋有间隙,齐遂搆会诸侯之人而为此盟,以谋宋矣。“霍之会,执宋公”,即下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是也。

  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据蔡溃以自溃为文,举侵也。

  [疏]注“据蔡”至“侵也”。

  ○解云:即上四年春,“公会齐侯”云云,“侵蔡,蔡溃”是也。

  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国之中,无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状若鱼烂。鱼烂从内发,故云尔。著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当绝者。

  [疏]“鱼烂而亡也”。

  ○注“梁君”至“绝者”。

  ○《史记》、《春秋说》有此文也。

  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何以书?讥。何讥尔?门有古常也。恶奢泰,不奉古制常法。

  ○恶,乌路反。

  [疏]注“恶奢”至“常法”。

  ○解云:言其直是奢泰,不依古法,非僣天子也。隐五年传云“始僣诸侯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於此?僣诸公犹可言也,僣天子不可言也”。定二年“雉门及两观灾”之下,何氏云“立雉门两观不书者,僣天子不可言,虽在《春秋》中犹不书”。然则此新作南门书之,知不僣天子也。

  夏,郜子来朝。郜子者何?未有存文,嫌不名,故执不知问。

  ○郜,古报反,姬姓之国,下同。

  [疏]注“未有存”至“知问”。

  ○解云: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隐二年传云“始灭昉於此乎?前此矣”,何氏云“前此者,在春秋前,谓宋灭郜是也”。然则宋人灭郜在春秋之前,是以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自尔以来,不见存在之文。若然,则是失地之君,例合书名,而来朝不名,故执不知问。

  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据邓、穀名。

  [疏]注“据邓、穀名”。

  ○解云:即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是也。

  兄弟辞也。郜、鲁之同姓,故不忍言其绝贱,明当尊遇之,异於邓、穀也。书者,喜内见归。

  [疏]注“不忍”至“绝贱”。

  ○解云:即不书其名是也,何者?若非兄弟,宜书其名,绝而贱之。

  ○注“明当”至“见归”。

  ○解云:正以穀、邓书名,而此不名也。

  五月,乙巳,西宫灾。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曷为谓之西宫?有西宫则有东宫矣。鲁子曰:“以有西宫,亦知诸侯之有三宫也。”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礼,诸侯娶三国女,以楚女居西宫,知二国女於小寝内各有一宫也,故云尔。礼,夫人居中宫,少在前;右媵居西宫,左媵居东宫,少在后。

  [疏]“西宫者何”。

  ○解云:欲言是庙,不书其谥;欲言居寝,而书宫举灾,故执不知问。

  ○注“西宫者”至“云尔”。

  ○解云:案襄九年“春,宋火”,传云“曷云或言灾,或言火?大者曰灾,小者曰火”,何氏云“大者,谓正寝、社稷、宗庙、朝廷也”。此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何故不言火而书灾?彼传又云“内何以不言火?内不言火者,甚之也”,彼注云“《春秋》以内为天下法,动作当先自克责,故小有火如大有灾”,是以虽小言灾耳。

  ○“礼夫人居中宫”。

  ○解云:王者之制也。

  西宫灾,何以书?记灾也。是时僖公为齐所胁,以齐媵为嫡,楚女废在西宫而不见恤,悲愁怨旷之所生也。言西宫不系小寝者,小寝夫人所统,妾之所系也。天意若曰楚女本当为夫人,不当系於齐女,故经亦云尔。

  ○为適,丁历反,又作“嫡”。

  郑人入滑。

  秋,齐人、狄人盟于邢。狄称人者,能常与中国也。

  冬,楚人伐随。叛楚故也。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贬狄者,为犯中国讳。

  ○为,于伪反,下“不为襄”、下文“为执”皆同。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夏,大旱。何以书?记灾也。新作南门之所生。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孰执之?楚子执之。以下献捷贬。霍,《左氏》作“盂”。

  [疏]“会于霍”。

  ○解云:《左氏》作“盂”,《穀梁》作“雩”,盖误,或所见异。

  ○注“以下献捷贬”。

  ○解云:即下文“冬,楚人使宜申来献捷”,传云“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为执宋公贬”是也。

  曷为不言楚子执之?据溴梁盟下执莒子、邾娄子,复出晋人也。

  ○溴,古阒反。

  [疏]注“据溴梁盟”。

  ○解云:即襄十六年春,“公会晋侯、宋公”以下“于溴梁”,“晋人执莒子、邾娄子以归”是也。

  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不与执为重,复举伐者,劫质诸侯,求其国事,当起也。不为襄公讳者,守信见执,无耻。说在下也。

  [疏]注“劫质诸侯”。

  ○解云:言劫诸侯以为质而求其国,事当起也,是以执伐两举,见其外贪利也。下云“楚人谓宋人曰‘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是也。

  冬,公伐邾娄。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此楚子也,其称人何?据称使知楚子。贬。曷为贬?据齐侯献戎捷不贬。为执宋公贬。曷为为执宋公贬?据上巳没不与执中国。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盖鹿上之盟。

  [疏]注“盖鹿上之盟”。

  ○解云:即上文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是也。言鹿上盟为此约。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彊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诈谖劫质诸侯,求其国,当绝,故贬。

  ○堕,许规反。谖,音许援反,诈也;又音援。宋公谓公子目夷曰:“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吾不从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复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所以坚宋公意,绝彊楚之望。

  [疏]“君虽不言国”。

  ○解云:即言君假令不道是臣之国,今国当是为臣之国矣。所以坚宋公意,欲使宋公乃心在楚,不急求还。

  ○注“绝彊楚之望”。

  ○解云:欲绝楚人,使知宋难取,不复望之。

  於是归,设守械而守国。楚人谓宋人曰:“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宋人应之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巳有君矣。”楚人知虽杀宋公,犹不得宋国,於是释宋公。宋公释乎执,走之卫。襄公本谓公子目夷曰“国,子之国也”。宋公愧前语,故惭不忍反,走之卫。不书者,执解而往,非出奔也。

  ○守,手又反,又如字。应,应对之应。

  [疏]注“走之卫”至“奔也”。

  ○解云:正决襄十四年夏,“卫侯衎出奔齐”也。

  公子目夷复曰:“国为君守之,君曷为不入?”然后逆襄公归。凡出奔归书,执获归不书者,出奔巳失国,故录还,应盗国,与执获者异,臣下尚随君事之,未失国,不应盗国,无为录也。

  ○国为,于伪反,下“为襄”、“为公子”,注“为没”、“故为”皆同。

  [疏]注“凡出奔”至“为录也”。

  ○解云:正以桓十五年夏,郑伯突云云,彼传云“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不应盗国盗国,即入与复入是也,《春秋》皆录其归以别之。其执获而归不书者,本未失国,无义可著,何录之有?案下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冬,“曹伯襄复归于曹”,“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哀七年“秋,公伐邾娄。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八年夏,“归邾娄子益于邾娄”。然则三者皆执获而归,所以书之者,曹伯之下注云“执归不书,书者名恶当见”,其曹伯名者,剌天子归有罪也;卫侯归下注云“为杀叔武,恶天子归有罪也。执归不书,主书者,名恶当见也”;邾娄子益之下注云“善鲁能悔过归之”。

  恶乎捷?捷乎宋。以上言伐宋。

  ○恶,音乌。曷为不言捷乎宋?据戎捷也。为襄公讳也。襄公本会楚,欲行霸忧中国也。不用目夷之言,而见诈执伐宋,几亡其国,故讳为没国文,所以申善志。不月者,因起其事。

  ○几,音祁。

  [疏]注“不月者,因起其事”。

  ○解云:正以献戎捷书六月也。起事者,正以《春秋》之义,灭国例月,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类是也。今此宋公几亡国,是以为讳之,去其月以起其贤。

  此围辞也,曷为不言其围?据上言守国,知围也。为公子目夷讳也。目夷遭难,设权救君,有解围存国免主之功,故为讳围,起其事,所以彰目夷之贤也。归捷书者,剌鲁受恶人物也。

  ○遭难,乃旦反。

  [疏]“曷为不言其围”。

  ○案旧本传注三者皆作“围”字,唯有“守”下“知”上一“国”字,以其有皆作“围”字者,误。守国,即上传“设守械而守”是也。

  [疏]注“设权”至“人物也”。

  ○解云:救君者,即上传“宋公释乎执,走之卫”是也。解围者,楚人释宋公,去而不复围也。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言诸侯者,起霍之会诸侯也。不序者,起公从旁以议释宋公,会盟一事也。言会者,因以殊诸侯也。

  [疏]注“起霍之会诸侯也”。

  ○解云:即上文“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是,上文序之,下文总之,故得起其上会诸侯也。不序者,若其序之云公会某侯某侯,即无以见公从旁别来。今诸侯不序,并作一文,别言公会,则知鲁公从旁而来,是以不序诸侯,以起其义。

  ○注“会盟一事”至“侯也”。

  ○解云:上言会于霍,下言盟於薄,明其但是一出之行,而更言公会诸侯者,因以殊诸侯矣。

  释宋公。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据执滕子至言释。

  [疏]“释宋公”。

  ○解云:不言楚子释宋公者,何氏《废疾》:公羊以为公会诸侯释之,故不复出楚耳。

  ○注“据执”至“言释”。

  ○解云:即上十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是也。

  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善僖公能与楚议释贤者之厄。不言公释之者,诸侯亦有力也。

  [疏]“公与议尔”。

  ○解云:言鲁公与为释宋公之事也。

僖公卷十二(起二十二年,尽三十三年)

 僖公卷十二(起二十二年,尽三十三年)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娄,取须朐。

  ○朐,其俱反,《左氏》作“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娄人战于升陉。

  ○陉,音刑。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据奚之战不言朔。

  [疏]注“据奚之战不言朔”。

  ○解云:即桓十七年“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春秋说》以为五月朔日也。

  《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繁,多也。杀,省也。正,得正道尤美。

  ○不杀,所戒反,注同。省,所景反。何正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泓,水名。水北曰阳。楚人济泓而来。济,渡。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迨,及。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我虽前几为楚所丧,所以得其馀民以为国,喻褊弱。

  ○丧国,息浪反,注同。几,音祁。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军法以鼓战,以金止,不鼓不战。不成列,未成陈也。君子不战未成陈之师。

  ○毕陈,直觐反,下及注同。巳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言朔亦所以起有君而无臣,惜其有王德而无王佐也。若襄公所行,帝王之兵也。有帝王之君,宜有帝王之臣;有帝王之臣,宜有帝王之民。未能醇粹而守其礼,所以败也。

  ○王德,于况反,又如字,下“王佐”同。醇粹,音纯;下虽遂反。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有似文王伐崇。陆战当举地,举水者,大其不以水厄人也。

  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疾重故也。疾,痛也。重故,喻若重故创矣。襄公欲行霸,守正履信,属为楚所败,诸夏之君宜杂然助之,反因其困而伐之,痛与重故创无异,故言围以恶其不仁也。

  ○缗,亡巾反。重故,恶,乌路反。

  夏,五月,庚寅,宋公慈父卒。何以不书葬?盈乎讳也。盈,满也。相接足之辞也。襄公本以背殡,不书其父葬,至襄公身书葬,则嫌霸业不成,所覆者薄,故复使身不书葬,明当以前讳除背殡,以后讳加微封。内娶不去日,略之者,功覆之也。

  ○慈父,《左氏》作“兹父”。复,扶又反。去,起吕反。

  [疏]注“襄公”至“背殡”。

  ○解云:即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传云“何以不书葬?为襄公讳也”,彼注云“襄公背殡出会宰周公,有不子之恶,后有征齐忧中国尊周室之心,功足以除恶,故讳不书葬”是也。

  ○注“以后讳加微封”。

  ○解云:谓以至功薄微,故加而为之讳而封之。其“封”字亦有下句读之,非也。

  ○注“内娶”至“覆之也”。

  ○解云:即下二十五年夏,“宋杀其大夫”,传云“何以不名?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彼注云“三世谓慈父、王臣、处臼也”。内娶而责其去日者,正以文七年“夏,四月,宋公王臣卒”,注云“不日者,内娶略文”;十六年冬十一月,“宋人弑其君处臼”,彼注云“不日者,内娶略贱之”。然则三世内娶,二人皆略,此独书日者,明是覆之。

  秋,楚人伐陈。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卒者,桓公存王者后,功尤美,故为表异卒录之。始见称伯,卒独称子者,微弱为徐、莒所胁,不能死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贬称子者,《春秋》黜杞不明,故以其一等贬之,明本非伯,乃公也。又因以见圣人子孙有诛无绝,故贬不失爵也。不名不日不书葬者,从小国例也。

  ○始见,贤遍反。

  [疏]注“桓公存”至“录之”。

  ○解云:正所以传闻之世,小国之卒未合书见,故解之。

  ○注“始见称伯”。解云:即庄二十七年冬,“杞伯来朝”是也。

  ○注“为徐莒所胁”。

  ○解云:即十四年传云“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是也。

  ○注“贬称”至“不明”。

  ○解云:正以春秋之前,周王旧有黜陟之法,隐元年仪父称字,上十七年春英氏称氏之类。今杞公之爵虽为伯,仍恐春秋之前周王黜之,非为新周,故曰不明。

  ○注“故以其一等贬之”。

  ○解云:谓伯之与子,《春秋》合以为一而巳。杞君从伯至子,乃是同事之内,故云一等。

  ○注“明本非伯,乃公也”。

  ○解云:正以一等贬之,明是王者之后,本非伯尔。庄二十七年“杞伯来朝”之时,所以不称侯,正欲此处以一等贬之,故彼不称侯也。圣人子孙有诛无绝者,若其有过,但当诛责,不合绝去其爵,是以虽微弱见贬,仍但从伯至子,不失其爵矣。

  ○注“不名不日”至“例也”。

  ○解云:谓所传闻之世,尤小国如此。若其曹、许之属,仍自书名书葬,即上四年“许男新臣卒”,“秋,葬许缪公”,彼注云“得卒葬於所传闻世者,许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后”也。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夏,狄伐郑。

  秋,七月。

  冬,天王出居于郑。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据王子瑕奔晋不言出。

  [疏]“王者无外”。

  ○解云:桓八年传云:“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是也。

  ○注“据王”至“言出”者。解云:即襄三十年“王子瑕奔晋”是也。

  不能乎母也。不能事母,罪莫大於不孝,故绝之言出也。下无废上之义,得绝之者,明母得废之,臣下得从母命。

  [疏]注“明母”至“母命”。

  ○解云:正以襄王之母於今仍在,亦非继母,与《左氏》异也。郑氏《发墨守》云“圣人制法,必因其事,非虚之。《孟子》曰:‘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今襄王实不能孝道,称惠后之心,今其宠专於子,失教而乱作,出居于郑,自绝于周,故孔子因其自绝而书之,《公羊》以母得废之,则《左氏》巳死矣”是也。襄王正是惠后所生,非继母。又云“失教而乱作,自绝於周,从《左氏》”。郑氏杂用三家,不苟从一。鲁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诸此之谓与?犹曰是王也,无绝义,不能事母而见绝外者,其诸谓此灼然异居,不复供养者与!王书者,录王者所居也。

  ○与,音馀。复,扶又反。供养,九用反;下馀亮反。

  [疏]注“灼然异”至“居也”。

  ○解云:《公羊》以为此天王出居于郑,不事其母,而自出居于郑,《春秋》恶其所为,是以书出以绝之,实非出奔,故云灼然异居,不复供养者与。

  晋侯夷吾卒。篡故不书葬,明当绝也。不日月者,失众身死,子见篡逐,故略之,犹薛伯定也。

  [疏]注“篡故不书,明当绝也”。

  ○解云:正以惠公无立、入之文,於例去葬以绝之。

  ○注“不日月”至“略之”。解云:大国之卒,例书日月,上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之类是也。

  ○注“犹薛伯定也”。

  ○解云:即定十二年“春,薛伯定卒”,彼注云“不日月者,子无道当废之,而以为后,未至三年,失众见弑,危社稷宗庙,祸端在定,故略之”。然则惠公之子,亦是不肖而以为后,未期之间,文公夺之,是以不书日月。

  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卫侯燬何以名?据楚子灭萧不名。

  ○燬,况委反。绝。曷为绝之?据俱灭人。灭同姓也。绝先祖之体尤重,故名,甚之也。日者,为鲁忧而录之。

  ○为鲁,于伪反,下同。

  [疏]“灭同姓也”。

  ○解云:《曲礼下》篇云“灭同姓名”是也。以此言之,则知《公羊》、何氏以为齐人灭莱,楚灭隗,晋灭下阳之属皆非同姓,是以不名耳。

  ○注“日者”至“录之”。

  ○解云:凡灭例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之属是,而此书日也。

  夏,四月,癸酉,卫侯燬卒。

  宋荡伯姬来逆妇。宋荡伯姬者何?荡氏之母也。荡氏,宋世大夫。

  [疏]“未荡伯姬者何”。

  ○解云:欲言妇人,而来逆妇;欲言大夫,而言伯姬,故执不知问。

  ○注“荡氏,宋世大夫”。

  ○解云:正以称荡氏,若崔氏、尹氏之属,文同也。

  其言来逆妇何?据莒庆言逆叔姬。连来者,嫌内女,为杀直来也。

  [疏]注“连来者”。

  ○解云:弟子本意,据莒庆逆叔姬,难此逆妇之文,宜云其言逆妇何,而连来言之者,正以伯姬是内女,嫌经言来逆妇,为杀直来之耻,非实逆妇,是以连来问之。似若上五年“杞伯姬来朝其子”,传云“其言来朝其子何”,彼注云“连来者”,“问为直来乎,为下朝出”之类。其直来者,即庄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传云“其言来何?直来曰来”,彼注云“直来,无事而来也”是也。

  兄弟辞也。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宋、鲁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称妇者,见姑之辞,以逆实文,知不杀直来也。主书者,无出道也。

  ○见,贤遍反。

  [疏]“其称妇何”。

  ○解云:隐二年传云“在涂称妇”,今此非在涂而称妇,故难之。不注者,从省文可知也。

  ○注“宋鲁”至“兄弟”。

  ○解云:盖时犹然,公羊子,齐人,而取宋、鲁间语者,正以荡伯姬来逆妇,宋、鲁之事,故使解之亦何伤?

  ○注“主书者,无出道也”。

  ○解云:言伯姬无逆妇之道,是以书而讥之。

  宋杀其大夫。何以不名?据宋杀其大夫山名。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三世谓慈父、王臣、处臼也。内娶大夫女也。言无大夫者,礼不臣妻之父母,国内皆臣,无娶道,故绝去大夫名,正其义也。外小恶正之者,宋以内娶,故公族以弱,妃党益彊,威权下流,政分三门,卒生篡弑,亲亲出奔,疾其末,故正其本。

  ○去,起吕反。

  [疏]注“三世”至“臼也”。

  ○解云:即上二十三年夏,“宋公慈父卒”;文七年夏,“宋公王臣卒”;文十六年冬,“宋人弑其君处臼”是也。

  ○注“外小恶正之者”。所传闻之世,外小恶不书故也。

  ○注“威权下流”。

  ○解云:谓君之威权下流于臣,而臣下用之也。

  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何以不言遂?据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两之也。微者不别遂,但别两耳。别之者,恶国家不重民命,一出兵为两事也。纳顿子书者,前出奔当绝,还入为盗国当诛,书楚纳之,与之同罪也。主书者,从楚纳之。顿子出奔不书者,小国例也。不见挈者,故君不可见挈於臣。

  ○恶,乌路反。

  [疏]注“顿子”至“例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小国出入不两书,桓十五年夏,“许叔入于许”,注云“不书出时者,略小国”,是例也。

  ○注“不见挈者”。

  ○解云:故君不可见挈於臣者,案桓十一年“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传云“突何以名?挈乎祭仲也”,彼注云“挈,犹提挈也。突当国,本当言郑突,欲明祭仲从宋人命提挈而纳之,故上系於祭仲,不系国者,使与外纳同也”。案庄九年“夏,公伐齐,纳纠”,传曰“何以不称公子”,彼注云“据下言子纠,知非当国,本当去国见挈言公子纠”。此若作挈文,宜言楚人纳某甲于顿,去其国爵,以见挈于楚矣,故君不可以见挈於臣。

  葬卫文公。不月者,灭同姓,故夺臣子恩也。

  [疏]“主不月者”至“恩也”。

  ○解云:卒日葬月,大国之常。案桓十二年冬十一月,“丙戌,卫侯晋卒”;十三年“三月,葬卫宣公”之类是也。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莒无大夫,书莒庆者,尊敬婿之义也。洮,内地。公与未逾年君、大夫盟,不别得意,虽在外犹不致也。

  ○别,彼列反。

  [疏]注“书莒”至“之义也”。

  ○解云:即庄二十七年冬,“莒庆来逆叔姬”,传云“大夫越竟逆女,非礼也”。

  ○注“公与未”至“致也”。

  ○解云:案庄六年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谓与诸侯会时然也。今此卫子、莒庆皆是卑者,得意不得意亦可知,故言不别得意耳。今洮是内地,位不合致,假令在外,亦不致之,何者?正以其与卑者会盟,得意不假别之,如定十二年冬,“公至自围成”,成是孟氏之邑而书致,彼注云“天子不亲征下土,诸侯不亲征叛邑,公亲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佗国来,故危录之”是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甯遬盟于向。

  ○遬,音速。向,舒亮反。

  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巂,弗及。其言至巂弗及何?据公追戎于济西,不言所至,又不言弗及。

  ○巂,户圭反,又似兖反。侈也。侈,犹大也。大公能却强齐之兵。弗者,不之深者也。言齐人畏公士卒精猛,引师而去之,深远不可得及,故曰侈。不直言大之者,自为追,唯臣子得褒之耳,不得与追戎同也。言师者,侈大公所追也。国内兵不书而举地者,善公齐师去则止,不远劳百姓,过复取胜,得用兵之节,故录详之。

  ○侈,昌尔反,又昌者反,大也。卒,子忽反。自为,于伪反,下“深为”同。

  [疏]“主不直言”至“录详之”。

  ○解云:案庄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传云“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大其为中国追也。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其言于济西何?大之也”,彼注云“大公除害,恩及济西也。言大者,当有公赏也”。然则彼为诸侯追,於王法当有功赏,故得云大。此则自为巳追,但臣子得褒之,故传不言大以见义。云言师者,侈大公所追也者,正以上言“齐人侵我西鄙”,下言“公追齐师”,与上文异故也。

  夏,齐人伐我北鄙。

  卫人伐齐。

  公子遂如楚乞师。乞者何?卑辞也。曷为以外内同若辞?据《春秋》尊鲁。

  [疏]“乞者”至“若辞”。

  ○解云:案成十六年夏,“晋侯使栾黡来乞师”;十七年秋,“晋侯使荀罃来乞师”,外亦言乞师也。

  重师也。外内皆同,卑其辞者,深为与人者重之。曷为重师?据泓之战不重师。

  [疏]注“据泓之战不重师”。

  ○解云:上二十二年“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传云“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直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巳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然则宋公守古败师,而《春秋》善之也,是其不重之文。

  师出不正反,战不正胜也。不正者,不正自谓出当复反,战当必胜。兵,凶器;战,危事,不得巳而用之尔,乃以假人,故重而不暇别外内也。称师者,正所乞名也。乞师例时。

  ○当复,扶又反,下同。别外,彼列反,下同。

  [疏]注“战必当胜”。

  ○解云:以义言之,此句亦宜云战不正胜者,不正自谓战当必胜,但何氏省文,不复备言。

  ○注“乞师例时”。

  ○解云:正以据文承夏下文,成十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之属,皆书时故也。

  秋,楚人灭隗,以隗子归。不月者,略夷狄灭微国也。不言获者,举灭为重。书以归者,恶不死位。不名者,所传闻世,见治始起,责小国略,但绝不诛之。

  ○隗,五罪反,二传作“夔”。恶不,乌路反,下同。传,直专反。见治,贤遍反;下直吏反。

  [疏]注“不月者,略夷狄”。

  ○解云:正以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类,皆书月故也。

  ○注“不名者”至“不诛之”。

  ○解云:案上二十三年“杞子卒”之下,注云“又因以见圣人子孙,有诛无绝,故贬不失爵也”。以此言之,似诛轻绝重。此注云“但绝不诛”,自相违者,凡诛有二种:一是诛责之诛,若齿路马有诛,於子与何诛之类;一是诛绝之诛,似武王诛纣,诛君之子不立之类。然则上言有诛无绝,圣人子孙但当诛责而巳,不合绝去。此言但绝不诛者,谓所传闻之世,责小国略。今此不书其名,但欲绝去一身,不听为君,不合诛灭其国。哀七年“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传云“邾娄子益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又庄十年“以蔡侯献舞归”,传曰“蔡侯献舞何以名?绝。曷为绝之”;以此二文言绝之,则似书名为绝之。此注云“不名者,但绝而不诛”,又以不名为绝者,盖以绝亦有二种:一是绝去其身,一是绝灭其国。蔡侯献舞,大国之君,不能死难,为楚所获。《春秋》之义,不与夷狄得志于诸夏,是以不得书获,故名蔡侯,起其当合绝灭矣。邾娄正当所见之世为鲁所获,《春秋》之义,内获人皆讳不书,故名邾娄子,以起不死难,当绝灭矣。今此隗子既是微国,复当传闻之世,若其书名,恐如二君,亦合绝灭,故不名,见责之略也,但合一身绝去而巳。

  冬,楚人伐宋,围缗。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剌道用师也。时以师与鲁,未至,又道用之,於是恶其视百姓之命若草木,不仁之甚也。称人者,楚未有大夫,未得称师,楚自道用之,故从楚文。

  [疏]“邑不”至“用师也”。

  ○解云:案隐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之下,传云“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彼巳注云“据伐於馀丘不言围”。然则彼巳有注,故此不复解耳。

  ○注“称人”至“从楚文”。

  ○解云:以文九年“冬,楚子使椒来聘”,彼传云“椒者何?楚大夫也。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然则文九年始有大夫,则知今时未有。然上四年夏,“楚屈完来盟于师”;下二十八年夏,“楚杀其大夫得臣”,在椒来聘之前,而有大夫者,屈完之下传云“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以当桓公也”,注云“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然则欲尊屈完,使当桓公,以醇霸德,非常事。子玉之下注云“楚无大夫,言其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当言子玉得臣,所以详录霸事”。

  ○注“楚自道”至“楚文”。

  ○解云:欲道下文公以楚师得称楚师,而此不得者,以楚自道用之,故从楚文也。

  公以楚师伐齐,取穀。言以者行公意,别鲁兵也。称师者,顺上文。

  [疏]注“言以者行公意”。

  ○解云:桓十四年冬,“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传云“以者何?行其意也”,彼注云“以已从人曰行,言四国行宋意也”。

  公至自伐齐。此已取穀矣,何以致伐?据伐邾娄取丛不致。未得乎取穀也。未可谓得意於取穀。曷为未得乎取穀?据俱取邑。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鲁内虚而外乞师,以犯强齐,会齐侯昭卒,晋文行霸,幸而得免。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故虽得意,犹致伐也。

  [疏]注“鲁内虚而外乞师”。

  ○解云:言内虚者,谓自无师。

  ○“会齐侯昭卒”。

  ○解云:即下二十七年“齐侯昭卒”是也。

  ○注“晋文行霸”。

  ○解云:即二十八年侵曹伐卫,败楚师于城濮,盟于践土是也。

  ○注“故虽”至“伐也”。

  ○解云:庄六年注云“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然则此文公以楚师伐齐取穀,是得意,宜合不致。今致伐,作不得意之文,故解之。

  二十七年,春,杞子来朝。贬称子者,起其无礼不备,故鲁入之。

  [疏]注“贬称子”至“入之”。

  ○解云:杞本公爵,但《春秋》欲新周故宋而黜之称伯,即庄二十七年冬,“杞伯来朝”是也。至二十三年经书“杞子卒”者,但以微弱为徐、莒所胁,不能死位,故以其一等贬之,见圣人子孙有诛无绝而已。至於此经复称子者,起其无礼,故《左氏》皆有鲁入之文也。

  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

  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

  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日者,杞属脩礼朝鲁,虽无礼,君子躬自厚而薄责於人,不当乃入之,故录责之。

  ○属,音烛。

  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此楚子也,其称人何?据序诸侯之上。贬。曷为贬?据围郑不贬。为执,宋公贬,故终僖之篇贬也。古者诸侯有难,王者若方伯和平之,后相犯,复故罪,楚前执宋公,僖公与共议释之。今复围犯宋,故贬,因以见义。终僖之篇贬者,言君子和平人,当终身保也。

  ○为,于伪反。难,乃旦反。今复,扶又反。见,贤遍反。

  [疏]注“楚前执宋公”。

  ○解云:即二十一年秋,“执宋公以伐宋”,十二月,“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传云“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释之何?公与议尔也”,彼注云“善僖公能与楚议,释贤者之厄”。

  十有二月,甲戌,公会诸侯盟于宋。地以宋者,起公解宋围,为此盟也。宋得与盟,则宋解可知也。而公释之见矣。

  ○与,音预。

  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曷为再言晋侯?据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亦两事,不再出楚人。

  [疏]注“据楚”至“出楚人”。

  ○解云:在上二十五年秋也。非两之也。然则何以不言遂?据侵蔡遂伐楚言遂。

  [疏]“非两之也”。

  ○解云:上二十五年顿子之下,传云“何以不言遂?两之也”。注云:“微者不别遂,但别两称耳。别之者,恶国家不重民命,一出兵为两事也”。以此言之,初发国,即有两伐之意。

  ○注“据侵蔡伐楚言遂”。

  ○解云:即上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以下“侵蔡,蔡溃,遂伐楚”是也。

  未侵曹也。未侵曹,则其言侵曹何?致其意也。其意侵曹,则曷为伐卫?晋侯将侵曹,假涂于卫,卫曰:“不可得。”则固将伐之也。曹有罪,晋文行霸征之,卫壅遏,不得使义兵以时进,故著言侵曹,以致其意,所以通贤者之心,不使壅塞也。宋襄公伐齐月,此不月者,晋文公功信未著,且当脩文德,未当深求於诸侯,故不美也。

  ○卫雍,於勇反,下同;又作“壅”,同。遏,於葛反。

  [疏]“卫曰不”至“伐之也”。

  ○解云:言卫不可得涂,则固将先伐之,其意犹自欲得侵曹矣。

  ○注“曹有”至“征之”。

  ○解云:言征之者,谓伐而正之,上讨下之辞,如上十八年传云“与襄公之征齐也”。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即注,当言戍卫不卒。

  [疏]“不卒戍者何”。

  ○解云:欲言实戍,乃有不卒戍之文;欲言不戍,而经书戍卫,故执不知问。

  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据言戍卫行文。遂公意也。使臣子不可使,耻深,故讳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剌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剌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剌之也。有罪无罪,皆不得专杀,故讳杀言剌之。不言剌公子买,但言不卒戍剌之者,起为上事剌之也。内杀大夫例,有罪不日,无罪日。外杀大夫皆时。

  ○起为,于伪反,下“为下卒”、“为晋”、“深为”、“不为”同。

  [疏]“剌之者何”。

  ○解云:欲言不杀,文言剌之;欲言实杀,文不言杀,故执不知问。

  ○注“有罪”至“剌之也”。

  ○解云:《孟子》言大夫者,天子命之辅助其政,诸侯不得专杀大夫也。然则《孟子》之文论有罪,故此何氏云“有罪无罪,皆不得专杀也”。

  ○注“内杀大”至“无罪日”。

  ○解云:其有罪不日,即此文是。而不月者,与上同月故也。无罪日者,成十六年冬十二月,“乙酉,剌公子偃”是也。

  ○注“外杀大夫皆时”。

  ○解云:即上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下三十年“秋,卫杀其大夫元咺”之类是也。

  楚人救卫。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畀者何?与也。其言畀宋人何?据下执卫侯,言归之于京师。

  ○畀宋,必二反,与也,下同。

  [疏]“畀者何”。

  ○解云:欲言是与,文不言归;欲言非与,畀者与义,故执不知问。

  ○注“据下”至“京师”。

  ○解云:即下经云冬,“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是也。然则彼言归于京师,此言以畀宋人,故难之。

  与使听之也。与使听其狱也。时天王居于郑,晋文欲讨楚师,以宋王者之后,法度所存,故因假使治之。宋称人者,明听讼必师断,与其师众共之。

  ○断,丁乱反,下“当断”同。

  曹伯之罪何?甚恶也。其甚恶奈何?不可以一罪言也。曹伯数侵伐诸侯,以自广大,传曰“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是也。齐桓既没,诸侯背叛,无道者非一。晋与曹同姓,恩惠当先施,刑罚当后加,起而征之,嫌其失义,故著其甚恶者可知也。以兵得不言获者,晋文伯讨,不坐获者,故亦不责曹不死义兵。日者,喜义兵得时入。

  ○数,所角反,下“数道”同。

  [疏]注“传曰晋侯”至“是也”。

  ○解云:即下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之下,传云“恶乎取之?取之曹也。此未有伐曹者,则其言取之曹何?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是也。

  ○注“恩惠当先施”。

  ○解云:即《尧典》云“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是也。

  ○注“刑罚当后加”。

  ○解云:即《小司寇》“议亲议贤之辞”是也。

  ○注“故著其甚恶”。

  ○解云:即执而言畀宋人,使治其罪是也。

  ○注“晋文伯讨”。

  ○解云:即称侯以执是也。

  ○注“不坐获者”。

  ○解云:谓诸侯言获者,皆是恶其擅获,是以上十五年“获晋侯”之下,传云“君获,不言师败绩也”,注云“举君获为重也。释不书者,以获君为恶。书者,以恶见获,与获人君者,皆当绝也。主书者,从获人例”,是其坐获之文。今晋侯伯讨,故不坐获。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此大战也,曷为使微者?据秦称师录功,知大战必不使微者,楚虽无大夫,齐桓行霸书屈完也。

  ○濮,音卜。

  [疏]注“据秦称师”。

  ○解云:案文十二年秋,“秦伯使遂来聘”,传云“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然则至文十二年秦始有大夫,则知此时未合称师。今乃称师录功,故知大战。既是大战,则明知必不应使微者。云楚虽无大夫者,文九年“冬,楚子使椒来聘”,传云“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以此言之,则知此时未有大夫,故曰楚虽无大夫矣。云齐桓行霸书屈完也者,即上四年夏,“楚屈完来盟于师”,传云“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以当桓公也”,注云“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是也。

  子玉得臣也。以上败绩,下杀得臣。

  [疏]“子玉得臣也”。

  ○解云:传及注意,似子玉为得臣之氏。子玉得臣,则其称人何?据屈完当桓公称名氏。贬。曷为贬?据邲之战,林父不贬。

  ○邲,皮必反。大夫不敌君也。臣无敌君战之义,故绝正也。秦称师者,助霸者征伐,克胜有功,故褒进之。齐桓先朝天子,晋文先讨夷狄者,晋文之时,楚与争彊,所遭遇异。

  [疏]注“齐桓先朝天子”。

  ○解云:正以庄十三年冬柯之盟,桓公之信著于天下,岂不朝天子而得然乎?但以外朝不书,是以无经可指耳,但何氏以理知之,故言先朝天子。言先者,欲道至僖四年乃始服楚之意。云所遭遇异者,谓齐桓初霸之时,楚未强大,虽侵诸夏,未能为伯者之害,是以桓公养成其晦,至僖四年乃往讨而服之。至晋文之时,楚人孔炽围宋救卫,与之争盛,是以未暇朝王,先讨子玉矣,时事不同,故云所遭遇异矣。

  楚杀其大夫得臣。楚无大夫,其言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当言子玉得臣。所以详录霸事不氏者,子玉得臣,楚之骄蹇臣,数道其君侵中国,故贬,明当与君俱治。

  ○道,音导。

  卫侯出奔楚。晋文逐之。不书逐之者,以王事逐之,择立其次,无绝之心,恶不如出奔重。

  [疏]注“择立”至“奔重”。

  ○解云:立叔武是也。叔武,卫侯之弟,故曰其次耳。恶不如出奔重者,言文公逐人之恶,少於卫侯出奔之罪。

  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陈侯如会。其言如会何?据曹伯襄言会诸侯。

  [疏]注“据曹伯襄”。

  ○解云:即下文“曹伯襄复归于曹,遂会诸侯围许”是也。

  后会也。说与会伐宋同,刺诸侯不慕霸者,反歧意于楚,失信后会。会不致者,安信与晋文也。盟日者,谲也。卫称子者,起叔武本无即位之意。陈歧意于楚,在二十七年。

  ○谲,古反。

  [疏]注“盟日者谲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不信者日,今而书日,故解之。而言谲者,正以孔子谓之“谲而不正”,故取其文。

  ○注“卫称子”至“之意”。

  ○解云:卫侯为王伯所逐而立叔武,叔武即是成君,何不称侯而作未逾年之君号?欲起其本无即位之心故也。无即位之心者,即下云“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叔武辞立而他人立,则恐卫侯之不得反也,故於是已立,然后为践土之会,治反卫侯”是也。

  公朝于王所。曷为不言公如京师?据三月公如京师。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则曷为不言天子在是?据狩于河阳。不与致天子也。时晋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诸侯不可卒致,原王居践践土”,下谓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迫使正君臣,明王法,虽非正,起时可与,故书朝,因正其义。不书诸侯朝者,外小恶不书,独录内也。不书如,不言天王者,从外正君臣,所以见文公之功。

  ○卒,七忽反,下“仓卒”同。见,贤遍反,下“不见”、“当见”、“见其”同。

  [疏]注“时晋”至“录内也”。

  ○解云:皆《春秋说》文及《史记》文。《檀弓下》篇云“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郑玄注云“孺,稚也”,孺子犹稚子,则於僖九年献公卒时,仍谓之稚子。今得称云年老者,正以《礼记》非正典,何氏不醇取之。云明王法,虽非正,起时可与者,言明王之法,虽以为非正,欲见当时事势不得不然,是故遂书其朝。云公朝于王所,言因正其义者,欲道臣无召君之义,故不言王之所在。云不书诸侯朝者,正以诸侯朝王,不在京师,亦是其恶,但非大恶,当所传闻之世,见在不录之限,是以特书公朝,故隐元年“公子益师卒”之下,何氏云“於所传闻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是也。

  ○注“不书如不言”至“之功”。

  ○解云:《春秋》之例,内朝言如,外来言朝。今此鲁侯不言如,反言朝,故云从外正君臣,所以见文公之功也。不言天王,所以得正君臣。见文公之功者,以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下,何氏云“天王者,时吴、楚上僣称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于天也。《春秋》不正者,因以广是非”。然则称王为正,称於天则非礼。今此经书不言天王者,亦是正君臣,以见文公之功也。

  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言复归者,天子有命归之。名者,剌天子归有罪也。言自楚者,为天子讳也。天子所以陵迟者,为善不赏,为恶不诛。卫侯出奔当绝,叔武让国,不当复废,而反卫侯令杀叔武,故使若从楚归者。复归例皆时,此月者,为下卒出也。

  ○当复,扶又反。令,力呈反,下“令自”同。

  [疏]注“言复归”至“归之”。

  ○解云:《春秋》文。是以传云“然后为践土之会,治反卫侯”,何氏云“叔武讼治於晋文公,令白王者,反卫侯使还国也”。天子有命归而言复归者,正以卫侯出恶归无恶故也,何者?正以卫侯初出之时,晋文以王事逐之,是其出恶;及其归国,得天子之命,是其归无恶矣。桓十五年传曰“复归者,出恶归无恶”是也。

  ○注“名者”至“罪也”。解云:诸侯不生名,若其生名皆欲绝之,不以为诸侯,是以庄十年“蔡侯献舞”之下,传云“蔡侯献舞何以名?绝也”。今此卫侯王事不供,而为伯者所逐,故当合绝,但天子归之,失诛臣之义,是以书名剌天子也。

  ○注“自楚者,为天子之讳也”。解云:正以自者有力之文,故言自楚,得为天子讳者,若似自得楚力而归然。注“复归”至“出也”。解云:案桓十七年秋,“蔡季自陈归于蔡”;下三十年秋,“卫侯郑归于卫”之属,是归书时也。其复归书时者,即下冬,“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之类,是例合时,而此月,故知为他事出也。

  卫元咺出奔晋。

  ○咺,况元反。

  陈侯款卒。不书葬者,为晋文讳,行霸不务教人以孝。陈有大丧,而姜会其孤,故深为耻之。宋襄亦背殡,独不为齐桓讳者,时宋襄自会之。卒不日者,贱其歧意于楚。

  [疏]注“卒不日者”。

  ○解云:以大国之卒例书日,巳说于上。

  秋,杞伯姬来。

  公子遂如齐。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娄子、秦人于温。

  天王狩于河阳。狩不书,此何以书?据常事也。不与再致天子也。一失礼尚愈再失礼重,故深正其义,使若天子自狩,非致也。鲁子曰:“温近而践土远也。此鲁子一说也。温近狩地,故可言狩。践土远狩地,故不言狩也。公以再朝而日言之,上说是。

  [疏]“温近而践土远也”。

  ○解云:近,读如附近之近。远,为远外之远。

  ○注“公以”至“上说是”。

  ○解云:正以上朝不日,而下朝始日,危录内再失礼,则知此书狩者,不与再致天子也,故言上说是。

  壬申,公朝于王所。其日何?据上朝不日。录乎内也。危录内再失礼,将为有义者所恶。不月而日者,自是诸侯不系天子,若自不系於月。

  ○恶,乌路反,下“恶卫”同。

  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归之于者何?归于者何?归之于者,罪巳定矣。归于者,罪未定也。罪未定,则何以得为伯讨?此难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

  ○难,乃旦反,下“方难”同。

  [疏]“归之于者何”。

  ○解云:欲言伯执,晋不称侯;欲言非伯,而云归之于京师,似得伯执之义,故执不知问。

  归之于者,执之于天子之侧者也。罪定不定,巳可知矣。归之者,次绝之辞。执于天子之侧,巳白天子,罪定不定,自在天子,故言巳可知。

  归于者,非执之于天子之侧者也。罪定不定,未可知也。未得白天子分别之者,但欲明诸侯尊贵,不得自相治,当断之于天子尔。大恶虽未可知,执有罪,当为伯讨矣。无罪而执人,当贬称人。

  ○别,彼列反。卫侯之罪何?杀叔武也。何以不书?据杀大夫书。为叔武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叔武?据失兄意。

  ○为叔,于伪反,下“为贤”、“为叔武”及注“而为”、“深为”皆同。让国也。其让国奈何?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叔武辞立而他人立,则恐卫侯之不得反也,故於是巳立。故上称子。然后为践土之会,治反卫侯。叔武讼治於晋文公,令白王者反卫侯,使还国也。叔武让国见杀,而为叔武讳杀者,明叔武冶反卫侯,欲兄飨国,故为去杀巳之罪,所以起其功,而重卫侯之无道。

  ○为去,起吕反。卫侯得反,曰:“叔武篡我。”元咺争之曰:“叔武无罪。”终杀叔武,元咺走而出。此晋侯也,其称人何?此以伯讨而何贬者,言归之于伯讨,明知坐他事,故更问之。

  ○篡,初患反。

  [疏]注“此以伯讨而何贬者”。

  ○解云:上四年“齐人执陈袁涛涂”之下,传云“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然则此传宜云此执有罪,何以不称侯?而云此晋侯也,其称人何?问其贬者,正以言归之于者,罪定巳可知,即是伯讨明矣。知称人更有所为,故问其称人之义。

  贬。曷为贬?据他罪不见。卫之祸,文公为之也。文公为之奈何?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使人兄弟相疑。《春秋》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文公恶卫侯大深,爱叔武大甚,故使兄弟相疑。

  ○大深,音泰,下同。放乎杀母弟者,文公为之也。文公本逐之非,故致此祸也。逐之文不见,故贬。主书者,以起文公逐之。

  ○放乎,甫往反。

  [疏]注“文公本逐之非”。

  ○解云:上注文公以王事逐之,而言非者,虽王事不供,罪不至逐,而文公逐之,疾恶大甚,故以为非也。案《论语》云:“人而不仁,疾之巳甚,乱也。”

  ○注“以起文公逐之”。

  ○解云:其主书者,即文公执卫侯之事是也。今执卫侯,贬文公称人,见其失所,是故贬以起文公逐之。

  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自者何?有力焉者也。有力焉者,有力于晋也。言恃晋有属巳力以归,方难下意,故於是发问。

  ○属,音烛。

  [疏]“自者何”。解云:文公贤伯,而有力於恶人,似非其义,故执不知问。此执其君,其言自何?上元咺出奔晋,而文公执卫侯,知以元咺诉执之,怪诉其君而助之。为叔武争也。解文公助之意,以元咺为叔武争诉,以为忠於巳而助之。虽然,臣无诉君之义,复於卫非也,悖君臣之义,故著言自,明不当有力於恶人也。言复归者,深为霸者耻之,使若无罪。

  ○争,争斗之争,下注同。悖,必内反。

  诸侯遂围许。

  曹伯襄复归于曹。

  遂会诸侯围许。曹伯言复归者,天子归之也。名者,与卫侯郑同义。执归不书,书者,名恶当见。本无事,不当言遂,又不更举曹伯者,见其能悔过,即时从霸者征伐也。霸兵不月者,剌文公不偃武脩文以附疏,仓卒欲服许,卒不能降,威信自是衰,故不成其善。

  ○降,户江反。

  [疏]“曹伯襄复归于曹”。

  ○解云:天子归之,以得天子之命,其罪可以除,故言复归,作入无恶之文矣。上卫侯之下,注云“言复归者,天子有命归之”,不言卫侯。而此处著言曹伯者,正以文承元咺复归之下,辨嫌也。

  ○注“执归”至“言遂”。

  ○解云:正以上二十一年宋公被执而归,经不书之,故知执归不书。今书者,其名之恶当须见之。

  ○注“又不更举曹伯者”。

  ○解云:谓何以不言曹伯遂会诸侯围许,正以言遂,又不更举曹伯,皆是风疾之义,故可以见悔过,即时从霸者征伐也。

  ○注“欲服许”至“其善”。

  ○解云:正以上文温之会,许男不至,是不慕霸者而从于楚,故因而服之。云卒不能降者,正以二十九年春经书“公至自围许”,作不得意之文。庄六年“秋,公至自伐卫”之下,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今此不致会,知卒不能降也。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介葛卢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据诸侯来曰朝。

  ○介葛,音介,国名。

  [疏]“介葛卢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文不言朝;欲言大夫,文不书聘,故执不知问。

  不能乎朝也。不能升降揖让也。介者,国也。葛卢者,名也。进称名者,能慕中国,朝贤君,明当扶勉以礼义。

  [疏]注“进称名者”。

  ○解云:正以下三十年秋,“介人侵萧”不名,故知此称名是其进。

  公至自围许。

  ○夏,六月,公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狄泉。文公围许不能服,自知威信不行,故复上假王人以会诸侯,年老志衰,不能自致,故诸侯亦使微者会之。月者,恶霸功之废於是。

  ○故复,扶又反,年未同。恶,乌路反。

  [疏]注“月者”至“废於是”。

  ○解云:正以月非大信之辞也。

  秋,大雨雹。夫人专爱之所生。

  ○雨,于付反。雹,步角反。

  冬,介葛卢来。前公围许不在,故更来朝。不称字者,一年再朝不中礼,故不复进也。

  ○中,丁仲反。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未至,其称国以杀何?据归在下。道杀也。时巳得天子命还国,於道路遇而杀之,坐之与至国同,故但称国,不复别也。言及公子瑕者,下大夫别尊卑。

  ○复,扶又反。别尊,彼列反。

  卫侯郑归于卫。此杀其大夫,其言归何?据未至而有专杀之恶,与入恶同。

  [疏]“其言归何”。解云:正以归者,是出入无恶也。

  ○注“与入恶同”。

  ○解云:正以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今此卫侯未至而杀,故宜与入恶同,不合言归,故难之。

  归恶乎元咺也。卫侯归杀无恶,则元咺之恶明矣。曷为归恶乎元咺?据师还。

  [疏]注“据师还”。

  ○解云:即庄八年“秋,师还”,传云“还者何?善辞也。此灭同姓,何善尔?非师之罪也”,彼注云“明君之使重在君”。然则彼鲁公遣师灭同姓,归善于师,而归恶于公,此卫侯即归恶于元咺,与彼义违。

  元咺之事君也,君出则巳入,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元咺自晋复归于卫,恃晋力以归是也。

  [疏]注“恃晋”至“是也”。

  ○解云:即彼传云“自者何?有力焉者也”,注云“有力焉者,有力于晋也。言恃晋有属已力以归”是。

  君人则巳出,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元咺出奔晋是也。以为不臣也。故不从犯伯执,为天子所还,言复归,从出入无恶言归,以见元咺有出入罪,卫侯得杀之,所以专臣事君之义。名者,为杀叔武之恶天子归有罪也。执归不书,主书者,名恶当见。

  ○以见,贤遍反,下同。为,于伪反。恶天,乌路反。

  晋人、秦人围郑。

  ○介人侵萧。称人者,侵中国,故退之。

  [疏]注“称人者”至“退之”。

  ○解云:正以上二十九年来朝称名,今不名,故知此称人者,退之也。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与葵丘会同义。

  [疏]注“与葵丘会同义”。

  ○解云:葵丘之会在上九年,“公会宰周公”以下“于葵丘”,彼注云“宰,犹治也,三公之职号尊名也。以加宰,知其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为诸侯所会,恶不胜任也”。此宰周公亦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聘诸侯,恶不胜任,故云与葵丘同义。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不从公政令也。时见使如京师,而横生事,矫君命聘晋,故疾其骄蹇自专,当绝之。不举重者,遂当有本。

  ○桥君,居表反,本又作“矫”。

  [疏]“大夫无遂事”。

  ○解云:正以臣无自专之道也。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恶乎取之?以不月,与取运异,知非内叛邑。

  ○恶,音乌。

  [疏]注“以不月”至“叛邑”。

  ○解云:昭元年“三月,取运”,传云“运者何?内之邑也。其言取之何?不听也”,注云“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取以起之。月者,为内喜得之,故书月也。此不书月,与彼异,知非内之邑,是以传云“恶乎取之”,犹言何处取之。

  取之曹也。曷为不言取之曹?据取丛言邾娄田也。讳取同姓之田也。同姓相贪利,恶差重,耻差深。

  ○恶差,初卖反,下同。此未有伐曹者,则其言取之曹何?据伐同姓不讳。即有兵,当举伐曹,下日,若甲戌取须朐。

  [疏]注“即有兵”至“须朐”。

  ○解云:即文七年“春,公伐邾娄。三月,甲戌,取须朐”,传云“取邑不日,此何以日?内辞也,使若他人然”,注云“使若公春伐邾娄而去,他人自以甲戌日取之”。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班者,布徧还之辞。

  ○布徧,音遍,下文同。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则何讳乎取同姓之田?据晋还之得为伯。

  [疏]注“据晋还之得为伯”。

  ○解云:即上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是也,何者?称侯以执,伯讨之文。然此传云“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正指上二十八年执曹伯以畀宋人之文。言晋还之者,谓执曹伯而还诸侯之田矣。

  久也。鲁本为霸者所还,当时不取,久后有悔,更缘前语取之,不应以复得,故当坐取邑。

  公子遂如晋。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曷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三卜何以礼?四卜何以非礼?据俱卜也。

  [疏]“曷为或言三卜”。

  ○解云:即襄七年“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是也。

  ○“三卜礼也”。

  ○解云:案《曲礼上》篇云“卜筮不过三”,是其旧典之遗存,郑玄云“求吉不过三,鲁四卜郊,《春秋》讥之”是也。三卜礼,谓是鲁礼。若天子之郊则不卜,以其常事,但以鲁郊非常,是以卜之,吉则为之,凶则巳之。

  求吉之道三。三卜,吉凶必有相奇者,可以决疑,故求吉必三卜。

  ○奇,居丑反。

  [疏]“求吉之道三”。

  ○解云:《周礼》大卜掌三王之龟易,义亦通于此。然三卜是礼,理应不书,襄七年“三卜郊”何以书?正以鲁人之郊,博卜三正,襄七年乃在周之四月,以其不时,是以书也。

  “禘尝不卜”。郊何以卜?禘比祫为大,尝比四时祭为大,故据之。

  [疏]“禘尝不卜”。

  ○解云:即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庙”;桓十四年八月,“乙亥,尝”之类,皆不见卜筮之文,故言此。

  ○“禘比祫为大”。

  ○解云:禘之与祫虽皆大祭,但禘及功臣,於祫则否,故以禘为大,是以文二年“大事於大庙”之下,传云“五年而再殷祭”,彼注云“谓三年祫,五年禘。禘所以异於祫者,功臣皆祭也。祫,犹合也。禘,犹谛也,审谛无所遗失”。《盘庚》曰:“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义亦通于此也。

  ○注“尝比四时祭为大”。

  ○解云:以此传配禘,禘既大於祫,则知尝大于四时,且尝是秋成,万物荐馨,故以为盛也。

  卜郊,非礼也。礼,天子不卜郊。

  [疏]注“礼天”至“卜郊”。

  ○解云:欲道天子之郊,以其常事,故不须卜。鲁郊非礼,是以卜之,异於禘尝耳。

  卜郊何以非礼?据上言三卜礼。

  [疏]“卜郊何以非礼”。

  ○解云:弟子之意,以为上言三卜是礼,何言卜郊非礼乎?答者以为由鲁郊非正,故须卜,何妨天子之郊不卜乎。

  鲁郊,非礼也。以鲁郊非礼,故卜尔。昔武王既没,成王幼少,周公居摄,行天子事,制礼作乐,致太平,有王功。周公薨,成王以王礼葬之,命鲁使郊,以彰周公之德,非正故卜,三卜,吉则用之,不吉则免牲。谓之郊者,天人相与交接之意也。不言郊天者,谦不敢斥尊。

  ○少,诗照反。太平,音泰。王功,于况反。

  [疏]注“谓之郊”至“意也”。

  ○解云:何氏以为《郊特牲》云“於郊故谓之郊”,《礼记》非正典,故不从之。

  ○注“不言郊天者”至“尊者”。

  ○解云:欲道禘于大庙,于庄公武宫之属,皆斥尊言之。若然,“乙亥,尝”,“己卯,烝”之属,文不斥言者,以是时祭于大庙,小於禘故也。

  鲁郊何以非礼?据成公乃不郊恶之。

  ○恶之,乌路反,下皆同。天子祭天,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於郊。於南郊者,就阳位也。稿席玄酒,器用陶器匏,大珪不瑑,大羹不和,为天至尊,物不可悉备,故推质以事之。

  ○稿,古老反。匏,白交反。瑑,大转反。和,户卧反。为天,于伪反,下“则为”、“本为”、“主为”皆同。

  [疏]注“居南郊”至“以事之”。

  ○解云:皆出《礼记?郊特牲》。彼文云“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阳位也”,又云“莞簟之安,而蒲越瑽鞂之尚”,“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大圭不瑑,美其质也”,“大羹不和,贵其质也”。郑氏云“明水,司烜以阴鉴所取於月之水也。蒲越瑽鞂,藉神席也”;而彼文又云“祭天扫地而祭焉,於其质而巳矣”而云稿鞂神席者,正谓对不为坛,故言扫地,不全无席。

  诸侯祭土。土,谓社也。诸侯所祭,莫重於社。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祖。

  [疏]“诸侯祭土”。

  ○解云:欲道鲁郊为非礼之意也。

  天子有方望之事,方望,谓郊时所望祭四方群神、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渎及馀山川,凡三十六所。

  [疏]注“方望”至“三十六所”。解云:旧说云四方群神是为四也。通日与月为六,星是五星,为十一也,辰是十二辰,为二十三,风伯雨师为二十五,五岳为三十,四渎为三十四,馀小山川为二,是为三十六所。

  无所不通。尽八极之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无所不至,故得郊也。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故鲁郊非礼也。

  [疏]注“故鲁”至“礼也”。

  ○解云:正以其所主狭,是以不得祭天地也。曷为或言免牲?或言免牛?免牲,礼也。鲁卜郊不吉,免之。礼,卜郊不吉,则为牲作玄衣纁裳,使有司玄端,放之於南郊,明本为天,不敢留天牲。

  [疏]“或言免牛”。

  ○解云:即成七年“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是也。

  免牛,非礼也。免牛何以非礼?伤者曰牛。养牲不谨敬,有灾伤,天不飨用,不得复为天牲,故以本牛名之。非礼者,非大牲不当复见免,但当内自省责而已。

  ○复为,扶又反,下同。见免,贤遍反,下“以见”同。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曷为祭泰山河海?据郊者主为祭天。

  ○大山,音泰,本亦作“泰”,下同。

  [疏]“三望者何”。

  ○解云:欲言祭名,文在免牲之下;欲言非祭,因郊天为之,故执不知问。

  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此皆助天宣气布功,故祭天及之。秩者,随其大小尊卑高下所宜。礼,祭天牲角茧栗,社稷宗庙角握,六宗五岳四渎角尺,其馀山川视卿大夫。天燎地瘗,日月星辰布,山县水沉,风磔雨升。燎者,取俎上七体,与其珪宝,在辨中,置於柴上烧之。

  ○茧,古典反。燎,力召反。瘗,於例反。县,音玄。磔,陟百反。

  [疏]注“礼祭天”至“大夫”。

  ○解云:皆《王制》与《礼说》文耳。其馀山川视卿大夫者,小山川之属,但牵牛而巳。

  ○注“天燎”至“雨升”。

  ○解云:《尔雅》“祭天曰燔柴”者,盖以燎柴而燔之,故谓祭为燔柴。云地瘗者,即《尔雅》云“祭地曰瘗埋”,李巡曰“祭地以玉埋地中”,瘗,亦埋也。云日月星辰布者,即《尔雅》云“祭星曰布”,孙氏云“既祭布散於地,位似星辰布列”,郭氏曰“布散祭於地”。然则《尔雅》虽不言日月,日月之义宜附於星,故何氏连日月言之。云山县者,《尔雅》云“祭山曰庪县”,郭氏云“或庪或县,置之於山”,李氏曰“祭山以黄玉及璧,以庪置几上,遥遥而视之,若县,故曰庪县”,孙氏曰“庪县,埋於山足曰庪,埋於山上曰县”是也。云水沈者,即《尔雅》“祭川曰浮沈”,孙氏曰“置祭於水中,或浮或沉,故曰浮沉”是也。言风磔者,即《尔雅》云“祭风曰磔”,孙氏云“既祭披磔其牲,以风散之”,李氏曰“祭风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故曰磔”,郭氏曰“今俗当夫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象。云雨升者,无文,何氏更有所见,盖患其雨多,祭使上升,故祭雨曰升,明上“水沉”是祭川也。

  ○注“燎者取”至“燎之”。

  ○解云:上天燎之文。其七体者,即少牢之肩、臂、臑、肫、胳、正脊、脡脊、横脊、短胁、长胁、代胁之属也。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侧手为肤,案指为寸,言其触石理而出,无有肤寸而不合。

  ○肤寸,方于反,侧手为肤,按指为寸。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崇,重也。不重朝,言一朝也。

  ○崇朝,如字,注同。雨,于付反,又如字。崇重,直龙反,下同。河海润于千里。亦能通气致雨,润泽及于千里。《韩诗传》曰“汤时大旱,使人祷于山川”是也。郊望非一,独祭三者,鲁郊非礼,故独祭其大者,犹者何?通可以已也。巳,止。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讥尊者不食,而卑者独食。书者,恶失礼也。鲁至是郊者,僖公贤君,欲尊明其先祖之功德,不就废之。讥者,《春秋》不见事不书,皆从事举可知也。不告言不从者,明巳意汲汲欲郊,而上不从尔。所以见事鬼神,当加精诚。

  秋,七月。

  ○冬,杞伯姬来求妇。其言来求妇何?兄弟辞也。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书者,无出道也。

  狄围卫。

  ○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月者,恶大国迁至小国,城郭坚固,人众彊,迁徙畏人,故恶之也。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己丑,郑伯接卒。不书葬者,杀大夫申侯也。君杀大夫,皆就葬,别有罪无罪,唯内无贬公之道,不可去葬,故从杀时别之。

  ○接,二传作“捷”。别有,彼列反,下同。去,起吕反。

  [疏]注“君杀”至“无罪”。

  ○解云:正谓大夫有罪,则书其君葬;若其大夫无罪,则去其君葬以见恶。

  ○注“唯内”至“别之”。

  ○解云:正其别之者,即有罪不日,上二十八年春,“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剌之”是也。若其无罪则书日,即成十六年十有二月,“乙酉,剌公子偃”是也。

  卫人侵狄。

  秋,卫人及狄盟。不地者,起因上侵就狄盟也。复出卫人者,嫌与内微者同也。言及者,时出不得狄君也。称人而言及,则知狄盟者卑。

  ○复,扶又反。

  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重,直龙反。

  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齐侯使国归父来聘。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其谓之秦何?据败者称师,未得师称人。

  ○殽,本又作“肴”,户爻反,或户高反。

  [疏]注“据败”至“称人”。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云“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何氏云“据桓十三年,己巳,燕人战败绩称师”;传云“未得乎师也”,何氏云“未得成列为师也”。然则燕人败绩称师,卫人未得师称人,今此称国,故难之。

  夷狄之也。曷为夷狄之?据俱见败。秦伯将袭郑,轻行疾至,不戒以入曰袭。

  ○轻,遣政反。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行疾不假涂,变必生;道远多险阻,遭变必亡。

  ○蹇,居辇反。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宰,冢也。拱,可以手对抱。

  ○拱,九勇反,以手对抱。

  [疏]注“宰,冢也”。

  ○解云:正以《穀梁传》云“子之冢木巳拱矣”,范氏云“拱,合抱”,未知同异如何也。

  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於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风雨者也,其处险阻隘,势一人可要百,故文王过之驱驰,常若辟风雨,袭郑所当由也。

  ○嵚,苦衔反,邹深生、褚诠之音《上林赋》并同,徐音钦,韦昭《汉书音义》去瞻反;又本或作“廞”,同。岩,五衔反,韦音严。处,昌虑反。隘,於卖反。要,一遥反,传“要之”同。吾将尸尔焉。”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子揖师而行。揖其父於师中,介胄不拜,为其拜如蹲。

  ○胄,直又反。为,于伪反。蹲,音存。

  [疏]注“介胄不拜”。

  ○解云:出《曲礼上》篇,彼文蹲作“蓌”字。《少仪》亦云“介者不拜”,郑注云“军中之拜,肃拜”是也。

  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言恐臣先死,子不见臣,故先哭之。弦高者,郑商也。郑商,贾人。

  ○贾,音古。遇之殽,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诈称曰矫。犒,劳也。见其军行非常,不似君子,恐见虏掠,故生意矫君命劳之。

  ○矫以,居表反。犒,苦报反,劳也。劳,力报反,下同。掠,音亮。或曰往矣,或曰反矣。军中语也。时以为郑实使弦高犒之,或以为郑伯巳知将见袭,必设备,不如还。或曰既出,当遂往之。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然,然上议,犹豫留往之顷也。匹马,一马也;只,骑也。皆喻尽。

  ○,只轮如字,一本又作易轮。董仲舒云:“车皆不还,故不得易轮辙”。只踦,居宜反,一本作“易踦”。其言及姜戎何?据秦人白狄,不言及吴子主会也。

  [疏]注“及吴子主会也”。

  ○解云:即黄池传云“吴何以称子?吴主会。吴主会,即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姜戎,微也。故绝言及。称人,亦微者也,何言乎姜戎之微?据邢人、狄人伐卫不言及。先轸也。先轸,晋大夫也。言姜戎微,则知称人者尊。或曰襄公亲之。以既贬,又危文公葬。

  [疏]注“以既”至“公葬”。

  ○解云:即下经云“癸巳,葬晋文公”是也,何者?隐三年传云“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今此文公去年十二月薨,至今年四月正宜合葬,而书其日,故云危文公葬。

  襄公亲之,则其称人何?据桓十三年卫侯背殡用兵不称人。

  [疏]注“据桓十三年”至“称人”。

  ○解云:即桓十三年“二月,公会纪侯、郑伯。亡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云云是也。知彼卫侯背殡用兵者,即以桓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卫侯晋卒”,至十三年“三月,葬卫宣公”。然则三月乃葬先君,二月而巳出战,故知背殡明矣。

  贬。曷为贬?据俱背殡用兵。君在乎殡而用师,危不得葬也。与卫迫齐、宋异,故恶不子也。

  ○恶不,乌路反,下同。

  [疏]注“与卫”至“宋异”。

  ○解云:即彼注云“背殡用兵而月,不危之者,卫弱於齐、宋,不从亦有危,故量力不责”是也。

  诈战不日,此何以日?据不言败绩,外诈战文也。诈,卒也。齐人语也。

  ○卒,七忽反。尽也。恶者不仁。

  癸巳,葬晋文公。

  狄侵齐。

  ○公伐邾娄,取丛。取邑不致者,得意可知例。

  ○取菆,才工反,二传作“取訾楼”。

  [疏]“取丛”。

  ○解云:丛有作“邹”字者。

  ○注“取邑”至“知例”。

  ○解云:公与二国以上用兵之时,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若与一国及独出用兵之时,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今此取邑例皆不致,不别得意者,既言取邑,得意明矣,何劳别之?

  秋,公子遂率师伐邾娄。

  ○晋人败狄于箕。不月者,略微者与夷狄也。

  [疏]注“不月”至“狄也”。

  ○解云:以隐六年注云“战例时,偏战日,诈战月”,今此不月,故解之。

  冬,十月,公如齐。月者,善公念齐恩及子孙。

  [疏]注“月者”至“子孙”。

  ○解云:正以朝聘例时,故如此解。而言念齐恩及子孙者,正以十年春,“公如齐”之下,注云“月者,僖公本齐所立,桓公德衰见叛,独能念恩朝事之,故善录之”。十五年“公如齐”之下,注云“月者,善公既能念恩,尊事齐桓,又合古五年一朝之义,故录之”。今桓公既卒,能复朝齐,书月,故以念恩及子孙解之。

  十有二月,公至自齐。

  乙巳,公薨于小寝。

  霣霜不杀草,李梅实。

  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周之十二月,夏之十月也。《易?中孚记》曰:“阴假阳威之应也。早霣霜而不杀万物,至当霣霜之时,根生之物复荣不死,斯阳假与阴威,阴威列索,故阳自霣霜而反不能杀也。”此禄去公室,政在公子遂之应也。

  ○复,扶又反。索,息各反。

  [疏]注“阴威列索”。

  ○解云:正谓阴威列见而散万物矣。

  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文公卷十三(起元年,尽九年)

 文公卷十三(起元年,尽九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是后楚世子商臣弑其君,楚灭江、六,狄比侵中国。

  [疏]注“是后”至“其君”。

  ○解云:即下经云“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杀其君髡”是也。

  ○注“楚灭江六”。

  ○解云:即下四年“秋,楚人灭江”,五年“秋,楚人灭六”是也。

  ○注“狄比侵中国”。

  ○解云:即下四年夏,“狄侵齐”;七年夏,“狄侵我西鄙”之属是也。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其言来会葬何?据奔丧以非礼书,归含且赗不言来。

  ○归含,本又作“唅”,户暗反,五年经同。赗,芳凤反。

  [疏]注“据奔丧以非礼书”。

  ○解云:即定十五年夏五月,“壬申,公薨于高寝”,下云“邾娄子来奔丧”。传云“其言来奔丧,非礼也”是。

  ○注“归含”至“言来”。

  ○解云:下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是也。

  会葬礼也。但解会葬者,明言来者常文,不为早晚施也。常事书者,文公不肖,诸侯莫肯会之,故书天子之厚,以起诸侯之薄,盖以长补短也。叔服者,王子虎也。服者,字也。叔者,长幼称也。不系王者,不以亲疏录也。不称王子者,时天子诸侯,不务求贤而专贵亲亲,故尤其在位子弟,剌其早任以权也。鲁得言公子者,方录异辞,故独不言弟也。诸侯得言子弟者,一国失贤轻。

  ○不为,于伪反,下“不为”同。长幼,丁丈反。称也,尺证反。

  [疏]注“但解”至“施也”。

  ○解云:在隐元年也。

  ○注“常事书者”。

  ○解云:僖公之卒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葬之,是为五月而葬。叔服来会附在葬前,適得其所,故谓之常事。常事不书,今书之,故须注解。

  ○注“文公”至“会之”。

  ○解云:正以下七年“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眣晋大夫使与公盟也”,注云文公“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是其不肖,诸侯莫肯会之之义也。

  ○注“故书”至“之薄”。

  ○解云:言天子恩厚於文公,而经书其会葬,起诸侯之薄,无恩於文公,故经不书矣。而襄三十一年“冬,十月,滕子来会葬”,亦是常事而书之者,亦起当时更无人会,故彼注云“此书者,与叔服同义”是也。

  ○注“盖以长补短也”。

  ○解云:谓书天子得礼,欲以补诸侯之短,令其非礼见矣。其非礼者,不相会葬是也。

  ○注“叔服”至“称也”。

  ○解云:知叔服为王子虎者,正以下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传云“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新为王者使来会葬,在葬后三年中卒,君子恩降於亲亲,则加报之,故卒,明当有恩礼也”是也。

  ○注“不系”至“录也”。

  ○解云:若系王,宜云“王使王服子来会葬,似若宣十五年王札子矣。今不如此者,《春秋》主见天子之厚,使来会葬而巳,何须录其使人之亲疏乎?是以不言王服子矣。宣十五年“王札子杀召伯、毛伯”,传云“王札子者何?长庶之号”,注云“子者,王子也。天子不言子弟,故变文上札系先王以明之”,是其类也。

  ○注“不称”至“权也”。

  ○解云:言尤其在位子弟,则知聘使与会盟之时,不得称子弟,若其卒与奔犹得称之,何者?卒与出奔不复在位,何须刺其早任以权乎?即下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襄三十年夏,“王子瑕奔晋”之属是也。

  ○注“鲁得”至“弟也”。

  ○解云:鲁君在位,公子得言之者,即桓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庄二年“公子庆父伐於馀丘”之属是也。言方录异辞者,谓上异於天子,下异於诸侯,见其为新王之义,故曰方录异辞矣。故独不言弟也者,谓尤其在位之弟,若其卒与出奔,不妨有之,即宣十七年冬,“公弟叔肸卒”之属是也。

  ○注“诸侯”至“贤轻”。

  ○解云:诸侯在位,公子得见经者,即宣二年春,“及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之属是也。其诸侯在位之弟得见经者,即隐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桓十四年夏,“郑伯使其弟语来盟”之属是也。一国失贤轻者,虽是不务求贤,而专贵亲亲,要其一国失贤,其罪轻故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复发传者,嫌礼与桓公同,死生异也。主书者,恶天子也。古者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文公新即位,功未足施而锡之,非礼也。

  ○锡,恩历反。复,扶又反。恶,乌路反。

  [疏]“锡者何”。

  ○解云:明始即位未有功美,天子加锡,异於常典,故执不知问。

  ○注“复发”至“礼也”。

  ○解云: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传云“锡者何?赐也”,注云“上与下之辞”;传又云“命者何?加我服也”,注云“增加其衣服,令有异於诸侯”。然则若不重发,即嫌悉与桓公同,故复言之,明有异矣。彼是赠死之衣,此是朝祭之服,故言死生异也。云云之说,在庄元年。

  晋侯伐卫。

  叔孙得臣如京师。书者,与庄二十五年同。知不为丧聘书者,聘为贡职天子,当得异方之物以事宗庙,又欲以知君父无恙,不以丧废,故不讥也。如他国,就不三年一讥而巳。

  ○恙,馀亮反。

  [疏]注“书者”至“讥也”。

  ○解云:即庄二十五年冬“公子友如陈”,彼注云“如陈者,聘也。内朝聘言如者,尊内也。书者,录内所交接也”。今此亦然,故曰同也。

  ○注“如他”至“而巳”。

  ○解云:如他国所以合讥者,正以聘是吉礼,又非君父之国,於丧宜废故也。言就不三年一讥而巳者,即下二年冬,“公子遂如齐纳币”,传云“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丧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三年之内不图婚”是也。言就其重者,一讥而巳,其馀不讥从可知。

  卫人伐晋。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戚,于寂反。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楚无大夫,言世子者,甚恶世子弑父之祸也。不言其父,言其君者,君之於世子,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言世子者,所以明有父之亲;言君者,所以明有君之尊,又责臣子当讨贼也。日者,夷狄子弑父,忍言其日。

  ○髡,苦门反,《左氏》作“頵”。

  [疏]注“楚无”至“贼也”。

  ○解云:下九年“冬,楚子使椒来聘”,传云“椒者何?楚大夫也。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然则至下九年,楚始有大夫,则知此处未有大夫矣。既无大夫,其世子亦未当见,故解之。

  ○注“日者”至“其日”。

  ○解云:如此注者,正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何氏云“不日者,深为中国隐痛有子弑父之祸,故不忍言其日”是也。

  公孙敖如齐。书者,讥丧娶,吉凶不相干。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称秦师者,愍其众,恶其将,前以不用贤者之言,匹马只轮无反者,今复重师败绩。师敌君不正者,贱之,不嫌得敌君。

  ○衙,音牙,本或作“牙”。恶,乌路反。将,子匠反。复,扶又反,下“不复”皆同。重,直用反。

  [疏]注“称秦”至“其将”。

  ○解云:正以秦于是时未有大夫,则不合称师,今而称师,故解之。

  ○注““前以”至“败绩”。

  ○解云:在僖三十三年矣。

  ○注“师敌”至“敌君”。

  ○解云:僖二十八年夏,晋侯以下“及楚人战于城濮”,传云“此大战也,曷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则其称人何故?大夫不敌君也”。然则彼是大夫,嫌其与君敌,故正之称人。此师者,乃是秦之众人,是以不劳正之耳。

  丁丑,作僖公主。作僖公主者何?为僖公作主也。为僖公庙作主也。主状正方,穿中央,达四方,天子长尺二寸,诸侯长一尺。

  ○为僖公庙,于伪反,下“盖为”、“以为”,下“欲为”同。

  [疏]“作僖公主者何”。

  ○解云:欲言是礼,书而讥之;欲言非礼,礼有作主之事,故执不知问。

  ○“为僖公作主也”。

  ○解云:为,于伪反。

  ○注“主状”至“一尺”。

  ○解云:皆《孝经说》文也。卿大夫以下,正礼无主,故不言之。云云之说,备在《左氏》。

  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礼,平明而葬,日中而反虞,以阳求阴,谓之虞者,亲丧以下壙,皇皇无所见,求而虞事之。虞,犹安也。用桑者,取其名,与其粗觕,所以副孝子之心。礼,虞祭,天子九,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其尊处犹吉祭。

  ○壙,苦晃反,又音旷。粗,才古反,又七奴反。

  [疏]注“礼平”至“反虞”。

  ○解云:出《檀弓》与《士虞记》也。言以阳求阴者,谓以日中求神是也。而郑注《士虞记》云“朝葬而日中虞,君子举事必用辰正也者,两相须也”。彼郑氏又云“再虞三虞皆质明”,则日中而反虞者,指葬日言之。

  ○注“礼虞”至“吉祭”。

  ○解云:自诸侯七以下,《杂记》文。其天子九虞者,何氏差之耳。《异义》“《左氏》说”亦有成文。云云之说,具《左氏传》疏。

  练主用栗。谓期年练祭也,理虞主於两阶之间,易用栗也。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犹容也,想见其容貌而事之,主人正之意也。柏犹迫也,亲而不远,主地正之意也。栗犹战栗,谨敬貌,主天正之意也。《礼?士虞记》曰:“桑主不文,吉主皆刻而谥之,盖为禘袷时别昭穆也。”虞主三代同者,用意尚粗觕,未暇别也。

  ○期年,音基,三年同。人正,音征,下同。别,彼列反,下同。

  [疏]注“谓期”至“栗也”。解云:出《礼记》文。

  ○注“夏后”至“以栗”。

  ○解云:出《论语》也。而郑氏注云“谓社主,正以古文《论语》‘哀公问社於宰我’故也”,今文《论语》无“社”字,是以何氏以为庙主耳。

  用栗者,藏主也。藏于庙室中当所当奉事也。质家藏于室。作僖公主,何以书?据作馀公主不书。讥。何讥尔?不时也。其不时奈何?欲久丧而后不能也。礼,作练主当以十三月。文公乱圣人制,欲服丧三十六月,十九月作练主,又不能卒竟,故以二十五月也。日者,重失礼鬼神。

  [疏]注“礼作”至“三月”。

  ○解云:即《礼记》云“十三月而练”是也。

  ○注“日者”至“鬼神”。解云:即隐五年注云“失礼鬼神例日”是也。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此晋阳处父也,何以不氏?据晋阳处父伐楚救江。

  [疏]注“据晋”至“救江”。

  ○解云:即下三年冬,“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是也。

  讳与大夫盟也。讳去氏者,使若得其君,如经言邾娄仪父矣。不地者,起公就於晋也。日者,起公盟也。俱没公,齐高徯不使若君,处父使若君者,亲就其国,耻不得其君,故使若得其君也。如晋不书不致者,深讳之。

  ○去,起吕反。

  [疏]注“讳去”至“晋也”。

  ○解云:仪父之事,在隐元年。凡五等诸侯失爵在名字之例者,但直书其名字,不言其氏,即倪黎求、蔡叔、邾娄仪父之类是也。今此处父无氏,故云使若得其君矣。

  ○注“日者,起公盟也”。

  ○解云:正以微者盟例不日故也。

  ○注“俱没”至“君也”。

  ○解云:高傒之事,在庄二十二年。彼经云“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是也。

  ○注“如晋”至“讳之”。

  ○解云:正决下三年“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四年“春,公至自晋”之文也。

  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敛。盟不日者,欲共盟诛商臣,虽不能诛,犹为疾恶故也,褒与信辞也。不如平丘两举会盟详录之者,时至即盟,会礼不成。

  ○縠,户木反。垂敛,《左氏》作“垂陇”。

  [疏]“盟于垂敛”者,《左氏》作“垂陇”。

  ○注“虽不能诛”。

  ○解云:正以共讨恶逆,乃是义之高者,若能诛之,理应书见,似若昭四年经书“执齐庆封,杀之”。然今无其经,故知不能诛也。

  ○注“不如平”至“不成”。

  ○解云:即昭十三年“公会刘子、晋侯”以下“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於平丘”是也。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何以书?记异也。以不言旱。大旱以灾书,此亦旱也,曷为以异书?大旱之日短而云灾,云,言也。言有灾。

  [疏]“大旱以灾书”。

  ○解云:即僖二十一年经书“夏,大旱”,传云“何以书?记灾也”是也。

  故以灾书。此不雨之日长而无灾,故以异书也。此禄去公室,政在公子遂之所致也。不就庄三十一年发传者,此最甚事著。

  [疏]注“不就”至“事著”。

  ○解云:庄三十一年“冬,不雨”,传云“何以书?记灾也”。然则彼一时不雨,是以不得发传云不雨之日长,此则历四时,故言最甚事著也。

  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大事者何?大祫也。以言大,与有事异。又从僖八年禘数之,知为大祫。

  ○大庙,音太,下“太祖”皆同。跻僖,子兮反,升也,本又作“隮”,同。祫,音洽,大祭。禘数,大帝反;下所主反。

  [疏]“大事者何”。

  ○解云:欲言大祭,无禘祫之文;欲言时祭,而经书大,故执不知问。

  ○注“以言”至“事异”。

  ○解云:宣八年夏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庙”,彼是时祭,不言大,则知此言大者,是大祭明矣。

  ○注“又从僖”至“大祫”。解云:《春秋说》文云“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尔雅》云“禘,大祭也。”孙氏云“禘,五年大祭也。”然则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礼如然也。案僖八年“秋,七月,禘於太庙”,从此以后三年一祫数,则十一年祫,十四年祫,十七年祫,二十年祫,二十三年祫,二十六年祫,二十九年祫,三十二年祫,文二年祫也;若作五年一禘数,则从僖公八年禘,十三年禘,十八年禘,二十三年禘,二十八年禘,三十三年禘,文五年禘,则文二年非禘年,正当合祫,故知此年大事为祫矣,是以注云“又从僖八年禘数之,知为大祫也”。若然,从僖八年禘数之,则十一年祫,十三年禘,随次而下,至僖二十三年并为禘祫,何得下传云“五年而再殷祭”者,盖为其初时三年作祫,五年作禘,大判言之,得言五年而再殷祭,其閒三五参差,随次而下,何妨或有同年时乎?知非祫与禘相因而数为三年五年者,若从僖八年禘,十一年祫,十六年禘,十九年祫数之,至僖三十二年禘,文公二年祫亦相当,但於五年而再殷祭之言不合,故不得然解。

  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毁庙,谓亲过高祖,毁其庙,藏其主于大祖庙中。礼,取其庙室笮以为死者炊沐。大祖,周公之庙。陈者,就陈列大祖前,大祖东乡,昭南乡,穆北乡,其馀孙从王父。父曰昭,子曰穆。昭取其乡明,穆取其北面尚敬。

  ○笮,侧白反。炊沐,昌垂反;下音木。东乡,许亮反,下同。

  [疏]“大祫者何”。

  ○解云:正以祫小于禘,而文加大,故执不知问。

  ○注“礼取”至“炊沐”。

  ○解云:出《礼记》文。

  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自外来曰升。五年而再殷祭。殷,盛也。谓三年祫五年禘。禘所以异於祫者,功臣皆祭也。祫,犹合也。禘,犹谛也。审谛无所遗失。礼,天子特禘特祫;诸侯禘则不礿,祫则不尝;大夫有赐於君,然后祫其高祖。

  ○谛,音帝。礿,羊略反。

  [疏]注“禘所以”至“皆祭也”。

  ○解云:出《礼记》与《春秋说》文。

  ○注“礼天”至“特祫”。解云:《礼记》及《春秋说》文,即“不主禘祫”是也。

  ○注“诸侯”至“不尝”。解云:即《礼记?王制》所云“夏禘则不礿,秋祫则不尝”是也。

  ○注“大夫”至“高祖”。

  ○解云:正以於礼不得故也。

  跻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据禘于大庙不道所升。

  [疏]“跻者何”。

  ○解云:先君昭穆自有常次,今而言跻,故执不知问。

  ○注“据禘”至“所升”。

  ○解云:即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是也。

  讥。何讥尔?逆祀也。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升谓西上。礼,昭穆指父子,近取法《春秋》,惠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隐、桓与闵、僖亦当同北面西上,继闵者在下。文公缘僖公於闵公为庶兄,置僖公於闵公上,失先后之义,故讥之。传曰“后祖”者,僖公以臣继闵公,犹子继父,故闵公於文公,亦犹祖也。自先君言之,隐、桓及闵、僖各当为兄弟,顾有贵贱耳。自继代言之,有父子君臣之道,此恩义逆顺各有所施也。不言吉祫者,就不三年不复讥,略为下张本。

  ○祢,乃礼反。

  [疏]注“不言”至“张本”。

  ○解云: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传云“其言吉何?言吉者,未可以吉也。曷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然则吉禘于庄公在三年之内,今此大事亦在三年之内,是不须更言吉祫以讥之,但略言大事于太庙,为下跻僖公张本而巳。

  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

  公子遂如齐纳币。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丧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据逆在四年。

  ○丧取,七住反,本亦作“娶”同。

  [疏]“纳币不书”。

  ○解云:正以桓三年秋,“公子翚如齐逆女”,不书纳币,故难之。

  三年之内不图婚。僖公以十二月薨,至此未满二十五月,又礼先纳采、问名、纳吉,乃纳币,此四者皆在三年之内,故云尔。吉禘于庄公,讥。然则曷为不於祭焉讥?据吉禘于庄公,讥始不三年,大事图婚,俱不三年。大事犹从吉禘,不复讥。三年之恩疾矣。疾,痛。非虚加之也,非虚加责之。以人心为皆有之。以人心为皆有,疾痛不忍娶。以人心为皆有之,则曷为独於娶焉讥?据孝子疾痛,吉事皆不当为,非独娶也。娶者,大吉也。合二姓之好,传之於无穷,故为大吉。

  ○好,呼报反。传,直专反。非常吉也。与大事异。其为吉者,主於巳。主於巳身,不如祭祀尚有念先人之心。以为有人心焉者,则宜於此焉变矣。变者,变恸哭泣也。有人心念亲者,闻有欲为巳图婚,则当变恸哭泣矣,况乃至于纳币成婚哉。

  ○恸,杜贡反。

  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

  ○伐沈,音审,国名。溃,户内反。

  夏,五月,王子虎卒。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据原仲也。

  [疏]“王子虎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例不书卒欲言诸侯而经书王子故执不知问。

  ○注“据原仲也”。

  ○解云:即庄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是也。

  新使乎我也。王子虎即叔服也。新为王者使来会葬,在葬后三年中卒,君子恩隆於亲亲,则加报之,故卒,明当有恩礼也。尹氏卒日,此不日者,在期外也。名者,卒从正。

  ○新使,所吏反。

  [疏]注“尹氏”至“外也”。

  ○解云:隐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下,传云“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天王崩,诸侯之主也”,何氏云“时天王崩,鲁隐往奔丧,尹氏主亻宾赞诸侯,与隐交接,而卒恩隆於王者,则加礼录之,故为隐恩痛之。日者,恩录之,明当有恩礼”。然则彼天王崩,尹氏四月卒,仍在期内,其恩近,故书日。此则巳经三年,其恩杀,故不日,是以注云“在期外”。

  ○注“名者,卒从正”。

  ○解云: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八月,葬蔡宣公”,传云“卒从正”,何氏云“卒当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从君臣之正义言也”;传云“而葬从主人”,何氏云“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自从蔡臣子辞称公”。然则此亦从君臣之正义言之,故云名者卒从正也。

  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

  ○雨螽于宋。雨螽者何?死而坠也。以先言雨也。坠,隋地也。不言如雨,言雨螽者,本飞从地上而下至地,似雨尢醇。

  ○雨螽,于付反,下及注同,一音如字;螽,音终。而队,直类反,注同。隋,大果反。上,时掌反。醇,音纯。

  [疏]“雨螽者何”。

  ○解云:欲言是雨,而特施于螽;欲言非雨,而文言雨螽,故执不知问。

  ○注“以先言雨也”。

  ○解云:正以先言雨,后言螽,则知死而坠者也。

  ○注“不言”至“尤醇”。

  ○解云:欲道庄七年“星霣如雨”者,本从天来,又不及地,如雨不醇,故云如雨。此则初从地上而还至地,故不言如,言其真似雨也。

  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螽,犹众也。众死而坠者,群臣将争彊相残贼之象,是后大臣比争斗相杀,司城惊逃,子哀奔亡,国家廓然无人,朝廷久虚,盖由三世内娶,贵近妃族,祸自上下,故异之云尔。

  ○为王,于伪反。近,附近之近。

  [疏]注“是后”至“相杀”。

  ○解云:即七年夏,“宋人杀其大夫”;八年冬,“宋人杀其大夫”是也。

  ○注“司城惊逃”。

  ○解云:即八年冬,“宋司城来奔”是也。

  ○注“子哀奔亡”。

  ○解云:十四年秋,“宋子哀来奔”是也。

  ○注“盖由三世内娶”。解云:僖二十五年及十七年传皆云“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之属是也。

  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

  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据两之,当先言救也;非两之,当重出处父也;生事当言遂,三者皆违例,知后言救江,起伐楚意,故问之。

  ○重,直用反。

  [疏]注“据两”至“救也”。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传云“何以不言遂?两之也”是也。必知先言救者,正以以江近楚远故也。

  ○注“非两”至“父也”。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传云“曷为再言晋侯?非两之也”是也。

  ○注“生事当言遂”。

  ○解云:即宣元年秋,“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是也。

  为谖也。谖,诈。

  ○谖,许元反。其为谖奈何?伐楚为救江也。救人之道,当指其所之,实欲救江而反伐楚,以为其势必当引围江兵当还自救也。故云尔。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四年,春,公至自晋。

  夏,逆妇姜于齐。其谓之逆妇姜于齐何?据不书逆者主名,不言如齐,不称女。

  [疏]“夏逆归姜于齐”。解云:隐二年注云“不亲迎例月,重录之”。今此书时者,盖以聚于大夫,贱不可以奉宗庙,故略之。

  ○注“据不”至“称女”。

  ○解云:决宣元年“公子遂如齐逆女”之经也。

  略之也。称妇姜,至文也;逆与至共文,故为略。

  [疏]注“称妇”至“为略”。解云:欲道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之经,还至始言妇姜。今此始逆,巳言妇姜,故云逆与至共文耳。

  高子曰:“娶乎大夫者,略之也。”贱,非所以奉宗庙,故略之。不书逆者主名,卑不为录使也。不言如齐者,大夫无国也。不称女者,方以妇姜见与至共文,重至也。不称夫人为致文者,贱不可奉宗庙也。不言氏者,本当称女。女者,父母辞,君子不夺人之亲,故使从父母辞不言氏。

  ○为,于伪反。使,所吏反。见与,贤遍反。

  [疏]注“不言”至“言氏”。解云:庄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案彼亦是大夫无国而得言如陈者,何氏云“不言如陈,嫌不辟国事,实私行也”是也。

  狄侵齐。

  秋,楚人灭江。

  晋侯伐秦。

  卫侯使甯俞来聘。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

  ○甯俞,乃定反;下音馀。

  [疏]“卫侯使甯俞来聘”。

  ○解云:正本作“速”字,故贾氏云“《公羊》曰甯速”是也。

  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含者何?口实也。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文家加饭以稻米。

  ○饭,扶晚反。

  [疏]“含者何”。

  ○解云:欲言实口,上下无例;欲言佗物,而经书含,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至“具者”。

  ○解云:皆《春秋说》文,故云春秋之制也。

  ○注“文家加饭以稻米”。

  ○解云:即《礼记?檀弓下》篇云:“饭用米贝,弗忍虚也。”

  其言归含且赗何?据宰咺归两赗不言且也。连赗何之者,嫌据赗言归。

  ○咺,况阮反。

  [疏]注“据宰”至“且也”。

  ○解云:即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是也。

  ○注“连赗”至“言归”。

  ○解云:若传直言其言且何,即嫌责此赗事亦当言归,故连言赗以辩嫌。

  兼之。兼之非礼也。且,兼辞。以言且,知几兼之也。含言归者,时主持含来也。去天者,含者臣子职,以至尊行至卑事,失尊之义也。不从含晚言来者,本不当含也。主书者,从含也。

  ○去,起吕反,下同。

  [疏]注“含者臣子职”。

  ○解云:正以大宰掌之故也。

  ○注“不从”至“含也”。

  ○解云:正以含者殡前之礼,遥始行之,故知晚。然则宜言来以见晚,而不言来者,正以本不当含,宁得责其晚乎?

  ○注“主书”至“含也”。

  ○解云:言《春秋》主书此事者,正欲讥其含,而并言且赗者,因讥之。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成风者何?僖公之母也。风,氏也。任、宿、颛臾之姓。

  ○任,音壬。颛臾,音专;下音榆。

  [疏]“成风者何”。

  ○解云:欲言其妾,经书小君;欲言夫人,不同夫谥,故执不知问。

  ○注“风氏”至“之姓”。

  ○解云:风氏谓此成风,即上文风氏薨者矣。知任、宿等之姓者,《左传》文。

  王使召伯来会葬。去天者,不及事,剌比失丧礼也。

  夏,公孙敖如晋。

  秦人入鄀。

  ○鄀,音弱。

  秋,楚人灭六。

  冬,十月,甲申,许男业卒。

  [疏]“秋楚人灭六”。

  ○解云:不月者,略夷狄灭小国也。说在僖二十六年。

  ○“许男业卒”。

  ○解云:正本作“辛”字。

  六年,春,葬许僖公。

  夏,季孙行父如陈。

  秋,季孙行父如晋。

  八月,乙亥,晋侯讙卒。

  ○讙,好官反。

  冬,十月,公子遂如晋。

  葬晋襄公。书遂者,剌公生时数如晋,葬不自行,非礼也。礼,诸侯薨,使夫人吊,自会葬。

  ○数,所角反。

  [疏]注“书遂”至“会葬”。

  ○解云:晋侯生时公数如晋者,即上二年“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彼下注云“如晋不书不致者深讳之”。三年“冬,公如晋”之属是也。言葬不自行,非礼云云者,《异义》“《公羊》说”云“襄三十年‘叔弓如宋,葬宋共姬’,讥公不自行也”者,与此注合。

  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晋狐射姑出奔狄。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则狐射姑曷为出奔?据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此非同姓,恐见及。

  ○射姑,音亦,又音夜,《穀梁》作“夜”。

  [疏]注“据蔡”至“见及”。

  ○解云:事在襄二十年秋。彼则履是燮之同姓,言恐祸及巳而出奔。此非同姓而亦奔,故难之。

  射姑杀也。以非恐见及,知其杀。射姑杀,则其称国以杀何?君漏言也。自上言泄,下曰漏。

  ○君漏,力豆反,泄也。言泄,息列反,又以制反。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谓作中军大夫。

  ○姑将,子匠反,下同。阳处父谏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於是废将。阳处父出,射姑入,君谓射姑曰:“阳处父言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射姑怒,出剌阳处父於朝而走。明君漏言杀之,当坐杀也。《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不说,音悦,下同剌,七亦反,又一音七赐反。

  [疏]注“明君”至“坐杀也”。

  ○解云:襄公当坐,则例去其葬,而上文经书“冬,十月,公子遂如晋,葬襄公”者,盖谓葬讫乃相杀,不得追去葬,是以《穀梁传》曰“襄公死,处父主竟上之事,夜姑使人杀之”是也。然则此传虽连言之,仍不妨杀之在葬后,是以经书葬在杀前矣。

  ○注“易曰”至“害成”。

  ○解云:上《系辞》文也。郑氏云“几,微也。密,静也。言不慎于微而以动作,则祸变必成。”

  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于大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比时使有司先告朔,慎之至也。受於庙者,孝子归美先君,不敢自专也。言朝者,缘生以事死,亲在,朝朝莫夕:巳死,不敢渫鬼神。故事必于朔者,感月始生而朝。

  ○大祖,音泰。比,必利反。朝朝,上如字;下直遥反。渫,息列反。

  [疏]“不告月者何”。

  ○解云:欲言朔日,文不言朔;欲言非朔,剌其不告,故执不知问。

  ○注“礼诸侯”至“受之”。

  ○解云:出《玉藻》。但谓礼法然,非谓礼有成文。

  ○注“比时”至“告朔”。

  ○解云:比时者,言比至月初之时也。

  ○注“亲在,朝朝莫夕”。

  ○解云:据礼有朝玄端夕深衣之文故也。而《文王世子》云“文王之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者,盖谓越礼之高矣。

  曷为不告朔?据具月也。天无是月也,闰月矣。何以谓之天无是月?是月,非常月也。所在无常,故无政也。犹者何?通可以巳也。朝者,因视朔政尔。无政而朝,故加犹。不言朔者,闰月无告朔礼也。不言公者,内事可知。

  [疏]“犹者何”。

  ○解云:欲言非礼,礼则有之;欲言是礼,而经书犹,故执不知问。

  ○注“不言”至“可知”。

  ○解云:欲道下十六年“夏,五月,公四不视朔”言公矣,故解之。

  七年,春,公伐邾娄。

  三月,甲戌,取须朐。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据取丛也。

  ○朐,其俱反。

  [疏]注“据取丛也”。

  ○解云:考诸旧本,丛皆作“阚”字,是以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阚”,传云“阚者何?邾娄之邑也”。若作“丛”字,即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癸巳,葬晋文公。狄侵齐。公伐邾娄,取丛”。文承日月之下,而将取邑不日据之,非其义也。且案彼丛字,多作“邹”字耳。

  内辞也。使若他人然。使若公春伐邾娄而去,他人自以甲戌日取之,内再取邑,然后甚而日也。今此一取而日,故使若他人然。所以深讳者,扈之盟不见序,井为取邑故。

  ○并为,于伪反,年末注同。

  [疏]注“内再”至“日也”。

  ○解云:即隐十年夏六月,“辛未,取郜。辛巳,取防”,传云“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是也。若然,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亦是再取邑而不日者,隐公之时,新王始起,当先自正,而比取人邑,小恶之甚者,书日以甚之。至定、哀之时,久致太平,内之小恶亦讳而不书,是以不书其日矣。所以不全讳之者,如彼注云。

  ○注“今此”至“人然”。解云:旧本“故”下有“知”字。

  ○注“扈之”至“邑故”。

  ○解云:扈之盟,在下文秋八月。

  遂城郚。主书者,甚其生事,困极师众。

  ○郚,音吾。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不书葬者,坐杀大夫也。不日者,内娶略。

  [疏]注“不书”至“夫也”。解云:正以僖二十四年宋公王臣即位,至二十五年夏“宋杀其大夫”,而不书葬,明其坐此故也。

  ○注“不日”至“娶略”。

  ○解云:正决僖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书丁丑故也。

  宋人杀其大夫。何以不名?据宋杀其大夫山名。

  [疏]注“据宋”至“山名”。

  ○解云:即成十五年秋,“宋杀其大夫山”是也。

  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故使无大夫。

  [疏]“宋三”至“娶也”。

  ○解云:僖二十五年传云“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注云“三世谓慈父、王臣、处臼也,内娶大夫女也。言无大夫者,礼,不臣妻之父母,国内皆臣,无娶道,故绝去其大夫名,正其义也”是也。然则彼巳有传,今复发之者,恐大夫不书名,更有佗义,故明之。其有佗义者,即庄二十六年夏,“曹杀其大夫”,传云“何以不名?众杀之”之类是耳。

  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

  ○令,力丁反。晋先眛以师奔秦。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据秦师败绩。

  ○眛,音篾,《左氏》作“蔑”。

  [疏]“晋先眛”。

  ○解云:《左氏》、《穀梁》作“先蔑”。

  ○注“据秦师败绩”。

  ○解云:即上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是也。

  敌也。俱无胜负。此晋先眛也,其称人何?据奔无出文,知先眛也。贬。曷为贬?据新筑之战,卫孙良夫败绩不贬。

  [疏]注“据新筑”至“不贬”。

  ○解云:即成二年夏,“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败于新筑,卫师败绩”是也。

  外也。其外奈何?以师外也。怀持二心,有功欲还,无功便持师出奔,故於战贬之,起其以师外也。本所以怀持二心者,其咎亦由晋侯要以无功当诛也。不起者,敌而外事可知也。

  ○咎,其九反。

  [疏]注“不起”至“知也”。

  ○解云:言所以不申作文,起见晋侯要无功,当诛之义者,以其可知故也。

  何以不言出?据楚囊瓦俱战而奔言出。

  [疏]注“据楚”至“言出”。

  ○解云:即定四年冬,“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莒,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也。以此言之,则令狐非晋地,伯莒为楚地亦明矣。

  遂在外也。起其生事成於竟外,从竟外去。

  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序,次也。据新城盟,诸侯序,赵盾名。

  [疏]注“据新城”至“盾名”。

  ○解云:即下十四年夏,“六月,公会宋公、陈侯”以下“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是。

  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眣晋大夫使与公盟也。以目通指曰眣。文公内则欲久丧而后不能,丧娶逆祀,外则贪利取邑,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

  ○眣,音舜,本又作“昳”,尹乙反,又大结反,以目通指曰眣;本又作“<目矣>”,音同,字书云“昳,瞚也。以忍反”。

  [疏]注“以目通指曰眣”。

  ○解云:言其用目视之,而并指向鲁,若今时瞬眼矣。

  ○注“文公”至“不能”。

  ○解云:即上二年二月,“丁丑,作僖公主”,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不时也。其不时奈何?欲久丧而后不能”是也。

  ○注“丧娶逆祀”。

  ○解云:其丧娶,即二年冬,“公子遂如齐纳币”,传云“何以书?讥丧娶”是也。其逆祀,即二年秋,“大事于大庙,跻僖公”,传云“何讥尔?逆祀也”者是也。而先引丧娶者,正以纳币之前。仍有数礼。不妨在大事之前,故见之。

  ○注“外则贪利取邑”。

  ○解云:即上“春,公伐邾娄”“取须朐”是也。

  ○注“不日”至“善文”。

  ○解云:正以日为不信辞故也。

  冬,徐伐莒。谓之徐者,前共灭王者后,不知尊先圣法度。今自先犯,文对事连,可以起同恶,莒在下不得狄,故复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为莒狄之尔。徐先狄,在僖十五年。

  ○复,扶又反。

  [疏]注“谓之”至“同恶”。

  ○解云:即僖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传曰“孰城之?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是也。言不知尊先圣法度者,谓杞有禹法度也。

  ○注“莒在”至“徐也”。

  ○解云:谓莒时被伐,例不得出主名,是以无由狄之。

  ○注“徐先”至“五年”。

  ○解云:即僖十五年冬,“楚人败徐于娄林”,彼注云“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是也。

  公孙敖如莒莅盟。

  八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

  ○雍,於用反。

  乙酉,公子遂会伊雒戎盟于暴。四日不能再出,不卒名者,非一事再见也。

  ○雒,音洛。暴,步报反,本又作“曝”,一音甫沃反。见,贤遍反。

  [疏]注“四日”至“见也”。

  ○解云:欲道宣元年“公子遂如齐。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传云“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注云“卒,竟也。竟但举名者,省文耳”,言彼是一事再见,故得省文,与此异也。

  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不至复者何?不至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安居不肯行,故讳使若巳行,但不至还尔。即巳行,当道所至乃言复,如至黄矣。

  [疏]“不至复者何”。

  ○解云:欲言不到,经有如文;欲言实到,复有不至之称,故执不知问。

  ○注“即巳”至“黄矣”。解云:即宣八年“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是也。

  不可使往,则其言如京师何?遂公意也。正其义,不使君命壅塞。

  ○壅,於勇反。何以不言出?据庆父言出奔。

  [疏]注“据庆”至“出奔”。

  ○解云:即上闵二年九月,“公子庆父出奔莒”是也。

  遂在外也。讳使若从外奔,不敢复还者也。日者,嫌敖罪明,则起君弱,故讳使若无罪。

  ○复,扶又反。

  [疏]注“日者”至“无罪”。

  ○解云:闵二年九月,“公子庆父出奔莒”,彼注云“不日者,内大夫奔例,无罪者日,有罪者月”是也,故此作注云“日者,使若无罪矣”。内大夫奔例日者,襄二十三年“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娄”之属是也。

  <虫衆>。先是公如晋,公子遂、公孙敖比出不可使,势夺於大夫,烦扰之应。

  ○<虫衆>,音终。

  [疏]注“先是”至“之应”。

  ○解云:公子遂不可使者,即僖三十年冬,“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传云“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注云“不从公政令也。时见使如京师而横生事,矫君命聘晋,故疾其骄蹇自专,当绝之”者是。

  宋人杀其大夫司马。

  宋司城来奔。司马者何?司城者何?皆官举也。皆以官名举言之。天子有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皆三公官名也。诸侯有司徒、司马、司空,皆卿官也。宋变司空为司城者,辟先君武公名也。

  [疏]“司马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例不官举;欲言非大夫,而经有大夫之文,故执不知问。

  ○“司城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例不官举;欲言非大夫,司城者宋大夫之号,故执不知问。

  ○注“宋变”至“武公名也”。

  ○解云:桓六年《左氏传》文。

  ○

  曷为皆官举?据宋杀其大夫山,不官举。

  [疏]注“据宋杀”至“官举”。

  ○解云:即在成十五年秋。

  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宋以内娶,故威势下流,三世妃党争权相杀,司城惊逃,子哀奔亡,主或不知所任,朝廷久空,故但举官起其事也。大夫相杀,例皆时。

  [疏]注“子哀奔亡”。

  ○解云:即下十四年“宋子哀来奔”是也。

  ○注“大夫相杀,例皆时”。

  ○解云:正以此经及下九年“晋人杀其大夫先都”,“晋人杀其大夫士穀之属,皆不别书日月故也。知彼此是大夫相杀之经者,正以下十六年传云“大夫相杀称人”矣。

  九年,春,毛伯来求金。毛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据南季称使。

  [疏]“毛伯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经不书朝;欲言大夫,又不言使,故执不知问。

  ○注“据南季称使”。解云:即隐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是。

  当丧未君也。时王新有三年丧。

  [疏]注“时王新有三年丧”。

  ○解云:即去年八月“天王崩”是也。

  逾年矣,何以谓之未君?据崩在八年,逾年当即位。即位矣,而未称王也。未称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诸侯之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俱继体,其礼不得异。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亦知诸侯於其封内三年称子也。各信恩於其下。

  ○信,音申。逾年称公矣,则曷为於其封内三年称子?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故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明继体以系民臣之心。

  [疏]“逾年称公”。解云:庄二十年传云尔,故据难之。

  不可旷年无君。故逾年称公。缘孝子之心,则三年不忍当也。孝子三年志在思慕,不忍当父位,故虽即位,犹於其封内三年称子。子张曰:“《书》云:‘高宗凉闇,三年不言。’何谓也?”孔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巳以听冢宰三年。”

  ○凉,音亮,又音良。闇,如字,又音阴。毛伯来求金何以书?讥。何讥尔?王者无求,求金非礼也。然则是王者与?据未称王。

  ○与,音馀。曰:“非也。”非王者,则曷为谓之王者?王者无求。曰:“是子也,虽名为三年称子者,其实非唯继父之位。继文王之体,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无求,而求,故讥之也。”引文王者,文王始受命,制法度。

  夫人姜氏如齐。奔父母之丧也。不言奔丧者,尊内,犹不言朝聘也,故以致起得礼也。书者,大夫家,危重。言如齐者,大夫系国。

  [疏]注“奔父母之丧也”。

  ○解云:知者,正以诸侯夫人尊重,既在夫家,终身不反,唯三年之丧,乃可越竟而奔之。今此夫人如齐,直书不讳,故知其奔父母之丧也。

  ○注“故以致起得礼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夫人违礼而出会者,皆不致之,唯此一文而书至,故庄二年注云“有出道乃致,奔丧致”是也。

  ○注“书者”至“危重”。

  ○解云:欲道夫人如齐奔父母之丧,礼既许之,则是常事,而书之者,但此夫人所適,乃是大夫之家,卑于夫人,有不制之义,而危重之,是以书也。

  ○注“言如齐”至“系国”。

  ○解云:案上四年“逆妇姜”之下,注云“不言如齐者,大夫无国也”。与此违者,正以四年经云“夏,逆妇姜于齐”,逆至共文,又不书如齐,见其娶于大夫矣,故不言如齐,正由大夫无国故也。今此夫人,仍彼妇姜一也,经书如齐,明知正由大夫系国故也,何者?今既尊内不言奔丧,若去如齐,即文不可施,是以将大夫系国,书如齐矣。

  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

  辛丑,葬襄王。

  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重录失时。

  [疏]“王者不”至“以书”。

  ○解云:正以隐三年“天王崩”之下,师作解云“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故此弟子据而难之。

  ○“不及时书,过时书”。

  ○解云:其不及时书者,即宣二年十月“天王崩”,三年正月“葬匡王”,昭二十二年“夏,四月,乙丑,天王崩。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之属是也,以其不及七月,故书之也。其过时书者,上下无文,唯桓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至庄三年夏,“五月,葬桓王”,盖以当之。

  ○注“重录失时”。

  ○解云:以天下共葬一人而不如礼,故恩录之,剌其失时矣。

  我有往者则书。谓使大夫往也,恶文公不自往,故书葬,以起大夫会之。日者,僖公成风之丧,襄王比加礼,故恩录之,所以甚责内。

  ○恶,乌路反。

  [疏]注“日者”至“责内”。

  ○解云:如此注者,正以昭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之属不日故也。言襄王比加礼者,即元年“叔服来会葬”,五年“荣叔归含且赗”,“召伯来会葬”之属是也。

  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出独致者,得礼,故与臣子辞。月者,妇人危重,从始至例。

  [疏]注“出独”至“子辞”。

  ○解云:书致者,臣子喜其脱危而致,故曰与臣子辞耳。

  ○注“月者”至“始至例”。

  ○解云:独行无制,恐有非礼之恶,故曰危重也。言从始至例者,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成十四年“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之属是也。

  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

  楚人伐郑。

  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夏,狄侵齐。

  秋,八月,曹伯襄卒。

  九月,癸酉,地震。地震者何?动地也。动者,震之故。传先言动者,喻若物之动地以晓人也。

  [疏]“地震者何”。

  ○解云:大阴沈重,本无动性而书震,故执不知问。

  何以书?记异也。天动地静者,常也。地动者,象阴为阳行。是时鲁文公制於公子遂,齐、晋失道,四方叛德,星孛之萌,自此而作,故下与北斗之变所感同也。不传天下异者,从王内录可知。

  ○行,下孟反。孛,音佩。

  [疏]注“孛星”至“同也”。

  ○解云:即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是也。言与北斗之变所感同者,即十四年注云“齐、晋并争,吴、楚更谋,竞行天子之事。齐、宋、莒、鲁弑其君而立之应”是也。

  ○注“不传”至“可知”。

  ○解云: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传云“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今此地震为内录之,内为新王天下明矣,故言不传天下异者,从王内录可知。

  冬,楚子使椒来聘。椒者何?楚大夫也。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入文公所闻世,见治升平,法内诸夏以外夷狄也。屈完、子玉得臣者,以起霸事,此其正也。聘而与大夫者,本大国。

  ○椒,子遥反,一本作“萩”子小反。见,贤遍反。

  [疏]“椒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不言其氏;欲言微者,书名见经,故执不知问。

  ○注“入文”至“升平”。

  ○解云:知文公为所闻之世者,《春秋说》云“文、宣、成、襄所闻之世”是也。言见治升平者,升,进也,欲见其治稍稍上进而至于平也。

  ○注“内诸夏外夷狄”。

  ○解云:即成十五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以下“会吴于锺离”,传云“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也。

  ○注“屈完”至“霸事”。

  ○解云:僖四年夏,“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传曰“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以当桓公也”,何氏云“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是也。其子玉得臣者,即僖二十八年夏,“楚杀其大夫得臣”,何氏云“楚无大夫,其言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当言子玉得臣,所以详录霸事”是也。然则彼二人皆是传闻之世,未合书之而书之者,欲起齐桓、晋文霸事故也。

  ○注“此其正”至“大国”。

  ○解云:等是夷狄,而舒越之属皆无大夫,而楚得有大夫者,正以本是大国,故入所闻之世,於是见法矣。

  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据屈完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许,与也。足其氏,则当纯以中国礼责之,嫌夷狄质薄,不可卒备。故且以渐。

  ○卒,七忽反。

  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禭。其言僖公成风何?兼之。兼之非礼也。礼主于敬,当各使一使,所以别尊卑。

  ○禭,音遂,赠丧之衣服。一使,所吏反。别,彼列反,下同。

  [疏]“其言僖公成风之禭何”。

  ○解云:欲言非礼,礼有禭文;欲言是礼,而二人并致,故执不知问。

  曷为不言及成风?据及者,别公夫人尊卑文也。连成风者,但问尊卑体当绝,非欲上成风使及僖公。

  ○上,时掌反,又如字。

  [疏]注“据及”至“卑文也”。

  ○解云: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是也。

  成风尊也。不可使卑及尊也。母尊序在下者,明妇人有三从之义:少系父,既嫁系夫,夫死系子。

  ○少,诗召反。

  葬曹共公。

  ○共,音恭。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尽十八年)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尽十八年)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

  夏,秦伐晋。谓之秦者,起令狐之战,敌均不败,晋先昧以师奔秦,可以足矣,而犹不知止,故夷狄之。

  楚杀其大夫宜申。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公子遂之所招。及苏子盟于女栗。

  ○女,音汝,本亦作汝。

  冬,狄侵宋。

  楚子、蔡侯次于屈貉。鲁恐,故书,剌微弱也。

  ○屈貉,居勿反,又音厥;下麦,又户各反,二传作“厥貉”。

  十有一年,春,楚子伐圈。

  ○圈,求阮反,一音卷,《说文》作“圈”,《字林》臼万反,二传作“麋”。

  夏,叔彭生会晋卻缺于承匡。

  秋,曹伯来朝。

  公子遂如宋。

  狄侵齐。

  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狄者何?以日,嫌夷狄不能偏战,故问也。

  ○咸音咸。

  [疏]注“以日”至“问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偏战日,诈战月,夷狄不能偏战,今而书日,故执不知问。

  长狄也。盖长百尺。

  [疏]注“盖长百尺”。

  ○解云:何氏盖取《关中记》云“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长人十二,见於临洮,身长百尺,皆夷狄服。天诚若曰:勿大为夷狄行,将灭其国。始皇不知,反喜。是时初并六国,以为瑞,乃收天下兵器,铸作铜人十二象之”是也。其文《穀梁》、《左氏》与此长短不同者,不可强合。

  兄弟三人,言相类如兄弟。

  [疏]注“言相类如兄弟”。

  ○解云:正以别之三国,不相援助,是以知其非亲兄弟。

  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不书者,外异也。

  [疏]注“不书者,外异也”。

  ○解云:案上文“狄侵齐”,而云不书者,盖以为侵齐之狄,非此等也。

  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其之鲁者,叔孙得臣杀之。经言败,杀不明,故复云尔。

  ○复,扶又反。则未知其之晋者也。其言败何?据败者,内战文,非杀一人也。

  [疏]注“败者”至“人也”。

  ○解云:以《春秋》之义,内鲁为王,王王於诸侯无敌之义,但当战,战则是内败之文;言败某师,则是内战之文。今敌其一人而言“败狄于咸”,作内战之经,故难之。

  大之也。长狄之三国,皆欲为君。长大非一人所能讨,兴师动众,然后杀之,如大战,故就其事言败。

  [疏]注“长狄”至“为君”。

  ○解云:正以各之一国故也,何者?虽非兄弟,若不为君,群行亦得,即“长人十二,见於临洮”是也。

  其日何?据日而言败,与公子友败莒师于犁同,非杀一人文。

  ○犁,力知反,又力兮反。

  [疏]注“据日”至“人文”。

  ○解云:即僖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获莒挐”,传云“莒人闻之曰:‘吾已得子之贼矣。’以求赂于鲁,鲁人不与。为是兴师而伐鲁,季子待之以偏战”是也。

  大之也,如结日大战。其地何?大之也。如大战,故地。何以书?记异也。鲁成就周道之封,齐、晋霸尊周室之后,长狄之操,无羽翮之助,别之三国,皆欲为君,比象周室衰,礼义废,大人无辅佐,有夷狄行,事以三成,不可苟指一,故自宣、成以往,弑君二十八,亡国四十。

  ○行,下孟反。

  [疏]注“鲁成就周道之封”。

  ○解云:正以周公相成王而致太平意,封于鲁,故云尔。

  ○注“齐晋”至“之后”。

  ○解云:正以晋文、齐桓皆率诸侯尊事天子,此是齐、晋之君子孙,故云尔。

  ○注“长狄”至“之助”解云:谓执持此意也。

  ○注“事以三成”。

  ○解云:即长狄之三国,共成其异是也。言不可苟指一者,明知其异,亦不苟指一事而已。

  ○注“故自宣成”至“四十”。

  ○解云:案今《春秋》之经,自宣、成以下讫于哀十四年,止有弑君二十,亡国二十四,则知此注误也。宜云弑君二十也,“八”是衍字;亡国二十四也,作“四十”者错也。其杀君二十:即宣二年“赵盾弑其君夷獆”;四年“归生弑其君夷”;十年“夏徵舒弑其君平国”;襄二十五年“崔杼弑其君光”;“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为巢人所弑;二十六年“卫甯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昭八年陈招杀偃师;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十三年公子比杀其君虔,弃疾杀比;十九年“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二十三年吴杀胡子髡、沈子楹;二十七年“吴弑其君僚”;定四年蔡杀沈子嘉;十三年“薛弑其君比”;哀六年齐陈乞弑其君舍之属是也。其灭国二十四者:宣八年楚灭舒蓼,十二年楚灭萧,十五年晋灭潞氏,十六年灭甲氏及留吁,成十七年楚灭舒庸,襄六年莒人灭鄫,齐灭莱,十年遂灭逼阳,十三年取诗,二十五年楚灭舒鸠,昭四年遂灭厉,八年楚灭陈,十一年楚灭蔡,十七年晋灭贲浑戎,二十三年胡子髡、沈子楹灭,二十四年吴灭巢,三十年吴灭徐,定四年蔡灭沈,六年郑灭许,十四年楚灭顿,十五年楚灭胡,哀八年宋灭曹之属,是其二十四也。然则三国变异,起自今年,而注者所以不言自今以后,而言自宣、成以往者,盖以文公之年,巳过半以后,既不得其初,故遗去,其实楚人灭庸,宋弑处臼,莒弑庶其之属,皆由此祸耳。或者弑君二十八,亡国四十者,《春秋说》文。其间亦有经不书者,故不同耳。

  十有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与郜子同义。月者,前为鲁所灭,今来见归,尤当加意厚遇之。

  [疏]“盛伯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不见存文;欲言大夫,而经书伯,故执不知问。

  ○“何以不名”。

  ○解云:桓七年夏穀伯绥、邓侯吾离来朝之下,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是以此处见道失地之君,即责云“何以不名”。然则何氏此处不言据穀、邓名者,正以僖公二十年“郜子来朝”之下,巳注讫故也。

  ○注“与郜子同义”。

  ○解云:即僖二十年“郜子来朝”,传云“郜子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何氏云“郜,鲁之同姓,故不忍言其绝贱,明当尊遇之,异於穀、邓也。书者,喜内见归”是也。然则言同义者,谓尊遇兄弟异於他姓,是以不忍言其名,不谓朝奔之文相似。

  ○注“月者”至“遇之”。解云:正以穀、邓、郜子之属皆书时,此特书月,故须解也。言前为鲁所灭者,即庄八年“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传云“成者何?盛也。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是也。

  杞伯来朝。

  二月,庚子,子叔姬卒。卒者,许嫁。

  [疏]注“卒者,许嫁”。

  ○解云:旧本皆无此注,且理亦不须,疑衍字。

  此未適人,何以卒?许嫁矣。妇人许嫁,字而笄之,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其称子何?据伯姬卒,亦许嫁不称子。

  [疏]“此未”至“以卒”。

  ○解云:正以叔姬无所系,故知未適人也。

  ○注“据伯”至“称子”。解云:即僖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是也。

  贵也。其贵奈何?母弟也。不称母妹而系先君言子者,远别也。礼,男子不绝妇人之手,妇人不绝男子之手。

  [疏]注“礼男”至“之手”。

  ○解云:《既夕礼》及《丧大记》皆有此文。

  夏,楚人围巢。

  秋,滕子来朝。

  秦伯使遂来聘。遂者何?秦大夫也。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何贤乎缪公?据聘不足与大夫,荆人来聘是也。

  ○使遂,二传作“术”。缪,音木。

  [疏]“秦伯使遂来聘”。解云:《左氏》、《穀梁》皆作“术”字。经亦有作“术”字者,疑“遂”字误。

  ○“遂者何”。

  ○解云:欲言微者,书名见经;欲言大夫,不录其氏,故执不知问。

  ○注“荆人来聘是也”。

  ○解云:庄二十三年夏,“荆人来聘”,传云“荆何以称人?始能聘也”是也。

  以为能变也。其为能变奈何?惟諓諓善竫言。諓諓,浅薄之貌。竫,犹撰也。

  ○諓諓,徐在浅反,又子浅反,又音笺,《尚书》作“截”,浅薄貌也;贾逵注《外传》云“巧言也”。善竫,在井反,撰也;本或作“讠扁”,皮勉反,又必浅反;本作“譔”,七全反,又仕勉反。

  [疏]“惟諓諓善竫言”。

  ○解云:谓其念有浅薄之善而撰其言也。

  俾君子易怠,俾,使也。易怠,犹轻惰也。

  ○俾,必尔反,注同,使也。易,以豉反,注同。惰,大卧反。

  [疏]“俾君子易怠”。解云:能撰善言,故谓之君子。言使此君子易为轻惰,何者?自恃其善,而欲慢人以自尊矣。

  而况乎我多有之,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一介,犹一。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巳。”

  ○一介,古拜反,一介犹一也,《尚书》音古货反。断断,丁乱反,专一也,注同。技,其绮反。,古爱反。奇,其宜反,本又作“琦”,同。

  [疏]“而况”至“有之”。

  ○解云:我,谓秦伯也。言况於秦伯之怀,其善言无算,故曰多有之。

  ○“惟一”至“他技”。

  ○解云:秦伯之善,虽曰无算,若思念之,皆是一专一之事,更无奇巧异端之术。言其醇粹其善无择矣。

  ○注“断断”至“异端”。

  ○解云:即郑注《大学》云“断断,诚一之貌也。他技,异端之技也”,是与此合。

  其心休休,休休,美大貌。

  ○休休,许虬反,美大貌。能有容,能含容贤者逆耳之言。是难也。是难行也。秦缪公自伤前不能用百里子、蹇叔子之言,感而自变悔,遂霸西戎,故因其能聘中国,善而与之,使有大夫。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此之谓也。

  [疏]注“秦缪”至“言之”。

  ○解云:事在僖三十三年。

  冬,十有二月,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敌也。曷为以水地?以水地者,谓以水曲折,起地远近所在也。据战于泓不言曲。

  ○折,之设反。

  [疏]“此偏战”。

  ○解云:以其书日,故知之。

  ○注“据战于泓不言曲”。

  ○解云:即僖二十二年冬,“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是也。

  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河曲流,以据地明,故可以曲地,因以起二国之君,数兴兵相伐,战无已时,故不言及。不别曲直,而地以河曲,明两曲也。

  ○数,所角反。不别,彼列反,下同。

  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运。帅帅师者,剌鲁微弱,臣下不可使,邑久不脩,不敢徒行,兴师厉众,然后敢城之。言及者,别君邑臣邑也。

  ○运,二传作“郓”后皆尔。

  [疏]注“书帅”至“城之”。

  ○解云:如此注者,正见隐七年“夏,城中丘”之属,皆不言帅师故也。言臣下不可使者,即上八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传云“不至复者何?不至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之属是也。

  ○注“言及”至“邑也”。

  ○解云:正见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彼传云“其言及防兹来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何氏云“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累,次也。义不可使臣邑与公邑相次序,故言及以绝之”是也。

  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不书葬者,盈为晋文讳也。晋文虽霸,会人孤以尊天子,自补有馀,故复盈为讳。

  ○盈为,于伪反,下文“盈为”、“为周公”皆同。复,扶又反。

  [疏]注“不书”至“盈为讳”。

  ○解云:盈者,相接足之辞。晋文於僖二十八年之时,此朔之父陈侯款夏六月卒,至冬末未葬,而晋文会诸侯於温,经有陈子,是强会人孤,令失子行,亦是文公耻之,是以《春秋》遂卒,竟不书款葬,深为文公讳也。今若款之子陈侯朔书葬,则文公之恶还见,是以此处须去朔葬,使若陈国之君例不书葬然,故言盈为晋文讳。故僖二十八年夏,“陈侯款卒”之下,注云“不书葬者,为晋文讳,行霸不务教人以孝,陈有大丧而彊会其孤,故深为耻之”是也。

  邾娄子蘧篨卒。

  ○蘧篨,其居反;下直居反。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公子遂所致。

  世室屋坏。世室者何?鲁公之庙也。鲁公,周公子伯禽。

  ○世室,二传作“太室”。

  [疏]“世室者何”。

  ○解云:欲言君寝,於例不书;欲言宗庙,未有世室之名,故执不知问。

  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少差异其下者,所上尊周公。

  ○大庙,音泰,下同。

  [疏]“周公称大庙”。解云:即僖八年“禘于大庙”,文二年“大事于大庙”是也。

  ○“鲁公称世室”。

  ○解云:即此经是也。

  ○“群公称宫”。

  ○解云:即武宫、炀宫之属是也。

  ○注“少差”至“周公”。

  ○解云:正以庙者,尊卑达名,鬼神所居之称。今此称异其名,知上尊周公故也。

  此鲁公之庙也,曷为谓之世室?世室犹世室也,世世不毁也。鲁公始封之君,故不毁也。

  [疏]“世室犹世室也”。

  ○解云:言谓之世室者,犹世世室也。

  周公何以称大庙于鲁?据鲁公始封也。封鲁公以为周公也。为周公故,语在下。周公拜乎前,鲁公拜乎后。始受封时,拜于文王庙也。《尚书》曰“用命赏于祖”是也。父子俱拜者,明以周公之功封鲁公也。

  [疏]注“尚书”至“於祖”。解云:《甘誓》文也。

  曰:生以养周公,生以鲁国供养周公。

  ○以养,馀亮反,注皆同。供养,九用反,下同。死以为周公主。如周公死,当以鲁公为祭祀主。加曰者,成王始受其茅土之辞。《礼记?明堂位》曰:“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盖以为有王功,故半天子也”。

  ○死以为,如字,注“死以为周公主”同。乘,绳证反。王,于况反。

  [疏]注“加曰”至“之辞”。

  ○解云:即《周书?作洛》篇曰“封人社壝,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其一面之土,苞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社之封”,孔氏云“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土与之,使立社,焘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絜,黄取其王者覆四方”者,是其茅土之文耳。

  ○注“盖以”至“子也”。解云:正以天子千里,方百里者百;周公七百里,方百里者四十九,大判言之,故得言半天子矣。

  然则周公之鲁乎?曰:不之鲁也。封鲁公以为周公。主然则周公曷为不之鲁?据为周公者,谓生以养周公,死以为周公主。周公不之鲁,则不得供养为主。欲天下之一乎周也。周公圣人,德至重,功至大,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嫌之鲁,恐天下迥心趣乡之,故封伯禽,命使遥供养,死则奔丧为主,所以一天下之心于周室。

  ○乡,许亮反。

  [疏]注“东征”至“东国怨”。解云:僖四年传文。

  鲁祭周公何以为牲?据庙异也。周公用白牲,白牡,殷牲也。周公死有王礼,谦不敢与文、武同也。不以夏黑牡者,谦改周之文,当以夏辟嫌也。

  [疏]注“不以”至“嫌也”。

  ○解云:知黑牡为夏牲者,出《明堂位》文。正朔三而改,改天正十一月者,当以十三月为正,故言当以夏矣。

  鲁公用骍犅,骍犅,赤脊,周牲也。鲁公以诸侯不嫌,故从周制,以脊为差。

  ○骍,息营反。犅,音刚。《诗》作刚,骍犅,赤脊也。

  [疏]注“骍犅”至“牲也”。

  ○解云:正以山脊曰冈,故知骍犅为赤脊矣。

  群公不毛。不毛,不纯色,所以降于尊祖。

  [疏]注“不毛”至“尊祖”。

  ○解云:正以牲用纯色,祭祀之礼而言不毛,故以降子尊祖解之。

  鲁祭周公,何以为盛?据牲异也。

  ○盛,成政反,又音成,粢盛也,在器曰盛。周公盛,盛者,新穀。鲁公焘,焘者,冒也,故上一新也。

  ○焘,徒报反,一本作“涛”,音同,冒也。冒,亡报反。

  [疏]注“焘者”至“新也”。

  ○解云:正以焘诂为覆故也。若似《周书》“焘以黄土”之类也。然则言周公盛者,谓新穀满其器。言鲁公焘者,谓下故上新,裁可半平。

  群公廪。廪者,连新於陈上,财令半相连尔。此谓方祫祭之时,序昭穆之差。

  ○廪,力甚反。财令,力呈反,下同。

  [疏]“群公廪”。

  ○解云:廪,谓全是故穀,但在上少有新穀,财得相连而已,故谓之廪。廪者,希少之名,是以郑注《周易》云“廪读如‘群公廪’之廪”者是也。

  ○注“谓方”至“之差”。

  ○解云:正以若其时祭,粢食精凿,群公之馔一何至此?故知正是祫祭之时,序昭穆之差,所以降子尊祖故也。

  世室屋坏何以书?讥。何讥尔?久不脩也。简忽,久不以时脩治,至令坏败,故讥之。言屋者重宗庙,详录之。以不务公室不月者,知久不脩,当蒙上月。

  [疏]注“以不务”至“上月”。

  ○解云:当蒙上月者,谓蒙上秋七月也。不务公室月者,即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传云“其言新作之何?脩大也。脩旧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不务乎公室也”,何氏云“务,勉也。不务公室,亦可施於久不脩,亦可施于不务如公室之礼,微辞也。月者,久也,当即脩之如诸侯礼”是也。然则彼久不脩,是以书月。此亦久不脩,故知当蒙上月尔。

  冬,公如晋。

  卫侯会于沓。

  ○沓,徒合反。

  狄侵卫。

  十有二月,已丑,公及晋侯盟。

  还自晋。

  郑伯会公于斐。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往党,卫侯会公于沓,至得与晋侯盟。反党,郑伯会公于斐,故善之也。党,所也。所,犹时,齐人语也。文公前扈之盟不见序,后能救郑之难,不逆王者之求,上得尊尊之义,下得解患之恩,一出三为诸侯所荣,故加录,於其还时皆深善之。

  ○斐,本又作“棐”芳尾反。难,乃旦反。

  [疏]“还者何”。

  ○解云:正以不言至而言还,异於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文公”至“见序”。

  ○解云:即上七年“秋,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是也。

  ○注“后能”至“之难”。

  ○解云:即上九年春,“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是也。

  ○注“不逆王者之求”。

  ○解云:即上九年“春,毛伯来求金”,经无不与之文是也。

  ○注“上得”至“之义”。

  ○解云:即“不逆王者之求”是也。

  ○注“下得”至“之恩”。

  ○解云:即公子遂救郑是也。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晋。月者,为臣子喜录上事。

  ○为臣,于伪反,下“为后”、“当为”同。

  [疏]注“月者”至“上事”。解云:出上文也。

  邾娄人伐我南鄙。

  叔彭生帅师伐邾娄。

  夏,五月,乙亥,齐侯潘卒。不书葬者,潘立储嗣不明,乍欲立舍,乍欲立商人,至使临葬更相篡弑,故绝其身,明当更立其先君之次。

  ○潘,普于反。更相,音庚,下“吴楚更”同。篡杀,申志反,下同。

  [疏]注“至使”至“篡弑”。

  ○解云:即下九月“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是其临葬相篡弑之文。

  六月,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盟下日者,剌诸侯微弱,信在赵盾。

  ○盾,徒本反。

  [疏]注“盟下”至“赵盾”。

  ○解云:言信任在於赵盾,若如盟日定否赵盾制之然,是以下日以近之。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者何?彗星也。状如篲。

  ○孛,步内反,徐扶愦反。

  [疏]“孛者何”。

  ○解云:欲言是星,星名未有;欲言非星,录为星称,故执不知问。

  其言入于北斗何?据大辰不言入,又不言孛名。

  [疏]注“据大”至“言入”。

  ○解云:即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是也。

  ○注“又不言孛名”。

  ○解云:谓昭十七年直言于大辰,不言所孛之星名。今此言“有星孛入于北斗”,故难之,何者?大辰非星名故也,是以昭十七年传云“其言于大辰何”,彼注云“据北斗言入于大辰,非常名”是也。

  北斗有中也。中者,魁中。何以书?记异也。孛者,邪乱之气。篲者,扫故置新之象也。北斗,天之枢机玉衡,七政所出,是时桓文迹息,王者不能统政,自是之后,齐、晋并争,吴、楚更谋,竞行天子之事,齐、宋、莒、鲁弑其君而立之应。

  ○争,争斗之争。

  [疏]注“北斗”至“所出”。

  ○解云:即《尧典》云“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七政,谓日月五星也。

  ○注“齐宋”至“之应”。

  ○解云:即下文九月“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十八年夏五月,“齐人弑其君商人”,是齐弑君事也。十六年冬,“宋人弑其君处臼”,是宋弑其君事也。十八年冬,“莒弑其君庶其”,是莒弑其君事。十八年“冬,十月,子卒”,传云“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何以不日,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日,不忍言也”者,是鲁弑其君事也。

  公至自会。

  晋人纳接菑于邾娄,弗克纳。纳者何?入辞也。其言弗克纳何?据言于邾娄,与纳顿子于顿同,俱入国得立辞。

  ○捷菑,在妾反,又如字;下侧其反,二传作“捷菑”。

  [疏]“纳者何”。

  ○解云:欲言得国,下有不克之文;欲言不得国,纳者入辞,故执不知问。

  ○注“据言”至“立辞”。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是也。此上言于邾娄,是其得国;下云弗克纳,自相违,故难之。

  大其弗克纳也。克,胜也。郑伯以胜为恶,此弗胜,故为大。

  [疏]注“郑伯以胜为恶”。

  ○解云:即隐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云“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弗与而已矣”,注云“克者诂为杀,亦为能,恶其能忍戾母而亲杀之”是也。

  何大乎其弗克纳?据伐齐纳子纠,耻不能纳。

  [疏]注“据伐”至“能纳”。

  ○解云:即庄九年“夏,公伐齐,纳纠”,传云“纳者何?入辞也。其言伐之何?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是也。

  晋郤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接菑于邾娄,力沛若有馀,沛,有馀貌。

  ○乘,绳证反。沛若,普具反,有馀貌。而纳之。邾娄人言曰:“接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出,外孙也。

  ○玃且,俱缚反;下子馀反。子以其指,指,手指。

  [疏]“子以其指”。注“指,手指”。

  ○解云:子谓卻缺,言子以手指,指麾于邾娄,令使纳接菑也。

  则接菑也四,玃且也六。言俱不得天之正性。

  [疏]注“言俱”至“正性”。

  ○解云:地四生金于西方,地六成水于北方,皆非天数也。言此者,喻皆庶子矣,贵则皆贵矣。

  子以大国压之,压,服也。服邾娄使从命。

  ○压,於甲反,又於辄反,服也。则未知齐、晋孰有之也。设齐复兴兵来纳玃且,亦欲服邾娄使从命,未知齐、晋谁能使外孙有邾娄者。

  ○齐复,扶又反,下同。贵则皆贵矣。时邾娄再娶,二子母尊同体敌。

  [疏]注“时邾”至“体敌”。

  ○解云:盖皆是古媵之子,或是左媵之子,言非侄娣所生也。旧云子以其指者,言凡立子之法,以其手指相似,则接菑犹人之四指,玃且犹人之六指,皆异於人,故曰俱不得天之正性也。虽然者,虽皆不得正性,但四不如六,故长者宜立矣。

  虽然,玃且也长。既两不得正性,又皆贵,唯当以年长故立之。

  ○长,丁丈反,注同。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克也”。如邾娄人言,义不可夺也,故云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弗克纳也。大其不以已非夺人之是。此晋郤缺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据赵鞅纳蒯聩不贬。

  [疏]注“据赵”至“不贬”。解云:即哀二年夏,“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是也。

  不与大夫专废置君也。曷为不与?据大其弗克纳。实与,弗克纳是。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大夫之义,不得专废置君也。不复发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传者,诸侯本有锡命征伐忧天下之道故,明有乱义,大夫不得专也。接菑不系邾娄者,见挈于郤缺也。不氏者,本当言郤娄接菑,见当国也。

  ○见挈,贤遍反;下音苦结反。

  [疏]注“不复”至“之道故”。

  ○解云:欲道僖元年“救邢”、“城楚丘”之经,悉是实与而文不与,文与此同。其传皆云“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今此不复言之,故云尔。言诸侯本有锡命征伐忧天下之道故者,正谓保五连帅,本有共相存恤之义,是以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之时,容有存恤之道,是故异於大夫耳。

  ○注“明有”至“专也”。

  ○解云:言大夫若有专废置君者,即是乱义,故曰明有乱义,大夫不得专也,正由大夫不得专废置故也。

  ○注“接菑”至“缺也”。解云:据僖二十五年纳顿子系顿也。

  ○注“不氏者”。

  ○解云:据宣十一年“纳公孙甯、仪行父于陈”皆言氏也。

  ○注“本当”至“当国也”。

  ○解云:即隐元年传云“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注云“欲当国为之君,故如其意,使如国君,氏上郑,所以见段之逆”是也。

  九月,甲申,公孙敖卒于齐。已绝,卒之者,为后齐胁鲁归其丧有耻,故为内讳,使若尚为大夫。

  [疏]注“已绝”至“大夫”。

  ○解云:言已绝者,即上八年公孙敖奔莒是也。《春秋》之例,大夫出奔之后,即绝於大夫之位,不复书其卒,即公子庆父、臧孙纥之属是,是以於此怪其书卒矣。言为后齐胁鲁归其丧有耻者,即下十五年夏,“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传云“何以不言来?内辞也,胁我而归之”是也。

  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此未逾年之君也,其言弑其君舍何?据弑其君之子奚齐也。连名何之者,弑成君未成君俱名,问例所从也。

  [疏]注“据弑”至“齐也”。

  ○解云:即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传云“弑未逾年君之号”是也。

  已立之,已杀之,商人本正当立,恐舍缘潘意为害,故先立而弑之。

  [疏]注“商人本正当立”。

  ○解云:正以弑舍不书日,见不正遇祸,则知商人本正明矣。

  成死者而贱生者也。恶商人怀诈无道,故成舍之君号,以贱商人之所为。不解名者,言成君可知。从成君不日者,与卓子同。

  ○恶,乌路反。卓,敕角反。

  [疏]注“从成君”至“子同”。

  ○解云:即僖十年春,“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彼下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是也。

  宋子哀来奔。宋子哀者何?无闻焉尔。

  [疏]“宋子哀者何”。

  ○解云:欲言宋君,经书子哀;欲言大夫,文不言氏,故执不知问。

  ○“无闻焉尔”。

  ○解云:即隐二年注云“言无闻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毌生等,乃始记於竹帛,故有所失也”是也。

  ○冬,单伯如齐。齐人执单伯。齐人执子叔姬。执者曷为或称行人?或不称行人?此问诸侯相执大夫所称例。

  称行人而执者,以其事执也。以其所衔奉国事执之,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是也。

  [疏]注“晋人”至“是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是。

  不称行人而执者,以巳执也。巳者,巳大夫,自以大夫之罪执之。分别之者,罪恶各当归其本。

  ○别,彼列反。单伯之罪何?道淫也。恶乎淫?淫乎子叔姬。时子叔姬嫁,当为齐夫人,使单伯送之。

  ○恶,音乌。然则曷为不言齐人执单伯及子叔姬?据夫人妇姜系公子遂。

  [疏]注“据夫”至“子遂”。

  ○解云: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是也。

  内辞也,使若异罪然。深讳使若各自以他事见执者。不书叔姬归于齐者,深讳以起道淫。书单伯如齐者,起送叔姬也。齐称人者,顺讳文,使若非伯讨。

  [疏]注“不书”至“姬也”。

  ○解云:言此者,欲决隐二年“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之属书归也。言深讳者,正以子叔姬有罪故也。言以起道淫者,谓深讳不言其归,即是以起道淫之义,何者?若更为小事而见执,何须讳其归于齐?今不言归于齐,而与单伯俱见执,明其在道与单伯淫,于归事不醒醒矣。或日不书归于齐者,深讳其起道淫故也。何者?若言叔姬归于齐,齐人执单伯,齐人执子叔姬,即有道淫之理也。

  ○注“齐称人”至“伯讨”。解云:即僖四年夏,“齐人执袁涛涂”之下,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是也。

  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於三世之党,二乱结盟,故不与信辞。不称使者,宋无大夫。官举者,见宋乱也。录华孙者,明恶二国,非以月恶华孙也。

  ○华孙,户化反。见,贤遍反。恶二,乌路反,下皆同。

  [疏]注“月者”至“秉政”。

  ○解云:即公子遂是也。

  ○注“宋亦”至“之党”。

  ○解云:即上八年传云“曷为皆官举?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是也。言为三世内娶之故,三世妃党皆强,而为君之所蔽,故云蔽于三世之党矣。

  ○注“故不与信辞”。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凡莅盟、来盟例皆书时,所以然者,欲见王者当以至信先于天下故也,是以桓十四年夏,“郑伯使其弟语来盟”,注云“时者,从内为王义,明王者当以至信先天下”是也。今而书月,故言不与信辞耳。

  ○注“不称使”至“大夫”。

  ○解云:正决“郑伯使其弟语来盟”之文也。

  ○注“官举”至“孙也”。

  ○解云:大夫之义,例不官举,而此言司马者,正以见宋之乱,是以详录华孙,明其书月不与信辞者,不由华孙之故也。

  夏,曹伯来朝。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何以不言来?据齐人来归子叔姬。

  [疏]注“据齐”至“叔姬”。解云:在此年十二月。

  内辞也。胁我而归之,笋将而来也。笋者,竹箯,一名编舆,齐、鲁以此名之曰笋。将,送也。为叔姬淫,恶鲁类,故取其尸置编舆中,传送而来,胁鲁令受之,故讳不言来,起其来有耻,不可言来也。不月者,不以恩录,与子叔姬异。

  ○笋将,音峻,竹箯也。将,送也。竹箯,婢绵反,一音步贤反,服虔音编,韦昭音如频反。编,必绵反,一音篇,郭璞音步典反。舆,音馀。为叔,于伪反,下“父为”、“子为”、“若为”、“实为”同。传,直专反。令受,力呈反,下同。

  [疏]注“故取其尸”。解云:谓取其死尸矣。

  ○注“不月”至“姬异”。解云:正以下“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书月故也。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是后楚人灭庸,宋人弑其君处臼,齐人弑其君商人,宣公弑子赤,莒弑其君庶其。

  [疏]注“是后楚人灭庸”。

  ○解云:即下十六年秋,“楚人、秦人、巴人灭庸”是也。

  ○注“宋人弑处臼”。

  ○解云:在十六年冬。

  ○注“齐人弑商人”。

  ○解云:在十八年夏五月。

  ○注“宣公弑子赤”。

  ○解云:即十八年冬子卒,传云“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何以不日?隐之也。何隐尔?弑也”者是也。

  ○注“莒弑其君庶其”。解云:在十八年冬。

  单伯至自齐。大夫不致,此致者,喜患祸解也。不省去氏者,淫当绝,使若他单伯至也。

  ○解,户买反。省,所景反。

  [疏]注“大夫不”至“祸解也”。

  ○解云:正以内大夫出聘,例不书至故也。

  ○注“不省”至“伯至也”。解云:正以昭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晋”,彼是被执而归,省去其氏,今单伯存氏,故解之。

  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其日何?据甲寅齐人伐卫日伐也。

  [疏]“入不言伐”。

  ○解云:庄十年师解云尔,故此弟子据而难之。

  ○注“据甲”至“伐也”。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是也。

  至之日也。嫌至日伐,不至日入,故曰入也。主书,与甲寅同义。

  [疏]注“主书”至“同义”。

  ○解云:即彼云“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何氏云“用兵之道,当先至竟侵责之,不服,乃伐之。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日以起其暴也”是也。然则令此郤缺亦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书以日起其暴也。

  秋,齐人侵我西鄙。

  季孙行父如晋。

  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不序不日者,顺上讳文,使若扈之盟,都不可得而知。

  [疏]注“不序”至“而知”。

  ○解云:上七年“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云云,何氏云“文公内则欲久丧而后不能,丧娶逆祀;外则贪利取邑,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然则此不序者,为不可知之辞。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何者?盟不日,善文故也。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其言来何?据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不言来。闵之也。闵伤其弃绝来归。此有罪,何闵尔?父母之於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所以崇父子之亲也。言齐人不以弃归为文者,令与敖同文相发明。叔姬于文公为姊妹,言父母者,时文公母在,明孝子当申母恩也。月者,闵录之,从无罪例。

  [疏]注“所以”至“亲也”。

  ○解云:即言来以闵之是也。

  ○注“言齐人”至“母者”。

  ○解云:若以弃归为文,即言子叔姬来归,不言齐人,即宣十六年“郯伯姬来归”之文是,今言齐人来归,故谓之同文也。言相发明者,言敖为齐所恶而来归之,今此亦为齐人所归之,故曰相发明耳。

  ○注“时文”至“恩也”。

  ○解云:正以下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十七年夏,“葬我小君圣姜”,传云“圣姜者何?文公之母也”是。

  ○注“月者闵”至“罪例”。

  ○解云:正以弃归之例,有罪者时,无罪者月故也。其有罪者时,即宣十六年“秋,剡伯姬来归”是也。其无罪者月,成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之属是也。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人其郛。郛者何?恢郭也。恢,大也。郭,城外大郭。

  ○郛,芳夫反,郭也。恢廓,苦回反,大也。

  [疏]“郛者何”。

  ○解云:欲言城郭,经无城郭之文;欲言非城郭,上文言入,故执不知问。

  入郛书乎?曰:不书。围不言入,入郛吴也。

  [疏]“入郛”至“不书”。

  ○解云:案诸旧本,此传之下悉皆无注。有注云“围不言入,入郛是也”者,衍字耳。

  入郛不书,此何以书?动我也。讳使若为同姓见入郛故,动惧我也。动我者何?内辞也。其实我动焉尔。齐侵鲁,鲁实为子叔姬故,动惧失操云尔。乡者不去,几亦入我郛,故举入郛以起鲁耻,且明兵之所乡,苟得其罪,则莫敢不惧。

  ○乡者,许亮反,下同。几,音祈。

  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穀,齐侯弗及盟。其言弗及盟何?据序上会也。连盟何者,嫌据盟。

  [疏]注“据序”至“据盟”。解云:据序上会,何得弗及盟乎?是以问之。云嫌据盟者,嫌直据盟问之。

  不见与盟也。与齐期盟,为叔姬故,中见简贱,不见与盟,侮辱有耻,故讳使若行父会而去,齐侯不及得与盟,故言齐侯弗及,亦所以起齐侯不肯。

  ○为,于伪反。

  [疏]注“使若”至“与盟”。

  ○解云:使若行父会齐侯于阳穀讫即弃之而去,齐侯不及盟。

  ○注“亦所以起齐侯不肯”。

  ○解云:若直言不及盟,文体已具,足见不得盟矣。而更言齐侯不及者,欲道是时不肯盟者是齐侯也。若直言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穀不及盟,不妨行父不及,无以见齐侯不肯矣。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视朔说在六年。不举不朝庙者,礼,月终于庙先受朝政,乃朝,明王教尊也;朝庙,私也,故以不视朔为重。常以朔者,重始也。

  [疏]注“视朔说在六年”。

  ○解云:即上六年注云“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于大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是也。

  ○注“不举”至“为重”。

  ○解云:正以视朔之时,必有朝庙之礼,故上六年经云“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是也。今此经直言“四不视朔”,不道不朝庙,故解之。

  ○注“常以”至“始也”。

  ○解云:言十二月之政令,所以不在年初一受之而巳,必以月之朔日受之者,重月之始故也。

  公曷为四不视朔?据无事也。公有疾也。以不讳举公如有疾,公有疾乃复举公是也。

  ○乃复,扶又反,下同。

  [疏]注“公有”至“是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是也。

  何言乎公有疾不视朔?据有疾无恶也。

  [疏]注“据有疾无恶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传云“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者是。

  自是公无疾,不视朔也。有疾无恶不当书。又不言有疾者,欲起公自是无疾不视朔也。

  [疏]注“公自”至“朔也”。

  ○解云:即郑氏云“鲁自文公四不视朔,视朔之礼已后遂废”者,正取此文也。

  然则曷为不言公无疾不视朔?有疾,犹可言也,无疾,不可言也。言无疾大恶,不可言也。是后公不复视朔,政事委任公子遂。

  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齐侯盟于犀丘。

  ○犀丘,彦西,《左氏》作“郪丘”,《穀梁》作“师丘”。

  [疏]“盟于犀丘”。

  ○解云:正本作“菑丘”,故贾氏《公羊》曰“菑丘,《穀梁》曰‘师丘’”是也。今《左氏》经作“郪”字。

  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毁泉台。泉台者何?郎台也。庄公所筑台于郎,以郎讥临民之漱浣。

  ○漱,素侯反。浣,户管反。

  [疏]“泉台者何”。何解云:泉台之名,自前未有,今而言毁,故执不知问。

  ○注“庄公”至“漱浣”。

  ○解云:即庄二十一年“春,筑台于郎”,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临民之所漱浣也”是也。然则何以知泉台为郎台?正以彼传云“讥临民之所漱浣”书,与此泉台之义合故也。

  郎台则曷为谓之泉台?未成为郎台,未成时,但以地名之。既成为泉台。既成,更以所置名之。毁泉台何以书?讥。何讥尔?筑之讥,毁之讥。先祖为之,已毁之,不如勿居而已矣。但当勿居,令自毁坏,不当故毁,暴扬先祖之恶也。筑毁讥同,知例皆时。

  ○令,力呈反。暴,步卜反。

  [疏]注“筑毁”至“皆时”。

  ○解云:言筑毁讥同者,即上传云“筑之讥,毁之讥”是也。言知例皆时者,正以此经文承月下,恐蒙月,故如此解。

  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巴,布加反。

  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处臼。弑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贱者,谓士也。士正自当称人。

  ○处臼,二传作“杵臼”。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贱者穷诸人者,言士先自称人,今弑君亦称人,故曰穷诸人矣。云贱者穷诸盗者,言士之贱名不过于盗故也。降大夫使称人,降士使称盗者,所以别死刑有轻重也。无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斩首枭之;无营上,犯军法者,斩要;杀人者,刎脰,故重者录,轻者略也。不日者,内娶略贱之。

  ○别,彼列反。枭,古尧反。要,一遥反。刎,亡粉反。头,如字。本又作“脰”,音豆。

  [疏]注“故重”至“略也”。

  ○解云:谓大夫弑君罪重,故称名氏责之深。若大夫相杀,罪轻於犯君,故降称盗者,义之轻然也。

  ○注“不日”至“贱之”者,既说于上。

  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

  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圣姜。圣姜者何?文公之母也。

  ○圣姜,二传作“声姜”。

  [疏]“圣姜者何”。

  ○解云:欲言夫人,谥异其夫号;欲言为妾,而卒葬并不见,故执不知问。

  齐侯伐我西鄙。

  六月,癸未,公及齐侯盟于穀。

  诸侯会于扈。

  秋,公至自穀。

  冬,公子遂如齐。

  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于台下。

  秦伯罃卒。秦穆公也。至此卒者,因其贤。

  ○伯罃,乙耕反,何云“穆公也”。《左氏》:穆公子康公。

  [疏]注“秦穆”至“其贤”。

  ○解云:正以秦是戎狄,《春秋》外之,往前以来未录其卒,今乃始书,故以贤解之。而《左氏》为康公者,与此别。《穀梁》无解。

  夏,五月,戊戌,齐人弑其君商人。商人弑君贼,复见者,与大夫异。齐人已君事之,杀之且当坐弑君。

  ○复见,扶又反,下同;下贤遍反。

  [疏]注“商人”至“弑君”。

  ○解云:《春秋》之义,诸是弑君之贼,皆不复见,所以贱之,是以宣六年书“晋赵盾、卫孙免侵陈”,传云“赵盾弑君,此其复见何”,注云“据宋督、郑归生、齐崔杼弑其君,后不复见”;传又云“亲弑君者,赵穿也”,注云“复见赵盾者,欲起亲弑者赵穿,非盾”是也。今此商人於上十四年“弑其君舍”而复见者,正以其为君故也。与大夫异者,齐人以君事之,杀之宜当坐弑君。然则商人弑其君舍而存之,欲责臣子不讨贼故也,是以庄二十二年注云“不与念母而讥忌省者,本不事母则已,不当忌省,犹为商人责不讨贼”,义亦通於此。

  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秋,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不举重者,讥鲁猥使二大夫出,虚国家,废政事,重录内也。

  [疏]注“不举”至“内也”。解云:书事举重,《春秋》之常,今而悉举,故解之。《穀梁传》云“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为介,故列而数之也”者,亦是直举重之义也。而言重录内者,正以外大夫未有并见者,於内唯有此经,及定六年“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之文,故知正是重录内也。

  冬,十月,子卒。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何以不日?据子般卒日。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日?据子般卒日。

  ○弑也,音试,下及注同。

  [疏]注“据子般卒日”。

  ○解云:即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是也。

  不忍言也。所闻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与子般异。

  [疏]注“故不忍”至“般异”。

  ○解云:正以子般为所传闻之世故也,是以庄三十三年“子般卒”之下,何氏云“杀不去日见隐者,降子赤也”是。

  夫人姜氏归于齐。归者,大归也。夫死子杀贼人立,无所归留,故去也。有去道书者,重绝不复反。

  [疏]注“归者,大归也”。

  ○解云:凡言大归,一出不反之辞,若“纪侯大去其国”之类,故言归者大归也。

  ○注“有去”至“复反”。

  ○解云:正以常事不书故也。

  季孙行父如齐。

  莒弑其君庶其。称国以弑何?据莒人弑其君密州。

  [疏]注“据莒”至“密州”。

  ○解云:即襄三十一年“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是也。

  称国以弑者,众弑君之辞。一人弑君,国中人人尽喜,故举国以明失众,当坐绝也。例皆时者,略之也。

  [疏]注“例皆”至“之也”。解云:谓是失众而称国以弑者,皆书时以略之,即定十三年冬,“薛弑其君比”之属是也。若然,昭二十七年“夏,四月,吴弑其君僚”,亦是称国而书月者,彼非失众,但以见弑之义,故不书时贱之,是以何氏云“不书阖闾弑其君者,为季子讳,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弑,让国阖闾,欲其享之,故为没其罪也”,“月者,非失众见弑,故不略之”者是也。

宣公卷十五(起元年,尽九年)

 宣公卷十五(起元年,尽九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桓公篡成君,宣君篡未逾年君,嫌其义异,故复发传。

  [疏]注“桓公”至“发传”。

  ○解云:即桓元年传云“继弑君不言即位,此言即位何”,注云“据庄公不言即位”;彼传云“如其意也”,注云“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也”,注云“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恶”是也。若然,案礼未逾年之君,臣下为之无服。臣为君斩衰三年,诚实自异,何言嫌其义异者?正以恻隐者相似故也。是以闵元年何氏云“复发传者,嫌继未逾年君义异故也,明当隐之如一”是也。

  公子遂如齐逆女。讥丧娶。复书不亲迎者,嫌触讳不成其文也。有母言如者,缘内讳,无贬公文。

  [疏]注“讥丧”至“其文”。

  ○解云:何氏以为人君丧娶者,宜有贬刺之文。若其吉逆使卿者,宜书讥之,见不亲迎而巳,即叔孙侨如之徒是也。今公子遂为君丧娶,宜去公子以见讥。而存公子,复作不亲迎之经书之者,正以公子遂本是弑君之贼,若去公子,即嫌为触弑君大恶之故。讳去公子,即似隐四年、十年公子翚之类,是以不得成其贬文。若然,文公二年“公子遂如齐纳币”,亦讥丧娶之经而不去公子者,彼是丧未毕纳币,为失礼犹浅,此乃初丧逆女,固当合贬,即下八年而注云“元年逆女,嫌为丧娶贬也”者,义亦通於此。云云之说,八年注备。

  ○注“有母”至“公文”。

  ○解云:下八年夏六月,“戊子,夫人熊氏薨”,“冬,十月,已丑,葬我小君顷熊”,“顷熊者何?宣公之母也”,是其今曰有母,母不命使者。妇人之命,不通四方,何得言如,作内使之文者?正以缘内无贬公之文故也,何者?若其去如,则嫌宣公丧娶为绝贱,不成为诸侯然也。正缘此事,不得去如也。若然,庄二十八年“臧孙辰告籴于齐”,不言如,所以不嫌庄公不能贮蓄绝而贱之者,彼告籴之事,可以通臧孙之私行;此大夫不外娶,无通私行之义,故如是。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卒,竟也。竟但举名者,省文。夫人何以不称姜氏?据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也,经有姜,不但问不称氏者,嫌据夫人氏欲使去姜。

  [疏]注“据侨”至“齐也”。解云:在成十四年九月。

  ○注“嫌据”至“去姜”。

  ○解云:即僖元年“夫人氏之丧至自齐”是也。

  贬。曷为贬?据俱至也。讥丧娶也。丧娶者公也,则曷为贬夫人?据师还也。

  [疏]注“据师还也”。

  ○解云:即庄八年“秋,师还”,传曰“还者何?善辞也。此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曷为病之?非师之罪也”。彼公自灭同姓,非师之罪,是以归恶于公,书还以善师;此公自丧娶,非夫人之罪而贬夫人,与彼义违,故据而难之。

  内无贬于公之道也。明下无贬上之义。内无贬于公之道,则曷为贬夫人?据俱有讳义。

  [疏]注“据俱有讳义”。

  ○解云:《春秋》之道,多为内讳,何故此经不为夫人讳而贬之乎?

  夫人与公一体也。耻辱与公共之。夫人贬,则公恶明矣。去氏比於去姜,差轻可言,故不讳贬夫人。

  ○差,初买反。

  [疏]“夫人与公一体”。

  ○解云:初则判合,终成一体,是以寡妻之号称“未亡人”。言其事体先亡,遗馀半在尔,故传以一体言之。

  ○“耻辱”至“明矣”。

  ○解云:正以夫人与公共谥,知荣辱同矣。

  ○注“去氏”至“夫人”。

  ○解云:去姜,即僖元年“夫人氏之丧至自齐”是也。然此不讳者,以其轻,而僖元年去姜者则重矣,而亦不讳者,何氏云“因正王法所加,臣子不得以夫人礼治其丧也”是也。

  其称妇何?据桓公夫人至,不称妇。

  [疏]注“据桓”至“称妇”。

  ○解云:即桓三年九月,“夫人姜氏至自齐”是也。

  有姑之辞也。有姑当以妇礼至,无姑当以夫人礼至,故分别言之。言以者,见行遂意也。见继重在遂,因远别也。月者,公不亲迎,危录之例也。

  [疏]“有姑之辞也”。

  ○解云:隐二年传云“在涂称妇”,与此违者,兼二义也。言在涂见夫而服从夫,故谓之妇;至国对姑而服从姑,是以亦谓之妇矣。

  ○注“有姑”至“礼至”。

  ○解云:当以妇礼至,而称夫人者,臣下录之故也。

  ○注“言以”至“别也”。

  ○解云:桓十四年传云“以者何?行其意也”,何氏云“以已从人曰行”。然则此经云“遂以夫人”者,欲见夫人是时进止由遂,故言见系重在遂。若不言以,直云遂夫人,则嫌怪夫人男女无别,故云因远别也。

  ○注“月者”至“例也”。

  ○解云:即桓三年九月,“夫人姜氏至自齐”之属是也。言公不亲迎,故书月,危录之例也。

  夏,季孙行父如齐。

  ○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放之者何?犹曰无去是云尔。是,是卫。

  [疏]“放之者何”。

  ○解云:大夫去国,於例言出奔,此经言放,故执不知问。

  然则何言尔?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古者刑不上大夫,盖以为摘巢毁卵,则凤凰不翔;刳胎焚天,则麒麟不至。刑之则恐误刑贤者,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故有罪放之而已,所以尊贤者之类也。三年者,古者疑狱三年而后断。《易》曰:“系用徽墨,置於丛棘,三岁不得,凶”是也。自嫌有罪当诛,故三年不敢去。

  ○摘,吐狄反。刳,口狐反。属,音蜀。丛棘,才工反。

  [疏]“近正也”。

  ○解云:用古放臣而言近正者,正以古者放臣任其所去,今此晋又处之於卫,故言近耳。

  ○注“古者刑不上大夫”。

  ○解云:《曲礼》上篇文。郑注云“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是也。

  ○注“盖以为”至“不至”。

  ○解云:皆《家语》文。是时孔子之晋,闻赵简子杀舜华之属,故为此言而遂还耳。

  ○注“易曰”至“是也”。

  ○解云:此《坎卦》上六爻辞也。郑氏云“系,拘也。爻辰在巳,巳为蛇,蛇之蟠屈以徽墨也。三五互体,艮又与震同体,艮为门阙,於木为多节。震之所为,有丛拘之类。门阙之内有丛木多节之木,是天子外朝左右九棘之象也。外朝者,所以询事之处也。左嘉石平罢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罢民,邪恶之民也。上六乘阳,有邪恶之罪,故缚约徽墨,置于丛棘,而后公卿以下议之。其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能复者,上罪三年而赦,中罪二年而赦,下罪一年而赦。不得者,不自思以得正道,终不自改而出圜土者杀,故凶”是也。

  ○注“自嫌”至“不敢去”。

  ○解云:庄二十四年曹羁之下,传云“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氏云“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谏必三者,取月生三日成魄,臣道就也。以此言之,则知待放之臣三年乃去者,亦取月生三日成魄,臣道就之义故也。

  君放之,非也。曰无去是,非也。大夫待放,正也。听君不去卫正也。

  [疏]“君放之,非也。大夫待放,正也”。

  ○解云:此二句皆是今事,非古法。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重夺孝子之恩也。礼,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故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周人卒哭而致事。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

  [疏]注“礼父”至“不从政”。

  ○解云:《礼记?王制》文也。此政,谓税矣。

  ○注“故孔子”至“卒哭而致事”。

  ○解云:《曾子问》文。郑云“致事者,还其职位於君”是也。

  ○注“君子”至“亲也”。

  ○解云:亦《曾子问》文。彼云“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此之谓乎”,郑云“二者恕也,孝也”者是。

  已练可以弁冕。此说诗衰正失,非谓礼当然。弁,礼所谓皮弁、爵弁也。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主所以入宗庙。

  ○冔,况甫反。

  [疏]注“夏曰”至“曰弁”。

  ○解云:即《郊特牲》云“周弁、殷冔、夏收”是也。

  ○注“加旒曰冕”。

  ○解云:何氏以为弁冕之形制一耳,但加旒为异矣。注“主所以入宗庙”。

  ○解云:以其文冠故也。

  服金革之事,谓以兵事使之。君使之,非也。非古道也。臣行之,礼也。臣顺为命,亦礼也。此与君放之非,臣待君放正同,故引同类相发明。闵子闵子骞,以孝闻。

  [疏]注“闵子骞以孝闻”。

  ○解云:出《论语》也。

  要绖而服事。礼,已练,男子除乎首,妇人除乎带。

  ○要,一遥反。

  [疏]注“礼已”至“乎带”。

  ○解云:间传文。

  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既,事毕。言古者,不敢斥君。即,近也。退而致仕。退,退身也。致仕,还禄位于君。孔子盖善之也。善其服事,外得事君之义;致仕,内不失亲亲之恩。言古者,又孙顺不讪其君也。不言君子者,时贤者多以为非,唯孔子以为是。

  ○孙,音逊。

  [疏]“孔子盖善之也”者。盖,犹是也。言於此三事,孔子皆善之。其三事者,初则要绖而服事,次则谓君为古者,后则退而致事是也。

  公会齐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齐。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据曹取之不书。

  ○济,子礼反。

  [疏]注“据曹取之不书”。

  ○解云:即僖三十一年“取济西田”,传云“恶乎取之?取之曹也。曷为不言取之曹?讳取同姓之田也。此未有伐曹者,则其言取之曹何?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则何讳乎取同姓之田?久也”,何氏云“鲁本为霸者所还,当时不取,久后有悔,更缘前语取之,不应复得,故当坐取邑”。其济西田本鲁物而曹取之,不书之矣。

  所以赂齐也。鲁所以赂遗齐,故称人,共国辞。

  ○遗,唯季反。

  [疏]注“鲁所”至“国辞”。

  ○解云:谓一“人”字,齐、鲁共有,何者?鲁人篡弑,以地赂人;齐人失所取篡者之赂,皆合称人故也。

  曷为赂齐?据上无战伐,无所谢。

  [疏]注“据上”至“所谢”解云:正决哀七年“秋,公伐邾娄。八月,巳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八年“夏,齐人取讙及僤”,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为以邾娄子益来也”。然则此文之上,不见战伐之文,应无所谢,曷为以也赂齐乎?故难之。

  为弑子赤之赂也。子赤,齐外孙,宣公篡,弑之。恐为齐所诛,为是赂之,故讳使若齐自取之者,亦因恶齐取篡者赂,当坐取邑。未之齐坐者,由律行言许受赂也。月者,恶内甚于邾娄子益。

  [疏]注“子赤,齐外孙”。

  ○解云:文公四年经书“娶于齐”而生也。

  ○注“未之”至“受赂也”。

  ○解云:十年“齐人归我济西田”,传云“齐已取之矣,其言我何?言我者,未绝于我也。曷为未绝于我?齐已言取之矣,其实未之齐也”,何氏云“齐已言语许取之,其人民贡赋尚属於鲁,实未归於齐。不言来者,明不从齐来,不当坐取邑”,是以知其未之齐矣。

  ○注“月者”至“子益”。

  ○解云:哀八年“夏,齐人取讙及僤”,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为以邾娄子益来也”,彼注云“邾娄,齐与国,畏为齐所怒而赂之,耻甚,故讳使若齐自取”。然则彼为侵夺小国而赂齐,此为篡適而赂齐,罪重於彼,是以书月以讳其恶,故云月者,恶内甚於邾娄子益矣。

  秋,邾娄子来朝。

  ○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微者不得言遂。遂者,楚子之遂也。不从郑人去遂者,兵尊者兼将。

  ○将,子匠反。

  [疏]注“微者”至“之遂也”。解云:正以遂者,专事之文也,是以僖二十五年注云“微者不别遂,但别两称耳”是也。其大夫例不合遂,若其竟外有利国家之事,亦权许之,即庄十九年“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下,传云“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是。

  晋赵盾帅师救陈。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伐郑。此晋赵盾之师也。据上赵盾救陈,微者不能会诸侯。

  ○斐,芳尾反。

  [疏]注“微者”至“诸侯”。

  ○解云:谓若是微者,即不能为会主,以致诸侯于斐林而会之。

  曷为不言赵盾之师?据公子遂会晋赵盾于衡雍,伊雒戎盟,再出名氏。

  [疏]注“据公子”至“名氏”。

  ○解云:即文八年“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乙酉,公子遂会伊雒戎盟于暴”是。

  君不会大夫之辞也。时诸侯为赵盾所会,不与卑致尊,故正之。去大夫名氏,使若更有师也。殊会地之者,起诸侯为盾所会。

  [疏]注“殊会”至“所会”。解云:言殊会者,正谓先序诸侯讫,乃言会晋师是也。所以不言宋公、陈侯、卫侯、曹伯帅师伐郑,而先言会晋师于斐林,乃言伐郑者,若以赵盾之师先在是,致诸侯来会之然也,故曰起诸侯为盾所会耳。

  冬,晋赵穿帅师侵柳。柳者何?天子之邑也。天子之閒田也,有大夫守之,晋与大夫忿争侵之。

  ○閒,音闲。

  [疏]“柳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又复未闻;欲言是邑,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曷为不系乎?周据王师败绩于贸戎系王。

  ○贸音茂

  [疏]注“据王”至“系王”。

  ○解云:即戎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是也。

  不与伐天子也。绝正其义,使若两国自相伐。

  [疏]注“绝正其义”。

  ○解云:谓绝柳不使系之於王,所以正君臣之义也。

  晋人、宋人伐郑。

  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复出宋者,非独恶华元,明耻辱及宋国。

  ○华,户化反。

  [疏]“宋华”至“华元”。

  ○解云:宋、郑皆言帅师者,其将皆尊,其师皆众故也。

  秦师伐晋。秦称师者,闵其众,恶其将。木秦之忿,起殽之战,今襄公、缪公已死,可以止矣,而复伐晋,恶其构怨结祸无已。

  [疏]注“秦称”至“其将”。

  ○解云:正以文十二年“秦伯使遂来聘”,始有大夫,宜见将之名氏。若其贬之,宜称人。称国而言师者,正以闵其众,恶其将故也。

  ○注“本秦”至“之战”。

  ○解云:在僖三十三年夏。

  ○注“今襄”至“已死”。

  ○解云:即文六年“晋侯讙卒”,文十八年“秦伯罃卒”是也。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獆。

  ○夷獆,户刀反,又古刀反,二传作“夷皋”。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匡王。

  [疏]注“匡王”。

  ○解云:即三年春,“葬匡王”是也。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其言之何?据食角不言之。

  [疏]注“据食角不言之”。

  ○解云:即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是也。

  缓也。辞间容之,故为缓,不若食角急也,别天牲主以角。书者,讥宣公养牲不谨敬、不絜清而灾。重事至尊,故详录其简甚。

  [疏]注“不若食角急也”。解云:言食角之时,正以有不顺之处,为天所灾,不敬简慢,故不言之耳。

  ○注“别天牲主以角”。

  ○解云:即《王制》云“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是。

  ○注“重事”至“简甚”。

  ○解云:正谓言之是也,何者?之为缓辞,故以简慢之甚言矣。言简者,欲取《五行传》云“简宗庙之言耳”。

  曷为不复卜?据定十五年牛死改卜牛。

  [疏]注“据定”至“卜牛”。

  ○解云:据彼经云十五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是也。

  养牲养二卜。二卜语在下。帝牲不吉,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君神也。不吉者,有灾。

  [疏]注“帝皇”至“有灾”。

  ○解云:在北辰之中者,言其北辰之处,紫微宫内也。云总领天地天地五帝群神也者,总领天地之内五帝群神也。其五方之帝,东方青帝灵威仰之属,是其五帝之名,《春秋纬?文耀钩》具有其文。

  则扳稷牲而卜之。先卜帝牲养之,有灾,更引稷牲卜之,以为天牲,养之,凡当二卜尔。复不吉,不复郊。

  ○扳,普颜反,又甫奸反。

  [疏]注“更引”至“天牲”。

  ○解云:即定十五年“牛死,改卜牛”者,正谓此。

  帝牲在于涤三月。涤,宫名,养帝牲三牢之处也。谓之涤者,取其荡涤絜清。三牢者,各主一月,取三月一时,足以充其天牲。

  ○于涤,大历反,养牲宫名。

  [疏]注“养帝”至“之处”。

  ○解云:其三牢之文,出《春秋说》文。

  於稷者,唯具是视。视其身体具无灾害而已,不特养于涤宫,所以降稷尊帝。郊则曷为必祭稷?据郊者主为祭天。王者必以其祖配。祖谓后稷,周之始祖,姜嫄屦大人迹所生。配,配食也。

  [疏]注“姜嫄”至“所生”。解云:即《诗》云“履帝武敏歆”文。《周本纪》云“有邰氏女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或弃山林寒冰之上”云云,“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是也。

  王者则曷为必以其祖配?据方父事天。

  [疏]注“据方父事天”。解云:言既以为父,特祭何嫌而要须以祖配祭之乎?故难之。

  自内出者,无匹不行。匹,合也。无所与会合则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必得主人乃止者,天道闇昧,故推人道以接之。不以文王配者,重本尊始之义也,故《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上帝,五帝,在太微之中,迭生子孙,更王天下。书改卜者,善其应变得礼也。

  ○迭,大结反。更王,音庚;下于况反。

  [疏]注“必得”至“主之”。解云:正谓天之精神灵不明察矣。

  ○注“上帝”至“礼也”。

  ○解云:此五帝者,即灵威仰之属。言在太微宫内迭王天下,即《感精符》云“苍帝之始,二十八世,灭苍者翼也”,彼注云“尧,翼之星精,在南方,其色赤”;“灭翼者斗”,注云“舜,斗之星精,在中央,其色黄”;“灭斗者参”,注云“禹,参之星精,在西方,其色白”;“灭参者虚”,注云“汤,虚之星精,在北方,其色黑”;“灭虚者房”,注云“文王,房星之精,在东方,其色青”。五星之精,是其义。

  葬匡王。

  [疏]“葬匡王”。

  ○解云:天子记崩不记葬,今而书者,正以去年“十月天王崩”,至今年春未满七月,即文九年传曰“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我有往者书”。然则此未满七月,所谓不及时书也。

  楚子伐贲浑戎。

  ○贲浑,旧音六,或音奔;下户门反,二传作“陆浑”。

  夏楚人侵郑。

  秋,赤狄侵齐。

  宋师围曹。

  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

  ○葬郑缪公。葬不月者,子未三年而弑,故略之也。

  ○缪,音穆。

  [疏]注“葬不月”至“之也”。

  ○解云:即下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是也。然则《春秋》之内,卒日葬月,大国之常。今而不月,故为此解,似若定公十三年“春,薛伯定卒”,何氏云“不日月者,子无道当废之,而以为后,未至三年失众见弑,危社稷宗庙,祸端在定,故略之”之类也。考诸旧本皆无注,然则有者,衍字耳。而不月者,与卒同月故也,即隐三年传云“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何氏云“慢薄,不能以礼葬”是也。然则薛伯定之子是失众见弑者,即定十三年“薛弑其君比”,称国以弑是也。今此缪公之子,为公子归生弑之,非失众之文,是以经书“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而不略之。以此言之,有注者非也。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此平莒也,其言不肯何?据取汶阳田不言棘不肯。

  [疏]注“据取汶”至“不肯”。

  ○解云:即成二年秋“取汶阳田”,至三年“秋,叔孙侨如率师围棘”,传云“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其言围之何?不听也”,何氏云“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围以起之”是也。

  辞取向也。为公取向作辞也。耻行义为利,故讳使若莒不肯听公平,伐取其邑,以弱之者,愈也。莒言及者,明非莒不肯起其平也。书齐侯者,公不能独平也。月者,恶录之。

  ○公为,于伪反。

  [疏]注“莒言及”至“其平也”。

  ○解云:正以及是汲汲之意,亦见直之义,故如此解。

  ○注“月者,恶录之”。解云:正以定十一年“冬,及郑平”,知平例不月。今而书月,故以为恶录之。若然,定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而书月,何氏云“月者,颊谷之会,齐侯欲执定公,故不易”是也。又昭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而书月,何氏云“月者,刺内暨暨也。时鲁方结婚于吴,外慕强楚,故不汲汲于齐”是也。

  秦伯稻卒。

  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赤狄侵齐。

  秋,公如齐。

  公至自齐。

  冬,楚子伐郑。

  五年,春,公如齐。

  夏,公至自齐。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子叔姬。

  ○叔孙得臣卒。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为人臣知贼而不言,明当诛。

  [疏]“秋九月”至“叔姬”。

  ○解云:隐二年注云“亲逆例时”,知此月为下卒出,高固不蒙月也。

  ○注“不日”至“当诛”。

  ○解云:正以所闻之世,大夫之卒,无罪者日,有罪者月,今此不日,故解之。但推寻上下,更不见得臣有罪之文,惟有文十八年“秋,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冬十月公子遂弑子赤,是以何氏消量作如此解。

  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何言乎高固之来?据当举叔姬为重,大夫私事不当书。

  ○为重,直用反,下同。

  [疏]注“据当”至“为重”。

  ○解云:正以《春秋》尊内故也。

  ○注“大夫”至“当书”。

  ○解云:正以内之大夫,直录其如,不书其大夫私事故也。今书高固,是以难之。

  言叔姬之来,而不言高固之来,则不可。礼,大夫妻岁一归宗。叔姬属嫁而与高固来,如但言叔姬来,而不言高固来,则鲁负教戒重,不可言,故书高固,明失教戒重在固。言及者,犹公及夫人。

  [疏]注“故书”至“在固”。解云:妇人之道,既嫁从夫故也。

  ○注“言及”至“夫人”。

  ○解云: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是也。然则《公羊》之义,以为夫妻言及者,远别之称,剌其无别,是以下注云“言其双行匹至,似於鸟兽”是也。故桓十八年春,“公夫人姜氏遂如齐”,传云“公何以不言及夫人”,注云“据公及夫人会齐侯于阳穀”;“夫人外也”,注云“若言夫人已为公所绝外也”;“夫人外者何?内辞也”,注云“内为公讳辞”;“其实夫人外公也”,注云“时夫人淫於齐侯而谮公,故云尔”。然则桓公十八年而不言及者,若言夫人为公所绝外,是以不得言及以远之。

  子公羊子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言其双行匹至,似於鸟兽。

  [疏]注“言其”至“鸟兽”。

  ○解云:言其无别,如“雄狐绥绥”,故曰双行;游匹而来,鹑鹊不异,故言匹至,似於鸟兽矣。而旧说云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非何氏意也。

  楚人伐郑。

  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赵盾弑君,此其复见何?据宋督、郑归生、齐崔杼弑其君,后不复见。

  ○见何,贤遍反。

  [疏]注“据宋督”至“不复见”。

  ○解云:其宋督之事,即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者是也。归生之事,上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是也。崔杼之事,即襄二十五年“夏,五月,齐崔杼弑其君光”是也。然则《春秋》之内,书名弑君,后不复见者,唯此三人耳。馀见者,皆著义焉,即桓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宣元年“公子遂如齐逆女”之属,欲见罪在桓、宣,故翚、遂得见。闵二年“公子庆父出奔莒”书者,彼注云“庆父弑二君,不当复见。所以复见者,起季子缓追逸贼”是也。隐四年“卫人杀州吁于濮”,彼注云“书者,善之也”。然则善其臣子讨得其贼,是以书见,则知庄九年“齐人杀无知”书之者,亦是讨得其贼,善而书之。庄十二年“宋万出奔陈”得书之者,彼注云“万弑君,所以复见者,重录彊御之贼,明当急诛之也”是也。僖十年夏“晋杀其大夫里克”得书之者,亦翚、遂之类也。故彼传云“里克弑二君,则曷为不以讨贼之辞言之?惠公之大夫也”。何氏云“惠公篡立已定,晋国君臣合为一体,无所复责,故曰此乃惠公之大夫,安得以讨贼之辞言之”。然则欲归恶於惠公,尚不作讨贼之辞,何得怪其见于经矣。襄二十七年“卫杀其大夫甯喜”得书之,亦翚、遂之类也,是见其与献公同谋而弑剽,是以二十六年弑剽之下,何氏云“甯喜为卫侯衎弑剽,不举衎弑剽者,谖成於喜”是也。其二十六年“晋人执甯喜”之下,传云“不以其罪执之也”,何氏云“明不得以为功,当坐执人”,亦是其得书之义。文十八年“齐人弑其君商人”,昭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皆书者,商人之下,何氏云“商人弑君贼,复见者,与大夫异。齐人已君事之,杀之宜当坐弑君”是也。昭十三年“楚公子弃疾弑公子比”得书者,亦是加弑故也,如赵盾之类矣。

  亲弑君者,赵穿也。复见赵盾者,欲起亲弑者赵穿,非盾。亲弑君者赵穿,则曷为加之赵盾?不讨贼也。何以谓之不讨贼?据皆去葬不加弑。

  [疏]注“据皆去葬不加弑”。

  ○解云:《春秋》之义,君弑贼不讨,则不书葬,所以责臣子不讨贼。若其加弑者,虽不讨贼,亦书其葬,以其不亲弑,不责臣子之讨贼,是以昭十九年夏“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冬,葬许悼公”,传云“贼未讨,何以书葬?不成于弑也。曷为不成于弑?止进药而药杀也。止进药而药杀,则曷为加弑焉尔?讥子道之不尽也”,“是以君子加弑焉尔”;“葬许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赦止者,免止之罪辞也”是也。然则此赵盾之弑君,与他亲弑者同文,皆去其葬,则赵盾不加弑,赵盾既不加弑,即其身是贼,何得谓之不讨贼乎?故难之。

  晋史书贼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獆。”赵盾曰:“天乎!无辜。辜,罪也。呼天告冤。

  [疏]注“呼天告冤”。

  ○解云:冤,谓冤枉之冤也。

  吾不弑君,谁谓吾弑君者乎?”史曰:“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复国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复,反也。赵盾不能复应者,明义之所责,不可辞。赵盾之复国奈何?”灵公为无道,使诸大夫皆内朝。礼,公族朝於内朝,亲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升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丧纪以服之精粗为序,不夺人之亲也。

  ○馂,音俊。

  [疏]注“礼公族”至“之亲也”。

  ○解云:此皆《文王世子》文。彼注云“内朝,路寝廷也”。云“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彼注云“谓以宗族事会也”。云“外朝以官,体异姓也”者,彼郑氏云“外朝,路寝门之外廷。体,犹连结也”。云“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者,郑氏云“崇,高也。以爵贵贱异位”。云“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者,郑氏云“宗人掌礼及宗庙也。以官,官各有所掌也。若司徒奉牛,司马奉羊,司空奉豕”。云“升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者,彼文云“其登馂献爵,则以上嗣,尊祖之道也”,注云“上嗣,祖之正统。爵,谓上嗣举奠也”,今此何氏以“登”为“升”,复无“献”字,盖所见异也。云“丧纪以服之精觕为序,不夺人之亲也”者,彼文作“轻重”字,此作“精粗”者,亦所见异也。其上文云“其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注云“大事,谓死丧也。其为君虽皆斩衰,序之必以本亲也”是也。

  然后处乎台上,引弹而弹之,已趋而辟丸。巳,已诸大夫也。

  ○已,音纪。是乐而已矣。以是为笑乐。

  ○是乐,音洛。赵盾已朝而出,与诸大夫立於朝。有人荷畚。荷,负也。畚,草器,若今巿所量穀者是也,齐人谓之锺。

  ○有人何,本又作“荷”,胡可反,又音何。畚,音本。

  [疏]注“齐人谓之锺”。

  ○解云:即昭三年《左传》云“齐旧四量:豆、区、釜、锺”是也。

  自闺而出者,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从内朝出立于外朝,见出闺者,知外朝在闺外,内朝在闺内可知。

  [疏]注“宫中”至“之闺”。

  ○解云:《释宫》文。孙氏曰“闱者,宫中相通小门也。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李氏曰:“皆门户大小之异”是也。

  赵盾曰:“彼何也?夫畚曷为出乎闺?”彼何者,始怪何等物之辞,熟视知其为畚。乃言夫畚者贱器,何故乃出尊者之闺乎?呼之不至,怪而呼,欲问之。曰:“子,大夫也,欲视之,则就而视之。”顾君责已以视人,欲以见就为解也。古者士大夫通曰子。

  ○解,佳卖反,又如字。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赫然,已支解之貌。赵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主宰割杀膳者,若今大官宰人。熊蹯不熟,蹯,掌。公怒,以斗摮而杀之,摮,犹{敫手}也。{敫手},谓旁击头项。

  ○摮,五羔反,又苦交反,犹{敫手}也。{敫手},口吊反,击也。支解,将使我弃之。”赵盾曰:“嘻!”趋而入。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愬者,惊貌。礼,臣拜然后君答拜。灵公先拜者,畚出盾入,知其欲谏,欲以敬拒之,使不复言也。礼,天子为三公下阶,卿前席,大夫兴席,士式几。

  ○愬,所革反,又诉路反。

  [疏]注“礼天”至“式几”。

  ○解云:《春秋说》文。亦时王礼也。

  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头至地曰稽首,头至手曰拜手。

  [疏]注“头至地”至“拜手”。解云:出《大祝》文。

  趋而出。本欲谏君,君以拜谢知已意,冀当觉寤,故出。灵公心怍焉,怍,惭貌。惭盾知已过。

  ○怍,在洛反。欲杀之。於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某者,本有姓字,记传者失之。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焉者,於也。是无人於闺门守视者也。上其堂,则无人焉。但言焉。绝语辞。堂不设守视人,故不言堂焉者,俯而闚其户,俯,俛头。户,室户。方食鱼飱。勇士曰:“嘻!子诚仁人也。吾八子之大门,则无人焉;入子之闺,则无人焉;上子之堂,则无人焉;是子之易也。易犹省也。

  ○飱,音孙。子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飱,是子之俭也。君将使我杀子,吾不忍杀子也。虽然,吾亦不可复见吾君矣。”负君命也。遂刎颈而死。勇士自断头也。传极道此者,明约俭之卫。甚於重门击柝。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此之谓也。

  ○颈,居郢反。断,音短。重,直容反。柝,他洛反。

  [疏]注“传极”至“谓也”。

  ○解云:《易?下系辞》云“重门系柝,以待暴客”是也。

  灵公闻之,怒,滋欲杀之甚,滋,犹益也。众莫可使往者。於是伏甲于宫中,召赵盾而食之。赵盾之车右祁弥明者,国之力士也。礼,大夫骖乘有车右,有御者。。

  ○而食,音嗣,下同。祁,工支反。仡然从乎赵盾而入,仡然,壮勇貌。

  ○仡,鱼乙反。放乎堂下而立。嫌灵公复欲杀盾,故入以为意。《礼器》记曰: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赵盾巳食,灵公谓盾曰:“吾闻子之剑,盖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授君剑,当拔而进其首,灵公因欲以推杀之。赵盾起将进剑,祁弥明自下呼之曰:“盾!食饱则出,何故拔剑於君所?”赵盾知之,由人曰知之,自已知曰觉焉。

  [疏]注“由人”至“觉焉”。

  ○解云:由人曰知之,此文是也。自已知曰觉者,即昭三十一年传云“夏父曰:‘以来,人未足,而旴而馀。’叔术觉焉,曰:‘嘻!此诚尔国也夫。’起而致国于夏父”是也。

  躇阶而走。躇,犹超遽不暇以次。

  ○躇,丑略反,与踱同,一本作“辵”,音同。剧不,其据反,本亦作“遽”。灵公有周狗,周狗,可以比周之狗,所指如意。

  ○比,毗志反。谓之獒,犬四尺曰獒。

  ○獒,五刀反。

  [疏]注“犬四尺曰獒”。

  ○解云:《释畜》文。

  呼獒而属之,獒亦躇阶而从之。祁弥明逆而踆之,以足逆曰踆。

  ○踆,音存,以足逆之。,徒腊反。

  [疏]“呼獒而属之”。

  ○解云:谓呼而指属之。今呼犬谓之属,义出於此。

  绝其颔。颔口。

  ○颔,户感反。赵盾顾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然而宫中甲鼓而起。甲,即上所道伏甲,约勒闻鼓声当起杀盾。有起干甲中者,抱赵盾而乘之。欲趋疾走。赵盾顾曰:“吾何以得此于子?”犹曰吾何以得此救急之恩於子邪?非所以意悟。曰:“子某时所食,活我于暴桑下者也。”某时者,记传者失之。暴桑,蒲苏桑。传道此者,明人当素积恩德。赵盾曰:“子名为谁?”后欲报之。曰:“吾君孰为介?介,甲也。犹曰我晋君谁为兴此甲兵,岂不为盾乎?子之乘矣!何问吾名?”之乘,即上车也。犹曰子以上车矣,何不疾去,而反徐问吾名乎?欲令蚤免去,不望报矣。

  ○蚤,音早。赵盾驱而出,众无留之者。明盾贤人,不忍杀也。且灵公无道,民众不悦,以致见杀。赵穿缘民众不说,起弑灵公,然后迎赵盾而入,与之立于朝,复大夫位也。即所谓复国不讨贼,明史得用责之。传极道此上事者,明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不说,音悦。而立成公黑臀。不书者,明以恶夷獆,犹不书剽立。

  ○臀,徒门反。剽,匹妙反。

  [疏]注“不书”至“剽立”。

  ○解云:襄公二十六年“二月,辛卯,卫甯喜弑其君剽”,“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传云“然则曷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恶卫侯矣”,注云“欲起卫侯失众出奔,故不书剽立。剽立无恶,则卫侯恶明矣”。然则此处不书黑臀之立,以恶夷獆明矣,故如此解。

  夏四月。

  秋,八月,<虫衆>。先是宣公伐莒取向,公比如齐所致。

  [疏]注“先君”至“取何”。

  ○解云:在上四年春也。

  ○注“公比如齐”。

  ○解云:即四年“秋,公如齐”,五年“春,公如齐”是也。

  冬,十月。

  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

  [疏]“春卫侯”至“来盟”。

  ○解云:不书日月者,桓十四年夏,“郑伯使其弟语来盟”之下,何氏云“时者,从内为王义,明王者当以至信先天下”。然则成三年“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苟庚来聘。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盟”,亦是来盟而书日月,彼下注云“书者,恶之。《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二国既脩礼相聘,不能亲信,反复相疑,故举聘以非之”,是其恶,故不举重而书日月之义也,是当文皆有注解。

  夏,公会齐侯伐莱。

  秋,公至自伐莱。

  大旱。为伐莱逾时也。

  ○为,于伪反。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

  八年,春公至自会。

  ○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其言至黄乃复何?据公孙敖不言至复,又不言乃。

  [疏]注“据公”至“言乃”。

  ○解云:即文八年冬,“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是也。

  有疾也。乃,难辞也。上言乃复,下有卒,知以疾为难。

  ○难辞,乃旦反。何言乎有疾乃复?据公如晋以有疾乃复,弑耻,以为有疾无恶。

  [疏]注“据公如”至“无恶”。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传云“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注云“因有疾以杀,畏晋之耻”是也。

  讥。何讥尔?大夫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闻丧者,闻父母之丧。徐行者,不忍疾行,又为君当使人追代之。以丧喻疾者,丧尚不当反,况於疾乎?顺经文而重责之。言乃不言有疾者,有疾犹不得反也。敖不言乃者,明无所难为重。敖当诛,遂当绝。

  [疏]注“顺经文”至“难为重”。

  ○解云:正以传不言大夫以君命出,遇疾而还非礼,而言闻丧徐行而不反者,是其顺经文而重责之故也。

  ○注“敖当诛,遂当绝”。

  ○解云:以敖违命罪大,故当诛。诛者,罪累家也。遂前虽弑君,而宣公不以为罪,直以当时行事而责之,责其奉命不终而以疾辞,故当绝其身而已。

  辛巳,有事于太庙。

  仲遂卒于垂。仲遂者何?据不称公子,故问之。公子遂也。自是后无遂卒,知公子遂。何以不称公子?据公子季友卒,虽加字,犹称公子也。

  [疏]注“据公”至“子也”。

  ○解云:即僖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是也。言虽加字者,欲道仲遂亦加字,而不称公子矣。

  贬。曷为贬?据叔孙得臣卒不贬。

  [疏]注“据叔”至“不贬”。

  ○解云:即宣五年秋九月,“叔孙得臣卒”是也,何氏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弑君,为人臣知贼而不言,明当诛”。然则得臣与遂同罪,而或贬或否,故难之。

  为弑子赤贬。然则曷为不於其弑焉贬?据翚终隐之篇贬,欲使於文十八年“子赤卒”年中贬。

  [疏]注“据翚”至“中贬”。

  ○解云:即隐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以下“伐郑”,传云“翚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与弑公也”。十年“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传云“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是也。

  於文则无罪,於子则无年。此解十八年秋如齐不贬意也。十八年编於文公贬之,则嫌有罪於文公,无罪於子赤也。卒乃贬者,元年逆女,嫌为丧娶贬也。公会平州下如齐也,嫌公遂;八年如齐,嫌坐乃复贬也。贬加字者,起婴齐所氏,明为归父后,大宗不得绝也。地者,卒外,明当有卒外礼也。日者,不去乐也。书有事者,为不去乐张本。

  ○编,必连反。

  [疏]注“元年逆”至“贬也”。

  ○解云:即上元年“公子遂如齐逆女”,彼注云“嫌触讳不成其文也”是也。

  ○注“云会”至“公遂”。

  ○解云:即元年经云夏,“公会齐侯于平州。公子遂如齐”是也。若不言公子,直言遂如齐,文承公会於平州之下,嫌谓公遂如齐,非公子遂,是以不得去公子矣。

  ○注“如齐嫌坐乃复贬也”。

  ○解云:公子翚助桓篡弑,入篇即不贬,见其无罪於桓公。今此公子遂助宣篡弑,而於宣贬者,正以於子赤则无年,遂之罪重不得令免,会须贬之。诸见之处,悉皆有嫌,不得作文,是以正於卒时贬,见其事。

  ○注“贬加字”至“绝也”。

  ○解云:成十五年“三月,乙巳,仲婴齐卒”,传云“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公孙婴齐”,注云“更为公孙之子,故不得复氏公孙”;传文云“为人后者为其子,则其称仲何?孙以王父字为氏也。然则婴齐孰后?后归父也。归父使于晋而未反,何以后之”,注云“据巳绝也”;传云“叔仲惠伯,传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原与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宣公死,成公幼,藏宣叔者相也。君死不哭,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大夫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於是遣归父之家”,注云“时见君幼,欲以防示诸大夫”;“然后哭君。归父使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注云“徐者,皆共之辞也,关东语。伤其先人为恶,身见逐绝不忿怼也”;“於是使婴齐后之也”,注云“弟无后兄之义,为乱昭穆之序,失父子之亲,故不言仲孙明不与子为父为父孙是也。然遂既被贬而加字者,欲起成十五年仲婴齐以仲为氏故也。婴齐者,仲遂之子,宜称公孙而氏仲者,明为其兄公孙归父之后,不得氏公孙,故氏仲矣。所以弟为兄后者,正以大宗不得绝故也。

  ○注“地者”至“礼也”。

  ○解云:欲道公子季友之文皆不地。此言於垂者,正以卒於外故也。所以卒於外则地之者,明其当有卒於外之礼故也。

  ○注“日者,不去乐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失礼鬼神例日故也。

  ○注“书有”至“张本”。

  ○解云:正以时祭之礼,初夏作之,即是得时不书之例,而书之者,为下不去乐张本故也。而言有事者,礿不合书,是以但言有事,为下张本而已,似若文二年注云“不言吉祫者,就不三年不复讥,略,为下张本”而已之类。

  壬午,犹绎。万入去籥。绎者何?祭之明日也。礼,绎继昨日事,但不灌地降神尔。天子诸侯曰绎,大夫曰宾尸,士曰宴尸,去事之杀也。必绎者,尸属昨日配先祖食,不忍辄忘,故因以复祭,礼则无有误,敬慎之至。殷曰肜,周曰绎。绎者,据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言之,文意也。肜者,肜肜不绝,据昨日道今日,斥尊言之,质意也。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

  ○属,音烛。肜,羊弓反。

  [疏]“绎者何”。

  ○解云:欲言是祭,去礿大近;欲言非祭,绎者祭名,故执不知问。

  ○注“礼绎”至“神尔”。

  ○解云:正以《释天》云“绎,又祭也”,孙氏云“祭之明日,寻绎复祭”,故言继昨日事。正以昨日祭,已灌地降神,是以今日绎,主为尸作,何以为灌乎?故云但不灌地降神尔。

  ○注“天子诸侯”至“宴尸”。

  ○解云:《春秋说》文也。稍得言名绎在正祭之后,故曰去事之杀也。

  ○注“则无有误”。

  ○解云:畏敬先君之尸而为之设祭,则无有过误也。

  ○注“殷曰肜,周曰绎”。

  ○解云:《释天》文。案郭氏《尔雅》,其下文仍有“夏曰腹胙”之文,而何氏不言之者,正以诸家《尔雅》悉无此言,故不引之。复胙,郭氏云“未见义所出也”。

  ○注“绎者”至“意也”。

  ○解云:祭尊于绎,欲道今日所寻绎,乃是昨日之正祭,故云据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乃是尊正之义,故曰文意也。

  ○注“肜者”至“神也”。

  ○解云:正由昨日正祭,是以今日作又祭,相因而不绝,肜肜然,故曰据昨日道今日,乃是迫近而不尊,故曰质意也。

  ○注“礼天子”至“孙为尸”。

  ○解云:何氏差约古礼也。天子不使公,诸侯不使卿,皆为其疑也。卿大夫已下以孙为尸,以其昭穆同也。

  ○注“夏立”至“六尸”。

  ○解云:即《礼器》云“周坐尸”,注云“言此亦周所因於殷也”;“夏立尸而卒祭”,注云“夏礼尸有事乃坐”;“殷坐尸”,注云“无事犹坐”;“周旅酬六尸”,注云“使之相酌也。后稷之尸,发爵不受旅”;“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注云“敛钱饮酒为醵,旅酬相酌似之也”。

  万者何?干舞也。干,谓楯也。能为人扞难而不使害人,故圣王贵之,以为武乐。万者,其篇名。武王以万人服天下,民乐之,故名之云尔。

  ○楯,食允反。扞,户旦反。

  [疏]“万者何”。

  ○解云:欲言其乐,文无乐名;欲言非乐,祭祀用之,故执不知问。

  ○注“武王”至“云尔”。

  ○解云:《春秋说》文。昔武王一会八伯诸侯,人数岂止万而已,盖以万是总名,故据以言耳。

  籥者何?籥舞也。籥所吹以节舞也。吹籥而舞,文乐之长。

  [疏]“籥者何”。

  ○解云:欲言非乐,籥是乐名;欲言是乐,临祭见去,故执不知问。

  ○注“吹籥而舞,文乐之长”。

  ○解云:正以万是武乐,入而用之,而籥特备矣。

  其言万入去籥何?据入者不言万,去乐不言名。

  [疏]注“去乐不言名”。

  ○解云: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是也。

  去其有声者,不欲令人闻之。废其无声者,废,置也。置者,不去也,齐人语。存其心焉尔。存其心焉尔者何?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明其心犹存於乐,知其不可,故去其有声者而为之。

  [疏]“存其心焉尔者何”。

  ○解云:欲道存心于乐,而有去籥之文;欲道存心于股肱,而绎万不废,故执不知问。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礼,大夫死,为废一时之祭,有事于庙而闻之者,去乐卒事;卒事而闻之者,废绎。日者,起明日也。言入者,据未奏去籥时书。凡祭自三年丧已下,各以日月废时祭,唯郊社越紼而行事可。

  [疏]“犹者何”。

  ○解云:欲言是礼,书而讥之;欲言非礼,乃当正祭之明日,故执不知问。

  ○“礼大夫”至“之祭”。

  ○解云:正以正祭为吉事故也。

  ○注“有事”至“去乐”。

  ○解云: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传云“其言去乐卒事何?礼也。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注云“恩痛不忍举”。

  ○注“卒事”至“日也”。

  ○解云:即《檀弓》下篇云“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仲尼曰‘非礼也,卿卒不绎’”是也。

  ○注“言入”至“时书”。

  ○解云:欲道所以不言万作而言万入之意也。

  ○注“凡祭”至“事可”。

  ○解云:即《王制》曰“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紼而行事”,郑注云“不敢以卑废尊。越,犹躐也。紼,輴车索”是也。

  戊子,夫人熊氏薨。

  晋师、白狄伐秦。

  楚人灭舒蓼。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是后楚庄王围宋,析骸易子,伐郑胜晋,郑伯肉袒,晋大败於邲,中国精夺,屈服强楚之应。

  [疏]注“是后”至“易子”。

  ○解云:“围宋”者,即下十四年“秋,九月,楚子围宋”是也。言析骸易子者,即十五年传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是也。

  ○注“伐郑胜晋。

  ○解云:即下九年冬,“楚子伐郑。晋郤缺帅师救郑”;十年夏,“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冬,“楚子伐郑”;十一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注云“不日月者,庄王行霸,约诸侯,明王法,讨徵舒,善其忧中国,故为信辞”。然则比年之间,晋、楚争共伐郑,郑伯终服于楚,盟于辰陵,楚胜于晋,居然明矣,故云伐郑胜晋也。

  ○注“郑伯肉袒”。

  ○解云:即下十二年春,“楚子围郑”,“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是也。

  ○注“晋大败于邲”。

  ○解云:即下十二年夏,“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注“中国精夺”。

  ○解云:正以日者,大阳之精,诸夏之象,今而被食,故曰中国精夺。

  冬,十月,巳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顷熊者何?宣公之母也。熊氏楚女。宣公,即僖公妾子。

  ○顷,音倾。

  [疏]“顷熊者何”。

  ○解云:欲言是妾,卒葬备书;欲言夫人,与君别谥,故执不知问。

  而者何?难也。乃者何?谓问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疏]“而者何”。

  ○解云:鲁公夫人薨葬多矣,此独言,故执不知问。

  ○注“谓问定公日下昃乃克葬”。解云:即是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是也。然则言乃之经,不干此事,而於此问之者,正以葬时遇雨废葬,而乃异文,是以连而问之。

  难也。礼,卜葬从远日。不克葬见难者,臣子重难,不得以正日葬其君。

  [疏]“礼卜葬从远日”。

  ○解云:即《曲礼》上篇云“丧事先远日”,郑注云“丧事,葬与练祥也”。《左氏传》云“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旧典之遗存也。

  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下昃,日眣久,故言乃。孔子曰:“其为之也难,言之得无讱乎。”皆所以起孝子之惰也。雨不克葬者,为不得行葬礼。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不得行礼则不葬也。鲁录雨不克葬者,恩录内尤深也。别朝莫者,明见日乃葬也。。

  ○讱,音刃。莫,音暮。

  [疏]注“孔子”至“认乎”。

  ○解云:《论语》文。引之者,证难言之事,必须讱而言之,似若臣子不得正日,虽言重难,亦须讱而葬之。

  ○注“所以起孝子之情也”。

  ○解云:谓《春秋》言而言乃者,所以起见孝子之情,重难有浅深故也。

  ○注“鲁录”至“深也”。

  ○解云:欲道外诸侯葬多矣,而无不克之文者,以其恩浅也。

  ○注“别朝”至“葬也”。解云:谓日中与昃。然则朝莫犹早晚也。

  城平阳。

  楚师伐陈。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月者,善宣公事齐合古礼,卒使齐归济西田。不就十年月者,五年再朝,近得正。孔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明虽事人,皆当合礼。

  [疏]注“月者”至“西田”。

  ○解云:即下十年春,“齐人归我济西田”是也。

  ○注“不就”至“合礼”。

  ○解云:何氏之意,以为《春秋》之道,祖述尧、舜,天子五年一巡狩,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是以桓元年注“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是也。然则诸侯自相朝,虽文不著,若欲以朝,亦不过是也。宣公五年“春,公如齐”,今九年春又如齐,乃五年之内,不得正尽五年,故曰近得正。言近者,不正是之辞也。虽不正是,近合於礼,是以《春秋》此年书月,以见善宣公,至十年公复如齐,是为大数,唯近取济西田之文,亦不得见善,故言不就十年月者,五年再朝近得正。

  公至自齐。

  夏,仲孙蔑如京师。

  齐侯伐莱。

  秋,取根牟。根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亟,疾也。属有小君之丧,邾娄子来加礼,未期而取其邑,故讳不系邾娄也。上有小君丧,而下讳取之,则邾娄加礼明矣。未期年从加礼数者,犹王子虎从会葬数。

  ○亟,去冀反。未期,音基。

  [疏]“根牟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经典未有;欲言非国,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属有小君之丧”。

  ○解云:即上八年夏,“夫人熊氏薨”是也。

  ○注“邾娄子来加礼”。

  ○解云:谓上八年冬十月葬顷熊之时,邾娄子使人来加礼,但例不书之,故不见也。

  ○注“未期”至“娄也”。

  ○解云:去年十月来加礼,今年七月而取邑,故言未期也。加礼者,或是赗襚之属,皆是葬前之事,而要系会葬言之。言未期者,欲取讳亟之义强故也。必知过期之后,不复讳之者,正以定十五年夏五月定公薨,“邾娄子来奔丧”,至於哀元年“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注云“邾娄子新来奔丧,伐之不讳者,期外恩杀恶轻,明当与根牟有差”是也。

  ○注“未期年”至“葬数”解云:此文欲取未期之义,而从加礼数之;若取薨之时,则过於期矣,若似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公薨于小寝”;文元年“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夏四月,“葬我君僖公”;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传云“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新为王者使来会葬,在葬后三年中卒,君子恩隆於亲亲,则加报之,故卒,明当有恩礼也”。然则王子虎之卒在文三年夏,若数来会葬之时,则在三年之内;若数公卒时四年矣,与此相似,故犹之。

  八月,滕子卒。

  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会于扈。

  ○扈者何?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据陈侯鲍卒不地。晋荀林父帅师伐陈。

  ○辛酉晋侯黑臀卒于扈扈者,何晋之邑也。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据陈侯鲍卒不地

  [疏]“扈者何”。

  ○解云:若言晋地,不应书之;欲道外地,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据陈侯鲍卒不地”。

  ○解云:桓五年“春正月,甲戌,已丑,陈侯鲍卒”,传云“曷为以二日卒之?怴也。甲戌之日亡,已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是其卒於封内不书地,故难之。

  卒于会,故地也。起时衰多穷厄伐桑霦而卒於诸侯会上,故地,危之。未出其地,故不言会也。左右皆臣民,虽卒於会上,危愈於竟外,故不复著言会也。出外死有轻重,死於师尤甚,於会次之,如人国次之,於封内最轻。不书葬者,欲篡也。

  [疏]注“出外死”至“最轻”。

  ○解云:时衰多穷厄伐丧,师者用兵之处,而君死焉,故言于师,著其危甚,即襄十八年“曹伯负刍卒于师”是也。是以僖四年“夏,许男新臣卒”,何氏云“不言卒於师者,桓公师无危”,是其义也。云於会次之者,与人交接之处,或相劫诈未可知,若柯之盟曹子劫桓公之类是也,而君卒焉,故言次之,即定四年夏,“杞伯成卒于会”是也。云於人国次之者,正以时多背死向生,而君卒於竟外,似有掩袭之理,但於主国有宾客之道,是故又以为次矣,即襄二十六年秋,“许男甯卒于楚”之属是也。云於封内最轻者,正以左右皆民臣,危少於竟外,是以不言於会矣,但有外国之人,亦有危理,故书其地,即此文书“晋侯黑臀卒於扈”是也。若不聚会,直卒於封内者,仍自不地,即“陈侯鲍卒”是也。若然,昭十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虔于乾谿”,不与人会而书地者,彼注云“封内地者,起祸所由,因以为戒”是也。而云起祸所由者,案彼传云“灵王为无道,作乾谿之台,三年不成,楚公子弃疾胁比而立之,然后令于乾谿之役曰:‘此已立矣,后归者不得复其田里。’众罢而去之,灵王经而死”,是其致祸之由。

  ○注“不书”至“篡也”。

  ○解云:《春秋》之义,篡明者书葬,即小白之属是也。篡不明者,即不书其葬以见篡,即此黑臀之属是也,云云,已说于上。

  冬,十月,癸酉,卫侯郑卒。不书葬者,杀公子瑕也。

  [疏]注“不书葬”至“瑕也”。

  ○解云:即僖三十年“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也”,不言杀元咺,元咺有罪云云,已说于上。

  宋人围滕。

  楚子伐郑。

  晋郤缺帅师救郑。

  陈杀其大夫泄冶。

宣公卷十六(起十年,尽十八年)

 宣公卷十六(起十年,尽十八年)

  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齐已取之矣,其言我何?据归讙及阐,齐已取不言我。

  ○僤,本又作“阐”,昌善反。

  [疏]注“据归”至“言我”。

  ○解云:哀公八年“夏,齐人取讙及僤”;冬,“齐人归讙及僤”是也。

  言我者,未绝於我也。曷为未绝于我?据有俄道。

  [疏]注“据有俄道”。解云:即桓二年传云“至乎地之与之则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彼注云“俄者,谓须臾之间,制得之顷也”。言俄尔之间,则有绝于本主之道,尔来十年,何言未绝于我乎?故难之。

  齐已言取之矣,齐已言语许取之。其实未之齐也。其人民贡赋尚属於鲁,实未归於齐。不言来者,明不从齐来,不当坐取邑。凡归邑、物例皆时。

  [疏]注“不言来”至“取邑”。

  ○解云:案元年注云“亦因恶齐取篡者赂,当坐取邑”者,正以篡逆之贼天下共恶,齐乃许取其赂而与之同,似若汉律行言许受财之类,故云当坐取邑耳。今言不当坐取邑者,正以尔来十年仍不入已,见宣有礼,还复归之,功过相除,可以减其初恶,是以《春秋》恕之,不复书来,以除其过,故曰不当坐取邑耳。

  ○注“凡归邑物例皆时”。

  ○解云:其归邑时者,即定十年夏,“齐人来归运、讙、龟阴田”,及此经书春之属皆是也。其归物时者,即庄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注云“宝者,玉物凡名”是也。以此言之,则知哀八年“齐人归讙及僤”在日月之下,不蒙日月亦可知也。

  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与甲子既同,事重故累食。

  [疏]注“与甲子既同”。

  ○解云:即上八年“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彼注云“是后楚庄王围宋,析骸易子,伐郑胜晋,郑伯肉袒,晋师大败于邲,中国精夺,屈服强楚之应”。今此与彼同占,故曰与甲子既同也。

  已巳,齐侯元卒。

  齐崔氏出奔卫。崔氏者何?齐大夫也。其称崔氏何?据齐高无咎出奔名。连崔氏者,与尹氏俱称氏,嫌为采邑。

  [疏]“崔氏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而直言崔氏;欲言微者,而得书于经,故执不知问。

  ○注“据齐”至“奔名”。

  ○解云:即成十七年秋,“齐高无咎出奔莒”是也。

  ○注“连崔氏者”。

  ○解云:“与尹氏俱称氏,嫌为采邑”者,即隐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是也。

  贬。曷为贬?据外大夫奔不贬。

  [疏]注“据外大夫奔不贬”。

  ○解云:即上引“高无咎出奔莒之属”是也。

  讥世卿。世卿非礼也。复见讥者,嫌尹氏王者大夫,职重不当世,诸侯大夫任轻可出也。因齐大国祸著,故就可以为法戒,明王者尊莫大於周室,彊莫大於齐国,世卿犹能危之。

  [疏]注“复见”至“世也”。

  ○解云:即隐三年“尹氏卒”单称氏,巳是讥之。今复单言崔氏,故言复也。

  ○注“因齐大国”至“危之”。

  ○解云:欲道等是诸侯,科取即得,所以不於僖二十八年“卫元咺出奔晋”之经见之者,因齐大国有弑君之祸著,明于出奔故也。

  公如齐。不言奔丧者,尊内也。犹不言朝聘。

  [疏]注“不言”至“内也”。

  ○解云:正以上文四月“已巳,齐侯元卒”,则知此经“公如齐”者,奔丧而往。而言尊内也者,欲道定十五年夏,“公薨于高寝”,“邾娄子来奔丧”,彼则书之。今此否者,尊内故也。

  五月,公至自齐。

  癸巳,陈夏徵舒弑其君平国。

  六月,宋师伐滕。

  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王季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王季子何?据叔服不系王,不称子,王札子不称季。

  [疏]“五月公”至“自齐”。

  ○解云:致例时,而书五月者,为下癸已出之。

  ○“王季子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而王使来聘;欲言大夫,而经书子,故执不知问。

  ○注“据叔”至“称子”。

  ○解云:即文元年“天王使叔服来会葬”是也。

  ○“王札子不称季”。

  ○解云:即下十五年夏,“六月,王札子杀召伯、毛伯”是也。

  贵也。其贵奈何?母弟也。子者,王子也。天子不言子弟,故变文,上季系先王以明之,著其骨肉贵,体亲也。

  [疏]注“子者,王子”至“明之”。

  ○解云:言天子不言子弟者,即文元年注云“叔服者,王子虎也”,“不系王者,不以亲疏录也。不称王子者,时天子诸侯不务求贤,而专贵亲亲,故尤其在位子弟,剌其早任以权也”是也。既言尤其在位子弟,是以不得称之。“王子瑕奔晋”,“天王杀其弟年夫”,难之云云,已说在文元年。

  ○注“著其”至“亲也”。

  ○解云:以其禀气于先王,故言骨肉贵;以其今王母弟,故曰体亲也。

  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娄,取蘱。

  ○蘱,音类,又力对、欺类二反。

  大水。先是城平阳,取根牟及蘱,役重民怨之所生。

  [疏]注“先是城平阳”。解云:在上八年冬。

  ○注“取根牟”。者,解云:在上九年秋。

  季孙行父如齐。

  冬,公孙归父如齐。

  齐侯使国佐来聘。

  饥。何以书?以重书也。民食不足,百姓不可复兴,危亡将至,故重而书之。明当自省减,开仓库,赡振之。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赡,当艳反。

  楚子伐郑。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不日月者,庄王行霸约诸侯,明王法,讨徵舒,善其忧中国。故为信辞。

  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秋,晋侯会狄于欑函。离不言会。言会者,见所闻世治近升平,内诸夏而详录之,殊夷狄也。下发传於吴者,方具说其义,故从外内悉举者明言之。

  [疏]注“发传於吴”至“明言之”。

  ○解云:即成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䲡、邾娄人会吴于锺离”,传云“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注云“明当先正京师,乃正诸夏;诸夏正,乃正夷狄,以渐治之”是也。

  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此楚子也,其称人何?据下入陈称子。

  [疏]注“据下入陈称子”。

  ○解云:即下“丁亥、楚子入陈”是也。

  贬。曷为贬?据徵舒有罪。不与外讨也。辟天子,故贬见之,即所谓贬绝,然后罪恶见。

  [疏]注“即所谓”至“恶见”。

  ○解云:即昭元年传云“《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贬绝以见罪恶也”是也。

  不与外讨者,因其讨乎外而不与也。虽内讨亦不与也。虽自讨其臣下,亦不得与也。

  [疏]“虽内讨亦不与也”。

  ○解云:案《檀弓》云“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舍。”是以隐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传曰“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注云“讨者除也,明国中人人得讨之,所以广忠孝之路”。以此言之,则弑君之贼,国内人人皆得杀之。而言虽内讨亦不与者,正以与庄王非国内,是以不与其外讨。又言虽内讨亦不与者,正以庄王身为君而见在,宁得更有弑君之贼而讨之乎?明知庄王内讨者,更以他罪耳。诸侯不得专杀大夫,是以不与。

  曷为不与?据善为齐诛之。

  [疏]注“据善为齐诛之”。

  ○解云:即昭四年“秋,七月,楚子”以下“伐吴,执齐庆封,杀之”。传云“此伐吴也,其言执齐庆封何?为齐诛也。其为齐诛奈何?庆封走之吴,吴封於防”,何氏云“月者,善义兵”是也。

  实与,不言执与讨贼同文。

  [疏]注“不言执”至“同文”。

  ○解云:正以昭八年夏,“楚人执陈行人于徵师,杀之”。言执非讨贼之文,隐四年“卫人杀州吁”,庄九年“齐人杀无知”,皆不言执,以见此不言执,乃与讨贼同文,故知实与矣。

  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讨也。诸侯之义不得专讨,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为无道者,臣弑君,子弑父,力能讨之,则讨之可也。与齐桓专封同义。不书兵者,时不伐。

  [疏]注“与齐桓专封同义”。

  ○解云:即僖元年齐师救邢之下,传云“曷为先言次,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注云“主书者,起文从实也”。今此亦然,故曰齐桓专封同义耳。

  ○注“不书兵者,时不伐”。

  ○解云:欲决昭四年秋,“楚子”以下“伐吴,执齐庆封,杀之”,彼实有兵,故言伐。今此不书兵者,时实不伐,非是省文之义耳。

  丁亥,楚子入陈,日者,恶庄王讨贼之后,欲利其国。复出楚子者,为下纳善不当贬,不可因上贬文。

  [疏]注“日者”至“利其国”。

  ○解云:正以《春秋》之义,入例书时,伤害多则书月,今此书日以详其恶,故如此解。

  ○注“复出楚”至“贬文”。

  ○解云:《春秋》之义,以纳为篡辞,而言为下纳善者,正以上有起文,故与凡纳异,何者?上有讨贼之文,而即言纳二子于陈,故知其善,所谓美恶不嫌同辞矣。

  纳公孙甯、仪行父于陈。此皆大夫也,其言纳何?据纳者谓已绝也。今甯、仪行父上未有出奔绝文,故见大夫,反言纳也。

  ○甯,乃定反,音宁。

  [疏]注“据纳”至“言纳也”。

  ○解云:定十四年秋“卫世子蒯聩出奔宋”至“哀二年夏”晋赵鞅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是其上有出奔绝文而下言纳矣。而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上文不言顿子出奔者,正以顿是微国,出入不两书,故彼注云“顿子出奔不书,小国例也”。云故见大夫者,言此二子上无绝文,故见任为大夫,而反言纳于陈。

  纳公党与也。徵舒弑君,甯、仪行父如楚诉徵舒,徵舒之党从后绝其位,楚为讨徵舒而纳之,本以助公见绝,故言纳公党与。不书徵舒绝之者,以弑君为重。主书者,美楚能变悔改过,以遂前功,卒不取其国而存陈。不系国者,因上入陈可知。

  [疏]注“不书”至“主书者”。

  ○解云:若书徵舒绝之,宜云陈公孙甯等出奔楚,传云此诉于楚矣,曷为谓之出奔?徵舒绝其位,是以谓之奔也。

  ○注“美楚”至“改过”。

  ○解云:谓之入陈是也。

  ○注“以遂前功”。

  ○解云:讨徵舒是也。

  ○注“不系国”至“可知”。

  ○解云:欲决哀二年“纳卫世子”云云,系卫是也。

  十有二年,春,葬陈灵公。讨此贼者,非臣子也,何以书葬?据惠公杀里克,不书卓子葬。

  [疏]注“据惠”至“子葬”。

  ○解云:僖十年春“里克杀其君卓”,夏晋惠公杀里克是也。

  君子辞也。楚巳讨之矣,臣子虽欲讨之,而无所讨也。无所复讨也,不从杀泄冶不书葬者,泄冶有罪,故从讨贼书葬,则君子辞与泄冶罪两见矣。不月者,独甯、仪行父有诉楚功,上巳言纳,故从馀臣子恩薄略之。

  [疏]“君子”至“讨也”。

  ○注“无所复讨也”。

  ○解云:然则卓子之贼,亦是惠公已讨之,其臣子虽欲讨之,亦无所讨。而不作君子辞者,正以惠公之杀里克,不作讨贼之意,是以《春秋》不书卓子葬,以责其臣子也。今此楚庄本有讨贼之意而杀徵舒,一贼不可再讨,故不责之。

  ○注“不从”至“有罪”。

  ○解云:案何氏作《膏肓》,以为泄冶无罪,而此注云有罪者,其何氏两解乎?正以《春秋》之义,杀无罪大夫者,例去其葬以见之。今乃经书灵公之葬,则知泄冶有罪明矣。而《膏肓》以为无罪者,盖以谏君之人,罪之无文,而《左氏》罪之,故言无罪矣。而此何氏以为有罪者,其更有他罪乎?

  ○注“从讨”至“两见矣”。

  ○解云:贼不讨不书葬者,欲责臣子不讨贼。今而书葬,则知贼巳讨矣,君子恕之,不复责臣子矣。又且君杀无罪大夫,则不书其葬。今灵公杀泄冶而得书葬,则知泄冶有罪明矣,故云两见矣。

  ○注“不月者”至“略之”。

  ○解云:正以卒日葬月,大国之常,今书春,故须辨之。

  楚子围郑。

  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据城濮之战,子玉得臣贬也。

  [疏]注“据城濮”至“贬也”。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夏,“晋侯”以下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传云“此大战也,曷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大夫不敌君也”。

  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不与晋而反与楚子为君臣之礼,以恶晋。

  [疏]“不与晋”至“礼也”。

  ○解云:但作一句连读之。注云“不与晋而反与楚子为君臣之礼”,亦为一句连读之。

  ○注“以恶晋”。

  ○解云:内诸夏以外夷狄,《春秋》之常。今叙晋于楚子之上,正是其例。而知其恶晋者,但楚庄德进行修,同於诸夏,讨陈之贼,不利其土,入郑皇门而不取其地,既卓然有君子之信,宁得殊之?既不合殊,即是晋侯之匹,林父人臣,何得序於其上?既序人君之上,无臣子之礼明矣。臣而不臣,故知恶晋也。

  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据城濮之战贬得臣者,不与楚为礼。庄王伐郑,胜乎皇门,胜,战胜。皇门,郑郭门。放乎路衢。路衢,郭内衢。道四达谓之衢。

  [疏]注“道四达谓之衢”。

  ○解云:《释宫》文。

  郑伯肉袒,左执茅旌,茅旌,祀宗庙所用迎道神,指护祭者。断曰藉,不断曰旌。用茅者,取其心理顺一,自本而畅乎末,所以通精诚,副至意。

  ○断,音短。藉,在夜反。

  [疏]注“茅旌”至“至意”。解云:茅旌,祀宗庙所用云者,皆时王之礼。正以公羊子是景帝时人,是以何氏取当时之事以解其语。云用茅者,取其心理顺一者,言茅心文理皆顺无逆矣。云自本而畅乎末者,言其文理从本而申畅于末,无绝以绝之。

  右执鸾刀,鸾刀,宗庙割切之刀,环有和,锋有鸾。执宗庙器者,示以宗庙不血食,自归首。

  [疏]注“鸾刀宗”至“有鸾”。

  ○解云:亦时王之制。《祭义》亦云“祭之日,君牵牲”,“卿大夫序从”,彼注云“序以次第从也”;“既入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取膟膋”,郑注云“丽,犹系也。毛牛尚耳,以耳毛为上也。膟膋,血与肠间脂也”。又《祭统》云“鸾刀羞哜”,是鸾刀为宗庙割切之刀矣。

  ○注“执宗庙”至“自归首”。

  ○解云:言示以宗庙者,言示楚以宗庙血食之器也。言已宗庙将堕灭,斟酌在楚耳,故言自归首矣。

  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诸侯自称曰寡人,天子自称曰朕。良,善也。无善,喻有过。言已有过於楚边垂之臣,谦不敢斥庄王。

  [疏]注“诸侯自称曰寡人”。解云:《曲礼》文。

  ○注“天子自称曰朕”。

  ○解云:时王之礼也。若古礼,自称为“予一人”矣。

  以干天祸,干,犯也。谦不敢斥庄王,归之於天。是以使君王沛焉。沛焉者,怒有馀之貌,犹传曰“力沛若有馀”。

  ○沛,普盖反。

  [疏]注“犹传”至“有馀”。

  ○解云:文十四年传文。

  辱到敝邑。远自劳辱到於郑也。诸侯自称国曰敝邑。君如矜此丧人,自谓已丧亡。锡之不毛之地,墝埆不生五穀曰不毛,谦不敢求肥饶。

  ○墝埆,上苦交反;下音礐。

  [疏]注“墝埆”至“肥饶”。解云:墝埆者,疆卤之称,若俗言墝埆矣。

  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六十称耋,七十称老。绥,安也。谦不敢多索丁夫,原得主帅一二老夫以自安。

  ○多索,所白反,旧本作“策”,音索。

  [疏]注“六十”至“称老”。解云:七十称老,《曲礼》文也。案今《曲礼》云“七十曰耋”,与此异也。盖何氏所见,与郑注者不同,或者此“耋”字误耳。

  请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亦庄王谦不斥郑伯之辞。令,善也。交易,犹往来也。言君之不善臣,数往来为恶言。

  ○屡往,力住反,又作“数”,音朔。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微,喻小也。积小语言,以致於此。

  [疏]“是以使”至“玉面”。

  ○解云:若《祭统》云:“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郑注云:“言玉女者,美言之也。君子於玉比德焉。”然则此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

  庄王亲自手旌,自以手持旌也。缁广充幅长寻曰旐,继旐如燕尾曰旆,加文章曰旂,错革鸟曰旟,注旄首曰旌。

  [疏]注“缁广充”至“曰旌”。

  ○解云:此注皆《尔雅?释天》文。其间少有不同者,盖所见异,或何氏润色之。案今《尔雅?释天》“缯”作“缁”字,孙氏云“缁,黑缯也”,郭氏云“帛全幅长八尺”;又云继旐曰旆,孙氏云“帛续旐末亦长寻。《诗》云‘帛旆英英’是也”,郭氏曰“帛续旐末为燕尾者”,故此何氏云“继旐如燕尾曰旆”也;又云有铃曰旂,李氏云“有铃,以铃著旐端”,孙氏曰“铃在旂上。旂者画龙”,郭氏曰“县铃於竿头,画交龙於旒”,是以此注云“加文章曰旂”也;又云错革鸟曰旟,李氏云“以革为之,置於旐端”,孙氏曰“错,置也。革,急也。言画急疾之鸟于旒,《周官》所谓鸟准为旟者矣”;又云注旄首曰旌,李氏云“以牦牛尾旌首者”,郭氏云“载旄於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是也。

  左右捴军,退舍七里。将军子重谏曰:“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南郢,楚都,不能二千里,言数千里者,欲深感庄王,使纳其言。

  ○数,所主反。诸大夫死者数人,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艾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养马者曰扈,炊亨者曰养。

  ○扈养,馀亮反。艾,鱼废反。

  [疏]注“艾草”至“曰养”。

  ○解云:盖于时犹然,是以何氏知之。

  今君胜郑而不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无乃,犹得无。

  [疏]注“无乃犹得无”。

  ○解云:言得无失民臣之力乎?言其失民臣之力矣。

  庄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於四方。杅,饮水器。穿,败也。皮,裘也。蠹,坏也。言杅穿皮蠹乃出四方。古者出四方朝聘征伐,皆当多少图有所丧费,然后乃行尔。喻巳出征伐,士卒死伤,固其宜也,不当以是故灭有郑,耻不能早服也。

  ○杅不,音于。费,芳味反。

  [疏]注“杅饮水器”。

  ○解云:其音于,若今马孟矣。旧说云杅是“衧”字,若今食袋矣。案今音作于,则旧说非。

  是以君子笃於礼而薄于利,笃,厚也。不惜杅皮之费,而贵朝聘征伐者,厚於礼义,薄於财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本所以伐郑者,欲要其人服罪过耳,不要取其土地,犹古朝聘欲厚礼义,不顾杅皮。告从,从,服从。不赦,不详。善用心曰详。吾以不详道民,灾及吾身,何日之有?”何日之有,犹无有日。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荀林父也。曰:“请战。”荀林父请战。庄王许诺。将军子重谏曰:“晋,大国也。国大众彊。王师淹病矣,淹,久也。诸大夫厮役死者是。君请勿许也。”庄王曰:“弱者吾威之,彊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以是故,必使寡人无以立功名于天下。令之还师而逆晋寇。言还者,时庄王胜郑去矣,会晋师至,复还战也。言寇者,传序经意,谓晋如寇虏。庄王鼓之,晋师大败。晋众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时晋乘舟度邲水战,兵败反走,欲急去,先入舟者,斩后板舟者,指指隋舟中,身隋邲水中而死。可掬者,言其多也。以两手曰掬。礼,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卿大夫方舟,士特舟。

  ○可掬,九六反,注同。扳,普颜反,又必颜反。造,七报反。

  [疏]注“礼,天子造舟”至“士持舟”。

  ○解云:《释水》文也。造,孙氏云“比舟为梁”,郭氏云“比船为桥”。旧说云以舟为桥,诣其上而行过,故曰造舟也。言以舟为梁,故谓之造。造,成也。诸侯维舟,孙氏云“维连四船”,《音义》曰“维持使不动摇也”者是也。大夫方舟者,李氏云“并两船曰方舟也”。士特舟者,郭注云“单船”,李氏云“一舟曰特舟”是也。案《尔雅》下文云“庶人乘泭”,李氏曰“并木以渡,别尊卑”是也。此注引之不尽者,盖何氏所见者无此文矣。案今孙、郭所注者,亦有其文。

  庄王曰:“嘻!吾两君不相好,敌大夫战,言两君者,林父本以君命来。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佚犹过,使得过渡邲水去也。晋见庄王行义於陈,功立威行,嫉妒欲败之,救郑虽解,犹击之不止,为其欲坏楚善行,以求上人,故夺不使与楚成礼,而序林父於上,罪起其事。言及者,以臣及君,不嫌晋直,明晋汲汲欲败楚尔。陆战当举地,而举水者,大庄王闵隋水而佚晋寇。

  ○而佚,音逸,注同。坏,音怪。

  [疏]注“晋见庄”至“立威行”。

  ○解云:即上十一年讨夏徵舒,是其行义也。讨陈既得,郑人遂服,是其功立威行也。

  ○注“救郑”至“之不止”。

  ○解云:上文“令之还师”之下,注云“言还者,时庄王胜郑去矣,会晋师至,复还战也”。以此言之,晋师未至之时,楚师已解去也,非谓晋人击之令解也。言犹击之不止者,谓欲一逐而击之,非谓已击也。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日者,属上有王言,今反灭人,故深责之。

  [疏]注“日者”至“深责之”。

  ○解云:《春秋》之义,灭例书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之属是。今乃书日,故解之也。言属上有王言,谓適上文云“庄王曰:“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者,王霸之言也。王者之道,宜存人矜患,今反灭人,为过深矣,是故书日变於常例,故曰深责之耳。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宋师伐陈。

  [疏]“宋师伐陈”者。案诸家经皆有此文,唯贾氏注者阙此一经,疑脱耳。

  ○卫人救陈。

  十有三年,春,齐师伐卫。

  夏,楚子伐宋。

  秋,<虫衆>。先是新饥,而使归父会齐人伐莒,赋敛不足,国家遂虚,下求不已之应。

  ○<虫衆>,音终。

  [疏]注“先是新饥”。

  ○解云:即十年冬书饥是也。

  ○注“而使”至“伐莒”者,解云:即上十二年“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是也。

  冬,晋杀其大夫先縠。

  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

  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日者,公子喜时父也,缘臣子尊荣,莫不欲与君父共之,故加录之,所以养孝子之志。许人子者,必使父也。

  [疏]注“日者公子”至“使父也”。

  ○解云:正以曹为小国,卒月葬时,即昭十八年“三月,曹伯须卒”,“秋,葬曹平公”之属是。今而书日,故以加录解之也。公子喜之让,在成十三年“曹伯庐卒”处也。其传云云之说,在昭二十年“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之下。云所以养孝子之志者,正以喜时之让,而《春秋》尊荣其父,故曰养孝子之志也。云许人子者,必使人父也者,谓喜时为子,必使其人父亦尊荣,是以加录之,似若襄二十九年传云“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之类也。

  晋侯伐郑。

  秋,九月,楚子围宋。月者,恶久围宋,使易子而食之。

  ○恶,乌路反。

  [疏]注“月者”至“而食之”。

  ○解云:正以凡围例时,即上十二年春“楚子围郑”之属是。今而书月,故解之。言使易子而食之者,下十五年传文。

  葬曹文公。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穀。

  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宋见围不得与会。地以宋者,善内为救宋行,虽不能解,犹为见人之厄则矜之,故养遂其善意,不嫌与实解宋同文者,平事见剌皆可知。

  ○与,音预。

  [疏]注“宋见”至“皆可知”。

  ○解云:《春秋》盟会之义,以国都为地名者,皆是主人与之可知,即隐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注云“宿不出主名者,主国主名与可知,故省文,明宿当自首其荣辱也”。今宋见围,不得与会,而地以宋者,正欲善内为救宋行,养遂其善意,故地于宋耳。不嫌与实解宋同文者,平事见剌皆可知者,鲁春会楚子于宋,至夏宋、楚始平,忖度其事,则知鲁人不能平得之,宋围自解也。且下传云“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注云“言在下者,讥二子在君侧,不先以便宜反报归美于君,而生事专平,故贬称人”。然则二子专平,口云易子析骸,明其急矣,遂不告君,是以见剌,被贬称人。以此言之,宋围不解,亦可知矣,故言平事见剌皆可知。旧云见剌者,谓鲁人见剌也者,疑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外平不书,此何以书?据上楚、郑平不书。

  [疏]注“据上”至“不书”。

  ○解云:適上十二年春“楚子围郑”之时,传云“庄王亲自手旌,左右伪军,退舍七里”,是其平也。但经不书之,故难之。

  大其平乎已也。已,二大夫何大乎其平乎已?据大夫无遂事。

  [疏]注“据大夫无遂事”。

  ○解云:即庄十九年传云“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是也。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於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闚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堙,距堙,上城具。

  [疏]“军有七日之粮”至“归尔”。

  ○解云:考诸旧本,或云军有七日之粮尔,七日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即云更留七日之粮,有粮而不得胜,将去宋而归尔。今定本无下“七日”二字。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问惫意也。

  ○惫,皮诫反。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析,破。骸,人骨也。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虽如所言。吾闻之也,围者,古有见围者。柑马而秣之,秣者,以粟置马口中。柑者,以木衔其口,不欲令食粟,示有畜积。

  ○柑,其廉反,以木衔马口。使肥者应客,示饱足也。是何子之情也?”犹曰何大露情。

  [疏]“是何子之情也”。

  ○解云:言是何者,犹言是何大然也。子之情者,言子之露情也。是以何氏云“犹曰何大露情”。

  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矜,闵。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幸,侥幸。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诺者,受语辞。勉之矣!勉,犹努力。使努力坚守之。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反报於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虽已惫。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意未足也。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区区,小貌。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先以诺受,绝子反语。舍而止。受命筑舍而止,示无去计。虽然,虽宋巳知我粮短。吾犹取此然后归尔。”欲徵粮待胜也。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已也。大其有仁恩。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据大其平。平者在下也。言在下者,讥二子在君侧,不先以便宜反报归美于君,而生事专平,故贬称人。等不物贬,不言遂者,在君侧无遂道也。以主坐在君侧遂为罪也,知经不以文实贬也。凡为文实贬者,皆以取专事为罪。月者,专平不易。

  [疏]注“等不勿贬”至“道也”。

  ○解云:案庄十九年“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之下,传云“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乃得专之。以此言之,则知大夫在君侧无遂道也。是以此注言等欲见大夫专平为罪不勿贬,但当言遂,亦足以见其专平矣。所以不言遂者,正以在君侧无遂道故也。若当言楚围宋,宋华元、楚子反遂平于宋矣。

  ○注“以主”至“为罪”。

  ○解云:凡言遂者,专事之辞也。为文实贬者,皆以时无王霸,诸侯专事,虽违古典,于时为宜,是以《春秋》文虽贬恶,其实与之,即僖元年齐师云云,救邢贬齐侯称师,剌其专事,不言狄人灭邢而为之讳,见其实与是也。今此以主坐为在君侧专事为罪,更无起文则知经称人者,实为专贬之称人,非是实与而文不与矣。所以反覆解之者,正以凡为文实贬者,皆以取专事为罪故也。

  ○注“月者,专平不易”。

  ○解云:正以定十一年“冬,及郑平”,不书月者,易故也。昭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注云“月者,剌内暨暨也”;定十年“王三月,及齐平”,注云“月者,颊谷之会,齐侯欲执定公,故不易”之类皆如此。

  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潞何以称子?据其灭称氏。潞子之为善也,躬足以亡尔。躬,身。虽然,君子不可不记也。离于夷狄,疾夷狄之俗而去离之,故称子。而未能合于中国,未能与中国合同礼义,相亲比也,故犹系赤狄。晋师伐之,中国不救,狄人不有,是以亡也。以去俗归义亡,故君子闵伤进之。日者,痛录之。名者,示所闻世始录小国也。录以归者,因可责而责之。责而加进之者,明不当绝,当复其氏。

  [疏]注“以去”至“其氏”。解云:言以去俗归义亡者,谓去离夷狄之俗,而欲归中国之义,卒无救助者,是以亡也。正以文在蛮夷氏之下,故取以说之。云日者,痛录之者,正以凡灭例月,今此书日,故以为哀痛而详录之耳。云名者,示所闻世始录小国也者,正以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隗,以隗子归”,彼注云“不名者,所传闻世,见治始起,责小国略”。然则此书名者,示所闻世始录小国也。云录以归者,因可责而责之者,谓因其行进在可责之限,故书以归,责其不死位,是以僖二十六年“以隗子归”之下,何氏云“书以归者,恶不死位”是也。云明不当绝,当复其氏者,言其行既进,明不当绝灭其国,还当复其潞氏以为国矣。

  秦人伐晋。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王札子者何?长庶之号也。天子之庶兄。札者,冠且字也。礼,天子庶兄冠而不名,所以尊之。子者,王子也。天子不言子弟,故变文,王札系先王以明之。不称伯仲者,辟同母兄弟,起其为庶兄也。主书者,恶天子不以礼尊之而任以权,至令杀尊卿二人。不言其大夫者,挈也。恶二大夫居尊卿之位,为下所提挈而杀之。大夫相杀不称人者,正之。诸侯大夫顾弑君重,故降称人。王者至尊,不得顾。

  [疏]“王札子者何”。

  ○解云:欲言王子,以札间之;欲言其非,而经有王子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至“得顾”。

  ○解云:言礼天子庶兄冠而不名,所以尊之者,时王之制,与《春秋》同也。言既加冠之后,天子不复名之,所以尊之也。云子者,王子也。天子不言子弟,故变文,上札系先王以明之者。言子者,王子也者,王以子在札下,故须解之。言天子不言子弟者,谓不言在位子弟也,即文元年注云“不称王子者,时天子诸侯不务求贤,而专贵亲亲,故尤其在位子弟,剌其早任以权也”是也。至於出奔被杀,仍自言子弟,即“王子瑕奔晋”,“天王杀其弟年夫”之属是。言故变文者,谓变文不言王子也。言上札系先王以明之者,谓以札於子上,以札近先王,明其今王之庶兄矣。云不称伯仲者,辟同母兄弟,起为庶兄也者,若其与君同母者,即称伯仲字,即上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彼传云“其称王季子何?贵也。其贵奈何?母弟也”是也。今称王札子,故言辟同母兄弟,起其为庶兄也。云云,主书者,天子不以礼尊之而任以权,至令杀尊卿二人者,正以经不称爵,知非公,故云不以礼尊之矣;正以堪杀二卿,故知任以权也。云不言其大夫者,挈也者,由其为下所提挈而杀之,失大夫位,故不云大夫也。云居尊卿之位者,正以称其五十字,知是尊卿耳。云大夫相杀不称人者,正之者,以文十六年“宋人弑其君处白”之下,传云“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注云“贱者,谓士也,士正自当称人”;“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注云“降大夫使称人,降士使称盗者,所以别死刑有轻重也”。然则大夫相杀例合,称人今此不称人者,正之使称王札子故也。所以正之者,如下云“诸侯大夫顾弑君重,故降称人”者,即大夫弑君称名氏,大夫相杀称人是也。云王者至尊,不得顾者,言至尊之人,无有弑之理,不可顾,是以大夫相杀,不假降之称人矣。

  秋,<虫衆>。从十三年之后,上求未已,而又归父比年再出会,内计税亩,百姓动扰之应。

  [疏]注“从十三年”至“之应”。

  ○解云:即上十三年“秋,<虫衆>”,注云“先是新饥,而使归父会齐人伐莒,赋敛不足,国家遂虚,下求不巳之应”,是以此注足之云尔。云而又归父比年再出会者,即上十四年“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穀”,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是也。

  仲孙蔑会齐高固于牟娄。

  ○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时宣公无恩信於民,民不肯尽力於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穀最好者,税取之。

  [疏]“初者何”。

  ○解云:赋税之式,国之常经,今而言初,故执不知问。

  ○“税亩者何”。

  ○解云:什一而行,明王旧典,今而变文谓之税亩,故执不知问。

  初税亩,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履亩而税也。何讥乎始履亩而税?据用田赋不言初,亦不言税亩。

  [疏]注“据用田”至“税亩”。

  ○解云:即哀十二年“春,用田赋”是也。然则用田赋亦是改古易常,而不言初,又不言税亩,今此特言初税亩以讥之,故难之也。

  古者什一而藉。什一以借民力,以什与民,自取其一为公田。古者曷为什一而藉?据数非一。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奢泰多取於民,比於桀也。

  [疏]“多乎什一,大桀小桀”。

  ○解云:夏桀无道,重赋於人,今过什一,与之相似。若十取四五,则为桀之大贪;若取二三,则为桀之小贪,故曰多乎什一,大桀小桀。所以不言纣者,略举以为说耳。旧说云不言纣者,近事不嫌不知。

  寡乎什一,大貉小貉。蛮貉无社稷宗庙百官制度之费,税薄。

  ○大貊,亡百反。费,芳味反。

  [疏]“寡乎”至“小貉”。

  ○注“蛮貉”至“税薄”。

  ○解云:若十四五乃取其一,则为大貉行;若十二十三乃取一,则为小貉行,故曰寡於十一则大貉小貉也。然则多於什一则有为桀之讥,寡於十一则有蛮貉之耻,是以什一而税,三王所不易,故传比于中正之言。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颂声者,大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春秋》经传数万,指意无穷,状相须而举,相待而成,至此独言颂声作者,民以食为本也。夫饥寒并至,虽尧、舜躬化,不能使野无寇盗;贫富兼并,虽皋陶制法,不能使彊不陵弱,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公田十亩,即所谓十一而税也。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庐舍在内,贵人也。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贱私也。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因井田为市,故俗语曰市井。种穀不得种一穀,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以妨五穀。还庐舍种桑荻杂菜,畜五母鸡两母豕,瓜果种疆畔,女上蚕织,老者得衣帛焉,得食肉焉,死者得葬焉。多於五口名曰馀夫,馀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十井共出兵车一乘。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墝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彊国家。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中里为校室,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马。父老此三老孝弟官属,垦正比庶人在官吏。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城郭。田作之时,春,父老及里正旦开门坐塾上,晏出后时者不得出,莫不持樵者不得入。五穀毕入,民皆居宅,里正趋缉绩,男女同巷,相从夜绩,至於夜中,故女功一月得四十五日作,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十月事讫,父老教於校室,八岁者学小学,十五者学大学,其有秀者移於乡学,乡学之秀者移於庠,庠之秀者移於国学。学於小学,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於天子,学於大学,其有秀者命曰造士,行同而能偶,别之以射,然后爵之。士以才能进取,君以考功授官。三年耕馀一年之畜,九年耕馀三年之积,三十年耕有十年之储,虽遇唐尧之水,殷汤之旱,民无近忧,四海之内莫不乐其业,故曰颂声作矣。

  ○数,所主反。以食,音嗣。伉,苦浪反,一音苦杏反。塾,音淑。莫,音暮。

  [疏]“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解云:颂者,大平之歌。案文、宣之时,乃升平之世也,而言颂声作者,因事而言之故也,何者?案文、宣之时,乃升平之世,言但能均其众寡,等其功力,平正而行,必时和而年丰,什一而税之,则四海不失业,歌颂功德而归乡之,故曰颂声作矣。不谓宣公之时,实致颂声。

  ○注“帝王之高致也”。解云:谓帝王之行清高,乃致颂声,故曰高致也。

  ○注“春秋经传”至“作矣”。

  ○解云:言《春秋》经与传数万之字,论其科指意义实无穷,然其上下经例相须而举,其上下意义相待而成。以此言之,则非一言可尽,至此独言颂声作者,正以此处论税亩之事,若税亩得所,以致太平,故云民以食为本也。云夫饥寒并至,虽尧、舜躬化,不能使野无寇盗云云者,是谓假设之辞耳。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云云以下,皆是时王之制。云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者,谓其冬前相助犁。云二曰无费一家者,谓其田器相通。云三曰同风俗者,谓其同耕而相习。云四曰合巧拙者,谓共治耒耜。云五曰通财货者,谓井地相交,遂生恩义,货财有无,可以相通。云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者,古者邑居,秋冬之时入保城郭,春夏之时出居田野,既作田野,遂相交易,井田之处而为此市,故谓之市井。云里正旦开门坐塾上者,即郑注《学记》曰“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於闾里,朝夕坐於门,门侧之堂谓之塾”是也。

  冬,蝝生。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即<虫衆>也,始生曰蝝,大曰<虫衆>。

  ○蝝,与专反。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幸,侥幸。

  [疏]“蝝生不书”。

  ○解云:谓例不书之。

  幸之者何?闻灾当惧,反喜非其类,故执不知问。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上谓宣公、变易公田古常旧制而税亩。

  [疏]“受之云尔者何”。

  ○解云:灾是害物,宜避之,今而云受之,於义似乖,故执不知问。

  应是而有天灾,应是变古《易》常而有天灾<虫衆>,民用饥。其诸则宜於此焉变矣。言宣公於此天灾饥后,能受过变寤,明年复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过於无灾,故君子深为喜而侥倖之。变<虫衆>言蝝,以不为灾书,起其事。

  饥。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言及者,留吁行微不进。

  夏,成周宣谢灾。成周者何?东周也。后周分为二,天下所名为东周。名为成周者,本成王所定名,天下初号之云尔。

  ○宣谢灾,《左氏》作“宣谢火”。

  [疏]“成周者何”。

  ○解云:欲言天子正居,经无京师之文;欲言是邑,而录其灾,故执不知问。

  ○注“后周”至“之云尔”。

  ○解云:何氏之意,以成周为天子正居,但至昭二十二年夏景王崩,敬王即位,王子猛与之争立,入于王城,自号西周,是故天下之人因号成周为东周矣。是以昭二十二年“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传云“王城者何?西周也”,注云“时居王城邑,自号西周王”。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传云“成周者何?东周也”,注云“是时王猛自号为西周,天下因谓成周为东周”也。云名为成周者,即郑注《书序》云“居摄七年,天下太平而此邑成,乃名曰成周”也者,是其名作成周之义矣。

  宣谢者何?宣宫之谢也。宣宫,周宣王之庙也。至此不毁者,有中兴之功。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无室曰谢。

  [疏]“宣谢者何”。

  ○解云:宣王亲尽,不宜有庙,今灾其榭,故执不知问。

  ○注“室有东西”至“曰谢”。

  ○解云:皆《释宫》文。李氏曰“室有东西厢,谓宗庙殿有东西小堂也”,孙氏云“夹室前堂”。无东西厢有室曰寝者,郭注云“但有大室”。云无室曰榭者,但有大殿无室内名曰榭,郭注云“榭即今堂堭”是也。

  何言乎成周宣谢灾?据天子之居称京师,宋灾不别所烧。

  [疏]注“据天子”至“所烧”。

  ○解云:即桓九年“纪季姜归于京师”,传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是也。云宋灾不别所烧者,即襄三十年夏五月“宋灾”是也。特据宋灾者,以其王者之后,与周相类也。

  乐器藏焉尔。宣王中兴所作乐器。

  [疏]注“宣王”至“乐器”。

  ○解云:盖夷厉之时乐器有坏,故宣王作之,不谓更造别乐,何者?正以考诸古典,不见宣王别有乐名故也。

  成周宣谢灾,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新周也。新周故分别有灾,不与宋同也。孔子以《春秋》当新王,上黜杞,下新周而故宋,因天灾中兴之乐器,示周不复兴,故系宣谢於成周,使若国文,黜而新之,从为王者后记灾也。

  [疏]注“使若”至“记灾也”。

  ○解云:使周成为国,与宋、齐之属相似。云从为王者后记灾也者,即襄九年“宋火”之下,传云“外灾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灾也”是也。

  秋,郯伯姬来归。嫁不书者,为媵也。来归书者,后为嫡也。死不卒者,巳弃,有更適人之道,或时为大夫妻,故不得待以初也。弃归例有罪时,无罪月。

  [疏]注“嫁不”至“罪月”。

  ○解云:正于《春秋》上下,鲁女嫁为诸侯夫人者,无不书之,即“叔姬归于纪”,“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今此不书,故知为媵。若然,案隐七年“叔姬归于纪”,注云“叔姬者,伯姬之媵也”,“媵贱书者,后为嫡”。然则彼后为嫡,初去则书,此亦后得为嫡,而初嫁不书者,盖以不贤故也。是以彼注云“媵贱书者,后为嫡,终有贤行。纪侯为齐所灭,纪季以酅入于齐,叔姬归之,能处隐约,全竟妇道,故重录之”是也。然则彼以终有贤行,故初去得书,此则初去不书,明其无贤也。正以其嫡不书,则知伯姬非侄娣也。左媵右媵皆尊于嫡侄娣,故后得为嫡耳。云来归书者,后为嫡也者,正以纪叔姬后为嫡,卒葬皆书,即庄二十九年“纪叔姬卒”,三十年“葬纪叔姬”是也。今此被出亦待书见,故知后得为嫡矣。云死不卒者,已弃云云,案庄二十九年“纪叔姬卒”,注云“国灭卒者,从夫人行,待之以初也”。然则彼叔姬者,庄十二年“归于酅”时从夫人行,故虽国灭,犹得待之以初。今此伯姬或时为大夫妻,故不得作夫人待之,是以不复书其卒矣。云云之说,在庄二十九年。云弃归例云云,有罪时者,此文书秋是也。无罪月者,即成五年“春,王正月,叔姬来归”之属是也。

  冬,大有年。

  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

  ○锡,思历反。

  丁未,蔡侯申卒。

  夏,葬许昭公。

  ○葬蔡文公。不月者,齐桓、晋文没后,先背中国与楚,故略之。与楚在文十年。

  [疏]注“不月”至“文十年”。解云:正以卒日葬月,大国之常例,今此蔡侯不月,故解之。云与楚在文十年者,即文十年冬,“楚子、蔡侯次于屈貉”者是也。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是后邾娄人戕鄫子,四国大夫败齐师于鞍,齐侯逸获,君道微,臣道强之所致。

  ○鞍,音安。

  [疏]注“是后”至“之所致”。

  ○解云:即十八年秋,“邾娄人戕鄫子于鄫”,传云“残贼而弑之也”是也。云四国大夫败齐师于鞍者,即成二年夏六月季孙行父云云,“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是也。言齐侯佚获者,即成二年“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传云“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获也”,注云“佚获者,已获而逃亡也。当绝贱,使与大夫敌体以起之”是也。

  己未,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娄子同盟于断道。

  ○断,音短,又大短反。

  ○“秋公”至“自会”。

  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称字者,贤之。宣公篡立,叔肸不仕其朝,不食其禄,终身於贫贱,故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此之谓也。礼,盛德之士不名,天子上大夫不名。《春秋》公子不为大夫者不卒,卒而字者,起其宜为天子上大夫也。孔子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十有八年,春,晋侯,卫世子臧伐齐。

  公伐杞。

  夏,四月。

  秋,七月,邾娄人戕鄫子于鄫。戕鄫子于鄫者何?残贼而杀之也。支解节断之,故变杀言戕。戕则贱贼,恶无道也。言于鄫者,剌鄫无守备。小国本不卒,故亦不日。

  ○断,音短。

  [疏]“戕鄫子于鄫者何”。

  ○解云:欲言残贼,於鄫国都;欲言非残贼,戕者残文,故执不知问。

  ○注“小国本”至“不日”。

  ○解云:正以凡灭例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之属是。若有所责者,则书日,即上十二年十二月,“戊寅,楚子灭萧”,注云“日者,属上有王言,今反灭人,故深责之”是也。然则邾娄无道,残贼人君于其国都,与灭相似,亦宜书日,以责其暴。而不日者,正以鄫为微国,本不合卒,是以略之,不书其日也。而僖十九年夏六月,“已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亦是无道,与此相似而书日者,彼注云“日者,鲁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当痛其女祸而自责之”是也。

  甲戌,楚子旅卒。何以不书葬?据日而名。

  [疏]注“据日而名”。

  ○解云:书日书名,全一是诸夏大国之例,是以弟子因遂责其不与大国例同书葬是也。

  吴、楚之君不书葬,辟其号也。旅即庄王也。葬从臣子辞当称王,故绝其葬,明当诛之。至此卒者,因其有贤行。

  ○行,下孟反。

  [疏]注“至此”至“贤行”。

  ○解云:正以已前未有书楚子卒处故也。若文十八年春,“秦伯罃卒”,彼注云“秦穆公也。至此卒者,因其贤”。

  公孙归父如晋。

  冬,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寝。

  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归父使於晋,上如晋是。

  [疏]“还者何”。

  ○解云:以大夫使反,例不书至,今乃书还,违於常例,故执不知问。

  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家为鲁所遂遣,以先人弑君故也。

  [疏]注“家为”至“弑君故也”。

  ○解云:即成十五年春,“仲婴齐卒”之下,传言公子遂“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叔者相也。君死不哭,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大夫皆杂言曰:‘仲氏也。其然乎?’於是遣归父之家,然后哭君。归父使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是也。

  墠帷,埽地曰墠,今齐俗名之云尔。将祖踊,故设帷重形。

  ○墠帷,音善,扫地张帷。哭君成踊,踊,辟踊也。礼必踊者,如婴儿之慕母矣。成踊,成三日五哭踊之礼。礼,臣为君本服斩衰,故成踊,比二日朝莫哭踊,三日朝哭踊,莫不复哭踊,去事之杀也。

  ○杀,所戒反。

  [疏]注“成三日”至“之礼”者,解云:出《礼记?奔丧》也。

  反命乎介,因介反命。礼,卿出聘,以大夫为上介,以士为众介。

  [疏]注“礼卿”至“众介”。解云:出《聘礼》。

  自是走之齐。主书者,善其不以家见逐怨怼,成踊哭君,终臣子之道,起时莫能然也。言至柽者,善其得礼於柽。言遂者,因介反命是也,不待报罪也。遂弑君本当绝,小善录者,本宣公同篡之人,又不当逐。不日者,伯讨可逐,故从有罪例也。

  ○怼,直类反。

  [疏]注“不日”至“例也”。

  ○解云:几内大夫出奔例无罪者日,即襄二十三年“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娄”,昭十二年“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齐”之属是也。今此归父亦无罪出奔,不日者,正以仲遂弑君,其家合没,但与宣公同谋,鲁人不合逐之。若作伯讨之时,归父可逐,故从有罪之例矣。

成公卷十七(起元年,尽十年)

 成公卷十七(起元年,尽十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无冰。周二月,夏十二月。《尚书》曰“舒恒燠若”,《易》京房传曰“当寒而温,例赏也”,是时成公幼少,季孙行父专权,而委任之所致。

  ○舒恒,如字,缓也;《尚书》作“豫”。“奥”,本又作“燠”,於六反,暖也。少,诗召反。

  [疏]注“尚书”至“燠若”。

  ○解云:《洪范》文。舒,迟也。恒,常也。若,顺也。言人君举事太舒,则有常燠之咎气来顺之是也。

  ○注“易京”至“赏也”。

  ○解云:凡为赏罚宜出君门,而臣下行之,故曰倒赏也。是以《洪范》云“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郑氏云“此凡君抑臣之言也,作福专庆赏,作威专刑罚,玉食备珍美”;又云“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郑氏云“害于汝家,福去室凶;凶于汝国,乱下民”是也。然则是时成公幼少,季孙专政,是以无冰矣。桓十四年“无冰”之下,何氏云“此夫人淫泆,阴而阳行之所致”;襄二十八年“无冰”之下,何氏云“豹羯为政之所致”,皆与此注合。

  三月,作丘甲。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丘使也。四井为邑,四邑为丘。甲,铠也。讥始使丘民作铠也。古者有四民: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穀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粥货曰商。四民不相兼,然后财用足。月者,重录之。

  ○铠,苦伐反。辟,婢亦反。粥,羊六反。

  [疏]“讥始丘使也”。

  ○解云:谓不辨能否以丘责甲,故讥之矣。

  ○注“四井”至“为丘”。

  ○解云:《司马法》文。《周礼》经亦然。

  ○注“古者”至“录之”。

  ○解云:四民之言,出《齐语》也。德能居位曰士者,即彼云“处士就间宴”是也。辟士殖穀曰农者,即彼云“处农就田野是也”。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者,即彼云“处工就宫府”是也。通财粥货曰商者,即彼云“处商就巿井”是也。云月者,重录之者,欲道宣十五年秋“初税亩”,哀十二年“春,用田赋”皆书时,今书月,故如此解。

  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时者,谋结鞍之战不相负也。后为晋所执。不日者,执在三年外寻旧盟后,非此盟所能保。

  [疏]注“时者”至“负也”。解云:正以《春秋》之义,大信者书时故也。鞍之战在下二年。

  ○注“后为”至“能保”。

  ○解云:《春秋》之义,不信者日,故如此注也。言后为晋所执者,即下十六年“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於招丘”是也。言执在三年外寻旧盟后者,即下三年,“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传云“此聘也,其言盟何?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是。

  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以晋比侵柳围郊,知王师讨晋而败之。

  ○贸戎,音茂,一音茅,《左氏》作“茅戎”。

  [疏]注“以晋”至“茅戎”。

  ○解云:宣元年“冬,晋赵穿帅师侵柳”,传云“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者,是晋侵柳之事。昭二十三年春,“晋人围郊”,传云“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者,是晋人围郊之事。然则围郊之事超在此经之后,得如此明义者,正以往前晋人侵柳已犯天子,至於在后围郊复犯天子,二经之间天子败绩,据上下更无馀国犯王之处,故知正是天子讨晋而为所败,故如此解。

  或曰贸戎败之。以地贸戎故。

  [疏]注“以地贸戎故”。

  ○解云:盖晋侯不臣,知王讨之,逆往败之,亦何伤?

  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据侵柳围郊言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正其义使若王自败于贸戎,莫敢当敌败之也。不日月者,深正之使若不战。

  [疏]“王者”至“当也”。

  ○解云:《春秋》之义,讬鲁为王,而使旧王无敌者,见任为王,宁可会夺?正可时时内鲁见义而已。

  ○注“不日”至“不战”。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偏战者日,诈战者月,故如此解。

  冬,十月。

  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

  ○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

  ○筑,音竹。

  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据羁无氏。

  ○公子手,一本作“午”,《左氏》作“首”,鞍,音安。

  [疏]注“据羁无氏”。

  ○解云:即庄二十四年冬,“曹羁出奔陈”,传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注云“以小国知无氏为大夫”。然则曹为小国,例无大夫,假有须见者,仍名氏不具。以此言之,则是不合有大夫之限,故传云“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

  忧内也。《春秋》讬王于鲁,因假以见王法,明诸侯有能从王者征伐不义,克胜有功,当褒之,故与大夫。大夫敌君不贬者,随从王者大夫得敌诸侯也。不从内言敌之者,君子不掩人之功,故从外言战也。鲁举四大夫不举重者,恶内多虚,国家悉出用兵,重录内也。

  ○以见,贤遍反,年未注同。恶,乌路反。

  [疏]注“大夫”至“侯也”。

  ○解云:欲决僖二十八年夏,晋侯以下“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传云“此大战也,曷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大夫不敌君也”,注云“臣无敌君战之义,故绝正也”。然则彼是大夫敌君,故贬之,此不贬者,随从王者大夫有得敌诸侯之义故也。以此言之,即知宣十二年晋荀林父序于楚子之上,为恶者,时无王者大夫故也。

  ○注“不从”至“战也”。

  ○解云:桓十年冬,“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注云“《春秋》讬王於鲁,战者敌文也。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已败之文,故不复言师败绩”矣。然则此战之内有鲁大夫,若从鲁为文,宜直云季孙行父以下,败齐师于鞍而已,但以君子不掩人功,故从外为文,言战于鞍,齐师败绩耳。何氏必如此解者,正以桓十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已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传云“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从外也。曷为从外?持外,故从外也”,何氏云“明当归功乎纪、郑言战”。然则此亦归功于晋、卫,不掩其功,故从外言战也。

  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据高子来盟,鲁无君不称使。不从王者大夫称使者,实晋郤克为主,经先晋,传举郤克是也。

  ○不使,所吏反,下及注“使乎大夫”同。

  [疏]注“据高”至“称使”。

  ○解云:即闵二年“齐高子来盟”,传云“何以不称使?我无君也”,何氏云“时闵公弑,僖公未立,故正其义,明君臣无相適之道也。《春秋》谨於别尊卑,理嫌疑,故绝去使文,以起事张例,则所谓君不行使乎大夫也”者是。

  ○注“不从”至“是也”。

  ○解云:经先晋,谓未战之时,经已言“及晋侯盟于赤”是也。云传举郤克是也者,即下传云“师还齐侯,晋郤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马前”之属是也。或者言先晋,正谓会晋郤克是也,何者?序四大夫乃言会晋郤克,则似卻克先在是,而四大夫往会之,是为先晋之文,犹如宣元年“宋公、陈侯”以下,“会晋师于斐林,伐郑”然。

  佚获也。佚获者,已获而逃亡也。当绝贱,使与大夫敌体以起之。君获不言师败绩,等起不去师败绩者,辟内败文。

  ○佚获,音逸,下同,一本作“失”。去,起吕反。

  [疏]注“君获”至“败文”。解云:言君获不言师败绩者,即僖十五年冬,“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传云“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君获,不言师败绩也”,注云“举君获为重也”是也。然则君若被获,则不言师败绩。今此经等欲起见齐侯被获,何不去师败绩以见之,而书使乎大夫以起之者,正欲辟内败之文故也,何者?《春秋》王鲁,内不言战,言战乃败。若直言季孙行父以下及齐侯战于鞍,不言齐师败绩,则是内败之文。

  其佚获奈何?师还齐侯,还,绕。

  ○还,音环,注同。晋郤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马前。逢丑父者,顷公之车右也,人君骖乘有车右,有御者。

  ○逡,七巡反。顷,音倾。乘,绳证反。

  [疏]“晋郤”至“马前”。

  ○解云:礼,介者不拜。而郤克再拜者,盖齐师已败,行陨命之礼,投戟之后得再拜矣。若当战之时,将军有不可犯之色,宁有拜乎?故《表记》曰“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郑注云“言色称其服也”是。

  面目与顷公相似,衣服与顷公相似,礼,皮弁以征,故言衣服相似。顷公有负晋、鲁之心,故特巽丑父备急,欲以自伐。

  [疏]注“礼皮弁以征”。

  ○解云:时王之礼,即昭二十五年注云“皮弁以征不义”是也。《韩诗传》亦有此文。

  ○注“顷公”至“之心”。

  ○解云:即下传云“前此者,晋郤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则客或跛或眇,於是使跛者迓跛者,眇者迓眇者”是也。

  代顷公当左。升车象阳,阳道尚左,故人君居左,臣居右。

  ○尚,时亮反。使顷公取,饮顷公操饮而至,不知顷公将欲坚敌意邪?势未得去邪?

  ○公操,七刀反,持也。曰:“革取清者。”革,更也。军中人多水泉浊,欲使远取清者,因亡去。顷公用是佚而不反。不书获者,内大恶讳。

  [疏]注“不书”至“恶讳”。解云:获人君故为大恶,是以讳而不书也。若获大夫则当书之,是以庄十二年传云“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数月,然后归之”,何氏云“获不书者,士也”,然则万若大夫,书之明矣。

  逢丑父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君已免矣。”郤克曰:“欺三军者,其法奈何?”顾问执法者。曰:“法斮。”斮,斩。

  ○斮,在略反,又仕略反,斩也。

  [疏]“曰法斮”。

  ○解云:《释器》云“鱼曰斮之。”樊光云“斮,斫也。”又《说文》云“斮,斩也。”故此何氏亦云斮,斩也。

  於是斮逢丑父。丑父死君不贤之者,经有使乎大夫,於王法顷公当绝。如贤丑父,是赏人之臣绝其君也。若以丑父故不绝顷公,是开诸侯战不能死难也。如以衰世无绝顷公者,自齐所当善尔,非王法所当贵。

  ○难,乃旦反。

  [疏]注“若以”至“难也”。

  ○解云:言若以丑父,故不绝顷公,似若襄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传曰“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贤季子,则贤君许使臣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今若以丑父贤,以为齐国有君而不绝顷公,即开诸侯不死社稷。

  ○注“如以”至“得贵”。

  ○解云:丑父权以免齐侯,是以齐人得善之,但《春秋》为王法,是以不得贵耳。而《公羊说》、《解疑论》皆讥丑父者,非何氏意,不足为妨。

  已酉,及齐国佐盟于袁娄。曷为不盟于师而盟于袁娄?据国佐如师。前此者,晋郤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不书,耻之。

  [疏]注“不书,耻之”。谓鲁使尊卿聘齐,为所侮戏,假藉大国而雪其耻,是以不书如齐,耻之矣。其郤克不书者,自从外相如之例。

  ○注“臧孙许眇也”者,正以当聘之时无有内鲁之义,晋为大国,郤克宜先而鲁宜后,传先言或跛,故知眇者是臧孙许矣。或曰一本云“臧孙许跛”,旧解传言客或跛或眇,据鲁序上者非也。案此一句注宜在“不书耻之”下,今定本无,疑脱误也。

  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萧同,国名。侄子者,萧同君侄娣之子嫁於齐,生顷公。

  ○侄,大结反,又文乙反。踊于棓而窥客,踊,上也。凡无高下有绝,加蹑板曰棓,齐人语。

  ○踊,音勇,上也。棓,普口反,又步侯反,高下有绝,加蹑板曰棓。而闚,去规反,本又作“窥”。上,时掌反。蹑,女辄反。

  [疏]注“凡无”至“曰棓”。

  ○解云:无高下犹言莫问高下,但当有县绝而加蹑板者,皆曰棓矣。

  则客或跛或眇。於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迓,迎。卿主迎者也。聘礼,宾至,大夫帅迓至于馆,卿致馆,宰夫朝服致飱腍。厥明讶于馆。

  ○跛,布可反。眇,亡小反。迓,本又作“讶”,五嫁反,迎也。飱,音孙。腍,而审反。

  [疏]注“聘礼”至“于馆”。解云:皆《聘礼》文。

  二大夫出,相与踦闾而语,闾,当道门。闭一扇,开一扇,一人在外,一人在内曰踦闾。将别,恨为齐所侮戏,谋伐之,而不欲使人听之。

  ○踦闾,居倚反,踦足也;文音於绮反、初义反,何云“闭一扇,开一扇,一人在外,一人在内曰踦闾”。移日然后相去。齐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知必为国家忧,明刍荛之言不可废,且起顷公不觉寤。

  ○刍,初俱反。荛,如遥反。二大夫归,相与率师为鞍之战,齐师大败。齐侯使国佐如师,怪师胜犹不解,往问之。郤克曰:“与我纪侯之甗,齐襄公灭纪所得甗邑,其土肥饶,欲得之。或说,甗玉甑。

  ○甗,音言,又鱼辇反,又音彦,邑也。

  [疏]注“齐襄公”至“甗邑”。

  ○解云:襄公灭纪者,即庄四年夏,“纪侯大去其国”是也。正以系纪侯言之,故知纪邑。而或说云“甗,玉甑”者,盖以《左传》云“赂以纪甗玉罄”,又别言与地,明甗是器名,非地,故以玉甑解之。

  反鲁、卫之侵地,使耕者东亩,使耕者东西如晋地。

  [疏]注“使耕”至“晋地”。

  ○解云:盖晋地谷川宜东亩者多,故言此。是以下传云“使耕东亩,是则土齐也”,何氏云“则晋悉以齐为土地,是不可行”者,是其晋东亩之义也。旧云如者,往也。使齐东西其亩,往来於晋地易,非《公羊》意也。

  且以萧同侄子为质。见侮戏本由萧同侄子。

  ○为质,音致,下注及下同。则吾舍子矣。”国佐曰:“与我纪侯之甗,请诺。反鲁、卫之侵地,请诺。使耕者东亩,是则土齐也。则晋悉以齐为土地,是不可行。

  [疏]“是则土齐”。

  ○解云:亦有一本云“是则土齐,曰不可也”者。

  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齐君之母,犹晋君之母也,不可。言至尊不可为质。请战。如欲使耕者东西亩,质齐君之母,当请战。壹战不胜,请再。再战不胜,请三。言齐虽败,尚可三战。三战不胜,则齐国尽子之有也。何必以萧同侄子为质?”揖而去之。郤克<目矢>鲁卫之使,使以其辞而为之请,郤克耻伤其威,故使鲁卫大夫以国佐辞为国佐请。

  ○<目矢>,音舜,又王乙反,又达结反。之使,所吏反。为之,于伪反,注皆同。然后许之。逮于袁娄而与之盟。逮,及也。追及国佐于袁娄也。传极道此者,本祸所由生,因录国佐受命不受辞,义可拒则拒,可许则许,一言使四国大夫汲汲追与之盟。

  [疏]注“因录国”至“与之盟”。

  ○解云:其受命不受辞者,即庄十九年传云“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是也。

  八月,壬午,宋公鲍卒。

  ○鲍,白卯反。

  庚寅,卫侯遫卒。

  ○遫,音速。

  取汶阳田。汶阳田者何?鞍之赂也。以国佐言反鲁卫之侵地请诺。本所侵地;非一,总系汶阳者,省文也。不言取之齐者,耻内乘胜胁齐,求赂得邑,故讳使若非齐邑。

  ○汶,音问。

  [疏]“汶阳田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曾来未有;欲言非国,乃与取邾娄田同文,故执不知问。

  ○注“本所侵地”至“省文也”。

  ○解云:知侵非一者,正以下三年“秋,叔侨如率师围棘”,传云“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以此言之,则知汶阳大畔之名明矣。

  ○注“不言”至“非齐邑”。

  ○解云:决襄十九年春,“取邾娄田,自漷水”,系邾娄言之故也。

  冬,楚师、郑师侵卫。

  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

  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娄人、薛人、鄫人盟于蜀。此楚公子婴齐也,其称人何?据会而盟一处,知一人也。

  ○处,昌虑反。

  [疏]“郑人齐人”至“盟于蜀”。

  ○解云:亦有一本无“齐人”者,脱也。

  得一贬焉尔。得一贬者,独此一事得具见其恶,故贬之尔。不然,则当没公也,如齐高傒矣。不没公者,明不主为公故也。上会不序诸侯大夫者,婴齐,楚专政骄蹇臣也,数道其君率诸侯侵中国,故独先举於上,乃贬之,明本在婴齐,当先诛其本,乃及其末。

  ○数道,所角反;下音导。

  [疏]“得一贬焉尔”者。解云:正以於此处得一贬焉尔。

  ○注“不然则”至“高傒摇”。

  ○解云:即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

  ○注“不没公”至“公故也”。

  ○解云:言高傒本意敌公,故耻之。今婴齐者,止自元性蹇,不主为公,是以《春秋》不没公以见之矣。

  ○注“数道”至“侵中国”。

  ○解云:即宣十四年秋,“楚子围宋”;十五年夏,“宋人及楚人平”;上文“冬,楚师、郑师侵卫”之属是也。以其非一,故谓之数也。

  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

  辛亥,葬卫缪公。

  ○缪,音穆。

  二月,公至自伐郑。

  甲子,新宫灾,三日哭。新宫者何?宣公之宫也。以无新公,知宣公之宫庙。

  [疏]“二月公”至“自伐郑”。

  ○解云:庄公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何氏云“此谓公与二国以上也”。然则此言公至自伐郑者,不得意故也。庄六年注云“皆例时”,今此书二月者,为下甲子出也。

  ○“新宫者何”。

  ○解云:欲言宫庙,未有新公之名;欲言非庙,言宫举灾,故执不知问。

  ○注“以无新公,知宣公之宫庙”者。正以《春秋》上下无新公宫,则知此言新宫者,正是其父宣公之宫,以其至近被灾,故谓之新宫灾。

  宣宫则曷为谓之新宫,不忍言也。亲之精神所依而灾,孝子隐痛,不忍正言也。谓之新宫者,因新入宫,易其西北角,示昭穆相继代,有所改更也。

  [疏]注“谓之新宫”至“有所改更也”者。

  ○解云:即《穀梁传》云“坏庙之道,易檐可也”者,是易其西北角之檐也乎?故《尔雅?释宫》云“西北隅谓之屋漏”是也。孙氏曰:“当室之日光所漏入也”,不与何氏别。

  其言三日哭何?据桓、僖宫灾,不言三日哭。

  [疏]注“据桓”至“日哭”者,即下哀三年夏,“辛卯,桓宫、僖宫灾”是也。

  庙灾三日哭,礼也。善得礼,痛伤鬼神无所依归,故君臣素缟哭之。

  ○缟,古老反。

  [疏]注“善得礼”至“缟哭之”。

  ○解云:即《檀弓下》曰:“有焚其先人之室,则三日哭。”郑氏云“谓人烧其宗庙。哭者,哀精神之有亏伤。”故此注云“善得礼,痛伤鬼神无所依归”是也。云故君臣素缟哭之者,谓著素衣缟冠哭之。

  新宫灾,何以书?记灾也。此象宣公篡立,当诛绝,不宜列昭穆。成公幼少,臣威大重,结怨彊齐,将不得久承宗庙之应。

  ○幼少,诗召反,下同。大重,音泰,一音他贺反。

  [疏]注“此象”至“昭穆”。

  ○解云:案桓公亦篡立,不灾其宫者,盖以桓母言媵,次第宜立,隐公摄位久不还,天示其变,隐犹不觉,是以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何氏云“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当水雪杂下,雷当闻於地中,电未可见,而大雨震电,此阳气大失其节,犹隐公久居位不反於桓,失其宜也”。然则桓正宜立,隐是左媵之子,据位失宜而桓弑之,虽曰篡君,其罪差轻,是以不灾其庙,岂若宣公以庶篡適,其子失政,将不得久承宗庙之应,故灾其宫矣。而哀三年“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者,彼是已毁后复立之,是不宜立,故天灾之,不谓怒其篡隐也。

  乙亥,葬宋文公。

  夏,公如晋。

  郑公子去疾率师伐许。

  ○去,起吕反。

  公至自晋。

  秋,叔孙侨如率师围棘。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棘民初未服於鲁。

  [疏]“棘者何”。

  ○解云:欲言内邑,不应国之;欲言外邑,不系於国,故执不知问。

  ○注“棘民初未服於鲁”。

  ○解云:言初未服者,欲言终服於鲁矣。知终服者,正以汶阳田者,大畔之名,棘者乃是其小邑,上二年经“取汶阳田”,以知尽得之,但有不服之意,故鲁围之。若然,《公羊》之义,以围者为不克之文,若其得之而言围者,正谓当时未克,何妨终得之乎?

  其言围之何?据国内兵不举。

  [疏]注“据国内兵不举者”。

  ○解云:即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是也。

  不听也。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围以起之。不先以文德来之,而便以兵围之,当与围外邑同罪,故言围也。得曰取,不得曰围。

  ○为,于伪反。

  [疏]注“当与围外邑”至“围也”者,欲道国内之兵本自不书,而此书者,恶其失所,令与围外邑同矣。

  ○注“得曰取,不得曰围”。

  ○解云:取者是得文,故言得曰取也,即上文“取汶阳田”,及哀九年春,“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之属是也。故传云“其言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诈之也”。何氏云“诈谓陷阱奇伏之类”也。其不得曰围者,即定四年“楚人围蔡”之属是也。正以围而去者,非克之故也。

  大雩。成公幼少,大臣秉政,变乱政教,先是作丘甲,为鞍之战,伐郑围棘,不恤民之所生。

  [疏]注“先是作丘甲”者。

  ○解云:在上元年。云为鞍之战者,在上二年。云伐郑者,在上正月也。云围棘者,在上文秋也。

  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将咎如。

  ○将咎如,咎音古刀反,《左氏》作“廧咎如”。

  [疏]“伐将咎如”者。《左氏》将作“廧”字。

  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

  卫侯使孙良夫来聘。

  丙午,及荀庚盟。

  丁未,及孙良夫盟。此聘也,其言盟何?据不举重,嫌生事,故此以轻问重也。

  [疏]注“据不举”至“重也”。

  ○解云:《春秋》之义,举重略轻,即庄十年传“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是也。今聘盟两受命书,故云不举重矣。云嫌生事者,嫌是荀庚初受君命,但聘而己,至及於鲁生事而盟,故曰嫌生事矣。云故此以轻问重也者,聘轻而盟重,即此传云“此聘也,其言盟何”是也。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寻,犹寻绎也。以不举重,连聘而言之,知寻绎旧故约誓也。书者,恶之。《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二国既脩礼相聘,不能相亲信,反复相疑,故举聘以非之。

  ○绎,音亦。恶之,乌路反,下同。屡,力住反。用长,丁丈反。反复,扶又反。

  [疏]注“不举”至“约誓”。解云:若其特结约誓,当但举重,即文十五年“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宣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之属,皆因聘而为之,不言聘而言盟,故知特结盟。此则言聘又言盟,故知非特结盟,而寻绎旧事盟矣,故传云“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

  郑伐许。谓之郑者,恶郑襄公与楚同心,数侵伐诸夏。自此之后,中国盟会无已,兵革数起,夷狄比周为党,故夷狄之。

  ○数侵,所角反,下同。比,毗志反。

  四年,春,宋公使华元来聘。

  三月,壬申,郑伯坚卒。

  ○伯坚,苦刃反,本或作“臤”。

  [疏]“郑伯坚卒者”。

  ○解云:《左氏》作“坚”字,《穀梁》作“贤”字,今定本亦作“坚”字。

  杞伯来朝。

  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卒。

  公如晋。

  葬郑襄公。

  秋,公至自晋。

  冬,城运。

  郑伯伐许。未逾年君称伯者,时乐成君位,亲自伐许,故如其意以著其恶。

  [疏]注“未逾年”至“其意以著其恶”。

  ○解云:正以庄三十二年传云“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即僖二十五年夏,“卫侯毁卒”;秋,“葬卫文公”;冬,“卫子、莒庆盟于洮”是也。合此,郑伯未逾年而已称伯,故如此注矣。

  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始归不书,与郯伯姬同。

  [疏]注“始归不书与郯伯姬同”。

  ○解云:即宣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何氏云“嫁不书者,为媵也。来归书者,后为嫡也”。“弃归例,有罪时,无罪月”是也。然则今书月者,无罪之文矣。

  仲孙蔑如宋。

  夏,叔孙侨如会晋荀秀于穀。

  ○荀秀,《左氏》作“荀首”。

  梁山崩。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大也。何大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氵不。故不日以起帧.不书壅河者,举崩大为重。

  ○壅,於勇反。氵不,音流。

  [疏]“梁山者何”。

  ○解云:欲言晋山,文不系晋;欲言鲁物,见在晋竟,故执不知问。

  ○注“故不日以起之”。

  ○解云:谓起其三日不氵不也,则但一日,不可不书日矣。若无所起,例当书日,即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是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山者,阳精,德泽所由生,君之象。河者,四渎,所以通道中国,与正道同。记山崩壅河者,此象诸侯失势,王道绝,大夫擅恣,为海内害,自是之后,六十年之中,弑君十四,亡国三十二,故溴梁之盟,遍剌天下之大夫。

  [疏]“外异不书”者。正以文十一年长狄之齐、晋,不书故也。

  ○注“河者”至“道同”。

  ○解云:《释水》云:“江河淮侪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注“记山”至“河者”。

  ○解云:壅河不书,而言记壅河者,正以不书日,以起壅河三日不氵不之义,故亦谓之记壅河矣。

  ○注“自是之后”至“亡国三十二”。《春秋说》文。若对经数之,从今以后讫於六十年,则不及於此数,何者?自今以后尽昭十六年,弑君止有十,亡国止有九,即襄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吴子门于巢为巢人所弑,二十六年“卫甯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蔡世子般杀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昭公八年陈招杀偃师,十一年“楚子杀蔡侯般”,十三年楚公子比弑其君虔,“楚公子弃疾弑公子比”,是六十年弑君但十矣;其亡国止有九者,成十七年“楚灭舒庸”,襄六年“莒人灭鄫”,“齐侯灭莱”,十年“遂灭偪阳”,十三年“取诗”,二十五年“楚灭舒鸠”,昭四年“遂灭厉”,八年“楚灭陈”,十一年“灭蔡”,是九也。然则《春秋》书遂其可书者矣,说文举者悉言之,是以多少异尔。或者此注误也。

  ○注“故溴梁”至“之大夫”。

  ○解云:襄十六年春“公会晋侯、宋公”以下“于溴梁。戊寅,大夫盟”,传云“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何言乎信在大夫?遍剌天下之大夫也。曷为遍剌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旒然”,何氏云“旒,旂旒。赘,系属之辞”,“以旂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是矣。

  秋,大水。先是既有兵甲、鞍、棘之役,又重以城郓,民怨之所生。

  ○重,直用反。

  [疏]注“先是既”至“之所生”。

  ○解云:作丘甲在元年三月,鞍之师在二年夏,叔孙侨如围棘在三年秋,城运在四年冬。

  冬,十有一月,已酉,天王崩。定王。

  十有二月,已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子、杞伯同盟于蟲牢。约备彊楚。

  ○蟲牢,直弓反;下力刀反。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月者,前鲁大夫获齐侯,今亲相见,故危之。

  [疏]注“月者前”至“故危之”。

  ○解云:诸致例时,即桓二年“冬,公至自唐”;僖二十六年冬,“公至自伐齐”;哀十三年“秋,公至自会”之属是也。今此书月,故解之也。言前鲁大夫获齐侯者,即上二年鞍战时也。言今亲相见者,即上五年冬,“公会晋侯、齐侯”以下“于蟲牢”是也。

  二月,辛巳,立武宫。武宫者何?武公之宫也。在春秋前。

  [疏]“武宫者何”。

  ○解云:《春秋》之内,未有武公之文,而立武宫,故执不知问。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武宫,非礼也。礼,天子诸侯立五庙,受命始封之君立一庙,至於子孙。过高祖,不得复立庙。周家祖有功,尊有德,立后稷、文、武庙,至於子孙。自高祖巳下而七庙;天子卿大夫三庙,元士二庙;诸侯之卿大夫比元士二庙,诸侯之士一庙。立武宫者,盖时衰多废人事,而好求福於鬼神,故重而书之。臧孙许伐齐有功,故立武宫。

  ○复,扶又反。好,呼报反。

  [疏]“立者何”。解云:置庙是常,而乃书立,故执不知问。

  ○“立者不宜立也”。

  ○解云:亦有直云不宜立,无在上“立者”二字也。

  ○注“天子诸侯立五庙”至“元士二庙”。

  ○解云:皆出《祭法》也。其文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注云“建国,封诸侯也”;“置都立邑”,注云“置都立邑,为卿大夫采地,及赐士有功者之地”;“设庙祧坛墠而祭之”,注云“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坛,除地曰墠。《书》曰‘三坛同墠’”;“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注云“王、皇皆君也。显,明也。祖,始也。名先人以君明始者,所以尊本之意也”;“有二祧,享尝乃止”,云“享尝,谓四时之祭”。“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適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注云“適士,上士也”,“此適士云显考无庙,非也。当为‘皇考’字之误”。“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庶士、庶人无庙”,注云“官师,中士、下士、庶士、府史之属”。然则此注云“礼,天子诸侯立五庙”者,据正礼通诸上代而言之。《祭法》云“王立七庙”者,据周言之耳。《祭法》云“大夫立三庙”、“適士二庙”者,皆据天子大夫士也。云“诸侯之卿大夫比元士”。

  ○解云:更无正文,何氏以意当之。

  ○注“诸侯之士一庙”。《礼说》文云。而郑注《王制》云“士一庙者,谓诸侯之中士,名曰官师者”。上士庙也,与何氏异。

  ○注“立武”至“书之”。

  ○解云:案《明堂位》云“武公之庙,武世室”,然则谓之世室者,世世不毁。而此传也及注讥其立者,《明堂位》之作在此文之后。记人见武公之庙已立,欲成鲁之善,故言此,非实然。故彼下即云“鲁之君臣未尝相弑也”,郑注“春秋时鲁三君弑”,而云“君臣未尝相弑”,亦近诬矣。

  ○注“臧孙许伐齐有功”。解云:正以伐齐之由,本起臧孙故也。

  取鄟。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邾娄?讳亟也。讳鲁背信亟也,属相与为蟲牢之盟,旋取其邑,故使若非蟲牢人矣。

  ○鄟,巿转反,又音专。亟,去异反,注同。背,音佩。属,音烛。

  [疏]“鄟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曾来未有;欲言是邑,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属相”至“其邑”。

  ○解云:即上五年冬,“公会晋侯、齐侯”以下“同盟于蟲牢”是也。

  ○注“故使若非蟲牢人矣”。

  ○解云:谓所取之邑,非同盟之物然也。

  卫孙良夫率师侵宋。

  夏,六月,邾娄子来朝。

  公孙婴齐如晋。

  壬申,郑伯费卒。不书葬者,为中国讳。蟲牢之盟,约备彊楚。楚伐郑丧,不能救,晋又侵之,故去葬,使若非伐丧。

  ○费,音祕。为,于伪反。去,起吕反。

  [疏]注“楚伐郑丧,不能救,晋又侵之”者。

  ○解云:即下文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冬,“晋栾书帅师侵郑”是也。

  秋,仲孙蔑、叔孙侨如率师侵宋。

  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

  冬,季孙行父如晋。

  晋栾书率师侵郑。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鼷鼠者,鼠中之微者,角生上指,逆之象。《易京房传》曰:“祭天不慎,鼷鼠食郊牛角。”书又食者,重录鲁不觉寤,重有灾也。不重言牛,独重言鼠者,言角,牛可知;食牛者未必故鼠,故重言鼠。

  ○鼷,音兮。重有,直用反,下同。

  [疏]注“角生上指逆之象”。

  ○解云:言角在牲体之上,指于天,亦是上逆之象。

  ○注“书又食者”至“有灾也”。

  ○解云:重,读如烦重之重也。《异义》“《公羊》说”云:“鼷鼠初食牛角,咎在有司,又有咎在人君,取已有灾。”而不云改更者,义通于此。若然,改卜牛之徒皆言改。而庄三年夏,“五月,葬桓王”,传云“此未有言崩者,何以书葬?盖改葬”,经何故不言改者?盖改卜牛之徒,皆有所由,故得言改;其葬桓王者,上未有经,是以无由言之。

  吴伐郯。吴国见者,罕与中国交,至升平乃见,故因始见以渐进。

  ○郯,音谈。见者,贤遍反,下同。

  [疏]注“吴国见者”至“以渐进”。

  ○解云:正以庄十年秋,“荆败蔡师于莘”,传云“荆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国,国不若氏”,云云。何氏不言楚言荆者,楚强而近中国,卒暴责之,则恐为害深,故进之以渐,从此七等之极始也。然则吴、楚相敌,亦宜言扬,当以扬州言之,而经言吴者,正以罕与中国交,至今升平之世乃始见经,故因其始见于升平,故经直以渐进之。

  夏,五月,曹伯来朝。

  不郊犹三望。

  秋,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公至自会。

  吴入州来。

  冬,大雩。先是公会诸侯救郑,承前不恤民之所致。

  [疏]注“承前不恤民之所致”。

  ○解云:即上三年“大雩”之下,注云“成公幼少,六臣秉政,先是作丘甲,为鞍之战,伐郑围棘,不恤民之所生”是也。

  卫孙林父出奔晋。

  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来言者何?内辞也。胁我使我归之也。以此经加之,知见使,即闻晋语自归之,但当言归。

  [疏]“来言者何”。

  ○解云:语言见经,於例未有,今而书之,故执不知问。

  ○注“以此经加之”至“当言归”。

  ○解云:其自归言归者,哀八年夏,“归邾娄子益于邾娄”,注云“善鲁能悔过归之”。然则若自归,当言归汶阳之田于齐。今乃如此作文,而又言之,则知被晋使之,非其本情。

  曷为使我归之?据本鲁邑。

  [疏]注“据本鲁邑”。

  ○解云:正以庄十三年曹子劫齐侯,反其所取侵地之时,“管子曰:‘然则君何求?’曹子曰:‘原请汶阳之田。’”又上二年传曰“反鲁卫之侵地”之下,其经云“取汶阳田”,以此言之,汶阳之田本是鲁物明矣。

  鞍之战,齐师大败。齐侯归,吊死视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晋侯闻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请皆反其所取侵地。”晋侯闻齐侯悔过自责,高其义,畏其德,使诸侯还鞍之所丧邑。鲁见使,卑有耻,故讳。不言使者,因两为其义,诸侯不得相夺土地。晋適可来议语之,鲁宜闻义自归之尔,不得使也。主书者,善晋之义齐。

  ○嘻,许其反。丧,息浪反。语,鱼据反。

  晋栾书帅师侵蔡。

  公孙婴齐如莒。

  宋公使华元来聘。

  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纳币不书,此何以书?据纪履緰来逆女,不书纳币。

  ○緰,音须。

  [疏]注“据纪履”至“纳币”。解云:隐二年“九月,纪履纶来逆女”是也。

  录伯姬也。伯姬守节,逮火而死,贤,故详录其礼,所以殊於众女。

  [疏]注“伯姬守节逮火死”。

  ○解云:即襄三十年夏,“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传云“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宋灾,伯姬卒焉。其称谥何?贤也。何贤尔?宋灾,伯姬存焉。有司复曰:‘火至矣,请出。’伯姬曰:‘不可。吾闻之也,妇人夜出,不见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是也。

  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括,古活反。

  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其称天子何?据天王使毛伯来锡文公命,不称天子。

  [疏]注“据天王使”至“称天子”。

  ○解云:即文元年夏四月,“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是也。

  元年,春,王正月,正也。正者,文不变也。

  [疏]“元年,春,王正月,正也”。

  ○解云:据始言之,其实二年三年以下之经皆如是。

  其馀皆通矣。其馀谓不系于元年者。或言王,或言天王,或言天子,皆相通矣,以见剌讥是非也。王者,号也。德合元者称皇。孔子曰:“皇象元,逍遥术,无文字,德明谥。”德合天者称帝,河洛受瑞可放。仁义合者称王,符瑞应,天下归往。天子者,爵称也,圣人受命,皆天所生,故谓之天子。此锡命称天子者,为王者长爱幼少之义,欲进勉幼君,当劳来与贤师良傅,如父教子,不当赐也。月者,例也,为鲁喜录之。

  ○见,贤遍反。应,应对之应。爵称,尺证反。为王,于伪反,下“为鲁”、“为下”同。少,诗召反。劳来,力报反;下力代反。

  [疏]注“其馀谓不系于年”。

  ○解云:何氏亦顺传文,是以独言元年矣。

  ○注“或言王”。

  ○解云:即庄元年冬,“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文公五年春,“王使荣叔归含且赗”,三月,“王使召伯来会葬”之属是也。

  ○注“或言天王”。

  ○解云: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之属是也。

  ○注“或言天子”。

  ○解云:此文是也。庄元年荣叔之下,何氏云“不言天王者,桓行实恶而乃追锡之,尤悖天道,故云尔”。文五年荣叔之下,注云“去天者,含者臣子职,以至尊行至卑事,失尊之义也”。召伯之下,何氏云“去天者,不及事,剌比失丧礼也”。隐元年宰咺之下,何氏云“言天王者,时吴、楚上僣称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于天也。《春秋》不正者,因以广是非”。然则王是旧名,天王者,《春秋》时称耳。但《春秋》见当时之王皆系于天,是以逐本不追正,见其是非,何者?若单称王者,是其旧号;若系于天者,明非古礼矣。作《春秋》既不追正,遂以天王作其常称,是以《春秋》之内不言天者,皆悉解之,见其失所。此注云“皆相通矣,以见剌讥是非也”,言皆相通矣者,此三者皆是上之通称,但以天王者,得当时之言;王与天子者,皆有所剌,故曰以见剌讥是非也。

  ○注“王者,号也”。

  ○解云:言正是当时天子之号也。

  ○注“德合元者称皇”。

  ○解云:谓元气是总三气之名,是故其德与之相合者谓之皇。皇者,美大之名。

  ○注“孔子曰皇象”至“明谥”。解云:皆《春秋说》文。宋氏云“言皇之德象合元矣。逍遥犹勤动,行其德术,未有文字之教,其德盛明者,为其谥矣”。

  ○注“德合天者”至“可放”。

  ○解云:天者,二仪分散以后之称,故其德与之相合者谓之帝。帝者,谛也。言审谛如天矣。当尔之时,河出图,洛出书,可以受而行之,则施于天下,故曰河洛受瑞可放耳。

  ○注“仁义合者称王”至“归往”。

  ○解云:二仪既分,人乃生焉。人之行也,正直为本,行合於仁义者谓之王,行合人道者,符瑞应之,而为天下所归往耳。是以王字通於三才,得为归往之义。

  ○注“天子者,爵称也”。

  ○解云:案《辨名记》云“天子无爵”,而言天子为爵称者,言爵者,醮也。所以醮尽其材,天子有圣德,居无极之尊位,谓之爵称亦何伤?而云天子无爵者,谓无如诸侯以下九命之爵,岂谓无尊美之爵乎?《礼记?郊特牲》云“古者生无爵,死无谥。”天子有谥,有爵明矣。

  ○注“此锡命称天子”至“不当赐也”。

  ○解云:如此注者,决文元年“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言天王矣。彼注云“主书者,恶天子也”。古者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文公新即位,功未足施而锡之,非礼也。然则文公初受命而未有功,而王锡之,故见非也。但文公年长,故称天王。今成公幼少,当须如父教子,未当锡也,是以为之张义而言天子矣。

  ○注“月者,例也”。

  ○解云:正以此经书月,故知例月然外来朝聘皆例书时,天王锡命而书月,鲁人喜得王命而详录之故也。然则庄元年“锡桓公命”,文元年“锡文公命”,虽承上日,不蒙上日亦可知矣。

  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弃而曰卒者,为下胁杞归其丧张本文,使若尚为杞夫人。

  [疏]注“弃而日卒”至“杞夫人”。

  ○解云:外夫人之卒,经例书日,即襄三十年夏,“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何氏云“外灾例时,此日者,为伯姬卒日”是也。今此已弃而书日,故解之。其弃者,即上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是也。

  ○注“为下胁杞归其丧”。解云:即下九年春,“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传曰“胁而归之”是也。

  晋侯使士燮来聘。

  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人、邾娄人伐郯。

  卫人来媵。媵不书,此何以书?据逆女不书媵也。言来媵者,礼,君不求媵,诸侯自媵夫人。

  ○来媵,以证反,又绳证反。

  [疏]注“据逆女不书媵也”。

  ○解云:盖通内外言之,何者?隐二年“纪履緰来逆女”,桓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之属,皆不书媵故也。

  录伯姬也。伯姬以贤闻诸侯,诸侯争欲媵之,故善而详录之。媵例时。解云:即下九年夏,“晋人来媵”,庄十九年“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之属是也。然则此经文承日月之下,不蒙日月明矣。

  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据巳弃也。内辞也,胁而归之也。言以归者,与忿怒执人同辞,而不得专其本意,知其为胁也。已弃而胁归其丧,悖义耻深恶重,故使若杞伯自来逆之。

  ○悖,布内反。

  [疏]注“言以归”至“为胁”。

  ○解云:言忿怒执人同辞者,即襄十六年春,“晋人执莒子、邾娄子以归”;昭十三年秋,“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之属是也。

  ○注“而不得专其本意”。

  ○解云:正以以者,行其意之辞故也。是以桓十四年冬,“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传云“以者何?行其意”,何氏云“以巳从人曰行,言四国行宋意”。今叔姬之丧言以归,不得专其本意,明知杞伯有忿怒,是以知其被胁耳。言知其为胁者,为读如“子为卫君乎”之为也。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不日者,巳得郑盟,当以备楚,而不以罪执之,旋使离叛,楚缘隙溃莒,不能救,祸由中国无信,故讳为信辞。使若莒溃非盟失信,所以甚中国,因与下溃日相起。

  [疏]注“不日者已”至“信辞”。

  ○解云:正以《春秋》之义,不信者日,故以不日为信辞矣。言巳得郑盟者,有郑伯也。当以备楚者,正以楚人数为诸夏之患故也。

  ○注“而不以罪执之”。

  ○解云:即下文秋“晋人执郑伯”是也。正以僖四年传曰“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今经称人,故曰不以罪执矣。

  ○注“旋使离叛者”。

  ○解云:即其下文云“晋栾书帅帅伐郑”是也。

  ○注“楚缘隙溃莒”。

  ○解云:即下文冬“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是也。言楚人缘其有不和之隙来伐莒而溃之,故曰缘隙溃莒矣。知不能救者,正见以下遂无救文故也。

  ○注“所以甚中国”。

  ○解云:谓其作信辞也,所以甚恶中国之无信矣。

  ○注“因与下溃日相起”者。

  ○解云:其言因非正为之辞矣。言此盟不日,非直甚中国之无信,亦因欲起其下溃书日者,乃是中国无信,同盟不相救,至为夷狄所溃矣。言相者,两事相共之辞,则下溃书日,亦起此盟之不信矣。

  公至自会。

  二月,伯姬归于宋。

  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未有言致女者,此其言致女何?录伯姬也。古者妇人三月而后庙见,称妇,择日而祭於祢,成妇之义也。父母使大夫操礼而致之。必三月者,取一时足以别贞信,贞信著,然后成妇礼。书者,与上纳币同义。所以彰其絜,且为父母安荣之。言女者,谦不敢自成礼。妇人未庙见而死,归葬於女氏之党。

  ○庙见,贤遍反,下同。操,七刀反。别,彼列反。且为,于伪反。

  [疏]“未有言致女者”。

  ○解云:谓《春秋》无此经也。

  ○注“古者妇人”至“之义也”。

  ○解云:此皆《曾子问》文也。其文云:“孔子曰: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郑注云“谓舅姑没者也,必祭成妇义者,妇有共养之礼,犹舅姑存时,盥馈特豚於室”是也。

  ○注“书者与上纳币同义”。

  ○解云:即上八年“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传云“纳币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注云“伯姬守节,逮火而死,贤,故详录其礼,所以殊於众女”是也。今此书其致女者,义亦然,故云书者与上纳币同义。

  ○注“所以彰其絜”至“敢自成”。

  ○解云:重得父母之命,乃行妇道,故曰所以彰其絜也。其女当夫,非礼不动,光照九族,父母得安,故曰荣之。

  ○注“礼妇人未”至“氏之党”。

  ○解云:《曾子问》文也。其文云:“曾子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於庙,不祔於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郑氏云“迁,朝庙也。婿虽不备丧礼,犹为之服齐衰”是也。

  晋人来媵。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义与上同。复发传者,乐道人之善。

  ○复,扶又反。

  [疏]注“义与同上也”。

  ○解云:谓亦与上致女,皆同书纳币矣。

  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

  晋人执郑伯。

  晋栾书帅师伐郑。

  冬,十有一月,葬齐项公。

  楚公婴齐师师伐莒。庚申,莒溃。日者,录责中国无信,同盟不能相救,至为夷狄所溃。

  ○溃,户内反。

  [疏]注“日者录责”至“狄所溃”。

  ○解云:正以凡溃例月,即僖四年春,王正月,蔡溃;文三年春,王正月,沈溃之属是也。今而书日,故如此解。

  楚人入运。

  秦人白狄伐晋。

  郑人围许。

  城中城。

  十年,春,卫侯之弟黑背,率师侵郑。

  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其言乃不郊何。据上不郊不言乃,僖公不从言免牲也。

  [疏]注“据上不郊不言乃”。

  ○解云:即上七年夏,“不郊犹三望”是也。

  ○注“僖公不从言免牲”。

  ○解云:僖三十一年夏,“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是也。

  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不免牲,当坐盗天牲,失事天之道,故讳使若重难不得郊。

  ○难,乃旦反。

  [疏]注“使若重难不得郊”。

  ○解云:宣八年传云“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何氏云“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下昃日昳久,故言乃”。然则乃者难之深,今经云“乃不郊”,故云使若重难不得郊也。重难之义,皆出於乃字。

  五月,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不致者,成公数卜郊不从,怨怼,故不免牲,不但不免牲而巳,故夺臣子辞以起之。

  ○数,所角反。怼,直类反。

  [疏]注“不致者”至“牲而巳”。

  ○解云:庄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注云“此谓公与二国以上也”。然则此经“公会晋侯、宋公”以下“伐郑”,亦是二国以上,若得意宜致会,不得意宜致伐。今全不致,故如此解也。言成公数卜郊不从者,即此上文“五卜郊,不从”是也。五卜郊,卜之多者,故言数。云不但不免牲而巳者,谓成公意,卒竟而不复郊。知如此者,正以不免牲,上文巳有说。今此仍不致,故知更有罪也。

  ○注“故夺臣子辞以起之”。

  ○解云:谓不致也,夺其臣子之辞,以起见其罪矣。所以不致得谓之夺臣子辞者,桓二年注云“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今不书至,似若不得脱危然,故曰夺臣子辞也。桓元年注云“不致之者”至“故复夺而凡夺臣子辞,成诛文也”者,义亦通于此。

  齐人来媵。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三国来媵,非礼也。曷为皆以录伯姬之辞言之?妇人以众多为侈也。侈,大也。朝廷侈於妒上,妇人侈於妒下。伯姬以至贤为三国所争媵,故侈大其能容之。唯天子娶十二女。

  ○侈,昌氏反,大也。妒,子故反。取十,七住反,本或作“娶”。

  [疏]注“朝廷侈於妒上”。

  ○解云:言妒其有贤才而居於巳上位者,是朝廷侈之妒也。

  ○注“妇人侈於妒下”。

  ○解云:言不能容众妾而妒恶之者,是妇人妒也。

  ○“故侈大其能容之”。解云:考诸旧本,“大”上无“侈”字。

  ○注“唯天子娶十二女”。

  ○解云:《保乾图》文。孔子为后王立制,非古礼也。

  丙午,晋侯獳卒。不书葬者,杀大夫赵同等。

  ○獳,乃侯反。

  [疏]注“不书葬”至“同等”。

  ○解云:《春秋》之义,君杀无罪大夫,例不书其葬,见其合绝之。是以僖九年“晋侯诡诸卒”,何氏云“不书葬者,杀世子也”是也。其杀赵同等,即上八年“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是也。

  秋,七月。

  ○公如晋。如晋者,冬也。去冬者,恶成公,前既怨怼不免牲,今复如晋,过郊乃反,遂怨怼无事天之意,当绝之。

  ○去,起吕反。恶,乌路反。复,扶又反。

  [疏]注“过郊乃反”至“天之意”。

  ○解云:谓明年“三月,公至自晋”,是过郊乃反,是其无事天之意。

  ○注“当绝之”者。解云:当合绝之,不可为鲁侯矣。

成公卷十八(起十一年,尽十八年)

 成公卷十八(起十一年,尽十八年)

  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

  晋侯使郤州来聘。已丑,及郤州盟。

  ○郤州,本亦作“犨”,尺由反。

  [疏]“晋侯”至“州盟”。

  ○解云:上三年冬,“晋侯使荀庚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传云“此聘也,其言盟何?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注云“以不举重,连聘而言之,知寻绎旧故约誓也。书者,恶之。二国既脩礼相聘,不能相亲信,反复相疑,故举聘以非之”今此亦然,而无传注者,从彼可知,故省文。案桓十四年夏,“郑伯使其弟语来盟”,注云“时者,从内为王义,明王者当以至信先天下”,是以《春秋》之例,莅盟、来盟悉书时,即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齐莅盟”之属是也。今此经及上三年“荀庚盟”之属,皆书日者,盖以既脩礼相聘,不能相亲信,反相疑,是故不与信辞耳。

  夏,季孙行父如晋。

  秋,叔孙侨如如齐。

  冬,十月。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周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自其私土而出也。私土者,谓其国也。此起诸侯入为天子三公也,周公骄蹇不事天子,出居私土,不听京师之政。天子召之而出走,明当并绝其国,故以出国录也。不月者,小国也。

  [疏]“周公者何”。

  ○解云:既是周臣,自周无出,而经书出,故执不知问。

  ○注“私土不听”至“小国”。

  ○解云:《春秋》之例,大国君奔,例皆书月,即桓十六年“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之属是也。小国例时者,即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及此经书春皆是也。又《王制》云“天子三公之田视公侯”,既视公侯,何言小国者?据其私土之言也。周公本是小国诸侯,而入为天子三公,於王畿之内,虽有采地,但从私土而去,故从小国例。

  夏,公会晋侯、卫侯于沙泽。

  ○沙泽,素禾反,又如字,二传作“琐泽”,定七年同。

  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冬,十月。

  十有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

  ○郤锜,鱼绮反。

  三月,公如京师。月者,善公尊天子。

  [疏]注“月者,善公尊天子”者。解云:正以朝聘时故也。

  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人、滕人伐秦。其言自京师何?据僖公二十八年诸侯遂围许,不言自王所。

  [疏]“五月”至“自京师”。

  ○解云:“公”下“自”上有“至”字者,衍文。

  ○注“据僖公”至“自王所”。

  ○解云:僖二十八年“冬,公会晋侯”以下“于温。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诸侯遂围许”是也。然则彼亦朝天子而往围许,不言自王所,与此异,故难之。

  公凿行也。以起公凿行也。凿犹更造之意。

  ○凿,在洛反,造意也。公凿行奈何?不敢过天子也。时本欲直伐秦,涂过京师,不敢过天子而不朝,复生事脩朝礼而后行,故起时,善而褒成其意,使若故朝然后生事也。间无事,复出公者,善公凿行。

  ○复出,扶又反。

  [疏]注“生事脩朝礼而行”者。

  ○解云:“生事”之上,亦有“复”字者,衍文。

  ○注“间无事复出”至“凿行”。

  ○解云:昭十三年“秋,公会刘子、晋侯”以下“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注云“不言刘子及诸侯者,间无异事可知矣”。然则彼以间无事,不劳重举刘子及诸侯,此亦间无事,但言夏五月遂会晋侯以下伐秦足矣。而重举公者,善公凿行故也。定四年召陵之会再言公者,彼注自具。

  曹伯庐卒于师。

  ○庐,力吴反,本亦作“卢”。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月者,危公幼而远用兵。

  [疏]注“月者,危公幼而远用兵”者。解云:正以凡致例时,故如此解。

  冬,葬曹宣公。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莒大于邾娄,至此乃卒者,庶其见杀不得卒。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疏]注“莒大子”至“不得卒”。

  ○解云:正以庄十六年冬十有二月,“邾娄子克卒”;二十八年“夏,四月,丁未,邾娄子琐卒”。《春秋》之序莒常在上,而至此乃卒者,正由文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是以不得书其卒矣。

  ○注“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解云:邾娄子之卒,所以书日者,非直行进,其邾子克往前已卒,是以《春秋》得详录之。今此始卒,故不得书日。曹书日者,何氏云“老,使世子来朝,《春秋》敬老重恩,故为鲁恩录之尤深”是也。然则此注何以不言故不得日,而言又者?欲道曹伯终生虽亦始卒,但於鲁有恩,是以书日。今此莒子非直始卒,又无善行,是以不日。

  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

  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凡娶早晚皆不讥者,从纪履緰一讥而已。

  ○凡取,本又作“娶”。

  [疏]注“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解云:隐二年注云“不亲迎例月,重录之”。今此不月者,盖以成公即位十有四年,始娶元妃,非重继嗣之义,故略之。

  ○注“凡娶早”至“讥而已”。

  ○解云:隐二年“九月,纪履緰来逆女”,传云“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始不亲迎,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然则宣公元年春,“公子遂如齐逆女”,丧服未除,是其大早也。成公十四年秋,始使侨如如齐逆女,非重继嗣之义,是其大晚也。故言凡娶早晚矣。但略举一二人,则桓公三年娶于齐,文公四年娶于齐,合在其间也。然则诸侯之法合亲迎,而鲁侯悉使大夫,所以不复发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不亲迎”者,正欲从隐二年纪履緰之一讥而已,是以不复发传以解之。旧解云隐二年履緰之下,注云“内逆女常书,外逆女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於人,故略外也”。然则外之娶妻,莫问早晚,其不亲迎者,皆不复书。而讥之者,悉从履緰之经一讥而已。所以此处注之者,正以内逆女常书之末,是以於此处决之。更有或解,不足述也。

  郑公子喜率师伐许。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

  秦伯卒。

  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

  三月,乙巳,仲婴齐卒。仲婴齐者何?疑仲遂后,故问之。

  [疏]注“疑仲”至“故问之”。解云:何氏欲解弟子问所不知之意,何者?欲言仲遂之子,宜称公孙,今经称仲,故执不知问。

  公孙婴齐也。未见於经,为公孙婴齐,今为大夫死,见於经,为仲婴齐。

  ○未见,贤遍反,下同,年末及注皆同。

  [疏]注“未见於经”至“仲婴齐”。

  ○解云:未见於经者,谓未作大夫不得见于经。当尔之时,犹为公子之子,故为公孙婴齐矣。今为大夫而死,得见于经,更为公子之孙,孙以王父字为氏,故为仲婴齐矣。其更为公子之孙之事,其说在下。

  公孙婴齐,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为兄后,则曷为谓之仲婴齐?据本公孙。

  [疏]注“据本公孙”。

  ○解云:言其本公孙,昭穆须正,虽代兄为大夫,宁得更为公孙之子乎?故难之。

  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更为公孙之子,故不得复氏公孙。

  ○复氏,扶又反,年内同。为人后者为其子,则其称仲何?据氏非一。孙以王父字为氏也。谓诸侯子也。顾兴灭继绝,故纪族明所出。然则婴齐孰?后归父也。归父使于晋而未反。宣公十八年自晋至柽奔齐,讫今未还。

  ○使于,所吏反,及下“使乎”同。何以后之?据已绝也。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叔仲者,叔彭生氏也。文家字积於叔,叔仲有长幼,故连氏之。经云仲者,明《春秋》质家,当积於仲。惠,谥也。

  ○长,丁丈反。

  [疏]注“叔仲者,叔彭生氏也”。解云:即文十一年叔彭生之氏族也。

  ○注“文家字积於叔”至“谥也”。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大姒之子皆称叔,唯有摐季而已,是文家字积於叔之义也。注言此者,欲道彭生之经,所以不连仲之意也。云叔仲有长幼,故连氏之者,注言此者,欲道彭生之传所以连叔仲之意也。何者?彭生之祖生於叔氏,其父武仲又长幼当仲,是以彭生远而言之,虽非正礼,要是当时之事,是以传家述其私称,连言仲矣。

  ○注“经云仲”至“积於仲”。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婴齐此经,何故不连其父归父之字,而单言仲者,欲明《春秋》当质,正得积於仲,是以不得更以佗字连之。

  文公死,子幼。子赤幼也。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愿与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从,適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

  ○相之,贞亮反,下同。

  [疏]注“礼大夫”至“称曰老夫”。

  ○解云:皆上《曲礼》文。郑氏云“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谢犹听也。君必有命,劳若辞谢之,其有德尚壮,则不听耳。几杖、妇人、安车,所以养其身体也。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老夫,老人称也。亦明君贪贤,《春秋传》曰:‘老夫耄矣’”是也。

  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杀叔仲惠伯不书者,举弑君为重。叔仲惠伯事与荀息相类,不得为累者,有异也。叔仲惠伯直先见杀尔,不如荀息死之。

  ○杀子,音弑。

  [疏]注“叔仲惠伯”至“息死之”。解云:僖十年春,“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传云“及者何?累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舍孔父、仇牧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荀息”,“骊姬者,国色也。献公爱之甚,欲立其子,於是杀世子申生。申生者,里克傅之。献公病将死,谓荀息曰:‘士何如则可谓之信矣?’荀息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献公死,奚齐立。里克谓荀息曰:‘君杀正而立不正,废长而立幼,如之何?原与子虑之。’荀息曰:‘君尝讯臣矣,臣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里克知其不可与谋,退弑奚齐。荀息立卓子,里克弑卓子,荀息死之”。若然,桓二年“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案彼传文,则孔父亦先见杀,与此正同,而得为累者,正以“孔父生存,殇公不可得而弑,故於是先攻孔父之家。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政过而致难於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然孔父虽先见杀,而事君之正义形于颜色,岂如惠伯但为傅子赤而吝之,公子遂但欲弑子赤而杀之,不畏惠伯卫若,宁得类於孔父乎?若然,内之弑例皆讳不书,假令成累,安可作文?而注言此者,虽不言弑,宜言冬十月子赤及叔彭生卒。案今文公十八年经,直言“冬,十月,子卒”,故言不得为累矣。

  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公者相也。臧孙许,宣谥。君死不哭,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於是遣归父之家,时见君幼,欲以防示诸大夫。

  ○杂,七合反,又如字。

  [疏]注“时见君”至“诸大夫”。

  ○解云:於时见君幼少,恐有祸变,欲以有防卫之义,示其诸大夫。

  然后哭君。归父使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徐者,皆共之辞也。关东语伤其先人为恶身见逐绝不忿怼也。於是使婴齐后之也。弟无后兄之义,为乱昭穆之序,矣父子之亲,故不言仲孙,明不与子为父孙。

  [疏]注“弟无后兄”至“为父孙”。

  ○解云:案《异义》“《公羊》说”云“质家立世子弟,文家立世子子,而《春秋》从质,故得立其弟”。以此言之,婴齐为兄后,正合诸《春秋》之义,何得谓之乱昭穆之序者?正以质家立世子弟者,谓立之为君而已,岂谓作世子之子乎?今婴齐后之者,若为归父之子然,故为乱昭穆之序。言失父子之亲者,若后归父,即不为仲遂之子,故云失父子之亲矣。

  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娄人同盟于戚。

  ○世子成,音恤,本或作“成”。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为篡喜时。

  ○为,于伪反。

  [疏]注“为篡喜时”者。即昭二十年传云“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其让国奈何?曹伯庐卒于师”,注云“在成十三年”;传又云“公子喜时,见公子负刍之当主也,逡巡而退”是也。

  公至自会。

  夏,六月,宋公固卒。不日者,多取三国媵,非礼,故略之。

  [疏]注“不日者多”至“略之”。

  ○解云:即上九年“伯姬归于宋”之时,“卫人来媵”,“晋人来媵”,“齐人求媵”,传云“三国来媵,非礼也”是。宋得用天子礼而非之者,其婚娶当从诸侯故也,虽於伯姬为荣,而宋公有失,故死略之。

  楚子伐郑。

  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

  ○共,音恭。

  宋华元出奔晋归于宋。不省文复出宋华元者,朱公卒,子幼,华元以忧国为大夫山所谮,出奔晋。晋人理其罪,宋人反华元诛山,故繁文大之也。言归者,明出入无恶。

  [疏]注“不省文”至“文大之也”。

  ○解云:襄三十年秋,“郑良霄出奔许,自许入于郑”,彼则省文,不言郑良霄自许入于郑,今则不省文,故决之。必知不省文是大之者,正以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其中必有美者焉,不可不察”,故知也。言华元以忧国为大夫山所谮,出奔晋者,皆《春秋说》文也。

  ○注“言归者,明出入无恶”。

  ○解云:即上桓十五年传例云“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是也。

  宋杀其大夫山。不氏者,见杀在华元归后,嫌直自见杀者,故贬之,明以谮华元故。

  [疏]注“不氏者”至“华元故”。

  ○解云:襄二十三年夏,“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注云“前为二庆所谮,出奔楚。楚人治其罪,陈人诛二庆反光,故言归。宋大夫山谮华元贬,此不贬者,杀二庆而光归,谮光可知”然则今此华元归后,山见杀,故须贬山以见其义矣。山者,鱼石之亲,若其不贬,宜言鱼山也。

  宋鱼石出奔楚。与山有亲,恐见及也。后得言复入者,出无恶,知非君漏言,鱼石不杀山。.

  [疏]注“与山有亲,恐见及也”。

  ○解云:知如此者,襄二十年秋,“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同称公子,亲眷明矣。今此“宋杀其大夫山。宋鱼石出奔楚”,文与彼同,故知山之亲也。但山以谮华元而见贬,是以不得言鱼矣。

  ○注“后得言复”至“不杀山”。

  ○解云:复入者,即下十八年夏,“宋鱼石复入于彭城”是也。言复入者,出无恶者,桓十五年传文。案文六年冬,“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晋狐射姑出奔狄”,传云“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则狐射姑曷为出奔?射姑杀也。射姑杀则其称国以杀何?君漏言也”,彼注云“自上言世,下曰漏”;“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阳处父谏曰:‘狐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於是废将。阳处父出,射姑入,君谓射姑曰:‘阳处父言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射姑怒,出剌阳处父於朝而走”,注云“明君漏言杀之,当坐杀也”。以此言之,若由君漏言鱼石杀山而走出,是出有恶,不复言复入。今鱼石之奔,下言复入,知非君漏言,鱼石不杀山也。

  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䲡邾娄人,会吴于锺离。曷为殊会吴?据楚不殊。

  ○燮,息协反。咎,其九反。䲡,音秋。

  [疏]注“据楚不殊”。解云:即僖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是也。

  外吴也。曷为外也?据襄五年不外之。

  [疏]注“据襄五年不外之”。

  ○解云:其经云秋,“公会晋侯、宋公”以下,“齐世子光、吴人、鄫人于戚”是也。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其国者,假鲁以为京师也。诸夏,外士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土言之辞也。不殊楚者,楚始见所传闻世,尚外诸夏,未得殊也。至於所闻世可得殊,又卓然有君子之行。吴似夷狄差醇,而適见於可殊之时,故独殊吴。

  ○传,直专反。行,下孟反。差醇,初卖反;下音纯。

  [疏]“《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解云:即经云“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以下是也。云内诸夏而外夷狄者,即经序诸大夫讫,乃言“会吴于钟离”是也。

  ○注“不殊楚者楚始”至“得殊也”。

  ○解云:即僖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之属是也。

  ○注“至於”至“之行”。解云:即宣十一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者,是不殊楚之经也。言卓然有君子之行者,即彼注云“不日月者,庄王行霸,约诸侯,明王法,讨徵舒,善其忧中国,故为信辞”也。然则讨徵舒,明王法,胜郑而不取,令之还师佚晋寇之属,皆是卓然有君子之行矣。

  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据大一统。

  [疏]注“据大一统”。解云:即元年传云“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注云“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一系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然则王者施政,欲其远近遍及,海内如一,而殊外内,故难之。

  言自近者始也。明当先正京师,乃正诸夏。诸夏正,乃正夷狄,以渐治之。叶公问政於孔子,孔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是也。月者,危录之。诸侯既委任大夫,复命交接夷狄。

  ○叶公,舒涉反,下文同。说,音悦。

  [疏]注“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是也”。

  ○解云:帅,长也。言子为诸侯之长而为正,谁敢不为正乎?亦是先正於近,乃始及远之义,故引之。

  许迁于叶。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雨木冰者何?雨而木冰也。何以书?记异也。木者,少阳,幼君大臣之象。冰者,凝阴,兵之类也。冰胁木者,君臣将执於兵之徵也。

  [疏]“雨木冰者何”。

  ○解云:雨与木冰,理不相类,如此作经,故执不知问。

  ○注“木者”至“之象”。

  ○解云:木始於东方,故曰少阳。阳比君,故有幼君之义。震为六子之宗,乃是乾之长子,故为大臣之象也。

  夏,四月,辛未,滕子卒。滕始卒於宣公,日於成公,不名。邾娄始卒於文公,日於襄公,名。俱葬於昭公,是以知滕小。

  [疏]注“滕始”至“滕小”。

  ○解云:滕始卒於宣公者,即宣九年秋,“八月,滕子卒”是也。其日于成公者,即此注云“辛未,滕子卒”是也。二者皆不及名,故曰不名。其邾娄始卒于文公者,即文十三年夏五月,“邾娄子蘧蒢卒”是也。其日于襄公者,即襄十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娄子瞷卒”是也。书蘧蒢与瞷,故曰名也。云俱葬于昭公者,即昭元年,“六月,丁未,邾娄子华卒”,秋,“葬邾娄悼公”;昭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泉卒”,“五月,葬滕成公”是也。然则《春秋》於所闻之世,始录微国之卒,书日书名,明其大小。滕子卒葬皆在邾娄之后,邾娄之君名於所闻之世,于滕则未,是以知其小于邾娄也。何氏所以不于会序比之,而据其卒葬者,会是主会次之,未得其义,其大小仍自难明,故如此解。若然,案庄十六年十二月,“邾娄子克卒”;二十八年“夏,四月,丁未,邾娄子琐卒”。然则邾娄始卒书曰书名,并在庄公之世,而邾娄卒于文公日于襄公名者,彼是传闻之世,小国之卒例不合书,而庄公之时邾娄之君得书卒者,何氏於克卒之下注云“小国未尝卒而卒者,为慕霸者。有尊天子之心,行进也”;卒之下注云“日者,附从霸者,朝天子行进”。以此言之,直是行而得书卒书日,非其常例,故不取之。

  郑公子喜帅师侵宋。

  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是后楚灭舒庸,晋厉公见饿杀尤重,故十七年复食。

  ○复,扶又反。

  [疏]注“是后楚灭舒庸”者。解云:在下十七年冬十二月。

  ○注“晋厉公见饿杀”。

  ○解云:即下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晋弑其君州蒲”是也。《春秋说》以为厉公猥杀四大夫,臣下人人恐见及,正月幽之,二月而死,故此注云“见饿杀”也。

  ○注“故十七年复食”。

  ○解云:即十七年“十有二月,丁已,朔,日有食之”是也。

  晋侯使栾黡来乞师。

  ○栾,力官反。黡,於斩反。

  甲午,晦。晦者何?冥也。何以书?记异也。此王公失道,臣代其治,故阴代阳。

  ○冥,亡定反,又亡丁反。治,直吏反。

  [疏]“晦者何”。

  ○解云:欲言月晦,例所不书;欲言旦冥,文不言昼,故执不知问。

  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败者称师,楚何以不称师?据宋公战于泓,败绩称师。

  ○鄢,於晚反,又於建反。泓,乌宏反。

  [疏]注“据宋公战”至“称师”。

  ○解云:即僖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朱师败绩”是也。

  王痍也。王痍者何?伤乎矢也。时为飞矢所中。

  ○痍,音夷,伤也。所中,丁仲反。

  [疏]“王痍者何”。

  ○解云:王有三军之卫而身见伤,似非其类,故执不知问。

  然则何以不言师败绩?据王痍。末言尔。末,无也。无所取於言师败绩也。凡举师败绩,为重众。今亲伤人君,当举伤君为重。以言战,又言败绩,知非诈,当蒙上日也。

  ○为,于伪反。下“为代公”同。

  [疏]注“以言战”至“上日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义,偏战者日,诈者月。令孤鄢陵之经言战言败绩,知非诈,故当蒙上日甲午矣。

  楚杀其大夫公子侧。

  ○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娄人于沙随。不见公。公至自会。不见公者何?公不见见也。不见见者,恚乞师不得,欲执之。

  ○恚,一睡反。

  [疏]“不见公者何”。

  ○解云:公会晋侯,是与会之文;言不见公,疑其非类,故执不知问。

  ○注“不见见者,恚乞师不得,欲执之”。即下传云“其代公执奈何?前此者,晋人来乞师而不与,公会晋侯,将执公”是也。

  公不见见,大夫执,何以致会?据不得意。扈之会公失序不致。

  [疏]注“据不得意”者。解云:正以庄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何氏云“此谓公与二国以上也。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今会不得意而致会,故据而难之。

  ○注“扈之会公失序不致”。

  ○解云:即文七年“秋,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使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眣晋大夫与公盟也”是也。然则彼是公不得意不书致,今此亦不得意而反致,故难之。

  不耻也。曷为不耻?据扈之会公失序耻。公幼也。因公幼杀耻为讳辞,不书行父执者,公不见见已重矣。

  [疏]注“因公幼杀耻为讳辞”。

  ○解云:实不见,今而致会,诈若得意然,故言为讳辞耳。

  ○注“不书行父执者”。

  ○解云:是时累代公执,而下经但书其一,故此注“不书行父执者,公不见见己重矣”。

  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娄人伐郑。

  曹伯归自京师。

  执而归者名,曹伯何以不名?而不言复归于曹何?据曹伯襄复归于曹。

  [疏]注“据曹伯襄复归于曹”。

  ○解云:在僖二十八年冬。

  易也。易故末言之,不复举国名。

  ○易,以豉反,注及下同。复,扶又反,下“而复”同。其易奈何?公子喜时在内也。公子喜时在内,则何以易?据本篡喜时也。

  ○喜时,《左传》作“欣时”。公子喜时者,仁人也,内平其国而待之,和平其臣民,令专心于负刍。

  ○令,力呈反。外治诸京师而免之。讼治于京师,解免使来归。其言自京师何?据僖二十八年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后复归于卫,俱天子所归,不言自京师。不连归问者,嫌自京师天子有力文,言甚易,欲并问力文,与上说喜时错。

  [疏]注“据僖二十八年”至“言自京师”。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冬,“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三十年秋,“卫侯郑归于卫”是也。

  ○注“不连归问”至“喜时错”。

  ○解云:问者之意,欲道僖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亦是天子所归,不言自京师。今曹伯亦为天子所归,独言自京师,文相违背,故问之。若连归问云“其言归自京师何,即嫌归自京师者,乃是天子有力之文,似若僖二十八年冬,“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传云“自者何?有力焉者也”。然上说言其所以易,正由公子喜时之力。若此处并问天子有力之文,即与上说喜时之力自相违。

  言甚易也,舍是无难矣。言归自京师者,与内据臣子致公同文,欲言甚易也。舍此所从还,无危难矣。主所以见曹伯归,本据喜时平国反之书,非录京师有力也。执归书者,贤喜时为兄所篡,终无怨心,而复深推精诚,忧免其难,非至仁莫能行之,故书起其功也。

  ○舍是,音舍,注同,下传“舍臣”放此。无难,乃旦反,注同。

  [疏]注“言归自京师者”至“致公同文”。

  ○解云:与上十三年“公至自京师”相似。

  ○注“执归书者”至“起其功也”。

  ○解正以僖十九年“宋人执滕子婴齐”,二十一年“执宋公”之属,皆不书其归也。若然,僖二十八年春,晋侯“执曹伯以畀宋人”,冬,“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曹伯襄复归于曹”;三十年秋,“卫侯郑复归于卫”,皆是被执而书之者,曹伯之下注云“执归不书。书者,名恶当见”,卫侯之下注云“执归不书。主书者,名恶当见”是也。

  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执未可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曰在招丘,悕矣。悕,悲也。仁之者,若曰在招丘,可悲矣。闵录之辞。

  ○招丘,章遥反,又上饶反,二传作“苕丘”。悕,音希,悲也。执未有言仁之者,此其言仁之何?代公执也。其代公执奈何?前此者,晋人来乞师而不与。不书者,不与无恶。

  [疏]注“不书者,不与无恶”。

  ○解云:若其书之,宜言晋侯使栾黡来乞师,公不许之。今无此经,故言不与不书也。言不与无恶者,僖二十六年“公子遂如楚乞师”之下,传云“乞者何?卑辞也。曷为以外内同若辞?重师也。曷为重师?师出不正反,战不正胜也”,何氏云“兵,凶器;战,危事,不得已而用之尔,乃以假人,故重而不暇别外内也”者,是其不与无恶之义。

  公会晋侯,会沙随也。将执公。季孙行父曰:“此臣之罪也。”於是执季孙行父。成公将会厉公,谓上伐郑。言谥者,别婴齐所请也。明言公会晋侯者,婴齐所请事也,故下与婴齐传合同。

  ○别,彼列反。

  [疏]“於是执季孙行父”。

  ○解云:此以上,道今年秋会于沙随之时事。

  ○注“谓上伐郑”至“传合同”。解云:下十七年“公孙婴齐卒于貍轸”之下,传云“前此者,婴齐走之晋。公会晋侯,将执公。婴齐为公请,公许之反为大夫。归,至于貍轸而卒”。然则上言公会晋侯,将执公者,乃是上经沙随之事,故下与婴齐传文合。言成公将会晋厉公,言谥者欲别於婴齐所请之事,明其是上伐郑时也。案此传沙随之事,时行父亦请,而特言婴齐所请事者,欲言行父再请,而婴齐三请,俱在沙随故也。

  会不当期,将执公。季孙行父曰:“臣有罪,执其君;子有罪,执其父,此听失之大者也,今此臣之罪也,舍臣之身而执臣之君,吾恐听失之为宗庙羞也。”於是执季孙行父。善其过则称已,美则称君,累代公执,在危殆之地。故地言舍而月之者,痛伤忠臣不得其所。为代公执不称行人者,在君侧,非出使。

  ○出使,所吏反。

  [疏]“此听失之大者也”。

  ○解云:言听狱者失之大者矣。

  ○注“故地言舍”至“得其所”。

  ○解云:言故地言舍而月之者,即经书“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是也。言月则为伤痛之文者,正以凡执例时故也,即僖四年夏,“齐人执陈袁涛涂”;五年“冬,晋人执虞公”之属是也。

  ○注“为代公”至“非出使”。

  ○解云:正以文十四年冬,“齐人执单伯”之下,传云“执者曷为或称行人?或不称行人”,注云“此问诸侯相执大夫所称例”;传云“称行人而执者,以其事执也”,注云“以其衔奉国事执之,‘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是也”;传又云“不称行人而执者,以已执也”,注云“已者,已大夫。自以大夫之罪执之。分别之者,罪恶当各归其本”。以此言之,则知自为己执者,乃不称行人。今此行父为代公执,而亦不称行人者,正以其在君侧,非出使故也。

  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齐。

  十有二月,乙丑,季孙行父及晋郤州盟于扈。行父执释不致者,举公至为重。

  [疏]注“行父执释不致者,举公至为重”。

  ○解云:正以昭十三年秋,“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晋”;二十三春,“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二十四年春,“叔孙舍至自晋”,皆书其至。今此不书至,故言举公至为重。

  公至自会。

  乙酉,剌公子偃。

  [疏]“乙酉,剌公子偃”。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注云“内杀大夫例,有罪不日,无罪日”者,正谓此文是也。考诸旧本,此经之下悉皆无注,若有注者衍字耳。

  十有七年,春,卫北宫结率师侵郑。

  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娄人伐郑。

  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

  ○柯,古河反。

  秋,公至自会。

  齐高无咎出奔莒。

  九月,辛丑,用郊。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九月,非所用郊也。周之九月,夏之七月,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又非郊时,故加用之。

  [疏]“用者何”。

  ○解云:正以上下之郊,例不言用,此独违例,故执不知问。

  然则郊曷用?郊用正月上辛。鲁郊博卜春三月,言正月者,因见百王正所当用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言正月者,《春秋》之制也;正月者,岁首;上辛尤始新,皆取其首先之意。日者,明用辛例,不郊则不日。

  ○因见,贤遍反,下同。

  [疏]注“鲁郊博”至“所当用”。

  ○解云:僖三十一年传云“鲁郊,非礼也”,彼注云“以鲁郊非礼,故卜尔。昔武王既没,成王幼少,周公居摄,行天子事,制礼作乐,致太平,有王功。周公薨,成王以王礼葬之。命鲁使郊,以彰周公之德。非正故卜,三卜吉则用之,不吉则免牲”者,是其鲁郊博卜春三月之义也。而此传止言正月者,因见其自今后百代之王正所当用之月也。

  ○注“三王之郊”至“制也”。

  ○解云:三王之郊,一用夏正者,《易说》文也。既用夏正,而此传特言用正月上辛者,但《春秋》之制也。《春秋》因鲁以制法,令自今以后之郊,皆用周之正月故也。

  ○注“不郊则不日”。

  ○解云:即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夏五月,“不郊犹三望”之属,是不郊则不日之文也。

  或曰用然后郊。或曰:用者,先有事,存后稷神名也。晋人将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恶池。齐人将有事於泰山,必先有事於蜚林。鲁人将有事於天,必先有事於泮宫。九月郊尤悖礼,故言用,小大尽讥之,以不郊乃讥三望,知郊不得讥小也。又夕牲告牷后稷,当在日上,不当在日下。

  ○恶,如字,又火吴反。池,如字,又大河反。蜚,芳尾反,又音配。泮,音判,本又作“郊”。拴,音全。

  [疏]注“晋人将有事”至“於泮宫”。

  ○解云:即《礼器》云“鲁人将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泮宫”,注云“上帝,周所郊祀之帝,谓苍帝灵威仰也。鲁以周公之故,得郊祀上帝与周同。先有事于泮宫,先后稷也。告之者,将以配天先仁也。泮宫,郊之学也。《诗》所谓泮宫也,字或为“郊宫”;“晋人将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恶池”,郑注云“恶当为‘呼’,声之误也。呼池呕夷,并州川”;“齐人将有事於泰山,必先有事於配林”,注云“配林,林名”是也。

  ○注“以不郊”至“讥小也”。解云:即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传云“犹者何?通可以已也。讥不郊而望祭也”,何氏云“讥尊者不食而卑者独食”也。

  ○注“又夕牲告”至“在日下”。

  ○解云:言古礼,郊之前日,午后陈其牲物,告牲之牷于后稷,则知此经宜云九月用,辛丑郊。

  晋侯使荀罃来乞师。

  ○罃,乙耕反。

  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娄人伐郑。

  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郑。月者,方正下壬申,故月之。

  [疏]注“月者方”至“月之”。

  ○解云:正以凡致例时,故此解之。言正下壬申者,欲正壬申为十月之日,是以不得不言十一月以来之。

  壬申,公孙婴齐卒于貍轸。非此月日也,曷为以此月日卒之?据下丁巳朔,知壬申在十月。

  ○貍,力之反。轸,之忍反,《左氏》作“脤”,《穀梁》作“蜃”。

  [疏]“卒于貍轸”者。

  ○解云:正本作“貍辰”字。

  ○注“据下丁巳”至“十月”。解云:即下“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是也。十二月丁巳朔,逆而推之,则丁亥为十一月朔日,又逆而推之,即丁卯为十月十一日矣。即从丁卯数之,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然则壬申乃为十月十六日,故云据下丁巳朔,知壬申在十月矣。

  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曷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据昭公出奔卒叔孙舍。

  [疏]注“据昭公”至“孙舍”。

  ○解云:即昭二十五年,“九月,已亥,公孙于齐”,“冬,十月,戊辰,叔孙舍卒”;三十二年冬十二月,“公薨于乾侯”是也。

  前此者,婴齐走之晋。不书者,以为公请除出奔之罪也。

  ○为,于伪反,下文“为公”同。

  [疏]注“不书者”至“之罪也”。

  ○解云:其请公者,谓上沙随时也。

  公会晋侯,将执公。婴齐为公请,公许之反为大夫。归,至于貍轸而卒。十月壬申日。貍轸,鲁地。无君命,不敢卒大夫。国人未被君命,不敢使从大夫礼。公至,十一月至是也。

  [疏]注“十一月”至“是也”。

  ○解云:“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郑”是也。若以上传言之,则婴齐之请,鲁侯许之,皆是沙随时也。若在沙随会时,即在伐郑之上,何故待公伐郑之还乃始卒之?正以成公许之,实在沙随,但婴齐未还,公又伐郑,伐郑未归,婴齐巳卒,国人不闻公命,未敢卒之,亦何伤?

  曰:“吾固许之反为大夫。”许反为大夫,即受命矣。然后卒之。善其不敢自专,故引其死日下就公至月卒之,起其事,所以激当世之骄臣。

  ○激,古狄反。

  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邾娄子玃且卒。

  ○玃且,俱缚反;下子馀反。

  晋杀其大夫郤锜、郤州、郤至。

  楚人灭舒庸。舒庸,东夷。道吴围巢。

  [疏]注“舒庸,东夷。道吴围巢”。

  ○解云:出《左氏》。考诸旧本,亦有无此注者。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

  ○庚申,晋弑其君州蒲。日者,二月庚申日。上系於正月者,起正月见幽,二月庚申日死也。厉公猥杀四大夫,臣下人人恐见及,以致此祸,故日起其事,深为有国者戒也。

  [疏]注“日者”至“申日”。

  ○解云:正以文十八年冬,“莒弑其君庶其”,传云“称国以弑者,众弑君之辞”,注云“一人弑君,国中人人尽喜,故举国以明失众,当坐绝也。例皆时者,略之也”。然则称国以弑者例书时,而此书日,故解之。而昭二十七年“夏,四月,吴弑其君僚”,何氏云“月者,非失众见弑,故不略”是也。云云之说在彼。知庚申二月日者,亦以上十二月丁巳朔言之也。去年十二月丁巳朔,则知今年二月丙辰朔也,何者?以长历推之,今年正月小故也。二月丙辰朔数之,丁巳、戊午、巳未、庚申,则庚申为二月五日矣。正月之中,宁得有之乎?故知庚申二月日也。

  ○注“上系于正月”至“日死也”。

  ○解云:《春秋说》云“厉公猥杀四大夫,臣下人人恐见及,正月幽之,二月而死”是也。

  ○注“厉公猥杀四大夫”者。解云:即去年杀三郤,是岁杀胥童是也。

  齐杀其大夫国佐。

  公如晋。

  夏,楚子、郑伯伐宋。

  宋鱼石复入于彭城。不书叛者,楚为鱼石伐宋取彭城以封之。本受于楚,非得于宋,故举伐於上,起其意也。楚以封鱼石,复本系于宋。言复入者,不与楚专封,故从犯君录之。主书者,其专封。

  ○复入,扶又反,注同。为,于伪反,下“为失”同。

  [疏]注“不书叛者”至“其意也”。

  ○解云:如此注者,欲决昭二十一年“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之文故也。

  ○注“楚以”至“君录之”。

  ○解云:桓十五年传云“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故言从犯君录之,何者?鱼石出时直为与山有亲,更无实罪,故曰出无恶也。今犯君而入,故为入恶,从犯君录之。

  ○注“主书者”至“专封”。

  ○解云:言楚子伐宋下,即言鱼石复入于彭城,是起其专封之义。必起其专封者,正欲责之故也。

  公至自晋。

  晋侯使士匄来聘。匄,古害反。

  秋,杞伯来朝。

  八月,邾娄子来朝。

  筑鹿囿。何以书?讥。何讥尔?有囿矣,又为也。剌奢泰妨民。天子囿方百里,公侯十里,伯七里,子、男五里,皆取一也。

  ○鹿囿,音又。

  [疏]注“天子囿”至“取一也”。

  ○解云:《孟子》文。《司马法》亦云也。

  巳丑,公薨于路寝。

  冬,楚人、郑人侵宋。

  晋侯使士彭来乞师。

  ○士彭,二传作“士鲂”,襄十二年同。

  十有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娄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不日者,时欲行义,为宋诛鱼石,故善而为信辞,或丧盟略。

  ○杼,直吕反。虚朾,起鱼反;下敕丁反。

  丁未,葬我君成公。

襄公卷十九(起元年,尽十一年)

 襄公卷十九(起元年,尽十一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宋华元曷为与诸侯围宋彭城?据晋赵鞅以地正国,加叛文。今此无加叛文,故问之。

  ○殖,市力反。

  [疏]注“据晋”至“问之”。

  ○解云:即定十三年“秋,晋赵鞅人于晋阳以叛。冬,晋荀寅及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晋赵鞅归于晋”,传云“此叛也,其言归何”,注云“据叛与出入恶同”;“以地正国也”,又注云“军以井田立数,故言以地”;传又云“其以地正国奈何?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注云“无君命者,操兵乡国,故初谓之叛,后知其意,欲逐君侧之恶人,故录其释兵,书归救之,君子诛意不诛事”。今华元与诸侯操兵乡国而不加叛文,故难之。云宋华元曷为与诸侯围宋彭城,而不加叛文,与赵鞅异乎?然则赵鞅以采地之兵,逐君侧之恶人,以正其国,其意实善,而《春秋》必加叛文者,正以人臣之义,本无自专之道,若其许之,恐恶逆之臣,外讬兴义之兵,内有觊觎之意,是以虽为善,不得与之。

  为宋诛也。故华元无恶文。

  ○为宋,于伪反,下“为宋”、“楚为”并注同。

  [疏]注“故华元无恶文”。

  ○解云:虽云操兵乡国,但禀宋公之命,与诸侯之师逐去叛人,以卫社稷,《春秋》善之,故无恶文也。

  其为宋诛奈何?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鱼石之罪奈何?以入是为罪也。说在成十八年。书者,善诸侯为宋诛。虽不能诛,犹有屈彊臣之功。

  [疏]注“鱼石之楚”。

  ○解云:即成十五年“宋鱼石出奔楚”是也。

  ○楚为”至“鱼石”。

  ○解云:即成十八年“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是也。

  ○“以入是为罪也”。

  ○解云:言鱼石於成十五年初出之时,直是与山有亲,恐见及,是以辟而去,非其大罪也。至成十八年,外讬郑、楚之兵以伐取君邑,遂居彭城,与君相拒,失人臣之义,非顺行之道,故曰以入是为罪也。

  ○注“说在成十八年”。

  ○解云:即谓成十八年经,具说“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之事。言上举楚、郑伐宋,下即言鱼石复入。复入者,出无恶之文,明其出奔楚时,非其罪也,但倚讬楚、郑,伐取彭城为大恶,故此传云“以入是为罪”矣,非谓成十八年更有解注。

  ○注“书者”至“之助”。

  ○解云:传云“为宋诛”,而知不能诛者,正以助其君讨叛臣,义之高者,若能诛之,理应在见,似若昭四年经书“执庆封,杀之”。今但言围而无杀文,故知不能诛。虽不能诛,犹有屈鱼石之功,是以《春秋》书之,善其为宋诛矣。

  楚已取之矣,曷为系之宋?据莒人伐杞取牟娄,后莒牟夷以牟娄来奔,不系杞。

  [疏]注“据”至“系杞”。

  ○解云:“莒人伐杞取牟娄”,在隐四年春。其后来奔者,即昭五年“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是也。

  不与诸侯专封也。故夺系于宋,使若宋邑者。楚救不书者,从封内兵也。

  [疏]注“故夺”至“邑者”。

  ○解云:案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传云“不与诸侯专封也”。然则不与诸侯专封,取事一也。所以或系於宋,或不系於卫者,彼以卫国已灭,故无所系。不言桓公城之者,不与诸侯专封故也。今此鱼石受楚之封,入邑而叛,是以夺而系国,以示不成。然则不与之言虽同,其不与之理实异,是以齐侯封卫,《春秋》实与;楚封鱼石,系宋以抑之。云云之说,在僖二年。

  ○注“楚救”至“兵也”。

  ○解云:经传无文,而知楚救者,正以楚人去年封之故也。楚人是时并兵于鱼石,鱼石之叛,抑而不成。今华元讨之,即是宋国封内之兵也。封内之兵,例所不录,是以楚救鱼石不得书之。知封内之兵例所不录者,正以定公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是也。若然,哀三年“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亦是封内之兵而得书者,彼以国夏为伯讨,是以得书,故彼传云“齐国夏曷为与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伯讨也”。然则《春秋》不与蒯聩之直,故令国夏得讨之。国夏得讨之,则非封内之兵也。今此鱼石不成叛,是以与彼异也。

  夏,晋韩屈帅师伐郑。

  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娄人、杞人次于合。剌欲救宋而后不能也。知不救郑者,时郑背中国,不能救不得剌。

  ○于合,二传作“鄫”。背,音佩。

  [疏]注“夏晋韩屈”。

  ○解云:《左传》、《穀梁》屈作“厥”字也。

  ○“次于合”者。《左氏》“合”作“鄫”字也。

  ○注“剌”至“得剌”。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庄三年“冬,公次于郎”,传云“其言次于郎何?剌欲救纪而后不能也”。今此下文即有楚人侵宋,言次于合,鲁人在其间,故知与彼宜同例,亦是初欲救宋而后不能,是以《春秋》书其止次讥之。

  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

  九月,辛酉,天王崩。

  邾娄子来朝。

  ○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

  ○剽,匹妙反。

  晋侯使荀罃来聘。

  [疏]“九月辛酉”至“来聘”。

  ○解云:诸侯为天子身服斩衰三年,是以《曾子问》云“诸侯相见,揖让而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霑服,失容,则废。’”然则天王九月崩,而四国得行朝聘礼者,杜氏云“辛酉,九月十五”,“冬者,十月初也。天王崩赴未至,皆未闻丧,故各得行朝聘之礼”是也。若然,则四国行朝聘之时,王之赴告未至於鲁,经书“天王崩”,得在朝聘之上者,《公羊》之义据百二十国宝书,案而为经,虽四国未知,何妨先书乎?

  二年,春,王正月,葬简王。

  [疏]“二年”至“简王”。

  ○解云:隐三年传云“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而此书者,即文公九年传云“不及时书,过时书,我有往者则书”,彼注云“谓使大夫往也,恶文公不自往,故书葬,以起大夫会之”。然则简王去年九月崩,至今年正月,但始五月矣,所谓不及时,是以书之。

  郑师伐宋。

  夏,五月,庚寅夫人姜氏薨。

  六月,庚辰,郑伯睔卒。不书葬者,讳伐丧。

  ○睔,古囷反。

  [疏]注“不书”至“伐丧”。

  ○解云:《春秋》之内,诸侯之卒,不书其葬,非止一义而已:或讳背殡用兵,或讥其篡,或剌不讨贼,枉杀大夫。案郑伯,襄公子之子,继体为君,复非篡立,从成十五年即位以来,未有罪恶之事,明其不书葬者,不为上事明也。而下又云“冬,仲孙蔑会晋荀罃”以下云云“于戚,遂城虎牢”,传云“虎牢者何?郑之邑也。其言城之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讳伐丧也”。然则既不为上事,下即有讳伐丧之文,则知不书葬者,正为诸侯讳其伐丧故也。

  晋师、宋师、卫甯殖侵郑。

  秋,七月,仲孙蔑会晋荀罃、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娄人于戚。

  已丑,葬我小君齐姜。齐姜者何?齐姜与缪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齐姜者,宣公夫人九年缪姜者,成公夫人也。传家依违者,襄公服缪姜丧未逾年,亲自伐郑,有恶,故传从内义,不正言也。

  ○缪,音穆。人与,音馀。

  [疏]“齐姜者何”。

  ○解云:欲言成母,谥不言宣;欲言成妻,与成谥别,故执不知问。

  ○注“齐姜”至“正言也”。

  ○解云:《左氏》以齐姜,成公夫人;缪姜,宣公夫人。而何氏不然者,正以齐姜先薨,多是姑;缪姜后卒,理宜为妇,实无文,据以顺言之也。且九年襄公伐郑,不书其至,若非亲母,不应贬之至此矣。言襄公服缪姜丧未逾年,亲自伐郑者,即襄九年“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缪姜。冬,公会晋侯”以下“伐郑”是也。然则襄公母死未期,已为兵首,无恩之甚,是故为讳。若为祖,差轻可言。是以彼注云“不致者,恶公服缪姜丧未逾年,亲自伐郑,故夺臣子辞”是也。旧云传言恶襄公丧服用师,故以祖为亲母,所以甚责内,是以何氏顺传文也者,非也。《公羊》之义,口授相传,五世以后方著竹帛,是以传家数云无闻焉尔。以此言之,容或未察,止作公羊氏实不分明。何以不得而要,知传序经意依违之者,正以文与桓公九年曹世子射姑同故也。案桓公九年“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传云“诸侯来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春秋》有讥父老,子代从政者,则未知其在齐与?在曹与”,注云“在齐者,世子光也。时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礼,恐卑,故使自代朝,虽非礼,有尊厚鲁之心,传见下卒葬详录,故叙经意依违之也”。然则彼剌曹世子,而传序经意不正言之,今此文正与彼同,故知亦依违言之。

  孙叔豹如宋。

  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于戚,遂城虎牢。虎牢者何?郑之邑也。以下戍系郑。

  [疏]“虎牢者何”。

  ○解云:欲言郑邑,今不系郑;欲言他邑,有城虎牢之,文执不知问。

  ○注“以下戍系郑”者。

  ○解云:即下十年冬,“戍郑虎牢”是。

  其言城之何?据外城邑不书。

  [疏]注“据外”至“不书”。

  ○解云:正以《春秋》上下无外城邑之经故也,而何氏兼邑言之者,正以外城国都亦有书者,是以不得直言据外城国都,其书之者,即“城邢”、“城楚丘”、“城缘陵”、“城成周”之属是也。其外城国都,虽非常例,要自数数有经,是以何氏据邑言之。

  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据取牟娄。

  [疏]注“取牟娄”。

  ○解云:即隐四年“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是也。

  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

  ○为中,于伪反,下及注并下文“郑为”皆同。讳伐丧也。曷为不系乎郑?为中国讳也。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归恶乎大夫也。使若大夫自生事取之者,即实遂,但当言取之。

  楚杀其大夫公子申。

  [疏]注“讳伐丧也”。

  ○解云:考诸古本皆无此注,且与下传文烦重。若有注者,是衍字也。

  ○“曷为为中国讳”。

  ○解云:正据莒人取牟娄,不为中国讳矣。而何氏不注之者,以上文已据取牟娄,是以不能重出。曷为不系乎郑者,正据下十年冬戍之时系郑也。为中国讳也者,若系于郑,还有伐丧之义,故云中国讳也。

  ○注“即实”至“取之”。

  ○解云:若实大夫自生事,即非诸侯使之取,是以不劳为诸侯讳,依实书之亦无伤,故言即实遂,但当言取之。

  三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

  公如晋。

  夏,四月,壬戍,公及晋侯盟于长樗。

  ○樗,敕居反。公至自晋。盟地者,不于都也。以晋致者,上盟不于都,嫌如晋不得入,故以晋致起之。不别盟得意者,成公比失意如晋,公独得容盟,得意亦可知。

  ○别,彼列反。

  [疏]注“盟地”至“可知”。

  ○解云:文三年“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已巳,公及晋侯盟”,彼不举地者,以其在国都故也。今此举长樗,故言不于都矣。云以晋至起之者,昭二十八年“春,王三月,公如晋,次于乾侯”,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运”,何氏云“不致以晋者,不见容于晋,未至晋,然。此经上言“盟于长樗”,今若又言至自长樗,即嫌似次于乾侯然,亦不得入晋都,故以晋致起其文也。云“不别”至“可知”者,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然则此襄公得与晋侯盟,宜直致地,不致地者,以其可知也。言成公比失意於晋者,即成公十六年“秋,公会晋侯”以下“于沙随,不见公”,传云“前此者,晋人来乞师而不与,公会晋侯,将执公。季孙行父曰:‘此臣之罪也’。於是执季孙行父”。经又云“公会尹子、晋侯”以下“伐郑”,传云“成公将会晋厉公,会不当期,将执公。季孙行父曰:‘臣有罪,执其君;子有罪,执其父,此听失之大者也。今此臣之罪也,舍臣之身而执臣之君,吾恐听失之为宗庙羞也。’於是执季孙行父”是也。

  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已未,同盟于鸡泽。盟下日者,信在世子光也。

  [疏]注“盟下”至“光也”。

  ○解云:言信任在於世子光,若如盟日定否世子光制之然,是以下日以近之,由如文十四年注云“盟下日者,刺诸侯微弱,信在赵盾”之类。何氏何以数言信在?正以下十六年传云“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旧解云齐光亢诸侯之礼,晋侯贵致大国,众人畏之,故却日以待之,非也。

  陈侯使袁侨如会。其言如会何?据曹伯襄言会诸侯,鄫子言会盟。

  ○侨,其骄反。

  [疏]注“据曹伯襄言会诸侯者”。即僖二十八年冬,“曹伯襄复归于曹。遂会诸侯围许”是也。云鄫子言会盟者,即僖十九年“鄫子会盟于邾娄”是也。

  后会也。不直言会盟者,时诸侯不亲与袁侨盟,又下方殊及之。

  [疏]注“不直”至“及之”。

  ○解云:若其诸侯亲与之盟,宜云公会单子、晋侯以下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来会盟。正由诸侯不新与之盟,故止得言如会矣。云又下方殊及之者,即下云“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是也。言下方殊文,道及陈袁侨盟,是以此处未劳道会盟。

  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曷为殊及陈袁侨?据俱诸侯之大夫也。言之大夫者,辟诸侯与大夫皆盟。为其与袁侨盟也。陈、郑,楚之与国,陈侯有慕中国之心,有疾,使大夫会,诸侯欲附疏,不复备责,遂与之盟,共结和亲,故殊之,起主为与袁侨盟也。复出陈者,喜得臣国也。不重出地,有诸侯在,臣系君,故因上地。

  ○为其,于伪反,注同。不复,扶又反,下同。重,直用反。

  [疏]注“陈郑”至“国也”。

  ○解云:即宣十一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是也。知有慕中国之心者,正谓使大夫如会是也。且僖八年“郑伯乞盟”之下,注云“时郑伯欲与楚,不肯自来盟,处其国,遣使挹取其血,而请与之约柬,无汲汲慕中国之心,故抑之,使若叩头乞盟者也。不录使者,方抑郑伯,使若自来也”。然则郑伯无慕中国之心,抑言乞盟,又不录其使,则今不言乞盟,又录其使,则有慕中国之心明矣。又知有疾者,非直以其不自来,又见下四年三月,“陈侯午卒”矣。云复出陈者,喜得陈国也者,欲决成二年“及国佐盟于袁娄”之经。彼不重言齐,今重言陈者,喜得陈国故也。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是以僖四年传云“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故此注云“复出陈者,喜得陈也”。《春秋》意必如此者,正以楚人强盛,诸夏微弱,陈侯背楚,故喜得之。所以夺夷狄之势,益诸夏之荣也。

  ○注“不重出地”。

  ○解云:正决襄二十七年“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以下“于宋”,“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彼所以再出地者,正以上无君故也。今诸侯在,臣系於君,故因上地矣。下十六年春,“公会晋侯”以下“于溴梁。戊寅,大夫盟”之下,不重出地者,亦以为诸侯在,臣系于君,得因上地,故彼注云“不重出地者,与三年鸡泽大夫盟同义”是也。

  秋,公至自会。

  冬,晋荀罃帅师伐许。

  四年,春,王三月,已酉,陈侯午卒。

  夏,叔孙豹如晋。

  秋,七月,戊子,夫人弋氏薨。

  ○弋氏,以职反,莒女也,《左氏》作“姒氏”。

  [疏]“四年”至“夫人弋氏薨”。

  ○解云:《左氏》经作“姒氏”,字声势与此同。

  葬陈成公。

  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弋。定弋者?襄公之母也。定弋,莒女也。襄公者,成公之妾子。

  ○定弋,《左氏》作“定姒”。

  ○“定弋者何”。

  ○解云:欲言君母,谥不言成;欲言是妾,卒葬并见,故执不知问。

  [疏]注“定弋”至“妾子”。

  ○解云:正以鄫世子巫者,莒之外孙,下五年传意以为与襄公为舅出,故知弋氏为莒女也。

  冬,公如晋。

  陈人围顿。

  五年,春公至自晋。

  夏,郑伯使公子发来聘。

  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据晋郤克与庄孙许同时而聘于齐,不书。

  ○巫,丘扶反。

  [疏]注“据晋”至“不书”。

  ○解云:成二年传云云者是也。然则臧孙许不书者,自是耻之故也。而郤克聘齐不书之者,是外相如例不书故也。是以据之。若然,桓五年“夏,齐侯、郑伯如纪”,传云“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何氏云“据蔡侯东国卒于楚不言如也”。何氏彼据蔡侯,此据郤克者,欲逐其相类故也,何者?彼齐侯、郑伯是君,且事不于鲁,故据蔡侯卒于楚不言如矣。此鄫世子巫事非亲,且叔孙豹率之,故据晋大夫与臧孙许俱行者,所引譬连类,得其象也。且其齐、郑如纪,州公如曹,皆得书者,彼文悉有成解。

  为叔孙豹率而与之俱也。以不殊鄫世子,俱言如也。

  ○为,于伪反。

  [疏]注“以不”至“如也”。

  ○解云:正以不言及鄫世子,与叔孙共作一文,故知叔孙率之矣。

  叔孙豹则曷为率而与之俱?据非内大夫。盖舅出也。巫者,鄫前夫人、襄公母姊妹之子也,俱莒外孙,故曰舅出。

  [疏]“盖舅出也”。

  ○解云:谓巫是襄公舅氏之所出,姊妹之子谓之出也。言盖者,公羊子不受于师,故疑,若下传“盖欲立其出也”之类。或言此盖宜训为皆,若隐三年传云“盖通于下”,似盖云归哉之类。言襄公与巫,皆是一舅姊妹之子也。

  莒将灭之,故相与往殆乎晋也。殆,疑。凝谳于晋,齐人语。

  ○凝谳,鱼竭反。莒将灭之,则曷为相与往殆乎晋?据当以兵救之。取后乎莒也。其取后乎莒奈何?莒女有为鄫夫人者,盖欲立其出也。时莒女嫁为鄫后夫人,夫人无男有女,还嫁之于莒,有外孙。鄫子爱后夫人而无子,欲立其外孙,主书者善之。得为善者,虽扬父之恶救国之灭者可也。

  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稻。不殊卫者,晋侯欲会吴于戚,使鲁卫先通好,见使畀故不殊,盖起所耻。

  ○善稻,《左氏》作“善道”。好,呼报反。

  [疏]注“书者善之”。

  ○解云:六年秋,“莒人灭鄫”。然则不能救灭而得善之者,虽不能救,有言之功故也。

  秋,大雩。先是襄公数用兵,围彭城,城虎牢。三年再会,四年如晋,逾年乃反。

  ○又赋敛重,恩泽不施所致。

  ○数,所角反。敛,力验反。

  [疏]注“先是”至“所致”。

  ○解云:“围彭城”在元年春,即经云“仲孙蔑会晋栾黡”以下“围彭城”是也。其城虎牢者,在上二年冬,“遂城牢”是也。云“三年再会者,盖为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以下“同盟于鸡泽”,下云“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是也。虽是一出行,频有二事,停车费重而致旱,缘是之故,得作然解。云四年如晋,逾年乃反者,即上四年“冬,公如晋”,五年“春,公至自晋”是也。其元年夏,“仲孙蔑会齐崔杼”以下“次于合”;二年秋,“叔孙豹如宋。冬,仲孙蔑会晋荀罃”以下“于戚”,於此诸事,岂不为费?而注不言之者,正以元年“举围彭城”,二年举“城虎牢”,三年举再会,四年举“如晋”,年举一事,粗而言之,见其致旱之由而已。其馀不足举者,文略不悉耳。其三年再会并举之者,以其皆会事,可以一言而尽故也。

  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

  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媵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于戚。吴何以称人?据上善稻之会不称人。

  [疏]“楚其大夫公子壬夫”。

  ○解云:《春秋》之内,君杀大夫,皆至葬时别有罪无罪。今吴、楚之君,例不书葬,不作他文以别之者,盖以略夷狄故之也。

  吴鄫人云则不辞。孔子曰:“言不顺,则事不成。”方以吴抑鄫,国列在称人上,不以顺辞,故进吴称人。所以抑鄫者,经书莒人灭鄫,文与巫诉,巫当存,恶鄫文不见,见恶必以吴者,夷狄尚知父死子继,故以甚鄫也。等不使鄫称国者,鄫不如夷狄,故不得与夷狄同文。

  ○恶鄫,乌路反。不见,贤遍反。

  [疏]注“所以抑”至“不见”。

  ○解云:经书言莒人灭鄫者,在下六年秋。其经称人,似贬黜之。云文与巫诉者,即上文“世子巫如晋”是也。许之诉,即合存之义。然则上下二经皆非鄫咎,故曰恶鄫文不见也。

  公至自会。

  冬,戍陈。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据下救陈言诸侯。

  [疏]注“据下救陈言诸侯”。

  ○解云:谓历叙诸侯,即下文云“公会晋侯”以下“救陈”是也。

  离至不可得而序,离至,离别前后至也。陈坐欲与中国,被强楚之害,中国宜杂然同心救之,乃解怠前后至,故不序,以剌中国之无信。

  ○解云:七合反,又如字,十年注同。解,古卖反。

  [疏]注“陈坐”至“无信”。

  ○解云:其与中国者,谓欲得与中国,即上三年“陈侯使袁侨如会”是也。其被强楚之害者,正见诸侯戍之故也。

  故言我也。言我者,以鲁至时书,与鲁微者同文。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鲁独戍之。戍例时。

  [疏]注“与鲁微者同文”。

  ○解云:以不载名氏及国,直言其事者,若庄公二十八年“冬,筑微”之文,故云与鲁微者同文矣。云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鲁独戍之者,城楚丘在僖二年,彼时亦直言“城楚丘”,作鲁微者之文。鲁之微者,焉能独城乎?明其更有馀国,是以书月,见其非内城。今此戍陈之经,亦作鲁微者之文。鲁之微者,焉能独戍乎?明其更有馀国矣,故曰使若城楚丘辟鲁独戍之。云戍例时者,正以此文直书冬;十年冬,“戍郑虎牢”,故知例时也。

  楚公子贞帅师伐陈。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救陈。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

  辛未,季孙行父卒。

  [疏]“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

  ○贾氏云“月为下卒起其义也。”

  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始卒,更名、日书葬者,新黜未忍便略也。

  [疏]注“始卒”至“略也”。

  ○解云:案僖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杞子卒”。而於此言始者,彼注云“卒者,桓公存王者后,功尤美,故为表异卒录之”。然则传闻之世,小国之卒未合书见,非其常例矣。至所闻之世,始合书卒,是以於此言始矣。文十三年夏五月,“邾娄子籧篨卒”;宣九年秋,“八月,滕子卒”,其名、日与葬皆未书,今此尽录,故解之也。言新黜未忍便略也者,即庄二十七年冬,“杞伯朝”,注云“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者,以其禀气先王,圣人胤嗣,虽其微弱,未忍便略之。

  夏,宋华弱来奔。

  秋,葬杞桓公。

  滕子来朝。

  莒人灭鄫。莒称人者,莒公子,鄫外孙。称人者,从莒无大夫也。言灭者,以异姓为后,莒人当坐灭也。不月者,取后于莒,非兵灭。

  [疏]注“莒称人者”。

  ○解云:从莒无大夫,即庄二十七年传“莒无大夫,此何以书”是也。

  ○注“不月者”。

  ○解云:凡兵灭者例书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今此非兵灭,故书时矣。以此言之,即知僖二年“晋灭下阳”,僖十年“狄灭温”之属,皆蒙上月矣。僖十七年“夏,灭项”,彼注云“不月者,桓公不坐灭,略小国”;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夔”,何氏云“不月者,略夷狄灭微国也”。以此言之,则知僖十二年“夏,楚人灭黄”,文五年“秋,楚人灭六”之属,亦是略之故也。其“卫侯毁灭邢”,“楚子灭萧”,“蔡归生灭沈”之属,皆当文自释,不劳备说。

  冬,叔孙豹如邾娄。

  季孙宿如晋。

  十有二月,齐侯灭莱。曷为不言莱君出奔?据谭子言奔。

  ○曷为,于伪反。

  [疏]注“据谭子言奔”者。即庄十年“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是也。国灭,君死之,正也。明国当存。不书杀莱君者,举灭国为重。

  ○重,直用反。

  [疏]注“不书”至“为重”。

  ○解云:欲决定四年“四月,庚辰,蔡公孙归生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文也。彼注云“不举灭为重,书以归杀之者,责不死位也”是也。

  七年,春,郯子来朝。

  ○郯,音谈。

  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小邾娄子来朝。

  城费。

  ○费,音秘。

  秋,季孙宿如卫。

  八月,<虫衆>。先是郯、小邾娄来朝,有宾主之赋,加以城费,季孙宿如卫,烦扰之应。

  ○<虫衆>,音终,一音锺。

  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

  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鄬。

  ○鄬,于委反,《字林》:凡吹反。郑伯髡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戍,卒于操。操者何?郑之邑也。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据陈侯鲍卒不地。

  ○髡原,苦门反,《左氏》作“髡顽”。操,七报反,一音七南反,《左氏》作“鄵”。

  [疏]“郑伯髡顽如会”者。

  ○解云:正本作“顽”字,亦有一本作“原”字,非也。

  ○“操者何”。

  ○解云:欲言郑邑,封内不地;欲言外邑,文不系外,故执不知问。其“鄵”字者,非正本也。

  ○注“据陈”至“不地”。

  ○解云:即桓五年“正月,甲戍,已丑,陈侯鲍卒”,传曰“曷为二日卒之?怴也。甲戌之日亡,已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是封内卒不地者,故据而难之。

  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孰弑之,其大夫弑之。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据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书。

  ○杀也,音试,下及注皆同。

  [疏]注“据郑”至“夷书”。

  ○解云:在宣四年夏六月书者,谓书大夫名氏矣。

  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据归生弑君,不为中国讳。

  ○为中,于伪反,下及注皆同。郑伯将会诸侯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据城虎牢事。

  [疏]注“据城虎牢事”者。

  ○解云:上二年经云“遂城虎牢”,传云“虎牢者何?郑之邑也。其言城之何?取之也。取之,曷为不取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讳伐 丧也”是也。

  以中国为彊,则不若楚。言楚属围陈,不能救。

  ○属,音烛。

  [疏]注“言楚”至“能救”。

  ○解云:即上文云“楚公子贞帅师围陈”,终无救文是也。

  於是弑之。由中国无义,故深讳使若自卒。

  ○由,音祸。郑伯髡原何以名?据陈侯如会不名。

  [疏]注“据陈”至“不名”。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五月,“公会晋侯”以下“于践土。陈侯如会”是也。

  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舍,昨日所舍止处也。以操定邑,知伤而反也。未见诸侯,尚往辞,知未至舍也。云尔者,古者保辜,诸侯卒名,故於如会名之,明如会时为大夫所伤,以伤辜死也。君亲无将,见辜者,辜内当以弑君论之,辜外当以伤君论之。

  ○处,昌虑反。见辜,贤遍反。

  [疏]注“以操定邑知伤而反也”者。

  ○解云:正以操是郑邑,操本去鄬弥远,是以知其见伤而还。

  ○注“未见诸侯”至“舍也”者。

  ○解云:凡言未见者,有欲见之理,知尚往辞,若其迥还至舍,便绝未见之义,经不应得言未见,故如此解。

  ○注“君亲无将”。

  ○解云:庄三十二年传云“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此注引之。其弑君论之者,其身枭首,其家执之。其伤君论之者,其身斩首而已,罪不累家,汉律有其事。然则知古者保辜者亦依汉律,律文多依古事,故知然也。

  未见诸侯,其言如会何?致其意也。郑伯欲与中国,意未达而见弑,故养逐而致之,所以达贤者之心。

  [疏]“未见诸侯,其言会何”。

  ○解云:上“陈侯如会”、“袁侨如会”之辈,皆是至会。今郑伯既言未见诸侯,而言如会,故据未见而难之。

  陈侯逃归。起郑伯欲与中国,卒逢其祸,诸侯莫有恩痛自疾之心,於是惧,然后逃归,故书以剌中国之无义。加逃者,抑陈侯也。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不当背也。

  ○背,音佩。

  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晋。月者,起鄬之会,郑伯以弑,陈侯逃归,公独脩礼於大国,得自安之道,故善录之。

  ○以杀,音试。

  夏,葬郑僖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为中国讳也。探顺事上,使若无贼然。不月者,本实当去葬责臣子,故不足也。

  ○为中,于伪反。去,起吕反。

  [疏]“贼未讨,何以书葬”。

  ○解云:正以隐十一年传云“《春秋》弑君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是以弟子据而难之。

  ○注“不月者”。

  ○解云:本实当去葬,责臣子,故不足也者,正以卒日葬月,达於《春秋》大国之例。今郑为大国,不月,故如此解。

  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此侵也,其言获何?据宋师败绩,获宋华元,战乃言获也。

  ○燮,素协反。

  [疏]“获蔡公子燮”者。《穀梁》作“公子湿”。

  ○注“据宋”至“获也”。

  ○解曰:即宣二年春,“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是也。《公羊》之义,以为“觕者曰侵”,故如此解。

  侵而言获者,適得之也。时適遇值其不备获得之,易,不言取之者,封内兵不书,嫌如子纠取一人,故言获,起有兵也。又将兵御难,不明候伺,虽不战斗,当坐获。

  ○易,以豉反。难,乃旦反。伺,音司,又息嗣反。

  [疏]注“易,不言取之者”。

  ○解云:《春秋》之义,取为易辞,故隐十年“郑伯伐取之”,传云“其言伐取之何?易也”者,是《春秋》之义。封内之兵,例不书之,故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是也。庄九年“齐人取子纠杀之”者者,是取一人之文。凡言获者,用兵之文,即“获宋华元”、“获陈夏齧”之辈是也。然则此传言“適得之”,即是易之甚者,所以不言取之者,其人是时将兵拒郑,但未至斗战。封内之兵,例所不书。既不得书有蔡师,若言郑人侵蔡取公子燮,则嫌如庄九年“齐人取子纠杀之”然,但取一人而已,故言获起其文,是时亦将兵来。云又将兵御难,不明侯伺,虽不战斗,当坐获者,以谓蔡公子燮,当以被获为坐罪,何者?以其於守御之道不足故也。

  季孙宿会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娄人于邢丘。

  ○邢,音刑。

  公至自晋。

  莒人伐我东鄙。

  秋,九月,大雩。由城费,公比出会、如晋,莒人伐我,动扰不恤民之应。

  [疏]注“由城”至“之应”。

  ○解云:城费在七年夏也。公比出会者,即五年冬,“公会晋侯”以下“救陈”;七年十二月,“公会晋侯”以下“于鄬”是也。“如晋”者,即今年“正月,公如晋”是也。莒人伐我者,即今年夏,“莒人伐我东鄙”是也。或者公比出会者,即七年“公会晋侯”以下“于鄬”,今年“季孙宿会晋侯”以下“于邢丘”是也。然则季孙宿会而言公比出会者,略举以言之,是以不复别也。

  冬,楚公子贞帅师伐郑。

  晋侯使士匄来聘。

  九年,春,宋火。曷为或言灾?或言火?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大者谓正寝、社稷、宗庙、朝庭也,下此则小矣。灾者,离本辞,故可以见火。

  ○宋火,二传作“宋灾”。离,力智反。见,贤遍反。

  [疏]“言火者”。

  ○解云:《左传》、《穀梁》作“宋灾”。“曷为或言灾”者,庄二十年“夏,齐大灾”,襄三十年“宋灾”之类是。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解云:《五行书》云“害物为灾,不害物为异”者,谓雪霜水旱蠜螽之属,非谓火害与否,与此非妨矣。

  ○注“灾者”至“见火”。

  ○解云:本实是火而谓之灾,离其本体,故曰离本辞。灾者,害物之名,故可以见其大於火也。然则何氏以为《春秋》之义不记人火,火者皆是天害也。但害於大物则言灾,害於小物则言火,且不如《左氏》“人火曰火”,故如此注。所以然者,正以《春秋》之义,重於天道,略於人事,人火之难,何足记也。

  然则内何以不言火?据西宫灾不言火。

  [疏]注“据西”至“言火”。

  ○解云:即僖二十年夏,“五月,乙巳,西宫灾”,传云“西宫者何?小寝也”,彼注云“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以其非正寝社稷宗庙朝廷,故谓之小。若然,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亦应是小,所以不据之者,以其御用於宗庙之物,於小义不强,岂似西宫为小寝内室乎?

  内不言火者,甚之也。《春秋》以内为天下法,动作当先自克责,故小有火,如大有灾。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灾也。是时周乐已毁,先圣法度浸疏远不用之应。

  ○为王,于伪反。浸,子鸩反。

  [疏]“外灾不书”。

  ○解云:庄十二年“秋,宋大水”之下,传云“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注云“据漷移不书”是也。

  ○“为王者之后记灾也”。

  ○解云:《春秋》之义,详内而略外,是以外灾例不录,而书皆善文,又皆有传释,不劳备载也。

  ○注“是时”至“之应”。

  ○解云:宣十六年“夏,成周宣谢灾”,传云“成周者何?东周也。宣谢者何?宣宫之谢也”,彼注云“宣宫,周宣王之庙”;传云“何言乎成周宣谢灾?乐器藏焉尔”,注云“宣王中兴所作乐器”,天灾中兴之乐器,示周不复兴是也。然则宣公十六年时,周乐已毁,而宋是王者之后,先圣法度所存,今复灾之,是法度浸疏远不用之应也。

  夏,季孙宿如晋。

  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

  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缪姜。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伐郑。十有二月,已亥,同盟于戏。事连上伐,不致者,恶公服缪姜丧未逾年,而亲伐郑,故夺臣子辞。

  ○戏,许宜反,恶,乌路反。

  [疏]注“事连”至“子辞”。

  ○解云:庄六年传“得意致会,不得致伐”者,谓公与二国以上会伐并有之时,若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也。然则今此若直同盟于戏而已,容或不致。今事连上伐,若其得意,宜致会;若其不得意,宜致伐,无不致之理。而今不致者,恶其母服未期,亲自用兵,不子之甚,故不书致。言夺臣子辞者,正以凡书致者,皆是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今不书致,似若不脱然,故曰夺臣子辞。

  楚子伐郑。

  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

  ○柤,庄加反。

  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

  ○偪,音福,又彼力反。

  [疏]“遂灭偪阳”。

  ○解云:《左氏》经作“偪”字,音夫目反,一音逼近之逼,而南州人云道仍有偪阳之类,如逼近之逼矣。

  公至自会灭日者,甚恶诸侯不崇礼义以相安,反遂为不仁,开道彊夷灭中国。中国之祸,连蔓日及,故疾录之。灭止于取邑,例不当书致。书致者,深讳,若公与上会,不与下灭。

  ○恶,乌路反。道,音导。蔓,音万。公与,音预,下同。

  [疏]注“灭日”至“下灭”。

  ○解云:凡灭例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今乃书日,故如此解也。言反遂为不仁者,则此经“遂灭偪阳”是也。云开道强夷者,昭八年夏,“楚人执陈行人于徵师杀之”,“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瑗”;十一年“冬,四月,丁已,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楚公子弃疾帅师围蔡”,“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师灭蔡。执蔡世子有以归,用之”;三十年“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定十四年“楚公子结帅师灭顿,以顿子跄归”;十五年春,“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之属,皆是强夷迭害诸夏,故言连蔓日及,是以变例书日,疾而录之。云灭比云云者,《春秋》之义,主书致者,正欲别其得意以不,故庄六年传曰“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是也。若取邑例不书致,所以然者,取得他邑,得意明矣,何劳书致以见之乎?是以僖三十三年夏,“公伐邾娄,取丛”,何氏云“取邑不致者,得意可知例”是也。然则灭得他国,义如取邑,故曰灭比取邑,亦不当致而致之者,深为内讳,使若公不与灭事故也。

  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晋师伐秦。

  秋,莒人伐我东鄙。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

  冬,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不言其大夫者,降从盗,故与盗同文。

  ○斐,芳尾反,《左氏》作“騑”。

  [疏]“冬盗杀”云云。

  ○解云:凡《春秋》之事,君杀大夫称国,即僖七年“郑杀其大夫申侯”之属是也。大夫相杀称人,即文九年“晋人杀其大夫先都”之属是也。今此士杀其大夫,故言盗矣。是以文十六年传云“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注云“贱者谓士也,士正自当称人”;“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注云“降大夫使称人,降士使称盗者,所以别死刑有轻重也”者,是其士杀大夫称盗之义也。

  ○注“不言其”至“同文”。

  ○解云:士正自当称人,宜言郑人杀其大夫某甲,今不言其大夫者,正以士既降从盗,故与盗同文也。其盗杀者,即哀四年春,“盗弑蔡侯申”,传云“弑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弑何?贱乎贱者也。贱乎贱者孰谓?谓罪人也”,彼注云“罪人者,未加刑也。蔡侯近罪人,卒逢其祸,故以为人君深戒。不言其君者,方当刑放之,与刑人义同”。然则盗杀蔡侯申,不言其君,今此士杀大夫,降之言盗,亦不言其大夫,与实盗同。故云降从盗,故与盗同文也。而哀四年注云“当刑放之,与刑人义同”者,襄二十九年夏五月,“阍弑吴子馀祭”,传云“阍者何?门人也”,注云“以刑人为阍,非其人,故变盗言阍”;“君子不近刑人,近刑人则轻死之道也”。注云“不言其君者,公家不畜,士庶不友,放之远地,欲去听所之,故不系国。不系国,故不言其君”。然则刑人所止,不常厥居,若故出奔,任其所愿,由此之故,不合系国。既不系国,则君臣义尽,是以《春秋》去君父以见之。其杀蔡侯者,由未加刑,而亦不言其君者,方当刑放,故与刑人同义也。

  戍郑虎牢。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剌诸侯既取虎牢以为蕃蔽,不能杂然同心安附之。

  ○为蕃,方元反。

  [疏]“戍郑虎牢”云云。

  ○解云:五年“陈戍之下已有传,而复发者,盖嫌国邑不同故也。注“既取虎牢”者。即二年冬,“遂城虎牢”,传云“虎牢者何?郑之邑也。其言城之何?取之也。取之曷为不言取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讳伐丧也”是也。

  诸侯巳取之矣,曷为系之郑?据莒矣夷以牟娄来奔,本杞之邑,不系于杞。

  [疏]注“据莒”至“于杞”。

  ○解云:即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是也。云本杞之邑,即隐四年“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是也。

  诸侯莫之主有,故反系之郑。诸侯本无利虎牢之心,欲共以距楚尔,无主有之者,故不当坐取邑,故反系之郑,见其意也。所以见之者,上讳伐丧不言取,今剌戍之舒缓,嫌於义反,故正之云尔。

  ○诸侯莫之主有,绝句。见其,贤遍反,下同。

  [疏]注“所以见之者”。

  ○解云:上讳伐丧不言取者,即二年冬,“遂城虎牢”,传云云是也。不言取,讳之似不合取,既不合取,戍之舒缓即不合剌,而今剌之,义似违,是以《春秋》系之於郑,见无主有,明欲拒楚,实无贪利,即诸侯取之不合罪坐也,故云不当坐取邑耳。

  楚公子贞帅帅救郑。

  公至自伐郑。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三军者何?三卿也。为军置三卿官也。卿大夫爵号。大同小异。方据上卿道中下,故总言三卿。

  ○为军,于伪反,年末同。

  [疏]“作三军”。

  ○解云:《公羊》以为王官之伯,宜半天子,乃有三军。鲁为州牧,但合二军,司徒、司空将之而巳,今更益司马之军,添满三军,是以《春秋》书而讥之,故曰作三军。是以隐五年注“礼,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是其一隅也。何氏之意,以军与师得为通称,而临时名耳。是以或言军,或言师,不必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也。

  ○“三军者何也”。

  ○解云:欲言先有,不应言作;欲言先无,军是常役,故执不知问。

  ○注“为军”至“官也”。

  ○解云:鲁人前此止置司徒、司空以为将,下各有小卿二人辅助其政。其司马事省,盖总监而已,故但有一小卿辅之。今更置中军司马将之,亦置二小卿辅助其政,故曰为军置三卿官也。然则问者云三军者何,师答之云三卿也者,谓言作三军者,正是致司马之职。三卿之官为军将也。

  ○注“卿大”至“小异”。解云:卿大夫者,皆是爵号,但大同小异而已。若总而言之,皆曰卿大夫;若别而异之,乃贵者曰卿,贱者曰大夫耳。如此注者,欲道一卿二大夫,所以总名三卿之意也。

  ○注“方据”至“三卿”。

  ○解云:言卿与大夫,析而言之其实有异,而皆谓之卿者,方据上卿言其中下者,遂得卿称,故得通言三卿也。其二小卿谓之中下者,盖二者相对有尊卑,若似《大司马》叙官云: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军司马下大夫然。

  作三军,何以书?欲问作多书乎?作少书乎?故复全举句以问之。

  ○复,扶又反。

  [疏]注“欲问”至“问之”。

  ○解云:欲道所以不直言何以书而举作三军者,弟子之意,欲问《春秋》之义书其作三军者,为是嫌其作军大多而书乎?为是嫌其大少而书乎?故复全举经文一句军之头数问之。若直言何以书,但问主书,无以见其数,故言此也。

  讥。何讥尔?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说古制司马官数。古者诸侯有司徒、司空,上卿各一,下卿各二;司马事省,上下卿各一;上士相上卿,下士相下卿,足以为治。襄公委任强臣,国家内乱,兵革四起,军职不共,不推其原,乃益司马作中卿官,逾王制,故讥之。言军者,本以军数置之。月者,重录之。

  ○省,所景反。相上,息亮反,下同。治,直吏反。共,音恭。

  [疏]注“说古制”。

  ○解云:言古者司马一官但上卿一人,下卿一人;上士一人,下士一人而巳,无以两者。以其言者,不作军将故也。

  ○注“古者”至“为治”。

  ○解云:何氏之意,知古者但有司徒、司空典事者,正以《诗》云“乃召司徒,乃召司空”,不以司马,故知司马事省,总监而已。然则司徒卿一人,其大夫二人;司空卿一人,其大夫二人;司马卿一人,其大夫一人,所谓诸侯之制,三卿五大夫矣。云襄公委任强臣者,谓三家季孙宿之徒是也。云国家内乱者,谓举事不由君命,即下十二年“遂入运”之属是也。云乃益司马作中卿官,逾王制,故讥之者,言乃益司马,谓添益其职内也;作中卿官者,谓於司马内更作一卿官,尊于小卿,故曰作中卿官也;言逾王制者,谓过于先王旧制。云言军者,本以军数置之,求其实置中卿,而言作三军者,言本所以置此中卿官者,正欲令助司马为军将,将三军,故曰本以军数置之。云月者,重录之者,此事无例,不可相决,但言重失礼,故详言之。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成公下文不致此致者,襄公但不免牲尔。不怨怼,无所起。

  ○怼,直类反。

  [疏]注“成公”至“所起”。

  ○解云:成十年“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传云“其言乃不郊何?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下云“五月,公会晋侯”以下“伐郑”,注云“不致者,成公数卜郊不从,怨怼,故不免牲。不但不免牲而巳,故夺臣子辞以起之”者,是其成公下文不致之文也。今何氏难明前义,故令上下相晓也。

  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

  秋,七月,已未,同盟于京城北。

  ○京城北,《左氏》作“亳城北”。

  [疏]“同盟于京城北”。

  ○解云:《穀梁》与此同,《左氏》经作“亳城北”,服氏之经亦作“京城北”,乃与此传同之也。

  公至自伐郑。

  楚子、郑伯伐宋。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会于萧鱼。此伐郑也,其言会于萧鱼何?据伐郑常难,今有详录之文。

  ○难,乃旦反。

  [疏]注“据伐”至“之文”。

  ○解云:谓以上伐郑,多以伐致作不得意之文,故曰常难。言今有详录之文者,谓录其会萧鱼,并下文“公至自会”之属是也。与前经异,故难之。

  盖郑与会尔。中国以郑故,三年之中五起兵,至是乃服,其后无干戈之患二十馀年,故喜而详录其会,起得郑为重。

  ○与,音预。

  [疏]注“中国”至“为重”。

  ○解云:即上文九年“冬,公会晋侯”以下“伐郑”,“同盟于戏”,一也;十年秋,“公会晋侯”以下“伐郑”,二也;冬,“戍郑虎牢”,三也;今年“公会晋侯”以下“伐郑”,“同盟于京城北”,四也;通此则五矣,故曰三年之中五起兵耳。云至是乃服者,非直郑人与会,下文公以会致,亦是其服文矣。云其后无干戈之患二十馀年者,谓郑之遂服,不复伐之,不谓不伐馀国,即下十四年夏,“叔孙豹会晋荀偃”以下“伐秦”;十八年“公会晋侯”以下“同围齐”之属是。言二十馀年,谓不满得三十年,至昭公之时,属楚灭陕、蔡,蛮夷内侵,乃是诸夏之患,故言此。

  公至自会。

  楚人执郑行人良霄。

  ○霄,音消。

  冬,秦人伐晋。为楚救郑。

  [疏]注“为楚救郑”。

  ○解云:为楚救郑之义出《左氏传》矣。

襄公卷二十(起十二年,尽二十四年)

 襄公卷二十(起十二年,尽二十四年)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东鄙,围台。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伐而不言围者,非取邑之辞也。外取邑有嘉恶当书,不直言取邑者,深耻中国之无信也。前九年伐得郑,同盟于戏。楚伐郑不救,卒为郑所背,中国以弱,蛮荆以强,兵革亟作。萧鱼之会,服郑最难,不务长和亲,复相贪犯,故讳而言围以起之。月者,加责之。

  ○台,他来反,又音台。背,音佩。亟,去冀反。难,乃旦反。长,丁丈反。

  [疏]“邑不言围”。

  ○解云:隐五年冬,“宋人伐郑,围长葛”,传云“邑不言围”,注云“据伐於馀丘不言围”也。今此不注者,从彼可知矣。

  ○注“外取”至“责之”。

  ○解云:凡外取鲁邑,有所嘉,有所恶,皆当书见。昭二十五年冬,“齐侯取运”,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为公之也”,彼注云“为公取运以居公,善其忧内故书”者,是其有嘉而书也。宣元年“六月,齐人取济西田”,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为弑子赤之赂也”,注云“子赤,齐外孙。宣公篡弑之,恐为齐所诛,为是赂之,故讳使若齐自取之者”,“月者,恶内甚於邾娄子益”者,是其有恶书也,故言外取邑有嘉恶当书也。然则外取鲁邑,有所嘉,有所恶,当书取。今亦有所恶,所以不直言取邑而言围者,深耻中国之无信故也。云前九年伐得郑,知九年伐得郑者,以上言“公会晋侯”以下,即言“同盟于戏”,是其伐得之也。言楚伐郑不救者,即下文“楚子伐郑”,经无救郑之文是也。言卒为郑所背者,即十年夏,“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是其背诸夏之文。云兵革亟作者,即前年注云“三年之中五起兵”是也。云萧鱼之会,服郑最难者,正以三年之中五起兵,然后得之,直会于萧鱼。萧鱼郑人与会而已,经无同盟之文,故知服郑最难矣。云故讳而言围以起之者,不直言取而讳之言围,作无所嘉恶之文者,欲以起祸深,不可言故也。知此“莒人伐我东鄙,围台”之经为文者,正以此传作常文释之云“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伐而不言围者,非取邑之辞也”。下十五年“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洮。齐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之属,皆从此文而不释,故知常文明矣。若此是义之经,至齐高厚之下传当解之。云月者,加责之者,欲道下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洮”,及高厚“围防”之属,皆不书月,故知此特月,加而责之故也。而十五年“围成”之下,注云“俱犯萧鱼,此不月,十二年月者,疾始可知”者,正以去此势近,故令从此义。十七年者差远,故不复解之。

  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运。入运者,讨叛也。封内兵书者,为遂举。讨叛恶遂者,得而不取,与不讨同,故言入起其事。

  [疏]注“入运讨叛也”。

  ○解云:昭元年“三月,取运。运者何?内之邑也。其言取之何?不听也”,何氏云“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取以起之”。然则运者是内邑,而季孙入之,故知讨叛也。

  ○注“封内兵书者,为遂举”。

  ○解云:《春秋》之义,封内之兵,例所不书,即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是也。今书“救台”与“入运”者,为恶季孙之遂,是以举之。

  ○注“讨叛”至“其事”。

  ○解云:《春秋》之义,大夫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专之可也。然则讨叛之事,可以容其专之,而恶其遂者,正以得而不取,与不讨莫异。知得而不取者,正以经书入故也,是以隐二年夏,“莒人入向”之下,传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案下注云“季孙宿遂取郓以自益其邑”,然则此言“得而不取”者,谓虽得运,不取以入国家,非谓全不取也。言故书入起其事者,以起其不取运以入国家之事也。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时公微弱,政教不行,故季孙宿遂取郓而自益其邑。

  [疏]“大夫无遂事云”云。

  ○解云:庄公十九年“公子结”之下已发此传,今此复言之者,嫌讨叛不恶遂,故明之。

  ○注“季孙宿”至“其邑”。

  ○解云:遂者,专事之辞。言季孙自专取郓,故言遂取郓也。知以自益其邑者,正以讨叛邑而不入国家,故知以自益其邑也。

  夏,晋侯使士彭来聘。

  秋,九月,吴子乘卒。至此卒者,与中国会同,本在楚后,贤季子,因始卒其父,是后亦欲见其迭为君。卒皆不日,吴远于楚。

  ○迭,大结反。

  [疏]“夏晋侯使士彭来聘”。

  ○解云:考诸正本,皆作“士鲂”字。若作“士彭”者,误矣。

  ○注“至此”至“其父”。

  ○解云:案宣十八年秋,“楚子旅卒”,而吴至是乃书卒者,正以其与中国会同本在楚后,是以《春秋》略之,不书卒,但因季子之贤,乃始卒其父矣。僖十九年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二十一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秋,宋公、楚子、陈侯”以下“会于霍”;成十五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以下,“会吴于锺离”。然则於传闻之世,楚人数与中国会同”至“所闻之世吴人乃会故云“与中国会同本在楚后也。知贤季子乃始卒其父者,正以吴子乘不慕诸夏,会大晚,理宜略之。今得书卒,问其有因,是以二十九年夏,“吴子使札来聘”之下,传云“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国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彼注云“缘臣子尊荣,莫不欲与君父共之”,“故不足乎季子,所以隆父子之亲也”。以此言之,则知由贤季子卒其父也。

  ○注“是后”至“为君”。

  ○解云:今书其父卒,亦欲见其四子迭为君之义故也。襄二十九年传云“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是其迭为君之事。

  ○注“卒皆不日吴远於楚”。

  ○解云:言皆不日者,即此文书九月,下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昭十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昧卒”之属,故云卒皆不日也。言吴远於楚者,正以宣十八年秋七月,“甲戌,楚子旅卒”;下十三年“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之属皆书日,故决之也。凡为人宜道接而生恩,楚迩於诸夏,数会同,亲而迩近之,故书其日;吴侧海隅,而与诸夏罕接,故皆不日,以见其远也。

  冬,楚公子贞帅师侵宋。

  公如晋。

  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

  夏,取诗。诗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讳背萧鱼之会亟。取诗,二传作“邿”。亟,去冀反,注同。背,音佩。

  [疏]“夏取诗”者。

  ○解云:正本皆作“邿”字。有作“诗”字者,误。

  ○“诗者何”。

  ○解云:欲言其国,曾来未有;欲言其邑,又不系国,故执不知问。

  ○注“讳背”至“会亟”。

  ○解云:正以上十一年萧鱼之会,邾娄在其间,如此解。

  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

  ○冬,城防。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吴于向。月者,危刺诸侯委任大夫交会彊夷,臣日以强,三年之后,君若赘旒然。

  ○囆,敕迈反,二传作“虿”。向,舒亮反。缀流,知锐反,又作丁棁反,一本作“赘旒”。

  [疏]注“三年之后,君若赘旒然”

  ○解云:即下十六年春,“三月,公会晋侯”以下“于溴梁。戊寅,大夫盟”,传云“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何言乎信在大夫也。曷为遍剌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旒然”,彼注云“旒,旂旒。赘,系属之辞”,“以旂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者也。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是后卫侯为彊臣所逐出奔。溴梁之盟,信在大夫。

  [疏]注“是后卫”至“大夫”。

  ○解云:彊臣,谓孙甯矣。云溴梁之盟,信在大夫者,在下十六年春,乡巳引之讫。

  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伐秦。

  已未,卫侯衎出奔齐。日者,为孙氏、甯氏所逐,后甯氏复纳之,出纳之者同,当相起,故独日也。不书孙甯逐君者,举君绝为重,见逐说在二十七年。

  ○复,扶又反。

  [疏]“叔孙豹会晋荀者”。

  ○解云:旧本作“荀偃”。若作“荀罃”者,误。

  ○注“日者”至“日也”。

  ○解云:凡诸侯出奔之例,大国书月,重乖离之祸;小国书时,即桓十五年“五月,郑伯罕出奔蔡”;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之属是也。今此书日,故须解之。为孙氏、甯氏所逐者,下二十七年传云“卫甯殖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剽”是也。知后甯氏复纳者,亦彼传文,甯殖已死,其子甯喜纳之也。云出纳之者同,当相起,故独日也者,欲见其出纳之者同,故出入皆书,见其一家之事。其入书日之经,即下二十六年二月,“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是也。云举君绝为重者,谓书衎之名,见其当绝,不合为诸侯。云见逐说在二十七年者,谓下二十七年夏,“卫侯之弟鱄出奔晋”之下,传具道见逐之由也。

  莒人侵我东鄙。

  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囆、莒人、邾娄人于戚。

  ○阅,音悦。

  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戍来聘。

  ○戊,音恤。二月,已亥,及向戍盟于刘。

  刘夏逆王后于齐。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其称刘何?据宰渠伯纠系官。

  ○刘夏,户雅反。

  [疏]“刘夏者何”。

  ○解云:欲言王臣,文不言爵;欲言诸侯臣,而逆王后,故执不知问。

  ○“刘者何”。

  ○解云:欲言官名,经典未有;欲言非官,与宰咺文相值,故执不知问。

  ○注“据宰渠伯纠系官”者。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以邑氏也。诸侯入为天子大夫,不得氏国称本爵,故以所受采邑氏,称子。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尔。《礼记?王制》曰:天子三公之田视公侯,卿视伯,视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称子者,参见义。顾为天子大夫,亦可以见诸侯不生名,亦可以见爵,亦可以见大夫称,传曰“天子大夫”是也。不称刘子而名者,礼,逆王后当使三公,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

  ○采邑,七代反,下“谓采”同。租税,子奴反;下舒锐反。见义,贤遍反,下同。大夫称,尺证反。去,起吕反。

  [疏]注“诸侯”至“称子”。

  ○解云:知刘夏是诸侯,入为天子大夫者,正以卒葬并书,即定四秋七月,“刘卷卒”,“葬刘文公”是也。若直为大夫者,假令书卒,不录其葬,即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经无葬文是也。言不得氏国称本爵者,谓不得氏本国,不得称本爵也。其本国本爵,今史文无记,不可以指知也。言故以所受采邑氏,称子者,即刘子、尹子、单子之属是也。言其常文然,不谓此经得称子矣。

  ○注“礼记”至“附庸”。

  ○解云:《公羊》之义,天子圻内不封诸侯,故如此解,即引《王制》以证之,与《左氏》、《穀梁》之义异。若然,案《王制》下文云:“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其馀以禄士,以为间田。”郑氏云:“大国九者,三公之田三,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六也;其馀三,待封王之子弟。次国二十一者,卿之田六,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十二;又三为三孤之田,其馀六,亦待封王之子弟。小国六十三,大夫之田二十七,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五十四;其馀九,亦以待封王之子弟。三孤之田不副者,以其无职,佐公论道耳,虽其致仕,犹可即而谋焉。”以此言之,天子圻内九十三国。言天子圻内不封诸侯者,谓采地以为国,比圻外诸侯田,自采取其税租而已,不得取即有其人民,身没之后,子孙不世,不得以诸侯难之。

  ○注“称子”至“是也”。

  ○解云:参读为二三之三也。言凡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所以称子者,三种见义,何者?正欲顾其为天子大夫。其称子所以得三见义者:一则可以见诸侯不生名,故曰子;一则可以见其本爵,何者?是圻外诸侯,容其称爵,虽不得正称其本爵,亦得称子以见之;一则可以见大夫称,故曰参见义也。言传曰天子大夫是也者,即上传云“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是也。

  ○注“不称”至“非礼也”。

  ○解云:桓八年冬十月,“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传云“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氏云“婚礼成於伍:先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然后亲迎。时王者遣祭公来,使鲁为媒,可则因用鲁往迎之。不复成礼,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谓海内何哉?故讥之”。其注并引亲迎言之,则知何氏以为天子亲迎,是以《异义》“《公羊》说”云“天子至庶人皆亲迎,所以重婚礼也”者是。何此注云“礼,逆王后当使三公”者,盖谓有故之时,或者何氏此注云“礼,逆王后当使三公”,即知何氏之意,以为不亲迎,与桓八年注云“婚礼成於五”云云,“然后亲迎”者,欲道士婚礼亲迎之前,仍有此五礼,于时王者不行,不谓解天子亲迎也。又言疾王者不重妃匹云云者,正谓疾时王不行五礼,不谓责亲迎。而《异义》“《公羊》说”云“天子亲迎”者,彼是章句家说,非何氏之意也。云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者,谓子是大夫之称。今贬而去之,故曰贬去大夫也。去其大夫正称,非礼明矣,故云贬去大夫,明非礼也。

  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明鲁当共送迎之礼。

  ○过,古禾反。共,音恭。

  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俱犯萧鱼。此不月,十二年月者,疾始可知。

  [疏]注“俱犯”至“可知”。

  ○解云:即十二年“三月,莒人伐我东鄙,围台”,传云“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彼注云“不直言取邑者,深耻中国之无信也。前九年伐得郑,同盟于戏。楚伐郑不救,卒为郑所背,中国以弱,蛮荆以强,兵革亟作。萧鱼之会,服郑最难,不务长和亲,复相贪犯,故讳而言围以起之。月者,加责之”。然则今“齐侯伐我北鄙,围成”者,亦是取邑之辞,但深耻诸夏之无信,故言围以起之。然则齐侯不务长和亲,复相贪犯,背萧鱼约,而特不月者,疾始可知也。

  公救成,至遇。其言至遇何?据季孙宿救台不言所至。

  [疏]注“据季”至“所至”。

  ○解云:即上十二年春,“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运”是也。

  不敢进也。兵不敌,不敢进也。不言止次,如公次于郎以剌之者,量力不责重民也,故与至携同文。封内兵书者,为不进张本。

  ○携,户圭反,又囚兖反。为,于伪反。

  [疏]注“不言”至“民也”云云。

  ○解云:庄三年“公次于郎”,传云“其言次于郎何?剌欲救纪而后不能也”。彼注云“恶公既救人,辟难道还,故书其止次以起之”是也。正以此量力不责之,则知庄公三年者,力能救之而不敢救,故剌之。云故与至巂同文者,僖二十六年春,“公追齐师至巂,弗及”是也。然则彼言至巂,此言至遇,故言与至巂同文。彼下注云“国内兵不书,而举地者,善公齐师去则止,不远劳百姓,过复取胜,得用兵之节,故详录之”,即襄公知力不能敌,不忍战杀其民,至遇则止,亦得用兵之宜,故与之同文。

  ○注“封内”云云。

  ○解云:定八年传云“公敛处父帅师而至”,经不书之,则知封内之兵例不书也。今此公救成,亦是封内之兵,书之者,正为至遇张本也。至遇者,是不进之文,故言此也。

  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

  ○郛,芳夫反。

  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是后溴梁之盟,信在大夫,齐、蔡、莒、吴、卫之祸,遍满天下。

  [疏]注“是后”至“大夫”。

  ○解云:在下十六年春。

  ○注“齐蔡”至“天下”。

  ○解云:下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冬十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二十六年春,“二月,辛卯,卫甯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夏五月,“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冬,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事不次者,意及则言,不必见义也。

  邾娄人伐我南鄙。

  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周,一本作“雕”。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

  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湨梁。

  ○湨,本又作“狊”,古阒反。戊寅,大夫盟。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据葵丘之盟诸侯皆在,有大夫,不言大夫盟。

  [疏]“公会晋侯”以下“于溴梁”者。

  ○解云:《尔雅?释地》云“梁莫大于溴梁”,孙氏曰:“梁,水桥也”,《音义》云“湨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是也。

  ○注“据葵丘之盟”者。

  ○解云:在僖九年。其经云“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以下“于葵丘”,”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案彼经传云,不见有大夫之盟文,唯有僖十五年“三月,公会齐侯、宋公”以下,“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然则牡丘之盟,即有大夫可知。此注云“葵丘之盟”者,误也,宜为“牡丘”字矣。信在大夫也者,言其信任在于大夫。

  信在大夫也。故书大夫盟,不言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

  [疏]注“不言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

  ○解云:欲决上三年鸡泽之会,经云及诸侯之大夫也。

  何言乎信在大夫?据上三年戊寅不起

  [疏]注“据上”至“不起”。

  ○解云:即上三年鸡泽之会,经云“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连言诸侯,是其不起之文。而言上戊寅不起者,欲道今此戊寅起之,二经皆言戊寅,故得相对为上下也。

  徧剌天下之大夫也。曷为徧剌天下之大夫?据戊寅不剌之。

  ○徧剌者,音遍,下及下注同。

  [疏]注“据戊寅不剌之”。

  ○解云:不复言上戊寅者,上已言之,从可知省文。

  君若赘旒然。旒,旂旒。赘,系属之辞,若今俗名就婿为赘婿矣。以旂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旒者,其数名。《礼记?玉藻》曰:“天子旂十有二旒,诸侯九,卿大夫七,士五。”不言诸侯之大夫者,明所剌者非但会上大夫,并偏剌天下之大夫。不殊内大夫者,欲一其文,见恶同也。至此所以徧剌之者,萧鱼之会,服郑最难,诸侯劳倦,莫肯复出,而大夫常行,三委于臣而君遂失权,大夫故得信任,在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重出地者,与三年鸡泽大夫盟同义。

  ○赘,章锐反,本又作“缀”,丁卫反,又丁劣反,系属也。旒,音留,本又作“流”,旌旗之旒。属,音烛。见恶,贤遍反。难,乃旦反。复,扶又反。重,直用反。

  [疏]注“若今俗名就婿为赘婿矣”。

  ○解云:亦是妻所持挈,故名之云尔。

  ○注“礼记玉藻”。

  ○解云:案今《礼记?玉藻》即无此文,唯《礼说稽命徵》及《含文嘉》皆云“天子旗九刃,十二旒,曳地;诸侯七刃,九旒,齐轸;卿大夫五刃,七旒齐较;士三刃,五旒,齐首”,而言《玉藻》,误也。云“不言”至“大夫”者。注己云“不言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今又言此者,谓不言诸侯之大夫有两种之义,非但起信在大夫,明徧剌天下之大夫也。云不殊内大夫者,欲一其文,见恶同也者,欲道上三年鸡泽之会,殊叔孙豹不一其文者,非唯彼大夫之过,豹恶亦可见故也。云诸侯劳倦,莫肯复出,而大夫常行,三委于臣而君遂失实权,大夫故得信在者,谓上十一年萧鱼之会以来,十四年春,“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以下“于向”,夏,“叔孙豹会晋荀偃”以下“伐秦”,“冬,季孙宿会晋士匄”以下“于戚”之属,是诸侯不出,大夫常行也。云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者,《家语》文。成二年《左传》亦有此言。云不重出地者,与三年鸡泽大夫盟同义者,即上注云“不重出地,有诸侯在,臣系君,故因上地”是也。

  晋人执莒子、邾娄子以归。录以归者,甚恶晋。有罪无罪,皆当归京师,不得自治之。

  ○恶,乌路反。

  [疏]注“录以”至“治之”。

  ○解云:称人以执非伯讨,己是晋之恶也。复言以归,不决於天子,又是其恶,故其录以归者,甚恶晋矣。

  齐侯伐我北鄙。

  夏,公至自会。

  五月,甲子,地震。是时湨梁之盟,政在臣下,其后叛臣二,弑君五,楚灭舒鸠,齐侯袭莒,乖离出奔,兵事最甚。

  [疏]注“其后叛臣二者”。

  ○解云:即下二十三年夏,“晋栾盈复入于晋,入于曲沃”;二十六年春,“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是也。云弑君五者,即下二十五年夏,“齐崔杼弑其君光”;二十六年春,“卫甯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夏,“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夏,“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冬,“莒人弑其君密州”之属是也。云楚灭舒鸠者,即下二十五年秋,“楚屈建帅师灭舒鸠”是也。云齐侯袭莒者,在下二十三年冬。云乖离出奔者,即下十七年,“宋华臣出奔陈”;二十年“蔡公子履”、“陈侯之弟光,出奔楚”之属也。

  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人伐许。

  [疏]“叔老会郑伯、晋荀偃”。

  ○解云:正本作荀偃,若有作“荀罃”者,误矣。

  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大雩。先是伐许,齐侯围成,动民之应。

  冬,叔孙豹如晋。

  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娄子瞷卒。

  ○瞷,音闲,或下奸反,《左氏》作“牼”。。

  宋人伐陈。

  夏,卫石买帅师伐曹。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洮。

  ○洮,他刀反,《左氏》作“桃”。。

  齐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

  九月,大雩。比年仍见围,不暇恤民之应。宋华臣出奔陈。

  冬,邾娄人伐我南鄙。

  十有八年,春,白狄来。

  白狄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朝也。

  ○言朝,直遥反,下同。

  [疏]“白狄者何”。

  ○解云:欲言其君,经不书朝;欲言其臣,不见名氏,故执不知问。

  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

  秋,齐师伐我北鄙。

  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同围齐。曹伯负刍卒于师。

  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阿。下有执,不日者,善同伐齐,故褒与信辞。

  ○祝阿,二传作“祝柯”。

  [疏]“下有”至“信辞”。

  ○解云:《公羊》之义,不信者日。今上文同盟,下即执邾娄子,是为不信,而不日者,褒与信辞故也。

  晋人执邾娄子,公至自伐齐。此同围齐也,何以致伐?据诸侯围许致围。

  [疏]注“据诸侯围许致围者”。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冬,“诸侯遂围许”;二十九年,公至自围许”是也。

  未围齐也。故致伐起。未围齐,则其言围齐何?抑齐也。曷为抑齐?据侵蔡伐楚犹不抑。

  [疏]注“据侵”至“不抑”。

  ○解云:即僖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以下“侵蔡,蔡溃”,“遂伐楚”是也。言犹不抑者,正以楚为彊夷,数害诸侯,论深浅,甚於齐矣,犹不抑之,故以为难也。

  为其亟伐也。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以下葬略,或说是也。亟伐者,并数尔。加围者,明当从灭死二等,夺其爵土。

  ○为其,于伪反,下同。亟,去冀反,注同。骄蹇,纪桥反,本又作“桥”;下纪辇反。并数,必正反;下所主反,下“数年”同。

  [疏]“或曰为其”至“上也”。

  ○解云:即上十一年夏,“公会晋侯”以下“伐郑”之时,齐世子光在於莒子之上之属是也。

  ○注“以下”至“是也”。

  ○解云:下葬略者,即下文“冬,葬齐灵公”,注云“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无过,故夺臣子恩,明光代父从政,处诸侯之上不孝也”者,是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得恶其子,则知或说近其义也。云亟伐者,并数尔者,即上“围成”、“围洮”、“围防”之属,故言并数尔。必如此解者,正以宣九年“秋,取根牟”,传云“根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注云“亟,疾也。属有小君之丧,邾娄子来加礼,未期而取其邑,故讳不系邾娄也”。然则彼言亟者,谓上有小君薨,邾娄来加礼於鲁,未期而伐取邑,背信大疾,故云亟。今此直是频击伐鲁,故云亟,故须解云亟伐者并数尔,以别彼文。

  ○注“加围者”至“爵土”。

  ○解云:据未围而言围,故谓之加也。庄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然则用兵之道,灭为最甚,入次之,围次之。今加言围,轻於灭入二等,明不合死,但合黜爵灭土耳。

  取邾娄田,自漷水。其言自漷水何?据齐人取济西田,不言自济水。

  ○漷,火虢反,徐音郭。取济,子礼反,下同。

  [疏]注“据齐人”至“济水”。

  ○解云:即宣元年夏,“六月,齐人取济西田”是也。

  以漷为竟也。何言乎以漷为竟?据取邑未尝道竟界。漷移也。鲁本与邾娄以漷为竟,漷移入邾娄界,鲁随而有之。诸侯土地,本有度数,不得随水。随水有之,当坐取邑,故云尔。

  [疏]“漷移也”。

  ○解云:漷移而经不书者,外异故也。然则传每言“外异不书”者,亦据此文也。

  季孙宿如晋。

  葬曹成公。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卒。

  ○瑗,于眷反,一音环,二传作“环”。

  [疏]“齐侯瑗卒”者。

  ○解云:《左氏》、《穀梁》作“环”字也。

  晋士匄帅师侵齐,至穀,闻齐侯卒,乃还。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大其不伐丧也。此受命乎君而伐齐,则何大乎其不伐丧?据公子买戍不卒戍,言戍遂公意。

  [疏]“还者何”。

  ○解云:欲言其善,而废君命;欲言其恶,还是善辞,故执不知问。

  ○注“据公”至“公意”。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春,“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剌之”,传云“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遂公意也”,彼注云“使臣子不可使,耻深,故讳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是也。然则公子买不可使往,而经书戍卫以遂公意,以明臣子不得壅塞君命。今此士匄不行君命,而经大之,故以为难也。

  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礼,兵不从中御外,临事制宜,当敌为师,唯义所在。士匄闻齐侯卒,引师而去,恩动孝子之心,服诸侯之君,是后兵寝数年,故起时善之。言乃者,士匄有难重废君命之心,故见之。言至穀者,未侵齐也。言闻者,在竟外。举侵者,张本。

  ○难,乃旦反;见,贤遍反。

  [疏]注“礼兵”至“张本”。

  ○解云:《司马法》云“阃外之事,将军裁之。”故云礼,用兵之道,不得国中制御于外也。凡为将军之法,必须临事制宜,谓专进退也。当其敌之强弱,而为帅以御之,唯不为非义而己,故言唯义所在。而《老子》云“将军有庙胜之策”者,谓未行之时,先谋於庙,授之斧钺,令有胜功也。既授之斧钺之后,明即自专之义,裁其可否,故是其宜也。云恩动孝子之心,义服诸侯之君者,哀痛其丧,是其恩,故曰恩动孝子之心;依礼而行,是其义,故曰义服诸侯之君也。云是后兵寝数年者,谓自此以后兵事寝伏,数年不起,至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遂伐晋”,二十四年“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郑”者,始有兵起也。案明年“仲孙遫帅师伐邾娄”,亦是兵,而言数年者,正以鲁与邾娄竟界相近,数相冒犯,非齐、晋之事,故得然解也。云故起时善之者,正以士匄此事实依古礼,但时莫能然,特以为善,故云起时善之。云言乃者,士匄有难重废君命之心,故见之者,正以宣八年传云“乃者何?难也”,今又言乃,故以重难解之。而言重者,正以乃难於而,故彼注云“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故此云重难也。云言至穀者,未侵齐也者,上十五年夏,“公救成,至遇”,传云“其言至遇何?不敢进也”。然则彼言至者不进之文,今至穀即闻其丧,明其未行侵,故云言至穀者,未侵齐也。云言闻者,在竟外者,正以古礼,庶人为君齐衰三月,若其入竟,即举而知之,何道闻乎?故如此解也。云举侵者,张本者,若如上说本未入齐,但在竟外闻丧,而言侵者为下张本耳。

  八月,丙辰,仲孙蔑卒。

  齐杀其大夫高厚。

  郑杀其大夫公子喜。

  ○喜,二传作“嘉”。

  [疏]“郑杀”至“子喜”。

  ○解云:《左氏》、《穀梁》作“公子嘉”也。

  冬,葬齐灵公。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无过,故夺臣子恩,明光代父从政,处诸侯之上,不孝也。

  [疏]注“不月”至“不孝也”。

  ○解云:正以卒日葬月,终于《春秋》,为大国之例,今葬不书月,故须解之。言抑其父者,即上十九年传云“未围齐,则言其围齐何?抑齐也。曷为抑齐?为其亟伐也。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是也。言嫌子可得无过者,正以明王之制,父子兄弟罪不相兼故也,故夺臣子恩者,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不书其月,可以夺臣子恩也。言明光代父从政,处诸侯之上,不孝也者,正以孝子之道,见父母不义之事,不合从父之命,处其人君之上,焉得为孝乎?故去其父葬月以见之。

  城西郛。言西郛者,据都城录道东西。

  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

  ○柯,古河反。

  城武城。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遫会莒人盟于向。

  ○遫,音逸。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盟于澶渊。

  ○澶,市然反。

  秋,公至自会。

  仲孙帅师伐邾娄。

  蔡杀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

  陈侯之弟光出奔楚。为二庆所谮,还在二十三年。

  ○弟光,《左氏传》作“弟黄”。

  [疏]注“为二庆”至“三年”。

  ○解云:即下二十三年经云“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注云“前为二庆所谮出奔楚,楚人治其罪,陈人诛二庆,反光,故言归。宋大夫山谮华元贬之,而今此不贬者,杀二庆而光归,谮光可知”者,即其义也。

  叔老如齐。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自溴梁之盟,臣恣日甚,故比年日食。

  [疏]注“自溴”至“日食”。

  ○解云:自上十六年溴梁之盟,信在大夫以来,臣之放恣,日日甚矣。言比年日食,即下二十一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是也。

  季孙宿如宋。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月者,溴梁之盟后,中国方乖离,善公独能与大国。

  [疏]注“月者”至“大国”。

  ○解云:正以朝聘例时,故如此解。

  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邾娄庶其者何?邾娄大夫也。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据快无氏。

  ○漆,音七。闾,力於反。怏,苦夬反。

  [疏]“邾娄庶其者何”。

  ○解云:欲言其君,经不书爵;欲言其大夫,邾娄无大夫,故执不知问。

  ○注“据快无氏”。

  ○解云:即昭二十七年冬,“邾娄快来奔”,是其无氏,即不合书见之义。问者,见快不书氏,知邾娄无大夫,既无大夫,何以特书庶其乎?故难之。然案下二十三年“夏,邾娄鼻我来奔”,何故不据鼻我,而要以据快者?正以鼻我以二字为称,嫌鼻我为字,若其据之,於义不明,故知此注也。

  重地也。恶受叛臣邑,故重而书之。不言叛者,举地言奔,则鲁坐受与庶其叛两明,故省文也。

  ○恶,乌路反。

  夏,公至自晋。

  秋,晋栾盈出奔楚。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曹伯来朝。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商任。

  ○任,音壬。

  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时岁在已卯。

  ○庚子孔子生,传文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一本作“十一月庚子”,又本无此句。

  [疏]“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解云:《左氏》经无此言,则《公羊》师从后记之。

  ○注“时岁在己卯”者。

  ○解云:何氏自有长历,不得以《左氏》难之。

  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月者,危公。前彊随漷有邾娄地,又受其叛臣邑,而今与会,不於上会月者,与日食同月,不得复见。

  ○与,音预。见,贤遍反。

  [疏]注“月者,危公”者。

  ○解云:正以凡致例时,故如此解。云前彊随漷有邾娄地者,即上十九年春,“取邾娄田,自漷水”是也。云又受其叛臣邑者,即上二十一年春,“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是也。云不於上会云云者,言所以不於上商任会时书月以见危者,正以与上“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同在十月,不得见此义,是以於此危。

  夏,四月。

  秋,七月,辛酉,叔老卒。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沙随。公至自会。

  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

  二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三月,已巳,杞伯匄卒。

  ○匄,古害反。

  夏,邾娄鼻我来奔。邾娄鼻我者何?邾娄大夫也。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以奔无他义,知以治近升平书也。所传闻世,见治始起,外诸夏,录大略小,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所闻之世,内诸夏,治小如大,廪廪近升平,故小国有大夫,治之渐也。见於邾娄者,自近始也。独举一国者,时乱实未有大夫,治乱不失其实,故取足张法而已。

  ○鼻我,二传作“畀我”。以治,直吏反。下“见治”、“治之渐”同。近升平,附近之近,下“近升”同。传,直专反。见治,贤遍反,下同。

  [疏]“邾娄鼻我者何”。

  ○解云:已解於上。

  ○“以近书也”者。

  ○解云:以其治近於升平,故复书之。

  ○注“以奔”至“而已”。

  ○解云:庄二十四年冬,“曹羁出奔”之下,传云“曹无大夫,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曹羁”,“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然则曹羁得谏义,是以书之。上二十一年,邾庶其之奔,传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重地也”;昭五年“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传云“此何以书?重地也”,然则庶其、牟夷皆以重地故书,悉非常例。今此鼻我无三谏之善,无盗土之恶,直奔而已,更无它义,而得书见,知以治近升平之故也。云见於邾娄者,自近始也者,正以地接于鲁,故先治之也。云治乱不失其实,故取足张法而已者,言孔子作《春秋》,欲以拨乱世,多举小国悉有大夫,则恐文害其理,故曰治乱不失其实也。今鼻我更无他义而得书见,明其张三世之法,故曰取足张法而已。

  葬杞孝公。

  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

  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前为二庆所谮,出奔楚,楚人治其罪,陈人诛二庆,反光,故言归。宋大夫山谮华元贬,此不贬者,杀二庆而光归,谮光可知。

  ○谮,侧鸠反。

  [疏]注“前为”至“言归”。

  ○解云:在上二十年秋。云故言归者,正以归者出入无恶之文故也。云宋大夫山谮华元贬者,即成十五年秋,宋华元出奔晋宋。华元自晋归于宋。宋杀其大夫山”,何氏云“不氏者,见杀在华元归后,嫌直自见杀者,故贬之明以谮华元故”。今此杀二庆之后光乃归,归者出入无恶之文,则知谮光明矣。

  晋栾盈复人于晋,入于曲沃。曲沃者何?晋之邑也。其言入于晋入于曲沃何?据当举重。

  ○复入,扶又反,注同。

  [疏]“曲沃者何”。

  ○解云:欲言晋邑,理当举重;欲言非晋邑,系晋言之,故执不知问。

  栾盈将入晋,晋人不纳,由乎曲沃而入也。栾盈本欲入晋絪大夫位,晋人不纳,更入於曲沃,得其士众以入晋国,曲沃大夫当坐,故复言入。篡大夫位例时。

  [疏]注“栾盈本”至“例时”。

  ○解云:复入者,出无恶之文,故知其入欲有所篡也。不直言入,又无叛文,故知不篡君位也。其恶之文,不系於篡君,故知止欲篡大夫也。云曲沃大夫当坐,故复言入者。正以入者,出入恶之文,而人于曲沃,故知从晋乡曲沃之时,有罪明矣。曲沃大夫受纳有罪之人,故云当坐。《春秋》欲见此义,故不举重,复书入于曲沃矣。云篡大夫位例时者,正以经书夏,故知例时,昭二十一年夏,“宋华亥、向甯、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定十一年“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之属皆是也。

  秋,齐侯伐卫,遂伐晋。

  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渝。曷为先言救而后言次?据次于聂北救邢。

  ○渝,羊朱反,《左氏》作“榆”。聂,女辄反。

  [疏]注“据次”至“救邢”。

  ○解云:即僖元年春,“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是也。

  先通君命也。恶其不遂君命而专止次,故先通君命言救。

  ○恶,乌路反。

  已卯,仲孙遬卒。

  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娄。

  ○纥,恨发反。

  晋人杀栾盈。曷为不言杀其大夫?据篡得大夫之位。

  [疏]注“据篡”至“之位”。

  ○解云:正以夏已入晋,冬乃杀之。传又云“曷为不言杀其大夫”,故知篡得大夫之位矣。

  非其大夫也。明非君所置,不得为大夫。无大夫文而杀之称人者,从讨贼辞,大其除乱也。

  [疏]注“明非”至“乱也”。

  ○解云:《公羊》之例,大夫自相杀称人,即文九年“晋人杀其大夫先都”之属是。今无大夫之文称人者,欲从“卫人杀州吁”,“齐人杀无知”之属,是讨贼之辞故也。实非篡而作讨贼之辞者,大其除乱也。

  齐侯袭莒。

  二十有四年,春,叔孙豹如晋。

  仲孙羯帅师侵齐。

  ○仲孙偈,本又作“褐”,亦作“羯”,同,居羯反。

  夏,楚子伐吴。

  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是后楚灭舒鸠,齐崔杼、卫甯喜弑其君。

  [疏]注“是后”至“其君”。

  ○解云:二十五年秋,“楚屈建帅师灭舒鸠”;二十五年夏,“齐崔杼弑其君光”;二十六年春,“卫甯喜弑其君剽”是也。

  齐崔杼帅师伐莒。

  ○大水。前此叔孙豹救晋,仲孙羯侵齐,此兴师众,民怨之所生。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与甲子同。

  [疏]注“与甲子同”。

  ○解云:在上七月也。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陈仪。

  ○陈仪,二传作“夷仪”,二十五年同。

  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郑。

  公至自会。

  陈针宜咎出奔楚

  ○咸,本又作“针”,其廉反。咎,其九反。

  叔孙豹如京师。

  大饥。有死伤曰大饥,无死伤曰饥。

  [疏]“于陈仪”。《左氏》与《穀梁》作“夷仪”。

  ○注“有死伤曰大饥”。

  ○解云:正以诸经直言饥,此加大故也。

襄公卷二十一(起二十五年,尽三十一年)

 襄公卷二十一(起二十五年,尽三十一年)

  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陈仪。

  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日者,陈、郑俱楚之与国,今郑背楚入陈,明中国当忧助郑以离楚弱陈,故为中国忧录之。

  ○背,音佩。为,于伪反。

  [疏]注“日者”至“录之”。

  ○解云:正以《公羊》之义,入例书时,伤害多者乃始书月,即成七年秋,“吴入州来”;隐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之属是。今此书日,故为忧录之故也。言陈、郑俱楚之与国者,正以宣十一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之文也。

  秋,八月,已巳,诸侯同盟于重丘。会盟再出,不举重者,起诸侯欲诛崔杼,故详录之。

  ○重,直龙反。

  [疏]注“会盟”至“录之”。

  ○解云:正以文十四年夏,“公会宋公”以下,“同盟于新城”,举盟以为重,不言会于某。今会盟并举,故须解之。僖九年“公会宰周公”以下“于葵丘”之下,注云“会盟一事,不举重者,时宰周公不与盟”也;昭十三年“平丘”之下,注云“不举重者,起诸侯欲讨弃疾,故详录之”,与此同。

  公至自会。

  卫侯入于陈仪。陈仪者何?卫之邑也。曷为不言入于卫?据与郑突入栎同。

  ○栎,力狄反。

  [疏]“陈仪者何”。解云:欲言是国,卫侯入于;欲言其邑,不系于卫,故执不知问。

  ○注“据与”至“栎同”。

  ○解云:桓十五年“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传云“栎者何?郑之邑。曷为不言入于郑”,注云“据齐阳生立陈乞家,言入于齐”。今此亦据哀公六年齐阳生之事,与之同,故云据与郑突入栎同矣。哀六年传云“景公死而舍立,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诸大夫不得已,皆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而君之尔”。然则阳生实入陈乞家,而言入于齐;今卫侯入于陈仪,不言入于卫,是以据而难之。然则阳生入于陈乞之家,在国都之内,故言入于齐;陈仪非国都,故不得言入于卫。

  谖君以弑也。以先言入,后言弑也。时卫侯为剽所篡逐,不能以义自复,诈原居是邑为剽臣,然后候间伺便,使甯喜弑之。君子耻其所为,故就为臣以谖君恶之。未得国言入者,起诈篡从此始。

  ○谖,况元反。以弑,音试,注同,后年放此。伺便,音司;下婢面反。恶,乌路反。

  [疏]注“以先”至“弑也”。

  ○解云:谓今言入,二十六年弑剽是也。云时卫侯为剽所篡逐者,初见篡逐在十四年,今仍未复,故言时也。云然后候间伺便,使甯喜弑之者,在下二十六年春。云故就为臣以谖君恶之者,谓就其君之文以恶之。云未得国,言入者云云,欲言小白、阳生之属,得国乃言入。

  楚屈建帅师灭舒鸠。

  ○屈,居勿反。

  冬,郑公孙囆帅师伐陈。

  [疏]公孙囆云云,亦有本作“公孙万”字者。

  十有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门于巢卒者何?入门乎巢而卒也。入门乎巢而卒者何?入巢之门而卒也。以先言门,后言于巢。吴子欲伐楚过巢,不假涂,卒暴入巢门,门者以为欲犯巢而射杀之。君子不怨所不知,故与巢得杀之,使若吴为自死文,所以彊守御也。书伐者,明持兵入门,乃得杀之。

  ○谒,《左氏》作“遏”。卒暴,七忽反。射,食亦反。

  [疏]吴子遏者,亦有一本作“谒”字者。

  ○“门于巢卒者何”。

  ○解云:欲言好者,举门于巢卒;欲言其杀,卒非杀之称,故执不知门。

  ○“入门乎巢而卒者何”。

  ○解云:虽加入者,仍未分明,故更以不知问之。

  ○注“先言门,后言于巢”者。

  ○解云:正以先入其门,巢人乃杀,故言门于巢卒。传云“入巢之门而卒也”者,解入于巢而卒。

  吴子谒何以名?据诸侯伐人不名。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以名卒,间无事,知以伤辜死,还就张本文伐名,知伤而反,卒系巢,知未还至舍。巢不坐杀,复见辜者,辜内当以弑君论之,辜外当以伤君论之。

  ○复,扶又反。

  [疏]“吴子谒”至“卒也”。

  ○解云:上七年传云“郑伯髡原何以名?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已是辜传也。今复发之者,正以彼是臣伤其君,今此异国,因其异,故复发之。

  ○注“以名”至“本文”。

  ○解云:正以伐楚而书名,门于巢而言卒,其间更无事,知以伤之故,伤辜而死,是以迁就于伐而书其名,为卒张本文。云伐名,知伤而反,卒系巢,知未还至舍者,正以名者,卒爵之称,今于伐已名,知其见伤而反也。其卒之时,仍系巢言之,故知於被伤还,未至于舍止之处而卒也。云巢不坐杀,复见辜者,上注云“与巢得杀”,是巢不坐杀也;言复见辜者,对上七年言之,故言复也。云辜内当云云者,上注云“与巢得杀之”,今见辜者,正以过国假涂,宾客之谦谨,重门设守,主人之恒备。今吴人无礼,凌暴巢国,若不与杀,开衰世诸侯得使纵横。巢无御备而杀人之君,若今舍之,又脱漏其罪,是以何氏进退月之。若以杀论,巢君合绝;若以伤论,贬黜而已。云云之说,在上七年。

  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甯喜弑其君剽。甯喜为卫侯衎弑剽。不举衎弑剽者,谖成于喜。

  ○剽,匹妙反。喜为,于伪反,下文“为恶”、“曷为”同。

  [疏]注“甯喜”至“剽者”。解云:下二十七年传文。云不举衎弑剽者,谖成于喜者,言喜若为衎弑剽,《春秋》举重,宜书衎弑。今书喜者,正由谖成于喜故也。是以下二十七年传曰:“甯殖死,喜立为大夫,使人谓献公:‘黜公者,非甯氏也,孙氏为之。吾欲纳公,何如?’”是谖诈于成喜之文也。

  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衎盗国,林父未君事衎。言叛者,林父本逐衎,衎入故叛。衎得诛之,犹定公得诛季氏,故正之云尔。

  [疏]注“林父”至“言叛者”。

  ○解云:正以凡言叛者,臣盗土之辞,故如此解。云林父本逐衎者,在十四年也。

  ○注“犹定公”至“云尔”。

  ○解云:昔林父逐衎,衎得诛之;季氏不逐定公,而定公得诛季氏者,正以昭公是父,父子一体,荣辱同之。季氏逐昭公,故与定公得诛之也。知如此者,正以定公元年“霣霜杀菽”,何氏云“周十月,夏八月,微霜用事,未可杀菽。菽者少类,为稼强,季氏象也。是时定公喜於得位,而不念父黜逐之,耻反为淫祀立炀宫,故天示以当早诛季氏”是也。

  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此谖君以弑也,其言复归何?据齐阳生至陈乞家,时书入于齐,不书复归。复归者,入无恶文。

  [疏]注“据齐”至“归者”。

  ○解云:即哀六年秋,“齐阳生入于齐”,传云“景公死而舍立,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诸大夫不得已,皆再拜稽首而君之尔”是也。云复归者,入无恶文者,即桓十五年传云“复归者,出恶归无恶”是也。

  恶剽也。主恶剽,卫侯入无恶,则剽恶明矣。

  ○恶剽,乌路反,注及下“恶剽”、“以恶”并上注“故恶”、“反恶”、“恶轻”、“以恶”皆同曷为恶剽?据齐阳生不书归恶舍。剽之立,於是未有说也。凡篡立,皆缘亲亲也。剽以公孙立於是位,尤非其次,故卫人未有说,喜由此得成谖祸,故恶以为戒也。篡重不书,反恶此者,因重不得书,故得恶轻,亦欲以见重。

  ○有说,音悦,注同。以见,贤遍反,下“出见”同。

  [疏]注“凡篡”至“亲亲也”者。

  ○解云:正以有继及之道故也。

  ○云“剽以公孙立於是位,尤非其次,故卫人未有说”者。

  ○解云:若以昭穆言之,远於公子,故曰尢非其次也。昭穆既远,复无贤德,是以卫未有说之也。

  然则曷为不言剽之立?据卫人立晋。

  [疏]注“据卫人立晋”者。在隐四年。

  不言剽之立者,以恶卫侯也。欲起卫侯失众出奔,故不书剽立。剽立无恶,则卫侯恶明矣。日者,起甯氏复纳之,故出入同文也。甯喜弑君而卫侯归,则甯氏纳之明矣。以归出奔俱日,知出纳之者同。卫侯归而孙氏叛,孙氏本与甯氏共逐之亦可知也。名者,起盗国;盗国明,则复归为恶剽出见矣。

  ○复纳,扶又反。

  [疏]注“日者”至“纳之”。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归与复归例皆时,即僖二十八年夏,“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何氏云“复归例皆时,此月者,为下卒出也”是也。今此书日,故须解之。

  ○云“故出入同文也”者。

  ○解云:即十四年夏四月,“己未,卫侯衎出奔齐。今此复日,故曰同文也”。

  ○云“盗国明”至“见矣”者。

  ○解云:正以复归者,出有恶,入无恶,故得为恶剽之文。何者?衎既盗国,宁得无恶而入言复归?知更有所见。

  夏,晋侯使荀吴来聘。

  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秋,宋公杀其世子痤。座有罪,故平公书葬。

  ○痤,在禾反。

  [疏]注“痤有罪”至“书葬”。

  ○解云:《春秋》之例,君杀无罪大夫及枉杀世子者,皆不书葬,以明其合绝,是以申生无罪,不书献公之葬,至昭十一年经云“叔弓如宋,葬宋平公”者,正以痤有罪故也。若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以其有罪,故去弟。痤今若有罪,仍言世子者,正以段有当国之罪重,故如其意贬去其弟,使如国君,氏上郑,所以见段之恶逆矣。今痤之罪微,不足去世子,但是合罪之科,故得存其葬矣。

  晋人执卫甯喜。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据甯喜弑君者,称人而执,非伯讨。

  [疏]注“称人而执,非伯讨”者。

  ○解云:僖四年传文也。

  不以其罪执之也。明不得以为功,当坐执人。

  八月,壬午,许男甯卒于楚。

  ○甯,乃定反。

  冬,楚子、蔡侯、陈侯伐郑。

  葬许灵公。

  二十有七年,春,齐侯使庆封来聘。

  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瑗、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

  ○孔瑗,二传作“孔奂”。

  卫杀其大夫甯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卫杀其大夫甯喜,则卫侯之弟鱄曷为出奔晋。据与射姑同。

  ○鱄,市转反,又音专,一音直转反。射,音亦,又音夜。

  [疏]注“据与射姑同”。

  ○解云:即文六年“晋杀其大夫阳处父。狐射姑出奔狄”,传云“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则孤射姑曷为出奔”,彼注云“据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此非同姓,恐见及”。然则今此亦据公子履出奔之事,与射姑同,故言据与射姑同矣。其公子履之事,在上二十年秋。执铁钅贾者,若似司弓矢,云甲革椹锧之类。

  为杀甯喜出奔也。曷为为杀甯喜出奔?据非同姓。

  ○为杀,于伪反,下“为杀”、“为我”、“为卫”,注“深为”皆同。卫甯殖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剽。甯殖病将死,谓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孙氏为之。黜,犹出逐。

  ○黜公,敕律反,下文注同。我即死,女能固纳公乎?”固,犹必也。喜者,殖子。殖本与孙氏共立剽,而孙氏独得其权,故有此言。

  ○女,音汝。喜曰:“诺。”甯殖死,喜立为大夫,使人谓献公曰:“黜公者,非甯氏也,孙氏为之。吾欲纳公,何如?”献公曰:“子苟纳我,吾请与子盟。”盟者,欲坚固喜意。喜曰:“无所用盟,时喜见献公多诈,欲使公子鱄保之,故辞不肯盟,曰:‘臣纳君,义也。无用为盟矣。’请使公子鱄约之。”喜素信鱄,以为鱄能保献公。献公谓公子鱄曰:“甯氏将纳我,吾欲与之盟,其言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鱄约之’子固为我与之约矣。”公子鱄辞曰:“夫负羁絷,絷,马绊也。

  ○羁絷,本又作“<马革>”下陟立反,马绊也。绊,音半。执鈇锧,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仆,从者,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

  ○鈇,音甫,又方丁反。锧,之实反。从君,才用反,又如字,注同。孽,鱼列反,又五割反,注及下同。若夫约言为信,则非臣仆庶孽之所敢与也。”鱄见献公多诈不敢保。

  ○与,音预。献公怒曰:“黜我者,非甯氏与孙氏,凡在尔。”欲以此语迫从,令必约之。

  ○令,力呈反。公子鱄不得已而与之约。已约,归至,杀甯喜。献公归至国,背约杀甯喜。

  ○背约,音佩,下同。公子鱄挈其妻子而去之。惭恚不能保献公。

  ○挈,苦结反。恚,一睡反。将济于河,携其妻子。携,犹提也。而与之盟,恐乘舟有风波之害,已意不得展,故将济,豫与之盟。曰:“苟有履卫地,食卫粟者,昧雉彼视。昧,割也。时割雉以为盟。犹曰视彼割雉,负此盟则如彼矣。传极道此者,见献公无信,剌縳兄为彊臣所逐,既不能救,又移心事剽,背为奸约。献公虽复因喜得反,诛之,小负未为大恶,而深以自绝,所谓守小信而忘大义,拘小介而失大忠。不为君漏言者,即漏言,当坐杀大夫,不得以正葬,正葬明喜有罪。

  ○昧,旧音刎,亡粉反,一音未,又音蔑,割也。见献,贤遍反,下“见此”同。复,扶又反。介,音界。

  [疏]注“诛之”至“大忠”。

  ○解云:献公之入,甯喜之由,背贤弟之约,杀所恃之人,应为大恶,而言小负者,正以甯氏杀逐两君,累世同恶,虽纳旧君,未足掩其前罪。今献公违约杀之,故谓之小负。何氏必知小负者,正以下二十九年秋,“葬卫献公”。若杀无罪大夫,例不书葬。而献公书葬,甯喜有罪明矣。喜既有罪,则杀之者罪轻。其罪既轻,谓之小负,不亦宜乎?

  ○注“不为”至“有罪”。解云:君漏言者,即文六年传云“射杀,则其称国以杀何?君漏言也”是也。然则君漏言者,即坐杀大夫,故当去其葬。而文六年晋襄公由漏言以杀处父,而经书“公子遂如晋。葬襄公”者,正以彼经杀在葬后,是以不得去其君葬矣。

  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曷为再言豹?据盟于首戴,不再出公。

  [疏]注“据盟”至“出公”。

  ○解云:即僖五年夏,“公及齐侯、宋公”以下,“会王世子于首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是也。

  殆诸侯也。殆,危也。危诸侯,故再出豹,惧录之。曷为殆诸侯?据首戴不殆。为卫石恶在是也,曰恶人之徒在是矣。卫侯衎不信,而使恶臣石恶来,故深为诸侯危,惧其将负约为祸原。先见此者,衎负鱄杀喜得书葬,嫌於义绝可,欲起其小负。会盟再出,不举重者,方再出豹也。石恶恶者,下出奔是也。

  [疏]注“会盟”至“豹也”。

  ○解云:正以文十四年夏,“公会宋公”以下,“同盟于新城”,举盟以为重,不言会于某。今此会盟并举,故须解之。

  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是后阍杀吴子馀祭,蔡世子般弑其君,莒人弑其君之应。

  ○阍杀,音昏;下音弑,二十九年同。祭,侧界反。

  [疏]注“是后”至“之应”。

  ○解云:即下二十九年夏五月,“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冬十月,“莒人弑其君密州”是也。

  二十有八年,春,无冰。豹、羯为政之所致。

  [疏]注“豹羯”至“所致”。解云:成元年“无冰”之下,注云“《尚书》曰:‘舒,恒燠若。’《易》京房传曰:‘当寒而温,倒赏也。’是时成公幼少,季孙行父专权而委任之所致”,即其义也。而偏指豹、羯者,正以数年以来,专见豹、羯之事,不见季孙见经,明是时豹羯用事故也,即上二十三年,“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渝”;二十四年,“叔孙豹如晋。仲孙羯帅侵齐”;二十七年“夏,叔孙豹会晋赵武”以下“于宋”;案下文秋,“仲孙羯如晋”;二十九年夏,“仲孙羯会晋荀盈”以下“城杞”之属是也。

  夏,卫石恶出奔晋。

  邾娄子来朝。

  秋,八月,大雩。公方久如楚,先是豫赋于民之所致。

  [疏]注“公方久如楚”。

  ○解云:即下十一月“公如楚”,二十九年“夏,五月,公至自楚”是也。

  仲孙羯如晋。

  冬,齐庆封来奔。

  十有一月,公如楚。如楚皆月者,危公朝夷狄也。

  [疏]注“如晋皆月者”。

  ○解云:即此及昭七年“三月,公如楚”皆月之属是也。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灵王。

  乙未,楚子昭卒。乙未与甲寅相去四十二日,盖闰月也。葬以闰数。卒不书闰者,正取期月。明期三月之丧,始死得以闰数,非死月不得数闰。

  ○闰数,所主反,下同。期月,居其反,又作“期”。

  [疏]注“葬以闰”至“数闰”。

  ○解云:哀五年“闰月,葬齐景公”,传云“闰不书,此何以书”,注云“据楚子昭卒不书闰”;传云“丧以闰数也”,注云“谓丧服大功以下诸丧,当以闰月为数”;传又云“丧曷为以闰数”,注云“据卒不书闰”;传云“丧数略也”,注云“略,犹杀也。以月数恩杀,故并闰数”。然则大功以下,以月为数,故得数之,故此注云“葬以闰数”。云卒不书闰者,正取期月者,以其取期月,故不得书闰矣,何者?以闰非正月故也。以此言之,明期三年之丧,始死在闰月得数之,何者?正以闰月者,前月之馀,故得继前月言之。若闰不在始死之月,则不得数之,何者?期三年皆以年计,若通闰数之,则不满期三年故也。

  二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据成十一年正月公在晋,不书。

  [疏]注“据成”至“不书”。

  ○解云:即成十年“秋,七月。公如晋”,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则知正月之时,公在晋明矣。

  正月以存君也。正月,岁终而复始,臣子喜其君父,与岁终而复始,执贽存之,故言在。在晋不书在楚书者,恶襄公久在夷狄,为臣子危录之。

  ○而复,扶又反,下皆同。恶襄,乌路反,下“恶以”同。为臣,于伪反,下“故为”、“为季子”、传“凡为”同。

  [疏]注“臣子”至“言在”。

  ○解云:公在国时,恒以岁首存之。今君在楚,不得行此事,故书其所在。云在晋不书云云者,即成十一年是也。若然,案昭三十一年、三十二年,皆云“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何言在晋不书者?昭三十年注云“闵公运溃,无尺土之居,远在乾侯,故以存君书,明臣子当忧纳之”。然则闵公失国,远在晋地,是以书之,仍非常例也。

  夏,五月,公至自楚。

  庚午,卫侯衎卒。

  阍弑吴子馀祭。阍者何?门入也,守门人号。

  [疏]“阍者何”。

  ○解云:欲言其臣,阍非臣称;欲言非臣,而得弑吴子,故执不知问。

  刑人也。以刑为阍。古者肉刑:墨、劓、摈、宫,与大辟而五。孔子曰:“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象世顺机,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奸伪多。”

  ○劓,鱼器反。膑,毗忍反。辟,婢亦反。画象,音获。应世,应对之应。黠,闲八反。

  [疏]注“以刑”至“而五”。

  ○解云:何氏所以必言古者肉刑者,正以汉文帝感女子之诉,恕仓公之罪,除肉刑之制,故指肉刑为古者矣。知五刑为此等者,正以《元命包》云“墨、劓辟之属各千,膑辟之属五百,宫辟之属三百,大辟之属二百,列为五刑,罪次三千”是也。案《周礼?司刑》职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刖罪五百,宫罪五百,大辟五百”,凡二千五百,与此违者,郑《驳异义》云“皋陶改膑为剕”。《吕刑》有剕,周改剕为刖。然则《司刑》职,周刑也。孔子为《春秋》,采摘古制,是以《元命包》之文,与《司刑》名异,条目不同。云孔子曰“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象世顺机,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奸伪多”者,《孝经说》文。言三皇之时,天下醇粹,其若设言,民无违者,是以不劳制刑,故曰三皇设言民无违也。其五帝之时,黎庶已薄,故设象刑以示其耻,当世之人,顺而从之,疾之而机矣,故曰五帝画象世顺机也,画犹设也。其象刑者,即《唐传》云“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纯”,注云“纯,缘也”,时人尚德义,犯刑者但易之衣服,自为大耻;中刑杂屦,屦,履也。下刑墨幪,幪,巾也,使不得冠饰。周礼罢民亦然。“上刑易三,中刑易二,下刑易一,轻重之差,以居州里而民耻之”是也。三王之时,劣薄已甚,故作肉刑以威恐之。言三王必为重刑者,正揆度其世,以渐欲加而重之,故曰揆渐加也。当时之人,应其时世而为黠巧作奸伪者弥多于本,用此之故,须为重刑也。云云之说,备在《孝经疏》。

  刑人则曷为谓之阍?据非刑人名。刑人非其人也。以刑人为阍,非其人,故变盗言阍。

  [疏]注“以刑”至“言阍”。

  ○解云:《曲礼》上篇云“刑人不在君侧。”郑注云“为怨恨为害。”《祭统》云“古者不使刑人守门。”然则刑人不合为阍,故曰以刑人为阍,非其人也。刑人弑君正合书盗,故哀四年“盗弑蔡侯申”之下,传云“弑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弑何?贱乎贱者也。贱乎贱者孰谓?谓罪人也”,是其刑人弑君正合称盗之文,是以此注云“故变盗言阍”。

  君子不近刑人,近刑人则轻死之道也。刑人不自赖,而用作阍,由之出入,卒为所杀,故以为戒。不言其君者,公家不畜,士庶不友,放之远地,欲去听所之,故不系国,不系国,故不言其君。

  ○不近,附近之近,下同。

  [疏]注“刑人”至“其君”。

  ○解云:犹言不自重,似若世人名轻贱之物云非可赖也。又云公家不畜,士庶不友,放之远地,欲去听所之者,出《礼记?王制》文。注“故不”至“其君”者。言故不系国者,谓不言吴阍也。既不系国,则绝君臣之义,故不言弑其君矣。

  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齐、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城杞。书者,杞时微,善能成王者后。

  [疏]“卫世叔齐”。

  ○解云:《左氏》经作“大叔仪”。

  晋侯使士鞅来聘。

  ○鞅,於丈反。

  杞子来盟。贬称子者,微弱不能自城,危社稷宗庙,当坐。善诸侯城之,复贬者,诸侯自闵而城之,非杞能以善道致诸侯。

  [疏]注“贬称”至“当坐”。

  ○解云:杞是王者之后,实为公,但《春秋》之义,假鲁为王,新周故宋,黜杞为伯,是以庄二十七年冬,“杞伯来朝”,注云“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然则杞之常爵,正合称伯,而称子者,微弱不能自城,危社稷宗庙,当坐故也。云云之说,在僖二十三年。

  吴子使札来聘。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据向之会称国。

  ○札,侧八反。

  [疏]注“据向之会称国”。

  ○解云:即上一四年,“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以下,“会吴于向”是也。

  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据聘不足贤,而使贤有君有大夫,荆人来聘是也。

  [疏]注“荆人来聘是也”。释曰:即庄二十三年夏,“荆人来聘”是也。然则彼亦来聘而但称人,则知来聘之功,不足褒美,今得加文,故怪之。

  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与,并也,并季子四人。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迮,起也,仓卒意。

  ○迮,子各反,起也。卒,七忽反。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迭,犹更也。

  ○迭,大结反,更也。更也,音庚。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祝,因祭祝也。《论语》曰:“虽疏食、菜羹、瓜,祭是也。

  ○祝,之又反,又之六反,注同。疏食,音嗣。

  [疏]“故诸”至“为勇”。

  ○解云:言其或轻其死,或为勇事,即馀祭不远刑人,谒为巢门所杀是也。

  ○注“论语”至“是也”。

  ○释曰:“《论语?乡党》文。言虽疏食、菜羹及瓜质薄之物,亦必祭其所先,君子有事不忘本也。引之者,证饮食有祭之义。吴子因此祭而得自祝也。

  曰:“天苟有吴国,犹曰天诚欲有吴国,当与贤弟。

  [疏]注“犹曰”至“贤弟”。

  ○释曰:言天诚有吴而不灭之,我当将国以与贤弟也。

  尚速有悔於予身。”尚,犹努力。速,疾也。悔,咎。予,我也。欲急致国于季子意。

  [疏]“尚速”至“予身”。

  ○解云:案成十七年《左氏传》云晋士燮祈死下,何氏作《膏肓》难之曰:休“以为人生有三命,有寿命以保度,有随命以督行,有遭命以摘暴,未闻死可祈也”。昔周公之隆,天不出妖,地不出孽,阴阳和调,灾害不生。武王有疾,周公植璧秉珪,原以身代,武王疾愈,周公不夭。由此言之,死不可请,偶自天禄欲尽矣,非果死。今《左氏》以为果死,因著其事以为信然,於义《左氏》为短。然则今此谒等亦自祈死,而得难《左氏》者,《公羊》此事,直见谒等爱其友弟,致国无由,精诚之至而原早卒,遂忘死不可祈之义矣。犹如周公代死,子路请祷之类,岂言谒等祈得死乎?而谒及馀祭之死,或入巢之门,或阍人所杀,抑亦事非天眷也,岂如《左氏》以果死为信然,故得难之。然则季子仁者,知兄如此,何不早去?而令三君遇咎自悔者,盖谒等但为密谋,季子不知,是以未去耳。

  故谒也死,馀祭也立。故迭为君。

  [疏]“故谒也死”。

  ○解云:在上二十五年。馀祭也立,在上二十六年。馀祭也死,在今年夏。夷昧也立。在明年。夷昧也死,在昭十五年春。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者,在昭十五年。凡为季子之故也者,三君皆然,故言凡。凡者,非一之辞。

  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缘兄弟相应而即位,所以不书僚篡者,缘季子之心,恶以已之是,扬兄之非,故为之讳,所以起至而君之。

  ○季子使,所吏反,下同。僚者,力雕反。长庶,丁丈反,下注同。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不为让国者,僚已得国,无让也。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於是使专诸剌僚。阖庐,谒之长子光。专诸,膳宰。僚耆炙鱼,因进鱼而剌之。

  ○阖,户腊反。庐,力居反。命与,音馀,下“命与”同。僚焉,於虔反,本又作“恶”,音乌。剌僚,七赐反,又七亦反,注同。耆,市志反。

  [疏]注“阖庐”至“子光”。

  ○解云:正以上云“则我宜立”故也。云“专诸,膳宰。僚耆炙鱼,因进鱼而剌之”者,《吴语》文。自“阖庐”以下,至“去之延陵”,皆在昭二十七年。

  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兄弟相杀者,谓阖庐为季子杀僚。

  ○尔杀吾君,申志反,注“杀僚”同。篡,初患反。去之延陵,延陵,吴下邑。礼,公子无去国之义,故不越竟。终身不入吴国。不入吴朝,既不忍讨阖庐,义不可留事。

  [疏]注“不入吴朝”。

  ○解云:正以延陵者,竟内之邑,而言不入吴国,故以朝廷解之。

  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故大其能去,以其不以贫贱苟止,故推二事与之。

  [疏]注“故大其能去”。

  ○解云:言由其能去之,故君子与之。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据其本不贤其君。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方以季子,贤许使有臣有大夫?故宜有君。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故降字而名。

  [疏]“札者何”。

  ○解云:欲言其名,违贤者例;欲言其字,仍不足其氏,故执不知问。

  ○“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者。

  ○解云:壹而足者,即庄二十五年“春,陈侯使汝叔来聘”是也。

  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缘臣子尊荣,莫不欲与君父共之。字季子,则远其君,夷狄常例,离君父辞,故不足以隆父子之亲,厚君臣之义。季子让在杀僚后,豫於此贤之者,移讳于阖庐,不可以见让,故复因聘起其事。

  ○远,于万反。见,贤遍反。

  [疏]注“季子”至“见让”。解云:杀僚在昭二十七年夏。言移讳于阖庐者,移却季子让国之文,讳去阖庐之杀,是以不得见其让矣。故彼注云“不书阖庐弑其君者,为季子讳,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杀,让国阖庐,欲其享之,故为没其罪也”是也。

  秋,九月,葬卫献公。

  齐高止出奔北燕。

  ○燕,音烟。

  冬,仲孙羯如晋。

  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颇来聘。月者,公数如晋,希见答。今见聘,故喜录之。

  ○薳,于委反。颇,音皮,又音彼,一音普何反;一本作“跛”者,音同;二传作“薳罢”。数,所角反。

  [疏]注“月者”至“录之”。

  ○解云:文当言如晋是,若有作“如楚”字者,误也。言数如晋者,即上三年春,“公如晋”;四年“冬,公如晋”;八年春,“公如晋”;十二年冬,“公如晋”;二十一年春,“公如晋”之属是也。在位之间,五朝于晋,故言数也。言希见答者,上十二年“夏,晋侯使士彭来聘”;二十九年夏,“晋侯使士鞅来聘”是也。鲁侯五朝,而晋人再答,故谓之希。二十八年公

  ○如楚,楚亦一报,故喜录之也。案上元年“晋侯使荀罃来聘”,而解之言希者,以其公如晋之前,非答公之事故也。

  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不日者,深为中国隐痛有子弑父之祸,故不忍言其日。

  ○般,音班。深为,于伪反,下“为伯”、“不为”、“为中国”同。

  [疏]注“不日”至“其日”。

  ○解云:欲道文元年“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以其是夷狄,忍言其日也。

  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伯姬守礼,含悲极思之所生。外灾例时,此日者,为伯姬卒日。

  ○思,息吏反。

  [疏]“外灾”至“卒日”。

  ○解云:外灾例时,即庄十一年“秋,宋大水”,庄二十年“夏,齐大灾”,上九年“春,宋火”之属是也。而昭九年“夏,四月,陈火”,书月者,正以楚人强暴行诈枉灭,君子闵之,故特月矣。故彼注云“月者,闵之”是也。而昭十八年“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而书日者,正以四国同日而俱灾。四国者,天下象,若曰无天下云尔,故日之。然则此不合日而日,自为伯姬卒故日。若然,即鲁女之卒,例合书日,而庄四年“三月,纪伯姬卒”不日者,彼夏“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何氏云“卒不日,葬日者,鲁本宜葬之,故移恩录文於葬”是也。以此言之,则知庄二十九年“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三十年“八月,癸亥,葬纪叔姬”,亦是鲁本宜葬之,故移恩录文於葬也。

  天王杀其弟年夫。王者得专杀。书者,恶失亲亲也。未三年不去王者,方恶不思慕而杀弟,不与子行也。不从直称君者,举重也。莒杀意恢,以失子行录。设但杀弟,不能书是也。不为讳者,年夫有罪。

  ○年夫,音佞,又如字,二传作“佞夫”。恶失,乌路反,下皆同。去,起吕反。子行,下孟反,下“子行其行”同。

  [疏]注“王者”至“亲也”。

  ○解云:诸侯之义,不得专杀大夫。若大夫有罪而杀之者,皆恶于专杀,是以书见。今此天王也,自得专杀,若杀大夫,宜不书之,书者,以其未王而杀母弟,失亲亲,故恶而书也。

  ○“未三”至“子行”。

  ○解云:文九年“毛伯来求金”之下,传云“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逾年矣,何以谓之未君?即位矣,而未称王也。未称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诸侯之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注云“俱继体,其礼不得异”;“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亦知诸侯於其封内三年称子也”。然则灵王之崩,在二十八年十有二月,则於此时未三年也。未合称王,而称王者,责其在父服之内,方当思慕而已,而杀其母弟,非人子之义,是以直称天王,不与其子行也。而昭二十二年夏四月,“天王崩”;至二十三年秋七月,“天王居于狄泉”,亦未三年而称天王者,彼传云“此未三年,其称天王何?著有天子也”,何氏云“时庶孽并篡,天王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著正其号,明天下当救其难而事之”是也。

  ○注“不从”至“有罪”。

  ○解云:僖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传云“曷为直称晋侯以杀?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注云“甚之者,甚恶杀亲亲也。《春秋》公子贯於先君,唯世子与母弟以今君录,亲亲也。今舍国体直称君,知以亲亲责之”。然则杀世子母弟者,皆直称君甚之。今经云“天王杀其弟年夫”者,宁知不是直称爵之例,而知天王者乃是不与子行者,正以其在父服之内而不思思慕,反杀先君之子,以此为重,故知义然。云莒杀意恢,以失子行录者,即昭十四年“冬,莒杀其公子意恢”,注云“莒无大夫,书杀公子者,未逾年而杀其君之子,不孝尤甚,故重而录之。称氏者,明君之子”是也。云设但杀弟,不能书是也者,正以莒杀意恢,以其在丧内,故书而责之,则知天王杀弟,若不在丧,不书矣若诸侯之义,不得专杀大夫,而言莒杀意恢,在丧内乃书者,正以意恢直莒子之弟,不为大夫故也。今此王者自得专杀,若不在丧内,何劳书乎?故云设但杀弟,不能书是也。云不为讳者,年夫有罪者,《春秋》之义,虽言黜周而王鲁,乃实天子,服内杀弟,是甚恶。何故不为尊者讳?因年夫有罪,则王者之恶稍轻,是以《春秋》不复讳矣。

  王子瑕奔晋。称王子者,恶天子重失亲亲。

  ○重,直用反,又直勇反。

  [疏]注“称王”至“亲亲”。

  ○解云:正以文元年“天王使叔服来会葬”,注云“叔服,王子虎也”,“不系王者,不以亲疏录也”。今此王子瑕言王子者,正恶天王重失亲亲故也。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宋灾,伯姬卒焉。说在下也。

  ○共,音恭。其称谥何?据葬纪伯姬不言谥。

  [疏]注“据葬”至“言谥”。

  ○解云:即庄四年“齐侯葬纪伯姬”是也。然则宋伯姬得称谥者,以其贤故也。即纪伯姬不言谥者,不贤明矣。若然案隐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何氏云“叔姬者,伯姬之媵也”,“媵贱书者,后为嫡,终有贤行。纪侯为齐所灭”,“能处隐约,全竟妇道,故重录之”。然则纪叔姬亦有贤行,而庄三十年“葬纪叔姬”之经不云谥者,盖以劣於宋伯姬,故不得与之同文。何者?能处隐约全竟妇道,岂同守节尽诚逮火而死乎?

  贤也。何贤尔?宋灾,伯姬存焉。有司复曰:“火至矣!请出。”伯姬曰:“不可。吾闻之也,妇人夜出,谓有事宗庙。不见傅母不下堂。礼,后夫人必有傅母,所以辅正其行,卫其身也。选老大夫为傅,选老大夫妻为母。

  ○傅母,如字,又武候反,本又作“姆”,同。

  [疏]注“选老”至“为母”。

  ○解云:《春秋说》文。作时王之礼。“逮乎火而死”者,为火所逮环而死也。

  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故贤而录其谥。

  郑良霄出奔许,自许入于郑。郑人杀良霄。

  冬,十月,葬蔡景公。贼未讨,何以书葬?君子辞也。君子为中国讳,使若加弑。月者,弑父比髡原耻尤重,故足讳辞。

  ○加弑,音试,下同。

  [疏]注“君子”至“加弑”。

  ○解云:凡君弑者,虽贼未讨亦书其君葬,故昭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冬,葬许悼公”,传云“贼未讨,何以书葬?不成于弑也”。

  ○注“月者”至“讳辞”。

  ○解云:即上七年冬十二月,“郑伯髡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传云“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孰弑之?其大夫弑之。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为中国讳也”;八年“夏,葬郑僖公”,传云“贼未讨,何以书葬?为中国讳也”,何氏云“探顺上事,使若无贼然。不月者,本实当去葬责臣子,故不足也”。然则案彼髡原为大夫所弑,虽为中国讳而书其葬,犹责不足其文。今此蔡侯为子所弑,比於髡原为耻尤重,是以足其讳辞,备书时月也。

  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宋灾故者何?诸侯会于澶渊,凡为宋灾故也。会未有言其所为者,此言所为何?录伯姬也。重录伯姬之贤,为诸侯所闵忧。

  ○凡为,于伪反,下及注“所为”同。

  [疏]“宋灾故者何”。

  ○解云:上下诸会不录所为,唯此特书,故执不知问。

  诸侯相聚,聚,敛也。相聚敛财物。而更宋之所丧,更,复也。如今俗名解浣衣复之为更衣。

  ○更宋,音庚,又古孟反,复也,偿也。所丧,息浪反,下注同。浣,户管反。曰死者不可复生,尔财复矣。复者,如故时。诸侯共偿复其所丧。

  ○复生,扶又反。偿,常亮反。此大事也,曷为使微者?据详录所为故。卿也。卿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据善事也。卿不得忧诸侯也。时虽各诸侯使之,恩实从卿发,故贬起其事,明大夫之义,得忧内,不得忧外,所以抑臣道也。宋忧内,并贬者,非救危亡,禁作福也。

  [疏]注“时虽”至“其事”。

  ○解云:以此言之,若恩从君发而使大夫行之,虽其非正,罪不至贬也。

  ○注“明大”至“臣道”。

  ○解云:在礼,家施不及国,而言得忧内者,正谓救危亡之时,助君忧内,不谓自专行之。以此言之,若助君忧内,以救危之时,虽恩发大夫,不合讥。

  ○注“宋忧”至“福也”。

  ○解云:言宋虽遭灾,未至於灭,而恩发於大夫,外求邻国,近乎作福,是以禁之。《洪范》云“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今乃大夫行之,故云禁作福也。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公朝楚,好其宫,归而作之,故名之云尔。作不书者,见者不复见。

  ○好其,呼报反。见者,贤遍反,下同。

  [疏]注“公朝”至“云尔”。

  ○解云:正以上言“公如楚”,“公至自楚”,下言“公薨于楚宫”,故云朝楚,好其宫,归而作之,故名楚宫。

  ○注“作不”至“复见”。解云: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传云“此皆毁庙也,其言灾何?复立也。曷为不言其复立?《春秋》见者不复见也”,何氏云“谓内所改作也,哀自立之,善恶独在哀,故得省文”。然则言见者不复见,谓《春秋》之义,诸是内所改作者,但随其重处一过见之而已,其馀轻处不复见之。所以然者,正以哀自作之,还於哀上灾之,善恶独在於哀,故得省文矣。今此作楚宫,亦是襄自作之,还复襄自薨之,善恶独在於襄,故得省文,故引彼传云“见者不复见”也。以此言之,则知成六年“立武宫”,昭十五年“有事于武宫”,亦是内所改作而重见者。正以成公立之,至昭乃有事立之祭之者异,故不得省文。

  秋,九月,癸巳,子野卒。

  己亥,仲孙羯卒。

  冬,十月,滕子来会葬。此书者与叔服同义。

  [疏]注“此书”至“同义”。解云:文九年春,“天王使叔服来会葬”,传云“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何氏云“常事书者,文公不肖,诸侯莫肯会之,故书天子之厚,以起诸侯之薄”。然则今此会葬亦是常礼,而书之者亦是襄公不肖,诸侯莫肯会之,故书滕子之厚,以起诸侯之薄,故云与叔服同义矣。

  癸酉,葬我君襄公。

  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莒子纳去疾,及展立,莒子废之。展因国人攻莒子,杀之。去疾奔齐。称人以弑者,莒无大夫,密州为君,恶民所贱,故称国以弑之。

昭公卷二十二(起元年,尽十二年)

 昭公卷二十二(起元年,尽十二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酌、宋向戌、卫石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轩虎、许人、曹人于漷。戍、恶皆与君同名,不正之者,正之当贬,贬之嫌触大恶,方讥二名为讳,义当正亦可知。

  ○国酌,二传作“国弱”。招,上遥反。轩虎,轩依字许言反,旧音罕,二传作“罕虎”。漷,音郭,又音虢,《左氏》作“虢”,《穀梁》作“郭”。

  [疏]“齐国酌”。

  ○解云:亦有作“国弱”者。

  ○注“戌恶”至“大恶”。

  ○解云:下七年秋,“卫侯恶卒”;十年冬,“宋公戌卒”,知向戌、齐恶皆与君同名也。然则君臣者,父子之伦,宁有同名之理?今二子与君同名,乃是不可之甚,而《春秋》不正之者,若正之当云其氏,或贬称人。若其去氏,嫌如宋督、宋山,齐无知之属;若其称人,嫌如襄三十年澶渊之大夫,有作福之大恶,由兹进退,不得正之。然则君臣同名,不轨之甚,得不为大恶者,正以名者父之所置,已父未必为今君之臣,已或先世子而生,君子既孤,礼有不更名之义,是以《春秋》谓之小恶。《曲礼》下篇云“不敢与世子同名”,郑注云“其先之生,则亦不改”,义亦通於此。以此言之,则知无骇入极之属,自是大恶,故去其氏;侠卒,翚、溺会齐师之属,未命大夫,正合无氏,须辟嫌故。

  ○注“方讥”至“可知”。解云:定六年“冬,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传云“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何氏云“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大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然则所见之世,文致大平,二名者小过,犹尚讥之,况名不辟君,乃小恶之大者乎?当须正之亦可知矣。总三世言之,昭为大平之首,所以不讥二名,而定、哀之间乃讥之者,盖欲析而言之,未当孔子之身故也。云云之说,在定六年。

  此陈侯之弟招也,何以不称弟?据八年称弟。

  [疏]注“据八年称弟”。

  ○解云:即八年经云“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是。

  贬。曷为贬?据八年杀偃师犹不贬。为杀世子偃师贬,曰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大夫相杀称人,此其称名氏以杀何?难八年事。

  ○为杀,于伪反,下注“为内”、“为仕”皆同。难八,乃旦反,二年注同。

  [疏]“曰陈”至“偃师”。

  ○解云:先举八年经文,然后难之。

  ○“大夫相杀称人”。

  ○解云:文十六年“宋人弑其君处白”之下师解,故此弟子取而难之。

  言将自是弑君也。明其欲弑君,故令与弑君而立者同文。孔瑗弑君,本谋在招。

  ○令,力呈反。

  [疏]“言将”至“君也”。

  ○解云:世子者,君之副贰,今而杀之,明其从是以后有弑君之心,故称其名氏,不作两下相杀辞矣。

  ○注“明其”至“同文”。

  ○解云:两下相杀,例自称人。今欲明自是弑君,故与文十四年“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文同矣。若然,大夫相杀称人,而宣十五年,“王札子杀召伯、毛伯”,亦是大夫相杀,而不称人杀者,彼注云“大夫相杀不称人者,正之。诸侯大夫顾弑君重,故降称人。王者至尊,不得顾”是也。

  ○注“孔瑗”至“在招”。

  ○解云:案昭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竟无孔瑗弑君之文。而知孔瑗弑君者,正以八年下文“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瑗。葬陈哀公”。当尔之时,楚人讬讨于陈,招杀世子,但適放之而已。孔瑗见杀,明其弑君故也,是以九年“陈火”之下,传云“灭人之国,执人之罪人,杀人之贼,葬人之君”,以此言之,知孔瑗为弑君贼矣。而经不书孔瑗弑君者,本为招弑,当举招为重也,但始有计,不成为弑。陈侯溺卒者,但自卒耳。何氏之意,见招作弑君之文,故知本谋在招也。本谋在招,则招当为首,而楚人所以不杀招,但放之者,盖楚失其意,或陈招归罪於孔瑗,是以但罪於孔瑗,而招但罪其杀世子之愆,遂免弑君之咎,《春秋》体其事,故於杀世子经书其名氏矣。

  今将尔,词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焉。然则曷为不於其弑焉贬?据未弑也。

  [疏]“今将”至“者同”。

  ○解云:言招但与孔瑗为谋首,而将欲弑陈侯尔,而经曷为书招名氏,乃与亲弑者同文乎?

  ○注“据未弑也”。

  ○解云:据今仍未弑而已贬去其弟,曷为不於八年杀世子时贬之乎?

  以亲者弑,然后其罪恶甚。《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贬绝以见罪恶也。招杀偃师是也。

  ○见者,贤遍反,下同。

  [疏]“以亲”至“恶也”。

  ○解云:传言此者,欲道八年之时,罪恶大甚,不假贬绝也。云《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云云者,解之而言《春秋》者,欲道上下通例如此,不为此文。

  贬绝然然罪恶见者,贬绝以见罪恶也。招称公子,及楚人讨夏徵舒贬,皆是也。

  [疏]注“招称公子”。

  ○解云:此文是也。

  ○注“及楚”至“徵舒”。

  ○解云:即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传云“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外讨”是也。

  今招之罪已重矣,曷为复贬乎此?据弃疾不豫贬。

  ○复,扶又反。

  [疏]“今招”至“乎此”。

  ○解云:此今谓八年之时,言八年杀世子之时,将有弑君之意,即是其罪已重矣,何不逐其重处而贬之?曷为又复豫贬於此?

  ○注“据弃疾不豫贬”。

  ○解云:下十一年夏,“楚公子弃疾帅师围蔡”,至十三年夏,“楚公子弃疾弑公子比”,与招杀偃师无异。弃疾於围蔡之时不豫贬,此则贬之,故以为难也。

  著招之有罪也。何著乎招之有罪?据弃疾不著。言楚之讬乎讨招以灭陈也。起楚讬讨招以灭陈意也。所以起之者,八年先言灭,后言执,讬讨招不明,故豫则於此,明楚先以正罪讨招,乃灭陈也。

  [疏]注“所以”至“陈也”。解云:八年经云“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瑗。葬陈哀公”,是其先言灭,后言执之事也。言讬讨招不明者,正以若其讬讨,宜先执后灭。今乃先言灭后言执,是讬讨不明,楚先以正罪讨招,乃灭陈也。而八年经先书灭者,彼注云“托义不先书者,本怀灭心”。然则楚人本怀灭人之心,故先书灭。而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陈”,先书讨贼,乃言入陈者,庄王讨贼之后,始有利陈国之意,故后书入也。

  三月,取运。运者何?内之邑也。其言取之何?据自鲁之有。不听也。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取以起之。不先以文德来之,而便以兵取之,当与外取邑同罪,故书取。月者,为内喜得之。

  [疏]“运者何”。

  ○解云:欲言内邑,而经书取;欲言外邑,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月者为内喜得之”。

  ○解云:正以僖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不书月。故知此月者,以其是内之叛邑,喜封得之故也,是以彼注云“以不月,与取运异,知非内叛邑”,故言取是也。

  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秦无大夫,此何以书?仕诸晋也。为仕之於晋书。

  ○针,其廉反。

  [疏]“秦无大夫”者。

  ○解云:正以文十二年秋,“秦伯使遂来聘”,传云“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何贤乎缪公?以为能变”。然则秦处西戎,罕接诸夏,贤于缪公始有大夫,自尔以来,常多格化,《春秋》漏之,无大夫名氏。今得书见,是以据而问之。曷为仕诸晋?据国地足以禄之。有千乘之国,十井为一乘,公侯封方百里,凡千乘;伯四百九十乘;子男二百五十乘。时秦侵伐自广大,故曰千乘。

  ○千乘,绳证反,注同。

  [疏]注“公侯”至“千乘”。

  ○解云:《王制》文。连言侯者,据有功者言之。云伯四百九十乘者,正以《王制》云“伯七十里”故也。云时秦侵伐自广大,故曰千乘者,正以此伯故也。

  而不能容其母弟,故君子谓之出奔也。弟贤,当任用之;不肖,当安处之。乃仕之他国,与逐之无异,故云尔。

  六月,丁巳,邾娄子华卒。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原。此大卤也,曷为谓之大原?据读言大原也。

  ○大原,音泰,下同。卤,力古反。

  [疏]“晋荀”至“大原”。

  ○解云:案《左氏》作“大卤”字,《穀梁》与此同。

  ○“此大卤”至“大原”。

  ○解云:案古史文及夷狄之人皆谓之大卤。而今经与师读,皆谓之大原,故难之。

  ○注“据读言大原也”。

  ○解云:时公羊子亦读言大原也。

  地物从中国,以中国形名言之,所以晓中国,教殊俗也。

  [疏]“他物从中国”。

  ○解云:言所以今经与师读皆言大原者,正以地与诸物之名,皆须从诸夏名之故也。

  ○注“以中”至“言之”。解云:谓诸夏之称,皆从地之形势为名。此地形势高大而广平,故谓之大原。云所以晓中国,教殊俗也者,本史及夷狄皆谓之大卤,而今经与师读必谓之大原者,正以晓中国之人,教有殊俗之义故也。

  邑人名从主人。邑人名,自夷狄所名也。不若他物有形名可得正,故从夷狄辞言之。

  [疏]“邑人名从主人”。

  ○解云:此主人谓夷狄也。言大原人道云之时,从其夷狄,皆谓之大卤,故注云“邑人名,自夷狄所名也”。

  ○注“不若”至“言之”。

  ○解云:诸夏地物有形名言之,夷狄之俗,不如诸夏之地物有形势之名也。可得正者,犹言可能正,是故本史及邑人止从夷狄辞言之,谓之大卤也。

  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分别之者,地势各有所生,原宜粟,隰宜麦,当教民所宜,因以制贡赋。

  ○隰,音习。别,彼列反。

  [疏]“原者何”。

  ○解云:《春秋》之文既同,明是广大之义;原卤名异,未有分别之言,故以不知问之。

  ○“上平曰原”。解云:《释地》云“广平曰原。”李氏云:“广平,谓土地宽博而平正者,名原。”然则此言上平者,盖欲对隰言之,故谓之上平,其实与《尔雅》广平不异。

  ○“下平曰隰”。

  ○解云:《释地》云“下湿曰隰。”李氏云“下湿,谓土地窊下,但当名为隰。”然则此言下平者,正欲对上平言之,仍与湿不异。

  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

  莒展出奔吴。主书去疾者,重篡也。莒无大夫,书展者,起与去疾争篡,当国出奔。言自齐者,当坐有力也。皆不氏者,当国也。不从莒无大夫去氏者,莒杀意恢称公子,篡重,不嫌本不当氏。

  ○去疾,起吕反。

  [疏]注“莒无”至“当氏”。

  ○解云:在庄二十七年传文。云当国出奔者,正以襄三十一年冬,“莒人弑其君密州”。今年去疾之入,入者,出入恶之文,而文不氏,故知出时为当国也。既是当国,正合书入。而言自齐者,剌齐有力矣。其出奔不书者,《春秋》之义,微者出入不两书故也。云皆不氏者,当国也者,正以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之下,传云“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则此等下言公子者,是当国之文。注不从云云者,下十四年“冬,莒杀莒公子意恢”,何氏云“莒无大夫,书杀公子者,子未逾年而杀其君之子,不孝大甚,故重录之。称氏者,明君之子”也。然则莒为小国,大夫名氏例不录见,假有录者,名氏不具,即莒庆之属无氏是也。今此去疾之徒,宁知不尔,彊云当国故不当氏者,正以莒杀意恢重而录氏。今邪庶并篡,其事非轻,固宜重而录之。但欲当国为君,故如其意,使恶逆见也。然则意恢事重,故称公子,今亦篡重,明其未贬之时,亦合称氏,故云篡重,不嫌本不当氏也。

  叔弓帅师疆运田。疆运田者何?与莒为竟也。疆,竟也。与莒是正竟界,莒言城中丘。

  ○疆运,居良反,下同。

  [疏]“疆运田者何”。解云:欲言正界,而经书帅师;欲言侵伐,而道疆运,故执不知问。

  ○“与莒为竟也”。

  ○解云:若言与莒人造作竟界。

  ○注“若言城中丘”。

  ○解云:隐七年“夏,城中丘”,传云“何以书?以重书也”,何氏云“以功重故书,当稍稍补完之,至令大崩弛坏败,然后发众城之,猥若百姓,空虚国家,故言城,明其功重,与始作无异”,则彼若稍稍补完,则轻而不书,至於功重,故书而刺之。今此鲁若往前之时,少侵即正,则轻而不书,至於大损,而兴师发众,乃能正之,明其功重,与始取无异”,故若城中丘。

  与莒为竟,则曷为帅师而往?据非侵伐。畏莒也。畏莒有贼臣乱子,而兴师与之正竟,剌鲁微弱失操,烦扰百姓。

  [疏]注“畏莒”至“百姓”。

  ○解云:襄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是为贼臣;而二子争篡,是为乱子。鲁人见其贼乱,恐其转侵,是以兴兵与之正竟,贼乱之人,自救无暇,焉能转侵乎?故云微弱失操,烦扰百姓也。

  葬邾娄悼公。

  冬,十有一月,已酉,楚子卷卒。

  ○卷,音权,《左氏》作“麇”字者。

  [疏]“楚子卷卒”。

  ○解云:《左氏》作“麇”字,二小传本亦有作“麇”字者。

  楚公子比出奔晋。辟内难也。

  [疏]注“辟内难也”。

  ○解云:正以更无他事,於君薨之际而出奔,故知止应辟内难故也。

  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

  夏,叔弓如晋。

  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

  冬,公如晋,至河乃复。其言至河乃复何?据公如晋,次于乾侯,而还言至自乾侯,不言至乾侯乃复。

  [疏]注“据公”至“乃复”。

  ○解云:即下二十八年春,“公如晋,次于乾侯”;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是也。

  不敢进也。乃,难辞也。时闻晋欲执之,不敢往,君子荣见与,耻见距,故讳使若至河,河水有难而反。

  ○乃难,如旦反,下“有难”同。

  [疏]注“乃,难辞也”。

  ○解云:宣八年传文。云故讳使若至河,河水有难而反者,若如川之满,不可游也然。

  季孙宿如晋。

  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泉卒。

  [疏]“滕子泉卒”。解云:《左氏》、《穀梁》作“原”字。

  夏,叔弓如滕。

  五月,葬滕成公。月者,襄公上葬,诸侯莫肯加礼,独滕子来会葬,故恩录之,明公当自行,不当遣大夫,失礼尤重,以责内。

  [疏]注“月者”至“录之”。

  ○解云:卒月葬时者,小国之常典,下六年夏,“葬杞文公”之属是也。今而书月,故以为恩录之。言襄公上葬者,谓上文葬襄公时也。言诸侯莫肯加礼,独滕子来会葬者,即襄三十一年夏,“公薨于楚宫”,“冬,十月,滕子来会葬。癸酉,葬我君襄公”是也。

  ○注“明公”至“责内”。

  ○解云:《公羊》之义,邻国诸侯,及邻国夫人丧,皆公自会葬,故《异义》“《公羊》说”云“襄公三十年,叔弓如宋葬葬姬,议公不自行”是也。然则凡平诸侯之葬,公犹自行,况其加礼於已者乎?故言失礼尤重,以责内也。

  秋,小邾娄子来朝。

  八月,大雩。先是公季孙宿比如晋。

  冬,大雨雹。为季氏。

  ○雨,于付反。雹,步角反。为,于伪反。

  北燕伯款出奔齐。名者,所见世著治大平,责小国详录,出奔当诛。

  ○治,直吏反。大,音泰。

  [疏]注“名者”至“当诛”。解云:《春秋》之义,有三世异辞,入所见之世,小国出奔而书其名,故知义然也,即庄十年“谭子奔莒”,僖五年“弘子奔黄”,十年“温子奔卫”,成十二年“周公出奔晋”之属皆不名。至于此文“北燕伯款”,下三十年冬,“徐子章禹出奔楚”之国,皆书其名是也。言出奔当诛者,谓太平之世,民皆有礼,况於诸侯,不死社稷而弃国出奔,当合诛灭矣。

  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为季氏。

  ○大雨雪,于付反,《左氏》作“大雨雹”。为季,于伪反,下文及注“为齐诛”并同。

  [疏]“大雨雹”。

  ○解云:案正本皆作“雹”字,《左氏》经亦作“雹”字,故贾氏云“《穀梁》作‘大雨雪’”。今此若有作“雪”字者,误也。

  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娄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不殊淮夷者,楚子主会行义,故君子不殊其类,所以顺楚而病中国。

  [疏]注“不殊”至“中国”。

  ○解云:内诸夏外夷狄者,《春秋》之常典。而不殊淮夷者,正以此会楚子为主会行义。其行义者,即下文“为齐诛”是也。故君子不殊其类者,君子谓孔子。孔子作《春秋》,不殊楚之类。孔子之意所以然者,正欲顺楚之事,而病诸夏之衰微,何者?言楚夷狄,尚能行义以相荣显,况於诸夏,反不能然,故得病之。若然,《春秋》之式,传闻之世,内其国,外诸夏;所闻之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之世,治致太平,录夷狄,则不殊淮夷,固其宜也,何则?此注云“由楚子主会行义,君子不殊其类”者,正以等是大年,亦有粗细,昭当其父,非已时事,定、哀之世,乃醇粹也。是以定六年“仲孙忌”之下,何氏云“《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大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是也。然则淮夷始见,安行无礼?是以此经更无进称,未当定、哀之间,仍合外限,但由楚子主会,故得不殊,是以何氏更为立义矣。

  楚人执徐子。

  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此伐吴也,其言执齐庆封何?为齐诛也。故系之齐。其为齐诛奈何?庆封走之吴,以襄公二十八年奔鲁,自是走之吴。不书者,以绝于齐,在鲁不复为大夫,贱,故不复录之。

  ○不复,扶又反,下同。

  [疏]注“以襄公”至“奔鲁”。

  ○解云:即彼云“冬,齐庆封来奔”是也。

  ○注“不书”至“录之”。

  ○解云:案如此经上言“伐吴”,则犯吴之文巳著,何得注云“使防系吴,嫌犯吴也”,正以庆封往前巳封于防,为小国矣。但诸侯之义不得专封,是以《春秋》夺言伐吴矣,实言之非伐吴矣。今日此经若言入防,则更成上“伐吴”之文,实伐吴则为犯吴。若直言入防执齐庆封杀之,则恐防是齐邑,是以进退不得作文也。

  吴封之於防。不书入防者,使防系吴,嫌犯吴也。去吴,嫌齐邑也。

  ○去,起吕反。然则曷为不言伐防?据防邑为国。不与诸侯专封也。故夺言伐吴。庆封之罪何?胁齐君而乱齐国也。道为齐诛意也。称侯而执者,伯讨也。月者,善录义兵。

  [疏]注“称侯”至“讨也”。

  ○解云:僖四年传文。上下更无称爵以执大夫之事,唯此一经,可以当之,故何氏言焉。若然,案如此经不重出楚上,以为伯讨之义。僖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陈侯”以下“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传云“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者,正以此经楚子为会主而序于上,下言执庆封杀之,可以因上文,不劳重出也。既得因上文,即是称爵以执之,故知为伯讨。案霍之经,宋公序上,乃次楚子,下言执宋公,明知不得因上文矣。既不因上文,而不更出楚子,不与夷狄之执诸夏故也。云月者,善义兵也者,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遂灭厉。庄王灭萧日,此不日者,灵王非贤,责之略。

  ○灭厉,如字,又音赖,《左氏》作“赖”。

  [疏]“遂灭厉”。

  ○解云:有作“赖”字者。

  ○注“庄王”至“之略”。

  ○解云:宣十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彼注云“日者,属上有王言,今反灭人,故深责之”是也。然则以灵王非贤,故责之略,还依常例书月,若似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之属是。

  九月,取鄫。其言取之何?据国言灭。

  [疏]注“据国言灭”。

  ○解云:即灭谭灭遂之属是也。

  灭之也。灭之则其言取之何?内大恶,讳也。因鄫上有灭文,故使若取内邑。

  [疏]“内大恶讳也”。

  ○解云:隐二年无骇入极之,下传云“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今又重发之者,正以入取之文不同故也。

  ○注“因鄫”至“内邑”。

  ○解云:直言取鄫。言上有灭文者,即襄六年秋,“莒人灭鄫”是也。内取邑直言取者,上元年“三月,取运”之属是也。言上有灭鄫之文,鄫不复为国,因此之故,遂直言取,若似内自取邑。然则襄六年之时,鄫巳见灭,今而言取者,彼直取后乎莒,非兵灭,是以鲁人今得取之。以此言之,则无骇入极不言取者,正以极上无灭文故也。

  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舍中军者何?复古也。善复古也。

  ○舍中,音舍,下及注同。

  [疏]“舍中军”。

  ○解云:襄十一年时,於司马之下为之置中卿之官,令助司马为军将,添前司徒司空之属为三军,逾王制,故於彼经云“作三军”以讥之。今还依古礼,舍司马,不复令作将军,故曰舍中军。

  ○“舍中军者何”。

  ○解云:欲言非礼,实如王制;欲言是礼,不应复书之,故执不知问。

  ○“复古也”。

  ○解云:正以鲁为州,故正舍二军。今舍僣从礼,故曰复古,是以隐五年注云“方伯二师”是也。

  ○注“善复古也”。

  ○解云:言舍僣从礼,正是常事,而书之者,正以当时皆僣,独自能抑从礼,善其复古,是以书之,故云善复古也。

  然则曷为不言三卿?据上言作三军,等问不言军云卿者,上师解言三卿,因以为难。

  ○为难,乃旦反,下同。

  [疏]注“据上言作三军”。

  ○解云:弟子之意,见上文襄十一年时,云道作三军,今日舍之,应言舍三军,而言舍中军,与上文异,故难之。

  ○注“等问”至“为难”。

  ○解云:襄十一年传云“三军者何?三卿也”,然则今於此问,何故不云曷为不言舍三军,而言卿者?正以上文襄十一年时,师解以为“三军者何?三卿也”,是以弟子因而难之,云曷为不言舍三卿。

  五亦有中,三亦有中。此乃解上作三军时意,作时益中军,不可言中军者,吾亦有中,三亦有中,不知何中也。今此据上作三军,不言中云三,则益三之中,舍三之中,皆可知也。弟子本据上言作三,难下中不言三也。如师解言本益中,故下言舍中,为其将复据下中难上不言中,故解上以解下,如此,则下不言三亦可知也。不言卿者,欲同上下文以相起。传不足以解之者,以上解下,文当同亦可知。月者,善录之。

  ○为,于伪反。复,扶又反。

  [疏]“五亦”至“有中”。

  ○解云:襄十一年时益司马之职,更令将军,正是作中,而不言作中军者,正以五亦有中,三亦有中。若言作中军,嫌是五之中,故变言作三军。若欲实而言之,正是作中军,故至舍时云道中军矣。

  ○注“此乃”至“三也”。 解云:上谓襄十一年时也。云作时益中军者,谓於司马之下置中卿,令助司马将军,添前二军为三军,故曰作时益中军也。云今此据上作三军,不言中云三者,今此公羊子,据上作三军时不言中之意,故言五亦有中,三亦有中也。如此则上益三之中,下舍三之中,皆可知矣,何者?上言作三军,下言舍中军,则非五之中亦明矣。云弟子本据上言作三,难下中不言三也者,即此传云“然则曷为不言舍三卿”是也。

  ○注“如师”至“可知也”。

  ○解云:如诂为若。若公羊答之云本益三之中,故言舍中,即恐弟子难之云今舍时言中军,作时曷为不言作中军?若其如此,即是守文不察,疑惑门人,非师训之道,故公羊子解上以解下,何者?解上作时实是中军,但有嫌疑,不得言中,遂变言三军,即是解此下文舍中军不得言三之意,故云解上以解下。如此言之,即下文不言三军昭然可解,故云亦可知。云不言卿者,欲同上下文以相起者,正实而言之,正是舍去司马之职,中卿之官。何以不言舍中卿,而言舍中军者,正以襄十一年时云“作三军”,故欲同其文,相起为一物。

  ○注“传不”至“录之”。

  ○解云:传若足解之,宜云前此作三军之时不言中者,五亦有中,三亦有中。此舍三军不言三者,正以前三非正称,故舍时不得言三。今此传文少,故言传不足解之也。欲以上解下者,以作时文在上,故传特解之。上文既解讫,下文不言三之意当同上义亦可知。云月者,善录之者,谓善其复古而详录之也。

  楚杀其大夫屈申。

  公如晋。

  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莒牟夷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此何以书?重地也。其言及防兹来奔何?据漆闾丘不言及,高张言及。

  [疏]“莒牟夷者何”。

  ○解云:欲言莒君,经不言子;欲言大夫,莒无大夫,故执不知问。

  ○注“据漆”至“言及”。

  ○解云:言漆闾丘不言及者,即襄二十一年春,“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是也。高张言及者,即哀六年“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是也。正以地邑无及文,上下大夫乃言及,与此防兹之义违,故难之,何者?人之尊卑,自有差等,故可以言及;地邑无尊卑之义,恐其不得言及也。

  不以私邑累公邑也。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累,次也。义不可使臣邑与君邑相次序,故言及以绝之。

  秋,七月,公至自晋。

  戊辰,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盖战而涌为异也。不传异者,外异不书。此象公在晋,臣下专为莒叛臣地以兴兵战斗,百姓悲怨叹息,气逆之所致,故因以著战处,欲明天之与人相报应之义。

  ○濆泉,扶粉反。濆泉,踊泉也,《左氏》作“蚡泉”,《穀梁》作“贲泉”。处,昌虑反。应,应对之应。

  [疏]“于濆泉”。

  ○解云:《左氏》作“蚡”字,《穀梁》作“贲泉”字。

  ○“濆泉者何”。解云:欲言地名,以泉名之;欲言是水,战於其处,故执不知问。

  ○“直泉也”。

  ○解云:谓此泉直上而出。

  ○“直泉者何”。

  ○解云:欲言涌地,不应言直;欲言土地,仍谓之泉,故执不知问。

  ○注“盖战”至“而涌为异也”。

  ○解云:似穀洛斗之事也。

  ○注“不传”至“战斗”。

  ○解云:《春秋》之义,外异不书,即襄十九年不书漷移之属是。今此濆泉为异,故不录。经既不录,传无由发之;经若书之,传宜云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似若僖十四年“沙鹿崩”之传矣。云此象公在晋云云者,公在晋者,即上春“公如晋”是也。臣下专受莒叛臣地者,即经书“夏,莒牟夷”以下云云“来奔”,在“秋,七月,公至自晋”之上是也。以兴兵战斗者,即此战败于濆泉是。正以败者,内战之文故也。

  ○注“百姓”至“所致”。

  ○解云:上注云“外异”,今此云鲁人悲怨致之者,正以濆泉在莒鲁界上,二国结怨,方战於此,应而为异,何以不然?

  ○注“故因”至“之义”。

  ○解云:疏具僖三年。

  秦伯卒。何以不名?据诸侯名。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竟,择勇猛者而立之。

  ○嫡之,丁历反,注及下同。

  [疏]注“嫡子”至“立之”。

  ○解云:即《内则》云“夫告宰名,宰辩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是其以名令於四竟之义也。其择勇猛者而立之者,正以夷狄之人,不尚文德故也。

  其名何?据秦伯婴、稻名。

  [疏]注“据秦伯婴、稻名”。

  ○解云:文十八年春,“秦伯罃卒”;宣四年春,“秦伯稻卒”是也。然则文十八年经作“罃”字,今此作“婴”字者,误也。宁知非彼误者,正以文十八年“秦伯罃卒”之下,贾氏云“《穀梁传》云秦伯偃”,不道《公羊》曰“婴”,知《公羊》与《左氏》同,皆作“罃”字矣。注“独婴、稻以嫡得立之”者,“婴”字亦误,宜为“罃”字矣。

  嫡得之也。独婴、稻以嫡得立之。

  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吴未服庆封之罪故也。越称人者,俱助义兵,意进于淮夷,故加人以进之。义兵不月者,进越为义兵明,故省文。

  [疏]注“越称”至“省文”。

  ○解云:即上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彼注云“月者,善义兵”。然则上文淮夷唯助义兵,其意不进,故不称淮人。今称人,故以进解之。云义兵不月者,进越为义兵明,故省文者,正以侵伐例时,义兵则详录,故上四年“秋,七月,楚子”以下“伐吴”,注云“月者,善录义兵”是也。今此亦为义兵而不书月,故如此解。

  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上城杞已贬,复卒略之者,入所见世,责小国详,始录内行也。诸侯内行小失,不可胜书,故於终略责之,见其义。

  ○复,扶又反。内行,下孟反,下同。胜,音升。见其,贤遍反。

  [疏]注“不日”至“略之”。

  ○解云:正以襄二十三年春,“三月,己巳,杞伯匄卒”,彼已书日,今而书月,故解之。

  ○注“上城”至“其义”。

  ○解云:上城已贬者,谓襄二十九年“夏,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以下“城杞”,“杞子来盟”,注云“贬称子者,微弱不能自城,危社稷宗庙当坐”是也。律云“一人有数罪,则以重者坐之。然则亦不再加,而卒复略之者,正以此是入所见之世,责小国详,始录其内行故也。诸侯内行小失,宁可备书,但当卒时略之而已。言不可胜书者,言小行非一,不可胜负,不可具书,犹如《序》云“不可胜记”之类也。何氏必此解者,正以往前经传,不见杞伯之恶而经略之,知内行有失也。

  葬秦景公。

  夏,季孙宿如晋。

  葬杞文公。

  宋华合比出奔卫。

  ○比,如字,又毗志反。

  秋,九月,大雩。先是季孙宿如晋,是后叔弓与公比如楚,有豫赋之烦也。

  ○赋敛,力验反,或无此字。

  [疏]注“先是”至“之烦也”。

  ○解云:文当如是。言先是季孙宿如晋,即上文“夏,季孙宿如晋”是也。言是后叔弓与公比如楚者,即下文“冬,叔弓如楚”,七年“三月,公如楚”,故谓之比也。二年事皆在后,故云有豫赋之烦也。亦有一本云“叔弓如齐”者,误。

  楚薳颇帅师伐吴。

  [疏]“楚蒍颇”。

  ○解云:《左氏》、《穀梁》作“薳罢”字。

  冬,叔弓如楚。

  齐侯伐北燕。

  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书者,善录内也。不出主名者,君相与平,国中皆安,故以举国体言之。月者,剌内暨暨也。时鲁方结婚于吴,外慕强楚,故不汲汲于齐。

  ○暨,其器反。

  [疏]注“书者,善录内也”。

  ○解云:正以平为善事,今而书之,故云善录内也。

  ○注“月者”至“暨也”。

  ○解云:正以定十一年“冬,及郑平”,则知例书时也。今此书月,故如此解也。隐元年传云“及,犹汲汲;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然则暨暨是不获已,然后为之,平是善事而不汲汲,故书月以刺之,故云月者刺内暨暨矣。

  ○注“时鲁”至“于齐”。

  ○解云:下十年冬注云“去冬者,盖昭公娶吴孟子之年,故贬之”。然则十年不书冬者,是其方结缗于吴之事。其外慕强楚者,即上文“叔弓如楚”,下文“公如楚”之属是也。正以文不言及,故云不汲汲于齐矣。

  三月,公如楚。

  叔孙舍如齐莅盟。

  ○叔孙舍,二传作“婼”。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是后楚灭陈蔡,楚弑君虔于乾谿。

  [疏]注“是后楚灭陈蔡”。

  ○解云:即八年“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是也,及下十一年“十有一月,丁酉,楚师灭蔡”是也。云楚弑其君于乾谿者,即下十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于乾谿”是也。

  秋,八月,戊辰,卫侯恶卒。

  九月,公至自楚。

  冬,十有一月,癸未,季孙宿卒。

  十有二月,癸亥,葬卫襄公。当时而日者,世子辄有恶疾,不早废之,临死乃命臣下废之。自下废上,鲜不为乱,故危录之。

  ○当,丁浪反,又如字。鲜,息浅反。

  [疏]注“当时”至“录之”。

  ○解云:隐三年传云“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今此卫侯八月卒,至此正五月,而经书癸亥,故言危录之。言世子辄有恶疾者,即下二十年“秋,盗杀卫侯之兄辄”,传云“母兄称兄。兄何以不立?有恶疾也”是矣。知其不早废,临死乃命臣下废之者,正以危录其葬故也。其若不然,更无危事,不知使葬何以书日乎?言危录之者,以其有危,故录其日也。

  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说在元年。变其言陈者,起招致楚灭陈自此始,故重举国。

  ○故重,直用反,年末同。

  [疏]注“说在元年”。

  ○解云:即元年传云“大夫相杀称人,此其称名氏以杀何?言将自是弑君也。今将尔,词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之属是也。

  ○注“变其”至“举国”。解云:《春秋》之义,大夫相杀称人。言其,即庄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公子御寇”;下“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文九年“晋人杀其大夫先都”之属,今变两下之例,言杀陈世子者,起招致楚灭陈自此始,是以重举陈矣。

  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

  ○溺,乃狄反。

  叔弓如晋。

  楚人执陈行人于徵师杀之。

  陈公子留出奔郑。

  秋,蒐于红。蒐者何?简车徒也。徒,众

  ○廋,所苗反,本亦作“蒐”。

  [疏]“蒐者何”。

  ○解云:正以常事不书,今此见经,故执不知问。

  何以书?盖以罕书也。说在桓六年。

  [疏]注“说在桓六年”。

  ○解云: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阅”,传云“大阅者何?简车徒也。何以书?盖以罕书也”,注云“罕,希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比年简徒,谓之蒐;三年简车,谓之大阅;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蒐。存不忘亡,安不忘危。不地者,常地也。蒐例时,此日者,桓既无文德,又忽忘武备,故尤危录”。然则为蒐之法,比年作之,今此不然,故云以罕书。

  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

  ○过,音戈。

  大雩。先是公如楚,半年乃归,费多赋重所致。

  ○费,芳味反。

  [疏]注“先是”至“乃归”。

  ○解云:即去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楚”是也。

  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瑗。

  [疏]“杀陈孔瑗”。

  ○解云:《左传》、《穀梁》作“奂”。

  葬陈哀公。日者,疾诈谖灭人也。不举灭为重,复书三事言执者,疾谖讬义,故列见之。讬义不先书者,本怀灭心。重举陈者,上已言灭,不复重举无以明。

  ○谖,况元反。复书,扶又反,下同。见,贤遍反。

  [疏]注“日者”至“人也”。

  ○解云:《春秋》之义,灭例书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上四年“秋,七月,楚子灭厉”之下,注云“庄王灭萧日,此不日者,灵王非贤,责之略”,是以还依常例书月矣。今而日者,疾诈谖灭人故也。

  ○注“不举”至“见之”。

  ○解云:《春秋》之义,举灭为重,是以襄六年“齐侯灭莱”之下,何氏云“不书杀莱君者,举国灭为重”是也。今不举灭为重,故须辨之。言复书三事言执者,谓复书三事,又言执者,以疾其诈谖讬义,故须列而见之。三事:放招,杀瑗,葬哀公是。

  ○注“讬义”至“灭心”。

  ○解云: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陈”。然则彼乃楚子行义,先书其杀,今此楚子亦是讬义讨贼,书在灭后者,见本怀灭心故也。

  ○注“重举”至“以明”。

  ○解云:成二年“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不重举齐,此重举陈者,上已言楚师灭陈,若不复举陈,无以明其是陈人矣。

  九年,春,叔弓会楚子于陈。陈已灭,复见者,从地名录,犹宋郜以邑录。不举小地者,顾后当存。

  ○复见,扶又反,下同;下贤遍反。

  [疏]注“陈已”至“当存”。

  ○解云:郜者,是文王之子,春秋前宋人灭之,至隐十年夏,“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管。辛未,取郜。辛已,取防”是也。云不举小地,顾后当存者,言陈是总号,当是会时,未必在其国都,所以不举小地而举陈者,正以楚人暴灭,《春秋》欲闵陈而存之,故还举其大号而言也。其存陈者,即下经“夏,四月,陈火”是也。

  许迁于夷。

  夏,四月,陈火。陈已灭矣,其言陈火何?据灾异为有国者戒。

  ○陈火,《左氏》作“灾”。

  [疏]“陈火”。

  ○解云:《左氏》作“灾”字,《穀梁》与此同。

  ○“陈已”至“火何”。

  ○解云:所以不言外灾不书,此何以书之义者,正以解言存陈,故书其火,则外灾得书之义亦见矣。

  存陈也。陈已灭,复火者,死灰复燃之象也。此天意欲存之,故从有国记灾。

  [疏]注“陈已”至“记灾”。解云:即《考异邮》不“陈火之类,未当诛绝,天晓其君,死灰更燃之意”是也。

  曰存陈,悕矣。书火存陈者,若曰陈为天所存,悲之。

  ○悕,音希,悲也。

  [疏]“曰存陈,悕矣”。

  ○解云:悕,谓悲也。公羊子曰陈为天所存者,天悲痛之故也。

  曷为存陈?据灾非一,天意曷为悲陈而存之?

  [疏]注“据灾”至“存之”。

  ○解云:弟子之意,以为《春秋》之内,书灾者非止一处而已矣,意曷为正於此灾之上,悲陈而存之乎?

  灭人之国,执人之罪人,罪人,招也。杀人之贼,孔瑗,弑君贼也。葬人之君,若是则陈存悕矣。楚为无道,托讨贼行义,陈臣子辟门虚心待之,而灭其国。若是,则天存之者,悲之也。不书孔瑗弑君者,本为招弑,当举招为重,方不与楚讨贼,於没招正贼文,以将与上贬起之。月者,闵之。

  ○辟,婢亦反,开也。本为,于伪反。

  [疏]注“不书”至“闵之”。

  ○解云:案如上文,则孔瑗与招本谋弑君,而责是弑文者,正以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言当举招为重。言故没招正贼文者,谓不於讨处贬招,见其有弑君之罪矣。言以将与上贬起之者,上贬,谓元年称公子,传云“此陈侯之弟招,何以不称弟?贬”是也。云月者,闵之者,正以外灾例时,即襄九年“春,宋火”之属是,今而书月,故言闵之。

  秋,仲孙玃如齐。

  ○玃,具缚反,又居碧反。

  冬筑郎囿。

  ○囿,音又。

  十年,春,王正月。

  夏,晋栾施来奔。

  ○晋栾施,《左氏》作“齐栾施”。

  秋,七月,季孙隐如、叔弓、仲孙玃帅师伐莒。

  ○隐如,《左氏》作“意如”。

  戊子,晋侯彪卒。

  ○彪,彼虬反。

  九月,叔孙舍如晋。

  葬晋平公。

  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戍卒。去冬者,盖昭公取吴孟子之年,故贬之。

  ○宋戌,读《左传》者音成,何云“向戌与君同名,则宜音恤”。去,起吕反。

  [疏]注“去冬”至“贬之”。

  ○解云:正以《礼记》、《论语》皆有“昭公取于吴,谓之吴孟子”之文,但不指其取之年岁。今无冬者,无佗罪可指,是以何氏以意当之,以无正文,故言盖也。取吴孟子所以不书者,讳取同姓故也。贾、服以为剌不登台视气,范氏以为不书冬,甯所未详。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叔弓如宋。

  葬宋平公。

  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楚子虔何以名?据诱戎曼子不名。

  ○戎曼,音蛮。

  [疏]注“据诱”至“不名”。

  ○解云:即昭十六年春,“楚子诱戎曼子杀之”是也。

  绝也。曷为绝之?据俱诱之。为其诱封也。使不自知而死,故加诱。

  ○为,于伪反。

  [疏]注“使不”至“加诱”。

  ○解云:即《左氏传》云“醉而杀之”是也。

  此讨贼也。蔡侯般弑父而立

  [疏]注“蔡侯”至“而立”。

  ○解云: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是也。

  虽诱之,则曷为绝之?据与庄王外讨,晋文谲尊。

  ○谲,古穴反。

  [疏]注“据与”至“谲尊”。

  ○解云:庄王外讨者,即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传云“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外讨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讨也。诸侯之义不得专讨,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为无道者,臣弑君,子杀父,力能讨之,则讨之可也”者,是其实与庄王外讨之文也。云晋文谲尊者,即僖二十八年“五月,癸丑,公会晋侯”以下“盟于践土”,“公朝于王所”,传云“曷为不言公如京师?天子在是也”,“曷为不言天子在是?不与致天子也”,注云“时晋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诸侯不可卒致,原王居践土;下谓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迫使正君臣,明王法,虽非正,起时可与,故书朝,因正其义”,“所以见文公之功”是也。

  怀恶而讨不义,君子不予也。内怀利国之心,而外讬讨贼,故不与其讨贼,而责其诱诈也。地者,起以好会诱之。

  ○好,呼报反。

  [疏]注“地者”至“诱之”。

  ○解云:正以昭十六年,“楚子诱戎曼子杀之”,不书地,今言于申,故解之。

  楚公子弃疾帅师围蔡。

  五月,甲申,夫人归氏薨。

  大蒐于比蒲。大蒐者何?简车徒也。何以书?盖以罕书也。说在桓六年。

  ○比,音毗。

  [疏]“大蒐者何”。

  ○解云:欲言常事,而经加大欲言非常事,蒐是常猎之名,故执不知问。

  ○注“说在桓六年”。

  ○解云:即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阅”,传云“大阅者何?简车徒。何以书?盖以罕书也”,注云“罕,希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比年简徒谓之蒐,三年简车谓之大阅,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蒐,存不忘亡,安不忘危”。然则大蒐之法,五年一为,今此不然,故曰以罕书也。上八年“蒐于红”之下,何氏云“说在桓六年”,今复指之者,正以蒐与大蒐希数大异,礼亦不同,是以不得相因,各指其所在。

  仲孙玃会邾娄子盟于侵羊。不日者,盖讳丧盟,使若议结善事。

  ○侵羊,二传作“祲祥”。

  [疏]“盟于浸羊”。

  ○解云:《穀梁传》作“侵祥”字,服氏注引者,直作“详”字、无“侵”字,皆是所见异也。

  ○注“不日”至“善事”。

  ○解云:上文五月“夫人归氏薨”,君居丧,居丧而与人盟,至十三年秋平丘之会,邾娄子与晋为议,不容公盟而执季孙,理宜书日,见其不信。而不书日者,正以身居大丧而不以为忧,是内恶可讳之限,其为信辞,使若此盟方欲议论,结其善事然。齐国酌者,贾氏作“酌”字,与此同;服氏及“穀梁”皆作“齐国弱”字也。

  秋,季孙隐如会晋韩起、齐国酌、宋华亥、卫北宫佗、郑轩虎、曹人、杞人于屈银。

  ○佗,大河反。屈银,并如字,二传作“厥慭”。

  [疏]“于屈银”。

  ○解云:《左氏》、《穀梁》作“厥慭”字。

  九月,已亥,葬我小君齐归。齐归者何?昭公之母也。归氏,胡女,襄公嫡夫人。

  ○嫡,丁历反。

  [疏]“齐归者何”。

  ○解云:欲言夫人,初至不录;欲言其妾,薨葬具书,故执不知问。

  ○注“归氏”至“夫人”。

  ○解云:皆《史记》文。而初至不书者,盖为世子时娶之。然则沙随之会,襄公始生,而成公之世已娶夫人者,案《公羊》上下,竟无幼少之文,则何氏不信《左氏》故也。

  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师灭蔡。执蔡世子有以归,用之。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称世子何?据陈子也。

  [疏]注“据陈子也”。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以下“于温”是也。

  不君灵公,不成其子也。灵公,即般也。不君,不与灵公,坐弑父诛,不得为君也。不成其子,不成有得称子继父也。上不与楚诱讨,嫌有不当绝,故正之云耳。

  [疏]“不君”至“子也”。

  ○解云:灵公弑父而立,弑父之人,人伦所不容,今而见诛,正是其宜,是以《春秋》不与灵公为君也,故曰不君灵公也。庄三十二年传云“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然则称子者,嗣君之称。《春秋》之义,既不与灵公得为成君,故亦不成其子有得为嗣君,以继其父,故曰不成其子也。云灵公坐弑父诛者,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上四月,“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是也。云上不与楚诱讨者,即上传云“曷为绝之?为其诱讨也。此讨贼也,虽诱之,则曷为绝之?怀恶而讨不义,故君子不与”是。

  不君灵公,则曷为不成其子?据恶恶止其身。诛君之子不立。虽不与楚诱讨,其恶坐弑父诛,当以诛君论之,故云尔。言执者,时楚讬义灭之。

  [疏]注“当以”至“云尔”。

  ○解云:若不君灵公,而以诛君论之,何故上四年申之会,及伐吴之经,上文楚子诱杀之时,皆称其爵者,凡贬剌之例,正可於一事之上,足见其恶而已,宁可文文皆贬,似若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郜”,传云“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独於此讥”,“择其重者而讥焉,莫重乎其与雠狩也”,“其馀从同”是也。

  ○注“言执”至“灭之”。

  ○解云:《春秋》之义,举灭国以为重,其馀轻者皆从略,是以襄六年注云“不书杀莱君者,举灭国为重”是。今并书其执者,正以楚人讬义灭之,故见其义也,似若上八年注云“不举灭为重,复书三事言执者,疾谖讬义,故列见之”是也。楚既讬义,执用蔡之世子以灭其国,当先书其馀,似若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陈”然。今乃先书灭蔡者,起其本怀灭心故也。是以八年注云“讬义不先书者,本怀灭心”故是也。

  非怒也,无继也。公诛,子当绝。

  [疏]“非怒也,无继也”。

  ○解云:庄四年传云“今纪无罪,此非怒与”,何氏云“怒,迁怒。齐人语。此非怒其先祖,迁之于子孙与”。然则齐人谓迁怒为怒也。言今不成有为子者,非由恶其父,迁怒其子孙,但由灵公大逆,理无继嗣矣,是以注“父诛,子当绝也”。其“非”字有作“悲”字者,误也。

  恶乎用之?用之防也。其用之防奈何?盖以筑防也。持其足,以头筑防,恶不以道。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日者,疾谖灭人。

  ○恶乎,音乌。恶不,乌路反。

  [疏]注“日者,疾谖灭人”。

  ○解云:正以凡灭例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上四年秋七月,“遂灭厉”之属是也。今而书日者,疾诈谖故也。

  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伯于阳者何?即纳上伯款,非犯父命,不当言于阳。又微国,出入不两书,伯不当再出,故断三字问之。

  ○断,丁管反,又丁乱反。

  [疏]注“即纳”至“问之”。

  ○解云:纳上伯款者,即上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齐”是也。其犯父命而见纳言于邑者,即哀二年夏,“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传云“戚者何?卫之邑也。曷为不言入于卫?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注云“明其父得有子而废之,子不得有父之所有,故夺其国文,正其义也”者是也。然则今此“纳北燕伯于阳”,若是纳上伯款,即非犯父之命者,正以出奔称伯,不似蒯聩称世子故也,是以何氏於款之上连伯言之,见非犯父之命。云又微国,出入不两书者,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传云“何以不言遂,两之也”,注云“顿子出奔不书者,小国例也”是也。

  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子谓孔子。乃,乃是岁也。时孔子年二十三,具知其事,后作《春秋》,案史记,知“公”误为“伯”,“子”误为“于”,“阳”在,“生”刊灭阙。

  ○刊,苦于反。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如,犹奈也。犹曰奈女所不知何?宁可强更之乎?此夫子欲为后人法,不欲令人妄亿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女,音汝。强,其丈反。令,力呈反,下“令楚”同。亿,於力反。错,七故反,或七各反,字或作“措”。

  [疏]注“如犹”至“亿措”。

  ○解云:孔子云当是岁时,我已年立,具见其事,奈汝在侧之徒,不见之何?故曰奈汝所不知何也。孔子虽知伯于阳者,是公子阳生,但在侧之徒,皆不委曲,若改之,谓已苟出心肺,故曰宁可彊更之乎。庄七年“星霣如雨”之下,传云“‘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何氏云“明其状似雨耳,不当言雨星。不言尺者,霣则为异,不以尺寸录之”。然孔子脩《春秋》,大有改之处,而特此文不改之者,欲示后人重其旧事,似刘公即君与为不上礼之类也,故曰夫子欲为后人法,不欲人妄亿措也。亿措者,亿谓有所拟度;措者置也,置意於言也。不欲令人妄拟度,不欲令人妄置意於言矣。若拟度而中之者无伤,即“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之类是也;若亿措而妄者,正得学者不思之义也,则“学而不思,则罔”之类是也。云子绝四者,备於郑注。引之者,欲道无事亿措,乃孔子所绝,是以脩《春秋》,而有其义矣。

  《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唯齐桓、晋文,会能以德优劣、国大小相次序。

  [疏]注“唯齐”至“次序”。

  ○解云:谓其盛时事也。及其衰未亦不醇粹,是以僖十三年咸之会,许男序于曹伯之上,而何氏於僖四年“许男辛臣卒”,“葬许穆公”之下,注云“得卒葬於所传闻世者,许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后”者,是咸之会,当桓未年,许在曹上,非其次序之事也。

  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非齐桓、晋文,则如主会者为之,虽优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其词,则丘有罪焉耳。”丘,孔子名。其贬绝讥剌之辞。有所失者,是丘之罪。圣人德盛尚谦,故自名尔。主书者,恶纳篡也。不书所篡出奔者,微国虽未逾年君犹不录。不足阳下言于北燕者,史文也北燕本在上,从史文也。

  ○恶纳,乌路反。

  [疏]注“其贬”至“之罪”。

  ○解云:即《春秋说》云“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是也。云“主书者,恶纳篡也者,正以《春秋》之义,立、纳、入皆为篡辞,且上有“伯款出奔齐”之文,知今纳,宜是篡人也。

  ○注“不书”至“不录”。

  ○解云:正以上三年之末“伯款出奔”,遥历十许年,计应有君矣。阳生篡之,宜书其出。今不书者,微国之君被篡而出走者,皆略而不书之。假令非被篡,但是微国,未逾年之君,卒犹不书,况乎被篡出奔,宁不略之乎?何氏所以必将未逾年君约之者,正以所见之世,微国成君之出,例皆录之故也,即伯款之徒是也。

  ○注“不足”至“史文也”。

  ○解云:若足其文,宜云齐高偃帅师纳北燕公子阳生于北燕。今“阳生”之下,不言北燕者,正以史之本文,“阳生”之上有“北燕”之字,因而从之,不及改顺文。楚杀其大夫成然者,《左氏》作“成熊”,《穀梁》作“成虎”字。

  三月,壬申,郑伯嘉卒。

  夏,宋公使华定来聘。

  公如晋,至河乃复。

  五月,葬郑简公。

  楚杀其大夫成然。

  ○成然,《左氏》作“成熊”。

  秋,七月。

  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齐。

  ○整,之领反,或作“慭”,鱼觐反。

  楚子伐徐。

  晋伐鲜虞。谓之晋者,中国以无义,故为夷狄所强。今楚行诈灭陈、蔡,诸夏惧然去而与晋会于屈银,不因以大绥诸侯,先之以博爱,而先伐同姓,从亲亲起,欲以立威行霸,故狄之。

  [疏]注“谓之”至“狄之”。

  ○解云:诸夏之称连国称霸,今单言晋,作夷狄之号,故须解之。言中国无义,故为夷狄所彊者,即襄七年“郑伯髡原”之下,传云“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郑伯将会诸侯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即伐我丧。以中国为彊,则不若楚。’於是弑之”,何氏云“祸由中国无义,故深讳使若自卒”之属,是中国无义之文也。言遂为夷狄所彊也者,即四年“夏,楚子”以下“会于申”,“执齐庆封,杀之”之属是也。云令楚行诈,灭陈、蔡者,即昭八年灭陈,十一年灭蔡是也。令楚行诈者,即讬义讨招瑗,讬义讨蔡般是也。言诸夏惧然去而与晋会于屈银者,即上十一年“秋,季孙隐如会晋韩起”以下“于屈银”是也。言先伐同姓者,正以鲜虞姬姓故也。

昭公卷二十三(起十三年,尽二十三年)

 昭公卷二十三(起十三年,尽二十三年)

  十有三年,春,叔弓帅师围费。

  ○费,音祕。

  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虔于乾谿。此弑其君,其言归何?据齐阳生入恶不言归。

  ○谿,苦兮反。

  [疏]“此弑”至“归何”。

  ○解云:正以归者,出入无恶之文。今君弑而言归,故难之。

  ○注“据齐”至“言归”。

  ○解云:即哀六年秋七月,“齐阳生入于齐”是也。其阳生入恶者,先诈致诸大夫,立於陈乞之家,自是往弑舍是也。

  归无恶於弑立也。归无恶於弑立者何?灵王为无道,作乾谿之台,三年不成,楚公子弃疾胁比而立之。然后令于乾谿之役曰:“比已立矣,后归者不得复其田里。”众罢而去之,灵王经而死。时弃疾诈告比得晋力可以归,至而胁立之。比之义,宜效死不立而立;君因自经,故加弑也。言归者,谓其本无弑君而立之意,加弑,责之尔。不日者,恶灵王无道。封内地者,起祸所由,因以为戒。

  ○罢,音皮。恶灵,乌路反。

  [疏]“归无”至“立也”。

  ○解云:弑谓虔也。言所以书其归者,正於弑虔之时,比无恶。

  ○“归无”至“者何”。

  ○解云:正据经书弑其君虔,曷为言无恶?故问之。

  ○“灵王经而死”。

  ○解云:经者,谓悬缢而死也。若申生雉经,及《论语》云“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者是也,故何氏云“君因自经”。

  ○注“时弃”至“为戒”。

  ○解云:正以经书自晋,故得为有力之义,故如此解。

  ○云比之义,宜效死不立者,下传文。云言归者,明其本无弑君而立之意,加弑,责之尔者,桓十五年传曰:“归者,出入无恶”,故云本无弑君而立之意。言加杀,责之者,谓责其不效死而立矣。云不日者,恶灵王无道者,正以宣二年“秋,七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獆”,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则《春秋》之义不问加弑与否,例皆书日。今而不日,故解之。云封内地者,起祸所由,因为戒者,正以下二十五年,“宋公佐卒於曲棘”,传云“曲棘者何?宋之邑。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忧内也”,注云“时宋公闻昭公见逐,欲忧纳之,至曲棘而卒,故恩录之”。然则诸侯卒其封内例不地,今此灵王见弑乾谿之由,是以书地以起之,故曰起祸所由,因以为戒也。

  楚公子弃疾弑公子比。比已立矣,其称公子何?据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疏]注“据齐”至“君舍”。

  ○解云:在文十四年九月。彼传云“此未逾年之君也,其言弑其君舍何?已立之,己杀之,成死者而贱生者也”,注云“恶商人怀诈无道,故成舍之君号,以贱商人之所为”。然则彼未逾年君,而见弑称成君,今比亦为未逾年君,见弑称公子,故据而难之。所以不据僖九年“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者,正以取成君之号以难公子,义强于君之子之文故也。

  其意不当也。据上传知其胁。

  [疏]注“据上”至“其胁”。解云:即上传云“楚公子弃疾胁比而立之”是也。

  其意不当,则曷为加弑焉尔?据王子朝不贬。

  ○朝,如字。

  [疏]注“据王子朝不贬”。

  ○解云:即二十三年秋,“尹氏立王子朝”,注云“贬言尹氏者,著世卿之权。尹氏贬,于朝不贬者,年未满十岁,未知欲富贵,不当坐,明罪在尹氏”。然则子朝之意,与此相似,子朝不贬而比加弑,故难之。

  比之义宜乎效死不立。大夫相杀称人,此其称名氏以弑何?据经言弑公子比也。

  [疏]“比之”至“不立”。

  ○解云:即守死善道,若王子闾之类也。

  ○大夫”至“称人”。

  ○解云:即文十六年冬,“宋人弑其君处臼”之下,传云“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注云“贱者谓士也,士正自当称人”;“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注云“降大夫使称人,降士使称盗者,所以别死刑有轻重也”。然则文十六年师有成解,故此弟子取而难之。

  ○注“据经”至“比也”。

  ○解云:经言弑公子比,即是两下相杀之文,而称弃疾名氏,是以据而难之。

  言将自是为君也。故使与弑君而立者同文也。不言其者,比实已立,嫌触实公子,弃疾则楚子居也。

  [疏]“言将”至“君也”。

  ○解云:谓弃疾从是杀比之后,遂代比为君矣。

  ○注“故使”至“文也”。

  ○解云:同文也,即文十四年秋九月,“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是也。

  ○注“不言”至“公子”。

  ○解云:庄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公子御寇”,注云“书者,杀君之子,重也”;下十四年“冬,莒杀其公子意恢”。然则彼二公子见杀,言其,今公子比实已立讫,若言杀其公子比,则嫌触彼二公子文,故曰嫌触实公子。云弃疾即楚子居也者,即下二十六年秋,“楚子居卒”是也。

  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不举重者,起诸侯欲讨弃疾,故详录之。不言刘子及诸侯者,閒无异事可知矣。

  [疏]注“不举”至“录之”。

  ○解云:文十四年“六月,公会宋公”以下,“同盟于新城”。然则彼亦是二事,举盟为重,不言会于某,今会盟并举,故须解之,故云诸侯欲讨弃疾。以上有弃疾弑君之事,下传有诸侯遂乱之言,故知於间详录此会,欲讨之矣。

  ○注“不言”至“知矣”。

  ○解云:《春秋》之义,会盟咸有而间隔事者,则重言诸侯,即定公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以下“于召陵,侵楚”;夏四月,“蔡公孙归姓帅师灭沈,以沈于嘉归,杀之”;“五月,公及诸侯盟于浩油”。然则彼由间有隔事,刘子不与盟,是以重出诸侯。今则间无隔事,刘子复与盟,是以不劳重出刘子及诸侯,见其可知矣。

  公不与盟。

  ○与,音预,注二“不肯与”及下文“不与焉”,注“公不与”、“不宜与”皆同。

  [疏]“公不与盟者何”。

  ○解云:正以盟会详录即为善事,而公不与盟,於义似违,故执不知问。

  公不见与盟也。时晋主会,疑公如楚,不肯与公盟,故讳使若公自不肯与盟。

  [疏]注“时晋”至“与盟”。

  ○解云:须言时晋主会者,正以此会刘子在其间,故须辨之。知非刘子主会者,正以当时天子微弱故也。知疑公如楚,不肯与公盟者,正以上七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楚”之文;十一年“公如晋,至河乃复”,是其见疑,不得入晋故也。

  公不见与盟,大夫执,何以致会?据得意乃致会。

  [疏]注“据得意乃致会”。

  ○解云:即庄六年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今此平丘之经,亦是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之事,故言据得意乃致会也。若欲伯事言之,即哀十三年夏,“公会晋侯乃吴子于黄池”,“公至自会”是也。

  不耻也。曷为不耻?据扈之会公失序耻之。

  [疏]注“据扈之会”至“耻之”。

  ○解云:即文七年“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眣晋大夫使与公盟也”,何氏云“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是也。

  诸侯遂乱,反陈、蔡,君子耻不与焉。时诸侯将征弃疾,弃疾乃封陈、蔡之君,使说诸侯,诸侯从陈、蔡之君言还反,不复讨楚,楚乱遂成,故云尔。公不与盟,不书成楚乱者,时不受盟也。诸侯实不与公盟,而言公不与盟者,遂乱,虽见与,公犹不宜与也,故因为公张义。

  ○复,扶又反。为公,于伪反。

  [疏]注“弃疾”至“之君”。

  ○解云:即下文是也。

  ○注“公不”至“赂也”。

  ○解云:《春秋》之义,讳内恶,故隐五年“春,公观鱼于棠”,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何氏云“实讥张鱼而言观,讥远者,耻公去南面之位,下与百姓争利,匹夫无异,故讳使若以远观为讥也”。然则公若与盟,即成楚乱,便是内恶,例讳不书。今公不与盟,不书楚乱者,正以时不受赂,是以不得书其成乱矣。桓二年春,“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太庙,非礼也”。然则彼以受赂之故,书其成宋乱,今不受赂,是不以书成楚乱决之。《春秋》之义,为内讳大恶,而桓公受赂而成宋乱,不为之讳者,彼注云“宋公冯与督共弑君而立,诸侯会于稷,欲共诛之,受赂便还,令宋乱遂成。桓公本亦弑隐而立,君子疾同类相养,小人同恶相长,故贱不为讳也”者是也。

  ○注“诸侯”至“张义”。

  ○解云:上注云“故讳使若公自不肯与之盟”,今又言此者,正以诸侯遂乱,是以鲁侯不肯与之盟。然则上下二注,弥缝为义,非别解。云因为公张义者,谓书公不与盟者,非直为国讳,因见诸侯遂乱大恶,公亦不宜与,故言因为公张义也。

  蔡侯庐归于蔡。

  陈侯吴归于陈。此皆灭国也,其言归何?据归者有国辞。

  ○庐,力吴反。

  [疏]注“据归者有国辞”。

  ○解云:即僖三十年秋,“卫灭郑归于卫”之属是也。

  不与诸侯专封也。故使若有国自归者。名者,专受其封,当诛。书者,因以起楚封之。所以能起之者,上有存陈文,陈见灭,无君所责。又蔡本以篡见杀,但不成其子,不绝其国,即诸侯存之,当有文实也。

  [疏]“不与”至“封也”。

  ○解云:宜言不与楚专封,而云“不与诸侯专封”者,宣十一年传云“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诸侯之义,不得专讨也”,是楚得言诸侯之义矣。而旧云楚子初无封陈、蔡之意,但畏诸侯之诛,遂许封陈、蔡之子孙,陈、蔡为之请于诸侯,诸侯止不伐楚,楚乃封陈、蔡。然则陈、蔡得封,本由诸侯,故传言诸侯以明之也,无疑焉。

  ○注“名者”至“当诛”。

  ○解云:诸侯之式,不合生名。今陈、蔡之君,既已称爵,而书名者,正以诸侯之封,宜受干天子,而受国于楚,故名之,见当诛讨,不合为诸侯矣。

  ○注“书者”至“实也”。

  ○解云:言主书此事者,非直恶陈、蔡之君,不受天子之命,亦固以起楚封之。所以能起楚之封者,正以上九年“夏,四月,陈火”,传云“陈已灭矣,其言陈火何?存陈也”,注云“陈已灭,复火者,死灰复燃之象也。此天意欲存之,故从有国记灾”,故曰上有存陈文也。言陈见灭,无君无所责者,正以陈国已灭,无君可责。而火之者,天意作死灰复燃之象,见陈国合存之意。言蔡本以篡见杀者,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至上十一年“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是也。言但不成其子者,即上十一年冬十有一月,“楚师灭蔡。执蔡世子有以归,用之”,传云“未逾年之君,其称世子何?不君灵公,不成其子”是也。子者,嗣君之称,谓不成其子,有得称嗣君以继其父矣。言不绝其国者,正以书灭是也,何者?僖五年“晋人执虞公”之下,传云“虞已灭矣,其言执之何?不与灭也。曷为不与灭?灭者亡国之善辞”,注云“言王者起当存之,故为善辞”也;传云“灭者,上下同力者也”,注云“言灭者,臣子与君戮力一心,其死之辞”是也;然则何氏言此者,欲道陈、蔡皆旧有国,二君之子复先在楚,楚人封之,而遂反国,故得言归,非谓上会诸侯墠地封之。若是上会诸侯墠地封之,当如救邢、城楚丘之属,传亦有文实之文。若作文实之文,宜云城陈、蔡,传云孰城之?诸侯城之。曷为不言诸侯城之?不与诸侯专封。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者?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云者,力能存之,则存之可也。

  冬,十月,葬蔡灵公。书葬者,经不与楚讨,嫌本可责复雠,故书葬,明当从诛君论之,不得责臣子。

  [疏]注“书葬”至“臣子”。

  ○解云:隐十一年传云“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然则灵公上十一年为楚诱杀,未见复雠之文。而书其葬者,正以上十一年经不与楚讨。若不书其葬,即嫌可以责蔡臣子无复雠之义,是以书葬。灵公本者弑父而立,当从诛君论之,不得责臣子复雠於楚矣。言经不与楚讨者,即上十一年传云“楚子虔何以不名?绝也。曷为绝之?为其诱讨也。此讨贼,虽诱之,曷为绝之?怀恶而讨不义,君子不与”是也。

  公如晋,至河乃复。

  ○吴灭州来。不日者,略两夷。

  [疏]注“不日者,略两夷”。

  ○解云:上四年秋,七月,“遂灭厉”,注云“庄王灭萧日,此不日者,灵王非贤,责之略”。然则吴子夷昧兄弟立谋让位季子,即为贤者,而反灭人,宜亦书日以责之,而不日者,正以两夷相灭,故略之。考诸旧本,日亦有作“月”字者。若作“月”字,当云《春秋》上下灭例书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今此不月,略两夷故也。是以下三十年十二月,“吴灭徐”之下,而注云“至此乃月者,所见世始录夷狄灭小国也。不从上州来、巢见义者,因有奔文可责”是也。以此言之,则知此文无月明矣。文承十月之下,而言无月者,谓不在十月内也。然则为“日”字者,误。云云之说,在三十年。

  十有四年,春,隐如至自晋。

  三月,曹伯滕卒。

  夏,四月。秋,葬曹武公。

  八月,莒子去疾卒。入昭公卒不日。不书葬者,本篡,故因不序。

  ○去,起吕反。

  [疏]注“入昭”至“不序”。

  ○解云:《春秋》之义,所传闻之世,略於小国,不书其卒;至所闻之世,乃始书之,即文十三年“邾娄子蘧篨卒”之徒是也;至所见之世,文致大平,书小国而录之,卒月葬时。即下二十八年“秋,七月,癸巳,滕子宁卒。冬,葬滕悼公”之属是也。今此莒君,入昭公所见之世,宜令卒日葬时,而卒不日,复不书其葬者,正由其本是篡人,故因略之,不序其卒日,亦不序其葬矣。其本篡者,即上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是也。然则《春秋》之义,篡明者例书其葬,即卫晋、郑突、齐小白、阳生之徒是。今此去疾於上元年秋亦有“自齐入于莒”之文,即是篡明,例合书葬,但以本篡,故固不序。然则入昭公所见之世,小国之卒,例合书日,而上“三月,曹伯滕卒”亦不日者,庄二十三年冬十一月,“曹伯射始卒”之下,何氏云“曹伯达於《春秋》,当卒月葬时也”,如卒日葬月,嫌与大国同,故复卒不日。入所闻世,可日不复日。然则曹伯终生於桓十年时,以《春秋》敬老重恩之故,而得卒日葬月,以为大平,是以入所见之世,虽例可日亦不复日,是故上文上曹伯不书日矣。

  冬,莒杀其公子意恢。莒无大夫,书杀公子者,未逾年而杀其君之子,不孝尤甚,故重而录之。称氏者,明君之子。

  ○恢,苦回反。

  [疏]注“莒无大夫”。

  ○解云:庄二十七年传文。

  ○注“称氏”至“之子”。

  ○解云:小国大夫假令得见,皆不书氏,即莒庆之徒是也。今兼书公子者,欲明其是君之子故也。若言莒杀意恢,无以明嗣子不孝。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昧卒。

  ○夷昧,音未,本亦作“末”。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其言去乐卒事何?据入者言万,去籥言名,不言卒事。

  ○籥,羊略反。去乐,起吕反。注“去籥”及下文“去乐”同。

  [疏]注“据入”至“卒事”。

  ○解云:即宣八年夏六月,“辛巳,有事于大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释,万入去籥”是也。然则彼乃入者言万,此则入者言籥;彼则去籥言名,此则漫言去乐而已。彼又不言卒事,与此异,是故弟子据而难之。

  礼也。以加录卒事,即非礼,但当言去乐而已,若去籥矣,总言乐者,明悉去也。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恩痛不忍举。卒事。毕其祭事。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主,谓巳主祭者。臣闻君之丧,义不可以不即行,故使兄弟若宗人,摄行主事而往。不废祭者,古礼也。古有分土无分民,大夫不世,已父未必为今君臣也。《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疏]注“主谓”至“臣也”。

  ○解云:谓巳於庙内主其祭事者矣。云古有分土无分民,知如此者,正以《诗》云“誓将去汝,適彼乐土”,《论语》云“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之言故也。云大夫不世者,谓凡平大夫也,不得以有功德大夫难之。

  ○注“孝经”至“敬同”。

  ○解云:何氏之意,以资为取,言取事父之道以事君,所以得然者,而敬同故也。以此言之,则何氏解《孝经》,与郑称同,与康成异矣。云云之说,在《孝经疏》。

  大夫闻大夫之丧,尸事毕而往。宾尸事毕而往也。日者,为卒日。

  ○为,于伪反。

  [疏]注“宾尸”至“往也”。

  ○解云:正以礼,大夫祭谓之宾尸故也。云日者,为卒日者,正以《春秋》之义,失礼鬼神例日。今非失礼,知日为卒。

  夏,蔡昭吴奔郑。不言出者,始封名言归,嫌与天子归有罪同,故夺其有国之辞,明专封。

  ○昭吴,《左氏》作“朝吴”。

  [疏]“夏,蔡昭吴奔郑”。

  ○解云:《左氏》、《穀梁》皆言“朝吴出奔郑”,今此作“昭吴”字,又不言出者,所见之文异。案《左氏》、《穀梁》皆以朝吴为蔡大夫,则知此昭吴亦为蔡大夫矣。而旧解以昭吴为蔡侯卢之字者,似非何氏之意。

  ○注“不言”至“专封”。

  ○解云:今此昭吴出奔郑,不言出者,正以其君始封之时名书归,即上十三年“蔡侯庐归于蔡”是也。云嫌与天子归有罪同者,谓书名言归者,乃与天子归有罪之文近相似,故以为嫌,何者?僖公二十八年夏,“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注云“言复归者”,“剌天子归有罪矣”;冬,“曹伯襄复归于曹”,而注云“曹伯言复归者,天子归之。名者,与卫侯郑同义”。然则天子归有罪者,书名言归,向上“蔡侯庐归于蔡”,亦有罪归,故言嫌与天子归有罪同,非谓礭然相似。言故夺其有国之辞者,正以君子之归有所嫌,故夺其昭吴有国之辞,不言其出矣。云明专封者,欲明其蔡侯为楚所专封矣。吴既受诸侯之专封,不合有国,故不言大夫之出,夺其国文以见之。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并十七年食,盖与孛于大辰同占。

  [疏]注“并十”至“同占”。

  ○解云:谓此文“日有食之”,并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皆与十七年“有星孛於大辰”同占也。其占者,则“孛大辰”之下,注云“是后周分为二,天下两主,宋南里以亡”是也。

  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冬,公如晋。

  十有六年,春,齐侯伐徐。

  楚子诱戎曼子,杀之。楚子何以不名?据诱蔡侯名。

  ○戎曼,音蛮,又音万,二传作“戎蛮”,哀四年同。

  [疏]注“据诱蔡侯名”。

  ○解云:即上十一年夏,“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是也。

  夷狄相诱,君子不疾也。曷为不疾?据俱诱也。若不疾,乃疾之也。以为固当常然者,乃所以为恶也,顾以无知薄责之。戎曼称子者,入昭公,见王道太平,百蛮贡职,夷狄皆进至其爵。不日者,本不卒。不地者,略也。

  ○见,贤遍反。

  [疏]注“戎曼”至“其爵”。

  ○解云:上四年申之会,伐吴再见淮夷,五年冬“越人伐吴”,一见越人。所见之世而不进之者,君子因事见义故也,何者?淮夷与越,盖遣大夫会,此是君因可进而进之。且昭公之时,文致大平,实不治定,但可张法而已,宁可文皆进乎?

  ○注“不日者,本不卒”。

  ○解云:上十一年“夏,四月,丁已,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书其丁巳。今亦诱杀而不日者,正以戎曼乃是夷狄之内最为微国,虽於大平之世亦不合卒,是故《春秋》因略之,不书其日矣。云不地者,略也者,正以蔡侯诱杀,经书于申,今此不地,故言略也。

  夏,公至自晋。

  秋,八月,已亥,晋侯夷卒。

  九月,大雩。先是公数如晋。

  ○数如,音朔。

  季孙隐如如晋。

  冬,十月,葬晋昭公。

  十有七年,春,小邾娄子来朝。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秋,郯子来朝。

  八月,晋荀吴帅师灭贲浑戎。

  ○贲浑,音六;下户门反。

  冬,有星孛于大辰。孛者何?彗星也。三孛皆发问者,或言入,或言于,或言方,嫌为孛异,犹问录之。

  ○星孛,音佩。彗,息遂反,又囚岁反。

  [疏]“孛者何”。

  ○解云:欲言星名,星名未有孛;欲言非星,录为星称,故执不知问。

  ○注“三孛”至“录之”。

  ○解云:言三孛皆发问者,即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传云“孛者何?彗星也。其言入于北斗何?北斗有中也。何以书?记异也”;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於东方”,传云“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以书?记异也”,并此三处皆言“孛者何”,故言三孛皆发问也。所以三处皆问之者,正以文十四年经言“入于北斗”,此经言“于大辰”,哀十三年经言“于东方”,三文甚异,即嫌为孛之不同,是以处处犹发问而详录之,故云或言入,或言于,或言方,嫌为孛异,犹问录之。

  其言于大辰何?据北斗言入于,大辰非常名。

  [疏]注“据北斗言入于”。

  ○解云:正以此经不言入,宜言于,北据入而难之。云大辰非常名者,正以东方七宿皆谓之辰,故曰大辰非七宿之常名,而经举之,因以为难也。

  在大辰也。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谓心。

  [疏]“大辰者何”。解云:正以大辰之名非一而已,不知何者,故执不知问。

  ○注“大火谓心”。解云:《左氏传》“心为大火”是也。而《释天》云“柳,鹑火”者,正以柳在南方,亦可为出火之候故也,不谓心星非大火,然则《尔雅》不言心为大火者,文不备也。

  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伐,谓参伐也。大火与伐,天所以示民时早晚,天下所取正,故谓之大辰。辰,时也。

  ○参,所林反。

  [疏]“大火为大辰”。

  ○解云:即《释天》云“大火谓之大辰”,李氏云“大火,苍龙宿之心,以候四时,故曰大辰”。孙氏、郭氏云“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是也。

  ○注“伐,谓参伐也”。

  ○解云:正以伐在参傍,与参连体而六星,故言伐谓参伐,伐与参为一候故也。

  北辰亦为大辰。北辰,北极,天之中也。常居其所,迷惑不知东西者,须视北辰以别心伐所在,故加亦。亦者,两相须之意。

  ○别,彼列反。

  [疏]注“北辰,北极”。

  ○解云:即《释天》云“北极谓之北辰”,李氏云“北极,天心,居北方,正四时,谓之北辰”,孙氏、郭氏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谓之北辰”是也。云天中也者,以天面言之故也。然则谓之极者,取於居中之义矣。而《春秋说》云“北者,高也。极者,藏也。言大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极也”者,与先儒说违,其何氏两解乎?云常居其所者,谓常居紫微宫所矣。

  何以书?记异也。心者,天子明堂布政之宫,亦为孛。彗者,邪乱之气,扫故置新之象,是后周分为二,天下两主,宋南里以亡。

  ○邪,似嗟反。

  [疏]注“心者”至“之宫”。

  ○解云:《春秋说》文。《星经》亦云。云亦为孛者,亦如北斗为彗所孛矣。

  ○注“是后”至“以亡”。

  ○解云:言周分为二,天下两主者,谓敬王在成周,王猛居王城,故下二十二年“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传云“王城者何?西周也”,何氏云“时居王城邑,自号西周王”;经又言“冬,十月,王子猛卒”,二十二年秋,“尹氏立王子朝”。然则王猛卒后,子朝复篡,恒与敬王处据相拒,故云周分为二,天下两主也,是以《运斗枢》云“星孛贼起,守大辰於五堂,乱兵填门,三王争,周以分”是也。然则彼有三王争者,通前后言之。今此云“周分为二,天下两主”者,正以子猛、子朝之篡是一也。言宋南里以亡者,即下二十一年夏,“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是也。

  楚人及吴战于长岸。诈战不言战,此其言战何?据於越败吴于醉李。

  ○槜李,音醉,本或作“醉”。敌也。俱无胜负,不可言败,故言战也。不月者,略两夷。

  [疏]“诈战”至“战何”。

  ○解云:经文言战,而传以诈战问之者,正以夷狄质薄,不能结日偏战。今此两夷而言战,故以诈战难之。

  ○注“据於”至“醉李”。

  ○解云:在定十四年夏也。彼此皆是两夷,无言战之经,是以据而难之。

  ○注“不月者,略两夷”。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偏战者日,诈战者月。今此诈战而不月,故言略两夷。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异其同日而俱灾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四国,天下象也。是后王室乱,诸侯莫肯救,故天应以同日俱灾,若曰无天下云尔。

  ○为,于伪反。忒,官得反。应,应对之应。

  [疏]“记异也”。

  ○解云:经言灾者,以其焚宗庙朝廷故也。传云异者,正以四国同日而俱灾。

  ○注“四国,天下象也”。

  ○解云:正以四国得为四方之国,故得谓之天下象。

  ○注“是后王室乱,诸侯莫肯救”。

  ○解云:即下二十二年夏六月,“王室乱”,传云“何言乎王室乱”,注云“据天子之居称京师”;“言不及外也”,注云“宫谓之室。剌周室之微弱,邪庶并篡,无一诸侯之助,匹夫之救,如一家之乱也,故变京师言王室”,“不为天子讳者,方责天下不救之”者,是王室乱,诸侯莫肯救之事也。

  六月,邾娄人入鄅。

  ○鄅,音禹,又音矩。

  秋,葬曹平公。

  冬,许迁于白羽。

  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娄。

  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蔡世子般弑父不忍日,此日者,加弑尔,非实弑也。

  [疏]注“蔡世”至“弑也”。

  ○解云: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何氏云“不日者,深为中国隐痛,有子弑父之祸,故不忍言其日”是也。然则许亦中国而言日者,正以加弑,非实弑故也。知加弑者,下传备文。若夷狄弑父,则忍言其日者,即文元年“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彼注云“日者,夷狄子弑父,忍言其日”是也。

  已卯,地震。季氏稍盛,宋南里以叛,王室大乱,诸侯莫肯救,晋人国郊,吴胜鸡父,尹氏立王子之朝应。

  [疏]注“季氏”至“之应”。

  ○解云:谓稍稍盛也。往前时豹、羯为政,自上十一年夏,“公如晋,至河乃复”;十三年平丘之会,“公不与盟”以来,季孙隐如数见经,至二十五年逐出昭公矣。云宋南里以叛者,在二十一年夏。云晋人国郊者,在下二十三年也,彼传云“郊者何?天子之色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是也。云吴胜鸡父者,即下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是也。云尹氏立王子朝者,即下二十三年秋,“尹氏立王子朝”是也。

  秋,齐高发帅师伐莒。

  贼未讨,何以书葬?

  [疏]“贼未讨,何以书葬”者。

  ○解云:正以隐十一年传云“《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然则师有解尔,故此弟子据而难之。不成于弑也。曷为不成于也。时时悼公病,止进药,悼公饮药而死。止进药而药杀,则曷为加弑焉尔?据意善也。讥子道之不尽也。其讥子道之不尽奈何?曰“乐正子春之视疾也,乐正子春,曾子弟子,以孝名闻。

  [疏]注“乐正”至“名闻”。

  ○解云:《祭义》云“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云云,子春曰:“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云云,“今子忘孝之道,子是以有忧色”云云是也。

  复加一饭,则脱然愈;复损一饭,则脱然愈;复加一衣,则脱然愈;复损一衣,则脱然愈。”脱然,疾除貌也。言消息得其节。

  ○复加,扶又反,下同。一饭,扶晚反,下同。

  [疏]“复加”至“然愈”。

  ○解云:言子春视疾之时,消息得其节,观其颜色,力少如可时,更加一饭以与之,其病者脱然加愈;若观其颜色,力少如弱时,则复损一饭以与之,则其病者脱然加愈;又观其颜色,力似寒时,则复加一衣以与之,则病者脱然又加愈;又观其颜色,力似如暖,则复损一衣以与之,则病者脱然而愈。

  止进药而药杀,是以君子加弑焉尔。失其消息多少之宜,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是君子之听止也。听,治止罪。葬许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原止进药,本欲愈父之病,无害父之意,故赦之。赦止者,免止之罪辞也。明止但得免罪,不得继父后,许男斯代立无恶文是也。

  [疏]注“明止”至“是也”。

  ○解云:正以此传但有赦止之文,而无善止之处,故知但得免罪而已,无嗣父之义矣。云许男斯代立无恶文是也者,正以自此以后,不见许男卒葬之文,唯有定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遫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是也。言无恶文者,正以不见立、入之文故也。若止宜立而斯篡之,《春秋》之义,应作絪文以恶斯矣,似若隐四年卫桓见弑,嗣子宜立而宣篡之,经书立晋,以为恶晋之文也。

  二十年,春,王正月。

  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奔未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据始出奔未有言此者,与宋华亥入宋南里复出奔异。

  ○鄸,音蒙,又亡忠反,又亡贡反,一音亡增反。者此,旧於“此”下有“比”者,非。复,扶又反。

  [疏]注“据始”至“言自者”。解云:谓始发国出未有言自者,故云尔。云与宋华亥入宋南里复出奔异者,即下文“冬,十月,宋华亥、向甯、华定出奔陈”;二十一年夏,“宋华亥、向甯、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二十二年春,“宋华亥、向甯、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是也。而言异者,正以华亥之徒奔而入叛邑之处,乃始出奔,故得言自。今会始出,故云异矣。

  畔也。时会盗鄸以奔宋。畔则曷为不言其畔?言叛者,当言以鄸,如邾娄庶期。

  [疏]注“言叛”至“庶期”。

  ○解云:若其作叛文,当言公孙会以鄸出奔宋,如似襄二十一年“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之类也。

  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春秋》为贤者讳,讳使若从鄸出奔者,故与自南里同文。

  ○为公子,于伪反,下“为贤”、“为会”、“为之讳”同。何贤乎公子喜时?据喜时不书。

  [疏]注“据喜时不书”。

  ○解云:正以曹羁叔肸,《春秋》贤之者,皆书见经,即庄二十四年冬,“曹羁出奔陈”;宣十七年冬,“公弟叔肸卒”之文是也。今此喜时既不书见,非所贤矣,则何贤乎喜时?故难之。

  让国也。其让国奈何?曹伯庐卒于师,在成十三年。则未知公子喜时从与?喜时,曹伯庐弟。

  ○从与,才用反;下音馀,下“从与”同。

  [疏]注“喜时,曹伯庐弟”。

  ○解云:而贾、服以为庐之庶子者,盖所见本异也。

  公子负刍从与,负刍,喜时庶兄。或为主于国,或为主于师。古者诸侯师出,世子率与守国。次宜为君者,持棺絮从,所以备不虞,或时疾病相代行,本史文不具,故传疑之。

  ○絮从,女居反。《说文》云:“絮,缊也。一曰敝絮也”。

  [疏]注“古者”至“不虞”。

  ○解云:《春秋说》文。言率舆守国者,舆,众也,谓率众以守国也。《左氏春秋传》云“大子之法,君行则守”是也。其次宜为君者,谓若大子母弟也。言持棺絮从者,棺者,椑也,即《礼》云“以椑从”之文是也;絮谓新绵,即《礼记》云“属纊以俟绝气”之文是也。云或时疾病相代行者,正以曹伯无子,喜时其母弟也,当守国。公子负刍者,庶兄也,礼当从君,但或时负刍疾而喜时代之行。今传不言者,正以史文不具故也。

  公子喜时见公子负刍之当主也,逡巡而退。贤公子喜时,则曷为为会讳?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不迁怒也。

  ○逡,七旬反。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下同。

  [疏]“公子”至“其身”。

  ○解云:当依正礼,喜时守国,则负刍当主者,在薨之处,当主而来。若其疾病求代行,则负刍当主也者,在国而当主矣。

  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君子不使行善者有后患,故以喜时之让,除会之叛。不通鄸为国,如通滥者,喜时本正当立,有明王兴,当还国,明叔术功恶相除,裁足通滥尔。

  ○滥,力甘反,又力暂反。

  [疏]注“不通”至“滥尔”。

  ○解云:昭三十一年“冬,黑弓以滥来奔”,传云“文何以无邾娄”,注云“据读言邾娄”;“通滥也”,注云“通滥为国,故使无所系”;“曷为通滥?贤者子孙宜有地也。贤者孰谓?谓叔术也。何贤乎叔术?让国也”云云。然则今若通鄸为国,宜云夏公孙会以鄸出奔宋,传云文何以无曹?通鄸也。曷为通鄸?贤者子孙宜有地也。贤者孰谓?谓喜时也。何贤乎喜时,让国也云云。今不如此者,正以喜时本正当立,若有明王兴,兴灭国,继绝世之时,当令还其国,则不宜通鄸邑,以为小国而已。以此言之明叔术以让国之功,除其妻嫂杀颜之恶,裁足通滥邑以为小国而已,不足以得邾娄也。

  秋,盗杀卫侯之兄辄。母兄称兄,兄何以不立?据立嫡以长。

  ○辄,《左氏》作“絷”。嫡,丁历反。长,丁丈反。

  [疏]注“据立嫡以长”。

  ○解云:即隐元年传曰:“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之文是也。

  有疾也。何疾尔?恶疾也。恶疾,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也。书者,恶卫侯兄有疾,不怜伤厚遇,营卫不固,至令见杀,失亲亲也。公子不言之,兄弟言之者,敌体辞,嫌於尊卑不明,故加之以绝之,所以正名也。

  ○瘖,於今反。聋,路工反。疠,力世反,又力夫反。秃,吐木反。跛,布可反。伛,於矩反。恶,乌路反。令,力呈反。

  [疏]注“失亲亲也”。

  ○解云:失亲亲之道也。

  冬,十月,宋华亥、向甯、华定出奔陈。月者,危三大夫同时出奔,将为国家患,明当防之。

  ○向甯,二传作“向宁”。

  [疏]注“月者”至“防之”。

  ○解云:《春秋》之义,大夫出奔,例皆书时,即成七年冬,“卫孙林父出奔晋”;襄二十八年“夏,卫石恶出奔晋”,“冬,齐庆封来奔”之属是也。今此书月,故须解之。言将为国家患者,即下文“入于宋南里以畔”是也。若言三大夫同时出奔,然后乃月,案庄十二年“冬,十月,宋万出奔陈”,一大夫也,亦书月者,使与大国君出奔同,明彊御之甚是也。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

  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夏,晋侯使士鞅来聘。宋华亥、向甯、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

  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诸者然。因诸者,齐故刑人之地。公羊子,齐人,故以齐喻也。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不言宋。南里者,略。叛臣从刑人,于国家尢危,故重举国。

  ○重,宜用反。

  [疏]“入于”至“以畔”。

  ○解云:《左氏》、《穀梁》皆作“南里”字。而贾氏云“《穀梁》曰南鄙”,盖所见异也。

  ○“宋南里者何”。

  ○解云:欲言其邑,而系宋言之,与萧例异;欲言非邑,入之而叛,与萧相似,故执不知问。

  ○注“因诸”至“之地”。

  ○解云:旧说云即《博物志》云“周曰囹圄,齐曰因诸”是也。

  ○注“宋乐”至“言宋”。

  ○解云:即定十一年“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注云“不言叛者,从叛臣,叛可知”者是也。何氏特引此事者,正以自外而入,与此相似,而不系宋,故须解之。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是后周有篡祸。

  [疏]注“是后周有篡祸”。

  ○解云:在明年

  八月,乙亥,叔痤卒。

  ○叔痤,在禾反,《左氏》作“叔辄”。

  [疏]“叔又卒。

  ○解云:左氏穀梁作叔?

  冬,蔡侯朱出奔楚。出奔者,为东国所篡也。大国奔例月,此时者,意背中国而与楚,故略之。

  ○恶,乌路反;下音佩。

  [疏]“冬蔡侯朱”。

  ○解云:《左氏》与此同,《穀梁》作“蔡侯东”。

  ○注“出奔”至“篡也”。

  ○解云:知此者,正以二十三年“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故也。篡不书者,东国之下,自有注说。

  ○注“大国”至“略之”。

  ○解云:大国奔例月者,即桓十六年十一月,“卫侯朔出奔齐”之徒是也。言恶背中国而与楚者,即“奔楚”是也。

  公如晋,至河乃复。

  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宋华亥、向甯、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前出奔已绝贱,复录者,以故大夫专势入南里,犯君而出,当诛也。言自者,别从国去。

  ○复,扶又反。别从,彼列反,下同。

  [疏]注“前出”至“国去”。

  ○解云:在上二十年冬也。《春秋》之例,大夫奔之后,其位已绝,即襄二十八年“冬,齐庆封来奔”,其后因鲁奔吴,经不书之是也。今此书者,正以专势入南里,犯君而出,起其当诛故也。云言自者,别从国去者,谓言自宋南里者,欲别於宋万出奔陈之文,从国都而去者故也。

  大蒐于昌奸。

  ○大瘦,所求反,本亦作“蒐”。昌奸,二传作“昌间”。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六月,叔鞅如京师。

  葬景王。王室乱。谓王猛之事。

  [疏]注“谓王”至“之事”。

  ○解云:即下文“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是也。不言子朝者,子朝于时篡事未成故也。

  何言乎王室乱?据天子之居称京师,天王入于成周,天王出居于郑,不言乱。

  [疏]注“据天”至“京师”。

  ○解云:桓九年“纪季姜归于京师”,“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是也。云天王入于成周者,即下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是也。以上二事,以解传文“何言乎王室”之意。云天王出居于郑,不言乱者,即僖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是也。

  言不及外也。宫谓之室。剌周室之微,邪庶并篡,无一诸侯之助,匹夫之救,如一家之乱也,故变京师言王室。不言成周,言王室者,正王以责诸侯也。传不事事悉解者,言不及外,外当责之,故正王可知也。不为天子讳者,方责天下不救之。

  ○邪庶,似嗟反。

  [疏]注“宫谓之室”。

  ○解云:《尔雅》文。云邪庶并篡者,正以子猛、子朝,皆非正適,故谓之邪庶也;共篡敬王,故谓之并篡。时子朝篡事未成,而言并篡者,欲见尹氏之徒,已有立之之意也。云无一诸侯之助,匹夫之救者,正以变京师言王室,故知如此。云不言成周,言王室者,正王以责诸侯也者。《公羊》之义,以成周是正居,既不言京师乱,何故不言成周乱,而言王室乱者,又欲正其王号,以责诸侯不救之,谓敬王为王矣,其若不然,景王之崩,至今期年,其嗣子在丧,得云王室乎?云传不事事悉解者,传若事悉解,宜云不言京师言王室者,剌周家之微也,如一家之乱而已。责诸侯不救,急著天王之号,今不尔者,正以言不及外之文,足兼此等之意,是故不复费辞尔。云言不及外,即是外边诸侯之当责之可知,由是之故,须著言王,责诸侯之不救也,故曰皆可知。云注不为天子讳者,方责天下不救之者,闵二年传云“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然则《春秋》之义,为尊者讳,今天子微弱,不能讨乱,失国之刑,而不为讳者,方责天下不救之,是以不得不见者矣。

  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其称王猛何?据未逾年已葬当称子。

  [疏]注“据未”至“称子”。

  ○解云:正以庄三十二年传云“既葬称子,逾年称公”故也。言已葬者,即上文“葬景王”是也。

  当国也。时欲当王者位,故称王猛见当国也。录居者,事所见也。不举猛为重者,时猛尚幼,以二子为计势,故加以。以者,行二子意辞也。二子不举重者,尊同权等。

  ○见当,贤遍反,下同。

  [疏]注“时欲”至“国也”。

  ○解云:正以言王,倾国受师,似当国之人,郑段之徒矣。录居者,事所见也者,正以当国之人,未成为王,理宜略之。而录其居者,《春秋》剌其篡逆,若不书云“王猛居于皇”,则其当国之事无由见,故曰录居者,事所见也。云不举猛为重者,《春秋》之徒,悉皆举重,是以下二十三年秋,“天王居于狄泉”之经,不言其大夫以之。今不举重,故如此解也。云以者,行二子意辞也者,正以桓十四年,“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以者何?行其意也”,何氏云“以已从人曰行,言四国行宋意”是也。

  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王城者何?西周也。时居王城邑,自号西周主。

  [疏]“王城者何”。

  ○解云:欲言正居,文无成周之称;欲言非正居,王猛入之,故执不知问。

  其言入何?据非成周。

  [疏]注“据非成周”。

  ○解云:正以《公羊》之义,以成周为正居,故言此矣,是以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城周”是也。

  篡辞也。时虽不入成周,已得京师地半,称王置官,自号西周,故从絪辞言入,起其事也。不言西周者,正之无二京师也。不月者,本无此国,无可与别轻重也。

  [疏]注“故从篡辞言入”。

  ○解云:正以《春秋》之义,立、纳、入皆为篡辞,故此谓入为絪辞矣。

  ○注“不月”至“重也”。

  ○解云:《春秋》之义,大国之篡,例合书月,即隐四年冬十二月,“卫人立晋”之徒是,何者?以其祸大故也。小国例时,以其祸小矣,即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之文是。今此入王城之邑而篡天子,计其祸咎,实如大国之例,而不月者,正以本无可与别轻重之义,是以时之也。

  冬,十月,王子猛卒。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称王子猛卒何?据子卒不言名,外未逾年君不当卒。

  [疏]注“据子卒不言名”。

  ○解云: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是也。云外未逾年君不当卒者,正以《春秋》上下无其事故也。而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书者,彼乃见杀,非此之类也。而言外者,正以内之子般、子野之徒,皆书之故也。

  不与当也。不与当者,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春秋》篡成者,皆与使当君之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者,篡所缘得位成为君辞也。猛未悉得京师,未得成王,又外未逾年君,三者皆不当卒。卒又名者,非与使当成为君也。嫌上入无成周文,非篡辞,故从得位卒,明其为篡也。月者,方以得位明事,故从外未逾年君例。

  [疏]注“春秋”至“辞也”。

  ○解云:即“公及齐侯盟于柯”,“齐侯小白卒”之徒是也。

  ○注“猛未”至“当卒”。

  ○解云:猛未悉得京师,即从篡不成,已是不当卒也。假令得作外逾年君,问自不得书其卒,况未成外逾年君,实不得书其卒,言二者不当卒矣。

  ○注“卒又”至“篡”。

  ○解云:既不合卒,今书其名,非欲成其为君,但嫌上经入于王城之时,无成周之文,恐其非篡辞,故从其得位而书其卒,正欲明为篡故也。

  ○注“月者”至“君例”。

  ○解云:絪既不成,理宜略之。而书其月者,《春秋》方书其卒,若得位然,以明其篡事,故曰方以得位明事也。言故从外未逾年君例者,即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何氏云“弑未逾年君,例当月。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今此书月,从未逾年君例矣。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是后晋人围郊,犯天子邑。

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叔孙舍如晋。

  癸丑,叔鞅卒。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

  晋人围郊。郊者何?天子之邑也。天子间田,有大夫主之。

  ○间,音闲。

  [疏]“叔孙舍”者。

  ○解:《左氏》、《穀梁》作“婼”字。

  ○“郊者何”。

  ○解云:欲言外邑,文无所系;欲言鲁邑,而不言伐我,故执不知问也。

  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与侵柳同义。

  [疏]注“与侵柳同义”。

  ○解云:即宣元年“冬,晋赵穿帅师侵柳”,传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注云“天子间田也,有大夫守之,晋与大夫忿争侵之”也;“曷为不系乎周”,注云“据王帅败绩于贸戎,系王”;“不与伐天子也”,注云“绝正其义,使若两国自相伐”。今此围郊亦然,故曰与侵柳同义。然则彼已有传,今复发之者,正以侵围异文故也。且若不发传,无以知其伐天子。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不日者,恶背中国而与楚,故略之。月者,比肸附父仇,责之浅也。不书葬者,篡也。篡不书者,以恶朱在三年之内,不共悲哀,举错无度,失众见篡。

  ○恶背,乌路反,下同;背,音佩。共,音恭。错,七故反。

  [疏]注“不日”至“略之”。

  ○解云:正以大国之卒,例皆书日,今此不日,故解之。言背中国而与楚者,即此文卒於楚是也。

  ○注“月者”至“浅也”。

  ○解云:僖十四年“冬,蔡侯肸卒”,注云“不月者,贱其背中国而附父仇,故略之甚也”。然则彼过深,故不月,此则过浅,但不日而已,云云之说,备於僖十四年。云不书葬者,篡也者,以《春秋》之例,篡不明者,例不书葬。今此东国篡不明,不书其葬,以明篡矣。

  ○注“篡不”至“见篡”。

  ○解云:二十一年“冬,蔡侯朱出奔楚”,何氏云“出奔者,为东国所篡”。然则东国既篡於朱,而无立、入之文者,正欲恶朱故也,何者?东国篡朱,而无文贬,则知《春秋》之义,恶朱明矣。言在三年之内者,即二十年冬,“蔡侯庐卒”,至二十一年冬,朱即出奔,故曰三年之内也。所见之世,始录诸侯内行小失,不可胜书,是以《春秋》但粗而见讥而已,故何氏云“不共悲哀,举错无度”而已矣。凡是为人所篡,皆失众之所由,故何氏云“失众见篡”也。

  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沈子楹灭,获陈夏齧。此偏战也,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据甲戌齐国书及吴战于艾陵,俱与夷狄言战,今此从诈战辞言败。

  ○鸡父,音甫。髡,苦门反。楹,音盈,《左氏》作“逞”,《穀梁》作“盈”。夏,户雅反。齧,五结反。艾,五盖反。

  [疏]“此偏战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偏战者日,诈战者月,今此书日,故言偏战。

  ○注“据甲戌”至“言败”。

  ○解云:即哀十一年夏,“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是也。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序上言战,别客主人直不直也。今吴序上而言战,则主中国辞也。

  ○别客,彼列反,下及传同。

  [疏]注“序上言战”。

  ○解云:以庄二十八年,“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云“《春秋》伐者为客”,注云“伐人者为客”;“伐者为主”,注云“见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彼注云“战序上言及者为主”;“曷为使卫主之?卫未有罪尔”,注云“盖为幽之会,服父丧未终而不至故”。又僖十八年春,宋公以下伐齐,夏,“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传云“《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曷为不使齐主之?与襄公之征齐也。曷为与襄公之征齐?桓公死,竖刀、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以此言之,若主人直,则主序上;若客直,则客序上,故云序上言战,别客主人直不直。今吴人序其上而言战,则是吴人为主中国之辞,故不得言战,直言败而已,故云不与夷狄之主中国。

  然则曷为不使中国主之?据齐国书主吴。中国亦新夷狄也。中国所以异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王室乱莫肯救,君臣上下坏败,亦新有夷狄之行,故不使主之。不称国国出师者,贱略之。言之师者,辟许独称师,上五国称国之嫌。

  ○之行,下孟反,下同。

  [疏]注“君臣上下坏败”者。

  ○解云:不救天子,有无君臣上下之道,改云君臣上下坏败。

  ○注“不称国国出师者,贱略之”者。

  ○解云:决桓十三年春,“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之文。

  ○注“言之师者”。

  ○解云:若不言之,直言吴败顿、胡、沈、蔡、陈、许师于鸡父,则嫌师文独使许称,自陈以上单称国,是故言之,以散之矣。

  其言灭获何?据蔡公孙归生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国言灭,君言杀。又获晋侯言获,此陈夏齧亦言获,君大夫无别。

  [疏]注“据蔡”至“言杀”。

  ○解云:即定十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归生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彼国言灭,君言杀,今此君言灭,是以据而难之。云又获晋侯言获者,即僖十五年冬十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是也。然则国言灭,君言杀,以解传其言灭何之文;又获晋侯言获,以解传其言获何之文。

  别君臣也。君死于位曰灭,生得曰获,大夫生死皆曰获。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

  [疏]“君死于位曰灭”者。

  ○解云:即此“胡子髡、沈子盈灭”是也。生得曰获者,即“获晋侯”是也。大夫生死皆曰获者:大夫死曰获者,即此“获陈夏齧”,及哀十一年“获齐国书”之徒是也;其大夫生得曰获者,宣二年“获宋华元”是也。

  ○注“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

  ○解云:正谓诸侯世,故别其死社稷与不,若其死社稷者而经书灭,不能者贬之言获也。大夫不世,是以不劳别之,故不问生死,皆谓之获也。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其言获陈夏齧何?据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不言获。

  ○莘,所巾反。

  [疏]注“据荆”至“言获”。

  ○解云:在庄十年秋九月,彼传云“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

  吴少进也。能结日偏战,行少进,故从中国辞治之。髡、楹下云灭者,死战当加礼,使若自卒相顺也。经先举败文,嫌败走及杀之,故以自灭为文,明本死位,乃败之尔。名者,从赴辞也。

  [疏]注“髡楹”至“顺也”。

  ○解云:获晋侯戕鄫子之徒,皆获戕之文在上,今髡、楹之灭,灭文在下者,以其死战当合加礼,故退灭文於下,使若公子友卒之类,不为人所杀然,故曰使若自卒。一则不言战,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一则其言灭,不与夷狄之杀诸夏,二理合符,故言相顺也。

  ○注“名者,从赴辞也”。解云:《公羊》之义,合书则书,不待赴告,而言从赴辞者,正以髡、楹既死,故胡、沈之臣赴告邻国,云道寡君某甲,为吴所灭,诸侯之史,悉书其名,孔子案诸国之文而为《春秋》,由是之故,录其名矣,故曰名者,从赴辞。隐公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秋,“八月,葬蔡宣公”,传云“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从正”,注云“卒当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从君臣之正义言也”;“而葬从主人”,彼注云“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从蔡臣子辞称公”也。以此言之,则此注云“名者,从赴辞”者,谓其赴告天子之辞是以称人矣。

  天王居于狄泉。此未三年,其称天王何?据毛伯来求金,不称天王。

  [疏]注“据毛”至“天王”。解云:即文九年“毛伯来求金”是也。彼云“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逾年矣,何以谓之未君?即位矣,而未称王也。未称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诸侯之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注云“俱继体,其礼不得异”;“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亦知诸侯於封内三年称子也”。然则天子之法,三年然后方始称王,故此传云“此未三年,其称王何”,据毛伯不称天王以难之。

  著有天子也。时庶孽并篡,天王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著正其号,明天下当救其难而事之。

  ○孽,鱼列反。难,乃旦反。尹氏立王子朝。贬言尹氏者,著世卿之权。尹氏贬,王子朝不贬者,年未满十岁,未知欲富贵,不当坐,明罪在尹氏。

  ○子朝如字。

  [疏]注“贬言尹氏者”。

  ○解云:即隐三年夏“尹氏卒”之下,传云“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是也。云年未满十岁者,何氏更有所见,或者正以卫人立晋莒展去疾之徒,悉去公子见其当国。今此王子朝经无贬文,乃与楚公子比之经相似。案上十三年“公子比”之下,传云“比巳立矣,其称公子何?其意不当也”。以此言之,明其幼少也;年既幼少,未贪富贵,故以未盈十岁言,以下二十六年出奔之时,年已稍长,而不去王子者,顺上文也。

  八月,乙未,地震。是时猛、朝更起,与王争入,遂至数年。晋陵周竟,吴败六国,季氏逐昭公,吴光弑僚灭徐,故日至三食,地为再动。

  ○更,音庚。数,所主反。为,于伪反。

  [疏]“是时”至“数年”。

  ○解云:猛今虽卒,但篡来世近,而子朝复逆,故曰猛、朝更起。上“王猛入于王城”;今言“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王子朝奔楚”,故云与王争入也。首尾五载,故曰遂至数年。云晋陵周竟者,即上“围郊”是也。云吴败六国者,上文云“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云云是也。云季氏逐昭公者,即下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是也。

  ○注“吴光杀僚灭徐”者。

  ○解云:即下二十七年“夏,四月,吴弑其君僚”;灭徐者,即下三十年冬十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是也。云故日至三食,地为再动者,上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故云日至三食也;上十九年夏,“五月,已卯,地震”,今年又震,故曰地为再动。

  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据上比乃复,不言公,不言有疾。

  [疏]注“据上”至“有疾”。

  ○解云:上十三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又二十一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皆言公如。而云不言公者,正谓至河之下不言公矣。

  杀耻也。因有疾以杀畏晋之耻。举公者,重疾也。“子之所慎:斋、战、疾”。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孙玃卒。

  叔孙舍至自晋。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是后季氏逐昭公,吴灭巢,弑其君僚,又灭徐。

  秋,八月,大雩。先是公如晋,仲孙玃卒,民被其役,时年叔倪出会,故秋七月复大雩。

  ○被,皮寄反。

  丁酉,杞伯郁釐卒。

  ○郁釐,音来,又力之反,二传作“郁釐”。

  冬,吴灭巢。

  葬杞平公。

  [疏]“叔孙舍至自晋”。解云:上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晋”,以其被执而还,故省去其氏。今此叔孙舍不去氏者,盖以无罪故也,是以文十四年传云“称行人而执者,以其事执也”,注云“以其所衔奉国事执之,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是也”;“不称行人而执者,以已执也”,注云“已者,已大夫,自以大夫之罪执之。分别之者,罪恶当各归其本”。以此言之,则知隐如有罪,故去其氏;叔孙无罪,故无贬文。若然,文十五年夏,“单伯至自齐”,案彼单伯亦以其有罪执,而存其氏者,耻之故也,是以彼注云“不省去氏者,淫当绝,使若他单伯至”是也。注“是后季氏逐昭公”者,在下二十五年九月。云吴灭巢者,在今年冬。云弑其君僚者,在二十七年。云又灭徐者,在三十年冬。先言季氏逐昭公者,正欲决吴事故也。杞伯郁釐卒者,《左氏》、《穀梁》作“郁釐”字,今正本亦有“郁”字者。

  二十有五年,春,叔孙舍如宋。

  夏,叔倪会晋赵鞅、宋乐世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于黄父。

  ○倪,音诣,又五兮反,《左氏》作“诣”。乐世心,世如字,又以制反,《左氏》作“大心”。父,音甫。。

  有鹳鹆来巢。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禽也,宜穴又巢也。非中国之禽而来居此国,国将危亡之象。鹳鹆,犹权欲。宜穴又巢,此权臣欲国,自下居上之徵也,其后卒为季氏所逐。

  ○鹳,音权,《左氏》作“鸜”,音劬。鹆,音欲。

  [疏]“夏叔倪”者。《穀梁》与此同,《左氏》经贾注者作“叔诣”字。

  ○“有鹳鹆来巢”者。

  ○解云:案《运斗枢》云“有鹳鹆来巢于榆”,此经不言于榆者,欲道来巢即为异,不假指其处所,若庄七年传云“‘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何氏云“明其状似雨尔,不当言雨星;不言尺者,霣则为异,不可以尺寸录之”。非中国之禽也者,谓是夷狄之鸟,以《异义》“《公羊》说”云“鹳鹆,夷狄之鸟,不当来入中国”,郑君駮之曰:“《春秋》之鸟不言来者,多为夷狄来也”,若鹳鹆乃飞从夷狄而来,则昭将去远域之外。以此言之,则知非中国之禽者,谓是夷狄之鸟,而《冬官》云“鹳鹆不逾济”,郑氏云“无妨於中国有之”者,何氏所不取也。旧解以为中国,国中者,非得注之意。《穀梁》与此同。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一月不当再举雩。言又雩者,起非雩也。昭公依托上雩,生事聚众,欲以逐季氏。不书逐季氏者,讳不能逐,反起下孙,及为所败,故因雩起其事也。但举日,不举辰者,辰不同,不可相为上下。又日为君,长为臣,去辰,则逐季氏意明矣。上不当日,言上辛者,为下辛张本。不言下辛,言季辛者,起季氏不执下而逐君。

  ○下孙,音逊,下文同。去,起吕反。为下,于伪反,下“而为”同。

  [疏]“又雩者何”。

  ○解云:诸夏雩祭文,悉不言又,异于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一月”至“事也”。

  ○解云:僖三年注云“大平一月不雨即书,《春秋》乱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为异,当满一时乃书”。然则《春秋》之义,一时能害,方始书雩,岂有再举其雩乎?故曰一月不当再举雩矣。既无再举雩之例,而言又雩者何?以起其非实雩,故云言又雩者,起非雩也。

  ○注“但举”至“上下”。

  ○解云:正以去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则此月上辛为辛丑,下辛为辛酉,所以直言辛,不兼言丑、酉者。若言辛丑、辛酉,即是参差不同,不可相为上下故也。

  ○注“又日”至“明矣”。

  ○解云:十日为阳为幹,故为君之义;十二辰为阴为枝,故为臣之象,故云日为君,辰为臣。

  ○注“上不”至“张本”。

  ○解云:《春秋》之雩,其例书时,即桓五年秋“大雩”之文是,故云上不当日也。若然,亦不合月。而云七月者,欲见上辛下辛皆七月之日故。

  ○注“不言”至“逐君”。

  ○解云:凡言上者,对下之称。既言上辛而不言下辛者,欲起季氏不执臣下之卑而逐君矣。

  九月,已亥,公孙于齐,次于杨州。地者,臣子痛君失位,详录所舍止。

  ○杨州,《左氏》作“阳州”。

  [疏]注“地者”至“舍止”。

  ○解云:地者,即经书次于杨州是也。《春秋》之义,悉皆举重。不举公孙为重,而复书次于杨州者,臣子哀痛公之失位,是以详录公之所舍止之处矣。

  齐侯唁公于野井。唁公者何?昭公将弑季氏,传言弑者,从昭公之辞。

  ○唁,音彦。将杀,音试,下及注同。

  [疏]“唁公者何”。

  ○解云:失国见唁,在可讳之限。今而书见,故执不知问。

  ○注“传言”至“之辞”。

  ○解云:君讨臣下,正应言杀。今传云弑,故须解之。而言从昭公之辞者,即下文云“吾欲弑之,如何”是也。季氏为无道者,谓无臣之道。

  告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僣於公室久矣。诸侯称公室。吾欲弑之,何如?昭公素畏季氏,意者以为如人君,故言弑。

  [疏]注“昭公”至“言弑”。

  ○解云:隐四年传云“与弑公”,何氏云“弑者,杀君之辞”。然则臣下犯於君父,皆谓之弑。今昭公欲讨臣下而言弑,违於常义,故须解之。

  子家驹曰:“诸侯僣於天子,大夫僣於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僣矣哉?”失礼成俗,不自知也。

  [疏]注“失礼成”至“知也”。

  ○解云:正以鲁人始僣在春秋前,至昭已久,故不自知。

  子家驹曰:“设两观,礼,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

  ○观,工乱反,注同。

  [疏]注“礼天子”至“一观”。

  ○解云:在《礼器》文。云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者,《礼说》文也。

  乘大路,礼,天子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

  [疏]注“礼天子大”至“饰车”。

  ○解云:《顾命》之文也。云诸侯路车,《诗》云“路车乘马”是也。云大夫大车者,即《诗》云“大车槛槛”是也。云士饰车者,即《书传》云“乘饰车两马,庶人单马木车”是也。

  朱干,干,楯也。以朱饰楯。楯,食允反,又音尹。玉戚,戚,斧也。以玉饰斧。

  ○玉戚,于戚反,以玉饰斧。以舞《大夏》;《大夏》,夏乐也。周所以舞夏乐者,王者始起,未制作之时,取先王之乐与已同者,假以风化天下天下大同乃自作乐取夏乐者,与周俱文也。王者,舞六乐于宗庙之中。舞先王之乐,明有法也;舞已之乐,明有制也;舞四夷之乐,大德广及之也。东夷之乐曰株离,南夷之乐曰任,西夷之乐曰禁,北夷之乐曰昧。

  ○大夏,户雅反,注同。株离,音诛。禁,音金,又居鸩反。

  [疏]注“东夷之乐”至“曰昧”。

  ○解云:以下皆《乐说》文。彼注云“阳气始起於怀任之物,名离其株也。南者,任也,盛夏之时,物皆怀任矣。草木毕成,禁如收敛。盛阳消尽,蔽其光景昧然”是也。

  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且夫牛马维娄,系马曰维,系牛曰娄。

  ○佾,音逸。且夫,音扶,下“有夫”并注同。娄,力主反。

  [疏]“此皆天子之礼也”。

  ○解云:以周公之功,得用四代之乐,而以《大夏》之徒谓之为僣者,剌其群公之庙,若祭周公则备。

  ○“牛马维娄”者。

  ○解云:皆谓系之於厩,不得放逸于郊也。

  ○注“系马曰维”者。即《诗》云“皎皎白驹,絷之维之”是。云系牛曰娄者,正以上言牛马,下言维娄,维既属马,娄属於牛亦可知矣。而文不次者,意到则言矣。旧说云娄者,侣也,谓聚之於厩。

  委已者也,委食已者。

  ○委已,于伪反,注同。已,音纪。委食,音嗣,下同。而柔焉。柔,顺。

  [疏]“委已者也,而柔焉”。

  ○解云:言牛马之数,犹顺於已之人,而季氏作赏,有年岁矣,民从之,固是其宜矣。

  季氏得民众久矣,季氏专赏罚,得民众之心久矣,民顺从之,犹牛马之於委食已者。君无多辱焉。”恐民必不从君命,而为季氏用,反逐君,故云尔。子家驹上说正法,下引时事以谏者,欲使昭公先自正,乃正季氏。

  [疏]注“子家驹上说正法”者。

  ○解云:即谓上文“朱干,玉戚”之属是也。云“下引时事”者,谓“牛马维娄”是也。

  昭公不从其言,终弑而败焉,果反为季氏所逐。

  [疏]“终弑之”者。

  ○解云:谓陈兵欲往攻杀之也。

  走之齐。齐侯唁公于野井,吊亡国曰唁,吊死国曰吊,吊丧主曰伤,吊所执紼曰絻。

  ○紼,音弗。絻,音问。

  [疏]注“吊亡国曰唁”者。

  ○解云:此文是也。

  ○注“吊丧”至“曰絻”。

  ○解云:皆当时之制也。

  曰:“奈何君去鲁国之社稷?”昭公曰:“丧人自谓亡人。

  ○丧,息浪反,亡也。不佞,不善。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谦自比齐下执事,言以羞及君。

  [疏]“执事以羞”。

  ○解云:言已之尊卑,比齐之执事也,而举措不善,失守社稷,由是之故,以羞及君。

  再拜颡,颡者,犹今叩头矣。谢见唁也。

  ○再拜颡,息党反,见而稽颡也。庆子家驹,庆,贺。曰:“庆子免君於大难矣。”子家驹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鈇锧,赐之以死。”鈇锧,要斩之罪,即所锡之以死。

  ○大难,乃旦反,下同。鈇,音甫,又方干反。锧,之实反。要,一遥反。再拜颡。谢为齐侯所庆。高子执箪食,箪,苇器也。圆曰箪,方曰笥。食,即下所致糗也。

  ○箪,音丹,苇器。食,音嗣,注同。苇,于鬼反。笥,思嗣反。糗,丘九反,又昌绍反。

  [疏]注“箪,苇器也”至“方曰笥”。

  ○解云:《释器》无文,盖以时事言之。云食即下所致糗也者,即下文云“敢致糗於从者”是也。

  与四脡脯,屈曰朐,申曰脡。

  ○脡,他顶反,又大顶反。朐,其俱反。

  [疏]注“屈曰朐,申曰脡”者。

  ○解云:正以脡是伸舒之名,则知朐是屈叠之称矣。郑注《曲礼》上篇云“屈中曰朐”,义通於此。

  国子执壶浆,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

  [疏]注“壶,礼器”。

  ○解云:即《燕礼》云“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左玄酒,南上”是也。云“腹方”至“爵饰者”,《释器》无文,盖用旧说,或以时事知之,言有爵饰者,谓刻画盏爵之形,饰其壶体。

  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馂,熟食。饔,熟肉。未就,未成也。解所以致糗意。

  ○馂,音俊。

  [疏]注“馂熟食饔熟肉”。

  ○解云:《聘礼曰》“宰夫朝服设飧,饪一牢,在西鼎九”,是飧为熟食也;又云“归饔饩五牢,饪一牢”云云,上文对饩,下文有“饪一牢”之言,故知熟肉明矣。

  敢致糗于从者。糗,糒也。谦不敢斥鲁侯,故言从者。

  ○于从,才用反,注及下皆同。糒,音备。

  [疏]注“糗,糒也”。

  ○解云:言糗糒,若今之糒米也。

  ○糗,姝绍反,又羌九反。糒,平祕反。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丧人,锡之以大礼。”再拜稽首,以衽受。衽,衣下裳当前者。乏器,谦不敢求索。

  ○衽,而甚反,又而鸠反,掩裳际也。索,所白反。

  [疏]“锡之以大礼”,上文糗是也。

  ○注“衽衣”至“乏器”。解云:所以衽受之者,而以行客之人於器物乏故也。

  高子曰:“有夫不祥,犹曰人皆有夫不善。君无所辱大礼。”礼,臣受君锡,答拜,谓之拜命谓之辱。高子见昭公拜辱大卑,故曰君无所辱大礼。

  ○大卑,音泰,下“大学”同。昭公盖祭而不尝。食必祭者,谦不敢便尝,示有所先。不尝者,待礼让也。

  [疏]注“祭必”至“让也”。

  ○解云:凡礼,食必先须祭者,正欲作谦,其未祭之时,不敢便即尝之,欲示有所先。今昭公祭讫犹不尝者,正欲待礼让故也。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腆,厚也。服,谓齐侯所著衣服也。言未敢服者,见鲁侯乃敢服之,谦辞也。礼,天子朝皮弁,夕玄端,朝服以听朝,玄端以燕,皮弁以征不义,取禽兽,行射;诸侯朝朝服,夕深衣,玄端以燕,裨冕以朝。天子以祭其祖祢,卿大夫冕服而助君祭,朝服祭其祖祢;士爵弁黻衣裳以助公祭,玄端以祭其祖祢。

  ○腆,他典反,厚也。著,丁略反。裨,婢支反。黻,音弗。

  [疏]注“礼天子朝”。

  ○解云:皆出《礼记》。汉礼亦然。

  有不腆先君之器,器谓上所执箪壶。

  [疏]注“器谓上所执箪壶”者。上文“高子执箪食”、“国子执壶浆”是也。然则上言饔飧未熟,今则更以箪壶盛饔飧是。

  未之敢用,敢以请。”请行礼。昭公曰:“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敢辱大礼,敢辞。”不敢当大礼,故敢辞。

  [疏]“敢辱”至“敢辞”。

  ○解云:亦上有“不”字者,若有“不”字,则辞下读,是以注者以不敢言之。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请。”昭公曰:“以吾宗庙之在鲁也,以我守宗庙在鲁时。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辞。”已有时未能以事人,今已无有,义不可以受人之礼。

  [疏]“未之能以服”者。解云:谓未能服之以事人矣。下文“未之能以出”亦然。

  ○注“今已无有”者。谓已身之已,或解已为、已然之已也。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请以飨乎从者。”欲今受之,故益谦言从者。

  ○令,力呈反。昭公曰:“丧人其何称?”行礼,宾主当各有所称。时齐侯以诸侯遇礼接昭公,昭公自谦失国,不敢以故称自称,故执谦问之。

  ○故称,尺证反。景公曰:“孰君而无称?”犹曰谁为君者而言无所称乎?昭公非君乎?昭公於是噭然而哭,噭然,哭声貌。感景公言而自伤。

  ○噭,古吊反,一音古狄反。诸大夫皆哭。鲁诸大夫从昭公者。既哭,以人为菑,菑,周埒垣也。所以分别内外,卫威仪,今大学辟雍作“侧”字。

  ○菑,侧其反,又侧吏反。埒垣,力悦反;下音袁。别,彼列反。辟,音壁。

  [疏]注“菑周埒垣也”者。

  ○解云:犹言周匝为埒墙。云“今大学辟雍作‘侧’字”者,谓何氏所注者是“菑”字,今汉时大学辟雍所读者,作“侧”字,云既哭以人为侧。

  以幦为席,幦,车覆笭。

  ○幦,亡历反,车覆笭也;一音呼阒反。覆笭,力丁反。

  [疏]注“幦车覆笭”。

  ○解云:笭即式也,但车式以笭为之,有竖者,有横者,故《考工记》注云“轛,式之植者横者也”。礼,君羔幦虎犆,大夫、士鹿幦豹犆者是也。

  以鞍为几,以遇礼相见。以诸侯出相遇之礼相见。

  ○鞍,音安。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言昭公素能若此,祸不至是。主书者,喜为大国所唁。地者,痛录公,明臣子当忧纳公也。

  [疏]注“地者痛录”至“公也”。

  ○解云:书其唁公于野井者,正欲痛公而详录之。下二十九年春,“齐侯使高张来唁公”,不复书其地,正以公居于运,与在国同,故与此异;下三十一年“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地者,与此同。

  冬,十月,戊辰,叔孙舍卒。

  十有一月,已亥,宋公佐卒于曲棘。曲棘者何?宋之邑也。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忧内也。时宋公闻昭公见逐,欲忧纳之,至曲棘而卒,故恩录之。

  [疏]“曲棘者何”。

  ○解云:欲言宋邑,例所不书;欲言他邑,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者。正以桓五年“陈侯鲍卒”不地,是以弟子据而难之。但宣公九年“晋侯黑臀卒于扈”之下已有成注,故於此省文。

  十有二月,齐侯取运。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为公取之也。为公取运以居公,善其忧内,故书。不举伐者,以言语从季氏取之。月者,善录齐侯。

  ○为公,于伪反,注同。

  [疏]“外取邑不”至“以书”。

  ○解云:正据襄元年传云“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而经不书楚取彭城是也。但隐四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娄”之下有注,故此省文。

  ○注“不举伐者”。

  ○解云:正以隐四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娄”,举伐言取,故决之。云月者,善录齐侯者,正以哀八年“夏,齐人取讙及僤”,外取邑而书时,今此书月,正以善忧内,详录齐侯矣。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三月,公至自齐,居于运。月者,闵公失国居运。致者,明臣子当忧纳公,不当使居运。后不复月者,始录可知。

  ○不复,扶又反,下同。

  [疏]“三月公”至“于运”。

  ○解云:案上“公逊于齐,次于杨州。齐侯唁公于野井”,似不入齐国都。而得言至自齐者,《穀梁传》云“公次于杨州,其曰至自齐,何也”。注云“据公但至杨州,未至齐”;“以齐侯之见公,可以言至自齐也”,注云“齐侯唁公于野井,以亲见齐侯为重,故可言至自齐”;“居于郓者,公在外也”,注云“若但言公至自齐,而不言居于郓,则嫌公得归国,欲明公实在外,故言居于郓”。

  ○注“月者闵”至“居运”者。正以凡致例时故也。

  ○注“致者”至“可知”。

  ○解云:桓元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之下,注云“不致者,为下去王,適足起无王,未足以见无王罪深浅,故复夺臣子辞,成诛文也”。然则昭公失所,为臣所逐,而致之者,正以罪轻於桓公,明其臣子当忧纳公故也。云后不复月者,始录可知,即此秋“公至自会”;二十七年冬,“公至自齐,居于郓”之属是也。

  夏,公围成。书者,恶公失国,幸而得运,不脩文德以来之,复扰其民围成。不从叛书者,本与国俱叛,故不得复以叛为重。不从定公,又以亲围下邑为讥者,昭无臣子,又即如定公当致也。。

  ○恶,乌路反。

  [疏]注“不从”至“为重”。

  ○解云:成三年“秋,叔孙侨如率师围棘。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其言围之何?不听也”,注云“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围以起之”。然则今此围成是围叛之文,而知为恶公书之者,正以本与国俱叛,理宜不复以叛为重故也。

  ○注“不从”至“臣子”。

  ○解云: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围成”,注云“天子不亲征下土,诸侯不亲征叛邑,不能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他国来,故危录之”是也。然则此经不书月,亦与彼异,而注不决之者,省文从可知。

  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娄子、杞伯盟于剸陵。不月者,时诸侯相与约,欲纳公,故内喜为大信辞。

  ○鄟,音专,本亦作“专”。

  [疏]注“不月”至“信辞”。

  ○解云:《春秋》之义,大信者时,小信者月,不信者日。剸陵之会,无相犯,复无大信,止合书月,而书时者,正以约欲纳公,故为大信辞矣。

  公至自会,居于运。致会者,责臣子,明公已得意于诸侯,不忧助纳之,而使居于运。

  [疏]注“致会者”至“于运”。

  ○解云:庄六年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即哀十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於黄池”,“秋,公至自会”;宣七年“冬,公会晋侯”以下于黑壤之属是也。然则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明公已得意於诸侯。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成周者何?东周也。是时王猛自号为西周,天下因谓成周为东周。

  [疏]“成周者何”。

  ○解云:欲言正居,经无京师之称;欲言非正居,天王入之,故执不知问。

  ○注“是时王”至“西周”。

  ○解云:谓是上二十二年时。故彼经称“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於王城”,传云“王城者何?西周也”,注云“时居王城邑,自号西周王”是也。

  其言入何?据入者篡辞。

  [疏]注“据入者篡辞”。

  ○解云:即庄六年“卫侯朔入于卫”之下,传文所云“其言入何?篡辞也”是也。

  不嫌也。上言天王,著有天子已明,不嫌为篡,主言入者,起其难也。不言京师者,起正居在成周,实外之。月者,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

  ○为天,于伪反。

  [疏]注“上言”至“难也”。

  ○解云:谓此经上有天王之文,下虽言入,非篡可知。上二十三年秋“天王居于狄泉”,传云“此未三年,其称天王者何?著有天子”。然则此注云“著有天子已明”者,取上传之文。云主言入者,起其难也者,正以隐八年春“入邴”之下,传云“其言入何?难也”。庄二十四年秋“夫人姜氏入”之下,传云“其言入何?难也”。然则入者,重难之辞,故云主言入者,起其难也。

  ○注“不言”至“外之”。

  ○解云:桓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之下,传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则天子之居,乃京师是也。今言天王入于成周,不言入京师者,正欲起其正居在成周故也。所以能起之者,既为天王所入,正居明矣。言实外之者,正以天子之重,海内瞻望,宜亲九族,以自卫守,而辟庶孽,蒙尘于外,经历数年,方归旧守,是以不言京师,欲以外之。然则不言京师,兼二义矣。初起成周为王居,终实外天子,故云不言京师,起正居在成周,实外之也。注云“月者,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者,正以此上二十二年,“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成周”,不书月。今此月者,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故也。

  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立王子朝独举尹氏,出奔并举召伯、毛伯者,明本在尹氏,当先诛渠帅,后治其党,犹楚婴齐。

  ○渠率,所类反,或作“帅”。

  [疏]“尹氏召伯”至“奔楚者”。

  ○解云:《穀梁》与此同,《左氏》“召伯”作“召氏”。

  ○注“云“立王子朝独举尹氏”者。

  ○解云:即上二十三年秋,“尹氏立王子朝”是也。云当先诛渠帅,后治其党者,汉之贼首,皆谓之渠帅,故何氏云焉。云犹楚婴齐者,成二年冬,“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丙申,公及楚人”以下盟于蜀,彼注云“上会不序诸侯大夫者,婴齐,楚专政骄蹇臣也,数道其君率诸侯侵中国,故独先举于上,乃贬之。明本在婴齐,当先诛其本,乃及其末”是也。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居于运。

  夏,四月,吴弑其君僚。不书阖卢弑其君者,为季子讳,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杀,让国阖庐,欲其享之,故为没其罪也。不举专诸弑者,起阖庐当国,贱者不得贬,无所明文,方见为季子讳,本不出贼,以除阖庐罪,虽可贬,犹不举。月者,非失众见弑,故不略之。

  ○为季,于伪反,下同。见,贤遍反。

  [疏]注“不书阖庐弑其君者”。

  ○解云:襄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下传云“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於是使专诸剌僚”者,阖庐弑僚之文也。今不书阖庐弑,为季子讳不讨贼故也。云明季子不忍父兄弟自相杀者,即彼传云“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者,是其文也。云不举专诸弑者,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之下,何氏注云“督不氏者,起冯当国”。然则彼经贬去督之氏者,起其弑君,取国与冯。所以不举专诸弑僚,见取国与阖庐者,正以其贱不得贬之;假令书见,正得称人,文无所明故也。注月者,明失众见弑,故不略之者,文十八年冬,“莒弑其君庶其”,传云“称国以弑何?称国以弑者,众弑君之辞”,何氏云“一人弑君,国中人人尽喜,故举国以明失众,当坐绝也。例皆时者,略之也”。然则称国以弑者,例皆不月以略之。今此月者,直是本不出贼,以除阖庐罪,是以称国,非失众见弑之例,故不略之。

  楚杀其大夫郤宛。

  ○郤宛,去逆反;下纡宛反。。

  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娄人、媵人会于扈。

  ○犁,力兮反,又力私反。

  冬,十月,曹伯午卒。

  邾娄快来奔。邾娄快者何?邾娄之大夫也。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说与鼻我同义。

  ○邾娄快,本又作“哙”,苦夬反。

  [疏]注“说与鼻我同义”。

  ○解云:即襄二十三年“夏,邾娄鼻我来奔”,传云“邾娄鼻我者何?邾娄大夫也。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所闻之世,内诸夏,治小如大,廪廪近升平,故小国有大夫,治之渐也。见於邾娄者,以近始也。独举一国者,时乱实未有大夫,治乱不失其实,故取足张法而已”。然则邾娄快,亦以奔,无它义,知以治近太平书也。见於邾娄者,以其近鲁故也。太平世独举一国者,时乱实未有大夫,治乱不失其实,但取足张法而已,故云说与鼻我同义也。云云之说,在襄二十三年。

  公如齐。公至自齐,居于运。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月者,为下出也。

  ○为,于伪反。

  [疏]注“月者,为下出也”。

  ○解云:正以上十八年三月,“曹伯须卒”,“秋,葬曹平公”;二十七年“冬,十月,曹伯午卒”。然则曹於所见之世,止自卒月葬时,故知此月宜为其下事出矣。

  公如晋,次于乾侯。乾侯,晋地名。月者,闵公内为强臣所逐,外如晋不见答,次于乾侯。不讳者,忧危不暇杀耻。后不月者,录始可知。

  [疏]注“后不月”至“可知”。

  ○解云:即下二十九年春,“公如晋,次于乾侯”是也。

  夏,四月,丙戌,郑伯甯卒。

  ○伯甯,乃定反,下同,《左氏》并下滕子名并作“宁”。

  六月,葬郑定公。

  秋,七月,癸巳,滕子甯卒。

  冬,葬滕悼公。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运。不致以晋者,不见容于晋,未至晋。

  齐侯使高张来唁公。言来者,居运,从国内辞。书者,如晋不见答,喜见唁也。不月者,例时也。

  [疏]注“言来”至“内辞者”。

  ○解云:正以下三十一年,“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不言来故也。云不月者,例时也者,正以经不月,故知例然,则知下文荀栎唁公之徒,虽在日月之下,不蒙日月可知。

  公如晋,次于乾侯。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

  秋,七月。冬,十月,运溃。邑不言溃,此其言溃何?据国曰溃,邑曰叛。

  [疏]注“据国曰溃,邑曰叛”。

  ○解云:即僖四年蔡溃,文三年沈溃者,是国曰溃之文。襄二十六年春,“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是邑曰叛之文。

  郛之也。郛,郭。

  [疏]注“郛,郭”者。郭之犹云国,之但古今异语也。

  曷为郛之?据成三年棘叛不言溃也。

  [疏]注“据成”至“溃也”。

  ○解云:即彼经云“叔孙侨如帅师围棘。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其言围之何?不听也”。彼注云“不听者,叛也”是也。

  君存焉尔。昭公居之,故从国言溃,明罪在公也。不言国之,言郛之者,公失国也。不讳者,责臣子当忧而纳之,杀耻不如救危也。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本乃由于围成,失大得小而不能节用。

  [疏]注“不言国之,言郛之者”。

  ○解云:正以桓七年春,“焚咸丘”之下,传云“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庄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馀丘”之下,传云“於馀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然则彼二文皆言国之,今言郛之者,正以昭公居国,裁得国外土地而已,其国内宗庙,非公之有,故传言郛之,不言国之耳。云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者,《论语》文。言为国家者,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而患政令之不均平;不患国无储积,而患君臣上下之不能相安。而引之者,欲道昭公政令失所,是以出奔。今居小地而复围成,扰乱其民,令之不安,由兹溃散,无寸土可居,久不得国而卒於外者,身自取之者也。云其本乃由于围成者,围成即二十六年“夏,公围成”是也。失鲁之大而得运邑,故曰失大得小,不能自节约而用之,乃复扰乱其民围成也。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月者,闵公运溃,无尺土之居,远在乾侯,故以存君书,明臣子当忧纳之。

  [疏]注“故以存君书”者。

  ○解云:即襄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彼注云“正月,岁终而复始,臣子喜其君父与岁终而复始,执贽存之,故言在”。今昭公运溃,无尺十之土可居,远在他邦,故以存君书之,故云公在乾侯。

  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

  ○去,起吕反。

  秋,八月,葬晋顷公。

  ○顷,音倾。

  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至此乃月者,所见世始录夷狄灭小国也。不从上州来、巢见义者,固有出奔可责。

  ○见,贤遍反。

  [疏]注“至此”至“国也”。

  ○解云:正以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隗,以隗子归”,何氏云“不月者,略夷狄灭微国也”。然则此亦夷狄灭微国,而书月者,所见之世故也。

  ○注“不从”至“可责”。

  ○解云:吴灭州来,在上十三年冬;吴灭巢,在上二十四年冬。然则州来与巢,皆当所见世,而不书月以见之,至此乃月者,正以既灭其国,复奔其君,因责章禹不能死位,是以於二国皆不书月也。於上经既不书月,明其还同所闻之例,故何氏於州来之下注云“不月者,略两夷”是也。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季孙隐如会晋荀栎于適历。时晋侯使荀栎责季氏不纳昭公,为此会也。季氏负捶谢过,欲纳昭公,昭公创恶季氏不敢入。公出奔在外。无君命,所以书会,以殊外言来者,从王鲁录。讳亟取邑,卒大夫者,盈孙文。

  ○荀栎,本又作“跞”,又作“泺”,示滴泺也。適,丁历反,一音狄。负箠,章蕊反,本又作“捶”。恶,乌路反。亟,去冀反。孙,音逊。

  [疏]注“季氏负箠”至“不敢入者”。

  ○解云:《春秋说》文。彼注云“负捶者,听刑之礼也”。昭公创恶季氏不敢入者,《左传》亦有其文也。

  ○注“公出”至“鲁录”。

  ○解云:《春秋》之义,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明其非君命者,不录之也。今昭公不在,所以书“季孙隐如会晋荀栎于適历”,又书“黑弓以滥来奔”之文,又以殊外者,从王鲁录文,故得然,不为尔时有君命也。云讳亟取邑者,即下三十二年“取阚”,传云“阚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注云“与取滥为亟”是也。云卒大夫者,盈孙文者,即上二十五年“公逊于齐”,后“叔孙舍卒”;二十九年“叔倪卒”之徒是也。然则《春秋》之义,为君父讳恶,《春秋》之义,待君命然后卒大夫,然今君不在国,而书大夫之卒,故须解之。然则取阚不系邾娄,乃书大夫之卒者,正欲盈足讳奔言逊之义,故云盈孙文。

  夏,四月,丁巳,薛伯穀卒。始卒便名日书葬者,薛比滕最小,迫后定、寅皆当略。

  [疏]注“始卒便名日书葬者”。

  ○解云:《春秋》之义,小国始卒,名日及葬未能悉具,会二见之后,方始能备,即宣九年秋,“八月,滕子卒”;成十六年“夏,四月,辛未,滕子卒”;昭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泉卒”,“五月,葬滕成公”之徒是也。言薛比滕最小者,正以滕子卒於宣公之篇,薛今始卒,故云比於滕为小国也。而今始卒日,即得名葬具书,正由於后定、寅皆当见略,迫此之故,是以二注备书矣。其定见略者,即定十二年“春,薛伯定卒”,彼注云“不日月者,子无道,当废之,而以为后未至三年,失众见弑,危社稷宗庙,祸端在定,故略之”是也。其寅见略者,即哀十年夏,“薛伯寅卒”,彼注云“卒葬略者,与杞伯益姑同”是也;昭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彼注云“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入所见世,责小国详,始录内行也。诸侯内行也。诸侯内行小失不可胜书,故於略责之,见其义”是也。

  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

  秋,葬薛献公。

  冬,黑弓以滥来奔。文何以无邾娄?据读言邾娄。

  ○黑弓,二传作“黑肱”。监,力甘反,又力暂反。

  [疏]“冬,黑弓”者。谓当时公羊子口读邾娄黑弓矣。

  通滥也。通滥为国,故使无所系。曷为通滥?据庶其不通也。

  [疏]注“据庶其不通也”者,解云:即襄二十一年春,“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是也。

  贤者子孙,宜有地也。贤者孰谓,谓叔术也。叔术者,邾娄颜公之弟也,或曰群公子。

  [疏]注“叔术者邾娄”至“弟也”。

  ○解云:谓母弟也。或曰群公子,谓庶弟也。

  何贤乎叔术?据叔术不书。让国也。其让国奈何?当邾娄颜之时,颜公时也。邾娄女有为鲁夫人者,则未知其为武公与?懿公与?孝公幼,不知孝公者,邾娄外孙邪?将妾子邪?

  ○武公与,音馀,下及注皆同。颜淫九公子于宫中,所与淫公子凡九人。

  [疏]注“所与”至“九人”。

  ○解云:谓颜公一人,不应并淫九人,故以所言之。

  因以纳贼,则未知其为鲁公子与?邾娄公子与?臧氏之母,养公者也。君幼则宜有养者,大夫之妾,士之妻,礼也。则未知臧氏之母者,曷为者也?养公者必以其子入养。不离人母子,因以娱公也。

  [疏]“则未知其为鲁公子与”者。

  ○解云:为内通于鲁公子也。

  ○“邾娄之公子与”者。不知为是邾娄公子者与?古者诸侯一娶九女,二国媵之。而邾娄一国,以并有九女於鲁宫内者,盖所取於邾娄相通为九人,不必尽是一人妻矣。大夫之妾,士之妻。

  ○注“礼也”。

  ○解云:大夫之妾,士之妻,《礼记?内则》文,故注云“礼也”。

  ○“则未知臧氏之母者,曷为者也”。

  ○解云:案《内则》,大夫之妾士之妻并陈之,谓士妻不吉,乃取大夫之妾,亦得事不具矣,何者?乳食一男,何假二人乎?则未知臧氏之母,为是大夫之妾,为是士之妻,故曰曷为者。

  臧氏之母闻有贼,以其子易公,抱公以逃。以身死公,则可以其子易公,非事夫之义,然而於王法当赏,以活公为重也。贼至,凑公寝而弑之。弑臧氏子也。不知欲弑孝公者,纳篡邪,将利其国也。

  ○凑,七豆反。臣有鲍广父与梁买子者,闻有贼,趋而至。臧氏之母曰:“公不死也,在是。吾以吾子易公矣。”於是负孝公之周诉天子,天子为之诛颜而立叔术,反孝公于鲁。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其言曰:“有能为我杀杀颜者,吾为其妻。”杀颜者,鲍广父、梁买子也。妇人以贞一为行,云尔非也。

  ○愬,音素,本亦作“诉”。为之,于伪反,下“为我”、“为之”、“则为”并同。妪,纡具反,一音纡羽反。为行,下孟反,下“杀颜者之行”亦同。

  [疏]“妪盈女也”者。

  ○解云:谓此老妪是盈姓之女。

  ○“国色也”者。解云:谓颜色一国之选。

  叔术为之杀杀颜者,而以为妻。利其色也。有子焉,谓之盱。夏父者,其所为有於颜者也。为颜公夫人时所生也。

  ○盱,许于反,又许孤反;本或作“晇”,一音夸。夏父,户雅反。盱及夏父,邾颜公之二子。

  [疏]“谓之盱、夏父者”至“有於颜者也”。

  ○解云:谓为颜公妻时所以有之者。

  盱幼而皆爱之,叔术、妪盈女皆爱盱。食必坐二子於其侧而食之。有珍怪之食,珍怪,犹奇异也。

  ○而食,音嗣。盱必先取足焉。夏父曰:“以来,犹曰以彼物来置我前。人未足,人夏父自谓也。而盱有馀。”言盱所得常多。叔术觉焉,觉,悟也。知小争食,长必争国。《易》曰“君子见几而作”,“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事之先见”。

  ○长,丁丈反。先见,贤遍反,下“欲见”、“见王者”同。

  [疏]注“易曰”至“先见”。

  ○解云:皆出下《系辞》。彼文云“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是也。

  曰:“嘻!此诚尔国也夫!起而致国于夏父,夏父受而中分之。叔术曰:“不可。”三分之,叔术曰:“不可。”四分之,叔术曰:“不可。”五分之,然后受之。五分受其一。

  ○曰嘻,许其反。也夫,音扶。

  [疏]注“五分受其一”。

  ○解云:服虔成《长义》云“邾娄本附庸三十里耳,而言五分之,为六里国也”者,彼乃《左氏》之偏辞,未足以夺;《公羊》以为邾娄本大国,但《春秋》之前在名例,隐元年何氏有成解。

  公扈子者,邾娄之父兄也。富夫子作《春秋》时,於邾娄君为父兄之行。公扈者,氏也。

  ○之行,户郎反。习乎邾娄之故,故,事也。道所以言也。

  [疏]注“道所”至“言也”。

  ○解云:谓道下传所言矣。

  其言曰:“恶有言人之国贤若此者乎?”恶有,犹何有、宁有此之类也。言贤者,宁有反妻嫂,杀杀颜者之行乎?

  ○恶有,音乌,注同。诛颜之时天子死,叔术起而致国于夏父。言叔术本欲让,迫有诛颜天子在尔,故天子死则让,无妻嫂惑儿争食之事。当此之时,邾娄人常被兵于周,曰:“何故死吾天子?”犹曰何故死畜吾天子,违生时命而立夏父乎?此天子死则让之效也。夫子本所以知上傅,贤者恶少功大也。犹律一人有数罪,以重者论之,《春秋》灭不言入是也。案叔术妻嫂,虽有过恶,当绝身无死刑,当以杀杀颜者为重。宋缪公以反国与与夷,除冯弑君之罪,死乃反国,不如生让之大也。冯杀与夷,亦不轻于杀杀颜者,比其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为贤。传复记公扈子言者,欲明夫子本以上传通之,故公扈子有是言。

  ○数,所主反。复,扶又反。

  [疏]注“夫子本所以”至“恶少功大也”者。

  ○解云:上传谓“五分之,然后受之”以上矣。

  ○云《春秋》灭不言入是也者,即庄十年传云“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是。云当绝身无死刑者,但当绝其身以为不脩,不合杀之,故曰无死刑。然则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者,谓姑妹之徒,今一则非父子聚麀,二则嫂非姑姊妹故也。

  ○注“当以杀”至“为重”。

  ○解云:谓犯王命杀鲁贤臣,故以为重。

  ○注“宋缪公以反国与”至“冯弑君之罪”。

  ○解云:宋缪公反国之事,在隐三年,彼传文具矣。其除冯弑君之罪者,即桓二年“宋督弑其君”之下,注云“督不氏者,起冯当国。不举冯弑为重者,缪公废子而反国,得正,故为之讳”是也。云死乃反国,不如生让之大也者,言缪公死乃反国,非其全让之意,不如叔术生让,其功大矣。云冯杀与夷,亦不轻於杀杀颜者,谓冯为弑君,叔术为犯王命,皆是恶逆,其罪势等矣。云比其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为贤者,上解云其罪势等矣。而言罪不足者,谓犯王命,杀鲁大夫,岂如宋冯弑君乎?故以为罪少于冯矣。其罪既少,其功有馀,故得贤之。

  通滥,则文何以无邾娄?据国未有口系于人。

  [疏]注“据国”至“于人”。

  ○解云:言若通滥是国,宜应特达,何故文上无邾娄而已,其口仍系邾娄言之乎?故注云“据国未有口系于人”。

  天下未有滥也。欲见天下实未有滥国,《春秋》新通之尔,故口系于邾娄。天下未有滥,则其言以滥来奔何?据上说天下实未有滥者,言《春秋》新通之也。《春秋》所通之,君文成矣,不言滥黑弓来奔,而反与大夫窃邑来奔同文。

  [疏]注“而反与大夫窃邑来奔同文”者。

  ○解云:即襄二十一年春,“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之徒是。

  叔术者,贤大夫也。绝之则为叔术不欲绝,不绝则世大夫也。此解不言滥黑弓意。叔术者,贤大夫也。如不口系邾娄,文言滥黑弓来奔,则为叔术贤心,不欲自绝于国,又触天下实有滥,无以起新通之,文不可设也;如口不绝邾娄,文言滥黑弓来奔,则嫌氏邑,起本邾娄世大夫,《春秋》口系通之,文亦不可施。

  [疏]注“起本邾娄”至“可施”。

  ○解云:若口云邾娄,文言滥黑弓来奔,即嫌大夫氏邑,欲起黑弓本是邾娄世大夫,口系于邾娄,欲通之为世大夫故也。

  大夫之义不得世,故於是推而通之也。推犹因也,因就大夫窃邑奔文通之,则大夫不世,叔术贤心不欲自绝,两明矣。主书者,在《春秋》前,见王者起,当追有功,显有德,兴灭国,继绝世。

  [疏]注“主书者”至“继绝世”。

  ○解云:隐元年注云“诸大夫立隐不起者,在《春秋》前,明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今此追之者,《春秋》之义,劝其后功,是以上二十年传曰“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是也。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是后昭公死外,晋大夫专执,楚犯中国围蔡也。

  [疏]注“是后昭公死外”者。

  ○解云:即下三十二年冬,“公薨于乾侯”是。云晋大夫专执者,即定元年“三月,晋人执宋仲机于京师”,传云“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大夫专执也”是。云楚犯中国围蔡也者,即定四年秋,“楚人围蔡”是也。直言围蔡足矣,何须言楚犯中国?欲言日食为夷狄强,诸夏微之象故也。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取阚。阚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与取滥为亟。

  ○阚,口暂反。亟,去冀反,注同。

  [疏]“阚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诸典未闻;欲言是邑,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与取滥为亟”。

  ○解云:取亦作“受”字者。二年之间,比取两邑,故以为亟而讳之矣。

  夏,吴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邾娄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城成周。书者,起时善,其脩废职,有尊尊之意也。孔子曰:“谨权量,审法度,脩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言成周者,欲起正居,实外之。

  ○量,音亮。

  [疏]注“书者”至“意也”。

  ○解云:隐七年“夏,城中丘”,传云“何以书?以重书也”。注云“以功重故书也,当稍稍补完之,至令大崩弛坏败,然后发众城之,猥苦百姓,虚空国家,故言城,明其功重,与始作城无异”。然则天子之城,不时脩理,至令大坏,方始城之。而书者,正欲起其当时之善故也,何者?当是之时,天子陵迟,诸侯奢纵,忽能脩其废职,有尊尊之心,是以书见,故曰起时善。云“孔子曰谨权量”至“行焉”者,《论语》文。云言成周者,欲起正居,实外之,正以不言京师,而言成周者,欲起正居在成周故也。言实外之者,正以王微弱,不能守成周,不是小事,猥苦天下,是以不言京师,实外天子。云云之说,在上二十六年。

  十有二月,已未,公薨于乾侯。

定公卷二十五(起元年,尽五年)

 定公卷二十五(起元年,尽五年)

  《释文》:何以定公为昭公子,与《左氏》异。

  元年,春,王。定何以无正月?据庄公虽不书即位,犹书正月。

  [疏]注“据庄”至“正月”。

  ○解云:即庄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是也。案庄公之经,上有正月,下有三月。今定公亦下有三月,而上无正月,故据之。若然,案隐公之经亦云“元年,春,王正月”,下云“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亦是上有正月,下有三月,而不据之者,正以隐公所承,不薨于外,且欲让桓,位非已有,与定公不类,宁得据之?其闵、僖之属,虽承弑君之后,其所承者,皆在位见弑,元年之下复无三月之文,与定不同,故不据之。然则桓公戕于齐,昭公卒于外,亦是不类而得据之者,正以昭公失道,为臣所逐,终死于外,耻与桓同,故据之耳。

  正月者,正即位也。本有有正月者,正诸侯之即位。

  [疏]注“本有”至“即位”。

  ○解云:案隐元年传云“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何氏云“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二系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以此言之,似书正月者,为大一统也。而言本有正月者,正诸侯即位者,兼二义故也。何氏云自公侯以下皆系正月,即是正月者,正诸侯即位之义。

  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虽书即位於六月,实当如庄公有正月。今无正月者,昭公出奔,国当绝,定公不得继体奉正,故讳为微辞,使若即位在正月后,故不书正月。

  [疏]“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

  ○解云:谓定公行即位之礼在正月之后也。

  ○注“虽书”至“正月”。

  ○解云:依经及传,正以定公即位在正月之后,故无正月,何氏更言“昭公出奔,国当绝,定公不得继体奉正”者,正以书正月,大一统也,明不但一即位而巳。且诸侯之法,礼当死位,而昭公不君,弃位出奔,终卒於外,为辱实甚,论其罪恶,君臣共有,故知鲁国之当绝矣,是以何氏消量作如此注。故讳为微辞者,谓经与传直作无即位,故无正月之义。其定公当绝之文没而不见,故谓微辞尔。

  即位何以后?据正月正即位。昭公在外,昭公丧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为未可知?据巳称元年。

  [疏]“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者。

  ○解云:谓昭公之丧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不谓据定公之身也。其实定公先在于内,是以上文巳称元年矣。但以君丧未入,未得正行即位礼,是以即位在正月之后,而《左氏》以为丧及坏隤,公子宋乃先入者,何氏所不取之。

  ○注“据巳称元年”。

  ○解云:谓巳称元年春,似行即位之礼讫,何言昭公之丧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而即位后乎?

  在季氏也。今季氏迎昭公丧而事之,定公得即位;不迎而事之,则不得即位。

  [疏]“在季氏也”。

  ○解云:定公是时虽以先君之丧未入,未行即位之礼,其实为君之道巳成,是以上文得称“元年,春”矣。但犹微弱,不敢逆其父丧,故云在季氏也。

  定、哀多微辞。微辞,即下传所言者是也。定公有王无正月,不务公室,丧失国宝;哀公有黄池之会,获麟,故总言多。

  [疏]“定哀多微辞”。

  ○解云:定、哀二君,微辞有五,故谓之多,不谓馀处更有所对。若然,昭与定、哀同是太平之世,所以特言定、哀者,昭公之篇无微辞之事,宁可彊言之乎?

  ○注“微辞”至“是也”。

  ○解云:谓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巳之有罪焉尔也。

  ○注“定公”至“正月”。

  ○解云:得为微辞者,实为昭公出奔国当绝,定公不得继体奉正,故无正月。如似即位在正月之后,是以无正月然,故得谓之微辞。

  ○注“不务公室”。

  ○解云:下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传云“其言新作之何?脩大也”,注云“天灾之,当减损如诸侯制,而复脩大,僣天子之礼,故言新作以见脩大也”;“脩旧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不务乎公室也”,注云“务,犹勉也。不务公室,亦可施於久不脩,亦可施于不务如公室之礼,微辞也”。然则书其“新作雉门及两观”者,主讥其僣天子之礼,可施於久不脩治而录之,传云“不务公室”,亦得助成微辞之义也。

  ○“丧失国宝”。

  ○解云:下八年冬“盗窃宝玉大弓”,传云“宝者何?璋判白”,注云“不言璋言玉者,起珪、璧、琮、璜、璋五玉尽亡之。传特言璋者,所以郊事天,尤重”也。“书大弓者,使若都以国宝书,微辞也”。谓之宝者,世世宝用之辞也。然则特书大弓者,欲通谓之宝,宝即大弓,是可以世世传保而珠玉之,故谓之宝玉也。

  ○注“哀公”至“言多”。

  ○解云:黄池之会者,即哀十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传云“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曷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彼注云“以晋大国,尚犹汲汲於吴,则知诸侯莫敢不至也。不书诸侯者,为微辞,使若天下尽会之,而鲁侯蒙俗会之者恶愈”是也。其获麟者,即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是也,实为圣汉将兴之瑞,周家当灭之象。今经直言获麟,不论此事,若以麟来,周王更欲中兴之兆,得谓之微辞矣。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读谓经,传谓训诂,主人谓定公。言主人者,能为主人皆当为微辞,非独定公。则未知已之有罪焉尔。此假设而言之,主人谓定、哀也。设使定、哀习其经而读之,问其传解诂,则不知已之有罪。於是此孔子畏时君,上以讳尊隆恩,下以辟害容身,慎之至也。

  [疏]“主人”至“焉尔”。

  ○解云:主人习其读,谓习其经而读之也。云而问其传者,谓问其夫子口授之传解诂之义矣。云则未知已之有罪焉尔者,焉尔犹於是,读其微辞,意指难明,虽问解诂,亦未知已之有罪乎《春秋》。假令读定元年经,而问其传之解诂云“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则无以知其国当绝,定公不得继体奉正之义;假令读定公二年经云“新作雉门及两观”,而问其传之解诂云“脩书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不务乎公室也”,正以久不脩理,不以公室为急务,故书之,无以知其僣天子是也。

  ○注“此假设而言”至“於是”。

  ○解云:当尔之时未有《春秋》。故知主人习其经而读之者,假设而言之也。既未有《春秋》,而彊言主人,故云此假设而言之。云主人谓定、哀者,正以上言“定、哀多微辞”,下文即言“主人习其读”,故知此主人者,宜指定、哀言之也。

  ○注“此孔子”至“之至也”。

  ○解云:此时君者,还指定、哀也。孔子作《春秋》当哀公之世,定没未几,臣子犹存,故亦畏之,为之讳恶恩隆於定、哀,故曰上以讳尊隆恩也;若不回避其害,则身无所容,故曰下以辟害容身也。尊君卑已,故生上下之文耳。其传未行,口授弟子,而作微辞以辟其害,亦是谨慎之甚,故此曰慎之至也。

  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仲几之罪何?据言于京师,成伯讨辞,知有罪。

  ○几,本或作“讥”。

  [疏]“仲几之罪何”。

  ○解云:上言晋人似非伯讨言于京师,是伯讨之文,与夺未明,故难之。

  不蓑城也。若今以草衣城是也。礼,诸侯为天子治城,各有分丈尺,宋仲几不治所主。

  ○不蓑,素戈反,一或作“蓑”,一或音初危反。衣,于既反。为天,于伪反,下“善为”同。

  [疏]“不蓑城也”。

  ○解云:谓不以蓑苫城也。《公羊》之义,以为昭三十二年“城成周”者,既是城讫,故於此处责其不蓑而巳,不似《左氏》方始欲城耳。

  ○注“蓑若今以草衣城是也”。衣,读如衣轻裘之衣。

  ○注“礼诸”至“主者”。

  ○解云:正以宋人不治所主者,晋人执而归之于京师,得为伯讨之文,故知礼有分丈尺之法,不谓更存礼文。

  其言于京师何?据城言成周,执不地。

  [疏]注“据城言成周”。

  ○解云:即昭三十二年“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以下,“城成周”是也。

  ○注“执不地”。

  ○解云:谓《春秋》上下,大夫见执,例不举地,即下六年“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祈黎”;七年秋,“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之属是也。若然,成十六年“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彼传自有解;“执未可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曰在招丘,悕矣”,注云“悕,悲也。仁之者,若曰在招丘可悲矣。闵录之辞”;“执未有言仁之者,此其言仁之何?代公执也”是也。

  伯讨也。大夫不得专执,执无称名氏,见伯讨例,故地以京师,明以天子事执之,得伯讨之义。

  ○见,贤遍反。

  [疏]注“大夫”至“之义”。

  ○解云:下传云“大夫之义,不得专执也”,故云大夫不得专执。若诸侯执人,即僖四年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若其大夫不得专执,故其执人之时,无称名氏,见伯讨例,虽无其例,其执之有理,宁得不作其文,是故地以京师,明以天子事执之,见其得伯讨之义也。

  伯讨则其称人何?据城称名氏,诸侯伯执不称人也。复发此难者,弟子未解,嫌大夫称人相执,与诸侯同例。

  ○复发,扶又反,下皆同。难,乃旦反。解,音蟹。

  [疏]注“据城称名氏”云云。

  ○解云:即昭三十二年“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以下,“城成周”是也。

  ○注“诸侯伯执不称人也”。

  ○解云:即僖四年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是也。若欲指经言之,即成十五年春,“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是也。

  贬。故称人尔,不以非伯讨故。曷为贬?据晋侯伯执称人,以他罪举。

  [疏]注“据晋”至“罪举”。

  ○解云:即僖三十八年冬,“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传云“归之于者,罪巳定矣”,“此晋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卫之祸,文公为之也。文公为之柰何?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使其兄弟相疑,放乎杀母弟者,文公为之也”。然则彼乃晋文之执卫侯,实得伯讨之义,而称人者,正由文公恶卫侯太深,爱叔武太甚,故致此祸,是以贬之称人,故曰以佗罪举也。今此晋人执仲几,亦得为伯讨之义,而贬称人,故欲问其称人之状矣。

  不与大夫专执也。曷为不与?据伯讨。实与,言于京师是也。而文不与。文不与者,贬称人是也。文曷为不与?大夫之义,不得专执也。大夫不得专相执,辟诸侯也。不言归者,诸侯当决於天子,犯之恶甚,故录所归。大夫当决主狱尔,犯之罪从外小恶,不复别也。无例不在常书,又月者,善为天子执之。

  ○别,彼列反。

  [疏]“文曷为不与”。

  ○解云:据实与,但何氏省文,不复言大夫之义不得专执,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大夫有为无道者,力能执之则执之可也,异僖元年、二年“救邢”“城楚丘”之传者,正以诸侯相执,伯者之常事;大夫相执,例之所略,详尊略卑之义也。

  ○注“不言”至“别也”。

  ○解云:正以僖二十八年冬,“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成十五年春,“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襄十六年春,“晋人执莒子、邾娄子以归”者,是诸侯相执,录其所归之文。所以然者,正以诸侯尊贵,当决於天子,若其犯之,其恶深大,故须录其归之所在,即执卫侯、曹伯归于京师,是其得正;执莒子、邾娄子以归其国者,失所明矣。彼注云“录以归者,甚恶晋也。有罪无罪,皆当归京师,不得自治之”是也。若然,案襄十九年春,“晋人执邾娄子”,亦是诸侯相执,而不录其所归者,正以会上执之,即会上释之,实无所归,宁得录之也?若执大夫,当於主狱之人耳。若其犯之,但为小恶,故从外小恶例,不复分别之也。若然,所见之世,录外小恶,而言从外小恶不复别之者,正谓时时录之,以见太平之世,诸夏小恶在治之限,文不尽录,故得然解。

  ○注“无例”至“执之”。

  ○解云:欲道《春秋》上下,更无大夫相执之义,即是无其比例,不在常书之限。今而书之,又书其月详录之,与诸侯相执同例者,善为天子执故也。知诸侯相执例书月者,正以襄十六年三月,“晋人执莒子、邾娄子”;十九年正月,“晋人执邾娄子”之属,皆书月故也。旧云此事所以无归于以归之例,正由大夫相执,不在当书故也。既不在当书而书月以执之者,善为天子执之故也。

  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至自乾侯者,非公事齐不专,中去之晋,竟不见容,死于乾侯。

  戊辰,公即位。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则曷为以戊辰之日然后即位?据癸亥得入巳可知。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正棺者,象既小敛夷於堂。昭公死於外,不得以君臣礼治其丧,故示尽始死之礼。礼,始死于北牖下,浴於中霤,饭含於牖下,小敛於户内,夷於两楹之间;大敛於阼阶,殡於西阶之上,祖于庭,葬于墓,夺孝子之恩动以远也。礼,天子五日小敛,七日大敛;诸侯三日小敛,五日大敛;卿大夫二日小敛,三日大敛,夷而绖,殡而成服,故戊辰然后即位。凡丧,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童子、妇人不杖,不能病故也。

  ○小敛,力验反,下皆同。北墉,音容,本又作“牖”。霤,力又反。饭,扶晚反。含,户暗反。阼,才故反。

  [疏]注“正棺”至“故也”。

  ○解云:《丧大记》云“小敛,主人即位于户内,主妇东面,乃敛。卒敛,主人冯之踊,主妇亦如之”,“彻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郑注“夷之言尸也”,“主人主妇以下从而奉之,孝敬之心。降拜,拜宾也”是也。云故示尽始死之礼者,示字亦有作“不”字者,误也。云礼,始死于北牖下者,即《丧大记》“疾病”,“寝东首於北牖下”是也。云浴於中霤云云者,即《坊记》云“子云‘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浴於中霤,饭於牖下,小敛於户内,大敛於阼,殡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示远也’”是也。而言夷于两楹之间者,即此传云“正棺于两楹之间”是也。云夺孝子之恩动以远也者,何氏以意言之也;言此者,欲陈始死礼。云天子五日云云者,何氏差约古礼而言之,欲道始死之礼,五日大敛而殡,殡讫成服;今欲示尽始死之礼,故云公之丧癸亥日,至于丁卯,殡而成服,戊辰之日乃即位矣。云凡丧三日云云者,即《丧服四制》云“杖者何也?爵也。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或曰担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是也。郑注《丧大记》云“三日者,死之后三日也。为君杖不同日,人君礼大,可以见亲疏也”,引之者,欲道丧入五日,嗣子、大夫授杖巳讫,可以即位正其臣矣。

  子沈子曰:“定君乎国,定昭公之丧礼於国。然后即位。”即位不日,此何以日?据即位皆不日。录乎内也。内事详录,善得五日变礼,或说危不得以逾年正月即位,故日。主书者,重五始也。

  [疏]注“详录”至“始也”。

  ○解云:书日所以得变礼者,癸亥之日公丧,乃至戊辰之日然后君即位,象五日殡讫即位之礼,故录日以明之,言其变而合礼矣。

  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

  ○九月,大雩。定公得立,尢喜而不恤民之应。

  立炀宫。炀宫者何?据十二公无炀公。

  ○炀,馀亮反。

  [疏]“炀宫者何”。

  ○解云:正以《春秋》之内,更无炀公之称,而立其宫,故执不知问。

  炀公之宫也。春秋前炀公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炀宫,非礼也。不日嫌得礼,故复问立也。不日者,所见之世讳深,使若比武宫恶愈,故不日。

  [疏]“立者何”。解云:欲言是礼,不应言立;欲言非礼,复不书日,故执不知问。

  ○“立者何”至“立也”。

  ○解云:隐四年冬“卫人立晋”之下,传云“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成六年春“二月,辛巳,立武宫”之下,传云“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然则《春秋》之内,三发此文者,“公子晋”之下发之,是《春秋》之首;成六年“立武宫”之下发之,嫌立宫与诸侯异例;此复发之者,正以“立武宫”书日,此不书日,故同之。昭二十二年秋,“尹氏立王子朝”,不复发之者,从立晋之传可知。

  ○“不日”至“立也”。

  ○解云:《春秋》之例,失礼於宗庙例书日,故此不日嫌得礼也。注言此者,正以成六年巳有此传,今复发之,故解云耳。

  ○“不日”至“不日”。

  ○解云:例既书日,而不日者,正以当所见之世故也。若然,案庄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何氏云“失礼宗庙例时”,与向说违者,盖失礼於鬼神例日,故隐五年“初献六羽”之下,何氏云“失礼鬼神例日”是也。若失礼脩营於宗庙,则例书时,即庄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何氏云“失礼宗庙例时”是也。庄二十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书月者,何氏云“月者,功重於丹楹”是也。若其失礼始造宗庙者,例书日,即成六年“春,王二月,辛巳,立武宫”是也。所以然者,刻桷功重於丹楹,犹变例以书月,况於始造宗庙,为费实深,宁不日乎?例既宜日而不日者,正以当所见之世,为内讳深,使若恶愈於武宫故也。

  冬,十月,霣霜杀菽。何以书?记异也。菽,大豆。时犹杀菽,不杀他物,故为异。

  ○霣,于敏反。

  [疏]注“时杀”至“为异”。

  ○解云:知独杀菽,不杀他物者,正以此经特举杀菽,传云记异故也。若更杀他物,则经直云霣霜,不举穀名。传云“记灾也”,即桓元年“秋,大水”,传云“何以书?记灾也”,彼注云“灾伤二穀以上”是也。此则但伤一穀,既不成灾,故谓之异。

  此灾菽也,曷为以异书?据无麦苗以灾书。

  [疏]注“据无”至“灾书”。解云:即庄七年“秋,大水。无麦苗”,传云“何以书?记灾也”是也。然则大水杀麦苗,传云记灾;今此霣霜杀菽,传云记异,故据而难之。若然,向解若更杀他物,则经直言霣霜,不举穀名,何故庄七年经云“秋,大水,无麦苗”者,彼传云“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彼注云“明君子不以一过责人,水、旱、螟、蟲,皆以伤二穀乃书。然不书穀名,至麦苗独书者,民食最重”是也。然则一灾不书,今此书者,示以早当诛季氏,故不得不录也。

  异大乎灾也。异者,所以为人戒也。重异不重灾,君子所以贵教化而贱刑罚也。周十月,夏八月,微霜用事,未可杀菽。菽者,少类,为稼强,季氏象也。是时定公喜於得位,而不念父黜逐之耻,反为淫祀立炀宫,故天示以当早诛季氏。

  [疏]“异大乎灾也”。

  ○解云:虽曰但伤一物,若以害物言之,灾而必书者,正以异重于灾故也,何者?隐三年传何注云“异者,非常而可怪,先事而至者”,隐五年作注云“灾者,有害於人物,随事而至者”。然则正由先事而至,可以为戒,若其变改,竟不害人物,若似君父教戒臣子之义,故但谓之异而贵之矣。灾者,随事而至,害於人物,虽言变改,亦无所及,若似刑罚一施,不可追更之义,故谓之灾而不重之,故注云“重异不重灾,君子所以贵教化而贱刑罚也”。然则直是美大此异,故言异大於灾,不论害物与否。《五行传》云“害物为灾,不害物为异”,亦通於此矣。

  ○注“菽者”至“象也”。

  ○解云:菽季不同,而得为其象者,正以菽为第三之称,故为少类。季氏於叔孟为第,亦是少之义,故得为其象。菽虽第三,为稼最强;季氏虽幼,彊於叔孟,故曰菽者,少类,为嫁强,季氏之象也。

  ○注“是时”至“炀宫”。

  ○解云:何氏以为定公者,昭公之子,与贾、服异。既为昭公之子而喜於得位者,正以父见放逐,薨於乾侯,雠人秉政有年岁矣,为道亦何可知,忽然而立,宁不喜乎?是以忘其耻辱,欲求福於淫祀,天怪其所为,故示之戒也。旧云定公为昭公弟,立非其次,是以喜之。而谓昭公为父者,臣子一例故也。云故天示以早当诛季氏也者,天戒若曰,等欲劳心作淫祀之时,不如作意早诛季氏。所以然者,虽作淫祀,终竟无福,早诛季氏,可以复雠去患故也。

  二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其言雉门及两观灾何?据桓宫、僖宫灾,不言及。不但问及者,方於下及间其文问之,故先俱张本於上。

  ○两观,工唤反,下及注皆同。

  [疏]注“据桓”至“言及”。

  ○解云:即哀三年夏,“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是也。

  两观微也。雉门两观,皆天子之制,门为其主,观为其饰,故微也。

  [疏]注“雉门”至“微也”。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昭二十五年,传云“子家驹曰‘诸侯僣天子久矣,设两观’”云云者,此皆天子之礼。然则两观既为天子之礼,天恶其僣,故灾之。则知雉门与之同灾者,亦僣明矣,故云雉门及两观,皆天子之训也。若然,昭二十五年子家驹不言雉门为僣者,正以天子诸侯皆有雉门,但形制殊耳。若然,雉门为僣,於辞为负矣。宁知非是主灾两观,因及雉门而巳?故子家驹不数雉门为僣,而何氏必言雉门亦如天子之制者,正以下文“新作雉门及两观”之下,传云“不务公室”,既言不务如公室之礼,则知天子明矣。

  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据下“新作雉门及两观”先言作者。主灾者两观也。时灾从两观起。时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据欲使言两观灾及雉门,若言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不以微及大也。何以书?不复言雉门及两观灾何以书者,上巳问雉门及两观灾,故但言何以书。

  ○不复,扶又反,下同。

  [疏]注“不复”至“以书”。

  ○解云:隐三年“秋,武氏子来求赙传云“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注云“不但言何以书者,嫌主覆问上所说二事,不问求赙”;又七年“夏,城中丘”,传云“中丘者何?内之邑也。城中丘何以书”,注云“上言中丘者何?指问邑也。欲因言何以书?嫌但问书中丘,欲复言城中丘何以书”;僖二十年传云“西宫灾,何以书”。然则彼三传文,皆举句而问之,今此不嫌不以微及大何以书,而不举句而问之者,正以上传巳云“其言雉门及两观灾何”,不能复重言之,故省文也。

  记灾也。此本子家驹谏昭公所当先去以自正者,昭公不从其言,卒为季氏所逐,定公继其后,宜去其所以失之者,故灾亦云尔。立雉门两观不书者,僣天子不可言,虽在《春秋》中犹不书。

  ○先去,起吕反,下同。

  [疏]注“此本”至“云尔”。

  ○解云:在昭二十五年。

  ○注“立雉”至“不书”。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隐五年秋“初献六羽”,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僣诸公也”,“始僣诸公,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僣诸公,犹可言也;僣天子,不可言也”是也。若然,须更脩大还僣天子,而得书之者,但作微辞以讥之,仍自不正言。

  秋,楚人伐吴。

  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其言新作之何?据俱一门两观,如故常。

  [疏]注“据俱”至“姑常”。

  ○解云:正以所作与旧,俱一门两观,以故常无异,何言新作之乎?

  脩大也。天灾之,当减损如诸侯制,而复脩大,僣天子之礼,故言新作以见脩大也。

  ○见,贤遍反。

  [疏]注“故言”至“大也”。

  ○解云:庄二十九年作注云“缮故曰新,有所增益曰作”。然则此言新者,见其料理旧墙;言作者,见其增益新木,皆是还大於诸侯之义,故言新作以见脩大矣。

  脩旧不书,此何以书?据西宫灾复脩不书。

  [疏]注“据西”至“不书”。

  ○解云:在僖二十年。

  讥,何讥尔?不务乎公室也。务,勉也。不务公室,亦可施于久不脩,亦可施于不务始公室之礼,微辞也。月者,久也。当即脩之,如诸侯礼。

  [疏]注“不务”至“侯礼”。

  ○解云:即文十三年传“世室屋坏何以书?讥。何讥尔?久不脩也”,何氏云“简忽久不以时脩治,至令坏败,故讥之”。然则此文不务公室者,亦可以见鲁人简忽,五月有灾,十月乃作之义,故云亦可施於久不脩也。云月者,久也者,正以庄二十九年“春,新延厩”,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门”,皆书时,此特月者,讥其久不脩故也。旧云如天子之门,大不可即成,故月以久之。

  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月者,内有彊臣之雠,外不见答於晋,故危之。

  [疏]注“月者”至“危之”。

  ○解云:正以凡朝例时,假有小事,亦不书月,是以昭二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传云“其言至河乃复何?不敢进也”,注云“乃,难辞也。时闻晋欲执之,不敢往。君子荣见与,耻见距,故讳使若至河,河水有难而反”。然则彼是小故不足以月,今乃内有彊臣之雠,外不见答於晋,故书月以危之,似若襄二十八年十一月“公如楚”,何氏云“如楚书月者,危公朝夷狄”之类也。而僖十年注云“故如京师善则月荣之,如齐、晋善则月安之”者,善恶不嫌,假令同辞,亦何伤也。

  三月,辛卯,邾娄子穿卒。

  夏,四月。

  秋,葬邾娄庄公。冬,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于枝。后相犯。时者,讳公使大夫盟,又未逾年君,薄父子之恩,故为易辞,使若义结善事。

  ○枝,二传作“拔”。易,以豉反。

  [疏]“三月辛卯”云云。《公羊》、《穀梁》皆作“三月”,《左氏》作“二月”,未知孰正。

  ○注“后相”至“善事”。

  ○解云:其后相犯者,即哀元年“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之属是也。云故为易辞者,即庄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传云“何以不日?易也”,何氏云“易,犹佼易也,相亲信,无后患之辞”是也。

  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

  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娄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月而不举重者,楚以一裘之故,拘蔡昭公数年,然后归之,诸侯杂然侵之,会同最盛,故善录其行义兵也。拘不书者,恶蔡侯吝一裘而见拘执,故匹夫之。执归不书者,从执例。

  ○夏,户雅反。召,上照反。数年,所主反。杂,七合反,又如字。恶蔡,乌路反,年末同。吝一裘,力刃反。

  [疏]“陈子”。

  ○解云:上文二月“陈侯吴卒”,下之“六月,葬陈惠公”。然则其父未葬,宜称子某,而言陈子,僖九年“宋子”之下,注云“宋未葬,不称子某者,出会诸侯,非尸柩之前,故不名”。然则今此陈子亦然,但从宋子省文,不复注之。

  ○注“月而”至“兵也”。

  ○解云:《春秋》之义,侵伐例时,即上二年“秋,楚人伐吴”之属是也。善其义兵则书月,即僖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以下伐齐,注云“月者,与襄公之征齐,善录义兵”是也。若其举重,宜云公会刘子、晋侯以下侵楚,不言于召陵也,似若成十六年秋,“公会单子尹子、晋侯、齐国佐、邾娄子伐郑”之属。今而书月,复不举重者,善录其行义兵故也。若然,案僖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以下侵蔡,何氏云“月者,善义兵也”。然则彼亦是义兵而举重者,正以彼下经云“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传云“其言盟于师,盟于召陵何?师在召陵也。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彼注云“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然则正以下有喜服楚之文,为义兵可知,是以不劳具录也。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以下“于侈,伐郑”,彼注云“月者,善诸侯征突,善录义兵也。不举伐为重者,用兵重於会,嫌月为桓伐有危举,不为义兵录,故复录会”,注云之属,当文皆有成解,不劳逆说也。言楚以一裘之故,拘蔡昭公数年,然后归之者,即下传云“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於南郢,数年然后归之”是也。

  ○注“拘不”至“夫之”。

  ○解云:僖二十一年霍之会,“执宋公以伐宋”之属,皆书其执。今此不书,故决之。所以不直言贱之而巳,而言匹夫之者,以楚人执良霄之属,大夫犹书,今反不书,贱於大夫,故言匹夫之。

  ○注“执归”至“执例”。

  ○解云:即僖二十一年注云“凡出奔归书,执获归不书者,出奔巳失国,故录还应盗国,与执获者异,臣下尚随君事之,未失国,不应盗国,无为录也”。是其被执而归不书之义。今此蔡侯之执,经虽不书,其实见执,故得从其例矣。云云之说,备于僖二十一年。

  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归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为不会召陵故也。不举灭为重,书以归杀之者,责不死位也。日者,定、哀灭例日。定公承黜君之后,有彊臣之雠,故有灭则危惧之,为定公戒也。

  ○公孙归姓,二传无“归”字。姓,音生,又音姓。为不,于伪反,下“为季”、“为下”、“为治”、“为蔡”同。

  [疏]注“为不”至“故也”。解云:正以召陵之会,蔡为谋首,召陵之经不见沈子,而今灭之,故知义然也。

  ○注“不举”至“位也”。

  ○解云:正以襄六年“十有二月,齐侯灭莱”,传云“曷为不言莱君出奔?国灭,君死之,正也”,彼注云“明国当存,不书杀莱君者,举灭国为重”。然则莱君死位,故得举重,今沈子不死位,故不得举灭为重,而书以归杀之也。

  ○“定哀”至“戒也”。

  ○解云:定、哀之时,文致太平,若有相灭,为罪巳重,故皆书日以详其恶,即此经及下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之属是也。既言定、哀灭例日,乃是灭为例矣。而又言定公承黜君之后,有强臣之雠,故有灭则危惧之,为定公戒者,欲道哀公之篇,若有相灭例合日。欲见他义者,容不书之,即哀公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实是灭曹,但鲁人讳同姓之灭而不书之,是以亦不书日是也。然则案哀公之篇,更无书灭之经,而知例日者,正以文承定公之下,定公犹日,则哀公明矣。定公承黜君之后,偏有危惧,是以有灭则书日,哀公无此义,故讳其灭,以没不救同姓之罪,但知例合书其日,故何氏云焉。

  五月,公及诸侯盟于浩油。再言公者,昭公数如晋,不见答,卒为季氏所逐。定公初即位,得与诸侯盟,故喜录之。后楚复围蔡不救,不日者,善诸侯能翕然俱有疾楚之心,会同最盛,故褒与信辞。

  ○浩油,户老反,又古老反;下音由,一音羊又反,二传作“皋鼬”。数,所主反。楚复,扶又反,下“而复”、“复讨”同。翕,许及反。

  [疏]注“再言”至“录之”。解云:正以僖五年夏,“公及齐侯”以下“会王世子于首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九年“夏,公会宰周公”以下“于葵丘”,“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之属,皆不再言公。今此再言公,故於此解之。言昭公数如晋,不见答者,即昭十二年夏,”公如晋,至河乃复”;十三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十五年“冬,公如晋”;十六年“夏,公至自晋”;二十一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二十三年“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之属,是数如晋之文也。竟不见晋人来聘之经,故云不见答也。卒为季氏所逐者,即二十五年“九月,已亥,公孙于齐”是也。宁知再言公为喜录之者,正以文承祥录义兵之下而再言公,故知其喜,似若僖四年夏,“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传云“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之类,注云“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义亦通於此。

  杞伯戊卒于会。不日,与盟同日。

  ○戊,音茂,又音恤,二传作“成”。

  [疏]注“不日,与盟同日”。

  ○解云:考诸古本,日亦有作“月”者,若作“日”字,宜云所见之世,小国之卒例合书日,即上言“三月,辛卯,邾娄子穿卒”之属是也。今不日者,正以与盟同日,文不可施故也,何者?若言五月甲子,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杞伯戊卒于会,则嫌上会非信辞;若言五月公及诸侯盟于浩油,甲子杞伯戊卒于会,则嫌与盟别日,是以进退不得日也。若作“月”字,宜云所见之世,则例书日,若有内行失,亦但月之,即昭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何氏云“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入所见之世,责小国详,始录内行也。诸侯内行小失,不可胜书,故於终略责之,见其义”是也。然则今杞伯亦有内小失,宜合书月而不书月,正以与盟同月故也。

  六月,葬陈惠公。

  许迁于容城。

  秋,七月,公至自会。月者,为下“刘卷卒”。月者,重录恩。

  ○卷,音权。

  [疏]注“月者”至“卷卒”。

  ○解云:正以《春秋》之义,致公例时,则桓二年“冬,公至自唐”之属是也。若其有危,乃合书月,即下八年“三月,公至自侵齐”之属是也。今此上会有义兵之录,上盟有信辞之美,又再言公为喜文,则知公於时无危明矣。既无危事而有七月,故知其月为下事尔。若然,案桓公十六年“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何氏云“致者,善桓公能疾恶同类,比与诸侯行义伐郑。致例时,此月者,善其比与善行义,故以致复加月也”。似月为善者,正以桓是篡贼,动作有危,而能疾篡脱危而至,故致之。何氏彼注必言此者,欲对桓元年垂会之注云“不致之者,为下去王,適足以起无王未足以见无王罪之深浅,故复夺臣子辞,成诛文也”。以此言之,则桓十六年注云“以致复加月”,仍是危文,但善其比与义,故能脱危而至,与此仍不妨矣。

  ○注“月者,重录恩”。

  ○解云:大夫之卒,宜又降于微国之君,但合书时而巳,而书月者,正以新奉王命,主会于召陵,於鲁有恩,故重而录之,故云月者,重录恩也。

  刘卷卒。刘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刘卷,即上会刘子。我主之者,因上王鲁文王之,张义也。卒者,明主会者,当有恩礼也。言刘卷者,主起以大夫卒之,屈於天子也。不日者,此尹氏以天子丧为主重也,此卷主会轻,故不日。

  [疏]“刘卷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未有刘国;欲言大夫,大夫不卒,故执不知问。

  ○注“刘卷”至“义也”。

  ○解云:正以召陵之经,刘子为首,今而书卒,故知一人也。若不然,大夫之卒,例则不书,刘卷何事独得录见也。今而录见,明有恩於鲁,传曰:“我主之”,亦其一隅矣。刘子者,天子之大夫,奉天子之命,致诸侯於召陵,召陵之经序之于上,此言主之,主会明矣。此传宜云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主我也。而云我主之者,正以《春秋》王鲁,因鲁之文,故言我主之,不言主我也。言张义者,欲张鲁君为王之义。

  ○注“卒者”至“礼也”。

  ○解云:若主会有恩礼者,即违例书卒,案僖九年“公会宰周公”,成十六年、十七年之时,数有公会单子、尹子之文,而皆不卒。言卒等有恩,当论远近,盖在主会之年卒者,恩而录之。若期外者,当从恩杀略之,是以尹子、单子之徒不见卒文。若奔丧主我使来会葬之属,其恩差重,三年之外方始略之,即隐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传云“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天王崩,为诸侯之主也”。彼注云“时天王崩,鲁隐往奔丧,尹氏主傧赞诸侯,与隐交接而卒,恩隆於王者,则加礼录之”,“明当有恩礼”;又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傅云“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彼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新为王者使来会葬,在葬后三年中卒,君子恩隆於亲亲,则加报之,故卒,明当有恩礼也”是。

  ○注“言刘”至“天子”。

  ○解云:襄十五年“刘夏”之下,传云“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其称刘何?以邑氏也”,彼注云“诸侯入为天子大夫,不得氏国称本爵,故以所受采邑氏称子”,“不称刘子而名者,礼,逆王后当使三公,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然则今此刘卷,乃是圻外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所以不言刘子卷卒,从诸侯之例,而言刘卷,其但字者,正欲起大夫卒之,屈於天子故也。

  ○注“不日”至“不日”。

  ○解云:文三年“王子虎”之下,何氏云“尹氏卒日,此不日者,在期外也”。然则尹氏之主诸侯,由其在期内,故日之。今此刘卷之主诸侯,亦在期内而不日者,正以尹氏之主诸侯,乃是天王崩,傧赞隐公,其恩重矣。刘卷之主诸侯,乃在召陵之会,故不书日,见其轻矣,知云不日者,比尹氏以天子丧为主重也。言刘卷卒所以不书日者,若比尹氏之时,尹氏以天子丧为主重,故书日,刘卷但为会主,其恩轻,故不日矣。

  葬杞悼公。

  楚人围蔡。囊瓦称人者,楚为无道,拘蔡昭公数年,而复怒蔡归有言伐之,故贬,明罪重於围。

  [疏]注“囊瓦”至“於围”。

  ○解云:正以下传云“为是兴师,使囊瓦将而伐蔡”,故知此文楚人者,是囊瓦矣。言拘蔡昭公数年,而复怒蔡归有言伐之者,皆下传文。云故贬,明罪重於围者,谓由是之故贬之称人,明其罪重,异於凡围矣。其几常之围,罪不至贬,即哀元年“楚子”以下“围蔡”之属是也。

  晋士鞅、卫孔圄帅师伐鲜虞。

  ○圄,鱼吕反,《左氏》作“圉”。“虞”,本或作“吴”,音虞。

  葬刘文公。外大夫不书葬,此何以书?录我主也。其实以主我恩录之,故云尔,举采者,礼,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更受采地於京师,天子使大夫为治其国,有功而卒者,当益封其子。时刘卷以功益封,故不以故国而以采地书葬起其事,因恩以广义也。称公者,明本诸侯也。

  ○举采,七代反,下“采地”同。

  [疏]注“举采”至“侯也”。

  ○解云:知刘卷本是诸侯者,正以其葬称公故也。知天子使大夫为治其国者,正以此人身在王朝,明其本国须有治之者。云有功而卒者,当益封其子者,正以父子并得之,故谓之益。云不以故国者,经传无文,不知其故国是何。云因恩以广义也者,谓因有主会之恩,遂举采称公,以广见其本是诸侯之义也。云称公者,明本诸侯也者,正以天子大夫,本无称公之义。今言葬刘文公,乃与葬晋文公之属相似故也。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莒,楚师败绩。吴何以称子?据灭徐称国。

  ○伯莒,《左氏》作“柏举”。

  [疏]注“据灭徐称国”。

  ○解云:即昭三十年冬十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是也。

  夷狄也,而忧中国。言子,起忧中国,言以明为蔡故也,与桓十四年同。

  [疏]注“言以”至“年同”。

  ○解云:桓十四年冬,“宋人以齐人”以下“伐郑”,传云“以者何?行其意也”,彼注云“以已从人曰行,言四国行宋意也”是也。

  其忧中国奈何?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挟弓者,怀格意也。礼,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婴弓,士卢弓。

  ○挟弓,音协,又子协反。雕,下辽反。彤,大冬反。婴弓,於耕反,见《司马法》。卢,力吴反。

  [疏]注“挟弓”至“意也”。

  ○解云:格,犹拒也。言所以挟弓者,谓若君使人追之时,巳即怀拒之意,故曰挟弓者,怀格意也。若似今人谓不顺之处为格化之类也。或云格,来也,言所以挟弓者,怀欲到来复雠之意。

  ○注“礼天子”至“卢弓”。

  ○解云:古礼无文也。

  以干阖庐。不待礼见曰干。欲因阖庐以复雠。

  ○礼见,贤遍反,下“不见”同。阖庐曰:“士之甚,言其以贤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雠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必须因事者,其义可得;因公讬私,而以匹夫兴师讨诸侯,则不免於乱。

  ○将为,于伪反,下“不为也”、“不为匹”、“为是”,注“为子胥”同。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於是止。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於南郢,数年然后归之。於其归焉,用事乎河,时北如晋请伐楚,因祭河。

  ○囊,乃郎反。郢,以其反,又以政反。

  [疏]“为是拘昭公於南郢”。

  ○解云:盖以楚於诸夏差而近南,故谓之南郢。若宣十二年传云“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何氏云“南郢,楚都”之类是也。

  ○注“时北”至“祭河”。解云:正以河非楚、蔡之间也。

  曰:“天下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请为之前列。”楚人闻之,怒。见侵后闻蔡有此言而怒。

  [疏]注“见侵”至“而怒”。

  ○解云:正以上文“楚人围蔡”,在侵楚之后故也。而伐蔡者,即下“楚人围蔡”是也。围而言伐者,举总名故也。

  为是兴师,使囊瓦将而伐蔡。蔡请救于吴,伍子胥复曰:“蔡非有罪也,楚人为无道,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犹曰,若是时可兴师矣,激发初欲兴师意。

  ○将,子匠反。激,古狄反。於是兴师而救蔡。不书与子胥俱者,举君为重。子胥不见於经,得为善者,以吴义文得成之也。虽不举子胥,为非怀恶而讨不义,君子不得不与也。

  [疏]“而救蔡”。解云:不书救蔡者,止以蔡为兵故首也。

  ○注“子胥”至“成之也”。

  ○解云:案此传文,有善子胥之意。子胥不得见於经而得为善之者,正以吴得进而称子,是其义文。以是之故,得成子胥之善,故曰以吴义文得成之也。

  ○注“虽不”至“与也”。

  ○解云:吴子若直救蔡讨楚而败之也,是其忧中国,尊事周室之义,但亲用子胥之谋,兼有为复雠之意,是以传家取而说之,遂举子胥之辞以见之。虽举子胥之辞,但非怀恶而讨不义,是以君子与之。昭十一年楚子诱蔡侯之下,传云“怀恶而讨不义,君子不予也”。故注者取而况之。

  曰:事君犹事父也,此其为可以复雠奈何?曰:父不受诛,不受诛,罪不当诛也。子复雠可也。《孝经》曰:“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本取事父之敬以事君,而父以无罪为君所杀。诸侯之君与王者异,於义得去,君臣巳绝,故可也。《孝经》云“资於事父以事母。”庄公不得报雠文姜者,母所生,虽轻於父,重於君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得绝,不得杀。

  [疏]注“本取事父以事君”。

  ○解云:何氏之意,以资为取,与郑异。郑注云“资者,人之行也”。注《四制》云“资,犹操也”。然则言人之行者,谓人操行也。云云之说,具於《孝经疏》。

  ○注“庄公”至“君也”。

  ○解云:即庄元年注云,言逊者“明但当推逐去之,亦不可诛,诛不加上之义”是也。

  ○注“易曰”至“曰生”。

  ○解云:下《系辞》文也。

  父受诛,子复雠,推刃之道也。子复仇,非当复讨其子,一往一来曰推刃。

  ○当,丁浪反。复雠不除害,取雠身而巳,不得兼雠子,复将恐害已而杀之。时子胥因吴众,堕平王之墓,烧其宗庙而巳。昭王虽可得杀,不除云。

  ○堕,许规反。去,起吕反。

  [疏]注“时子胥”至“而巳”。

  ○解云:《春秋说》文也。彼文又云“鞭平王之尸,血流至“踝此注不言之者,省文也。案昭二十六年秋九月楚子居卒”至“今十馀年矣而言血流至踝者,非常之事,宁可常理言之?或者盖以子胥有至孝之至,精诚感天,使血流所以快孝子之心也。

  朋友相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相卫,不使为雠所胜。时子胥因仕於吴为大夫,君臣言朋友者,阖卢本以朋友之道为子胥复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辟,婢亦反。辩佞,如字,本亦作“便佞”。

  [疏]注“同门”至“损矣”。

  ○解云:出《苍颉篇》。汉主谓司马迁云:李陵非汝同门之朋,同志之友乎?义亦通於此。而书传散宜生等受学於大公,大公除师学之礼,酌酒切肺,约为朋友。然则大公为师而言朋者,盖大公知其非常人,遂除师学之礼,以友朋之道待之也。既除师学之礼,连朋言之亦何伤?云君臣言朋友者云云,即《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注云“朋友谓群臣,与成王同志好者”,义亦通於此。云孔子曰益者三友云云,《论语》文。引之者,道阖庐、子胥相与益友:盖以阖庐为谅,何者?谓一许为之兴师,终不变悔是也。盖以子胥为直与多闻,何者?不敢亏君之义复父之雠,是其直也;子胥贤者,博古今之事,是其多闻矣,便辟,谓巧为譬喻。善柔,谓口柔面柔体之属。辩佞,辩为媚矣。案今世间有一《论语》,音便辟为“便僻”者,非郑氏之意,通人所不取矣。

  而不相迿,迿出表辞,犹先也。不当先相击剌,所以伸孝子之恩。

  ○迿,音峻,又音巡,又玄遍反,先也。剌,七亦反。

  [疏]注“迿出”至“先也”。

  ○解云:依《大司马》,田猎习战之时,云“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然则表者,谓其战时旅进旅退之限约。迿者,谓不顾步伍勉力先往之意,故曰出表辞。若然,所以伐吴之经,不使子胥为兵首者,盖以吴王讨楚,兵为蔡故,且举君为重,是以不得见也。

  古之道也。

  楚囊瓦出奔郑。

  庚辰,吴入楚。吴何以不称子?据狄人盟于邢,有进行称人。

  ○行,下孟反。

  [疏]“楚囊瓦出奔郑”。

  ○解云:《左氏》以为战不胜而去。上经称人者,贬。范氏云“知见伐由已,故惧而出奔”,盖何氏与之同。而战时称人者,行不进矣。

  ○注“据狄”至“称人”。

  ○解云:即僖二十年“秋,齐人、狄人盟于邢”,何氏云“狄称人者,能常与中国也”是也。

  反夷狄也。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盖妻楚王之母也。舍其室,因其妇人为妻。日者,恶其无义。

  [疏]注“日者,恶其无义”也者。正以《春秋》之义,入例书时,伤害多则月,即定五年夏,“於越入吴”;僖三十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之属是。今而书日,故须解之。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是后臣恣日甚,鲁失国宝,宋大夫叛。

  [疏]注“是后”至“夫叛”。

  ○解云:盖谓下八年秋,“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之文是也。云鲁失国宝,即下八年冬,“盗窃宝玉大弓”,传云“季氏之宰,则微者也,恶乎得国宝而窃之”是也。云宋五大夫叛,即下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何氏云“不言叛者,从叛臣,叛可知”是也。

  夏,归粟于蔡。孰归之?诸侯归之。曷为不言诸侯归之?据齐人来归卫宝。

  [疏]注“据齐”至“卫宝”。解云:在庄六年。

  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时为蔡新被强楚之兵,故归之粟,与戍陈同义。

  ○为,于伪反。

  [疏]注“时为”至“之粟”。

  ○解云:即《老子》云“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彼注云“言妨其耕稼”是也。

  ○注“与戍陈同义”。

  ○解云:即襄五年“冬,戍陈”,传云“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离至不可得而序”,彼注云“离至,离别前后至也。陈坐欲与中国,被强楚之害,中国宜杂然同心救之,乃解怠前后至,不序以刺中国之无信”,故言我也。注云言我者,以鲁至时书与鲁微者同文。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鲁独戍之。今归粟于蔡之义亦然,故云与戍陈同义矣。然则彼已有传,而复发之者,正以归戍之文异,故同之。

  於越入吴。於越者何?越者何?不言或者,嫌两国。

  [疏]“於越者何”。

  ○解云:正以越为国名,经典通称,忽加“於”字,故执不知问。

  ○“越者何”。

  ○解云:问昭三十二年“夏,吴伐越”之属矣。正以此文加“於”字,是以单言越者,翻然可怪,故执不知问。

  ○“不言”至“两国”。

  ○解云:隐元年传云“曷为或言会,或言及”之属皆言或,今此何故不云曷为或言於越?或言越者?弟子之意本疑於越与越为两国,是以分别而问之。旧云正以僖四年传云“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然则彼言或者,乃是两事之辞,今此若云曷为或言越,或言於越,则嫌为两国,是以别之。

  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越人自名於越,君子名之曰越。治国有状,能与中国通者,以中国之辞言之曰越;治国无状,不能与中国通者,以其俗辞言之,因其俗可以见善恶,故云尔。赤狄以赤进者,狄於北方总名,赤者其别,与越异也。吴新忧中国,士卒罢敝而入之,疾罪重,故谓之於越。

  ○见,贤遍反。卒,子忽反。罢弊,音皮,弊亦作“敝”音同。

  [疏]注“治国有状”云云,“治国无状”云云。

  ○解云:此状谓模状也,模状犹规矩。若有规矩,是得先生之术,故谓之进;若无规矩,是失治国之法,当获咎祸,故谓之退,是以此注云治国有状云云。治国无状云云,凶仪云“无状招祸义”,亦通於此。亦有一本状皆作“礼”字,但非古本,是以不能得从之也。注“赤狄”至“异也”。

  ○解云:正以宣十一年“秋,晋侯会狄于攒函”之文,直单言狄,不言赤矣;宣十五年夏,“晋师灭赤狄潞氏”,传云“潞子之为善也”,“离于夷狄”,是其加赤为进之事也。但狄者北方之总名,乃是鄙贱之号,赤者是其别称,故得加之为进矣。今越者,乃是其国名,若似齐、晋、鲁、卫之属,诸夏之人有礼仪者,其国名之上,不见加“於”处,唯有越为此文,寻检其事,此时入吴,实合罪贬,故注之。

  ○注“疾罪”至“於越”。

  ○解云:夷狄之称,止有七等之名,州不若国,最其贱者,今乃加於,见其入吴之疾,故以罪重言之。

  六月,丙申,季孙隐如卒。仲遂以贬起弑,是不贬,著其逐君者,举君出为重,故从季辛起之,犹卫孙甯。

  ○弑,音试。

  [疏]注“仲遂”至“孙甯”。

  ○解云:宣八年“仲遂卒于垂”,传云“仲遂者何?公子遂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为弑子赤贬”,是其以贬起弑也。案公子翚、仲遂之类,而不据之者,以其无卒文故也。今此欲道隐如之卒,经无贬文,故据卒时有贬文者言之也。欲举君出为重者,即昭二十五年“九月,已亥,公孙于齐”是也。言举其君出为重,即隐如之罪巳重,是以於卒不复贬也。言故从季辛起之者,即昭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者,彼注云“不言下辛言季辛者,起季氏不执下而逐君”是也。言季辛巳起其逐君之义,是以於卒不劳更贬也。言犹卫孙甯者,即襄十四年夏,“四月,已未,卫侯衎出奔齐”,注云“不书孙甯逐君者,举君绝为重”是也。

  秋,七月,壬子,叔孙不敢卒。

  冬,晋士鞅帅师围鲜虞。

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

 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遬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

  二月,公侵郑。月者,内有彊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公至自侵郑。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

  冬,城中城。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

  ○为其,于伪反。令,力呈反。易,以豉反。长,丁丈反。大,音泰。见,贤遍反。治,直吏反。复,扶又反。

  [疏]“冬季孙斯、仲孙忌”。

  ○解云:古本无“何”字有者,误也。《穀梁》及贾经皆无“何”字。又哀公三年经云“晋魏多帅师侵卫”,传云“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以此言之,则此经无“可”明矣,而贾氏云“《公羊》曰仲孙何忌者,盖误”。

  ○“此仲孙”至“之仲孙忌”。

  ○解云:正决上文夏“仲孙何忌如晋”之文也。

  ○注“一字”至“逼下”。解云:难言者,谓言难著。既不言君父之名,即是臣子之敬,故曰长臣子之敬也;动不违礼,为下之易,故曰不逼下也。云《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者,实不太平,但作太平文而巳,故曰文致太平也。案《春秋说》,昭公亦为所见之世,而此注偏指定、哀为太平者,正以昭公之时,未讥二名故也。云唯有二名,故讥之者,文王之臣散宜生,孔子门人宓不齐之属,皆亲事圣人,而以二字为名者,谓依古礼,若似尧名故勋,舜名重华,禹名文命,宣王之兴,名子为宫皇之属是也。但孔子作《春秋》,欲改古礼为后王之法,是以讥其二名,故注即言此《春秋》之制也。然则传云“二名非礼”者,谓非新王礼,不谓非古礼也。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齐侯、郑伯盟于咸。

  ○咸,音咸。

  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齐侯、卫侯盟于沙泽。大雩。先是公侵郑,城中城,季孙斯、仲孙忌如晋围运,费重不恤民之应。

  ○费重,芳味反,下同。

  ○

  [疏]注“先是公侵郑”。

  ○解云:即上六年“二月,公侵郑”是也。云城中城者,即上六年“冬,城中城”是也。云季孙斯、仲孙忌如晋者,在上六年夏,而於“城中城”之下言之者,盖遂重者先言之故也。云围运者,即上六年冬季孙斯、仲孙何忌围运是。

  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九月,大雩。承前费重不恤民,又重之以齐师伐我,我自救之役。

  ○重之,直用反。

  冬,十月。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公至自侵齐。

  二月,公侵齐。三月,公至自侵齐。出入月者,内有彊臣之雠,外犯彊齐再出,尤危於侵郑,故知入亦当蒙上月。

  [疏]“春,王正月,公侵齐”。

  ○解云:侵伐例时,而此月者,正以内有强臣之雠,而外犯彊齐,故危之。

  ○“公至自侵齐”。

  ○解云:以例言之,不蒙上月矣。

  ○注“出入”至“上月”。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有虽在月下而不蒙月者,故贾氏云“还至不月,为曹伯卒月”是也,故何氏分疏之云。此定公侵齐,所以出入月者,正以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犯强齐,顿烦再出,尤危於六年侵郑之时,故知其入亦当蒙月也。上六年“二月,公侵郑”,彼注云“月者,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也”,下经始云“公至自侵郑”,则知何氏以为至不蒙月,故此决云再出尤危於侵郑,则知入亦当蒙月也。

  曹伯露卒。

  夏,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公会晋师于瓦。公至自瓦。此晋赵鞅之师也,但言晋师者,君不会大夫之辞也。公会大夫,不别得意,虽得意不致,此致者,讳公为大夫所会,故使若得意者。

  ○别,彼列反。

  [疏]注“此晋”至“之辞”。

  ○解云:正以下经云“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故知此言公会晋师,是赵鞅之师矣。宣元年秋,“赵盾帅师救陈”,宋公以下“会晋师于斐林,伐郑”,传云“此晋赵盾之师,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今此文势与彼正同,故此何氏取彼传文以解之。

  ○注“公会”至“不致”。

  ○解云:庄六年作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然则公与诸侯尊同体敌,莫肯相下,故须别之,见其得意与否;若与大夫盟会之时,尊卑异等,得意可知,何劳别之乎?故僖二十五年冬,“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何氏云“洮,内地。公与未逾年君、大夫盟,不别得意,虽在外,犹不致也”是。云此致者,讳公为大夫所会,故使若得意者,正以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今此书致,故云使若得意者。

  秋,七月,戊辰,陈侯柳卒。

  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

  ○葬曹靖公。

  ○曹竫,才井反,本亦作“靖”。

  九月,葬陈怀公。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侵卫。

  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

  ○濮,音卜。

  从祀先公。从祀者何?顺祀也。复文公之逆祀。

  [疏]“从祀者何”。

  ○解云:欲言其祭,经无宫庙之文;欲言非祭,谓之从祀,故执不知问。

  文公逆祀,去者三人。谏不从而去之。

  [疏]“文公逆祀,去者三人”。

  ○解云:谓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传云“跻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讥。何讥尔?逆祀也。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是也。

  定公顺祀,叛者五人。谏不以礼而去曰叛。去与叛皆不书者,微也。不书禘者,后祫亦顺,非独禘也。言祀者,无巳长久之辞。不言僖公者,闵公亦得其顺。

  [疏]注“谏不”至“曰叛”。

  ○解云:谓谏君全不以礼,不从之而去者,谓之叛也。

  ○注“不书”至“禘也”。

  ○解云:何氏之意,以为三年一祫,五年一禘,谓诸侯始封之年,禘祫并作之。但夏禘则不礿,秋祫则不尝而巳。一祫一禘,随次而下,其间三五参差,亦有禘祫同年时矣。若其有丧,正可於丧废,其祫禘之年,仍自乘上而数之,即僖八年“禘于大庙”之时,禘祫同年矣。至文二年“大事於大庙”之下,传云“大事者何?大祫也”。何氏云“从僖八年禘数之知为大祫”,是从僖八年禘祫同年数之,即文二年为祫年,文五年为禘祫同年,又随次而数之,至今定八年,亦禘祫同年矣。凡为祭之法,先重而后轻,禘大於祫固当先之,则知此言从祀先公者,是禘明矣,故云不书禘者,后祫亦顺,非独禘也。若然,既言是禘,理宜在夏,而在冬下者,当之矣。

  ○注“言祀”至“之辞”。

  ○解云:桓八年传云“春曰祠”,何氏云“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然则此经何以不言从祭先公,或言大事于先公?而言祀者,见其相嗣不巳,长久常然,故云言祀者,无巳长久之辞。

  ○注“不言”至“其顺”。

  ○解云: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庙”,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之文皆道其人,今此经文所以不言从祀僖公而言先公者,正以闵公亦得其顺,是以不得特指之。

  盗窃宝玉大弓。盗者孰谓?微而窃大,可怪,故问之。

  [疏]注“微而”至“问之”。

  ○解云:哀四年传云“弑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弑何?贱乎贱者也”。然则盗是微贱之称,宝玉大弓国之重宝,故云微而窃大也。

  谓阳虎也。阳虎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宰也。季氏之陪臣为政者。

  [疏]注“季氏”至“政者”。

  ○解云:季氏之宰,於国为陪臣,而为政于鲁,故曰为政也。

  季氏之宰,则微者也,恶乎得国宝而窃之?阳虎专季氏,季氏专鲁国。阳虎拘季孙,季氏逐昭公之后,取其宝玉,藏於其家。阳虎拘季孙,夺其宝玉。季孙取玉不书者,举逐君为重。

  ○恶乎,音乌。

  [疏]注“季氏逐昭公”者。

  ○解云:在昭二十五年秋。

  孟氏与叔孙氏迭而食之,睋而鋟其板,以瓜刻其馈敛板。

  ○迭,大结反,注同。食之,音嗣,下注“迭食”同。睋而,五多反,下同。鋟,本又作“鑯”,七廉反,又且审反,以瓜刻馈敛板也;本或作“鈠”,误。

  [疏]注“以瓜刻”至“板”。

  ○解云:谓以指瓜刻其馈器之上,敛藏衣物之板,谓盖板也。

  曰:“某月某日,将杀我于蒲圃,力能救我则於是。”於是时。

  ○圃,本又作“甫”,同布古反,又音布。至乎日若时而出。临南者,阳虎之出也,御之。为季孙御。

  [疏]“至乎日若时”。

  ○解云:谓至于某日如约之时也。以此言之,则知上文云某月某日,宜亦言其时,但传家省去之,至此乃言若时,以刻日也。

  ○“临南”至“之出”。

  ○解云:姊妹之子谓之出,盖是虎之外生也。或云从其家出而仕于公,亦不妨,下季氏云世世有子是矣。

  於其乘焉,季孙谓临南曰:“以季氏之世世有子,言我季氏累世有女以为臣。

  ○其乘,绳证反,下皆同。女,音汝。

  [疏]“于其乘焉”者。

  ○解云:胃于其上车之时矣。子可以不免我死乎?”以义责之。临南曰:“有力不足,臣何敢不勉?”阳越者,阳虎之从弟也,为右。为季孙车右,实卫之。

  ○从弟,才用反,下同。

  [疏]注“实卫之”。

  ○解云:谓守卫季孙,不令走。

  诸阳之从者,车数十乘,至于孟衢,孟氏衢四达,可以横去。

  ○数,所主反。

  [疏]注“衢四”至“横去”。

  ○解云:即《释宫》“四达谓之衢”,李巡云“四达各有所至曰”,衢孙氏曰“交通四出”是也。

  临南投策而坠之,策,马捶也。见二家迭食之,欲将季孙由孟氏免之,恐阳越不听,故诈投策,欲使下车。

  ○而坠,直类反。捶,章蕊反。阳越下取策,临南駷马,捶马衔走。

  ○駷,本又作“扌敕”,字书无此字,相承用之,素动反。而由乎孟氏,阳虎从而射之,矢著于庄门。庄门,孟氏所入门名。言几中季孙,赖门闭,故著门。

  ○射,食亦反。著,直略反,注同。庄,本或作“严”,亦音庄。几,音祈。中,丁仲反。

  ○然而甲起於琴如,甲,公敛处父所帅也。琴如,地名。二家知出期,故於是时起兵。

  [疏]注“甲公”至“地名”。

  ○解云:即下传云“既驾,公敛处父帅师而至”是也。

  ○注“二家”至“起兵”。

  ○解云:即上传云“力能救我则於是”是也。

  弑不成,却反舍于郊,皆说然息。说,解舍。然,犹如。

  ○杀不,音试,下同,郤反,去略反,本又作“却”。说然,本又作“税”,始锐反,又他会反,注同。说,解舍也。然,犹如也。

  [疏]“弑不成”。

  ○解云:正以季孙於阳虎为君,故谓之弑也。却反舍于郊者,谓上文阳虎从而射之时,逐之乡孟氏,今而还去舍於郊,故曰却反舍于郊,不谓元从郊来。

  或曰:“弑千乘之主,时季氏邑至於千乘。而不克,舍此可乎?”嫌其近而无所依。阳虎曰:“夫孺子得国而巳,得免专国家而巳。如丈夫何?”如,犹奈也。丈夫,大人称也。

  ○称,尺证反。睋而曰:“彼哉!彼哉!望见公敛处父师,而曰彼哉彼哉。再言之者,切遽意。

  ○遽,其虑反。趣驾。”使疾驾。

  ○趣,七欲反,一音七住反。既驾,公敛处父帅师而至,公敛处父,孟氏、叔孙氏将兵之将。

  [疏]注“公敛”至“之将”。解云:《左氏》以为孟氏家臣。

  慬然后得免,自是走之晋。宝者何?璋判白,判,半也。半圭曰璋,白藏天子,青藏诸侯,鲁得郊天,故锡以白。不言璋言玉者,起珪、璧、琮、璜、璋五玉尽亡之也。传独言璋者,所以郊事天,尤重。《诗》云“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是也。礼,珪以朝,璧以聘,琮以发兵,璜以发众,璋以徵召。

  ○慬,其靳反。璋,音章,琮,在宗反。璜,音黄。峨峨,五多反,本又作“蛾”。髦,音毛。

  [疏]“宝者何”。

  ○解云:欲言贵物,微者窃之;欲言贱物,又在弓玉之上,故执不知问。

  ○注“半圭曰璋”。

  ○解云:《释器》无文。云白藏天子,青藏诸侯,《春秋说》文。云不言璋言玉者,起珪、璧、琮、璜、璋五玉尽亡之也者,正以玉为总名故也。

  ○注“诗云“”至“徵召”。

  ○解云:言文王祭皇天上帝时,在助祭者奉此半珪之璋,其仪容峨峨盛庄矣,尽是俊士之所宜利。何氏与郑同。云礼,珪以朝,璧以聘,琮以发兵,璜以发众,璋以徵召者,时王之礼也。

  弓绣质,质,拊也。言大者,力千斤。

  ○拊,芳甫反,又方千反。

  [疏]注“言大者,力千斤”。

  ○解云:千斤之文,何氏有所见。《家语》云:“三十斤为钧,四钧谓之石。”然则千斤之弓,其力八石三斗有馀,故《左传》云:“可以威不轨,戒不虞也”。

  龟青纯。纯,缘也。谓缘甲<再页>也。千岁之龟青髯,明于吉凶。《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经不言龟者,以先知,从宝省文。谓之宝者,世世保用之辞,此皆鲁始封之锡。不言取而言窃者,正名也。定公从季孙假马,孔子曰“君之於臣,有取无假,而君臣之义立”。主书者,定公失政,权移陪臣,拘其尊卿,丧其五玉,无以合信天子,交质诸侯,当绝之。不书拘季孙者,举五玉为重。书大弓者,使若都以国宝书,微辞也。

  ○青纯,之闰反,注同。纯缘,悦绢反,下同。<冉页>,而占反。亹,文匪反。蓍,音尸。丧,息浪反。

  [疏]注“千岁之龟青<冉页>”。

  ○解云:以时事知之也。

  ○注“易曰”至“著龟也”。

  ○解云:此皆《上系辞》文也。今《易》本善作“大”字为异。彼注云“凡天下之善恶,及没没之众事,皆成定之”,言其广大无不包也。

  ○注“经不言龟”至“微辞也”。

  ○解云:弓绣质,龟青纯”,然则此等皆丧之,而经言大弓,特不言龟者,正以《礼器》、《郊特牲》陈币之时,云龟为前列先知也,以其先知,故得从宝省文。然则龟非珠玉而得从宝省文者,以其能定吉凶,可以世世保而用之,故注云“谓之宝者,世世保用之辞”。云此皆鲁始封之锡者,《左传》定四年具有其文也。云不言取而言窃者,正名也者,正所以不言盗取而言窃者,盗是卑贱之称,是以不得言取也。窃者,是其正名,是以即引《家语》以证之。定公从季孙假马,孔子曰“君之於臣有取无假,而君臣之义立”者,《家语》文。云无以合信天子,交质诸侯,当绝之者,即上注云“珪以朝,璧以聘”,今珪璧尽亡,故言此也。云书大弓者,使若都以国宝书,微辞也者,言大弓与龟皆可保用,所以龟得从宝省文,而特书大弓不省文,使若都以国宝书,作微辞之义,何者?经言盗窃宝玉大弓,若似所谓宝玉者,即大弓是,言可世世传保而金玉之然,故得为微辞也。

  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戊申,郑伯囆卒。

  ○囆,敕迈反,《左氏》作“虿”。

  得宝玉大弓。何以书?国宝也。丧之书,得之书。微辞也,使若都以重国宝故书。不以罪定公者,其宝失之,当坐;得之,当除。以窃宝不月,知得例不蒙上月。

  ○丧,息浪反。

  [疏]注“微辞”至“故书”。

  ○解云:宝玉大弓者,乃是周公初封之时受赐于周之物,而必藏之鲁者,欲使世世子孙无忘於周,而定公失之,季氏夺之,皆当合绝。而上文直言“盗窃宝玉大弓”,此文直云“得宝玉大弓”,传云“何以书?国宝也。丧之书,得之书”,不见贬之者,正言作微辞,使若都以重国宝之故而书之,文更无刺讥之义也。然则此言微辞者,仍与上文共为一事,以上元年“定、哀多微辞”之下,何氏首数丧失国宝而巳。

  ○注“不巳”至“当除”。

  ○解云:上文之下有注云“无以合信天子,交质诸侯,当绝”,今此宁知不复阙绝之者,正以得之当除故也。杜氏云“弓、玉,鲁之分器,得之足以为荣,失之足以为辱,故重而书之”,义亦通於此。云以窃宝不月云云者,即上八年经云“冬,卫侯、郑伯盟於曲濮,从祀先公,盗窃宝玉大弓”是也,则知今虽文承四月之下,不蒙上月明矣。

  六月,葬郑献公。

  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欲伐鲁也。善鲁能却难早,故书次而去。

  ○卻难,起略反;下乃旦反。卻,亦作“却”。

  [疏]注“欲伐”至“而去”。

  ○解云:知欲伐鲁者,正以直书其次,上下更无起文,乃与庄十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之文同。故知正欲伐鲁也。故彼传云“其言次于郎何?伐也”,“我能败之,故言次也”是也,彼注云“此解本所以不言伐言次意也,二国才止次未成於伐,鲁即能败宋师,齐师罢而去,故不言伐言次也。明国君当强,折冲当远,鲁微弱,深见犯,至於近邑,赖能速胜之,故云尔”。所以强内者,是其书次云“欲伐鲁,善其却难早之文,其馀见言次不欲伐鲁者,皆自有起文,即次聂北救邢,伐楚次于陉之属是也。

  秦伯卒。

  冬,葬秦哀公。

  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月者,颊谷之会,齐侯欲执定公,故不易。

  ○不易,以豉反,下同。

  [疏]注“月者”至“不易”。

  ○解云:下十一年“冬,及郑平”,“叔还如郑莅盟”,则知平例书时,而有月者,皆见义矣。而言不易者,即庄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传云“何以不日?易也”,何氏云“易,犹佼易也,相亲信无后患之辞”。然则此书“月者,颊谷之会,齐侯欲执定公,故不易”;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之下,何氏云“月者,专平不易”;昭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何氏云“月者,剌内暨暨也”者,皆与乡解合。

  夏,公会齐侯于颊谷。公至自颊谷。上平为颊谷之会不易,故月。致地者,颊谷之会,齐侯作侏儒之乐,欲以执定公。孔子曰:“匹夫而荧惑於诸侯者诛”,於是诛侏儒,首足异处,齐侯大惧,曲节从教,得意故致也。

  ○颊谷,古协反,《左氏》作“夹谷”。荧惑,音萤,一音干琼反。处,昌虑反。

  [疏]注“上平”至“致地”。

  ○解云:庄六年何注云“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即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隐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之属是也。今此上平为颊谷之会不易,故月,即此平不得意也。而致地者,正以初虽见胁,终竟得意故也。云颊谷之会至“曲节从教”,《家语》及《晏子春秋》文也。

  晋赵鞅帅师围卫。

  齐人来归运、讙、龟、阴田。齐人曷为来归运、讙、龟、阴田?据齐尝取鲁邑。

  [疏]注“据齐”至“鲁邑”。解云:即宣元年“六月,齐人取济西田”,哀八年“夏,齐人取讙及僤”之文是也。

  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孔子仕鲁,政事行乎季孙,三月之中不见违,过是违之也。不言政行乎定公者,政在季氏之家。

  [疏]“孔子”至“不违”。

  ○解云:《孔子家语》亦有此言。若以《家语》言之,孔子今年从邑宰为司空,既为大夫,故有行於季孙之义。

  齐人为是来归之。齐侯自颊谷会归,谓晏子曰:“寡人或过於鲁侯,如之何?”晏子曰:“君子谢过以质,小人谢过以文。齐尝侵鲁四邑,请皆还之。”归济西田不言来,此其言来者,巳绝,鲁不应复得,故从外来常文,与齐人来归卫宝同,夫子虽欲不受,定公贪而受之,此违之验。

  ○为,于伪反。复得,扶又反,年末及十一年同。

  [疏]注“齐侯自颊谷”至“还之”。

  ○解云:皆《晏子春秋》及《家语》、《孔子世家》之文。其四邑者,盖运也、讙也、龟也、阴也。邑而言田者,桓元年传云“田多邑少称田”,然则此等皆是土地顷亩多,邑内人民少,故称田。龟亦是邑,非山名,贾、服异。若欲同於贾、服,即云上二邑,邑内人民多,故举邑名。龟阴言田者,龟是山名,直得田而不得邑,而言侵鲁四邑,请皆归之者,谓虽有此请,齐君不全许,是以但得三邑而巳,盖非何氏之意。

  ○注“归济”至“宝同”。

  ○解云:宣十年“齐人归我济西田”者,是其不言来之文也。言已绝,鲁不应复得者,即彼传云“齐巳取之矣,其言我何?未绝于我也。曷为未绝於我?齐巳言取之矣”,注云“齐巳言语许取之”;“其实未之齐也”,注云“其人民贡赋尚属於鲁,实未归於齐。不言来者,明不从齐来,不当取邑”。然则彼以未绝於鲁,鲁犹合得之,明其不从齐来,齐人不当坐取邑,故不言来。此言来者,入齐巳久,绝于鲁,不应复得之,故言来,从外来常文也。言鲁不应复得者,止以不能保守先君世邑而失之故也。言与齐人来归卫宝同者,即庄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是也。

  ○注“夫子”至“之验”。解云:知夫子虽欲不受者,正以四邑属齐,年岁淹久,巳绝于鲁,鲁不应得,颊谷之会,讨杀侏儒,威劫齐侯,方始归之,虽日获田,君子不贵,故知孔子之意不欲受也。若然,庄十三年曹子手剑而劫桓公,是以齐人归我汶阳之田,何氏云“劫桓公取汶阳田不书者,讳行诈劫人也”。然则此亦威劫齐侯而得田邑,与彼不异,而书不讳者,正以曹子本意行劫以求汶阳之田,君子耻其所为,故不书也。今在颊谷之会,孔子相仪,正欲两君揖让行盟会之礼,阻齐为不道,荧惑鲁侯而欲执之,孔子诛之,手足异处,齐侯内惧,归其四邑以谢焉,於其本情,实非劫诈,书而不讳,不亦宜乎?言此违之验者,欲对上传云“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文也。

  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

  ○郈,音后。

  秋,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费。

  宋乐世心出奔曹。

  宋公子池出奔陈。

  ○池,《左氏》作“地”。

  [疏]“帅师围费”者。

  ○解云:《左氏》、《穀梁》此费字皆为“郈”,但《公羊》正本作“费”字,与二家异;贾氏不云《公羊》曰费者,盖文不备,或所见异也。“宋乐世心”者,世字亦作“泄”字者,故贾氏言焉,《左氏》、《穀梁》作“大”字。

  冬,齐侯、卫侯、郑游遬会于鞍。

  ○于鞍,《左氏》作“安甫”。“会于鞍”者。

  ○解云:《左氏》、《穀梁》作“安甫”;贾氏不云《公羊》曰鞍者,亦是文不备。《穀梁》经甫亦有作“浦”字者。

  叔孙州仇如齐。

  齐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陈。复出宋者,恶仲佗悉欲帅国人去,故举国言之,公子池、乐世心、石彄从之皆是也。辰言暨者,明仲佗强与俱出也。三大夫出不月者,举国,危亦见矣。

  ○暨,其器反。佗,大多反。彄,古侯反。恶,乌路反。强,其丈反。见,贤遍反。

  [疏]注“复出宋”至“出也”。

  ○解云:如此注者,正决昭二十年“冬,十月,宋华亥、向甯、华定出奔陈”,不重言宋向甯也。云公子池、乐世心、石彄从之皆是也者,下十一年经文也。云辰言暨者,明仲佗强与俱出也者,正以隐元年传云“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巳也”。然则弟辰是时事不获已而从去,故曰明仲佗强与俱出也。知非辰强之者,正以庄三十二年公子牙,昭元年招之属,以其有罪,皆去弟以贬之,今不去弟,故知仲佗强之矣。

  ○注“三大”至“见矣”。解云:《春秋》之例,外大夫出奔悉书时,即襄三十一年“秋,晋栾盈出奔楚”,二十八年“冬,齐庆封来奔”之属是也。其众出奔者,於国尢危,故书月,即昭二十年“冬,十月,宋华亥、向甯、华定出奔陈”,何氏云“月者,危三大大同时出奔,将为国家患,明当防之”是也。然则彼以三大夫同出奔,是以书月以见危;此亦三大夫同出,不月者,正以举国,见其欲率国人去,其危亦见矣,是以不劳书月以见危也。

  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不复言宋仲佗者,本举国巳明矣。辰言及者,后汲汲,当坐重。

  ○复,扶又反。

  [疏]注“本举”至“坐重”。

  ○解云:谓奔时举言宋仲佗,是其欲率国人去巳明矣,是以此经不复言宋也。云辰言及者,后汲汲,当坐重者,正以隐元年传云“及,犹汲汲,及我欲之”,故知辰言及者,是其汲汲也。而言后汲汲者,欲言初出之时,事不获巳,未及汲也。言当重者,恶其母弟之亲而汲汲於叛,故当合坐,重於疏者。

  夏,四月。

  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不言叛者,从叛臣,叛可知。

  [疏]注“不言”至“可知”。

  ○解云:决上经“自陈入于萧,以叛”文也。

  冬,及郑平。

  叔还如郑莅盟。

  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不日月者,子无道,当废之而以为后,未至三年,失众见弑,危社稷宗庙,祸端在定,故略之。

  ○见杀,音弑。

  [疏]注“不日”至“略之”。

  ○解云:今责日月者,正以所见之世,小国之卒例书日月,即昭三十一年“夏,四月,丁巳,薛伯穀卒”之属是也。今不具日月,故解之。言子未三年失众见弑者,即下十三年冬,“薛弑其君比”是也。《春秋》之例,称国以弑者,失众见弑之辞”,故文十八年冬,“莒弑其君庶其”,传云“称国以弑者,众弑君之辞”,何氏云“一人弑君,国中人人尽喜,故举国以明失众,当坐绝也。例皆时者,略之也”,故此作注云“未至三年,失众见弑”也。云祸端在定,定字亦有作“在是”字者,今解从定也。

  夏,葬薛襄公。

  叔孙州仇帅师堕郈。

  ○堕,许规反,下同。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曷为帅师堕郈?帅师堕费?据城费。

  [疏]注“据城费”。

  ○解云:即襄七年“城费”是也。然则彼时城费,今乃堕之,似於义反,故以为难。

  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於是帅师堕郈,帅师堕费。郈,叔孙氏所食邑。费,季氏所食邑。二大夫宰吏数叛,患之,以问孔子,孔子曰:“陪臣执国命,采长数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季氏说其言而堕之。故君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书者,善定公任大圣,复古制,弱臣势也。不书去甲者,举堕城为重。

  ○吏数,所角反。采长,七伐反;下丁丈反。说,音悦。厌,於艳反。去,起吕反。

  [疏]“孔子行”至“三月不违”。

  ○解云:案上十年齐人来归邑之下,传云“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以此言之,三月之外,违之明矣,故上有注云“定公贪而受之”,此违之验。然则三月之后,必似违之,今此传文复言之者,盖不违有二,何者?案如《家语》定十年之时,孔子从邑宰为司空,十一年又从司空为司寇。然则为司空之时,能别五土之宜,咸得其所,为季孙所重,是以三月不违也,齐人遂惧,来归四邑矣;及作司寇之时,摄行相事,设法而用之,国无奸民,在朝七日,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于两观之下,尸诸朝三日,政化大行,季孙重之,复不违三月,是以此传文言其事矣。

  ○“家不”至“之城”。

  ○解云:同之《左氏》,则邑无百雉之城者,亦据侯伯大都巳言之,若与之异,则鲁凡邑皆然也。

  ○注“二大夫宰吏数叛,患之”者。

  ○解云:即上十年夏,“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秋,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费”之属是也。郈、费二邑,相因言之,故谓之数耳。

  ○注“以问”至“堕之”。

  ○解云:《春秋说》及《史记》皆有此言。云故君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者,《论语》文也。云不书去甲者,举堕城为重者,正以传云“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明其并从二事,而特举堕城,不书去家之甲者,举重故也。必知去甲亦合书者,正以成元年“三月,作丘甲”,书之於经,明知去甲亦合书矣。

  雉者何?五板而堵,八尺曰板,堵凡四十尺。

  ○堵,丁古反。

  [疏]“雉者何”。

  ○解云:正以传言“邑无百雉之城”,经典未有其事,须知雉之度数,故执不知问。

  ○注“八尺曰板”者。解云:《韩诗外传》文。

  五堵而雉,二百尺。百雉而城。二万尺,凡周十一里三十三步二尺,公侯之制也。礼,天子千雉,盖受百雉之城十,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轩城者,缺南面以受过也。

  [疏]注“二万”至“制也”。

  ○解云:公侯方百雉,《春秋说》文也。古者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计一里有千八百尺,十里即有万八千尺,更以一里三十三步二尺,为二千尺,通前为二万尺也,故云二万尺,凡周十一里三十二步二尺也。云礼,天子千雉者,《春秋说》文也。云盖受百雉之城十者,谓公侯於天子,十取一之义,似若《孟子》与《司马法》云“天子囿方百里公侯十里,是十取一之文也。云“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者,《春秋说》文。

  ○注“天子”至“过也”。

  ○解云: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者,《春秋说》文。云缺其南面,以受过也者,正以诸侯轩县阙南方,则雉轩城亦宜然。案旧古城无如此者,盖但孔子设法如是,后代之人不能尽用故也。或者但不设射垣以备守,故曰缺其南面以受过,不妨仍有城。

  秋,大雩。不能事事信用孔子,圣泽废。

  [疏]注“不能”至“泽废”。

  ○解云:并谓三月之后违之。

  冬,十月,癸亥,公会晋侯盟于黄。

  ○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是后薛弑其君比,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射,食亦反,又食夜反。朝歌,如字。

  [疏]注“是后”至“以叛”。

  ○解云:在十三年冬。云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者,亦在十三年冬。案晋荀寅、士吉射叛,在弑比之前,而后言之者,正以弑君之变重,故先取以应之。

  公至自黄。

  十有二月,公围成。公至自围成。成,仲孙氏邑。围成月又致者,天子不亲征下土,诸侯不亲征叛邑。公亲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他国来,故危录之。

  [疏]注“围城”至“录之”。

  ○解云:《春秋》义围例书时,即宣十二年春,“楚子围郑”之文是,今此书月,故解之。庄二十七年注云“凡公出在外致,在内不致”,今此在内而致,故须解之。云天子不亲征下土者,即《公羊说》云一国叛,王自征之,君四国皆叛,安得四王而征也者?是其义也。若然,桓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传云“其言从王伐郑何?从王正也”,彼注云“美其得正义也,故以从王征伐录之”。然则天子不亲征下土而美之者,直是美诸侯之得正,犹自不言桓王伐郑之善,故彼注又云“盖起时天子微弱,诸侯背叛,莫肯从王者征伐,以善三国之君,独能尊天子死节。称人者,剌王者也。天下之君,海内之主,当秉纲撮要,而亲自用兵,故见其微弱,仅能从微者,不能从诸侯,犹莒称人则从不疑也”是。《书序》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其经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者,何氏以为启非至德之主,是以亲征有扈,非《春秋》所美,岂害其义也?云诸侯不亲征叛邑者,正以诸侯於天子,亦宜以国为家,犹如天子之有天下也,而不能全服,亲自征之,故为非礼,而为《春秋》所刺也。

  十有三年,春,齐侯、卫侯次于垂瑕。

  ○垂瑕,如字,又音加,二传作“垂葭”。。

  夏,筑蛇渊囿。

  大蒐于比蒲。

  ○大廋,所求反,本又作“蒐”。比,音毗。

  [疏]“夏筑渊囿”。

  ○解云:成十八年秋,“筑鹿囿”,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有囿矣,又为也”。彼注云“刺奢泰妨民”也。然则彼有成说,故此处不复解之。

  ○“大蒐于比蒲”。

  ○解云:桓六年注云“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蒐”是也。所以书者,即昭八年“秋,蒐于红”之下,传云“蒐者何,简车徒也。何以书?盖以罕书也”,但彼巳解讫,故此处不复论之。

  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冬,晋荀寅及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晋赵鞅归于晋。此叛也,其言归何?据叛与出入恶同。

  [疏]注“据叛”至“恶同”。

  ○解云:桓十五年传例云“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有恶;归者,出入无恶”。然则书叛者,出入恶同,不宜书归,作出入无恶之文,故难之。

  以地正国也。军以井田立数,故言以地。

  [疏]注“军以”至“以地”。

  ○解云:假令天子六军,方伯二军之属,皆以井田多少计出其数,故曰军以井田立数也。今赵鞅以此井田之兵,逐君侧之恶人,故云以地正国也。

  其以地正国奈何?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无君命者,操兵乡国,故初谓之叛,后知其意欲逐君侧之恶人,故录其释兵,书归赦之,君子诛意不诛事。晋阳之甲者,赵简子之邑,以邑中甲逐之。

  ○操,七曹反。乡,许亮反。

  [疏]注“君子”至“诛事”。

  ○解云:君子之人,探端知绪,但诛其意,若轻而难原;不诛其事,若重而可恕,以赵鞅意实非逆,但以持兵乡国为罪,是以《春秋》书归以舍之,故曰诛意不诛事也。

  薛弑其君比。

  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

  晋赵阳出奔宋。

  ○晋赵阳,《左氏》作“卫赵阳”。

  [疏]“晋赵阳出奔宋”。

  ○解云:《穀梁》与此同,《左氏》作“卫赵阳”字也。

  三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子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牄归。不别以归何国者,明楚、陈以灭人为重,顿子以不死位为重。

  ○公子佗人,大河反,二传作“公孙佗人”。牄,七良反,二传作“牂”。别,彼列反。

  [疏]“以顿子牄归”。

  ○解云:《左氏》、《穀梁》皆作“顿子牂”字,贾氏不注,文不备。

  ○注“不别”至“之重”。

  ○解云:正以上四年“灭沈,以沈子嘉归”,六年“以许男斯归”之属,其上文皆直一国大夫而巳,是以其经宜言以归,不假分别。今此经上载二国,其下直言以归而巳,似非详备之义,是以解之。云明楚、陈以灭人为重者,正以二国之卿,擅相灭获,其过巳深,假言归楚,不足轻陈之罪;假言归陈,不足减楚之恶,故曰明楚、陈以灭人为重。云顿子以不死位为重者,诸侯之礼,当合死位,顿子不死,其过巳深,何假书言归于某乎?故云顿子以不死位为重也。

  夏,卫北宫结来奔。

  五月,於越败吴于醉李。月者,为下卒出。

  ○醉李,本又作“隽”,音同。为,于伪反。

  [疏]注“月者,为下卒出”。

  ○解云:隐六年有注云“战例时,偏战日,诈战月。不日者,郑诈之”。然则诸侯之例,诈战者月,今此两夷相败,文宜略於诸夏,而经书月,故知为下卒文出矣。

  吴子光卒。

  公会齐侯、卫侯于坚。

  ○坚,如字,本又作“掔”,音牵,《左氏》作“牵”。公至自会。

  秋,齐侯、宋公会于洮。

  ○洮,他切反。

  天王使石尚来归脤。石尚者何?天子之士也。天子上士,以名氏通。

  ○脤,市轸反。

  [疏]“石尚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单名无字;欲言微者,名氏俱见,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至“氏通”。

  ○解云:传直云天子之士,而知上士者,何氏以为《春秋》之例,天子上士以名氏通,中士以官录,下士略称人。今此经书其名氏,故知之。何氏意必知例然者,正以传云“石尚者何?天子之士”,隐元年传云“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氏?宰,士也”,僖八年传云“王人者何?微者也。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然则以此三处之传言之,则知单名继官,不以名氏通;单称王人云者,不以名见,故隐元年注云“天子之上士以名氏通,中士以官录,下士略称人”是也。

  脤者何?俎实也。实俎肉也。

  [疏]“脤者何”。

  ○解云:欲言天子赐之祭肉,不见鲁侯助祭之文;欲言脤非祭肉,不应远来归之,故执不知问。

  ○“俎实也”者。

  ○解云:谓以肉填实於俎上,故注云实俎肉也,德言实俎之肉也。

  腥曰脤,熟曰燔。礼,诸侯朝天子,助祭於宗庙,然后受俎实。时鲁不助祭而归之,故书以讥之。

  ○燔,本亦作“膰”,又作“繙”,音烦。

  [疏]注“礼诸侯”至“讥之”。

  ○解云:正以鲁无朝聘天子之处,而书归脤以讥之,则知助祭於宗庙者,有受俎实之礼矣。《论语》云“祭於公,不宿肉”者,义亦通於此。宗伯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似不通於异姓者,何氏所不取。

  卫世子蒯聩出奔宋。主书者,子虽见逐,无去父之义。

  ○蒯聩,苦怪反;下五怪反。

  [疏]注“主书”至“之义”。

  ○解云:父子天伦,无相去之义,子若大为恶逆,人伦之所不容,乃可窜之深宫,阍人固守;若小小无道,当安处之,随宜罪谴,令其克改,宁有逐之佗国,为宗庙羞?且子之事父,虽其见逐,止可起敬起孝,号泣而谏之,谏若不入,悦则复谏,自不避杀,如舜与宜咎之徒,宁有去父之义乎?今大子以小小无道,卫侯恶而逐之;父无杀巳之意,大子怼而去之,论其二三,上下俱失:卫侯逐子,非为父之道;大子去父,失为子之义。今主书此经者,一则讥卫侯之无恩,一则甚大子之不孝,故曰子虽见逐,无去父之义。若其父大为无道,如献公、幽王之类,若不回避,必当杀己,如此之时,宁得陷父於恶?是以申生不去,失至孝之名;宜咎奔申,无刺讥之典,但卫侯尔时无杀子之意,是以蒯聩出奔,书氏讥之耳。

  卫公孟彄出奔郑。

  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

  大蒐于比蒲。讥亟也。

  ○亟,去冀反。

  [疏]“宋公”至“来奔”。解云:上十年“出奔陈”,十一年春“自陈入于萧,以叛”,至此乃“自萧来奔”矣。

  ○注“讥亟也”。

  ○解云:大蒐之礼,五年一为,若数于此,则书而讥亟也;若缓於此,则书而讥罕,上十三年夏巳“大蒐于比蒲”,今始一年,复行此礼,故曰讥亟也。

  邾娄子来会公。书者,非邾娄子会人於都也。如入人都,当脩朝礼。古者诸侯将朝天子,必先会间隙之地,考德行,一刑法,讲礼义,正文章,习事天子之仪,尊京师,重法度,恐过误。言公者,不受于庙。

  ○间隙,音闲;下去逆反。

  [疏]注“书者”至“于庙”。

  ○解云:《曲礼》下篇云“诸侯相见於隙地曰会”,今乃会人于都,故书而非之。云如入人都,当脩朝礼者,即桓六年注云“诸侯相过,至竟必假涂,入都必朝,所以崇礼让,绝慢易,戒不虞也”,是其义也。云古者诸侯将朝天子,必先会于间隙之地者,出《曲礼》也。云考德行,一刑法者,谓考校其德行,齐一其刑法也。云讲礼义者,谓习其礼仪也。云言公者,不受于庙者,隐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之下,注云“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於庙,孝子谦不敢以巳当之,归美於先君,且重宾也”;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之下,注云“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於大庙,与聘同义”;庄二十三年夏,“公及齐侯遇於穀”,“萧叔朝公”,传云“其言朝公何?公在外也”,彼注云“时公受朝於外,故言朝公,恶公不受於庙”。然则受朝之礼,礼当在庙,孝子归美于先君,不敢以巳当之;若不於庙,则言公,即“萧叔朝公”是也。今此会礼不在庙,鲁侯受之於外,故言来会公矣。言公者,不受于朝也。

  城莒父及霄。去冬者,是岁盖孔子由大司寇摄相事,政化大行,粥羔豚者不饰,男女异路,道无拾遗,齐惧北面事鲁,馈女乐以间之。定公听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当坐淫,故贬之。归女乐不书者,本以淫受之,故深讳其本,文三日不朝,孔子行。鲁人皆知孔子所以去。附嫌近害,虽可书犹不书。或说无冬者,坐受女乐,令圣人去。冬,阴臣之象也。

  ○父,音甫。去,起吕反。相,息亮反。粥羔,羊六反。间,间厕之间。近,附近之近。

  [疏]注“去冬”至“不书”。

  ○解云:隐六年传云“《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今此无冬,四时不具,故须解之。云是岁盖孔子由大司寇摄相事者,即《家语?始诛》编云“孔子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是也。鲁之司寇云大者,盖以无司寇之卿,是以大夫亦名大也。鲁有司空卿,孔子为司空不言大者,是其一隅也。若以《家语》言之,即定九年始为邑宰,十年为司空,十一年为大司寇,从大司寇摄行相事之时,年月不明,故此注云盖也。云政化大行,粥羔豚者不饰,男女异路,道无拾遗者,皆是《家语?相鲁》篇文也。言不饰者,旧说云鲁前之时,粥羔豚者,皆以彩物饰之,自孔子为相,此事乃正,故曰粥羔豚者不饰也。云齐惧北面事鲁,馈女乐以间之,定公听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者,出《孔子世家》。案彼云“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云云,“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犁锄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於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马於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侯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月且>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巳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云云是也。云当坐淫,故贬之者,推寻古礼,无女乐之文,鲁人受之,故当坐淫泆之恶;既有淫泆之恶,去冬以见之。其晋悼公受女乐二八而为霸者,《左氏》之事,何氏所不取,不得难此矣。云鲁人皆知孔子所以去者,谓皆知鲁公受女乐有淫泆之恶,所以孔子去之。云附嫌近害,虽可书犹不书者,正以其获麟之后,得端门之命而制《春秋》,乃自因之,即云已之本出,由馈女乐之故,鲁国之人,悉知所由,若其书之,即是附於嫌疑,近於祸患,是以虽非国家之讳,依例可书于经,孔子亦不书之,故曰附嫌近害,虽可书犹不书。

  ○注“或说”至“象也”。

  ○解云:孔子自书《春秋》而贬去冬,失谦逊之心,违辟害之义,盖“不脩春秋”巳无无“冬”字,孔子因之,遂存不改,以为王者之法,宜用圣臣,故曰“如有用我者,期月则可,三年乃有成”是也。又《春秋》之说,口授相传,达於汉时,乃著竹帛,去一“冬”字,何伤之有?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娄子来朝。

  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曷为不言其所食?据食角。

  ○鼷,音兮。

  [疏]注“据食角”。

  ○解云:即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是也。

  漫也。漫者,徧食其身,灾不敬也。不举牛死为重,复举食者,内灾甚矣,录内不言火是也。

  ○漫,亡半反,犹徧也。徧,音遍。复举,扶又反,下同。

  [疏]注“灾不敬”至“是也”。

  ○解云:言所以灾其郊牛者,正以鲁人不敬故也。云不举牛死为重云云者,《春秋》之义,悉皆举重,食死并书,故解之。食在死前而言复者,正以食轻於死,故对重以为复矣。云内录不言火是也者,即襄九年“春,宋火”,传云“大者曰灾,小者曰火。然则内可以不言火?内不言火者,甚之也”,何氏云“《春秋》以内为天下法,动作当先自克责,故小有火,如大有灾”也。

  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

  夏,五月,辛亥,郊。曷为以夏五月郊?据鲁郊正当卜春三正也,又养牲不过三月。

  [疏]“二月辛”至“豹归”。

  ○解云: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隗”,何氏云“不月者,略夷狄灭微国也”;昭三十年冬十二月,“吴灭徐”,何氏云“至此乃月者,所见世始录夷狄灭小国也”。然则此亦所见世夷狄灭小国而书日者,上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归生”灭沈之下,注云“日者,定、哀灭例日。定公承黜君之后,有灭强臣之雠,故有灭则危惧之,为定公戒”是也。

  ○注“据鲁”至“正也”。

  ○解云:即成十七年传云“然则郊曷用?郊用正月上辛”,何氏云“鲁郊传卜春三月,言正月者,因见百王正所当用也”;僖三十一年注云“武王既没,成王幼小,周公居摄,行天子事,制礼作乐,致太平,有王功。周公薨,成王以王礼葬之,命鲁使郊以彰周公之德,非正,故上三卜,吉则用之,不吉则免牲”者,是其鲁郊传卜春三正之之义也。何氏必知然者,正以哀元年《穀梁传》云“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夏四月郊,不时;五月郊,不时”之文也。

  ○注“养牲不过三月”。

  ○解云:宣二年传云“帝牲在于涤三月”,彼注云“涤,宫名,养帝牲三牢之处也。谓之涤者,取其荡涤洁清。三牢者各主一月,取三月一时,足以充其天牲”是也。

  三卜之运也。运,转也。已卜春三正不吉,复转卜夏三月,周五月,得二吉,故五月郊也。《易》曰:“再三渎,渎则不告。”不得其事,虽吉犹不当为也。不举卜者,从何知。

  [疏]注“复转卜夏三月”。

  ○解云:犹言转卜夏之正也。

  ○注“得二”至“可知”。解云:必知得吉者,正以经有郊文故也。若其不吉,宜言乃免牲,或言乃免牛,乃不郊矣。知其二吉者,正以僖三十一年传云“三卜礼也”,“三卜何以礼”,“求吉之道三”,彼注云“三卜,吉凶必有相奇者,可以决疑,故求吉必三卜”也,是其得二吉乃可为事之义。今此五月而郊,故知得二吉也。云《易》曰“再三渎,渎则不告”者,《蒙卦?象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郑氏云“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开著之名也。人幼稚曰童。亨者,阳也。互体震而得中,嘉会礼通,阳自动其中,德於地道之上,万物应之而萌牙生,教授之师取象焉,脩道艺於其室,而童蒙者求为之弟子,非己乎求之也。弟子初问则告之以事义,不思其三隅相况以反解而筮者,此勤师而功寡,学者之灾也。渎筮则不复告,欲令思而得之,亦所以利义而幹事”是也。引之者,欲道鲁人渎卜,故五月非郊之月而得吉,非是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故也。然则卦象之义,乃是弟子请问师之事义,故言筮以况之。今此乃卜也,而引者,龟筮道同,亦何伤乎?云不得其事者,谓不得其事之宜,即五月郊天是也。云虽吉犹不当为也者,谓吉凶会以事之善恶为本,郊非其月,虽吉亦不得为,何者?正以灵龟厌之,不复告其吉凶故也。云不举卜者,从可知者,正以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云云,举卜。今此直言五月辛亥郊,不举卜者,正以言郊则知卜吉明矣,故曰从可知。

  壬申,公薨于高寝。

  郑轩达帅师伐宋。

  ○轩达,《左氏》作“罕达”。

  [疏]“壬申”至“高寝”。

  ○解云:说在庄三十二年。

  齐侯、卫侯次于籧篨。

  ○籧篨,其居反;下直居反。

  [疏]“齐侯”至“籧篨”。

  ○解云:《左氏》作“籧挐”字,贾氏无说,文不备也。上九年“齐侯、卫侯次于五氏”,注云“欲伐鲁也。善鲁能却难早,故书次而去”。然则今此亦然,故省文不注,而贾氏云“欲救宋,善恤邻也”者,盖与何氏异,或者九年之次以其无起文,故解为欲伐鲁。今此上有轩达伐宋之文,下即云“齐侯、卫侯次于籧篨”,此则知欲救宋明矣。不注之者,从可知省文。

  邾娄子来奔丧。其言来奔丧何?据会葬以礼书,归含且赗不言来。

  ○含,户暗反。赗,劳凤反。

  [疏]注“据会葬以礼书”。解云:即文元年“天王使叔服来会葬”,传云“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云归含且赗不言来者,即文五年“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是也。

  奔丧,非礼也。但解奔丧者,明言来者常文,不为早晚施也。礼,天子崩,诸侯奔丧会葬;诸侯薨,有服者奔丧,无服者会葬,邾娄与鲁无服,故以非礼书。礼有不吊者三:兵死,压死,溺死。

  ○为,于伪反。厌死,於甲反。

  [疏]注“但解奔”至“晚施也”。

  ○解云:在隐元年。

  ○注“礼天子”至“溺死”。解云:正以诸侯体敌而有会葬之礼,则天子之尊,两有可知。《礼记?文王世子》曰:“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故知有服无服,有差降明矣。既有差降,奔丧近於会葬,故知但以奔与不奔为异也。云礼有不吊者三:兵死,压死,溺死者,《春秋说》文。案邾娄子来奔丧,鲁人无此三事,而引之者,以明不吊之类,非谓礼实同也。

  秋,七月,壬申,姒氏卒。姒氏者何?哀公之母也。姒氏,杞女。哀公者,即定公之妾子。

  [疏]“姒氏卒”。

  ○解云:《穀梁》作“弋氏”字。

  ○“姒氏者何”。

  ○解云:欲言夫人,经不书薨;欲言其妾,谥同於夫,故执不知问。

  ○注“姒氏杞女者”。

  ○解云:正以杞女为姒姓,故知之。

  何以不称夫人?据母以子贵

  [疏]注“据母以子贵”。

  ○解云:隐元年传文。彼注云“礼,妾子立则母得为夫人。夫人成风是也”。

  哀未君也。未逾年不称公。

  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是后卫蒯聩犯父命,盗杀蔡侯申,齐陈乞弑其君舍。

  [疏]注“是后”至“君舍”。

  ○解云:即哀二年夏,“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是也。云盗杀蔡侯申者,在哀四年春。云齐陈乞弑其君舍者,在哀六年秋。

  九月,滕子来会葬。

  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昃,日西也。《易》曰“日中则昃”是也。下昃,盖晡时。

  ○昃,音侧。晡,布昃反。

  [疏]注“《易》曰‘日中则昃’”。

  ○解云:《丰卦》彖辞也。彼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云云,郑注云“言皆有休巳,无常盛”是也。

  辛巳,葬定姒。定姒何以书葬?据不称小君,子般不书葬。

  [疏]注“据不称小君”。

  ○解云:正以夫人书葬我小君,此不言小君,故难之。

  ○注“子般不书葬”。

  ○解云:子般不书葬之事,在庄三十二年。子般未逾年,是以不书葬。今定姒之子亦未逾年,与子般义同,故乃据而难之。然则子般终不成君,故略之。定姒之子终为君,有即尊之渐,母以子贵,故书其葬,但以今未逾年,故其母不称小君。未逾年之君,有子则庙,庙则书葬者,但当连作一势读之,乃可解。

  未逾年之君也。哀未逾年也。母以子贵,故以子正之。有子则庙,庙则书葬。如未逾年君之礼,称谥者,方当逾年称夫人。曾子问曰:并有丧,则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

  [疏]注“如未”至“夫人”。

  ○解云:未逾年之君,礼则无谥。今此定姒如未逾年君之礼,而称谥者,正以方当逾年称夫人故也。

  ○注“曾子”至“礼也”。

  ○解云:案《礼》“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注云“并谓父母若亲同者同月死”;“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云云,“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今此何氏总而引之,是以直云其奠也,其虞也而巳。引之者,欲道定公五月薨,定姒七月卒,非其并有丧礼,是以先葬定公,后葬定姒。若其同月,当定姒先葬矣。

  冬,城漆。

  ○漆,音七。

哀公卷二十七(起元年,尽十年)

 哀公卷二十七(起元年,尽十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随,微国。称侯者,本爵俱侯,土地见侵削,故微尔。许男者,戍也。前许男斯见灭以归,今戍复见者,自复。斯不死位,自复无恶文者,从灭以归可知。

  ○复见,扶又反;下贤遍反。

  [疏]注“随微国”至“自复”。

  ○解云:正以入《春秋》以来不称爵,大夫名氏不得见经,故知其微。隐五年传云“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此微国而称侯,故须解之也。言本爵俱侯者,谓其初封之时,与齐、晋之属俱称侯,故曰本爵俱侯也;今为小国者,但以土地见侵削故也,知非得褒乃得称侯,如滕侯、薛侯之类。而云本爵为侯者,正以滕、薛入桓篇之后,或称滕子,或称薛伯,故知隐篇称侯,由朝新王得褒明矣。今此随侯一无善行可褒,二无称伯、子之处,故知本爵为侯也。云许男者,戍也,正以下十三年“夏,许男戍卒”,故知之。云前许男斯见灭者,即定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速帅师灭许男斯归”是也;昭十三年秋,“蔡侯庐归于蔡,陈侯吴归于陈”,为楚所归,皆书之;戍归不书,故知自复也。

  ○注“斯不”至“可知”。

  ○解云:诸侯之礼,固当死位,斯不死位,其国合绝。今而自复,不为恶文以见之者,正以定六年之时,书灭以归,其恶已著,是以此处不劳见之。

  鼷鼠食郊牛。灾不敬故。改卜牛。

  夏,四月,辛巳,郊。

  秋,齐侯、卫侯伐晋。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邾娄子新来奔丧,伐之不讳者,期外恩杀恶轻,明当与根牟有差。

  ○杀,所戒反。

  [疏]注“邾娄”至“有差”。

  ○解云:邾娄子来奔丧,在十五年夏也。既来奔丧,於鲁有恩而鲁伐之,为恶明矣。内之有恶而不讳者,既在期外,恩杀恶轻故也。奔丧於去年之夏,伐在今年冬,故曰期外矣。宣九年秋取根牟,传曰“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注云“亟,疾也。属有小君之丧,邾娄子来加礼,未期而取其邑,故讳不系邾娄也”。然则彼以加礼未期,其恩犹重,伐之取邑,其恶深矣,是以讳之。今乃期外,恩杀恶轻,由是不讳,故曰当与根牟有差。

  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漷、沂,皆水名。邾娄子来奔丧,取其地不讳者,义与上同。

  ○郭,火虢反,徐音郭。沂,鱼依反。

  [疏]“取漷东田及沂西田”。

  ○解云:《公羊》之义,言田者,田多邑少故也。而《穀梁传》云“取漷东田,漷东未尽也;及沂西田,沂西未尽也”,范氏云“以其言东西,则知其未尽也”,与此别。《左氏》以“漷东”、“沂西”为邑名。

  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于句绎。所以再出大夫名氏者,季孙斯不与盟。

  ○句绎,古侯反;下音亦。与,音预。

  [疏]注“所以”至“与盟”。

  ○解云:正以宣元年“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传云“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何氏云“卒竟但举名,省文”。然则今此伐邾娄,及邾娄子盟于句绎之经,亦是一事,而再举大夫名氏者,正由季孙斯不与盟故也。若此注内直云所以再出大夫名者,无氏字,即决昭十三年“秋,公会刘子、晋侯”以下“于平丘。八月,甲戍,同盟于平丘”,据彼注云“不言刘子及诸侯者,间无异事可知矣”。今此二经亦间无异事,而再出大夫之名,故解之也。此注“氏”字,或有或无,故如此解。季孙斯所以不与盟者,服氏云“季孙斯尊卿,与仲孙氏伐敌,服而使二子盟”也者,即其义矣。而《穀梁传》云“三人伐而二人盟何?各盟其得”。范氏云:“季孙斯不得田,故不盟”,与何氏不合。

  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

  滕子来朝。

  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戚者何?卫之邑也。曷为不言入于卫?据弗克纳未入国文,言纳于邾娄,纳者入辞,故传言曷为不言入于卫。

  [疏]“戚者何”。

  ○解云:欲言其国,经典未有;欲言其邑,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据弗”至“于卫”。

  ○解云:《公羊》之意,以为戚与帝丘道涂非远,但大同小异而已。今言于戚者,实是入于卫都,是以传云“曷为不言入于卫”矣。言据弗克纳未入国文,言纳于邾娄,纳者入辞者,即文十四年秋,“晋人纳接菑于邾娄,弗克纳”,当尔之时,接菑实不入国,故曰不克纳;未入国之辞,故曰未入国文。言纳于邾娄,与纳顿子於顿文同,是其已入国之辞,故曰纳于邾娄,纳者入辞也。今此上言纳卫世子蒯聩,下无不克纳之文,则是入国之辞矣。而言于戚,不言于卫,是以据而难之,故注者叠之曰“故传言曷为不言入于卫”。

  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明父得有子而废之,子不得有父之所有,故夺其国文,正其义也。不贬蒯聩者,下曼姑围戚无恶文,嫌曼姑可为辄诛其父,故明不得也。不去国见挈者,不言入于卫,不可醇无国文。辄出奔不书者,不责拒父也。主书者,与顿子同。

  ○为,于伪反。去,起吕反。见挈,贤遍反;下去结反。

  [疏]注“不贬”至“子同”。解云:正以犯父之命,理宜贬之,不谓更有经文可决也。然则文十四年郤缺纳不正,贬之称人,今赵鞅亦是纳不当得位之人,而不贬者,正以纳父罪不至贬也,彼传云“此晋郤缺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大夫专废置君也”,是其讥之义矣。云故明不得也者,正蒯聩无恶文,则知曼姑不得诛之明矣。云不去国见挈者云云,正以文十四年“晋人纳接菑”,注云“接菑不系邾娄者,见挈于郤缺也”,今此不见挈者,不可醇无国文故也。云“辄出奔不书云云,知辄出奔者,正以蒯聩之入故也。诸侯之礼,礼当死位,若其出奔者,皆书而责之。今不书者,正欲不责辄之拒父故也。云主书者,与顿子同者,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彼注云“纳顿子书者,前出奔当绝,还入为盗国当诛,书楚纳之,与之同罪也。主书者,从楚纳之”。然则定十四年秋,“蒯聩出奔宋”之时,子无去父之义,巳当合绝;今还入为盗国,复当合诛,晋纳之与同罪。主书者,从晋纳,故曰与顿子同义。然则蒯聩犯父之命,其恶明矣,但晋为霸主,法度所在,而纳逆命之子,夺巳立之侯,故去主书者,从晋纳矣。

  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轩达帅师,战于栗,郑师败缋。

  ○栗,一本作“秩”,二传作“铁”。

  [疏]“及郑轩达战于铁”者。解云:诸家之经,轩达之下皆有“帅师”,唯服引经者无,与诸家异。於铁者,三家同,有作“栗”字者,误也。今定本作“栗”字。

  冬,十月,葬卫灵公。

  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畏楚也。州来,吴所灭。

  [疏]注“畏楚也”。

  ○解云:正以上文为楚所围,今迁而近吴,故知然也。云州来,吴所灭者,即昭十三年冬,“吴灭州来”是也。

  蔡杀其大夫公子驷。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称公子者,恶失亲也。

  ○恶,乌路反。

  [疏]注“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者。

  ○解云:僖七年传文。彼注云“诸侯国为体,以大夫为股肱,士民为肌肤,故以国体录”是也。

  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齐国夏曷为与卫石曼姑帅师围戚?据晋赵鞅以地正国,加叛文。今此无加文,故问之。

  [疏]“齐国”至“围戚”。

  ○解云:《公羊》之义,辄巳出奔,曼姑禀谁之命而得围戚者,下传云“曼姑受命于灵公而立辄”,蒯聩夺辄,是以《春秋》与得围之矣。

  ○注“据晋”至“问之”。

  ○解云:定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冬,“晋赵鞅归于晋”,传云“此叛也,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其以地正国奈何?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彼注云“无君命者,操兵乡国,故初谓之叛,后知其意欲逐君侧之恶人,故录其释兵,书归而赦之”是也。然则赵鞅操兵乡国加叛文,曼姑亦操兵乡国,而使国夏首兵,不加叛文,是以弟子据而问之。云齐国夏曷为与曼姑首兵而围戚乎?

  伯讨也。方伯所当讨,故使国夏首兵。此其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乎灵公而立辄。灵公者,蒯聩之父。以曼姑之义,为固可以距之也。曼姑无恶文者,起曼姑得拒之。曼姑臣也,距之者,上为灵公命,下为辄故,义不可以子诛父,故但得拒之而巳。传所以曼姑解伯讨者,推曼姑得距之,则国夏得讨之明矣。不言围卫者,顺上文辟围辄。

  ○上为,于伪反,下“为辄”、“为卫”、“不为”同。

  [疏]注“曼姑臣也”。

  ○解云:注言臣也者,欲道曼姑者,乃是灵公之臣也,受命于灵公,当立辄,宁得违之乎?故得拒蒯聩矣。似若僖十年传云“君尝讯臣矣,臣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彼注云“上问下曰讯”。言臣者,明君臣相与言,不可负是。

  ○注“不言”至“围辄”。

  ○解云:蒯聩去年入卫,今而围者,止应围卫,而言围戚者,顺上经文。且辄上出奔不见于经,若言围卫则恐去年蒯聩入于戚,今年围卫者是围辄矣,故言围戚以辟之。灵公逐蒯聩在定十四年,立辄盖在上二年将薨之时也。

  辄者曷为者也?蒯聩之子也。然则曷为不立蒯聩而立辄?据《春秋》有父死子继。蒯聩为无道,行不中善道。

  ○中,丁仲反。灵公逐蒯聩而立辄,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辄之义不可以拒父,故但问可立与不。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不以蒯聩命辞灵公命。以王父命辞父命,辞,犹不从。是父之行乎子也。是灵公命行乎蒯聩,重本尊统之义。

  [疏]注“是灵”至“之义”。

  ○解云:即庄元年注云“念母则忘父,背本之道也,故绝文姜不为不孝,拒蒯聩不为不顺,胁灵社不为不敬,盖重本尊统,使尊行於里,上行於下”是也。

  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父见废故,辞让不立,是家私事以王事辞家事,听灵公命立者,是王事公法也。是上之行乎下也。是王法行於诸侯,虽得正,非义之高者也,故“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主书者,善伯讨。

  [疏]注“是王法行於诸侯,虽得正,非义之高者也”。

  ○解云:正以上传云“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命行乎子也”,彼注云“是灵公命行乎蒯聩,重本尊统之义也”;传又云“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故知宜是王法行於诸侯矣,唯受灵公之命而拒蒯聩,而引王法行于诸侯者,正以灵公於蒯聩,若似天子於诸侯,故取以况之。

  ○注“故冉有曰”至“伯讨”。

  ○解云:此《论语》文也。冉有所以疑之者,正以辄之立也,虽得公义,失於父子之恩矣。云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者,正以辄之拒父,非义之高不敢正言,故问古贤以测之。云子曰古之贤人也者,言古之贤士,且有仁行。若作“仁”字如此解之,若作“人”字不劳解也。云曰怨乎者,谓谏而不用,死于首阳,然则怨周王乎?云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者,言其兄弟相让而来,正以求为仁道,卒得成让,仁道遂成,不欲汲汲乎求仁,有何孜孜而怨周王乎?云出曰夫子不为也者,正以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夫子以为贤,而知辄与蒯聩父子争国者,夫子不助明矣。云主书者,善伯讨者,一则见辄之得正,二则见曼姑可距,但主书善其伯讨,故曰主书者,善伯讨。

  夏,四月,甲午,地震。此象季氏专政,蒯聩犯父命,是后蔡大夫专相放,盗杀蔡侯申,辟伯晋而京师楚,黄池之会,吴大为主。

  [疏]注“是后”至“相放”。

  ○解云:即下文“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是也。

  ○注“盗杀蔡侯申者”。

  ○解云:在四年。云辟伯晋而京师楚者,即下四年夏,“晋人执戎曼子赤归于楚”,传云“辟伯晋而京师楚”是也。云黄池之会,吴大为主者,即下十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传云“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是也。

  五月,辛卯,柏宫僖宫灾。此皆毁庙也,其言灾何?据礼,亲过高祖,则毁其庙。

  [疏]注“据礼”至“其庙”。解云:出《礼记?祭法》文。

  复立也。曷为不言其复立?据立武宫言立。

  ○复立,扶又反,下及注同。

  [疏]注“据立武宫”者。

  ○解云:在成六年二月,所以不据定元年“立炀宫者”,盖从始据之,或科取一文亦何伤。

  《春秋》见者不复见也。谓内所改作也,哀自立之,善恶独在哀,故得省文。

  ○见者,贤遍反,下同。

  [疏]注“谓内”至“省文”。

  ○解云:《春秋》逸义,诸是内所改作者,但遂其重处一过见之而已,故馀轻处不复见之。所以然者,正以哀自立之,还於哀世灾之,善恶独在于哀,故得省文矣;似若襄三十一年“公薨于楚宫”,不言作楚宫者,正以襄自作之,还复襄自薨之,善恶独在于襄,故得省文之类,云云之说,在襄三十一年。

  何以不言及?据雉门及两观。

  ○观,工唤反。

  [疏]注“据雉门及两观”。

  ○解云:即定二年“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是也。

  敌也。亲过高祖,亲疏適等。何以书?上已问此皆毁庙,其言灾何?故不复连柏宫僖宫。

  [疏]“何以书”。

  ○注“上巳”至“僖宫”。

  ○解云:正以隐三年“秋,武氏子来求赙”,传云“其称武氏子何?父卒,子未命也。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据彼注云“不但言何以书者,嫌主覆问上所以说二事,不问求赙”。然则今此上文亦有二事之嫌,主《春秋》见者不复见也,何以不言及敌也?何以书而不复为嫌者,正以上传已云“此皆毁庙也,其言灾何?复立也”。分疏巳讫,是以不复言柏宫僖宫灾何以书矣。

  记灾也。灾不宜立。

  [疏]注“灾不宜立”。

  ○解云:谓其宫不宜立,若曰以其不宜立,故灾之然。

  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开阳。

  ○开阳,《左氏》作“启阳”。开者,为汉景帝讳也。

  宋乐髡帅师伐曹。

  ○髡,苦昆反。

  秋,七月,丙子,季孙斯卒。

  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称人者,恶大夫骄蹇,作威相放,当诛,故贬。

  ○恶,乌路反。

  [疏]注“称人”至“故贬”。

  ○解云:知是大夫者,正以《春秋》之例,君杀大夫称国,即僖七年“郑杀其大夫申侯”之属是;大夫自相杀称人,即文九年“晋人杀其大夫先都”之属是;则知称国以放者,君自放之,即宣元年“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丁卫”是也,则称人以放,乃是大夫自相放,即此文是矣。而言作威者,即《洪范》云“唯辟作威”是也,今此大夫作威,故贬之。言当诛者,谓於王法当诛也。言故贬之者,正以大夫之贵,平常之时合称名氏,故称人为贬之。

  冬,十月,癸卯,秦伯卒。哀公著治大平之终,小国卒葬,极於哀公者,皆卒日葬月。

  ○治,直吏反。大,音泰。

  [疏]注“哀公”至“葬月”。

  ○解云:即此“癸卯,秦伯卒”,明年三月“葬秦惠公”是也。案昭元年“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传曰“秦无大夫,此何以书?仕诸晋也。曷为仕诸晋?有千乘之国而不能容其母弟,故君子谓之出奔也”,何氏云“时秦侵伐自广大,故曰千乘”。然则秦伯是西方之伯,国至千乘,此注谓之小国者,正以辟陋在夷,罕与诸夏交接,至於《春秋》,大夫名氏不见於经,是以比之小国,其实非小者也。旧说云地之张翕,彼此异时,蹙辟之数,不可同日而语。昭元年之时,自以千乘为大国,至此还小,亦何伤也?而有疑焉!

  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邾娄。

  四年,春,王三月,庚戌,盗杀蔡侯申。弑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弑何?据宋人弑其君处臼称人。

  ○盗杀,音弑,下同。

  [疏]“弑君”至“弑何”。

  ○解云:文十六年冬,“宋人弑其君处臼”之下,传云“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然则师彼解尔,故此弟子据而难之。

  贱乎贱者也。贱於称人者。

  [疏]“贱乎贱者也”。

  ○解云:彼注云“贱者谓士也。士正自当称人”。然则今此非士,故言贱乎贱者也。

  贱乎贱者孰谓?据无主名。谓罪人也。罪人者,未加刑也。蔡侯近罪人,卒逢其祸,故以为人君深戒,不言其君者,方当刑放之,与刑人义同。

  ○近,附近之近。

  [疏]注“罪人”至“刑也”。

  ○解云:若其刑讫,当有刑称,即襄二十九年夏,“阍弑吴于馀祭”是也。今此言盗,又谓之罪人,故知未加刑也。云蔡侯近罪人,卒逢其祸,故以为人君深戒者,卒诂为终也。

  ○注“不言”至“义同”。

  ○解云:即襄二十九年阍弑其君下,注云“不言其君者,公家不畜,士庶不友,放之远地,欲去听所之,故不系国,故不言其君也”。然则此处之盗,仍未加刑,而亦不言其君者,正以方当刑放之,故与刑人义同也。

  蔡公孙辰出奔吴。

  葬秦惠公。

  宋人执小邾娄子。

  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归姓、公孙霍。

  晋人执戎曼子赤归于楚。赤者何?欲以为戎曼子名,则晋人执曹伯言畀宋人,不言名归。欲言微者,则不当书,故以不知问也。

  ○曼,音蛮。畀宋,必利反,下同。

  [疏]“晋人”至“子赤”。

  ○解云:《左氏》作“戎蛮子”也。

  ○注“则晋”至“名归”。解云:即僖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彼则曹伯不言名,畀宋人不言归,与此异,故执不知问。

  ○注“欲言”至“当书”。

  ○解云:欲言赤是楚之微者,自归于楚,非戎子之名,则微者之例,不当书见,故以不知问之。

  戎曼子之名也。其言归于楚何?据执曹伯畀宋人,不言归于宋。子北宫子曰:“辟伯晋而京师楚也”。此解名此言归意也。前此楚比灭顿、胡,诸侯由是畏其威,从而围蔡,蔡迁于州来,遂张中国,京师自置,晋人执戎曼子,不归天子而归于楚,而不名而言归于楚,则与伯执归京师同文,故辟其文而名之,使若晋非伯执,而赤微者自归于楚。言归于楚者,起伯晋京师楚。主书者,恶晋背叛,当诛之。

  [疏]“辟伯”至“楚也”。

  ○解云:成十五年春,“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是伯执人归于京师之文。今戎曼子不言名,直言“晋侯执戎曼子归于楚”,即是伯者执人归京师无异,故名戎子以辟之。言赤归于楚者,似楚之微者自归,不于戎子然,故曰“辟伯晋而京师楚也”。

  ○注“此解”至“诛之”。

  ○解云:言赤归于楚之意也。云前此楚比灭顿、胡者,即定十四年春,楚公子结“帅师灭顿,以顿子牄归”,十五年春,“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云从而围蔡者,即上元年春,“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是。云蔡迁于州来者,在二年冬。云遂张中国者,犹言自盛大于中国也。云京师自置者,谓作天子自处置也。云晋人执戎曼子,不归天子而归于楚者,谓晋人畏其彊御之势,若京师矣。云而不名而言归于楚,则与伯执归京师同文者,若言执戎曼子归于楚,则与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同文。云故辟其文而名之者,为辟伯执归京师之文,而名戎曼子也。云使若晋非伯执者,僖四年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今此经云“晋人执戎曼子”,故云使若晋非伯执也。云而赤微者自归于楚者,若似楚之微者名赤,自归于楚然,犹庄二十四年冬,“赤归于曹”之类。云言归于楚者,起伯晋京师楚者,正以僖二十八年,晋侯“执曹伯以畀宋人”。然则诸侯自相执不言归,公言归者,欲起晋人以楚为京师故也。云主书者,恶晋背叛,当诛之者,言主书此事者,正欲恶晋以楚为京师,背叛天子,当命诛绝也。若然,楚人是时京师自置,宁知不恶之者,正以宣十八年秋七月,“甲戌,楚子旅卒”,传云“何以不书葬?吴、楚之君不书葬,辟其号也”,然则吴、楚僣号非一朝一夕,已不书葬,一讥而已,自馀京师自置之事,理应不讥,故以此。

  城西郛。

  ○郛,芳夫反。

  六月,辛丑,蒲社灾。蒲社者何?据鼓用牲于社,不言蒲。

  ○蒲社,《左氏》作“亳社”。

  [疏]“蒲社者何”。

  ○解云:正以社为积土,非火烧之物,而反书灾,故执不知问。

  亡国之社也。蒲社者,先世之亡国,在鲁竟。

  [疏]注“蒲社”至“鲁竟”。

  ○解云:《公羊》解以为蒲者,古国之名,天子灭之,以封伯禽,取其社以戒诸侯,使事上。今灾之者,若曰王教绝云尔。《左氏》、《穀梁》以为亳社者,殷社也,武王灭殷,遂取其社赐诸侯,以为有国之戒。然则传说不同,不可为难。案今《穀梁》经传皆作“亳”社,范氏云“殷都于亳,武王克纣,而班列其社于诸侯,以为亡国之戒”;而贾氏云“《公羊》曰薄社也者,盖所见异”。

  社者,封也。封土为社。其言灾何?据封土非火所能烧。亡国之社盖揜之,揜其上而柴其下。故火得烧之。揜柴之者,绝不得使通天地四方,以为有国者戒。

  ○揜,意冉反。

  [疏]“亡国”至“其下”。

  ○解云:公羊子不受于师,故言盖也。

  ○注“揜柴”至“四方”。

  ○解云:即《郊特牲》云“天子之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使阴明也”是也。然《礼记》作“薄社”,何氏所见与郑氏异。云以为有国者戒者,言若不事上,当如此。

  蒲社灾,何以书?记灾也。戒社者,先王所以威示教戒诸侯,使事上也。灾者,象诸侯背天子,是后宋事疆吴,齐、晋前驱,滕,薛侠毂,鲁、卫骖乘,故天去戒社,若曰王教灭绝云尔。

  ○背,音佩。侠毂,古洽反;下古木反,十三年同。乘,绳证反,十三年同。去,起吕反。

  [疏]“蒲社灾何以书”。

  ○解云:不直言何以书者,嫌覆问柴其下何以书,故复举句而问之。

  ○注“是后”至“骖乘”。

  ○解云:《春秋说》文,谓下十三年黄池之会时也。

  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贼已讨,故书葬也。不书讨贼者,明诸侯得专讨士以下也。

  [疏]注“贼已讨,故书葬也”。解云:此蔡昭公即上“盗杀蔡侯申”者是;隐十一年传云“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然则今此蔡侯亦弑而书其葬,故知贼已讨也。

  ○注“不书”至“以下也”。

  ○解云:孟子曰:“诸侯不得专杀大夫。”是以《春秋》之内,杀大夫不问有罪无罪,皆书而讥之。若杀微者,例所不录,今蔡侯之贼乃微者,嗣子杀之,故不书见,故云明诸侯得专讨士以下也。考诸正本,何氏之注尽於此,若更有注者,衍字矣。

  葬滕顷公。

  ○顷,音倾。

  五年,春,城比。

  ○比,本又作“芘”,亦作“庇”,同音毗。《左氏》作“毗”。

  夏,齐侯伐宋。

  晋赵鞅帅师伐卫。

  秋,九月,癸酉,齐侯处臼卒。

  冬,叔还如齐。

  闰月,葬齐景公。闰不书,此何以书?据楚子昭卒不书闰。

  [疏]注“据楚”至“书闰”。

  ○解云:即襄二十八年冬十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是也,彼注云“乙未甲寅,相去四十二日,盖闰月也”。然则相去四十二日,明其不得同在二月,故以闰月言之。

  丧以闰数也。谓丧服大功以下诸丧,当以闰月为数。

  ○闰数,所主反,下及外“月数”、“闰数”同。

  [疏]“丧以闰数也”。

  ○解云:此丧谓丧服也,谓为之服大功以下丧服者,皆以闰数之。此数读如“加我数年”之数,非头数之数也。

  ○注“谓丧服”至“为数”。

  ○解云:此数乃为头数之数,谓九月、五月、三月之丧,既是数月之物,故得数闰以充之,是以葬亦书闰矣,何者?葬亦数月之物故也。

  丧曷为以闰数?据卒不书闰。

  [疏]“丧曷为以闰数”。

  ○解云:此丧亦丧服大功以下者。

  丧数略也。略犹杀也。以月数,恩杀,故并闰数。

  [疏]注“略犹”至“闰数”。

  ○解云:此数亦如“加我以数年”之数也。言大功以下之丧,所以得数闰月者,正以恩杀故也。《郑志》:赵商问曰:经曰:“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穀梁传》云‘闰月,附月之馀日,丧事不数’。又哀五年‘闰月,葬齐景公’,《公羊传》云‘闰月不书,此何以书?丧以闰数,丧数略也’,此二传义反,於礼断之何就?”答曰:“居丧之礼,以月数者,数闰;以年数者,虽有闰无与于数也。”然则郑氏之意,以为彼云丧事不数者,谓期与三年也。此云丧以闰数者,谓大功以下也。若《穀梁》之意,以为大功以下及葬,皆不数闰,云云之说,在襄二十八年。

  六年,春,城邾娄葭。城者,取之也。不言取者,鲁数围取邾娄邑,邾娄未曾加非於鲁,而侮夺之不知足,有夷狄之行,故讳之,明恶甚。

  ○邾娄葭,音加,又音遐,《左氏》作“邾瑕”。数,所角反。曾,才能反。行,下孟反。

  [疏]注“城者”至“恶甚”。

  ○解云:正以襄二年“遂城虎牢”,传云“虎牢者何?郑之邑也。其言城之何?取之也”,今言“城邾娄葭”,文与彼同,故知取之。云不言取之者,鲁数围取邾娄邑者,即上三年冬,“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邾娄”,又上二年春“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之属是也。先言围者,便文故也。云有夷狄行者,正以贪而无亲故也。

  晋赵鞅帅师伐鲜虞。

  吴伐陈。

  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

  叔还会吴于相。

  ○相,庄加反。

  秋,七月,庚寅楚子轸卒。

  齐阳生入于齐。

  齐陈乞弑其君舍。弑而立者,不以当国之辞言之,此其以当国之辞言之何?据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而立,氏公子。

  ○君舍,二传作“荼”,音舒。

  [疏]注“据齐”至“公子”。

  ○解云:即文十四年秋,“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是也。

  为谖也。此其为谖奈何?问其义。

  ○谖,况元反。景公谓陈乞曰:“吾欲立舍,何如?”陈乞曰:“所乐乎为君者,欲立之则立之,不欲立则不立,贵自专也。

  [疏]“所乐”至“不立”。

  ○解云:言人之所以爱乐乎其为君者,贵慕其自专故也。然则此公乃有为而言,非王道也。

  君如欲立之,则臣请立之。”陈乞欲拒言不可,恐景公杀阳生。阳生谓陈乞曰:“吾闻子盖将不欲立我也。”陈乞曰:“夫千乘之主,将废正而立不正,必杀正者。晋世子申生是也。

  ○乘,绳证反。

  [疏]注“晋世子申生是也”。

  ○解云:即僖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是也。

  吾不立子者,所以生子者也,走矣!”教阳生走。与之玉节而走之。节,信也。析玉与阳生,留其半,为后当迎之,合以为信,防称矫也。奔不书者,未命为嗣。

  ○析,思历反。为后,于伪反,下“乞为”同。矫,居兆反。

  [疏]注“节信”至“为嗣”。

  ○解云:言与之为断玉之信而令之走也。云奔不书者,未命为嗣者,案定十四年秋,“卫世子蒯聩出奔宋”,书见於经,故知阳生出奔不书者,未命为嗣故也。然则公子阳生,但是母贵宜立,实非世子,而上传云“废正而立不正,必杀正者”,虽非夫人所生,但秩次宜立,谓之废正亦何伤?而旧云阳生实是正世子,但未命为嗣,故出入不两书;若命为嗣,即是大国之君,出入合两书也者,非。

  景公死而舍立,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于诸,置也,齐人语也。除景公之丧,期而小祥,服期者除。

  ○期而,音基,下同。

  [疏]注“期而”至“者除”。解云:期而小祥者,《士虞记》文。言服期者除者,谓从服之徒矣。若其正服,臣为君斩衰三年,宁得期而除乎?案景公之卒,在去年九月,至今七月,其实未期,而言服期者除者,盖阳生之入,实亦九月,但事不宜月,故直时,是以传云除景公之丧也。若然,案隐四年冬十二月,“卫人立晋”,彼注云“月者,大国篡例月,小国时,立、纳、入皆为篡”。然则大国之篡,例合书月,齐为大国,而言事不宜月者,正以阳生之篡,陈乞为之,故阳生之人欲移恶於陈乞故也,似若庄九年夏,“齐小白入于齐”,何氏云“不月者,移恶于鲁也”之类也。然则大国之篡,所以月者,以其祸大故也。既移恶于陈乞,是以不月,正得述事之宜矣。

  诸大夫皆在朝,陈乞曰:“常之母,常,陈乞子。重难言其妻,故云尔。

  ○难,乃旦反。

  [疏]注“常”至“云尔”。

  ○解云:正以妻者已之私,故难言之,似若今人谓妻为儿母之类是也。

  有鱼菽之祭,齐俗妇人首祭事。言鱼豆者,示薄陋无所有。

  [疏]注“齐俗”至“祭事”。

  ○解云:主妇设祭,礼则有之,何言齐俗者?正以主妇设祭之时,助设而已,其实男子为首,即君牵牲,夫人奠酒;君亲献,夫人荐豆之类是也。若其齐俗,则令使妇人为首,故此传云“常之母,有鱼菽之祭”,即其文是矣。

  ○注“言鱼”至“所有”。

  ○解云:定元年“冬,十月,霣霜杀菽”,彼注云“菽,大豆”。然则彼已训解,故此何氏直以豆言之。若依正礼,水陆佥陈,而止言鱼与豆者,示薄陋无所有故也。

  愿诸大夫之化我也。”言欲以薄陋馀福共宴饮。

  [疏]“原诸”至“我也”。

  ○解云:桓六年传云“曷为谓之实来?慢之也。曷为慢之?化我也?”彼注云“行过无礼谓之化,齐人语也。诸侯相过,至竟必假涂,入都必朝,所以崇礼让,绝慢易。今州公过鲁都不朝鲁,是慢之为恶,故书实来”,见其义也。然则彼以州公过鲁而无礼,故传谓之化我也。今此陈乞亦以鱼菽之薄物,枉屈诸大夫之贵重,亦是无礼相过之义,故谓之化我也。

  诸大夫皆曰:“诺。”於是皆之陈乞之家坐。陈乞曰:“吾有所为甲,甲,铠。

  ○铠,苦代反。

  [疏]“吾有所为甲”。

  ○解云:犹言我有所作得若干甲也。

  请以示焉”。诸大夫皆曰:“诺。”於是使力士举巨囊而至于中霤,巨囊,大囊。中央曰中霤。

  ○囊,乃郎反,又音讬。霤,力又反。

  [疏]注“中央曰中霤”。

  ○解云:案《月令》“中央土”云“其祀中霤”,郑注云“中霤,犹中室也”。“古者复穴,是以名室为霤云”。庾蔚云“复,地上累土,穴则穿地也。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霤之,是以因名中室为中霤也。”故此传云中霤,注云中央,谓室之中央也。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色然,惊骇貌。

  ○色然,如字,本又作“垝”,居委反,惊骇貌;又或作“危”。开之则闯然,闯,出头貌。

  ○闯,丑鸩反,又丑甚反,一音丑今反,见貌。《字林》云“马出门貌,丑衽反。”公子阳生也。陈乞曰:“此君也已。”诸大夫不得已,皆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而君之尔。时舍未能得众,而阳生今正当立,诸大夫又见力士,知陈乞有备,故不得已,遂君之。

  ○逡,七旬反。自是往弑舍。阳生先诈致诸大夫,立於陈乞家,然后往弑舍,故先书当国,起其事也。乞为阳生弑舍,不举阳生弑者,谖成于乞也。不日者,与卓子同。

  [疏]注“故先书当国,起其事也”者。谓书阳生入齐,乃在弑舍之前,所以起其先入后弑也。云乞为阳生弑舍,不举阳生弑者,谖成于乞也者,正以举重略轻,《春秋》之常事,今而不书者,谖成于乞故也。

  ○注“不日”至“子同”。

  ○解云:僖十年“春,王正月”,“晋里克弑其君卓子”,何氏云“不日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然则今此陈乞弑舍,所以不日者,亦是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故曰与卓子同。若然,乡解云阳生之入,实在九月,但事不宜月,故不书月。然则陈乞之事,宜云不月而云不日者,正以卓子之弑实书月,若言不月,则与卓子同,文不可设,故云不日也。案陈乞弑舍,实不书日,谓之不日亦何伤?然则陈乞弑舍之事,与里克弑卓子相类,而不月者,正以文承阳生入于齐之下。阳生之事既不宜月,是以陈乞之事不得月也。若然,案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注“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然则此亦不月,何氏不云不月者,与奚齐同义者,正以奚齐未逾年之君,与舍不类,宁得同之乎?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

  宋向巢帅师伐曹。

  七年,春,宋皇瑗帅师侵郑。

  ○瑗,于眷反。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夏公会吴于鄫。

  ○鄫,似陵反。

  秋,公伐邾娄。八月,已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据当举入为重。

  [疏]“入不”至“伐何”。

  ○解云:庄十年传例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然则传例云战不言伐,入不言围,此云入不言伐者,正以此经举伐言入,亦违举重之例,是以据经以释之。传例云者,序用兵之次第,轻重备言,不足怪也。

  内辞也,若使他人然。讳获诸侯,故不举重而两书,使若鲁公伐而去,他人入之以来者,醇顺他人来文。

  [疏]注“讳获”至“来文”。

  ○解云:若其不讳,宜举重云公入邾娄,今不举重而伐入两书,故知讳获诸侯也。云使若鲁公伐而去,佗人入之以来者,以来是诣鲁之常文,故何氏言来者常文,不为早晚施是也。今始若不讳,宜云以邾娄子益至自某,而经言来,故如此解。云醇顺佗人来文者,以上讳获诸侯,故不举重,使若鲁人伐而去,佗人自入之;今文言来,作外来诣鲁之常文,故曰醇顺佗人来文也。

  邾娄子益何以名?据以隗子归不名。

  ○隗,五罪反。

  [疏]注“据以”至“不名”。

  ○解云:即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隗,以隗子归”是也。

  绝之。曷为绝之?据俱以归。获也。曷为不言其获?据获晋侯言获。

  [疏]注“据获晋侯言获”。

  ○解云:即僖十五年冬“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是也。

  内大恶讳也。故名以起之也。日者,恶鲁侮夺邾娄无已,复入获之。入不致者,得意可知例。

  ○恶鲁,乌路反。复,扶又反。

  [疏]注“故名以起之”。

  ○解云:擅获诸侯乃为大恶,是以讳之,不言其获,既不言获,故云言其名以起其见获也。所以能起之者,诸侯之礼当死位,今不能死位而生见获,书其名,起其绝也。案隐二年无骇“入极”之下,传云“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昭四年“取鄫”之下,传云“灭之则其言取之何?内大恶讳也”,今此又言“内大恶讳也”,重发传者,正以往前二处入取文异,今此上经虽亦言入,但书名之由,事须备释,是以又言。

  ○注“日者”至“获之”。

  ○解云:隐二年注云“入例时,伤害多则月”,此书日,故须解之。言恶鲁侮夺邾娄无已,即上六年“城葭”之下,注云“鲁数围取邾娄邑,邾娄未曾加非於鲁,而侮夺之不知足”,今复入其国,获其君,故书日以恶内也。

  ○注“入不”至“知例”。

  ○解云:庄六年注“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即僖六年“公至自伐郑”,二十九年“公至自围许”之属是。至於入佗国,例不书致者,正以既能入国,得意可知,似若僖三十三年“公伐邾娄,取丛”之下,注云“取邑不致者,得意可知例”。

  宋人围曹。

  冬,郑驷弘帅师救曹。

  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曹伯阳何以名?据以隗子归不名。

  [疏]注“据以”至“不名”。

  ○解云:即僖二十六年“秋,楚人灭隗,以隗子归”是也。

  绝。曷为绝之。据俱以归。灭也。曷为不言其灭?据灭隗也。讳同姓之灭也。故名以起之。

  [疏]注“故名以起之”。

  ○解云:讳不得书其灭,故书其名,所以起其灭矣。所以能起之者,正以失地之君,例合书名,即桓七年穀伯绥、邓吾离之下,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是,今曹伯阳亦书其名,故可起其灭。

  何讳乎同姓之灭?据卫侯毁灭邢不讳。

  ○毁,况委反。

  [疏]注“据卫”至“不讳”。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是也。

  力能救之而不救也。以属上力能获邾娄而不救曹,故责之。不日者,深讳之。定、哀灭例日。此不日者,讳使若不灭,故不日。

  [疏]注“不日”至“故不日”。

  ○解云:既书入以讳同姓见灭,而又日,故曰深讳也。云定、哀灭例日,此不日者,讳使若不灭,故不日,云云之说,在定四年。

  吴伐我。不言鄙者,起围鲁也。不言围者,讳使若伐而去。

  [疏]注“不言”至“鲁也”。

  ○解云:正以庄十九年“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注云“鄙者,边垂之辞,荣见远也”。然则鄙者边垂之名,今不言鄙,直言伐我,故得起其围鲁矣。

  ○注“不言”至“而去”。

  ○解云:国君当彊,折冲当远,鲁微弱,深见犯,至于围国,故讳之,但言伐者,差轻也。

  夏,齐人取讙及僤。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据上无战伐之文。

  ○僤,昌善反,一音昌然反,《字林》作“<阝单>”,《左氏》作“阐”。

  [疏]“取讙及僤”。

  ○解云:《左氏》、《穀梁》作“讙阐”字。

  ○外取”至“以书”。

  ○解云:宣元年“六月,齐人取济西田”之下,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注云“据曹取之不书”,然则此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者,亦据曹取济西田不书,但从彼省文,是以不复注解。

  ○注“据上”至“之文”。

  ○解云:谓此上经无鲁与齐战伐之文,计无所谢,无事而赂,故难之。

  为以邾娄子益来也。邾娄,齐与国,畏为齐所怒而赂之,耻甚,故讳使若齐自取。

  ○为以,于伪反。

  [疏]“为以”至“来也”。

  ○解云:正为七年“以邾娄子益来”,是以赂齐二邑也。

  ○注“邾娄齐与国”。

  ○解云:正以鲁获邾娄之君而赂二邑,若非齐之与国,理不应赂,云云之说,备于宣元年疏。

  归邾娄子益于邾娄。获归不书,此书者,善鲁能悔过归之,嫌解邾娄子益无罪,书故复名之。

  ○复,扶又反。

  [疏]注“获归”至“归之”。

  ○解云:正以僖十五年秦获晋侯,后归不书,故曰获归不书,今此书者,善鲁能悔过归之,故录见之。

  ○注“嫌解”至“名之”。

  ○解云:桓十五年传例云“归者,出入无恶”,今此言归,是以嫌其无罪也。经既书归,作无罪之文,则嫌鲁人解释邾娄子,其罪令除,是以书见,故复名之,见其不善。所以书益之名,得见鲁之有罪者,正以上七年以益来之时,传云“内大恶讳”,注云“故名以起之”。然则初书名,起见鲁罪,则今知复名者,其不善明矣。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过卒。

  ○过,古禾反。齐人归讙及僤。书者,善鲁能悔过,归邾娄子益,所丧之邑,不求自得,故不言来,使若不从齐来,与归我济西田同文。

  ○丧,自浪反。

  [疏]注“书者”至“同文”。

  ○解云:言所丧之邑,不求自得者,正以言归也。何者?归者,自与之故也,若求乃得之者,当言取,即僖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成二年秋,“取汶阳之田”之属是也。故不言来,使若不从齐来者,谓若此邑元不入齐,但以此来欲叛于鲁,齐人取而归之然。言与归我济西田邑同文者,即宣十年春,“齐人归我济西田”,传云“齐已取之矣,其言我何?言我者,未绝于我也。曷为未绝于我?齐已言取之矣,其实未之齐也”,注云“不言来者,明不从齐来,不当坐取邑”是也。然则彼以未之齐,故不言来,今此使若不从齐来,是以谓之同文矣。然则彼言我者,以其未绝于我,此不言我者,正以讙、僤实绝于我故也。济西田未绝,齐人不当坐取邑;讙、僤实绝,齐人当坐取邑明矣。然则我与不,即是不同,而言同文者,正谓皆不言来以为同文,何妨言我与不仍为异乎?

  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其言取之何?据诈战言败也。

  ○雍,於用反。

  [疏]注“据诈战言败也”。

  ○解云:即庄十年秋,“荆败蔡师于莘”,昭二十三年秋,“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传云“此偏战也,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是也。

  易也。其易奈何?诈之也。诈谓陷阱奇伏之类。兵者,为征不义,不为苟胜而已。十三年诈反不月,知此不蒙上月,疾略之尔。

  ○易也,以豉反,下同。阱,才性反。为征,于伪反。

  [疏]注“诈谓”至“之类”。

  ○解云:何氏盖取《礼记?中庸》云“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擭掐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又言奇伏者,奇兵伏兵之谓也。

  ○注“兵者”至“之尔”。

  ○解云:下十三年“春,郑轩达帅师取宋师于嵒”,传云“其言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诈反也”;注云“前宋行诈取郑师,今郑复行诈取之,苟相报偿,不以君子正道,故传言诈反。反,犹报也”。然则兵之设也,为欲征不义,岂欲苟胜而为诈,故知《春秋》疾而略之,皆不书月矣,何者?《春秋》之义,偏战者日,诈战者月,所以然者,正疾其行诈,略之故也。今此二经,乃设陷阱奇伏,又为诈之甚者,是以《春秋》复深略之。

  夏,楚人伐陈。

  秋,宋公伐郑。

  冬,十月。

  十年,春,王二月,邾娄子益来奔。月者,鲁前获而归之,今来奔,明当尤加礼厚遇之。

  [疏]注“月者”至“遇之”。

  ○解云:正以上六年“夏,齐国夏高张来奔”,襄二十八年“冬,齐庆封来奔”之属,则知来奔鲁者例合书时,今此书月,故如此解。文十二年“春,正正月,盛伯来奔”,注云“月者,前为鲁所灭,今来见归,尤当如意厚遇之”也者,义亦通於此。以此言之,则知昭二十三年“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月者,为下“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书,莒子之奔虽在月下,不蒙月。何氏所以不注之者,正以隐元年冬十二月,“祭伯来奔”之下,注云“月者,为下卒也,出奔例时也”。然则上已有注,故至庚舆之下,省文从可知。

  公会吴伐齐。

  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

  夏,宋人伐郑。晋赵鞅帅师侵齐。

  五月,公至自伐齐。

  葬齐悼公。

  卫公孟彄自齐归于卫。

  薛伯寅卒。卒、葬略者,与杞伯益姑同。

  ○伯寅,二传作“伯夷”,同音以尼反。

  [疏]注“卒葬”至“姑同”。

  ○解云:正以所见之世,详录小国,卒日葬月,是其常文,即上四年“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冬,十二月,“葬滕昭公”是也,今乃卒月葬时,故解矣。言与杞伯益姑同者,即昭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注云“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上城杞已贬,复卒略之者,入所见世,责小国详,始录内行也。诸侯内行小夫不可胜书,故於终略责之,见其义”。然则今比略之者,亦为内行小失,故曰与杞伯益姑同。

  秋,葬薛惠公。

  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吴救陈。救中国不进者,陈,吴与国,救陈欲以备中国,故不进。

  [疏]注“救中”至“不进”。

  ○解云:正以僖十八年夏,“狄救齐”;“冬,邢人、狄人伐卫”,注云“狄称人者,善救齐,虽拒义兵,犹有忧中国之心,故进之。不於救时进之者,辟襄公,不使义兵壅塞也”。定四年冬,“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传云“吴何以称子,夷狄也,而忧中国”,注云“言子起忧中国。然则夷狄之人,能忧中国也皆进之”。今此称国不进者,正以救陈欲以备中国,故不进也。知陈是吴之与国者,正以吴人救之故也。必知欲以备中国者,非直见其不进,亦以陈於诸夏之时,乃是吴之属故也。

哀公卷二十八(起十一年,尽十四年)

 哀公卷二十八(起十一年,尽十四年)

  十有一年,春,齐国书帅师伐我。

  夏,陈袁颇出奔郑。

  ○颇,破多反。

  五月,公会吴伐齐。

  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

  ○艾,五盖反。齐师败绩,获齐国书。战不言伐,举伐者,鲁与伐而不与战。不从内与伐,使吴为主者,吴主会,故不与夷狄主中国也。言获者,能结日偏战,少进也。

  ○与伐,音预,下“不与伐”同。.

  [疏]“获齐国书”。

  ○解云:宣二年春“获宋华元”之下,何氏云“复出宋者,非独恶华元,明耻辱及宋国”。然则今此复出齐者,亦然,但省文从可知,故不注。

  ○注“战不”至“与战”。

  ○解云:战不言伐者,庄十年传文。而此举伐者,当尔之时,鲁但与其伐而不与其战,故得两举之矣。

  ○注“不从”至“国也”。

  ○解云:成二年“六月,癸酉,季孙行父”云云,“会晋郤克”云云,“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注云“大夫敌君不贬者,随从王者大夫,得敌诸侯也”。然则郤克之徒得敌齐侯者,正以鲁人与在,随从王者大夫,是以得序于上而王齐侯,今亦云鲁公与伐,而不使吴为主,序齐下者,正以吴是时为主会,若其与之,而序于齐上,即是夷狄之主中国,是以退之矣。若然,案宣十二年,“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林父序于楚子之上,亦应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而注云“不与晋而反与楚子为君臣之礼,以恶晋”者,正以楚庄王称子,据彼君文成矣。有王伯之事,虽以臣及君,不嫌晋直。今吴称国,君文不成,而序国书之下,宁得类乎?

  ○注“言获”至“进也”。

  ○解云:庄十年秋,“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传云“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又昭二十三年秋,“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获陈夏齧”,传云“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其言获陈夏齧何?吴少进也”,注云“能结日偏战,行少进,故从中国辞治之”,今经亦然,故以言此。

  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

  冬,十有一月,葬滕隐公。

  卫世叔齐出奔宋。

  十有二年,春,用田赋。何以书?据当赋税,为何书。

  ○为何,于伪反,下“为同宗”同。讥,何讥尔?讥始用田赋也。田,谓一井之田。赋者,敛取其财物也。言用田赋者,若今汉家敛民钱,以田为率矣。不言井者,城郭里若亦有井,嫌悉赋之。礼,税民公田,不过什一,军赋十井不过一乘。哀公外慕彊吴,空尽国储,故复用田赋,过什一。

  ○为率,音律,又音类。乘,绳证反。复,扶又反。

  [疏]注“田,谓一井之田”。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家语?政论》篇云“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赋法焉”,又《鲁语下》篇云“孔子谓冉求曰: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案彼二文,皆论此经用田赋之事,而言一井,故知然也。

  ○注“不言井”至“赋之”。

  ○解云:凡言田者,指垦土之处,言井者,但是方里之名。若言用井赋,则嫌城郭里巷之内,但有一井之处,悉皆赋之,故云不言井者,城郭里巷亦有井,嫌悉赋之。

  ○注“礼税”至“什一”。

  ○解云:即宣十五年传云“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是也。云“军赋十井不过一乘者,何氏以为公侯方百里,案诸典籍,每有千乘之义,若不十井为一乘,则不合,郑氏云“公侯方百里,井十则赋出革车一乘”者,义亦通于此。云哀公外慕彊吴者,即上十年春,“公会吴伐齐”;十一年夏,“公会吴伐齐”;此年夏“公会吴于橐皋”之属是也。云故复用田赋,过什一者,对常赋以为复矣。

  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据鲁大夫无孟子。

  [疏]“孟子者何”。

  ○解云:欲言鲁女,不言孟姬;欲言夫人,经不书葬,故执不知问。

  昭公之夫人也。其称孟子何?据不称夫人某氏。

  [疏]注“据不”至“某氏”。

  ○解云:即隐二年冬,“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之属是也。

  讳娶同姓,盖吴女也。礼,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为同宗共祖,乱人伦,与禽兽无别。昭公既娶,讳而谓之吴孟子。《春秋》不系吴者,礼,妇人系姓不系国,虽不讳,犹不系国也。不称夫人不言薨,不书葬者,深讳之。

  [疏]“盖吴女也”。

  ○解云:公羊子不受于师,故疑之。

  ○注“礼不”至“无别”。

  ○解云:上《曲礼》云“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郑氏注云“为其近禽兽也。妾贱,或时非媵,取之於贱者,世无本系者”是也。云为同宗共祖,乱人伦,与禽兽无别者,欲取《曲礼上》云“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欲人以有礼,知自别於禽兽之文乎”。

  ○注“昭公”至“孟子”。

  ○解云:昭十年注云“去冬者,盖昭公娶吴孟子之年,故贬之”。然则此言昭公既娶者,谓从昭十年以来也,而讳之吴孟子者,即《论语》云“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坊记》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是也。

  ○注“春秋”至“国也”。

  ○解云:言妇人系姓不系国者,即隐元年“仲子”下,注云“仲字子姓,妇人以姓配字,不忘本也,因示不適同姓也”;二年“夫人子氏”之下,注云“子者,姓也。夫人以姓配号,义与仲子同”是。言昭公之时,讳之不谓之吴姬,谓之吴孟子,而《春秋》直谓之孟子,不系吴者,正以妇人不系国故也。言虽不讳,犹不系国者,正以文姜、穆姜之属,亦不系国言之故也。

  ○注“不称”至“讳之”。解云:若言夫人,又若言薨,当言夫人姬氏薨;若葬,当言葬我小君昭姬,皆为大恶,大恶不可言,故曰深讳之也。而云孟子卒者,若言宋之长女,为鲁侯之妾而卒之,犹如定十五年秋“姒氏卒”之类。

  公会吴于橐皋。

  ○橐,章夜反,一音讬。

  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运。

  ○运,《左氏》作“郧”。

  宋向巢帅师伐郑。

  冬,十有二月,<虫衆>。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虫衆>者,与阴杀俱藏。周十二月,夏之十月,不当见,故为异。比年再<虫衆>者,天不能杀,地不能埋,自是之后,天下大乱,莫能相禁,宋国以亡,齐并於陈氏,晋分为六卿。

  ○<虫衆>,音终,本亦作“螽”,注同。见,贤遍反。

  [疏]注“比年再螽”。

  ○解云:即下十三年冬十二月螽是也。

  ○注“宋国”至“六卿”。

  ○解云:皆在春秋后。考诸旧本,宋是“宗”字,然则宗国犹大国。言天不能杀,地不能埋,天下大乱,莫能相禁,是其纪纲之国,灭亡之象,是故齐并于陈氏,晋分为六卿。若作“宋”字,何氏更有所见。《春秋说》云“陈氏篡齐三年,千人合葬,故螽蟲冬踊者,是其螽为齐亡之一隅也”。案《左氏》及《史记》,皆云晋亡分为魏、赵、韩,今云晋分为六卿者,盖其初时,晋君失政,六卿用事,不妨其下灭时但三家分之矣。

  十有三年,春,郑轩达帅师取宋师于嵒。其言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诈反也。前宋行诈取郑师,今郑复行诈取之,苟相报偿,不以君子正道,故传言诈反。反,犹报也。

  ○嵒,五咸反,一音鱼及反。易,以豉反,下同。郑复,扶又反,秋以下注同。偿,时亮反。

  [疏]“其言取之何”。解云:上九年注云“据诈战言败也,故此省文,不复言之也”。

  ○注“前宋”至“郑师”。

  ○解云:即上九年春,“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传云“其言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诈之也”是也。

  夏,许男戌卒。比陈、蔡不当复卒,故卒葬略。

  ○男戌,本亦作“成”。

  [疏]注“比陈”至“葬略”。

  ○解云:昭八年冬“楚师灭陈”,十一年“楚师灭蔡”,至十三年秋“蔡侯庐归于蔡。陈侯吴归于陈”,二十年冬“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二十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定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夏“六月,葬陈惠公”,定六年“郑游速灭许,以许男斯归”;今年“夏,许男戌卒”,秋“葬许元公”。然则陈、蔡之灭,非吴、庐之罪,及其存时,乃为大国所复,但以不受封於天子,故书君以见之,仍以前君死位,非其自复,其国合存,故许录其卒葬也。而许男斯者,为郑所灭,不能死位,许国合绝,不足存之,而戌自复,罪恶深矣。若比之陈、蔡,不当合录,而录之者,正欲见其前君不死位,后君自复之恶深,是以书其卒葬,而去其日月以见矣,故曰此陈、蔡不当复卒,故卒葬略之也。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吴何以称子?据救陈称国。

  [疏]注“据救陈称国”。

  ○解云:十年冬,“吴救陈”是也。

  吴主会也。以言及也。时吴彊而无道,败齐临菑,乘胜大会中国。齐、晋前驱,鲁、卫骖乘,滕、薛侠毂而趋,以诸夏之众,冠带之国,反背天子而事夷狄,耻甚不可忍言,故深为讳辞,使若吴大以礼义会天下诸侯,以尊事天子,故进称子。

  ○背,音佩。

  [疏]注“以言”至“而趋”。

  ○解云:以经言及吴,即知吴主会,何者,正及者汲汲之辞,即僖五年夏,“公及齐侯、宋公”以下,“会王世子于首戴”,注云“言及者,因其文可得见汲汲也”。然则彼云及齐侯,齐侯主会,则知此言及吴子,吴子主会明矣,故云以言及也。云时吴强而无道,败齐临菑,乘胜大会中国者,即上十一年“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者,是败齐师于临菑之事。正以吴为夷狄,数伐中国而败之,故谓之无道。菑字然有作“晋”字,若作“晋”字,以黄池为近晋,晋人畏而会之,故曰临晋。云齐、晋前驱,鲁、卫骖乘,滕、薛侠毂而趋者,《春秋说》文也。以下传及注云,则天下尽会,而《春秋说》特举此六国,时为之役,故遍举之,或言不尽意故也。

  ○注“以诸”至“称子”。

  ○解云:诸夏众强,不复如礼,反弃君父而事夷狄,耻辱之甚,不忍言,故深为讳,进吴称子矣。而言冠带之国者,正以夷狄之人,不知冠带故也,是以《穀梁传》云“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范氏云“不知冠有等差,唯欲好冠”是也。

  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据申之会,楚子主会序上。

  [疏]注“据申”至“序上”。

  ○解云:即昭四年“夏,楚子、蔡侯”以下“会于申”是。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明其实自以夷狄之彊会诸侯尔,不行礼义,故序晋於上。其言及吴子何?据锺离之会殊会吴,不言及。僖五年公及齐侯,齐侯主会益明矣。

  [疏]注“据锺”至“言及”。

  ○解云:即成十五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以下,“会吴于锺离”是也。

  ○注“僖五”至“明矣”。

  ○解云:即僖五年“公及齐侯、宋公”以下,“会王世子于首戴”。然则案如彼经,书公及齐侯,齐侯主会,此云及吴,则是吴子主会益明矣,何言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乎?是以据而难之。

  会两伯之辞也。晋序上者,主会文也。吴言及者,亦人往为主之文也。方不与夷狄主中国,而又事实当见,不可醇夺,故张两伯辞。先晋,言及吴子,使若晋主会为伯,吴亦主会为伯,半抑半起,以夺见其事也。语在下。

  ○当见,贤遍反,年内皆同。

  [疏]注“吴言”至“文也”。

  ○解云:凡言及者,汲汲之辞。今言及吴子,则似吴子先在是,天下之人,慕而往事之然,故曰人往为主之文。

  ○注“半抑”至“在下”。

  ○解云:序晋于上,是其抑之。言及吴子,起其为伯也,故曰半抑半起矣。序晋于上,是其夺,言及吴子,亦见其为伯之事,故曰夺见其事。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据伯主人。

  [疏]注“据伯主人”。

  ○解云:谓为伯者,主领会上之人矣。

  重吴也。其实重在吴,故言及。举晋者,讳而不盈。

  [疏]注“其实”至“不盈”。

  ○解云:谓其实处权重在于吴,故言及吴子,作汲汲之文矣。经言公会晋侯,是其讳为吴所主也。晋侯之下,即言及吴子,是其不盈满其讳文也,何者?晋是大国而汲汲子吴,还是吴为会主之义也。僖二十三年夏,“宋公慈父卒”,传云“何以不书葬?盈乎讳也”,注云“盈,满也,相接足之辞也”。然则此言讳而不盈者,意欲取彼传文矣。

  曷为重吴?据常殊吴。

  [疏]注“据常殊吴”。解云:即成十五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以下,“会吴于锺离”;襄十年“春,公会晋侯”以下,“会吴于相”之属是也。

  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以晋大国,尚犹汲汲於吴,则知诸侯莫敢不至也。不书诸侯者,为微辞,使若天下尽会之,而鲁侯蒙俗会之者,恶愈也。齐桓兼举远明近,此但举大者,非尊天子,故不得褒也。主书者,恶诸侯君事夷狄。

  ○恶诸,乌路反。

  [疏]注“不书”至“恶愈”。

  ○解云:若欲实而言之,天下诸侯宁可悉至,但欲见其重在吴偏至之辞而巳。其历言某侯某侯,则实不至者不可空言,是以举其最大之国,作天下尽会之义矣。

  ○注“齐桓”至“褒也”。

  ○解云:僖二年“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贯,传云“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然则齐桓之时,非独举大以明小,亦兼举远以明近。今此但举晋者,非尊天子,不得褒为远夷皆至之辞,则传云“天下诸侯莫敢不至”者,据九州之内言之,亦得谓之天下矣。

  ○注“主书”至“夷狄”。

  ○解云:《春秋》见义,非唯一种,一则见吴之强暴,一则见晋之衰微,但主书之情,本恶诸侯君事夷狄,馀者兼见之矣。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於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有耻致者,顺讳文也。

  [疏]注“有耻”至“文也”。

  ○解云:庄六年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然则今此冠带之国,敛手从夷,乃是可耻之次,而致之者,正欲顺其讳文,使若吴尊事天子以会诸侯,诸侯得意,以会致之然,故曰顺讳文也。

  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据上七年言曼多。

  ○魏多,《左氏》作“魏曼多”。

  [疏]注“据上”至“曼多”。

  ○解云:即上七年春,“魏曼多帅师侵卫”是也。

  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复就晋见者,明先自正而后正人。正人当先正大以帅小。

  [疏]注“复就”至“帅小”。

  ○解云:定六年冬,“仲孙忌帅师围运”,传云“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注云“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大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然则彼已於鲁见讫,今复就晋见之者,明先自正而后正人也。等是正人而於晋者,见当先正大国以帅于小国故也。

  葬许元公。

  九月,<虫衆>。先是用田赋,又有会吴之费。

  ○之费,芳味反,下同。

  [疏]注“先是用田赋”。

  ○解云:在十二年春。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东方何?据北斗言星名。

  ○孛,音佩。彗星,囚岁反,又息遂反。

  [疏]“孛者何”。

  ○解云:欲言是星,星名未有;欲言非星,录为星称,故执不知问。

  ○注“据北”至“星名”。

  ○解云:即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是也。然则彼入于北斗,言其所孛之星名,今言于东方,故难之。

  见于旦也。旦者,日方出。时宿不复见,故言东方,知为旦。

  [疏]“见于旦也”。

  ○解云:于字亦有作“平”字者,误也。

  ○注“旦者”至“为旦”。

  ○解云:旦者,日方出地,未相去离之辞,故曰旦者,日方出。当尔之时,宿皆不见,故曰时宿不复见也。星孛仍见,馀宿已没,是以不复指其孛之星,漫道其方而已,故言东方,知为旦也。

  何以书?记异也。周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房心。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庭,於此旦见,与日争明者,诸侯代王治,典法灭绝之象,是后周室遂微,诸侯相兼,为秦所灭,燔书道绝。

  ○治,直吏反。燔,扶元反。

  [疏]注“周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房心”。

  ○解云:《堪舆》云“九月日体在大火”,故曰日在房心也。云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庭,出《堪舆》,《星经》亦云也。

  ○注“是后”至“道绝”。

  ○解云:《春秋说》云“趋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正起,胡破术,书记散乱,孔子不绝也”。既言周姬亡,彗东出,故知由此孛星周室遂微也。言秦正起,亦由此孛星。《秦本纪》云“始皇名正,以二十六年灭周,而并天下”,故云诸侯相兼,为秦所灭也。始皇、胡亥,并悉焚书,圣人之道,于斯绝矣,故曰燔书道绝。

  盗杀陈夏彄夫。

  ○陈夏,户雅反,一本作“廉”。彄夫,苦侯反,又古侯反,一本作“妪”,音同,二传作“夏区夫”。

  十有二月,<虫衆>。黄池之会,费重烦之所致。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称西言狩,尊卑未分,据无王名。

  ○狩,手又反。麟,力人反。

  [疏]“何以书?记异也”。

  ○解云:麟者仁兽,大平之嘉瑞。而言记异者,当尔之时,周室大衰,为天下所厌,汉高方起,尧祚将复。兴者谓之瑞,亡者谓之异,然则何吉凶不并,瑞灾不兼之有乎?义亦通於此。

  ○“非中国之兽也”。

  ○解云:谓有圣帝明王,然后乃来,则知不应华夏无矣。然则以其非中国之常物,故曰非中国之兽,不谓中国不合有,若似昭二十五年“有鹳鹆来巢”之下,传云“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禽也”之类是也。若然,皆非中国之物,鹳鹆言有来,而麟不言有来者,正以麟是善物,《春秋》慕之,欲其常於中国,非今始有,非今始来之义,是以《穀梁传》云“其不言来,不外麟于中国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於中国也”是也。

  ○注“称西”至“未分”。

  ○解云:西者,四时之叔,是为卑称。狩者,天子诸侯之事,乃是尊名,故曰称西言狩,尊卑未分也。必知狩是天子诸侯之事者,正以僖二十八年冬“天王狩于河阳”,桓四年春“公狩于郎”之属故也。

  薪采者也。西者,据狩言方地,类贱人象也。金主芟艾,而正以春尽,木火当燃之际,举此为文,知庶人采樵薪者。

  ○薪,音新。芟,所衔反。艾,鱼废反。樵,在焦反。

  [疏]“薪采者也”。

  ○解云:薪采,犹言采薪也。言是庶人采薪者矣。

  ○注“西者”至“方地”。

  ○解云:谓据其处,道其方地,曰西狩也。

  ○注“类贱人象也”。

  ○解云:正以西方为兑,少女之位,女子之卑,草木衰落,亦非可贵之义,故曰类贱人象也。

  ○注“金主”至“薪者”。

  ○解云:经言西者,贱人象。金主芟艾,持斧之义,而文正以春尽,是火当绝木之时,今乃举此为文,即知庶人持斧,破木燃火之意,故曰知庶人采樵薪者,似若汉高祖起于布衣之内,持三尺之剑而以火应之,君临四海,从东乡西,以应周家木德之象也。

  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据天子诸侯乃言狩,天王狩于河阳,公狩于郎是也。河阳冬言狩,获麟春言狩者,盖据鲁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

  ○去周,起吕反。行夏,户雅反,下“于夏”同。

  [疏]注“天王狩于河阳”。

  ○解云:在僖二十八年云“公狩于郎者,在桓四年春。

  ○注“河阳”至“之时。

  ○解云:若使周之正月,乃夏之仲冬,得冬猎田狩之时,即《大司马》职云“仲冬教大阅,遂以狩田”是也,但孔子作《春秋》,欲改周公之旧礼,正朔三而反,当欲行夏之时,取夏之孟冬以为狩时,夏之仲冬,不是田狩之月,是以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何氏云“狩例时,此月者,讥不时。周之正月,夏十一月也,阳气始施,鸟兽怀任,草木萌牙,非所以养微者”是也。然则河阳言狩者,周之季冬,当夏之十月,故得言狩矣。案僖二十八年冬,“天王狩于河阳”之时,乃冬言狩。今获麟之经春言狩者,盖据鲁为王而改正朔,方欲改周之春以为冬,去其周之正月而行夏之时,由此之故春而言狩矣。

  大之也。使若天子诸侯。曷为大之?据略微。

  [疏]注“据略微”。

  ○解云:隐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传云“孰及之?内之微者也”,注云“内者,谓鲁也。微者,谓士也。不名者,略微也”是。然则《春秋》之道略於微者,今而大之,故以为难矣。

  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据鹳鹆俱非中国之禽,无加文。

  ○为获,于伪反,下“为获”、“孰为”,注“为谁”、“知为”皆同。鹳,音权。鹆,音欲。

  [疏]注“据鹳”至“加文”。

  ○解云:即昭二十五年夏,“有鹳鹆来巢”是也。

  麟者,仁兽也。状如麕,一角而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诗》云“麟之角,振振公族”是也。

  ○振,之人反。

  [疏]“麟者,仁兽也”。

  ○解云:《五行传》云“东方谓之仁”,又云“视明礼脩而麟至”,言人君但当其视能明,其礼又脩,而麟至也,是以《春秋说》云“麟生於火,游於中土,轩辕大角之兽”。然则麟为土蓄而言仁兽者,正以设武备而不害物,所以为仁。而《异义》“《公羊》说”云“麟者,木精,一角,赤目,为火候”,下注亦云“麟者,木精”者,正以设武备而不害物,有仁之物,属东方,赤目为火候火,乃木之子,谓之木精亦何伤。又《鹖冠子》云“麟者,北方玄枵之兽,阴之精”者,正以五行相配言之,水为土妃,水土构精而生麟,得土气者性似父,得水气者性似母,盖以麟得水气,故云玄枵之兽,阴之精也。

  ○注“状如”至“是也”。

  ○解云:《释兽》云“麟,麕身牛尾,一角”,郭氏曰“角头有肉”,故此云状如麕一角也。《广雅》云“麟,狼额肉角”,故此注云而戴肉。云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者,欲道中央之畜,而传得谓之仁兽之义,云《诗》云“麟之角,振振公族”是也者,在《麟趾》之篇也。引之者,欲道麟角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故得谓之仁,当时公族,皆振振然而信厚,亦为仁之义,故得并引之。

  有王者则至,上有圣帝明王,天下大平,然后乃至。《尚书》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援神契》曰:“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麒麟臻。”

  ○大平,音泰,下“大平”皆同。拊,芳甫反。援,音袁。麒,音其。

  [疏]注“上有”至“乃至”。

  ○解云:若今未大平而麟至者,非直为圣汉将兴之瑞,亦为孔子制作之象,故先至。故《孝经说》云“丘以匹夫徒步,以制正法”,是其贱者获麟,兼为庶人作法之义也。

  ○注“尚书”至“率舞”。

  ○解云:《咎繇谟》之文也,彼郑注云“箫韶,舜所制乐”,宋均注《乐说》云“箫之言肃,舜时民乐其肃敬,而纪尧道,故谓之箫韶。或云韶,舜乐名。舜乐者,其秉箫乎”。郑氏又云“乐备作谓之成,箫韶作,九备而凤皇乃来仪,止巢乘匹。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者,石,磬也。百兽,服不氏所养者,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焉”。引之者,欲道上有圣帝明王,天下大平,瑞物乃来之义。

  ○注“援神”至“麟臻”。

  ○解云:《释兽》云“驨,如马一角,不角者骐”,舍人云“驨如马而有一角,不有角者名骐”。然则麒麟非直雄雌之异,其体亦别。

  无王者则不至。辟害远也。当春秋时,天下散乱,不当至而至,故为异。

  [疏]注“辟害远也”。

  ○解云:谓无道之世,刳胎杀夭,是以瑞物亦不来游也,即《家语》云“孔子曰: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擿巢毁卵,则凤皇不翔”是也,故云辟害远也。

  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见时无圣帝明王,怪为谁来。

  ○有麏,本又作“麇”,亦作“麕”,皆九伦反,獐也。

  [疏]“有以”至“角者”。

  ○解云:即《孔丛》云“叔孙氏之车子曰鉏商,樵于野而获麟焉,众莫之识,以为不祥,弃之五父之衢。冉有告孔子曰:‘有麏肉角,岂天下之妖乎?’夫子曰:‘今何在?吾将观焉。’遂往。谓其御高柴曰:‘若求之言,其必麟乎?’到,视之曰:‘今宗周将灭,无主,孰为来哉!兹日麟出而死,吾道穷矣。’乃作歌曰‘唐虞之世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由?麟兮麟兮我心忧’”是也。然则此告者,其冉求也。若以《孔丛》合之此传,则乡云薪采者,还是鉏商也。而《春秋》不言之者,略微故也。不言为汉获之者,微辞也。故《春秋说》云“不言姓名为虚主”,宋氏云“刘帝未至,故云虚主。若书姓名,时王恶之”,是其义也。

  ○注“见时”至“谁来”。

  ○解云:下注云“夫子素案图录,知庶姓刘季当代周,见采薪获麟,知为其出”。然则夫子素知此事,而云“孰为来哉”以怪之者,盖畏时远害,假为微辞,非其本心,注解其语,故见时无圣帝明王,怪为谁来矣。或者素案图录,知刘季当代周,但初见之时,未知薪采获麟为之出,仍自未明,故作此言也,乃后详审,方知为薪采者所获,於是焕然而寤,是以泣之亦何伤乎?

  反袂拭面,涕沾袍。袍,衣前襟也。夫子素案图录,知庶姓刘季当代周,见薪采者获麟,知为其出,何者?麟者,木精。薪采者,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将代周居其位,故麟为薪采者所执。西狩获之者,从东方王於西也,东卯西金象也;言获者,兵戈文也:言汉姓卯金刀,以兵得天下。不地者,天下异也。又先是<虫衆>蟲冬踊,彗金精扫旦置新之象。夫子知其将有六国争彊,从横相灭之败,秦项驱除,积骨流血之虐,然后刘氏乃帝,深闵民之离害甚久,故豫泣也。

  ○袂,弥世反,衣袖也。涕,他礼反。袍,步刀反,又步报反,衣前襟也。襟,音金。王於,于况反。下“火王”、“而王”、“之王”同。从横,子容反。驱除,并如字,又上丘具反;下直据反。

  [疏]“反袂拭目”。

  ○解云:目亦有作“面”字者。云涕沾袍者,袍亦有作“衿”字者,以衣前襟言之,袍似得之。

  ○注“夫子”至“代周”。

  ○解云:盖见《中候》云:卯金刀帝出,复尧之常,是其案图录,从亭长之任而为天子,故谓之庶姓矣。

  ○注“何者”至“之意”。

  ○解云:《春秋说》云“麟生於火,游於中土,轩辕大角之兽”。然则麟为土畜而言木精者,正以《公羊说》云“麟者,木精,一角赤目,为火候”。既为火候,是木之子,谓之木精亦何伤?旧云木生火,火生土,麟为土畜,亦受气于祖,性合人仁,故为木精也。庶人采薪,本供庖爨,意欲燃之,故曰采薪,庶人燃火之意也。木虽生火,火复烧木,即汉以火德承周之后而能灭之,故曰此赤帝将代周居其位也。云故麟为薪采者所执,其若不然,麟为异物,体形不小,薪采只夫,宁能轻获之乎?

  ○注“西狩”至“天下”。

  ○解云:言西狩获之者,即是从东方而王於西方之象,卯在东方,金在西方,故曰东卯西金象也。言获者,兵戈之文,是其有刀之义也,故曰言姓卯金刀,以兵得天下,言刘季起於丰沛之间,提三尺之剑而入秦宫,是其卯金刀从东王於西,以兵得天下之事也。

  ○注“不地”至“异也”。

  ○解云:所以不言西狩于某获麟者,正以讥见于鲁,乃为周王将亡之异,是以不举小地之名,亦得为王鲁之义,故曰不地者,天下异也。云又先是螽蟲冬踊者,即上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十三年冬“十有一月,螽”是也。云彗金精归旦置新之象者,即上十三年“冬,十有二月,有星孛于东方”,传云“孛者何?彗星也”者是;孛从西方乡东,故曰金精;彗者,埽除之象,乡晨而见,故曰埽旦也。然则螽蟲冬踊者,乃是天不能杀,地不能理,故为六国争强,天下大乱之象也。金精埽旦,乃是秦项驱除,刘氏乃帝之义,故何氏云焉。

  ○注“夫子”至“之败”。

  ○解云:六国者,即燕、齐、楚、韩、魏、赵也。当尔之时,齐据东蕃,燕、楚强于南北,韩、魏、赵居於晋洛之间,各自保险,迭相征伐,故曰六国争强也。《战国策》云“秦横有周,故谓之横;燕、楚南北而远,故谓之从。苏秦在东而相六国,谓之合从;张仪在西而相秦以成,谓之连横”,故彼下文“从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苏公居赵,秦兵不敢东伐;张仪在秦,楚兵绝于西”是也。苏公既死,张仪以横灭从,是从横相灭之败也。

  ○“秦项驱除”。

  ○解云:始皇据秦,藉灭周之资而殄六国,项羽因胡亥之虐而笼括天下,皆非受命之帝,但为刘氏驱其狐貍,除其銶狼而已,故曰秦项驱除。

  ○注“积骨”至“泣也”。

  ○解云:虐亦有作“害”者。尔时天下土崩,英雄鹊起,秦项之君,视人如芥,殽函之处,积骨成山;平原之地,血流如海,故曰积骨流血之虐也。自此以后,高祖乃兴,故曰然后刘氏乃帝。

  颜渊死,子曰:“噫!噫,咄嗟貌。

  ○噫,於其反。咄,丁忽反。

  [疏]注“噫,咄嗟貌”。

  ○解云:咄嗟,犹叹息,即里语曰咄嗟之间也。《弟子传》云“颜渊少孔子三十岁,三十二而卒。”以此言之,则颜渊之生,昭十九年矣;及其卒时,当哀三年,而至此乃言之者,传家追言之。亦何伤?

  天丧予!”予,我。

  ○丧,息浪反。予,羊汝反,我也。

  [疏]“天丧予”。

  ○解云:圣人之道,当须辅佐而成,是以《家语》及《殷传》云“自予得回也,门人加亲也”,今而遭命,故曰天丧予;而《论语》云“非助我者”,谓非师徒弟子共相发起之义,盖欲显聪敏,非是不助也。

  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祝,断也。天生颜渊、子路,为夫子辅佐,皆死者,天将亡夫子之证。

  ○断,丁管反。

  [疏]“子路死”至“祝予”。

  ○解云:若依《左氏》,则获麟之后,当哀十五年,卫大子蒯聩入国之时,子路乃死,卫人醢之。孔子闻之,为之覆醢。今已言死者,公羊子於后言之,未足为妨也。“自予得由也,恶言不至於耳”,是其为辅佐之义也。注“祝,断也”者。言天祝恶已之道德,亦是断绝之义也。

  ○注“天生”至“之证”。

  ○解云:若欲以理言之,则四科十人,游、夏之徒,皆为夫子之辅佐,故《孝经说》云“《春秋》属商,《孝经》属参”是也。今特言二人者,以其先卒故也。良辅之内,二人先死,亦非祐助之义,故曰将亡夫子之证。

  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加姓者,重终也。麟者,大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徵,故云尔。

  [疏]“西狩”至“穷矣”。

  ○解云:麟之来也,应於三义:一为周亡之徵,即上传云“何以书?记异也”是也;二为汉兴之瑞,即上传云“孰为来哉!孰为来哉”,虽在指斥,意在於汉也;三则见孔子将没之徵,故此孔子曰“吾道穷矣”是也。

  ○注“加姓”至“云尔”。

  ○解云:正以上文再发子曰,皆不加姓故也。云麟者,大平之符,圣人之类者,以皆有圣帝明王,然后乃见,故谓之类也。注又云时得麟而死者,即《孔丛子》云“麟出而死,言道穷矣”是也。

  《春秋》何以始乎隐?据得麟乃作。

  [疏]注“据得麟乃作”。

  ○解云:正以《演孔图》云“获麟而作《春秋》,九月书成”是也。而《揆命》篇云“孔子年七十岁,知图书,作《春秋》”者,何氏以为年七十岁者,大判言之,不妨尔时七十二矣,犹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之类也。

  祖之所逮闻也。讬记高祖以来事,可及问闻知者,犹曰我但记先人所闻,辟制作之害。

  [疏]“祖之所逮闻也”。

  ○解云:何氏以为公取十二,则天之数,故隐元年“益师卒”之下,注云“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数备足”是也。今此传云“祖之所逮闻”者,谓兼有天数之义,亦讬问闻而知,亦取制服三等之义,故隐元年注云“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斩衰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高祖父母齐衰三月”是也。

  ○注“讬记”至“之害”。

  ○解云:假讬云道,我记高祖以来事者,谓因已问父得闻昭、定、哀之事,因父问祖得闻文、宣、成、襄之事,因祖问高祖得闻隐、桓、庄、闵、僖之事,故曰讬记高祖以来事,可及问闻知者。以此言之,则无制作之义,故曰我但记先人所闻,辟制作之害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所以复发传者,益师以臣见恩,此以君见恩,嫌义异:於所见之世,臣子恩其君父尤厚,故多微辞也;所闻之世,恩王父少杀,故立炀宫不日,武宫日是也;所传闻之世,恩高祖曾祖又杀,故子赤卒不日,子般卒日是也。

  ○传,直专反,注“传闻”同。复,扶又反。臣见,贤遍反,下“欲见”同。少杀,所戒反,下同。般,音班。

  [疏]注“所以复发”至“义异”。

  ○解云:隐元年“冬,十有二月”,“公子益师卒”,传云“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然则彼已有传,今复发之者,正以益师之卒所以不日者,以其恩远,孔子所不见,欲道当时之君无恩于其臣,是以大夫之卒,不问有罪与不,例皆不日以见之,是以须发三代异辞之言。今此西狩获麟当所见之世,已与父时之事,欲道当时之臣有恩于其君,故为微辞,不忍正言其恶,是以复须发传,道其三代异辞之意。然则言益师以臣见恩者,言益师之经,以臣之故见君恩之薄厚也。云此以君见恩者,今此获麟之经以君之故,见臣恩之厚薄,其义实异,故重发。案桓二年“成宋乱”之下,传云“内大恶讳,此其自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氏云“所以复发传者,益师以臣见恩,此以君见恩,嫌义异也”。然则桓公之时,已发见君恩之传,今复发之者,正以桓公之时,欲见其臣无恩於其君,是以不为之讳大恶;今时有恩于其君,为之讳而作微辞也。彼注云“嫌义异也”,此复注云“义异”,是其一隅,何氏不决之者,从可知省文也。云故多微辞也者,即定元年传云“定、哀多微辞”,注云“定公有王无正月,不务公室,丧失国宝;哀公有黄池之会,获麟,故总言多”是也。云故立炀宫不日者,即定元年秋九月,“立炀宫”是也。云武宫日者,即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宫”是也。正以《公羊》之义,失礼鬼神例日,故如此解之也。云子赤卒不日者,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赤卒”是也。云子般卒日是也者,即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是也;文十八年“子卒”之下,传云“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何以不日?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日?不忍言也”,注云“所闻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与子般异”是也。

  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据哀公未终也。

  [疏]注“据哀公未终也”。

  ○解云:正以未见公薨之文故也,且以《左氏》言之,即哀二十七年,公逊於越而因卒,则知今未终。

  曰:“备矣!”人道浃,王道备,必止於麟者,欲见拨乱功成於麟,犹尧、舜之隆,凤皇来仪,故麟於周为异,《春秋》记以为瑞,明大平以瑞应为效也。绝笔於春,不书下三时者,起木绝火王,制作道备,当授汉也。又春者岁之始,能常法其始则无不终竟。

  ○道浃,子协反,一本作“币”。拨,卜末反,理也。应,应对之应。

  [疏]注“人道”至“效也”。

  ○解云:浃亦有作“币”字者,正以三代异辞,因父以亲祖,以亲曾祖,以曾祖亲高祖,骨肉相亲极于此,故云人之道浃也。云王道备者,正以拨乱于隐公,功成于获麟,懔懔治之,至于大平,故曰王道备也。云必止至於麟者,正以获麟之后,得端门之命,乃作《春秋》,但孔子欲道从隐拨乱,功成于麟,是以终于获麟以示义,似若尧、舜之隆,制礼作乐之后,箫韶九成,凤皇乃来止,巢而乘匹之类也。云故麟于周为异者,即上传云“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是也。云《春秋》记以为瑞者,记亦有作“讬”者,今解彼记也。云明大平以瑞应为效也者,言若不致瑞,即大平无验,故《春秋》记麟为大平之效也。

  ○注“绝笔”至“汉也”。

  ○解云:四时具,然后为年,此乃《春秋》之常,今不书下三时者,欲起木应之君将亡,欲别起为王,是以此处不得记之。且获麟既记,制作之道已备,当欲以之授于汉帝,使为治国之法,是以不得录于三时矣。

  ○注“又春”至“终竟”。

  ○解云:所以然者,始正则僖十六年传云“朔有事则书,晦有事不书也”者,义亦通此。

  君子曷为为《春秋》?据以定作五经。

  [疏]“君子曷为为《春秋》”。

  ○解云:君子,谓孔子。曷为今日始为《春秋》乎?嫌其大晚於诸典之后。

  ○注“据以定作五经”。

  ○解云:何氏以为孔子领缘五经,皆在获麟之前故,故言此。何氏知然者,正以《论语》云“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案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十一年冬,则知料理旧经,不待天命者,皆在获麟之前明矣。而《论语》直言乐正《雅》、《颂》,文不备矣。言料理五经在获麟之前,何故作《春秋》独在获麟之后乎?故据五经以难之。

  拨乱世,拨,犹治也。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得麟之后,天下血书鲁端门曰:“趍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记散,孔不绝。子夏明日往视之,血书飞为赤乌,化为白书,署曰《演孔图》,中有作图制法之状。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时变,却观未来,豫解无穷,知汉当继大乱之后,故作拨乱之法以授之。

  ○近,附近之近,又如字。演,以善反。

  [疏]“拨乱”至“《春秋》”。

  ○解云:孔子未得天命之时,未有制作之意,故但领缘旧经,以济当时而已。既获麟之后,见端门之书,知天命已制作,以俟后王,于是选理典籍,欲为拨乱之道,以为《春秋》者,赏善罚恶之书,若欲治世,反归于正,道莫近于《春秋》之义,是以得天命之后,乃作《春秋》矣,即上云治世之要务,义亦通於此。

  ○注“得麟”至“之状”。

  ○解云:《演孔图》文也。疾作王者之法,孔氏圣人将欲没矣,周王姬氏将亡,是以十三年冬彗星出于东方矣。秦始皇名正,方欲起为天子,其子胡亥破先王之术,当尔之时,书契纪纲尽皆散乱,唯有孔氏《春秋》口相传者,独存而不绝。孔子闻之,使子夏往视其血书,其血乃飞为赤乌,其书乃化为白书,署之曰:此是《演孔图》中义理,乃有训作之象,制法之形状矣。案《秦本纪》云“秦皇为无道,周人以旧典非之,乃用李斯之谋,欲以愚黔首,於是燔《诗》、《书》”云。然则始皇燔《诗》、《书》,而言胡破术者,谓始皇燔之不尽,胡亥亦燔之,科举之亦何伤?云孔子仰推天命者,谓仰推寻天命,即端门之命是也。云俯察时变者,即螽蟲冬踊,彗星埽旦之象是也,欲尊天命,故以俯仰言之。云却观未来,豫解无穷,知汉当继大乱之后,故作拨乱之法以授之者,谓知其承大乱之后,天下未醇,故作治乱之法以授之矣。若欲讬之《春秋》,即所传闻之世是也,故桓三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传云“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彼注云“善其近正,似於古而不相背,故书以拨乱也”是也。

  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作传者谦不敢斥夫子所为作意也。尧、舜当古历象日月星辰,百兽率舞,凤皇来仪,《春秋》亦以王次春,上法天文,四时具然后为年,以敬授民时,崇德致麟,乃得称大平,道同者相称,德合者相友,故曰乐道尧、舜之道。

  ○其为,于伪反,注“所为”同。是与,音馀,下及注同。

  [疏]“则未”至“是与”。

  ○解云:为音于伪反。公羊子谦不敢斥言孔子作《春秋》,故依违云,则未知其为此《春秋》,可以拨乱世而作之与?

  ○其诸”至“道与”。

  ○解云:其诸,辞也,即桓六年“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注云“其诸,辞也”是也。君子,谓孔子。不知为是孔子而乐尧、舜之道,是以述而道之与?

  ○注“尧舜”至“之道”。

  ○解云:言尧舜当古历象日月星辰者,《尧典》文也。云“百兽率舞者,《舜典》、《咎繇谟》皆有其文也。云凤皇来仪者,《咎繇谟》文也。云《春秋》亦以王次春,上法天文,四时具然后为年,以敬授人时者,欲似尧、舜当古历象日月星辰以敬授人时也。云崇德致麟,乃得称大平者,欲似尧、舜百兽率舞凤皇来仪是也。云道同者相称者,谓孔子之道同于尧、舜,故作《春秋》以称述尧、舜是也。云德合者相友者,友者,同志之名。言孔子之德合於尧、舜,是以爱而慕之,乃作《春秋》,与其志相似也。

  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末不亦乐后有圣汉,受命而王,德如尧、舜之知孔子为制作。

  [疏]“末不”至“子也”。

  ○解云:孔子之道,既与尧、舜雅合,故得与尧、舜相对为首末,然则指孔子言不亦也。尧、舜之时,预知有己而制道术,预知有己而为君子而慕之,巳亦预制《春秋》授刘帝,是孔子亦爱慕尧、舜之知君子而效之。

  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待圣汉之王以为法。

  [疏]“制春”至“后圣”。

  ○解云:制作《春秋》之义,谓制《春秋》之中赏善罚恶之义也。

  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乐其贯於百王而不灭,名与日月并行而不息。

  [疏]“以君”至“此也”。解云:君子,谓孔子。所以作《春秋》者,亦乐此《春秋》之道,可以永法故也。

  ○注“乐”至“不息”。

  ○解云:《春秋》者,赏善罚恶之书,有国家者最所急务,是以贯通于百王而不灭绝矣,故孔子为后王作之。云名与日月并行而不息者,谓名之曰《春秋》,其合于天地之利,生成万物之义,凡为君者不得不尔,故曰名与日月并行而不息也。